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之死
關燈
小
中
大
儒教化進程時任丞相,被罷免後又過數年,窦嬰在與田蚡的權力鬥争中敗北,故不屬在任死刑之列。
總之,三位丞相是被殺,三位丞相是自殺。
在武帝治世曆代丞相13人中,竟有約半數死于非命。
《漢書·賈誼傳》中,文帝時代賈誼上奏曰:“為培養臣下之節義,遇之以禮。
”這種建議被采納。
“是後大臣罪皆自殺不受刑,至武帝複入獄自甯成始。
” 書中有這樣的記載。
甯成的身份為九卿,頭發被剃後遭受戴枷之刑,這在前面已講述過。
刑不上大夫的形式,被武帝打破了。
隻要掌握人的力量就沒有辦不到的事,就連狂暴的黃河水也被征服了。
——過于相信這種人的力量釀造出人本至上主義,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擁有無限的力量。
聖人或者皇帝(在古代兩者合一)才會被賦予無限權力。
漢代武帝是這種極端人本主義者,換言之,亦可說皇帝的人本主義的權力化。
連人本主義釀造的形式化東西,也可由人的力量所粉碎。
聖人、聖王以及同等的皇帝均握有巨大的權力,他們要行使這些權力。
據說,年輕的武帝有一種使命感。
他一定認為如像黃老之說那樣,一切順從無為自然,那豈不是将重要能量藏而不用。
在中國,從古代就有人本主義的傾向,儒教對此點特别強調,對鬼或神等要敬而遠之,這是孔子說的,他隻相信人的力量。
可是過于重視人的力量,這種力量也會對人本身帶來恐懼感。
最為可怕的是,這種巨大的權力集于皇帝一身而使他為所欲為,倘若帝王恰好是聖人時尚可,但事實往往并非如此。
在霸王輩出的時代出現制約帝王的思想,也是理所當然的。
這就是孟子,他說:“人為貴,社稷次之,君主為後。
”這是制止皇帝的人本主義,也與容忍革命的思想相連接。
武帝以後,由于儒教的影響,人本至上的色彩更加濃厚。
與此同時,形成了極端人本主義,健全和強化了皇帝的權力體制。
武帝采用儒教形成了皇帝*體制,在這種體制下也埋下革命思想的炸彈。
武帝登基後六年,笃信“黃老”的窦太後去世。
毫無疑問,大漢帝國的儒教化進程可以公開推進了。
将全部權力集身于一人,是維持這種體制的皇帝的人本主義。
另外,為了恢複被壓制的人性,企圖粉碎體制的則是人民的人本主義。
——這兩種人本主義将神靈束之高閣,延續兩千年點綴着中國的曆史。
在聖王的條件下,儒教允許皇帝*;在恢複人民的人本條件下,儒教也容忍革命。
話題再回到自殺。
因人類得不到神靈的保護,一切均需由自己處理,這種思想承認自殺。
有人認為剖腹是日本的獨創,其實并不是這樣。
自殺第一号大概是周代的伯夷、叔齊。
他們不吃雜谷,在首陽山采集蕨菜,因餓而死。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
吾适安歸矣。
籲嗟徂兮,命之衰矣。
” 這是伯夷、叔齊所作的歌,他們感歎在失去古代聖王以後,自己現已沒有歸宿之地。
據此來看他們依賴的不是神靈,而是人間的聖王。
聖王不一定在任何時代都能生存,這是神與人的不同之處。
司馬遷在《伯夷列傳》中寫道:“天道是耶?非耶?”這是對未必能挽救善良人的天道的譴責。
人類譴責的所謂天道,本來就不應是神的旨意。
這是指極為冷酷的現實。
服毒自殺第一号,恐怕是《韓非子》的作者韓非。
他遭受競争對手李斯的讒言,被送來毒藥勸其自殺。
伍子胥被懷疑對吳王有異心,用賜予的屬镂劍自刎。
趙國大夫中也用賜予的劍自殺。
以上這些都是被迫自殺的,像以死相谏那樣自願選擇自殺之例也不勝枚舉。
在《史記·循吏列傳》中可看到,楚國的石奢因放走“犯有殺人罪的父親”,自己代罪自殺的内容。
