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徽起源
關燈
小
中
大
熹對此注釋:龍旂諸侯所建交龍之旂也。
在戰争年代,我反複讀這些注解,已經到能推測交龍是什麼意思的年齡了。
所謂交龍顧名思義,為相交之龍的意思。
我明白交尾的語義已經有幾年了。
周代各諸侯的交龍旗,不用說沒有遺留下實物,根據諸家的注解和青銅器的紋飾隻能做一些想象。
前面所說的朱熹注解大概出自《周禮·司常》鄭玄所注。
所謂交龍似乎是升龍和降龍纏繞在一起的圖案。
而且在天子旗上,除升龍降龍外,還繪着象征日月的圖,這些在鄭玄的注解中也可看到。
日月即指所謂的陰陽,下面帶有龍的交尾圖象征萬物增殖繁榮。
我凝視着那令人揪心的仿造希特勒式的代用家徽,還漫無邊際地想起祖父和跟随祖父學習《詩經》的情景,突然生出一種奇妙的聯想。
卍形不就是交龍圖的變形嗎? 兩條龍彎曲着身體交尾,如将其曲線拉直,不正是卍形狀嗎?一條是字形,另一條是字形。
将其線條化就分不出頭和尾,因此就看不出哪條是升龍,哪條是降龍,總之将其組合在一起就變成卍形了。
龍能喚雲,也能乘雲縱橫天空。
那時我仰望天空看到的并非是龍,而是飛滿天空的B29型轟炸機,因此我的聯想隻不過是白日做夢而已。
卍形是來自印度的符号,梵語為svastika。
我在外語學校專攻印度語,了解一些印度的事情。
據說卍的字義象征太陽的光芒,它不像日本艦旗那樣筆直,彎曲的部分似乎表示光線的曲折,或者用直角彎曲隐喻運動。
卍形就像風車那樣,使人随時會想到它能轉動起來,因此在我們腦海裡會浮現出“輪回”這樣的命題。
有一種說法認為卍形表示太陽神維修努(Visu,梵語)的胸毛。
維修努在印度教聖典《博伽梵歌》(Bhag*adgītā,梵語)中說:“卍形掌管萬物的起源、生存、破滅,能進入萬物的心髒,使衆生轉世。
” 在中國将卍形稱為“佛心字”,可解釋為将佛陀的心文字化的東西,總之它來自于印度。
如果它不是中國固有的東西,将其與交龍圖案聯系在一起是不合情理的。
如果轉動具有圓形化特征的話,應該想到卍形與長軀體的怪獸相比,卍形與圓形心髒的關系更為密切。
不,且慢。
——我意猶未盡地思考着。
在印度畢竟也有龍和神,對龍蛇之類的崇拜,在雅利安族入侵之前就是印度固有的舊習俗。
而且這種習俗在表現上,比中國更具鮮明的感官化傾向。
*的情景屬于印度美術的主題之一。
在印度,将交尾的龍或蛇圖案化再與維修努相結合,通過佛教傳到中國,應該有這種可能性吧?——在戰争的緊要關頭,思考這些問題是多麼奢侈的精神享受呀!灰色的時代,似乎隻有妄想才具有色彩。
圖1蟠螭紋 說實話,到現在我仍堅持卍形與交龍有關聯的想法。
從春秋後期到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上,常可見到“蟠螭紋”,它是把龍相互纏繞的狀态大膽圖案化的東西,也是由無數個卍形構成的集合體。
(圖1) 可認為其原型來自新鄭出土的罍(盛酒的容器)上雕刻的交龍。
這種圖形似乎由雙重卍形所組成。
(圖2) 圖2圖3外形相同的罍的把手更是逼真的交尾體,從其形狀中我們可看到扁平的卍形。
(圖3) 暫且不考慮來自印度的卍字形,但我總覺得由現在最有中國味兒的鑲邊紋飾“”字所構成的連鎖形與交龍有關。
這也可看做是青銅器花紋中常見“雷文”的變形,對此我仍不能避開交龍變形的誘惑。
雖未交尾,但這樣的圖暗示兩條龍纏繞*形象的說法,要比它是來自閃電圖樣化的想象有意思得多。
圖4 在聞一多的《伏羲考》中,他将《邺中片羽》一書所登載的古兵器花紋圖片作為插圖。
