三十二年
關燈
小
中
大
曰:「石羊、石虎,陵室所立之物,不可僭用。
」 閏1月24日 ○己巳,移禦于安崇善第,世子以疾,仍在李墅家。
○正朝使權孟慶回自京師。
孟慶所至,皆欠廉節,嘗節制于慶尙,率私妾赴營,巡行州郡必載行,多受贈物,若不多,則必怒而不受,故守令爭相賂遺。
閏1月25日 ○庚午,諭鹹吉道都節制使金允壽:「聞去歲十月間,穩城居人因捕魚越江,或溺水而死,或爲野人虜殺。
穩城人吳權之子,不知所去,權亦病死。
其越江被賊日時及被虜被殺溺死人之數,推考以啓。
閏1月27日 ○壬申,以韓確判中樞院事,成念祖知中樞院事,姜孟卿守司憲執義,申自守知司諫院事,樸以昌爲平安道都觀察使,河漢判寧邊都護府事,樸以寧黃海道兵馬都節制使。
以昌性豁達善恢諧,號稱能吏。
念祖放蕩無節,多受賄賂。
閏1月28日 ○癸酉,司諫院啓:「樸禮崇嘗竊邊尙會妓妾,被獲縛辱,失身無節,今拜監察。
監察,糾察之任,不可用如此之人。
」下政府議之,竟遞其職。
閏1月29日 ○甲戌,上謂承政院曰:「以營永膺大君第,壞人家甚多。
今將移禦于此,繕工提調及卿等,又以備火,請撤旁近人家,其家主亦欲徙居,此言甚不可也。
自今予無撤去人家之命,家主亦無擅自徙居之理,但嚴禁火之令而已。
」 ○司憲府啓:「李迹、金世敏、李賢老、尹培之罪,不可蒙赦,請收成命。
」又曰:「宦官徐盛代、崔浥,交結大臣,蒙蔽聰明。
世敏、賢老等聽宦官之請,越法除授,竊弄權柄,人臣之道,莫大於此。
李迹罵詈祖父之罪,亦人子之大惡也,皆不可赦。
」上曰:「予初疾劇,以東宮之請而頒赦,其時無一人言其不可者,今疾愈矣,而始言其不可。
以爲已愈,可以言乎?得非無禮乎?若等,後生,不知變通也。
大司憲,大臣也,何乃敢爲如此無禮之事乎!赦宥非因他事,予故也。
如此來言,吾甚慙焉。
」賢老性輕佻險僻,惡人勝己,粗識古今事變,解屬詩文,兼通雜術,諂付安平大君,事之如奴隷。
人或忤意,必浸潤譖之,使聞于上,朝士側目畏之。
以兵曹正郞參詮注,多受賄賂,門庭如市,驕傲之氣,見於面目,人疾之如仇讎。
迹曾以罵父,移慶源,至是以其甥寵僧信眉之請,遂赦之。
○初,津寬寺幹事僧覺頓自全羅還,告安平大君瑢曰:「今欲防納草芚,羅州等三十餘官,皆使他人防納不許。
」大君以啓,上怒,下其官正朝進奉鄕吏于義禁府鞫之,皆服,欲罪守令,以事在赦前,隻令降資。
左承旨李宜洽、右副承旨李季甸等啓:「信者,人君之大寶也。
今再經大赦之後,以草芚防納之故,守令竝皆降資,於人君示信之道何如?」上曰:「降資之法,前所未有,似若有弊,竝令罷職何如?其議于政府。
」竟皆罷職。
覺頓往來諸道,作弊甚鉅,其在全羅,擅杖人吏。
凡出入,必使人喝道,如奉使朝官,守令皆畏縮,以至監司,亦設宴慰之。
又常出入承政院,睨視朝士,其詣諸司,必賜坐禮貌。
後草芚價米百石,私自盜用,然竟免罪焉。
二月 2月3日 ○戊寅,賜時禦所旁近人年七十歲以上者酒果。
2月4日 ○己卯,上移禦永膺大君第,世子自李墅家亦移焉。
2月5日 ○庚辰,命鄭苯、許詡、閔伸、李思哲,往眞觀寺水陸社。
苯疏通有宰相器局,能斷大事,爲上所委任。
爲繕工提調,掌土木之事,凡所創建,務爲壯麗。
佛堂之役,苯與伸董之。
苯著短衣,手執杖指揮工匠,見者憤其失大臣體貌。
○禁中外用酒。
2月6日 ○辛巳,領議政河演、左贊成樸從愚、左參贊鄭苯議啓:「今平安道疲弊,金宗瑞多率軍士,不宜久留,召還爲便。
監司仍前兼都節制使,凡幹軍政,監司總之;防戍諸事,朔州、江界節制使掌之。
」左議政皇甫仁、右議政南智、右參贊鄭甲孫以爲:「平安道如有大變,則當別遣京元帥矣。
常時防禦,朔州、江界節制使必報監司,而後爲之,則必緻稽緩,依慶尙道例,江界、朔州,各置都節制使,監司勿兼都節制爲便。
」翼日,更召演等問之,皆如前言,但演以爲:「寧邊府使,勿遣堂上官,以三品以下授之。
」仁以爲:「革寧邊,以其奴婢分屬江界、朔州。
」上曰:「左議政之言善矣。
然後日必有因事變更之時,姑從領議政之議。
」遂以平安道都觀察使樸以昌,兼兵馬都節制使。
2月8日 ○癸未,鹹吉道都節制使金允壽啓:「訓春住兀良哈所者介率居唐人萬朱言:」去歲十月,穩城於厚大江越邊住兀良哈護軍巨乙其大及其壻於赤乃等嘗怨本國刷還被虜人物及穩城人民越江捕魚,巨乙其大等射中九人,一人卽死,七人溺江而死,一人奔竄以還。
「又訓春兀良哈伊何所亦言:」巨乙其大率具州虧知介,射殺穩城人之捕魚者。
「穩城府使洪益誠、判官全鑣違禁抄禁,越江捕魚,死者至數人。
且吳權子得之越江而死,巧飾以爲病死於城中。
又誘野人取招曰:」吾所捕魚之處,固無本國人往來者。
「飾詐呈報,罪莫甚焉,已報監司推劾。
上項巨乙其大常受賞賜,以至授職,國恩罔極,而敢與深處虧知介結黨作惡,伺隙害民,外若歸順,而心實難測,其殺虜之數,窮極推鞫。
」 下政府議之。
僉曰:「此是邊境大事,不可以赦前而勿論,遣朝官鞫之。
」上從之。
尋謂政府曰:「前此樸以寧爲慶源節制使,適出巡行營,其鎭撫金呂之等九人越江捕魚,被虜於虧知介,以赦前不論,例皆如此,勿鞫何如?必遣官乎?」僉曰:「以寧當其時不在,呂之等擅越江,與此不同,不可不鞫。
」乃遣判承文院事樸仲孫鞫之。
上謂仲孫曰:「巨乙其大當執緻囚問,然其執之也,或發軍單弱,或漏洩事機,以緻逃亡,則所係非輕,與都節制使同議施行。
