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年

關燈
不失民心而已。

    民心者,邦國之本也,近日築城之擧,未免勞民,民心之搖,非國家之福。

    又待倭之術,亦平時之所當講究者也。

     九曰議行城。

    蓋行城之築,國家之重事也。

    臣聞築城之地,西自麟山,東至慶興,千有餘裡,每年春秋,發數萬之丁,勞數月之役,其所築,一擧不過數十裡。

    然則雖至數十年,固不能畢其功也。

    自古及今,安有數十年役勞苦之民而無弊者乎!況城堡雖築,一雨輒圮,若不修葺,與不築無以異也。

    今延袤數千裡之地,將何兵而戍之乎?有城而不守,則何與於備禦乎!況西北面疲於迎送,困於防戍,因之以飢饉而每興是役,民多流離,閭閻殆空。

    儻邊境有虞,則土兵盡耗,將何以處之?已勞之民,尙未蘇息,今天下方始戰爭,更勞邊鄙之民可乎!東北面民力稍厚,城基亦減,猶雲可也,然五鎭地勢縣遠,而會寧、鍾城有畜牧之利,穩城、慶源稱沃饒之鄕,慶興有魚鹽之利,他日邊塵一起,則爲狄人必爭之地。

    若賊兵突入,或師老莫支,無城郭,則其得與失猶前日也。

    城郭已固,而遇此變,則豈不爲狄人之資乎!是尤可慮也。

    然五鎭取舍,不可輕議,但令都節制使置司鏡城,而以扼龍城之衝,以圖萬全之計可也。

    且行城,所以備小敵之具也。

    若大敵分道突入,則何有於行城,亦何有於口子哉!不見大敵而先疲於小敵之備,可乎?今以行城爲重,而州鎭之城爲輕。

    假使行城易築也,行城可倚也,萬一狄兵越行城而入,而內地無堅城,則三韓百萬之命,將如之何?臣所陳築城修城之地,倍於行城。

    然則臣非徒以役民築城爲非而不知國家大計也,但以邑城爲急,行城爲緩,先其急後其緩,恐力不暇及於行城耳。

    伏望以築行城之力,移築州鎭之城,生民幸甚,國家幸甚。

    且以江邊兵少,而戍之以南道之兵,實之以入居之戶。

    若口子不罷,則南道之戍不已,戍之不已,則南道之民,無寧日矣。

    乞罷江邊口子及新設小邑,其軍民兵仗,竝聚江界等三四要郡,而仍以熙川爲重鎭,爲之遠斥候謹烽燧。

    如此則兵全力完,處置得宜,而爲萬世保國之長策矣。

     十曰待倭人。

    蓋去秋對馬倭人索糧不已。

    臣聞之,以爲自古皆知北方之可慮,而不知南賊之爲可畏,萬一激怒而竝興,則濱海數千裡,農夫輟耕,士卒奔命,其爲糜費,豈特百倍於此而已哉!國家之待宗氏,甚得其宜。

    乞仍舊例,稍優待之,雖有求索之事,亦當曲從。

    若以無名歲賜爲非,則第加其宗貞盛等爵命,仍以祿俸與之,則名正言順,而彼亦無不從矣。

    但沿海留浦之倭,必爲異時邊境之憂,然今日北方有事,不可輕動。

    至於兵興,則盡抄爲軍,若効力,則國家之利,若不用命,則處置在吾掌握中矣。

    臣更反覆思之,築城之弊除,則北方之民安矣;待倭之道盡,則南方之民安矣。

    於此選士卒、備器械、儲糧餉、繕城堡,擇賢將而付之,明賞罰以馭之。

    內以壯根本之地,外以存事大之體。

    如是則內治之修,至矣盡矣。

    以我朝數千裡山海之險、數十萬士卒之力,可萬世奄有大東矣,何畏乎狄人之侵哉! 不報。

     1月16日 ○壬辰,以鄭悰爲順義大夫,樸以昌戶曹參判,奇虔中樞院副使。

