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之壁

關燈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贻而。

    ”孔子下,欲與之言。

    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論語·微子篇》)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着歌經過孔子的車旁,歌中言詞警告孔子參與政治危險。

    所謂狂人是指怪異之人的意思,大概他是老莊的弟子吧。

     從老莊尊重無為自然的立場來看,如此警告他人的行為應視為多管閑事。

    因此孔子欲下車與接輿辯論,而接輿卻避開孔子逃之夭夭。

     這個故事在《莊子·人間世篇》中亦可看到,狂人接輿所言“來世不可待也,往世不可追也”。

    這是說無論對過去還是未來,都不應有追求或期待的行為。

    然而《論語》說過去之事無奈,将來之事可追,這種異端者的話也多少含有儒家似的肯定意思。

     由此可見,即便對同一個故事,諸家所表現的也有差異,此點在閱讀中國古典時必須要留意。

     但不管是《論語》還是《莊子》,文章都以“鳳兮!鳳兮!”開頭,這是接輿面對孔子打招呼時所說之言。

     在《莊子·天運篇》中,孔子見到老子後對弟子們說:“吾乃今于是乎見龍。

    ” 孔子說出這樣的話。

    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也有孔子見到老子後的情景。

     “吾今見老子,其猶龍耶!” 這麼記錄着孔子的感言。

     聞一多在解釋《莊子》寓言所具有的多種民俗學要素時,他認為稱孔子為鳳,老子為龍不是僅憑想象。

    因為孔子的故鄉魯屬于殷人之國。

    老子生于楚,而楚有“人面龍身而無足”的祝融六姓,即楚為龍族後裔所開創的土地。

     在孔子和老子的時期,圖騰時代已成為雲霧般遙遠的過去。

    在人們的口傳中,是否留下這樣的痕迹,頗值得懷疑。

     作為語言表達的方式,龍和鳳就像用兩根纖維編成的繩子,任何一根都是出色人物的象征,就像對偶句式一樣精彩。

    總之,将天子的容貌稱為龍顔,同樣将天子的坐乘稱為鳳辇,對此誰都不會感到奇怪。

     被稱為鳳的孔子,是純粹的人文主義者,因而不如說他更像龍。

    但孔子把自己的信念向社會廣泛傳播的姿态極為積極,甚至有些強制,就這點來看又使人感到了鳳的狂躁。

    而被稱為龍的老子,采取從不勉強的态度,的确像龍。

    但無為自然一旦帶有野性味道,就會露出鳳的尖利爪子。

    如果一切聽之任之放縱自然的話,有時會變成無比冷酷的可怕行為,這一點不容忽視。

     抛開稱呼問題,在以儒教、道教為代表的中國精神中,有似龍的東西也有似鳳的成分。

    不同時代可看到龍鳳這兩根纖維的粗細程度不一樣,一根粗而另一根細。

    不過有時看似粗的卻脆弱,看似細的卻堅韌。

     這是中國具有的矛盾,正因為存在這種矛盾,中國所走的道路雖蜿蜒曲折,卻頑強地生存下來。

     談起漢武帝登場的時代,儒教處于蕭條期,秦始皇焚書坑儒還留有巨大的傷痕。

    再加上漢朝初期是由暴發戶集團掌握政權,鹿爪似的儒家教義不合他們的口味。

     在武帝之前的漢帝國,儒家充其量隻能保住司職朝廷禮儀的地位,時代精神反而以老莊為主流。

    在當時與其說老莊,不如說“黃老”更為普遍。

    可以認為老子繼承了傳說中的聖人黃帝的精神。

     在編成繩子的兩根纖維中,應是“黃老”的那根粗,儒家的那根細。

     當時屬于粗野的、現實主義的時代。

    談起黃老,就像現在我們認識老子和莊子那樣,黃老所包含的形而上學因素極少,是極為樸素的東西,其中神仙說、長生不老的方術、咒文等要素較多。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 以上述老子的話為參照,我以較幼稚的眼光來推測社會現實,即當時一定是“黃老之道”。

     實際上,為政者并不是毫無建樹,而是盡量恪守不勉強的原則。

    文帝、景帝時代的政治就是如此。

     “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

    ” 莊子的話連政治也否定了,所謂“在宥”,是指順從自然之意。

     文帝和景帝時代實行這種政策,國家的根基漸漸穩固,控制了戰亂,人心安定。

    如果大興不必要的建設項目,民間定會怨聲載道。

    在一定時期,什麼也不做反而更加安全。

     然而到了武帝繼位時,他父親和祖父的措施已不适用。

     要做到“化無為”是需要條件的,首先人民必須無欲而純樸。

     戰亂剛結束後的民衆,隻要沒有戰争,全家能在一起和平地生活就别無欲求,這種心情十分強烈。

    這就是寡欲。

    ——也有人認為這才是最大的欲望。

     民衆盼望和平,即便有某種程度的不自由,隻要想起戰争時代就不會不順從。

    正因為人們的這種心理,為政者才不用采取相應的各種政策。

     “民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 這是老子所提倡的一種理想社會。

     無論多麼褴褛的衣衫,人們視其為美麗的服飾,即便是粗食淡飯也當做美食,如這麼想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