」仲孫啓:「穩城府使、判官之罪,辭證明白,而若固拒不服,則請加拷訊。
」從之。
2月9日 ○甲申,以疾瘳,分遣朝臣,報祀于神祠佛宇。
○禮曹參議閔恭緻書對馬州宗貞盛曰:「全羅道順天府人鄭得希等五名,去歲冬,捕魚海中,忽遇風漂流,其父母妻子,日夜號哭,想漂至貴境或隣近諸島,冀足下盡力刷還,幸甚。
」 2月10日 ○乙酉,遣左參贊鄭苯于全羅道,印田案。
先是,憲府請停苯行,下政府議之。
領議政河演、右參判鄭甲孫以爲:「田案,大事也。
以未成之書收稅,則恐吏緣爲姦,宜遣大臣印之。
」左議政皇甫仁、右議政南智、左贊成樸從愚曰:「宜從憲府之請,勿遣爲便。
」上從仁等議。
演更請曰:「印田案,暫時事,須及農務未興之前,遣大臣印之。
」上乃從之。
時全羅道數十官,一時皆遞,加以監鍊焰硝別監,擧道騷然,演以田制都提調,不計民弊,固請遣之。
2月11日 ○丙戌,諭平安道都節制使金宗瑞,率軍士上來。
○傳旨宗簿寺:「飮瑞山尹譿酒者,論以制書有違;見飮酒而不啓者,論以應奏不奏。
」譿,讓寧大君禔之子,見奪愛妾於父,得心疾,使酒屢殺人,故有是命。
2月13日 ○戊子,禮曹參判李邊答書塔山衛指揮使曰:「遣親男報聲息,兼進禮物,殿下嘉之,特賜白細苧布、黑細麻布、靑緜布、紅緜布各二匹,惟照領。
」 2月14日 ○己醜,議政府六曹請:「上體曾已平善,欲進豐呈,以東宮未寧,未卽請進,今東宮亦平善,請進豐呈。
」上曰:「東宮雖已平復,然昨日瘡根始出,二十日後,更擇日以啓。
」 ○司憲府啓:南原,繁劇之地,今權惇年過六十,又重聽,未堪其任,請改之。
承重嫡孫,父亡則必服繼祖母之喪,著在令甲,今申士廉、安哲石,俱以嫡孫,繼祖母死,而哲石服喪百日後釋服,拜茂珍郡事;士廉不服一日。
臣等欲覈之,問於禮曹,禮曹答曰:「此法已立於宣德九年,但欲質問中國,然後爲定,故時未行之耳。
」臣等以爲凡士夫娶二妻者,皆祔于廟,則神主旁題,必書曰孝孫,而不行喪可乎? 上曰:「予將議之。
」因謂承政院曰:「士廉、哲石之不服喪,以法制未定故也。
已質問中朝,而時未定制乎?時未質問,而未得定制乎?令禮曹稽古以啓。
」 ○上謂同副承旨鄭而漢曰:「接待倭、野人,所係匪輕,忸於平安,歲久日深,凡事恐或至於緩弛,當謹愼常如一日,毋或少弛。
」卽命禮兵曹,當該官戒飭之。
前此,上體未盡平善,承政院不啓事,事多留滯,至是始啓事,裁決庶務,處之如流,皆極其精,無異平日,至夜二鼓,復不豫。
2月15日 ○庚寅,聚僧五十于時禦所,設救病精勤。
○分遣諸臣,禱于宗廟、社稷及名山大川、神祠佛宇,議政府六曹會直。
世子命內醫,凡進藥,必議諸政府,然後湯進。
○兼詹事李思哲祗奉徽旨: 主上殿下偶失節宣,復罹疾疹,旣醫療之莫效,玆憂懼之益深,宜霈洪恩,以迓天休。
自景泰元年二月十五日昧爽以前,除謀反大逆謀叛、子孫謀殺祖父母、父母、妻妾謀殺夫、奴婢謀殺主、謀故殺人、蠱毒魘魅、但犯強盜外,已發覺未發覺,已結正未結正,鹹宥除之,敢以宥旨前事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
惟爾刑曹,體予至懷,曉諭中外。
2月16日 ○辛卯,日本國使僧敬楞來。
其書曰: 日本國源義成拜覆朝鮮國王殿下。
貴國自修隣好以來,華席良藥等,從貴國無時不來,加之佛敎東漸,白馬蹄不及玆方也,敎法流通,自貴國。
然則止惡防非,人皆守佛制,無非貴國之善功也。
爰有神祠靈威,國人所崇重,欲以法寶酬靈貺也。
《大藏經》一部,附回舶寄來,非唯貴國至治,餘慶遠及吾國神祠,更須達國人之願望也。
不腆土宜,具如別幅,采納爲幸。
別幅:鎧一領、黑漆鞘柄、大刀一十柄、練緯綃一十段、塗金屛風一雙、銅銚幷提子各十一筒、紺靑一筋、綠靑一筋、赤銅三百筋。
○上病劇,停精勤。
2月17日 ○壬辰,上薨于永膺大君第東別宮。
〈初,治永膺大君第,命別建一宮于第東,以備移禦之所。
〉上聰明睿智,仁孝英斷,自在閤好學忘倦,手不釋卷,嘗違豫數月,亦讀書不輟,太宗憂之,命收書籍以藏,間有一書尙遺,日誦不已,蓋其天性如是。
及卽位,每日四夜求衣,平明受朝,次視事,次輪對,次經筵,未嘗少懈。
又始置集賢殿,選文士備顧問,覽觀書史,樂而不厭,秘籍遺文,一禦不忘,考閱證援,勵精圖治,終始如一。
文武之政畢擧,禮樂之文俱興,如鍾律曆象之法,皆東方前古所未知,而皆自上發之。
敦睦九族,友愛二兄,人無間言。
使臣以禮,從諫弗咈,事大以誠,交隣以信,明乎人倫,察乎庶物,南北賓服,四境按堵,民樂生生者,凡三十餘年。
聖德巍巍,人不能名,時稱海東堯、舜,晩年雖或有以佛事言者,未嘗一燒香禮佛,終始以正雲。
2月22日 ○丁酉,遣知中樞院事李渲等,如京師告訃請諡。
議政府撰行實,申禮部曰: 國王姓李氏,名祹,字元正,恭定王第三子也。
母妃。
閔氏,以洪武三十年四月十日生,及長,封忠寧君。
天資英睿,深沈重厚,好學不倦,嘗有疾,讀書猶不輟,恭定王嘆曰:『忠寧君好學,眞天性也。
』永樂十六年六月,世子禔失德見廢,國人以王賢於諸子,請立爲後,恭定王從之,以聞于朝,尋以老病,奏請傳位于王。
十七年六月,太宗文皇帝遣太監黃儼,齎勑賜恭定王宴。
勑曰:『王至誠篤厚,祗事朝廷,一德一心,始終不怠。