    悰,卒同知中樞忠敬之子也。

    將尙東宮女平昌郡主,故特授此職。

     ○還禦景福宮。

     1月17日 ○癸巳,禮曹判書許詡啓:「中國求馬二三萬匹,我國未能依數進獻,而先奏以無馬,必以我爲緩弛。

    臣請先擇肥壯者一百匹,奏聞使管押而進,仍奏以無馬,未能依數,且言從此分運續進,則朝廷知我國盡力措辦之意。

    」上曰:「予意亦然,豈惟百匹!可將五百匹先獻。

    」 ○司憲府啓:「辨上下定名分,專在儀章。

    凡諸服色,已曾隨品定制,昭示等威。

    紫色則進上及闕內所用外,毋得穿着,著在令甲,今紫色相近深染虧割色,雖識理朝士,公然穿着,等威無別,僭踰莫甚。

    請自今痛行禁止。

    」上曰:「去年服色禁章,限以今年正月初一日,虧割之禁,限以何時乎?」下政府議之。

    僉曰:「可限來月初一日。

    且鞍子龜飛兒,堂上官外,已曾禁用,今也稱爲軟坐兒,以靑紫斜皮緣邊,正似龜飛兒,等威無別,竝令禁止。

    」上曰:「事亦於虧割條內,竝錄禁之。

    」 ○彗星始不見。

     1月18日 ○甲午,議政府領議政河演、左議政皇甫仁、左贊成樸從愚、左參贊鄭苯、右參贊鄭甲孫、禮曹判書許詡賀東宮疾瘳。

    上謂演等曰:「洪熙元年迎勑時,予得疾,使世子代之。

    庚戌辛亥年間昌盛之來及年前王武之來,亦令世子代之。

    予旣有疾,世子又未平復,欲使世孫迎詔者,以爲名分已定,且以幼沖行禮,雖或差謬,彼必不咎,然着長闊之衣,升降高階,萬一違誤,悔不可言。

    中國待宗親甚薄,其居室高築垣墻,若囚牢獄,然皇帝有故,則必使宗親攝政,以至祀天地宗廟社稷,無不攝行。

    今世運漸不如古,君若世子有故,大臣不得攝政,必令王子攝政,攝政尙然,況代迎詔勑乎! 大抵雖美法,若一人曲生疑意,則衆皆惑之,予與東宮俱有疾,長孫且幼,卿等善議定制,毋令取譏於竪儒。

    近日東宮進見於予,平地則行步便易,至於陞階,腳膝無力。

    使臣若於來月入京,而東宮體尙平康,則出殿庭受詔勑,若門外迎命及宴使臣,令王子代行如何?今欲使禮曹郞廳問諸使臣曰:『殿下與世子有疾,將使何人代迎詔勑可也?』然古稱朝鮮禮義之邦,不先定儀,問之使臣,無乃取笑乎?」 演、仁曰:「東宮之疾,今雖差愈,着朝服迎詔爲難,宜令王子代行,後日往見使臣于太平館爲便。

    」從愚、苯、甲孫、詡曰:「東宮未得迎詔之意,預告使臣。

    若使臣來月入京,而東宮得出殿庭受詔,門外迎命,及宴享則令王子代行亦可。

    」上曰:「迎詔之儀,以前撰儀註,待使臣渡江更啓。

    」前此講書院請令王世孫代受詔勑,竪儒之言,指此也。

    初,上敦尙儒術,好學不倦,始置集賢殿,聚文士以充講官,每夜三四鼓,始就寢,遣中官至直廬,顧問不絶,當直者必終夜正衣冠以待。

    及中年以後,連喪二子,昭憲王後又薨,佛者始以其說進,上乃崇尙釋敎,創建佛堂。

    侍從、臺諫、儒臣極言其不可,上深惡之,屢斥之,或曰迂儒,或曰竪儒。

     ○平安道都節制使、議政府右贊成金宗瑞上言曰:「臣受命以來,沿邊及腹裏州郡,往復巡審,民居稀少,田野蕪荒,問其所由,皆曰:『屢値年險,加以邊方戍役之苦、遼東迎送之煩、築城之役,民不聊生,流亡相繼,以至於此。

