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蘇之龍
關燈
小
中
大
退期是錯誤的。
周王朝也許是不安定的,可從整個中國來看,文明圈擴大後,一個盟主部族就無法控制了。
這不是衰退期,而是充滿活力的成長期。
在各地方的中心,一旦形成幾個城郭城市,就能從中央王朝獲得半獨立的權力,他們各自擁有自己的“五服”,從而形成了國家的雛形。
這個時期不是混亂期,應稱為順從擴張的調整期。
雖說是戰國時代,卻沒有進行連綿不斷的戰争,社會意外地安定。
學術和藝術的發達使諸子百家出現了百家争鳴的盛況,工商業繁榮,技術進步。
如果沒有某種程度的安定,就不會出現這種景象。
最後,西部落後的秦國實施了灌溉工程和運河建設等富國強兵的政策,成為強大的國家,終于統一了天下。
如果秦國也和其他國家一樣不思進取的話,那麼局面将呈膠着狀态,一半的國家并存,中國就會出現現在歐洲似的狀态。
秦的始皇帝,就是鳳中之鳳。
然而,即便一統天下,不知何時也可能再次分裂。
中國大陸依然存在着歐洲化的危險。
秦朝滅亡過早。
萬幸的是,另一隻雄健的鳳展開巨大的羽翼,将秦朝的遺産全部歸為己有。
這就是漢代高祖劉邦。
但危險并沒有消失。
為了防止中國分裂,即使增強軍事能力,建立制度,嚴肅法紀,這些東西經過漫長的歲月也有腐朽的可能。
而有一種不會腐朽的東西,它能永久地防止中國分裂。
那個東西就是——中國應該統一成為一個世界。
這種确信存在于人們的心裡。
漢王朝采用儒教,在不知不覺中用淩駕于軍隊和法律之上的強韌力量保護了中國。
漢王朝總會有崩潰的時候,而中國卻得到了保護。
與其說孔子所主張的是政治技巧,不如說是政治理想。
他的理想主義規定:中國的天下應是由一位聖王來統治的一個國家。
孔子從堯、舜、周公等古代人物中尋找聖王像,也許已被裝飾化、理想化,但孔子講述先王之道的激情,卻像火焰一樣在人們心中燃燒。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論語·季氏篇》) 孔子生活的時代是文明的擴張期,諸侯割據各地執掌政治,這是天下無道所緻而已。
如在有道的時代,則必須由天子,而且是聖人天子來統治。
正因為是聖人,其統治的天下才不能分割,其光芒應照耀所擁有的世界。
——孔子如此說。
秦朝的始皇帝統一天下是現實法家的重大勝利。
然而,人們确信這種統一超越了王朝更替,應該永遠延續下去。
這種确信是提倡理想的儒家的勝利。
從勝利的程度來說,儒家一方更大些。
我可能過于贊美孔子了。
中國以統一的形式(有時是物質的,有時是精神的)能延續至今,也并非沒有其他理由。
在春秋戰國時代,盛行全國規模的交流,應可列為理由之一。
例如,外交使節、人質、俘虜等的交流;或者諸侯招聘人才,文化人前來應聘的周遊、遊說等人才交流;同時還促進了學術、知識以及技術的交流,就連政治聯姻也對這種交流起到促進作用。
除此以外,從地理水系來看,也有中國意外地易于統一的觀點。
可是,這種程度的情況與歐洲應沒有多大差别,而且歐洲還屬于以基督教為中心的相同文化圈。
這包括法國、德國、意大利、俄國等國家。
從面積來看,春秋時代諸侯的一個國家就可同上述國家相匹敵。
中國由秦朝統一後,又經曆了多次分裂,既有三國鼎立的時代,又有南北朝對峙的時代,還有更被零碎分割的時代。
可是,就連生存在那個時代的人們,也認為眼前的狀态是不正常的,而統一才是正常的狀态,對此沒有半點懷疑,現在也是如此。
孔子的儒教對中國大概也有毒害之處,但将中國是完整的、是不可分割的世界這一信念镌刻在人們心中的功績,必須給予高度評價。
可以說孔子是精神領域的龍鳳。
如同我前面所謝絕的那樣,關于評價孔子,我力不從心,隻能敬而遠之。
