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精神疾病的後期表現:類偏執狂和偏執狂
關燈
小
中
大
種程度上是一個神話般的人物。
另一方面,猜疑從不涉及兩人團體的情境。
它始終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痛苦的過程,涉及三人團體或三人以上的團體,其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人可能完全陷入幻想之中。
猜疑比妒忌更加強烈,更具破壞性;相反,與妒忌相比,它并不關注自身的某種屬性或依戀,它涉及的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人際領域。
有關猜疑的資料很難獲得,但它顯然常見于青年時期,而且往往與真實的或幻想的情欲事件有關。
在這樣的情形下,滿腦子猜疑的人往往會确信自己在情欲事件中既不合宜,又毫無價值可言,同時,他還确信自己的伴侶和第三者在一起可能比他做得更好。
在惡意情境中,猜疑往往具有妄想的成分。
個人往往多少有些暗自變得無法獲得可矯正的經驗,先是通過遮遮掩掩的過程來矯正,後又通過補充過程來矯正,但所有這些過程都會使得事實變得無效。
當備受猜疑折磨之人在三人團體中&ldquo看到&rdquo另一個人&mdash&mdash聯系的紐帶&mdash&mdash正在做着使他妒忌(純粹出于惡意)的事情時,我們可以恰當地把猜疑稱為偏執狂(paranoid)。
&ldquo願望實現的幻想&rdquo 現在,我想讨論一下&ldquo願望實現的幻想&rdquo,我認為349這種說法迄今仍然十分流行。
毫無疑問,人體内部存在着相當有意的内隐過程,同樣毫無疑問的是,作為這些有意内隐過程的結果,人們在許多情境中,在很長一段時期内,都可以從嚴重焦慮中派生出某種滿足或自由。
這與睡眠中所進行的那種過程類型完全不同,與那些醒着時的出神狀态也截然不同,當個體處于所謂出神狀态時,他不知道自己正在想什麼&mdash&mdash對此,我們可以用&ldquo沉思默想&rdquo(brownstudy)這個術語來形容。
在有些情形下,這些持久的有意内隐過程或者沉思過程無疑代表着需要的部分滿足。
在這些有意内隐過程中,最為簡單的過程具有補償特性,同時伴随着能否意識到(這種意識的範圍很廣,從模糊到清楚)通過沉思過程來得到滿足的感覺得到的需要。
但是,這些相當有意的過程也包括一些不很有意的成分。
例如,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一個男子在某次雞尾酒會上被一個十分迷人的女士斷然拒絕了,晚上他回到家裡以後,獨自喝着悶酒,幻想着一些與遭到迷人女子斷然拒絕的冷遇正好相反的情景。
甚至在這種簡單的具有補償性質的沉思中,也有證據表明,在沉思過程包含的實際内容中,它們并非主要通過幻想來滿足的需要。
此外,在許多的所謂&ldquo願望實現的幻想&rdquo中,主要的動機力量并不在于滿足某種需要,而在于某種與安全感或擺脫焦慮有關的東西。
你們也許都經曆過這種情況的經典例子,例如,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在一次晚會上,有人興高采烈地對你說了一些很可能會使你感到很為難的話;後來在你駕駛着汽車回家的路上,突然想起了完美的應答之詞;遺憾的是,這些應答之詞你也隻能想想而已,因為晚會的情境已成為曆史。
由此可見,大量所謂的有意沉思過程的存在,是為了讓個體釋放敵意,以及其他某種分離的動機,或者說是為了緩解焦慮。
當然,以下情況也很常見,在那種更為不悅的人身上,大量所謂的&ldquo願望實現的幻想&rdquo,實際上具有非常複雜的補償特性,它通過各種方式産生自個體較低的自尊和自責。
當患者向精神病醫生報告這種&ldquo有意幻想&rdquo(witting-fantasy)的350沉思過程時,精神病醫生應當對這些沉思過程進行仔細的研究,以确定它們在何種程度上&ldquo僅僅是&rdquo部分的滿足,在何種程度上包括了&ldquo預見&rdquo的要素,換句話說,它們在何種程度上屬于預期的沉思,以改進個體下次遇到類似情境時的行為。
此外,精神病醫生還應當确定,沉思中有哪些要素實際上沒有為沉思者所理解,以及這些要素在何種程度上反映了患者相對來說尚未意識到人格方面。
注100 習慣性低自尊 現在,我想談談一種現象,這種現象在精神病學文獻以及精神病醫學家有關&ldquo自卑感&rdquo的話題中都曾被相當廣泛地涉及。
我認為,我們可以更為恰當地把這種現象描述為習慣性低自尊(customarilylowself-esteem)的體驗,也就是說,與重要他人的人格化相比,個人的自我人格化不值一提。
所謂低自尊,我并不是指一個發展機會有限的人所表現的實際意義上的自尊,也不是指一個能力有限的人所表現的自尊;相反,低自尊是某些不幸經驗所導緻的結果。