    』臣所目見,果如其言。

    蘇復之由,晝夜思之,罔知攸濟,噓唏嘆息者,已有日月矣。

     自古中國有變,則其害終及於我國,保民之所、禦敵之備,誠不可緩也,豈以民勞而不擧哉!然事有先後緩急之序,當務其先且急者,然後事易成而功易就,此誠深思熟慮,以圖永久之時也。

    中國號爲我國善守城。

    唐太宗擧天下之兵,攻安市城,卒不能拔;遼聖宗亦以大衆,來襲龜州城,累月不克,乃因內間而獲利。

    然則人民入保大城小堡,高堅修築,休養士率,訓鍊武藝,多畜糧餉,此固先且急者也。

     臣巡視沿邊大城小堡已熟。

    義州邑城低微,且補以壁城,似不牢固,臣於前日啓請修之。

    朔州邑城,據險以築,或有低微處,又頹圮處,率皆不完,坑坎全不修鑿;小朔州,賊來初程,但有木柵而已。

    昌城邑城,據險堅築。

    昌州口子,雖石堡而低微,碧團石堡亦然。

    碧潼邑城,據險堅築。

    小波兒木柵不固,且大山東西臨壓,守之爲難。

    阿耳口子雖險,不多處暫築以石,餘皆不築,或塞以石棘。

    山羊會堡與理山邑城、高山裡堡,皆壁城。

    滿浦石堡,據險堅築。

    自義州至滿浦,皆大黨賊路。

    上項石築堅實城堡外,皆汲汲修築,不可少緩。

     臣側聞義州壁城,以石改築後,連築行城,以設關防。

    此策雖善,然規模闊大,勢難速成。

    且義州近處,此邊無石,須越江收石,力役倍他,必動大衆積歲月,然後乃就其功。

    臣嘗聞遼聖宗擧大衆,由朔州而入;蕭遜寧及紅賊,皆由朔州以上諸路闌入我境。

    臣以已往大黨出入之路與當今山川形勢量度,自朔州至滿浦將八百十餘裡之地,若不幷設關於此地,則雖築義州等處,以設關防,其利恐未盡也。

    今觀已築行城,沮濕之處,大中流川,幷築爲難,乃塞以荊棘抹木,若當氷凍,或焚或撤,易開賊路,不可恃此以爲固也。

    是故臣斷以爲先修大小城堡,以固人民入保之所,是今日之急務。

     大抵設關之處,必須險隘,秦之函谷、鄭之虎牢是已。

    若平坦闊遠之地,難以設關,伏望廣採衆論,深思熟慮,以圖永久之策,實國家之利。

    臣遠在邊方,未得詳聞朝議,妄進狂瞽之言,罪誠不少,然事孰重於此擧,而自嫌罪責,不披露臣心,其罪有重於此,謹昧死以聞。

     下議政府,政府議啓曰:」小朔州木柵、昌州口子、碧團石堡、小波兒木柵、阿耳口子、山羊會堡、高山裡堡、理山邑城,大山高險,非大敵行兵之路,隻爲農民,僅避竄竊而設。

    若義州,道路平坦,不可不設備,故改築邑城,及築近地行城,已曾定議,文移其道,不可遽改,移赴深遠之地,以搖民心,當先築義州邑城行城。

    且朔州亦是平坦,正當賊路,果如都節制使所啓,然力不能贍,一時幷擧爲難,待畢築義州城,然後爲之。

     上從之。