比以第三子孝悌力學,可以繼承宗祀,主宰國人,且自陳年老,不克任事,請襲以位。
朕惟王識見明達,特允所請。
夫繼世在於有後,而傳序在於得人,今王能嗣承先業,恪守藩服,而又能簡賢命德,俾宗祀有托,以副國人之所望,良用嘉悅。
不惟王一家之慶,且爲王一國之人慶也。
』 又勑王曰:『爾父諱篤厚老成,能祗敬天道,恭事朝廷,爲一國之人造福,忠順之誠,愈久不替。
比者以爾孝悌力學,可以繼承宗祀,主宰國人,請襲以位,特允所請,以爾爲朝鮮國王。
爾尙念傳序之不易,思爵祿之匪輕,孝以事親,忠以事上,敬謹天道,以福一國之人,則天心悅鑑,俾爾長享富貴,延及爾之子子孫孫,世享其慶,而一國之人,亦永享其慶矣。
今特賜爾宴享,爾其體朕至懷。
』 十九年八月,帝將北征,勑進土馬,王卽選馬萬匹,以助軍用,帝勑書褒美,仍賜銀幣。
太宗文皇帝昇遐,仁宗昭皇帝登極,王遣使奉表稱賀,帝遣內官尹鳳,褒奬忠懇,錫以綵幣。
宣宗章皇帝登極,宣德元年正月,勑王曰:『朕恭膺天命,嗣承寶位,王屢遣使奉表及方物來覲,具見至誠,玆遣尹鳳等,往賜王及王妃彩幣。
』是年十月,又賜五經四書及《性理大全》、《通鑑綱目》。
二年三月,帝遣太監昌盛等,賜王及王妃銀幣。
三年五月,帝遣昌盛等,賜磁器。
四年三月,賜銀幣磁器。
九月,勑曰:『王聰明特達,恭事朝廷,足見王之至誠,朕深嘉悅,玆遣內官金滿,齎勑諭王,特賜王磁器十五卓。
』是年,王以歲貢金銀,非本國所産,遣親弟恭寧君?,具表陳請,帝優禮待?,賞賜甚厚,許免金銀,但令以土物效誠。
又勑曰:『自今朝廷所遣人等,至王國中,王但以禮待之,毋贈遺以物。
王父子敬事朝廷,多歷年歲,愈久愈篤,朕所深知,非左右近習所能間也。
』 五年五月,勑曰:『王事大之心,篤於誠敬,洊歷年歲,弗懈益隆。
眷王之賢,良重嘉悅。
今特遣中官昌盛等,齎朕所禦寶裝絛環及刀劍銀幣諸物賜王,用示褒嘉。
』十月,勑曰:『王至誠端恪,敬事朝廷,朕用嘉悅。
今使臣回,特勑奬諭。
』七年三月,勑曰:『王之恭事朝廷,恪共乃職,朕已具悉。
玆特遣昌盛等,賜王綵幣。
』八月,勑曰:『王恭事朝廷,可爲卓然賢王者矣。
肆朝廷待王,亦前後一誠。
』 先是,婆豬江等處野人李滿住等與楊木答兀結黨,虜掠遼東、開原等處,軍民被虜者,不勝艱苦。
自永樂二十一年以後,逃至我國者,五百六十餘名,王悉皆解送京師。
野人因此含憤,侵擾北邊,賊四百餘騎,突入邊郡,殺害軍民,刦奪牛馬。
又數使人恐嚇,窺伺邊郡。
八年四月,邊將哨探賊蹤,李滿住等力窮逃竄,稍稍擒獲,尋奉勑諭悉還。
王欽依,卽將百四十餘名及家財奇零等物,竝皆送還。
九月,帝賜綵幣,十一月,賜五經四書大全、《性理大全》、《通鑑綱目》。
十年,宣宗皇帝昇遐,二月,太上皇帝登極,遣兵部郞中李約等,賜紵絲錦段。
十一月,賜《音注資治通鑑》。
正統三年八月,賜遠遊冠服。
六年三月,勑曰:「朝鮮自王之祖考曁王,事我祖宗,以至于今數十年間,恭謹之誠,久而益篤。
朝廷禮待,素加常等。
」十一月,帝以王有宿疾,賜醫方幷該用藥料。
七年五月,達達使人齎書至我北鄙,邊將語之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今大明皇帝統一天下,汝何發不道之言乎?」遂拒不納。
王馳走京師,皇帝勑曰:「得奏,知力拒達達事,良用嘉悅。
王之忠誠,朕所素知,初非待今之奏也。
」特賜王綺幣表裏。
九年二月,勑曰:「朕承大統,王克紹先志,朝貢以時,凡所諭邊事,悉能遵奉,罔有違怠,王其賢哉!特賜王冠服,以表眷遇之意。
」先是,對馬、一岐等島賊倭侵擾上國沿海之地,又犯我南邊,邊將擒捕之,其逃還本島者,王使人諭其島主,島主不敢隱,悉皆捕送。
王以賊抄掠上國,幹犯天誅,未敢擅便,卽將失剌沙也門等六十名,械獻京師。
四月,皇帝勑曰:「王嗣國東藩,保障邊境,克體爾先王敬天事大之心,秉恭攄誠,久而彌篤。
肆朝廷加恩眷待,不替益隆,可謂君臣一心,終始靡間者矣。
玆復械送犯邊倭賊,足見王遵奉朝命體國安民之意,亦以見守邊得人而有禦暴之功,朕深嘉之。
特賜王綵幣表裏,用答王之忠誠。
」 十年正月,又械獻賊倭于京師,皇帝勑曰:「世守東陲,奉職攄誠,益勤靡懈,肆朝廷嘉善重賢,禮遇優加,所謂德厚者寵榮,王其有焉。
曩者倭賊出沒爲盜,王已生擒賊徒解來,今復獲其餘黨,解送至京,益見王忠誠衛國之心,彌久彌篤,良用嘉悅,特賜勑,用緻褒美之意。
」十三年正月,勑曰:「王世居東藩,敬天事大,克修職貢,愈久愈虔,特賜王綵幣表裏。
」十四年冬,王聞今上皇帝陛下登極,遣人奉表稱賀,皇帝頒詔天下,爰命侍講倪謙等,賜勑雲:「爾以王爵,世守東陲,奉藩于朝,累修職貢,眷玆誠悃,良足褒嘉。
今朕嗣統之初,宜申播告之令,特玆詔示,賜以禮物,尙益攄忠,永固藩屛。
」 景泰元年二月十七日壬辰,以疾薨于正寢,享年五十四,在位三十三年。
歷事五朝,忠義精誠,出於至誠,凡進獻文書方物,莫不親自監進,特被列聖寵眷,錫賚之繁、褒美之數,古今所罕。
王自少有潛德,恭定王甚奇愛之,有大事,必召王斷決以試之,無不當理,國人屬望。
及嗣位,恭定王以爲付托得人,王每進見,恭定王喜極,至於淚下者數矣。
性至孝,雖政務煩劇,未嘗一廢定省,行喪三年,哀毀盡禮。
於兄弟之間,克篤友愛。
初,恭定王放前世子禔于外。