我看到這張圖後,感到自己的妄想并非完全沒有根據。
(圖4)
在戰争年代,我反複讀這些注解,已經到能推測交龍是什麼意思的年齡了。
所謂交龍顧名思義,為相交之龍的意思。
我明白交尾的語義已經有幾年了。
周代各諸侯的交龍旗,不用說沒有遺留下實物,根據諸家的注解和青銅器的紋飾隻能做一些想象。
前面所說的朱熹注解大概出自《周禮·司常》鄭玄所注。
所謂交龍似乎是升龍和降龍纏繞在一起的圖案。
而且在天子旗上,除升龍降龍外,還繪着象征日月的圖,這些在鄭玄的注解中也可看到。
日月即指所謂的陰陽,下面帶有龍的交尾圖象征萬物增殖繁榮。
我凝視着那令人揪心的仿造希特勒式的代用家徽,還漫無邊際地想起祖父和跟随祖父學習《詩經》的情景,突然生出一種奇妙的聯想。
卍形不就是交龍圖的變形嗎? 兩條龍彎曲着身體交尾,如将其曲線拉直,不正是卍形狀嗎?一條是字形,另一條是字形。
将其線條化就分不出頭和尾,因此就看不出哪條是升龍,哪條是降龍,總之将其組合在一起就變成卍形了。
龍能喚雲,也能乘雲縱橫天空。
那時我仰望天空看到的并非是龍,而是飛滿天空的B29型轟炸機,因此我的聯想隻不過是白日做夢而已。
卍形是來自印度的符号,梵語為svastika。
我在外語學校專攻印度語,了解一些印度的事情。
據說卍的字義象征太陽的光芒,它不像日本艦旗那樣筆直,彎曲的部分似乎表示光線的曲折,或者用直角彎曲隐喻運動。
卍形就像風車那樣,使人随時會想到它能轉動起來,因此在我們腦海裡會浮現出“輪回”這樣的命題。
有一種說法認為卍形表示太陽神維修努(Visu,梵語)的胸毛。
維修努在印度教聖典《博伽梵歌》(Bhag*adgītā,梵語)中說:“卍形掌管萬物的起源、生存、破滅,能進入萬物的心髒,使衆生轉世。
” 在中國将卍形稱為“佛心字”,可解釋為将佛陀的心文字化的東西,總之它來自于印度。
如果它不是中國固有的東西,将其與交龍圖案聯系在一起是不合情理的。
如果轉動具有圓形化特征的話,應該想到卍形與長軀體的怪獸相比,卍形與圓形心髒的關系更為密切。
不,且慢。
——我意猶未盡地思考着。
在印度畢竟也有龍和神,對龍蛇之類的崇拜,在雅利安族入侵之前就是印度固有的舊習俗。
而且這種習俗在表現上,比中國更具鮮明的感官化傾向。
*的情景屬于印度美術的主題之一。
在印度,将交尾的龍或蛇圖案化再與維修努相結合,通過佛教傳到中國,應該有這種可能性吧?——在戰争的緊要關頭,思考這些問題是多麼奢侈的精神享受呀!灰色的時代,似乎隻有妄想才具有色彩。
圖1蟠螭紋 說實話,到現在我仍堅持卍形與交龍有關聯的想法。
從春秋後期到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上,常可見到“蟠螭紋”,它是把龍相互纏繞的狀态大膽圖案化的東西,也是由無數個卍形構成的集合體。
(圖1) 可認為其原型來自新鄭出土的罍(盛酒的容器)上雕刻的交龍。
這種圖形似乎由雙重卍形所組成。
(圖2) 圖2圖3外形相同的罍的把手更是逼真的交尾體,從其形狀中我們可看到扁平的卍形。
(圖3) 暫且不考慮來自印度的卍字形,但我總覺得由現在最有中國味兒的鑲邊紋飾“”字所構成的連鎖形與交龍有關。
這也可看做是青銅器花紋中常見“雷文”的變形,對此我仍不能避開交龍變形的誘惑。
雖未交尾,但這樣的圖暗示兩條龍纏繞*形象的說法,要比它是來自閃電圖樣化的想象有意思得多。
圖4 在聞一多的《伏羲考》中,他将《邺中片羽》一書所登載的古兵器花紋圖片作為插圖。
我看到這張圖後,感到自己的妄想并非完全沒有根據。
(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