     ○忠義衛趙璜、權睦爭都目,睦欲以考講分數,合錄元仕,璜告訴,下憲府治之。

    憲府以璜、睦躁進貪利,互相爭詰,以壞士風,皆越三都目,下政府議之。

    僉曰:「元仕及考講分數,憑考敍用,已有成法。

    且睦初不告訴,除越都目;璜則宜從憲府之言,越三都目。

    」仍啓曰:「忠義衛子弟授職,不問才品賢否,但以報祖父之功耳。

    有志於學者,雖無考講之法,出番之暇,有赴成均五部學堂學之者矣。

    且其考講,隻行於四十以下之人,其四十以上,雖至終身,固無授職之時,有乖報功之義,請革考講之法。

    」從之。

     1月20日 ○丙申,吾都裡童所老加茂來獻土物。

     ○上謂承政院曰:「今謝恩使以趙瑞安已落點,無乃有副使乎?」都承旨李思哲卽令承文院考前例,有太子時皆有副使,上曰:「赴京使臣有副使,已有格例,稽考前例,責在承文院,何不能檢擧至此耶?欲推劾,如何?」思哲曰:「若無上敎,幾誤大事,宜下憲府劾之。

    」上又曰:「事大文書,承文院專掌,而前日易換馬匹,布置稽緩,至今未送,幷令推劾。

    」 1月21日 ○丁酉,遣工曹參議南祐良,如京師獻馬五百匹,奏曰:「陪臣金何齎捧到勑諭,節該:『馬二三萬,遣人送赴京來。

    』欽此。

    臣奉勑以還,激切于懷,且自臣祖父及至臣身,世蒙列聖恩渥,至深至厚,矧今聖上軫慮邊備,敢不盡心欽依,庶効涓埃!竊念弊邦比因隣寇構釁,邊警不絶,實是朝廷所悉。

    十六七年間,防禦最緊,戍守馬匹,間關險阻,騎坐駄載,踣斃耗損,十居六七。

    以至牛駄,牛亦多損,人自擔負,四境隄備,多有疎虞。

    卽目見在頭畜無幾,量度物力,雖收拾中外大小軍民有馬之家,誠恐未堪依數充辦。

    臣切欲措辦五千匹以進,儻有餘力可爲,安敢構辭,欺罔聖聰!伏望聖慈垂憐。

    」 ○遣禮曹正郞安自立,齎迎詔儀注,往黃州問禮於使臣。

     1月22日 ○戊戌,上不豫,移禦于興仁門外孝寧大君第,世子乘轎隨行,諸大君及大小侍衛軍士皆步從。

    遣左參贊鄭苯、左副承旨李季甸,設孔雀齋于佛堂;都承旨李思哲,觀音精勤于興天寺;分遣諸臣,禱于畿內名山大川神祠佛宇。

     ○召府尹樸堧、應敎金禮蒙、修撰柳誠源,攷閱方書于內藥房七日。

     1月23日 ○己亥,聚僧五十三,設救病精勤于時禦所,禱于宗廟社稷;分遣諸臣,禱于境內名山大川。

     ○敎曰:「予以菲德,主乎群生,雖夙夜祗懼,萬機至煩,寧無刑政之失!今罹疾疹,治療莫効,恐有冤枉,獲戾天人,宜霈至恩,用答嚴譴。

    其除謀叛大逆、謀反子孫、謀殺毆罵祖父母、父母、妻妾謀殺夫、奴婢謀殺主、蠱毒魘魅、謀故殺人,但犯強盜外,鹹宥除之,敢以宥旨前事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