恭定王薨,王以爲兄年齒旣多,必無少年氣習,召還京第,日與親接,無少嫌間,群臣雖堅執以爲不可,王皆不聽。
事二兄必盡情禮,待諸弟亦極恩愛,至於宗室諸親,亦數數召見,置酒以成歡洽,其疏遠在外閑居者,亦復戶蠲稅。
始設宗學,凡屬宗籍,皆令受學。
待妃妾,嚴其名分,盡其雍睦,家道克正,無有間言。
有子十八,嫡庶之間,儀章恩數,悉有等差,敎以義方,皆好學達理,無有驕傲奢侈之習。
王每日四鼓而起,平明受群臣朝參,然後視事;處決庶政,然後聽輪對,咨訪治道。
引見守令拜辭者,面諭恤刑愛民之意,然後臨經筵;潛心聖學,講論古今,然後入內。
燕坐讀書,手不釋卷,夜分乃寢。
於書無所不讀,凡一經耳目,終身不忘,而其讀經書,則必過百遍,子史則必過三十遍,精硏性理,博通古今。
設集賢殿,聚儒士以備顧問。
又裒集古今忠臣孝子烈女事迹,圖形紀傳,係以詩讃,名曰《三綱行實》,頒諸中外,至於窮村僻巷兒童婦女,莫不觀省。
又自熙周之初,迄于今,以及吾東方,凡治亂興亡可法可戒之事,廣搜該載,共百五十卷,名曰《治平要覽》。
至於音律天文,皆所洞曉。
禮遇臣下,終王之世,士大夫無遭刑戮者。
須小事,必與大臣謀議而後行,故未有過擧矣。
慮遷秩無常,人或有僥倖之望,詳著銓注之法,而其賢能才行者則不次擢拔,用人平允。
慮經界不正、收稅不中,因地膏塉、年歲豐歉,分其等第,制度甚詳。
慮五禮未備,參酌古今,制爲定禮,風俗歸正。
老人自一百歲以上者,歲首賜米,月緻酒肉;八十以上者,賜爵有差。
每仲秋,男則王親臨,婦女則王妃親引以賜宴;在州郡者則守令餉之,定爲永法。
又謂安不忘危,嚴立選用將卒之制,集古今用兵事跡,質以武經,名曰《歷代兵要》。
以《將鑑博義》,隻著論議,增入本傳事跡,以敎將士;增修戰艦,以習水戰;擇要害之地,多設城堡,以備不虞。
本國古界,北過豆滿江,至高麗衰季,沿邊之地,悉爲雜種野人所據,王始設諸鎭,以復舊疆。
野人、倭奴,接待得宜,四境無警。
大小刑罰,克用愼恤,戒飭官吏,雖一笞一杖,皆用朝廷律文,切禁枉濫,明載敎令,頒諸境內,掛之廳壁,常加警省。
至於犴獄,作圖以示中外,依圖營構,寒暑異處,周恤甚備,無有橫罹瘦病者矣。
以至戒酒勸農,亦莫不作書以諭官吏焉。
王仁明剛斷,孝悌勤儉,事大至誠,事親盡孝,敦睦九族,信賞必罰,任賢使能,事必師古,制度明備,綱擧目張。
島倭、野人畏威懷德,三十餘年之間,民不見兵,按堵樂業,文敎大興,蔚然可觀。
薨逝之日,遠邇莫不涕泣焉。
「 三月 3月19日 ○三月甲子,上尊諡曰英文睿武仁聖明孝大王,廟號世宗。
其諡冊曰: 孤哀子嗣王臣謹再拜稽首上言。
竊以天地大德,雖莫罄於形言;臣子至情,惟用切於顯美。
祗率常憲,式薦徽稱。
恭惟皇考大王齊聖廣淵,聰明睿智。
終始典學,克濬出治之源;宵旰勵精,恢張爲政之目。
崇儒興化,劭農恤刑。
緻尊祖敬宗之誠,盡事大交隣之道。
九族悉均於敦敍,兆民鹹囿於雍熙。
禮備樂和,文治光于日月;邇安遠肅,武威振乎風霆。
殊邦獻畏愛之忱,上國加褒眷之寵。
貞符屢應,頌聲交騰。
繄三紀太平之隆,亮千載難遭之幸。
方仰父臨於萬歲,豈意天崩於一朝!永懷付畀之艱,不勝號擗之痛。
庸擧追崇之典,少申哀慕之心。
謹奉玉冊上尊諡曰英文睿武仁聖明孝大王,廟號曰世宗。
仰惟懿靈,俯垂沖鑑。
誕膺顯冊,世享不朽之鴻名;申錫純禧,默贊無窮之寶祚。
謹言。
六月甲申,葬英陵。
其哀冊曰: 龍攢撤帟,蜃輅戒軔。
縞紼霜回,彤旌雲引。
偭紫殿之崢嶸,傃玄臺之黤黯。
酸風號兮萬井聲悲,淡霧橫兮兩儀色慘。
聖上冞增擗地之哀;永軫終天之憯。
渺眞遊兮莫攀,仰徽猷兮尙範。
降睿綍於金鑾,揚景爍於翠琰。
其詞曰: 龔惟世宗,聖乃天生。
聰明典學,仁孝存誠。
主器不易,前星未明。
特升儲位,允葉輿情。
比禦宸扆,益勵寅恭。
神機電斷,大智天通。
裁決師古,疇咨用中。
作樂定禮,在衡釐工。
經文緯武,旌能簡功。
正界均賦,輕繇薄供。
欽恤囹圄,敦勸桑農。
善養耆耋,惠鮮困窮。
側席延英,虛襟納忠。
經帷講道,輪對達聰。
廟焉肅肅,宮而雝雝。
推恩棣萼,毓秀蘭叢。
宗支受學,禮誼飭躬。
歲事克虔,天眷彌隆。
綸褒諄切,錫賚稠重。
交隣以禮,款關攸同。
琛輸島夷,信納山戎。
或剗負險,悉拓提封。
詰兵除器,固圉設墉。
民奠高枕,塞絶驚烽。
神化溥暢,至和薰釀。
白雉效靈,甘露呈瑞。
三紀于玆,太平之治。
猗歟偉積,卓爾罕比。
遐算方期,大器奄棄。
嗚呼哀哉!貽謀垂裕,勵精敷賁。
時雍已臻,日愼愈至。
覃思博觀,著書垂示。
燕處不懈,乙夜忘寐。
憂勞積久,疾疹遂緻。
爰命元良,參決庶務。
冀得怡養,永享慶祚。
舜勤纔倦,成命欲顧。
秉圭之請莫伸,憑玉之訓不悟。
日翳翳其遽淪,天茫茫其誰訴?嗚呼哀哉!鎖金扉兮閴寂,塵黼座兮糢糊。
想垂衣兮如昨,涕凝旒兮何無?璿極色悽楚,瓊枝情鬱紆。
涕雨灑乎貫魚,哭雷殷乎趨鳧。
舃空留於橋山,弓謾抱於鼎湖。
靑鳥蔔兆黃螭首途。
指大母而徐進,淩廣漢而徑逾。
郊原空兮水爲咽,巖岫暝兮雲不徂。
嗚呼哀哉!獻寢連崗,英園同域。
馬鬣乍封,龍顔永隔。
長夜兮漫漫,重泉兮漠漠。
自今辰而一辭兮!復何時而再覿?嗚呼哀哉!聖之生也亦涯,仁之壽兮或嗇。
揣天意兮難諶,窅神理兮叵測。
顧熙熙奉三之至治,曁蕩蕩鹹五之盛德。
輝汗靑以不泯兮!配窮蒼而罔極。
嗚呼哀哉!
