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精神疾病的後期表現:類偏執狂和偏執狂
關燈
小
中
大
源時,更是如此。
在那些情境中,被動依賴的人很容易進入其他人的軌道,彼此之間雖有合作,但卻得不到任何特定的滿足。
使精神病醫生更感迷惑的是那種疏導分離性動機的間接的剝削态度(indirectexploitativeattitude),持這種态度的人表面上幾乎從不承認自己比别人差。
相反,他們會不斷地表明自己是可以依賴的人。
這讓我想起了&ldquo來吧&rdquo(come-on)這詞語:一個人總是表示自己願意提供什麼,但卻始終看不到實際的行動。
他們無法忍受别人認為他們依賴性強&mdash&mdash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說這種态度是間接的原因所在;這些人必須采取某些複雜的手段來拯救自己的自尊。
在這一點上,最近的文獻中已經出現了一種人格與人際關系理論,該理論以受虐狂(masochism)的概念為基礎,至少部分如此;現在,我并不想提出其他一些與此相競争的理論,所謂的受虐狂理論早該進墳墓了&mdash&mdash我總是這樣希望。
我認為,受虐狂這個概念除了有一點模糊的思想之外,很可能就沒有别的任何東西了。
但是,它卻給精神病學思想帶來了另一個與其關系十分密切的概念,叫做虐待狂(sadism)。
在過去,這兩個概念都很簡單:既想參與情欲遊戲又願意接受傷害的人,被稱為受虐狂;而既想參與情欲遊戲又樂意去傷害其性伴侶的人,被稱為施虐狂。
但353是,細菌一旦滋生,便會到處都是。
在我看來,受虐狂最終會還原到這樣的程度:當某個人在講話時,另一個人保持沉默,我們也可以把這種現象稱為受虐狂傾向的表現。
不管怎樣,生活中都有大量的人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被強迫,受到羞辱,以及諸如此類的事情;但是,随着分析的深入,你會發現,這種事情往往是要付出代價的&mdash&mdash得不到想要的東西。
而人們所想要的東西就是滿足感與擺脫焦慮的安全感。
因此,那些所謂的受虐狂實際上是以間接的方式作為交換,為的是讓他人做某些對他有用的事情。
間接剝削态度的另一方面可以稱為&ldquo博取同情&rdquo(preyingonsympathy)。
實際上,這種引導分離動機的方法近似于替代活動,對此,我到後面将會加以讨論,而且事實上,我常常也會感到有些困惑不解。
&ldquo博取同情&rdquo作為一種間接的剝削态度,表現為人際技術的發展,有時候,一個人做了一件很不尋常的事,或者做了一件令人垂頭喪氣的事,通過上述人際技術,便會主要表現為不停唠叨,緻使他在這樣一種障礙之下所付出的努力隻能使聽衆或觀衆甚感遺憾。
這種人往往在打過招呼(例如說&ldquo早上好&rdquo)之後,便開始跟人喋喋不休地列舉一大堆當前的小小不幸和擔憂,抱怨這些不幸和擔憂摧毀了他們的精神,期望你對他的苦惱表示同情和理解&mdash&mdash接下來,他又會去找下一個對象申訴。
我認為,這是高度象征水平上的間接剝削;除此之外,别無他物。
當然,這種&ldquo博取同情&rdquo的做法也可能服務于更為實用的目的,那就是捂住你的嘴,讓你無法批評那些實際上危害到你利益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間接剝削的态度非常明顯。
替代過程 但是,在考慮人際關系的困難時,把這種行為描繪成&ldquo博取同情&rdquo,并非始終富有意義。
例如,行為是否含有任何間接剝削的東西,或者它是不是這一大堆複雜操作(我們稱之為替代活動)的組成部分,可能并非不言而喻;在與陌生人打交道時,要做出這樣的區分尤其困難。
354相比于間接剝削的态度,替代活動主要不指向聽衆或觀衆;相反,它主要緻力于回避與個體自身情境、自身動機等有關的某種意識。
