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魂魄收集者
關燈
小
中
大
站上好一會兒,咕哝一些别人聽不明白的話。
那個保衛說這回可不行,這回得請示一下。
保衛找地方打電話去了,半天才轉回來:“看就看吧,領導說瞅上一眼就行了,外面家屬正鬧哩。
” 三先生那天可不是瞅了一眼。
他看得太細了。
最後走出來,走到那棵歪脖子樹下,看着那個粉筆畫上的圓圈,搖搖頭。
跟包催他快些挖吧,他還是搖頭。
“怎麼了?”“咱白跑了一趟,下邊什麼都沒有。
”“不挖咋就知道?”三先生小聲對在跟包耳邊說:“這孩子是被人打死的,他給移在了這棵歪脖子樹下。
”跟包将信将疑,還是從老人手裡取過桃形鏟挖起來。
一直挖下了一尺多深——通常隻要五寸即可——什麼痕迹都沒有。
老人拍拍他的肩膀:“咱走吧。
” 有一個巧嘴滑舌的鄉頭兒曾以三先生取“魄”之難為例,大談這一圍遭治理之好、生活之美:“想想看吧,咱這地方什麼多了?電視機多了,小汽車多了,樓房多了!什麼少了?冤死的人少了,上吊的人少了——不信問問三先生去,他這一年裡硬是弄不到一個‘魄’!這有事實為證哩,這可不是胡吹着玩的吧?嗯哼?”跟包告訴了三先生,三先生搖頭: “那是因為水泥地多了。
” 的确,有許多次急匆匆趕去,最後還是無功而返,都因為死者垂挂之處恰好是水泥地面——“魄”根本不可能穿破堅硬的水泥。
三先生的跟包隻要一有機會就嚷嚷,像是在當衆做出一個重大宣示:“現在的人哪,又自私又懶惰,都到了最後光景了,也不在乎多跑那幾步吧?跑到一個有土的地方多好,那時候再拴繩子什麼的也不晚哪!”周圍的人聽多了,總算知道了他的意圖,都說:幹什麼想什麼,這家夥說得多少在理呢。
大約在跟包胡嚷了一陣之後,真的有個人在自家門口的野地上吊死了:清晨起來,許多人都看到一個男人直挺挺地挂在那兒。
這個人一直在外地打工,半年後揣了一筆錢回家,發現老婆跑了。
這就是村裡人知道的全部故事。
這個人平時悶聲不響,誰也不清楚更多的緣故,直到等來這個結局。
那一天大夥把人移走,太陽已升到了樹梢那麼高,跟包領來三先生說:“該動手了。
” 三先生用一把桃形鏟把周邊浮土和雜草除掉,在大約七寸半徑的圓周内由外往裡開挖,動作小心謹慎到極點。
跟包蹲在旁邊,呼吸都停止了。
挖出了一個小小的孤島時,三先生開始輕輕撥動:一層黑如墨炭的泥土,狀似棗核,厚二寸許,大如童掌。
他一點點将其從中剝離開來,再緩緩移至桃形鏟上,取過一旁的深棕色布袋,一擡鏟柄傾入。
3 紅臉老健特别興奮的是老冬子有救了。
我問他肯定能治好嗎?老健笑吟吟吸煙說:“那還不能?藥齊了嘛!” 一連幾天都有人去老冬子家看光景,這讓他的家裡人煩了。
老冬子的老婆隻信服紅臉老健,說他叔你把這些閑人趕開吧,這樣擁着,老冬子神藥也治不好,你沒聽他從早上起來就打嗝?他過去十來天也不打一個嗝!老健像轟一群麻雀一樣揚手趕那些進門的人,隻留下我和小白。
有人憤憤說:“他倆怎麼就能待?”老健說:“他們是我的貴客。
” 三先生一連三天指揮跟包幹活,自己在另一間屋裡喝茶。
