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之死

關燈
漢朝的國政以三公為中心展開。

    所謂三公是指相當于總理的丞相、掌管文書和彈劾的副總理級的禦史大夫以及負責國防的太尉這三人。

     武帝在17歲登基時的三公是丞相窦嬰、禦史大夫趙绾、太尉田蚡三人,他們都屬于儒教體系的官僚。

    他們預謀将窦太後架空,被識破後都遭罷免。

    趙绾和郎中令王臧被冠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迫自殺。

     少年皇帝隻徒有皇帝虛名,不論做什麼都得不到窦太後的許可。

    即便想瞞過雙目失明的窦太後,也會馬上被覺察,進而可能因遭受反擊而喪命。

     祖父、父親時代奉行“無為”的政策,使國家安泰,你也必須這麼做。

    當祖母如此強加于武帝時,他也無法堅持自己的意見。

     “祖母在世期間沒有指望。

    ” 武帝曾這麼想過。

    在武帝周圍,聚集了一批想用儒家精神治理國家的“新官僚”,可祖母在世期間不能實行。

    祖母亦年過七十,不會等多久了! “這是同女性的鬥争!” 武帝想,哪怕就是一次也想取得勝利。

     當前是與妻子的鬥争。

    皇後陳嬌是武帝的表妹,也是父親景帝的胞姐館陶公主的女兒。

    武帝劉徹能繼帝位,多仰仗館陶公主的活動。

     “阿徹,你之所以能繼位也是托我母親的福呀!” 因陳皇後這麼想,她的言談舉止有些缺少對丈夫的敬意。

    對此武帝本來就不滿,再加上他們夫妻之間沒有孩子。

     武帝的母親王太後,為景帝生了四個孩子,男孩隻有武帝一人,其他都是女孩。

    其中長女平陽公主下嫁給建國元勳曹參的曾孫曹時。

    她關心沒有孩子的弟弟,在弟弟有時來她官邸時,平陽公主叫來良家女子10餘人,讓他們進行集體相親似的活動。

    可武帝感興趣的女性卻怎麼也沒出現。

     後來,武帝看中的不是宴席上的良家女子,而是一個叫衛子夫的歌女(合唱隊的姑娘),他将衛子夫帶進後宮。

    臨行前,平陽公主撫摸着衛子夫的後背叮囑道:“行矣,強飯,勉之!即貴,無相忘。

    ” 其大意為“要多吃飯,好好伺奉皇帝,有得寵那一天,你可不要忘記引路人呀!” 果然,衛子夫得到武帝的寵愛。

    不難想象陳皇後當然怒發沖冠。

    皇後的母親館陶公主也生氣地說:他托誰的福才成為皇帝的!武帝的胞姐平陽公主反駁道:不生孩子沒有辦法。

     對于窦太後來說,館陶公主是女兒,平陽公主是孫女,她不想過深介入這場女人的争鬥。

    與此相比,窦太後更盼望孫子武帝早一天給她生出曾孫來。

    她的丈夫文帝雖是以儉樸聞名的明君,但也有邯鄲的慎夫人和尹姬等側室。

    她認為這類事情是理所當然的。

     衛子夫入後宮後,衛氏一族也各得其職。

    子夫的弟弟衛青成為平陽公主家的騎奴(喂馬的傭人)。

    館陶公主得知後,氣得想抓住衛青将其殺掉,在千鈞一發之際衛青卻幸得朋友救出。

    出了這麼大的事,武帝唯恐衛青在民間危險,把他召進宮中,衛青當了俸祿千石的大中大夫。

    後來衛青在與匈奴作戰中立下戰功,成為年輕威武的車騎将軍。

     衛子夫入宮四年後,頑固的窦太後死去。

    這是建元六年(前135)的事兒。

     年輕的武帝獲得自由。

     元光五年(前130),陳皇後被廢,理由是她施展媚道之術。

    所謂媚道是指将木偶人埋入地下進行詛咒,也稱為“巫蠱”。

    也有人說這種理由是捏造的。

    盡管如此,以身着楚服的巫女為首,300人遭到處刑。

    從陳皇後的性格來看,這也可能是事實。

     武帝沒有殺青梅竹馬的陳嬌,而是讓她隐居在長門宮,像從前一樣供養起來。

     再說,窦太後注重形式,以“奸利之事”問罪趙绾等人,但趙绾和王臧卻以相同的形式自殺。

     在絕對的神存在的世界裡,自殺是不被允許的。

    生命由神所賜予,不能由人的意志來支配。

    然而在中國不存在絕對的神,人可以自己處置自己,這是理所當然的。

    他們的自殺既源于中國的無神論,也源于人本主義。

     在諸神類似人類的古希臘,自殺被肯定。

    在崇尚人本力量的羅馬黃金時代也是如此。

    羅馬法不但允許自殺,甚至還贊美它,但在基督教之神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