在同一《循吏列傳》中,登場人物晉國的李離也因引咎誤判的責任,伏劍身亡。
對這兩個人大王都勸說沒有死的必要,而他們卻選擇了死。
總之,三位丞相是被殺,三位丞相是自殺。
在武帝治世曆代丞相13人中,竟有約半數死于非命。
《漢書·賈誼傳》中,文帝時代賈誼上奏曰:“為培養臣下之節義,遇之以禮。
”這種建議被采納。
“是後大臣罪皆自殺不受刑,至武帝複入獄自甯成始。
” 書中有這樣的記載。
甯成的身份為九卿,頭發被剃後遭受戴枷之刑,這在前面已講述過。
刑不上大夫的形式,被武帝打破了。
隻要掌握人的力量就沒有辦不到的事,就連狂暴的黃河水也被征服了。
——過于相信這種人的力量釀造出人本至上主義,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擁有無限的力量。
聖人或者皇帝(在古代兩者合一)才會被賦予無限權力。
漢代武帝是這種極端人本主義者,換言之,亦可說皇帝的人本主義的權力化。
連人本主義釀造的形式化東西,也可由人的力量所粉碎。
聖人、聖王以及同等的皇帝均握有巨大的權力,他們要行使這些權力。
據說,年輕的武帝有一種使命感。
他一定認為如像黃老之說那樣,一切順從無為自然,那豈不是将重要能量藏而不用。
在中國,從古代就有人本主義的傾向,儒教對此點特别強調,對鬼或神等要敬而遠之,這是孔子說的,他隻相信人的力量。
可是過于重視人的力量,這種力量也會對人本身帶來恐懼感。
最為可怕的是,這種巨大的權力集于皇帝一身而使他為所欲為,倘若帝王恰好是聖人時尚可,但事實往往并非如此。
在霸王輩出的時代出現制約帝王的思想,也是理所當然的。
這就是
”這是制止皇帝的人本主義,也與容忍革命的思想相連接。
武帝以後,由于儒教的影響,人本至上的色彩更加濃厚。
與此同時,形成了極端人本主義,健全和強化了皇帝的權力體制。
武帝采用儒教形成了皇帝*體制,在這種體制下也埋下革命思想的炸彈。
武帝登基後六年,笃信“黃老”的窦太後去世。
毫無疑問,大漢帝國的儒教化進程可以公開推進了。
将全部權力集身于一人,是維持這種體制的皇帝的人本主義。
另外,為了恢複被壓制的人性,企圖粉碎體制的則是人民的人本主義。
——這兩種人本主義将神靈束之高閣,延續兩千年點綴着中國的曆史。
在聖王的條件下,儒教允許皇帝*;在恢複人民的人本條件下,儒教也容忍革命。
話題再回到自殺。
因人類得不到神靈的保護,一切均需由自己處理,這種思想承認自殺。
有人認為剖腹是日本的獨創,其實并不是這樣。
自殺第一号大概是周代的伯夷、叔齊。
他們不吃雜谷,在首陽山采集蕨菜,因餓而死。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
吾适安歸矣。
籲嗟徂兮,命之衰矣。
” 這是伯夷、叔齊所作的歌,他們感歎在失去古代聖王以後,自己現已沒有歸宿之地。
據此來看他們依賴的不是神靈,而是人間的聖王。
聖王不一定在任何時代都能生存,這是神與人的不同之處。
司馬遷在《伯夷列傳》中寫道:“天道是耶?非耶?”這是對未必能挽救善良人的天道的譴責。
人類譴責的所謂天道,本來就不應是神的旨意。
這是指極為冷酷的現實。
服毒自殺第一号,恐怕是《
他遭受競争對手李斯的讒言,被送來毒藥勸其自殺。
伍子胥被懷疑對吳王有異心,用賜予的屬镂劍自刎。
趙國大夫中也用賜予的劍自殺。
以上這些都是被迫自殺的,像以死相谏那樣自願選擇自殺之例也不勝枚舉。
在《史記·循吏列傳》中可看到,楚國的石奢因放走“犯有殺人罪的父親”,自己代罪自殺的内容。
在同一《循吏列傳》中,登場人物晉國的李離也因引咎誤判的責任,伏劍身亡。
對這兩個人大王都勸說沒有死的必要,而他們卻選擇了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