當情況确實如此時,明顯&ldquo博取同情&rdquo的做法實際上更多涉及一種先入之見,為了用一個更好的術語來表示,我将它稱為&ldquo自憐&rdquo。
這種先入之見實際上屬于替代過程的範疇。
重要的是,在試圖澄清一個人關于自己身上存在何種問題的想法時,要區分兩種類型的自憐。
它有可能是大量的先入之見&mdash&mdash在幻想或談話中不失為一種消磨時間的非凡技巧,它具有一系列思維,迂回曲折,并伴随着說話者的淚水,他一邊流淚一邊訴說命運對他的不公。
或者,在某個相對有限的領域内,它有可能隻是某些情境的一種伴随情況。
具有大量先入之見的人&mdash&mdash這是我在治療中最易失敗的一個領域&mdash&mdash幾乎遭遇了所有讓他們感到自己比别人差的人際情境;他們通過尋找所有可以利用的東西,來建立某種内隐過程或會話過程,并利用這一過程來說明訴說者是一個總是愁眉苦臉、非常不愉快的人。
但是,在另一個類型的自憐中,盡管從先入之見磨滅了某些對自尊而言非常重要的東西這個意義上說,先入之見具有替代性,但是,它存在于某個特定的背景之中,而且并不代表某種十分不幸的生活方式。
例如,我有時候會說,同時也深切地感覺到,我的講課進展得并不理想,或者說并不清晰,原因在于我太累了。
不管怎樣,關于某人不幸的先入之見(它代表着對某些令人心煩意亂的東西的純粹替代)都是非常多的。
但是,精神病醫生的工作在于:當一種先入之見出現時,他應該去确定它是剝削性的還是替代性的&mdash&mdash要弄清楚他是否被置于要為對方做些什麼的境地,并将其簡要地表達出來,或者這是不是對方要擺脫他的過程。
換句話說,替代過程主要緻力于最大限度地減少或回避焦慮,而剝削的技術則是用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但同時,355他又覺得光靠自己的表面價值無法獲得這些東西)的方法。
自憐的這個要素屬于我在前面已經提到過的替代活動的範疇,也就是懷着妒忌之心的處事行為。
妒忌很可能并不是一種自憐,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它是一種替代活動。
妒忌産生于各種情境,在這些情境中,一個具有習慣性低自尊的人往往會受到幹擾。
不過,它也讓個體避免了各種令人厭惡的比較(這些比較完全無益于提高他的自尊)。
現在,除了我已提到過的那些先入之見之外,還存在疑病性的先入之見,它是替代活動的一個領域,通常情況下,這個領域會引導焦慮和其他一些不友好的或分離的動機,這些動機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低自尊的人所具有的特征&mdash&mdash盡管它們有時候也有可能為聯合沖動服務。
疑病性先入之見是一個傳統的術語,意指一個人極大地關注自己的健康或自身軀體器官某個部分的運作情況,它們不是博取同情的手段;奇怪的是,有些人隻在他人表現出強烈的友好動機時才出現疑病性先入之見。
這些先入之見是一組十分獨特的替代活動,隻有在一個人将自己人格化為習慣性地遭遇障礙的基礎上,才能理解。
當然,也不能把這種先入之見理解成一個人隻關心自己的健康,如擔心自己是不是感冒了,等等;事實上,它們要特殊得多。
例如,我認識一個非常傑出的人,他經常外出旅行,每次都會随身帶着一隻大小合适的箱子,裡面裝滿了各種各樣的藥品,如果哪位鄉村醫生看到他竟然能夠對各種疾病的防備做到這種程度,一定會感到無地自容的。
至于我,不用說,我也認為他這樣做很浪費,因為我有時候也實在不理解我的那個朋友為了應對不測,竟會做如此充分的準備,他不僅帶有治療天花的藥品,還有避孕藥;而且,他還帶了所有治療他曾患過的各種大小疾病的藥物。
順便說一句,他是一個十分講究效率的人;我喜歡作這樣的思考:如果他不去實施這些很危險的替代活動的話,那麼,他會是怎樣的一個人?但是,一次又一次,每當我感到厭煩時,就會看到他突然變得很專注,356然後匆匆離我而去。