」 閏1月24日 ○己巳,移禦于安崇善第,世子以疾,仍在李墅家。
○正朝使權孟慶回自京師。
孟慶所至,皆欠廉節,嘗節制于慶尙,率私妾赴營,巡行州郡必載行,多受贈物,若不多,則必怒而不受,故守令爭相賂遺。
閏1月25日 ○庚午,諭鹹吉道都節制使金允壽:「聞去歲十月間,穩城居人因捕魚越江,或溺水而死,或爲野人虜殺。
穩城人吳權之子,不知所去,權亦病死。
其越江被賊日時及被虜被殺溺死人之數,推考以啓。
閏1月27日 ○壬申,以韓確判中樞院事,成念祖知中樞院事,姜孟卿守司憲執義,申自守知司諫院事,樸以昌爲平安道都觀察使,河漢判寧邊都護府事,樸以寧黃海道兵馬都節制使。
以昌性豁達善恢諧,號稱能吏。
念祖放蕩無節,多受賄賂。
閏1月28日 ○癸酉,司諫院啓:「樸禮崇嘗竊邊尙會妓妾,被獲縛辱,失身無節,今拜監察。
監察,糾察之任,不可用如此之人。
」下政府議之,竟遞其職。
閏1月29日 ○甲戌,上謂承政院曰:「以營永膺大君第,壞人家甚多。
今將移禦于此,繕工提調及卿等,又以備火,請撤旁近人家,其家主亦欲徙居,此言甚不可也。
自今予無撤去人家之命,家主亦無擅自徙居之理,但嚴禁火之令而已。
」 ○司憲府啓:「李迹、金世敏、李賢老、尹培之罪,不可蒙赦,請收成命。
」又曰:「宦官徐盛代、崔浥,交結大臣,蒙蔽聰明。
世敏、賢老等聽宦官之請,越法除授,竊弄權柄,人臣之道,莫大於此。
李迹罵詈祖父之罪,亦人子之大惡也,皆不可赦。
」上曰:「予初疾劇,以東宮之請而頒赦,其時無一人言其不可者,今疾愈矣,而始言其不可。
以爲已愈,可以言乎?得非無禮乎?若等,後生,不知變通也。
大司憲,大臣也,何乃敢爲如此無禮之事乎!赦宥非因他事,予故也。
如此來言,吾甚慙焉。
」賢老性輕佻險僻,惡人勝己,粗識古今事變,解屬詩文,兼通雜術,諂付安平大君,事之如奴隷。
人或忤意,必浸潤譖之,使聞于上,朝士側目畏之。
以兵曹正郞參詮注,多受賄賂,門庭如市,驕傲之氣,見於面目,人疾之如仇讎。
迹曾以罵父,移慶源,至是以其甥寵僧信眉之請,遂赦之。
○初,津寬寺幹事僧覺頓自全羅還,告安平大君瑢曰:「今欲防納草芚,羅州等三十餘官,皆使他人防納不許。
」大君以啓,上怒,下其官正朝進奉鄕吏于義禁府鞫之,皆服,欲罪守令,以事在赦前,隻令降資。
左承旨李宜洽、右副承旨李季甸等啓:「信者,人君之大寶也。
今再經大赦之後,以草芚防納之故,守令竝皆降資,於人君示信之道何如?」上曰:「降資之法,前所未有,似若有弊,竝令罷職何如?其議于政府。
」竟皆罷職。
覺頓往來諸道,作弊甚鉅,其在全羅,擅杖人吏。
凡出入,必使人喝道,如奉使朝官,守令皆畏縮,以至監司,亦設宴慰之。
又常出入承政院,睨視朝士,其詣諸司,必賜坐禮貌。
後草芚價米百石,私自盜用,然竟免罪焉。
二月 2月3日 ○戊寅,賜時禦所旁近人年七十歲以上者酒果。
2月4日 ○己卯,上移禦永膺大君第,世子自李墅家亦移焉。
2月5日 ○庚辰,命鄭苯、許詡、閔伸、李思哲,往眞觀寺水陸社。
苯疏通有宰相器局,能斷大事,爲上所委任。
爲繕工提調,掌土木之事,凡所創建,務爲壯麗。
佛堂之役,苯與伸董之。
苯著短衣,手執杖指揮工匠,見者憤其失大臣體貌。
○禁中外用酒。
2月6日 ○辛巳,領議政河演、左贊成樸從愚、左參贊鄭苯議啓:「今平安道疲弊,金宗瑞多率軍士,不宜久留,召還爲便。
監司仍前兼都節制使,凡幹軍政,監司總之;防戍諸事,朔州、江界節制使掌之。
」左議政皇甫仁、右議政南智、右參贊鄭甲孫以爲:「平安道如有大變,則當別遣京元帥矣。
常時防禦,朔州、江界節制使必報監司,而後爲之,則必緻稽緩,依慶尙道例,江界、朔州,各置都節制使,監司勿兼都節制爲便。
」翼日,更召演等問之,皆如前言,但演以爲:「寧邊府使,勿遣堂上官,以三品以下授之。
」仁以爲:「革寧邊,以其奴婢分屬江界、朔州。
」上曰:「左議政之言善矣。
然後日必有因事變更之時,姑從領議政之議。
」遂以平安道都觀察使樸以昌,兼兵馬都節制使。
2月8日 ○癸未,鹹吉道都節制使金允壽啓:「訓春住兀良哈所者介率居唐人萬朱言:」去歲十月,穩城於厚大江越邊住兀良哈護軍巨乙其大及其壻於赤乃等嘗怨本國刷還被虜人物及穩城人民越江捕魚,巨乙其大等射中九人,一人卽死,七人溺江而死,一人奔竄以還。
「又訓春兀良哈伊何所亦言:」巨乙其大率具州虧知介,射殺穩城人之捕魚者。
「穩城府使洪益誠、判官全鑣違禁抄禁,越江捕魚,死者至數人。
且吳權子得之越江而死,巧飾以爲病死於城中。
又誘野人取招曰:」吾所捕魚之處,固無本國人往來者。
「飾詐呈報,罪莫甚焉,已報監司推劾。
上項巨乙其大常受賞賜,以至授職,國恩罔極,而敢與深處虧知介結黨作惡,伺隙害民,外若歸順,而心實難測,其殺虜之數,窮極推鞫。
」 下政府議之。
僉曰:「此是邊境大事,不可以赦前而勿論,遣朝官鞫之。
」上從之。
尋謂政府曰:「前此樸以寧爲慶源節制使,適出巡行營,其鎭撫金呂之等九人越江捕魚,被虜於虧知介,以赦前不論,例皆如此,勿鞫何如?必遣官乎?」僉曰:「以寧當其時不在,呂之等擅越江,與此不同,不可不鞫。
」乃遣判承文院事樸仲孫鞫之。
上謂仲孫曰:「巨乙其大當執緻囚問,然其執之也,或發軍單弱,或漏洩事機,以緻逃亡,則所係非輕,與都節制使同議施行。
」仲孫啓:「穩城府使、判官之罪,辭證明白,而若固拒不服,則請加拷訊。