    惟爾刑曹,體予至懷,曉諭中外。

    」 ○命停白川行幸。

     1月24日 ○庚子,遣少尹鄭孝康于龍門山上元寺,設救病水陸齋。

    上欲令寫《佛項心陁難哩》,使僧徒讀誦。

    右副承旨金俒之啓:「臣有家藏闆本。

    」卽命印之,又命副知敦寧姜希顔、成均注簿成任,金書《彌陁觀音》等經,令都承旨李思哲跋其尾,披覽七日,闕內皆用素膳。

     ○順義大夫鄭悰尙平昌郡主。

     1月26日 ○壬寅,上疾瘳,精勤猶不罷,仍大作佛事,召僧信眉,迎入寢內設法,待以尊禮。

     ○放還??、譿及金世敏、金銚等及諸徒流凡一百七十餘人,李迹許於京畿及外方從便 ○宣慰使奉憲大夫尹師路復命:「師路初至平壤,適使臣欲往鄕校,通事曰:『此儀賓也。

    殿下敬使臣,特遣宴慰,請受宴後往鄕校。

    』使臣曰:『諾。

    』仍言曰:『殿下之恩,感佩無已。

    』前此,使臣不冠帶,至此宴始具紗帽品帶。

    」 ○安自立回自黃州啓曰:「使臣見儀注曰:『好。

    所雲王子者,世子同母弟乎?』曰:『然。

    』使臣曰:『殿下之疾,始於何時?』曰:『宿疾。

    』又問:『世子之疾,始於何時?』曰:『自前月發腫,迨未差愈。

    』使臣曰:『殿下與世子,皆不迎詔。

    他日還朝廷,將何以奏乎?若是則吾將奉詔還歸。

    』臣言世子病篤不堪迎詔之狀,使臣曰:『吾等留此,雖經年,待世子病愈,然後入京。

    且扶持出迎何如?』 於是,上令都承旨李思哲往議於政府,左議政皇甫仁等曰:」使臣之言,甚合於理。

    世子出殿庭迎命,甚爲便當。

    「上從之,遣府尹金河于開城,語使臣曰:」予卽位三十餘年,歷事四帝,詔勑之至,未嘗不躬親祗受,近年以來,得患風疾,起居不便,亦朝廷所已悉也。

    今皇帝新登寶位,使臣奉詔而來,予以宿疾,未能躬迎,固當使世子迎命。

    然世子去年十月十二日,腫發背上,長周尺許,廣五六寸許,至十二月,乃得濃潰瘡,根大如手母指者六箇出。

    又於十二月十九日,腰間發腫,其體圓而經五六寸許,至今瘡未合口,起立行步,接待賓客,醫方所忌,生死所關,故亦不得令世子迎命。

    事勢至此,乃欲使次子行禮,心懷愧懼,今承指揮,扶持迎命,心甚喜焉。

    前日所以不得令世子迎命者,須人扶策,恐涉違禮爾,今聞指揮,敢不從之!當使世子止於闕庭,扶持迎命。

    「 ○平安道都觀察使韓確、都節制使金宗瑞請停行城之役,下政府議之,但減軍數。

    是歲中國有變,赴朝使臣前後凡六行,上朝使臣二行,及進獻馬五千匹,分運管押,平安一道,民不聊生。

     1月27日 ○癸卯,兀良哈厚時茂及毛下禮等,授副萬戶職。

     1月28日 ○甲辰,命壽春君玹、左副承旨李季甸,往議于政府曰: 「世子扶持迎詔後,未得詣太平館,與使臣無相見節次。

    予以爲勤政殿東邊設帳幕,見使臣行私禮,與使臣言曰:『父王言:「今日旣有大變,聖上新登寶位,普天之下,一則極悲,一則極歡,況臣身蒙列聖卵翼之恩,末由圖報!今日予心之懷,兩大人諒之。

    予以病未出,極爲無禮,長子亦以病未能行禮,尤爲無禮,極爲愧恥,極爲惶懼。

    」』以此言之何如?」 皇甫仁、樸從愚、鄭苯、鄭甲孫曰:「上敎允當,但漢人每與人相接,必行茶禮,請行茶禮爲便。

    」從之。

    上又謂承政院曰:「世子與使臣相接時,笏陪、雲劍從入乎否?」都承旨李思哲等啓曰:「東宮儀仗,本不得入殿庭,隻令書筵詹事承旨等官入參。

    」 ○禮曹定代迎詔勑及賜物儀: 前一日,忠扈衛設帳殿於慕華館西北,南向;結綵。

    攸司立紅門於帳殿之北,結綵,又於崇禮門及城內街巷、景福宮門結綵。

    掖庭署設闕庭於勤政殿正中,南向;詔勑案及賜物案於闕庭之前;〈詔勑案在左,賜物案木在右。

    〉香案於其南;設使者位於香案之東,西向;開讀案於殿階上近東,西向;雅樂署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雅樂令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典儀設王世子版位於道東;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王世子版位東南;宗親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如常;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階上典儀位於中階近東,西向;階下典儀捧詔官〈文官四品。