我知道他想幹什麼,他是想回家去對付某種所謂的&ldquo疾病&
在那些情境中,被動依賴的人很容易進入其他人的軌道,彼此之間雖有合作,但卻得不到任何特定的滿足。
使精神病醫生更感迷惑的是那種疏導分離性動機的間接的剝削态度(indirectexploitativeattitude),持這種态度的人表面上幾乎從不承認自己比别人差。
相反,他們會不斷地表明自己是可以依賴的人。
這讓我想起了&ldquo來吧&rdquo(come-on)這詞語:一個人總是表示自己願意提供什麼,但卻始終看不到實際的行動。
他們無法忍受别人認為他們依賴性強&mdash&mdash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說這種态度是間接的原因所在;這些人必須采取某些複雜的手段來拯救自己的自尊。
在這一點上,最近的文獻中已經出現了一種人格與人際關系理論,該理論以受虐狂(masochism)的概念為基礎,至少部分如此;現在,我并不想提出其他一些與此相競争的理論,所謂的受虐狂理論早該進墳墓了&mdash&mdash我總是這樣希望。
我認為,受虐狂這個概念除了有一點模糊的思想之外,很可能就沒有别的任何東西了。
但是,它卻給精神病學思想帶來了另一個與其關系十分密切的概念,叫做虐待狂(sadism)。
在過去,這兩個概念都很簡單:既想參與情欲遊戲又願意接受傷害的人,被稱為受虐狂;而既想參與情欲遊戲又樂意去傷害其性伴侶的人,被稱為施虐狂。
但353是,細菌一旦滋生,便會到處都是。
在我看來,受虐狂最終會還原到這樣的程度:當某個人在講話時,另一個人保持沉默,我們也可以把這種現象稱為受虐狂傾向的表現。
不管怎樣,生活中都有大量的人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被強迫,受到羞辱,以及諸如此類的事情;但是,随着分析的深入,你會發現,這種事情往往是要付出代價的&mdash&mdash得不到想要的東西。
而人們所想要的東西就是滿足感與擺脫焦慮的安全感。
因此,那些所謂的受虐狂實際上是以間接的方式作為交換,為的是讓他人做某些對他有用的事情。
間接剝削态度的另一方面可以稱為&ldquo博取同情&rdquo(preyingonsympathy)。
實際上,這種引導分離動機的方法近似于替代活動,對此,我到後面将會加以讨論,而且事實上,我常常也會感到有些困惑不解。
&ldquo博取同情&rdquo作為一種間接的剝削态度,表現為人際技術的發展,有時候,一個人做了一件很不尋常的事,或者做了一件令人垂頭喪氣的事,通過上述人際技術,便會主要表現為不停唠叨,緻使他在這樣一種障礙之下所付出的努力隻能使聽衆或觀衆甚感遺憾。
這種人往往在打過招呼(例如說&ldquo早上好&rdquo)之後,便開始跟人喋喋不休地列舉一大堆當前的小小不幸和擔憂,抱怨這些不幸和擔憂摧毀了他們的精神,期望你對他的苦惱表示同情和理解&mdash&mdash接下來,他又會去找下一個對象申訴。
我認為,這是高度象征水平上的間接剝削;除此之外,别無他物。
當然,這種&ldquo博取同情&rdquo的做法也可能服務于更為實用的目的,那就是捂住你的嘴,讓你無法批評那些實際上危害到你利益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間接剝削的态度非常明顯。
替代過程 但是,在考慮人際關系的困難時,把這種行為描繪成&ldquo博取同情&rdquo,并非始終富有意義。
例如,行為是否含有任何間接剝削的東西,或者它是不是這一大堆複雜操作(我們稱之為替代活動)的組成部分,可能并非不言而喻;在與陌生人打交道時,要做出這樣的區分尤其困難。
354相比于間接剝削的态度,替代活動主要不指向聽衆或觀衆;相反,它主要緻力于回避與個體自身情境、自身動機等有關的某種意識。
當情況确實如此時,明顯&ldquo博取同情&rdquo的做法實際上更多涉及一種先入之見,為了用一個更好的術語來表示,我将它稱為&ldquo自憐&rdquo。