」從之。
2月9日 ○甲申,以疾瘳,分遣朝臣,報祀于神祠佛宇。
○禮曹參議閔恭緻書對馬州宗貞盛曰:「全羅道順天府人鄭得希等五名,去歲冬,捕魚海中,忽遇風漂流,其父母妻子,日夜號哭,想漂至貴境或隣近諸島,冀足下盡力刷還,幸甚。
」 2月10日 ○乙酉,遣左參贊鄭苯于全羅道,印田案。
先是,憲府請停苯行,下政府議之。
領議政河演、右參判鄭甲孫以爲:「田案,大事也。
以未成之書收稅,則恐吏緣爲姦,宜遣大臣印之。
」左議政皇甫仁、右議政南智、左贊成樸從愚曰:「宜從憲府之請,勿遣爲便。
」上從仁等議。
演更請曰:「印田案,暫時事,須及農務未興之前,遣大臣印之。
」上乃從之。
時全羅道數十官,一時皆遞,加以監鍊焰硝別監,擧道騷然,演以田制都提調,不計民弊,固請遣之。
2月11日 ○丙戌,諭平安道都節制使金宗瑞,率軍士上來。
○傳旨宗簿寺:「飮瑞山尹譿酒者,論以制書有違;見飮酒而不啓者,論以應奏不奏。
」譿,讓寧大君禔之子,見奪愛妾於父,得心疾,使酒屢殺人,故有是命。
2月13日 ○戊子,禮曹參判李邊答書塔山衛指揮使曰:「遣親男報聲息,兼進禮物,殿下嘉之,特賜白細苧布、黑細麻布、靑緜布、紅緜布各二匹,惟照領。
」 2月14日 ○己醜,議政府六曹請:「上體曾已平善,欲進豐呈,以東宮未寧,未卽請進,今東宮亦平善,請進豐呈。
」上曰:「東宮雖已平復,然昨日瘡根始出,二十日後,更擇日以啓。
」 ○司憲府啓:南原,繁劇之地,今權惇年過六十,又重聽,未堪其任,請改之。
承重嫡孫,父亡則必服繼祖母之喪,著在令甲,今申士廉、安哲石,俱以嫡孫,繼祖母死,而哲石服喪百日後釋服,拜茂珍郡事;士廉不服一日。
臣等欲覈之,問於禮曹,禮曹答曰:「此法已立於宣德九年,但欲質問中國,然後爲定,故時未行之耳。
」臣等以爲凡士夫娶二妻者,皆祔于廟,則神主旁題,必書曰孝孫,而不行喪可乎? 上曰:「予將議之。
」因謂承政院曰:「士廉、哲石之不服喪,以法制未定故也。
已質問中朝,而時未定制乎?時未質問,而未得定制乎?令禮曹稽古以啓。
」 ○上謂同副承旨鄭而漢曰:「接待倭、野人,所係匪輕,忸於平安,歲久日深,凡事恐或至於緩弛,當謹愼常如一日,毋或少弛。
」卽命禮兵曹,當該官戒飭之。
前此,上體未盡平善,承政院不啓事,事多留滯,至是始啓事,裁決庶務,處之如流,皆極其精,無異平日,至夜二鼓,復不豫。
2月15日 ○庚寅,聚僧五十于時禦所,設救病精勤。
○分遣諸臣,禱于宗廟、社稷及名山大川、神祠佛宇,議政府六曹會直。
世子命內醫,凡進藥,必議諸政府,然後湯進。
○兼詹事李思哲祗奉徽旨: 主上殿下偶失節宣,復罹疾疹,旣醫療之莫效,玆憂懼之益深,宜霈洪恩,以迓天休。
自景泰元年二月十五日昧爽以前,除謀反大逆謀叛、子孫謀殺祖父母、父母、妻妾謀殺夫、奴婢謀殺主、謀故殺人、蠱毒魘魅、但犯強盜外,已發覺未發覺,已結正未結正,鹹宥除之,敢以宥旨前事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
惟爾刑曹,體予至懷,曉諭中外。
2月16日 ○辛卯,日本國使僧敬楞來。
其書曰: 日本國源義成拜覆朝鮮國王殿下。
貴國自修隣好以來,華席良藥等,從貴國無時不來,加之佛敎東漸,白馬蹄不及玆方也,敎法流通,自貴國。
然則止惡防非,人皆守佛制,無非貴國之善功也。
爰有神祠靈威,國人所崇重,欲以法寶酬靈貺也。
《大藏經》一部,附回舶寄來,非唯貴國至治,餘慶遠及吾國神祠,更須達國人之願望也。
不腆土宜,具如別幅,采納爲幸。
別幅:鎧一領、黑漆鞘柄、大刀一十柄、練緯綃一十段、塗金屛風一雙、銅銚幷提子各十一筒、紺靑一筋、綠靑一筋、赤銅三百筋。
○上病劇,停精勤。
2月17日 ○壬辰,上薨于永膺大君第東別宮。
〈初,治永膺大君第,命別建一宮于第東,以備移禦之所。
〉上聰明睿智,仁孝英斷,自在閤好學忘倦,手不釋卷,嘗違豫數月,亦讀書不輟,太宗憂之,命收書籍以藏,間有一書尙遺,日誦不已,蓋其天性如是。
及卽位,每日四夜求衣,平明受朝,次視事,次輪對,次經筵,未嘗少懈。
又始置集賢殿,選文士備顧問,覽觀書史,樂而不厭,秘籍遺文,一禦不忘,考閱證援,勵精圖治,終始如一。
文武之政畢擧,禮樂之文俱興,如鍾律曆象之法,皆東方前古所未知,而皆自上發之。
敦睦九族,友愛二兄,人無間言。
使臣以禮,從諫弗咈,事大以誠,交隣以信,明乎人倫,察乎庶物,南北賓服,四境按堵,民樂生生者,凡三十餘年。
聖德巍巍,人不能名,時稱海東堯、舜,晩年雖或有以佛事言者,未嘗一燒香禮佛,終始以正雲。
2月22日 ○丁酉,遣知中樞院事李渲等,如京師告訃請諡。
議政府撰行實,申禮部曰: 國王姓李氏,名祹,字元正,恭定王第三子也。
母妃。
閔氏,以洪武三十年四月十日生,及長,封忠寧君。
天資英睿,深沈重厚,好學不倦,嘗有疾,讀書猶不輟,恭定王嘆曰:『忠寧君好學,眞天性也。
』永樂十六年六月,世子禔失德見廢,國人以王賢於諸子,請立爲後,恭定王從之,以聞于朝,尋以老病,奏請傳位于王。
十七年六月,太宗文皇帝遣太監黃儼,齎勑賜恭定王宴。
勑曰:『王至誠篤厚,祗事朝廷,一德一心,始終不怠。
比以第三子孝悌力學,可以繼承宗祀,主宰國人,且自陳年老,不克任事,請襲以位。
朕惟王識見明達,特允所請。