現實世界中的龍鳳,我要另外尋找。
周王朝也許是不安定的,可從整個中國來看,文明圈擴大後,一個盟主部族就無法控制了。
這不是衰退期,而是充滿活力的成長期。
在各地方的中心,一旦形成幾個城郭城市,就能從中央王朝獲得半獨立的權力,他們各自擁有自己的“五服”,從而形成了國家的雛形。
這個時期不是混亂期,應稱為順從擴張的調整期。
雖說是戰國時代,卻沒有進行連綿不斷的戰争,社會意外地安定。
學術和藝術的發達使諸子百家出現了百家争鳴的盛況,工商業繁榮,技術進步。
如果沒有某種程度的安定,就不會出現這種景象。
最後,西部落後的秦國實施了灌溉工程和運河建設等富國強兵的政策,成為強大的國家,終于統一了天下。
如果秦國也和其他國家一樣不思進取的話,那麼局面将呈膠着狀态,一半的國家并存,中國就會出現現在歐洲似的狀态。
秦的始皇帝,就是鳳中之鳳。
然而,即便一統天下,不知何時也可能再次分裂。
中國大陸依然存在着歐洲化的危險。
秦朝滅亡過早。
萬幸的是,另一隻雄健的鳳展開巨大的羽翼,将秦朝的遺産全部歸為己有。
這就是漢代高祖劉邦。
但危險并沒有消失。
為了防止中國分裂,即使增強軍事能力,建立制度,嚴肅法紀,這些東西經過漫長的歲月也有腐朽的可能。
而有一種不會腐朽的東西,它能永久地防止中國分裂。
那個東西就是——中國應該統一成為一個世界。
這種确信存在于人們的心裡。
漢王朝采用儒教,在不知不覺中用淩駕于軍隊和法律之上的強韌力量保護了中國。
漢王朝總會有崩潰的時候,而中國卻得到了保護。
與其說孔子所主張的是政治技巧,不如說是政治理想。
他的理想主義規定:中國的天下應是由一位聖王來統治的一個國家。
孔子從堯、舜、周公等古代人物中尋找聖王像,也許已被裝飾化、理想化,但孔子講述先王之道的激情,卻像火焰一樣在人們心中燃燒。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論語·季氏篇》) 孔子生活的時代是文明的擴張期,諸侯割據各地執掌政治,這是天下無道所緻而已。
如在有道的時代,則必須由天子,而且是聖人天子來統治。
正因為是聖人,其統治的天下才不能分割,其光芒應照耀所擁有的世界。
——孔子如此說。
秦朝的始皇帝統一天下是現實法家的重大勝利。
然而,人們确信這種統一超越了王朝更替,應該永遠延續下去。
這種确信是提倡理想的儒家的勝利。
從勝利的程度來說,儒家一方更大些。
我可能過于贊美孔子了。
中國以統一的形式(有時是物質的,有時是精神的)能延續至今,也并非沒有其他理由。
在春秋戰國時代,盛行全國規模的交流,應可列為理由之一。
例如,外交使節、人質、俘虜等的交流;或者諸侯招聘人才,文化人前來應聘的周遊、遊說等人才交流;同時還促進了學術、知識以及技術的交流,就連政治聯姻也對這種交流起到促進作用。
除此以外,從地理水系來看,也有中國意外地易于統一的觀點。
可是,這種程度的情況與歐洲應沒有多大差别,而且歐洲還屬于以基督教為中心的相同文化圈。
這包括法國、德國、意大利、俄國等國家。
從面積來看,春秋時代諸侯的一個國家就可同上述國家相匹敵。
中國由秦朝統一後,又經曆了多次分裂,既有三國鼎立的時代,又有南北朝對峙的時代,還有更被零碎分割的時代。
可是,就連生存在那個時代的人們,也認為眼前的狀态是不正常的,而統一才是正常的狀态,對此沒有半點懷疑,現在也是如此。
孔子的儒教對中國大概也有毒害之處,但将中國是完整的、是不可分割的世界這一信念镌刻在人們心中的功績,必須給予高度評價。
可以說孔子是精神領域的龍鳳。
如同我前面所謝絕的那樣,關于評價孔子,我力不從心,隻能敬而遠之。
現實世界中的龍鳳,我要另外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