這種先入之見實際上屬于替代過程的範疇。
重要的是,在試圖澄清一個人關于自己身上存在何種問題的想法時,要區分兩種類型的自憐。
它有可能是大量的先入之見&mdash&mdash在幻想或談話中不失為一種消磨時間的非凡技巧,它具有一系列思維,迂回曲折,并伴随着說話者的淚水,他一邊流淚一邊訴說命運對他的不公。
或者,在某個相對有限的領域内,它有可能隻是某些情境的一種伴随情況。
具有大量先入之見的人&mdash&mdash這是我在治療中最易失敗的一個領域&mdash&mdash幾乎遭遇了所有讓他們感到自己比别人差的人際情境;他們通過尋找所有可以利用的東西,來建立某種内隐過程或會話過程,并利用這一過程來說明訴說者是一個總是愁眉苦臉、非常不愉快的人。
但是,在另一個類型的自憐中,盡管從先入之見磨滅了某些對自尊而言非常重要的東西這個意義上說,先入之見具有替代性,但是,它存在于某個特定的背景之中,而且并不代表某種十分不幸的生活方式。
例如,我有時候會說,同時也深切地感覺到,我的講課進展得并不理想,或者說并不清晰,原因在于我太累了。
不管怎樣,關于某人不幸的先入之見(它代表着對某些令人心煩意亂的東西的純粹替代)都是非常多的。
但是,精神病醫生的工作在于:當一種先入之見出現時,他應該去确定它是剝削性的還是替代性的&mdash&mdash要弄清楚他是否被置于要為對方做些什麼的境地,并将其簡要地表達出來,或者這是不是對方要擺脫他的過程。
換句話說,替代過程主要緻力于最大限度地減少或回避焦慮,而剝削的技術則是用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但同時,355他又覺得光靠自己的表面價值無法獲得這些東西)的方法。
自憐的這個要素屬于我在前面已經提到過的替代活動的範疇,也就是懷着妒忌之心的處事行為。
妒忌很可能并不是一種自憐,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它是一種替代活動。
妒忌産生于各種情境,在這些情境中,一個具有習慣性低自尊的人往往會受到幹擾。
不過,它也讓個體避免了各種令人厭惡的比較(這些比較完全無益于提高他的自尊)。
現在,除了我已提到過的那些先入之見之外,還存在疑病性的先入之見,它是替代活動的一個領域,通常情況下,這個領域會引導焦慮和其他一些不友好的或分離的動機,這些動機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低自尊的人所具有的特征&mdash&mdash盡管它們有時候也有可能為聯合沖動服務。
疑病性先入之見是一個傳統的術語,意指一個人極大地關注自己的健康或自身軀體器官某個部分的運作情況,它們不是博取同情的手段;奇怪的是,有些人隻在他人表現出強烈的友好動機時才出現疑病性先入之見。
這些先入之見是一組十分獨特的替代活動,隻有在一個人将自己人格化為習慣性地遭遇障礙的基礎上,才能理解。
當然,也不能把這種先入之見理解成一個人隻關心自己的健康,如擔心自己是不是感冒了,等等;事實上,它們要特殊得多。
例如,我認識一個非常傑出的人,他經常外出旅行,每次都會随身帶着一隻大小合适的箱子,裡面裝滿了各種各樣的藥品,如果哪位鄉村醫生看到他竟然能夠對各種疾病的防備做到這種程度,一定會感到無地自容的。
至于我,不用說,我也認為他這樣做很浪費,因為我有時候也實在不理解我的那個朋友為了應對不測,竟會做如此充分的準備,他不僅帶有治療天花的藥品,還有避孕藥;而且,他還帶了所有治療他曾患過的各種大小疾病的藥物。
順便說一句,他是一個十分講究效率的人;我喜歡作這樣的思考:如果他不去實施這些很危險的替代活動的話,那麼,他會是怎樣的一個人?但是,一次又一次,每當我感到厭煩時,就會看到他突然變得很專注,356然後匆匆離我而去。
我知道他想幹什麼,他是想回家去對付某種所謂的&ldquo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