    〉宣詔官、〈通政堂上官。

    〉展詔官、〈文官五品二〉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通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

    又於殿階上,設捧詔官位於開讀案之北,宣詔官位於捧詔官之南,展詔官位於宣詔官之南,俱西向。

    其日,兵曹設黃屋龍亭於帳殿正中,南向;香亭在其南。

    勒諸衛陳前後隊,備金鼓黃儀仗。

    典樂署備鼓樂,陳列如常儀。

    奉禮郞設祗迎位於帳殿之南,〈文官在東,宗親及武官在西。

    〉宗親及百官,各具朝服,以俟迎引。

    使臣將至,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俱就祗迎位。

    詔勑至,宗親及百官鞠躬迎使者,捧詔勑置龍亭中,〈賜物舁擔者,立於帳殿前。

    〉宗親及百官平身。

    龍亭出上路,司香二人〈內直別監公服。

    〉挾侍香亭,續上香。

    龍亭南向少駐,金鼓甲士在前,次百官及宗親乘馬行,次黃儀仗鼓樂,次香亭,次詔勑龍亭,次賜物舁擔持,次使者乘馬行,迎至景福宮,俱下馬。

    宗親及百官由西門入就位,副知通禮引王世子就殿庭拜位,軍士入陳如常。

    黃儀仗入陳於闕庭前,龍亭由正門入,〈賜物同。

    〉使者從入。

    詔勑龍亭至勤政門,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樂作。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廻班鞠躬,過則平身北向。

    龍亭升殿,使者捧詔勑置於案,〈賜物亦置於案。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戞敔樂止。

    使者就位,少顧稍前南向立,稱有制,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王世子及宗親百官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通贊唱跪,王世子及宗親百官跪,司香二人進香案前跪,三上香,俯伏興退。

    通贊唱俯伏興平身,王世子及宗親百官俯伏興平身。

    捧詔官、宣詔官、展詔官、由西階升,捧詔官入詣殿內北向立,宣詔官、展詔官就位。

    使者詣闕庭前捧詔書授捧詔官,捧詔官跪受興,由正門出,至開讀案,授宣詔官,宣詔官跪受興,以授展詔官,展詔官跪受興對展。

    通贊唱跪,王世子及宗親百官皆跪,宣詔官宣訖,捧詔官捧詔書還跪,置於案,俯伏興退,俱降復位。

    通贊唱俯伏興平身,王世子及宗親百官俯伏興平身,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王世子及宗親百官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通贊唱搢笏、鞠躬、三舞蹈、跪、三叩頭,王世子及宗親百官搢笏、鞠躬、三舞蹈跪三叩頭。

    通贊唱山呼,王世子及宗親百官拱手加額曰萬歲,唱山呼曰萬歲。

    再山呼曰萬萬歲。

    〈凡呼萬歲,樂工、軍校齊聲應之。

    〉通贊唱出笏俯伏興四拜興平身,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出笏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副知通禮引王世子,由西階升〈宮官二人隨之。

    〉詣闕庭前近南跪,副知通禮贊搢笏。

    通贊唱跪,宗親百官皆跪,使者捧勑書西向授王世子,王世子受勑書,授近侍還跪,置於案。

    王世子出笏俯伏興,副知通禮引王世子降復位。

    通贊唱俯伏興平身,宗親百官俯伏興平身。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王世子及宗親百官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通贊唱禮畢,副知通禮引王世子出就幕次,通事引使者入幕次。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以次出,攸司捧詔勑及賜物入內。

