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勰傳

關燈
劉勰字彥和,東莞莒縣人。

    祖父名靈真,是宋朝司空劉秀之的弟弟。

    父親名尚,曾任越騎校尉。

     劉勰幼年時父親便早死,成為孤兒,專心勤奮好學,家境貧困沒有結婚,在定林寺裡跟着和尚僧..一起居住生活了十幾年,因而對佛教的學說和經義的解釋十分通曉熟悉,并将它們分門别類加以整理編排。

    現在定林寺中有關佛教學說和經義解釋的大叢書,說是由劉勰編成的。

     天監初年,開始做官,任奉朝請、中軍将軍,臨川王蕭宏讓劉勰以奉朝請兼記室,提升為車騎倉曹參軍。

    後出任太末縣令,政績很好。

    任仁威南康王的記室,兼任東宮通事舍人。

    當時祭祀天子祖廟的供品已經改用疏菜和水果,而祭祀天地、社稷(即谷神與土地神)卻仍然用動物的肢體,劉勰便上書說祭祀天地所用的供品最好和祭祀皇帝祖廟的供品一樣,改用疏菜和水果,皇帝下诏讓尚書來讨論這件事,同意了劉勰的建議。

    改任步兵校尉,仍然兼任東宮通事舍人。

    昭明太子蕭統喜歡文學,很欣賞劉勰。

     最初,劉勰寫了《文心雕龍》五十篇,評說古今文體,在序言中寫道: “‘文心’是講寫文章的用心。

    從前,涓子寫過《琴心》,王孫寫過《巧心》,‘心’這個字的确太美妙了,所以用它來做書名。

    自古以來的文章,靠修飾和文采來構成,難道是仿效驺..修飾語言像雕刻龍紋一樣嗎?宇宙廣闊無涯,平凡的人和有才的人混在一起,拔尖的、超出衆人的隻不過是靠才智罷了。

    時間過得飛快,人的才智不會永存,要想聲名與功業廣泛流傳,就要努力去創造。

    人的容貌像天地,仁義禮智信是人的天性,耳目好像月亮,聲氣好似風雷,他超出萬物,也已經算是靈智。

    可是他的形體比草木更脆弱,而聲名比金石更堅固,因此君子在世時,要立德立言。

    這難道是喜歡辯論嗎?實在是不得不這樣做。

     “我過了三十歲,曾經在晚上做夢拿着朱紅漆的禮器,跟着孔子向南方走去。

    早晨醒來,感到很高興欣喜。

    偉大的聖人是很難見到的,竟然降臨到小子的夢中!自從有人出生以來,沒有像孔夫子那樣的人。

    要闡明聖人的意旨,最好的辦法是注釋經典,可是馬融、鄭玄等許多大儒,已經發揮得很精辟了,我即使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不能自成一個門派。

    文章的作用,實際上是經典的一些枝條,五種禮制靠它來完成,六種法典靠它來施行;君臣的政績得以煊耀,軍國大事得以顯明,追根求源,無非來自經典。

    然而,離開聖人太遙遠,文章的體制遭到破壞,寫文章的人愛好新奇,推崇浮靡詭異的語言、風格,在羽毛上塗抹顔色、畫畫,在皮帶上刺繡,離開根本越來越遠,就要造成乖謬和錯濫。

    所以《周書》講到文辭,重在體會要義;孔子陳述教訓,憎恨異端。

    要從孔子的教訓裡辨别異端,應該從《周書》的論說中體察文章的要義,于是提筆調墨,才開始評論文章。

     “細看近代論文章的人已很多了。

    像魏文帝曹丕寫的《典論·論文》,陳思王曹植寫的《與楊德祖書》,應王易的《文質論》,陸機的《文賦》,摯虞的《文章流别論》,李充的《翰林論》,他們各自都隻看一個角落、一條縫隙,很少看到四通八達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