老人坐在那兒,眯着眼,若有所思。
他的臉上有許多十字形的皺紋,鼻翼下垂,氣息奄奄,給人一種不久于世的感覺。
如果有人在一旁看他,隻要不開口呼叫,他權當沒人一樣自顧安息。
盡管他沒有睜眼,跟包在另一間屋裡做了什麼、做到了哪一節上,他全了然于心,一會兒就哼一句:“再加水。
”“攪到七八分,撤火。
”那邊的人邊應邊忙,突然老冬子皺眉癟嘴,跟包正要去隔壁告訴什麼,老人就大聲喊:“按人中,揉丹田。
”跟包回身做了,病人遂平息。
我們一直沒見三先生拿出褡子裡的白色袋子,更沒有深棕色布包。
那邊有文火煎了草藥,一連三服服下後,跟包來報告說:老冬子隻是睡呢。
三先生說:睡吧,睡上一天一夜,睡到磨牙。
說完背起褡子要走。
老冬子的老婆站在門口挽留,說就這樣了?人還不見睜眼呢。
跟包說:睜眼?前些天不是一直大睜着嗎?沒吓死你?他該閉閉眼養神了! 三先生和跟包走後,我們幾個就回到老冬子床前,發現他正打着呼噜,胸脯急劇起伏。
被子下的人顯得有點瘦弱,老健掀了被子捋着他的胳膊說:“這人過去多壯,腱子肉鼓鼓的,這會兒看看吧,才幾天的工夫就折騰成這樣。
咱還能饒了他們?”他說着回頭看我們幾個。
老冬子磨起了牙齒,嘴唇也随之嚅動,口沫一會兒滲出來。
小白說:真是的,老先生說得一點不錯。
老健說:那是當然了,那怎麼會錯?老冬子老婆問那兩味大藥到底放了沒有?都說沒見。
跟包送三先生走後,複又返回,問了病人一些情況。
都回跟包說:磨牙了。
然後問:為什麼還不使上那兩味大藥?跟包答:那要等睡上一天一夜有了力氣才行—
那個保衛說這回可不行,這回得請示一下。
保衛找地方打電話去了,半天才轉回來:“看就看吧,領導說瞅上一眼就行了,外面家屬正鬧哩。
” 三先生那天可不是瞅了一眼。
他看得太細了。
最後走出來,走到那棵歪脖子樹下,看着那個粉筆畫上的圓圈,搖搖頭。
跟包催他快些挖吧,他還是搖頭。
“怎麼了?”“咱白跑了一趟,下邊什麼都沒有。
”“不挖咋就知道?”三先生小聲對在跟包耳邊說:“這孩子是被人打死的,他給移在了這棵歪脖子樹下。
”跟包将信将疑,還是從老人手裡取過桃形鏟挖起來。
一直挖下了一尺多深——通常隻要五寸即可——什麼痕迹都沒有。
老人拍拍他的肩膀:“咱走吧。
” 有一個巧嘴滑舌的鄉頭兒曾以三先生取“魄”之難為例,大談這一圍遭治理之好、生活之美:“想想看吧,咱這地方什麼多了?電視機多了,小汽車多了,樓房多了!什麼少了?冤死的人少了,上吊的人少了——不信問問三先生去,他這一年裡硬是弄不到一個‘魄’!這有事實為證哩,這可不是胡吹着玩的吧?嗯哼?”跟包告訴了三先生,三先生搖頭: “那是因為水泥地多了。
” 的确,有許多次急匆匆趕去,最後還是無功而返,都因為死者垂挂之處恰好是水泥地面——“魄”根本不可能穿破堅硬的水泥。
三先生的跟包隻要一有機會就嚷嚷,像是在當衆做出一個重大宣示:“現在的人哪,又自私又懶惰,都到了最後光景了,也不在乎多跑那幾步吧?跑到一個有土的地方多好,那時候再拴繩子什麼的也不晚哪!”周圍的人聽多了,總算知道了他的意圖,都說:幹什麼想什麼,這家夥說得多少在理呢。