夫繼世在於有後,而傳序在於得人,今王能嗣承先業,恪守藩服,而又能簡賢命德,俾宗祀有托,以副國人之所望,良用嘉悅。
不惟王一家之慶,且爲王一國之人慶也。
』 又勑王曰:『爾父諱篤厚老成,能祗敬天道,恭事朝廷,爲一國之人造福,忠順之誠,愈久不替。
比者以爾孝悌力學,可以繼承宗祀,主宰國人,請襲以位,特允所請,以爾爲朝鮮國王。
爾尙念傳序之不易,思爵祿之匪輕,孝以事親,忠以事上,敬謹天道,以福一國之人,則天心悅鑑,俾爾長享富貴,延及爾之子子孫孫,世享其慶,而一國之人,亦永享其慶矣。
今特賜爾宴享,爾其體朕至懷。
』 十九年八月,帝將北征,勑進土馬,王卽選馬萬匹,以助軍用,帝勑書褒美,仍賜銀幣。
太宗文皇帝昇遐,仁宗昭皇帝登極,王遣使奉表稱賀,帝遣內官尹鳳,褒奬忠懇,錫以綵幣。
宣宗章皇帝登極,宣德元年正月,勑王曰:『朕恭膺天命,嗣承寶位,王屢遣使奉表及方物來覲,具見至誠,玆遣尹鳳等,往賜王及王妃彩幣。
』是年十月,又賜五經四書及《性理大全》、《通鑑綱目》。
二年三月,帝遣太監昌盛等,賜王及王妃銀幣。
三年五月,帝遣昌盛等,賜磁器。
四年三月,賜銀幣磁器。
九月,勑曰:『王聰明特達,恭事朝廷,足見王之至誠,朕深嘉悅,玆遣內官金滿,齎勑諭王,特賜王磁器十五卓。
』是年,王以歲貢金銀,非本國所産,遣親弟恭寧君?,具表陳請,帝優禮待?,賞賜甚厚,許免金銀,但令以土物效誠。
又勑曰:『自今朝廷所遣人等,至王國中,王但以禮待之,毋贈遺以物。
王父子敬事朝廷,多歷年歲,愈久愈篤,朕所深知,非左右近習所能間也。
』 五年五月,勑曰:『王事大之心,篤於誠敬,洊歷年歲,弗懈益隆。
眷王之賢,良重嘉悅。
今特遣中官昌盛等,齎朕所禦寶裝絛環及刀劍銀幣諸物賜王,用示褒嘉。
』十月,勑曰:『王至誠端恪,敬事朝廷,朕用嘉悅。
今使臣回,特勑奬諭。
』七年三月,勑曰:『王之恭事朝廷,恪共乃職,朕已具悉。
玆特遣昌盛等,賜王綵幣。
』八月,勑曰:『王恭事朝廷,可爲卓然賢王者矣。
肆朝廷待王,亦前後一誠。
』 先是,婆豬江等處野人李滿住等與楊木答兀結黨,虜掠遼東、開原等處,軍民被虜者,不勝艱苦。
自永樂二十一年以後,逃至我國者,五百六十餘名,王悉皆解送京師。
野人因此含憤,侵擾北邊,賊四百餘騎,突入邊郡,殺害軍民,刦奪牛馬。
又數使人恐嚇,窺伺邊郡。
八年四月,邊將哨探賊蹤,李滿住等力窮逃竄,稍稍擒獲,尋奉勑諭悉還。
王欽依,卽將百四十餘名及家財奇零等物,竝皆送還。
九月,帝賜綵幣,十一月,賜五經四書大全、《性理大全》、《通鑑綱目》。
十年,宣宗皇帝昇遐,二月,太上皇帝登極,遣兵部郞中李約等,賜紵絲錦段。
十一月,賜《音注資治通鑑》。
正統三年八月,賜遠遊冠服。
六年三月,勑曰:「朝鮮自王之祖考曁王,事我祖宗,以至于今數十年間,恭謹之誠,久而益篤。
朝廷禮待,素加常等。
」十一月,帝以王有宿疾,賜醫方幷該用藥料。
七年五月,達達使人齎書至我北鄙,邊將語之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今大明皇帝統一天下,汝何發不道之言乎?」遂拒不納。
王馳走京師,皇帝勑曰:「得奏,知力拒達達事,良用嘉悅。
王之忠誠,朕所素知,初非待今之奏也。
」特賜王綺幣表裏。
九年二月,勑曰:「朕承大統,王克紹先志,朝貢以時,凡所諭邊事,悉能遵奉,罔有違怠,王其賢哉!特賜王冠服,以表眷遇之意。
」先是,對馬、一岐等島賊倭侵擾上國沿海之地,又犯我南邊,邊將擒捕之,其逃還本島者,王使人諭其島主,島主不敢隱,悉皆捕送。
王以賊抄掠上國,幹犯天誅,未敢擅便,卽將失剌沙也門等六十名,械獻京師。
四月,皇帝勑曰:「王嗣國東藩,保障邊境,克體爾先王敬天事大之心,秉恭攄誠,久而彌篤。
肆朝廷加恩眷待,不替益隆,可謂君臣一心,終始靡間者矣。
玆復械送犯邊倭賊,足見王遵奉朝命體國安民之意,亦以見守邊得人而有禦暴之功,朕深嘉之。
特賜王綵幣表裏,用答王之忠誠。
」 十年正月,又械獻賊倭于京師,皇帝勑曰:「世守東陲,奉職攄誠,益勤靡懈,肆朝廷嘉善重賢,禮遇優加,所謂德厚者寵榮,王其有焉。
曩者倭賊出沒爲盜,王已生擒賊徒解來,今復獲其餘黨,解送至京,益見王忠誠衛國之心,彌久彌篤,良用嘉悅,特賜勑,用緻褒美之意。
」十三年正月,勑曰:「王世居東藩,敬天事大,克修職貢,愈久愈虔,特賜王綵幣表裏。
」十四年冬,王聞今上皇帝陛下登極,遣人奉表稱賀,皇帝頒詔天下,爰命侍講倪謙等,賜勑雲:「爾以王爵,世守東陲,奉藩于朝,累修職貢,眷玆誠悃,良足褒嘉。
今朕嗣統之初,宜申播告之令,特玆詔示,賜以禮物,尙益攄忠,永固藩屛。
」 景泰元年二月十七日壬辰,以疾薨于正寢,享年五十四,在位三十三年。
歷事五朝,忠義精誠,出於至誠,凡進獻文書方物,莫不親自監進,特被列聖寵眷,錫賚之繁、褒美之數,古今所罕。
王自少有潛德,恭定王甚奇愛之,有大事,必召王斷決以試之,無不當理,國人屬望。
及嗣位,恭定王以爲付托得人,王每進見,恭定王喜極,至於淚下者數矣。
性至孝,雖政務煩劇,未嘗一廢定省,行喪三年,哀毀盡禮。
於兄弟之間,克篤友愛。
初,恭定王放前世子禔于外。
恭定王薨,王以爲兄年齒旣多,必無少年氣習,召還京第,日與親接,無少嫌間,群臣雖堅執以爲不可,王皆不聽。
