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勰傳
關燈
小
中
大
路。
有的褒貶當時的才子,有的注釋品評前賢的文章,有的一般性地談雅和俗的旨趣,有的約略地指出一篇或一節文章的意義。
《典論·論文》論點嚴密,但不完備;《與楊德祖書》善于辯論,可是不夠恰當;《文質論》有文采,可是顯得粗糙疏略;《文賦》巧妙,但是太瑣碎雜亂;《文章流别論》精粹,可是不切實用;《翰林論》淺薄,而且不得要領。
再如桓譚、劉桢之流,應貞、陸雲之輩,泛泛地讨論文章的意義,往往夾雜在别的文字裡,都不能從枝葉追尋到根本,從觀察波浪中找到源頭。
不叙述前輩的教訓,對後輩思考問題是沒有幫助的。
“《文心雕龍》的寫作,以道為根本,以聖人為老師,以經書為構架,以緯書作為參考和修飾,在變化上參考《離騷》,文章的關鍵,也說到了極點。
至于論述有韻文和無韻文,那是按文體區别,探索各體的根源,叙述它的流變,解釋名稱,闡明它們的意義,選取鎊文體的文章來确定它的篇目,講述各種文體的理論以突出各自的體系。
上部分的各篇,綱領已經很明确了。
至于剖析情理,分析文采,統籌安排,有分有合,推論《神聖》和《體性》,考慮《風骨》和《定勢》,包括《附會》和《變通》,觀察《聲律》和字句;從《時序》裡看文章的盛衰,在《才略》中褒貶曆代作者,在《知音》裡惆怅感歎,在《程器》裡發抒感慨,在《序志》裡寫出遠大的抱負,用來駕馭各篇。
本書的下部各篇,眉目明顯了。
按照理論排定各篇的名稱,明顯地合乎《周易》的大衍之數五十,不過其中說明文章功用的隻有四十九篇罷了。
“注釋評論一篇文章容易,總論曆代文章比較困難,雖然注意到毛發那樣細微,探索到骨髓那樣深入,有的用意曲折,根源細密,看似淺近,卻很深遠。
這些在本書中沒有涉及到,甚至多得無法估計。
至于評價作品,有的話說得跟前人相應,不是别人怎麼說我就怎麼說,實在是不能不相同;有的話講得跟别人不一樣,不是随意标新立異,按理是應該不同。
有的相同,有的不同,不要顧及這些說法是古人的還是今人的,分析文章應力求恰當。
在文學的園地裡停留,在詞彙的海洋裡遊玩,也差不多都做到了。
但是,語言不能把用意完全表達出來,這是連聖人也難辦到的,加上見識短淺,怎麼能講出通行的标準呢!遙遠的古代,已使我沉陷在各種知識裡,渺茫的将來,這本書也許要迷惑後人的眼光。
” 書寫成後,沒有得到當時名流的稱贊。
劉勰很看重自己的文章,想讓沈約肯定這本書的價值。
當時沈約富貴顯赫,沒有辦法讓沈約自己知道,劉勰便背着書,等着沈約出來時,把書放在車子前,像賣貨的人一樣。
沈約派手下的人拿來一看,極為看重,稱劉勰抓住了文章的道理,經常擺放在茶幾書桌上。
然而劉勰最擅長寫有關佛學理論的文章,首都、寺院佛塔和名僧的碑文、墓志銘,一定請劉勰來寫。
梁武帝下诏讓他和慧震和尚在定林寺重新修訂經藏。
編撰完了後,請求出家當和尚,并事先把頭發燒掉發誓,梁武帝下诏同意他的要求,于是在定林寺改穿和尚衣服,改名字慧地,不到一年就死了。
有文集流傳于世。
有的褒貶當時的才子,有的注釋品評前賢的文章,有的一般性地談雅和俗的旨趣,有的約略地指出一篇或一節文章的意義。
《典論·論文》論點嚴密,但不完備;《與楊德祖書》善于辯論,可是不夠恰當;《文質論》有文采,可是顯得粗糙疏略;《文賦》巧妙,但是太瑣碎雜亂;《文章流别論》精粹,可是不切實用;《翰林論》淺薄,而且不得要領。
再如桓譚、劉桢之流,應貞、陸雲之輩,泛泛地讨論文章的意義,往往夾雜在别的文字裡,都不能從枝葉追尋到根本,從觀察波浪中找到源頭。
不叙述前輩的教訓,對後輩思考問題是沒有幫助的。
“《文心雕龍》的寫作,以道為根本,以聖人為老師,以經書為構架,以緯書作為參考和修飾,在變化上參考《離騷》,文章的關鍵,也說到了極點。
至于論述有韻文和無韻文,那是按文體區别,探索各體的根源,叙述它的流變,解釋名稱,闡明它們的意義,選取鎊文體的文章來确定它的篇目,講述各種文體的理論以突出各自的體系。
上部分的各篇,綱領已經很明确了。
至于剖析情理,分析文采,統籌安排,有分有合,推論《神聖》和《體性》,考慮《風骨》和《定勢》,包括《附會》和《變通》,觀察《聲律》和字句;從《時序》裡看文章的盛衰,在《才略》中褒貶曆代作者,在《知音》裡惆怅感歎,在《程器》裡發抒感慨,在《序志》裡寫出遠大的抱負,用來駕馭各篇。
本書的下部各篇,眉目明顯了。
按照理論排定各篇的名稱,明顯地合乎《周易》的大衍之數五十,不過其中說明文章功用的隻有四十九篇罷了。
“注釋評論一篇文章容易,總論曆代文章比較困難,雖然注意到毛發那樣細微,探索到骨髓那樣深入,有的用意曲折,根源細密,看似淺近,卻很深遠。
這些在本書中沒有涉及到,甚至多得無法估計。
至于評價作品,有的話說得跟前人相應,不是别人怎麼說我就怎麼說,實在是不能不相同;有的話講得跟别人不一樣,不是随意标新立異,按理是應該不同。
有的相同,有的不同,不要顧及這些說法是古人的還是今人的,分析文章應力求恰當。
在文學的園地裡停留,在詞彙的海洋裡遊玩,也差不多都做到了。
但是,語言不能把用意完全表達出來,這是連聖人也難辦到的,加上見識短淺,怎麼能講出通行的标準呢!遙遠的古代,已使我沉陷在各種知識裡,渺茫的将來,這本書也許要迷惑後人的眼光。
” 書寫成後,沒有得到當時名流的稱贊。
劉勰很看重自己的文章,想讓沈約肯定這本書的價值。
當時沈約富貴顯赫,沒有辦法讓沈約自己知道,劉勰便背着書,等着沈約出來時,把書放在車子前,像賣貨的人一樣。
沈約派手下的人拿來一看,極為看重,稱劉勰抓住了文章的道理,經常擺放在茶幾書桌上。
然而劉勰最擅長寫有關佛學理論的文章,首都、寺院佛塔和名僧的碑文、墓志銘,一定請劉勰來寫。
梁武帝下诏讓他和慧震和尚在定林寺重新修訂經藏。
編撰完了後,請求出家當和尚,并事先把頭發燒掉發誓,梁武帝下诏同意他的要求,于是在定林寺改穿和尚衣服,改名字慧地,不到一年就死了。
有文集流傳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