大約在跟包胡嚷了一陣之後,真的有個人在自家門口的野地上吊死了:清晨起來,許多人都看到一個男人直挺挺地挂在那兒。
這個人一直在外地打工,半年後揣了一筆錢回家,發現老婆跑了。
這就是村裡人知道的全部故事。
這個人平時悶聲不響,誰也不清楚更多的緣故,直到等來這個結局。
那一天大夥把人移走,太陽已升到了樹梢那麼高,跟包領來三先生說:“該動手了。
” 三先生用一把桃形鏟把周邊浮土和雜草除掉,在大約七寸半徑的圓周内由外往裡開挖,動作小心謹慎到極點。
跟包蹲在旁邊,呼吸都停止了。
挖出了一個小小的孤島時,三先生開始輕輕撥動:一層黑如墨炭的泥土,狀似棗核,厚二寸許,大如童掌。
他一點點将其從中剝離開來,再緩緩移至桃形鏟上,取過一旁的深棕色布袋,一擡鏟柄傾入。
3 紅臉老健特别興奮的是老冬子有救了。
我問他肯定能治好嗎?老健笑吟吟吸煙說:“那還不能?藥齊了嘛!” 一連幾天都有人去老冬子家看光景,這讓他的家裡人煩了。
老冬子的老婆隻信服紅臉老健,說他叔你把這些閑人趕開吧,這樣擁着,老冬子神藥也治不好,你沒聽他從早上起來就打嗝?他過去十來天也不打一個嗝!老健像轟一群麻雀一樣揚手趕那些進門的人,隻留下我和小白。
有人憤憤說:“他倆怎麼就能待?”老健說:“他們是我的貴客。
” 三先生一連三天指揮跟包幹活,自己在另一間屋裡喝茶。
老人坐在那兒,眯着眼,若有所思。
他的臉上有許多十字形的皺紋,鼻翼下垂,氣息奄奄,給人一種不久于世的感覺。
如果有人在一旁看他,隻要不開口呼叫,他權當沒人一樣自顧安息。
盡管他沒有睜眼,跟包在另一間屋裡做了什麼、做到了哪一節上,他全了然于心,一會兒就哼一句:“再加水。
”“攪到七八分,撤火。
”那邊的人邊應邊忙,突然老冬子皺眉癟嘴,跟包正要去隔壁告訴什麼,老人就大聲喊:“按人中,揉丹田。
”跟包回身做了,病人遂平息。
我們一直沒見三先生拿出褡子裡的白色袋子,更沒有深棕色布包。
那邊有文火煎了草藥,一連三服服下後,跟包來報告說:老冬子隻是睡呢。
三先生說:睡吧,睡上一天一夜,睡到磨牙。
說完背起褡子要走。
老冬子的老婆站在門口挽留,說就這樣了?人還不見睜眼呢。
跟包說:睜眼?前些天不是一直大睜着嗎?沒吓死你?他該閉閉眼養神了! 三先生和跟包走後,我們幾個就回到老冬子床前,發現他正打着呼噜,胸脯急劇起伏。
被子下的人顯得有點瘦弱,老健掀了被子捋着他的胳膊說:“這人過去多壯,腱子肉鼓鼓的,這會兒看看吧,才幾天的工夫就折騰成這樣。
咱還能饒了他們?”他說着回頭看我們幾個。
老冬子磨起了牙齒,嘴唇也随之嚅動,口沫一會兒滲出來。
小白說:真是的,老先生說得一點不錯。
老健說:那是當然了,那怎麼會錯?老冬子老婆問那兩味大藥到底放了沒有?都說沒見。
跟包送三先生走後,複又返回,問了病人一些情況。
都回跟包說:磨牙了。
然後問:為什麼還不使上那兩味大藥?跟包答:那要等睡上一天一夜有了力氣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