事二兄必盡情禮,待諸弟亦極恩愛,至於宗室諸親,亦數數召見,置酒以成歡洽,其疏遠在外閑居者,亦復戶蠲稅。
始設宗學,凡屬宗籍,皆令受學。
待妃妾,嚴其名分,盡其雍睦,家道克正,無有間言。
有子十八,嫡庶之間,儀章恩數,悉有等差,敎以義方,皆好學達理,無有驕傲奢侈之習。
王每日四鼓而起,平明受群臣朝參,然後視事;處決庶政,然後聽輪對,咨訪治道。
引見守令拜辭者,面諭恤刑愛民之意,然後臨經筵;潛心聖學,講論古今,然後入內。
燕坐讀書,手不釋卷,夜分乃寢。
於書無所不讀,凡一經耳目,終身不忘,而其讀經書,則必過百遍,子史則必過三十遍,精硏性理,博通古今。
設集賢殿,聚儒士以備顧問。
又裒集古今忠臣孝子烈女事迹,圖形紀傳,係以詩讃,名曰《三綱行實》,頒諸中外,至於窮村僻巷兒童婦女,莫不觀省。
又自熙周之初,迄于今,以及吾東方,凡治亂興亡可法可戒之事,廣搜該載,共百五十卷,名曰《治平要覽》。
至於音律天文,皆所洞曉。
禮遇臣下,終王之世,士大夫無遭刑戮者。
須小事,必與大臣謀議而後行,故未有過擧矣。
慮遷秩無常,人或有僥倖之望,詳著銓注之法,而其賢能才行者則不次擢拔,用人平允。
慮經界不正、收稅不中,因地膏塉、年歲豐歉,分其等第,制度甚詳。
慮五禮未備,參酌古今,制爲定禮,風俗歸正。
老人自一百歲以上者,歲首賜米,月緻酒肉;八十以上者,賜爵有差。
每仲秋,男則王親臨,婦女則王妃親引以賜宴;在州郡者則守令餉之,定爲永法。
又謂安不忘危,嚴立選用將卒之制,集古今用兵事跡,質以武經,名曰《歷代兵要》。
以《將鑑博義》,隻著論議,增入本傳事跡,以敎將士;增修戰艦,以習水戰;擇要害之地,多設城堡,以備不虞。
本國古界,北過豆滿江,至高麗衰季,沿邊之地,悉爲雜種野人所據,王始設諸鎭,以復舊疆。
野人、倭奴,接待得宜,四境無警。
大小刑罰,克用愼恤,戒飭官吏,雖一笞一杖,皆用朝廷律文,切禁枉濫,明載敎令,頒諸境內,掛之廳壁,常加警省。
至於犴獄,作圖以示中外,依圖營構,寒暑異處,周恤甚備,無有橫罹瘦病者矣。
以至戒酒勸農,亦莫不作書以諭官吏焉。
王仁明剛斷,孝悌勤儉,事大至誠,事親盡孝,敦睦九族,信賞必罰,任賢使能,事必師古,制度明備,綱擧目張。
島倭、野人畏威懷德,三十餘年之間,民不見兵,按堵樂業,文敎大興,蔚然可觀。
薨逝之日,遠邇莫不涕泣焉。
「 三月 3月19日 ○三月甲子,上尊諡曰英文睿武仁聖明孝大王,廟號世宗。
其諡冊曰: 孤哀子嗣王臣謹再拜稽首上言。
竊以天地大德,雖莫罄於形言;臣子至情,惟用切於顯美。
祗率常憲,式薦徽稱。
恭惟皇考大王齊聖廣淵,聰明睿智。
終始典學,克濬出治之源;宵旰勵精,恢張爲政之目。
崇儒興化,劭農恤刑。
緻尊祖敬宗之誠,盡事大交隣之道。
九族悉均於敦敍,兆民鹹囿於雍熙。
禮備樂和,文治光于日月;邇安遠肅,武威振乎風霆。
殊邦獻畏愛之忱,上國加褒眷之寵。
貞符屢應,頌聲交騰。
繄三紀太平之隆,亮千載難遭之幸。
方仰父臨於萬歲,豈意天崩於一朝!永懷付畀之艱,不勝號擗之痛。
庸擧追崇之典,少申哀慕之心。
謹奉玉冊上尊諡曰英文睿武仁聖明孝大王,廟號曰世宗。
仰惟懿靈,俯垂沖鑑。
誕膺顯冊,世享不朽之鴻名;申錫純禧,默贊無窮之寶祚。
謹言。
六月甲申,葬英陵。
其哀冊曰: 龍攢撤帟,蜃輅戒軔。
縞紼霜回,彤旌雲引。
偭紫殿之崢嶸,傃玄臺之黤黯。
酸風號兮萬井聲悲,淡霧橫兮兩儀色慘。
聖上冞增擗地之哀;永軫終天之憯。
渺眞遊兮莫攀,仰徽猷兮尙範。
降睿綍於金鑾,揚景爍於翠琰。
其詞曰: 龔惟世宗,聖乃天生。
聰明典學,仁孝存誠。
主器不易,前星未明。
特升儲位,允葉輿情。
比禦宸扆,益勵寅恭。
神機電斷,大智天通。
裁決師古,疇咨用中。
作樂定禮,在衡釐工。
經文緯武,旌能簡功。
正界均賦,輕繇薄供。
欽恤囹圄,敦勸桑農。
善養耆耋,惠鮮困窮。
側席延英,虛襟納忠。
經帷講道,輪對達聰。
廟焉肅肅,宮而雝雝。
推恩棣萼,毓秀蘭叢。
宗支受學,禮誼飭躬。
歲事克虔,天眷彌隆。
綸褒諄切,錫賚稠重。
交隣以禮,款關攸同。
琛輸島夷,信納山戎。
或剗負險,悉拓提封。
詰兵除器,固圉設墉。
民奠高枕,塞絶驚烽。
神化溥暢,至和薰釀。
白雉效靈,甘露呈瑞。
三紀于玆,太平之治。
猗歟偉積,卓爾罕比。
遐算方期,大器奄棄。
嗚呼哀哉!貽謀垂裕,勵精敷賁。
時雍已臻,日愼愈至。
覃思博觀,著書垂示。
燕處不懈,乙夜忘寐。
憂勞積久,疾疹遂緻。
爰命元良,參決庶務。
冀得怡養,永享慶祚。
舜勤纔倦,成命欲顧。
秉圭之請莫伸,憑玉之訓不悟。
日翳翳其遽淪,天茫茫其誰訴?嗚呼哀哉!鎖金扉兮閴寂,塵黼座兮糢糊。
想垂衣兮如昨,涕凝旒兮何無?璿極色悽楚,瓊枝情鬱紆。
涕雨灑乎貫魚,哭雷殷乎趨鳧。
舃空留於橋山,弓謾抱於鼎湖。
靑鳥蔔兆黃螭首途。
指大母而徐進,淩廣漢而徑逾。
郊原空兮水爲咽,巖岫暝兮雲不徂。
嗚呼哀哉!獻寢連崗,英園同域。
馬鬣乍封,龍顔永隔。
長夜兮漫漫,重泉兮漠漠。
自今辰而一辭兮!復何時而再覿?嗚呼哀哉!聖之生也亦涯,仁之壽兮或嗇。
揣天意兮難諶,窅神理兮叵測。
顧熙熙奉三之至治,曁蕩蕩鹹五之盛德。
輝汗靑以不泯兮!配窮蒼而罔極。
嗚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