    使者就太平館,百官隨至館,與使者行頓首再拜禮。

     ○命左議政皇甫仁、禮曹判書許詡、左副承旨李季甸,往迎使臣于碧蹄驛。

     1月29日 ○乙巳,司憲府啓:「彩棚之時,朝士妻妾結浮階觀戲,男女族屬,混處其中,使臣見之,得無笑乎!請禁之。

    」不允。

     ○遣禮曹正郞安自立于碧蹄驛,問使臣曰:「詔書開讀,用漢訓乎?鄕訓乎?殿下卽位以來,皆讀鄕訓,唯康獻、恭定兩王朝,兼讀鄕、漢訓,今將何如?願從使臣指揮。

    」使臣曰:「先讀漢訓,次讀鄕訓。

    」 ○使臣謂金何曰:「《洪武禮制》,門外迎詔,行五拜扣頭禮,今迎詔儀,隻躬身以迎,何所據乎?」何曰:「考歷代書撰,此儀行之已久。

    」使臣曰:「歷代之事,不如時王之制也。

    」於是,命李季甸,往謂使臣曰:「郊迎五拜之禮當矣,然藩國儀注,門外迎詔,無拜禮。

    自高皇帝頒此書以來,我國皆遵此禮。

    」使臣曰:「今有此書乎?」卽出示之,兩使見訖,相目曰:「我輩隻見《洪武禮制》,未知有此書,甚當甚當,但今儀注有鞠躬節次,此書所無也。

    」季甸曰:「敬天子之命,未敢立迎,更添此鞠躬一節。

    」使臣曰:「所言是也。

    」先是,遠接使尹炯不問勑書有無,上令季甸問之曰:「前此有賜物,則必有勑,今未知勑書有無,受賜物節次,何以爲之?」使臣曰:「有詔有勑,然詔爲主。

    」季甸曰:「然則前儀注盡矣。

    」使臣曰:「然。

    」金何善華語,上甚重之,然性浮誇,強其所不知以爲知,上嘗問雙聲疊韻,不識其體,而強以妄語對之。

    考歷代書撰儀注,亦臆度而妄言之也。

     閏正月 閏1月1日 ○丙午朔,翰林侍講倪謙、刑科給事中司馬恂來,命首陽大君,〈世祖諱。

    〉率百官迎于慕華館,結綵棚,光化門外陳雜戲。

    世子自移禦所徑詣景福宮勤政殿庭迎詔。

    其詔曰: 朕以皇考宣宗章皇帝仲子,奉藩京師,比因虜寇犯邊,大兄皇帝恐禍連宗社,不得已親征,勑眇躬率百官居守,不意車駕誤陷虜庭。

    我聖母皇太後務慰臣民之望,已皇庶長子爲皇太子,命眇躬輔代摠國政。

    皇親公侯伯曁在庭文武群臣、軍民、耆老、四夷朝使、復以天位久虛,神器無主,人心遑遑,莫之底定,合辭上請,早定大計,皇太後以太子幼沖,未遽能理萬機,移命眇躬,君臨天下。

    會有使自虜中還者,口宣大兄皇帝詔旨:「宗廟之禮,不可以久曠,朕弟郕王年長且賢,其令繼統,以奉祭祀。

    」顧痛恨之方殷,豈遵承之遽忍!雖避讓而再三,兪允莫獲。

    仰惟付托之至重,敢以涼薄而固辭!已於九月初六日,卽皇帝位,遣使詣虜問安,上大兄皇帝尊號曰太上皇帝,徐圖迎復。

    爲政之道,必先正始,其以明年爲景泰元年,大赦天下,鹹與惟新。

    於戲!惟敬仁誠,可以安宗社;惟恭儉勤,可以惠萬民。

    尙賴宗室叔、祖叔、父協心藩屛,爰曁中外文武賢臣,同德匡輔,弘濟重大之艱,永隆雍熙之治。

    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勑曰: 爾以王爵,世守東陲。

    奉藩于朝,累修職貢。

    眷玆誠悃,良足褒嘉。

    今朕嗣統之初,宜申播造之令,特玆詔示,賜以禮物,尙益攄忠,永固藩屛。

    賜國王粧花絨錦明黃一段、紅一段、靑一段、藍一段、紵絲織金胸背獅子紅一匹、織金胸背白澤紅一匹、織金胸背麒麟靑一匹、織金胸背麒麟綠一匹、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