如果一個人習慣性地看低自己,我所謂的聯合動機(conjunctivemotivation)的表現方面就會被強加上一個很大351的障礙。
所謂聯合動機,我指的是這樣一些沖動,它們往往會對需要能夠得到滿足、安全能夠得到提高的情境進行整合。
有關聯合動機最為經典的例子是愛(love),不論其本身如何罕見,它最為根本的傾向都在于構成對親密之需要的許多沖動之中。
不過,習慣性低自尊會使個體難以表現出聯合動機&mdash&mdash他會發現自己難以坦然地表現出對另一個人的良好感覺。
具有習慣性低自尊的人可能會通過隐蔽和社會孤立來最大限度地緩解自己的焦慮,也可能通過剝削性的态度和替代過程在人際關系中疏導自己的焦慮和分離動機,或者在分裂過程中将它們表現出來。
隐蔽和社會孤立 許多具有習慣性低自尊的人都會利用各種隐蔽手段來最大限度地緩解自己的焦慮,其中一個極端的手段便是社會孤立(socialisolation)。
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往往存在某種程度的社會孤立,這是因為這些人無法越出某些規定的領地。
我們可以在這樣一種人身上看到有關這種情況的一個典型例子,他通過精心虛構的情節來隐蔽自我,這些虛構的情節後來就真的成為真實的,也就是說,利用該虛構情節的人變得非常習慣于這些情節,對這些情節的表達也非常熟練,以至他本人不再對這些情節持任何的懷疑态度。
因此,一般說來,具有習慣性低自尊的人身上往往都存在某種形式或程度的社會孤立,也就是說,他在與其他人接觸時有某種程度的限制或規定。
剝削性态度 這些具有習慣性低自尊的人的另一個方面在于,焦慮及其他一些分離的動機&mdash&mdash其中有許多,比如憎恨等,是從焦慮中派生出來的&mdash&mdash往往通過各種并不非常明顯的方式在人際關系中得到疏導。
對這些人來說,由于與他人建立合作的,也就是溫柔、友好等關系十分困難,因此,他們中間有許多人便形成了一種直接的剝削态度(directexploitativeattitude),這種态度用精神病學的行話來表示就是&ldquo被動性依賴&rdquo352(passivedependency)。
在這裡,我們同樣也不能僅僅滿足于使用這幾個詞,而應當進一步思考一下,帶着這樣的東西來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可以肯定的是,自卑的人往往會采取一種相對比較溫和的表現方式(如果不認為比重要人物差一點的話,至少給人這樣一種感覺),緻使他或多或少會成為他人善意關心的目标。
這表明其人際關系技能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mdash&mdash有時甚至發展出了卓越的技能&mdash&mdash盡管這些人際關系中所涉及的真實動機相對來說可能并不友好。
由于低自尊的人長期涉足這些情境,因此這些情境對于所涉及的另外一些人來說則有點令人不悅&mdash&mdash尤其是當他們發現自己陷入了這樣的關系之中,即盛氣淩人地對待自己的夥伴,或在夥伴面前表現得飛揚跋扈,已成了他們的安全之
另一方面,猜疑從不涉及兩人團體的情境。
它始終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痛苦的過程,涉及三人團體或三人以上的團體,其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人可能完全陷入幻想之中。
猜疑比妒忌更加強烈,更具破壞性;相反,與妒忌相比,它并不關注自身的某種屬性或依戀,它涉及的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人際領域。
有關猜疑的資料很難獲得,但它顯然常見于青年時期,而且往往與真實的或幻想的情欲事件有關。
在這樣的情形下,滿腦子猜疑的人往往會确信自己在情欲事件中既不合宜,又毫無價值可言,同時,他還确信自己的伴侶和第三者在一起可能比他做得更好。
在惡意情境中,猜疑往往具有妄想的成分。
個人往往多少有些暗自變得無法獲得可矯正的經驗,先是通過遮遮掩掩的過程來矯正,後又通過補充過程來矯正,但所有這些過程都會使得事實變得無效。
當備受猜疑折磨之人在三人團體中&ldquo看到&rdquo另一個人&mdash&mdash聯系的紐帶&mdash&mdash正在做着使他妒忌(純粹出于惡意)的事情時,我們可以恰當地把猜疑稱為偏執狂(paranoid)。
&ldquo願望實現的幻想&rdquo 現在,我想讨論一下&ldquo願望實現的幻想&rdquo,我認為349這種說法迄今仍然十分流行。
毫無疑問,人體内部存在着相當有意的内隐過程,同樣毫無疑問的是,作為這些有意内隐過程的結果,人們在許多情境中,在很長一段時期内,都可以從嚴重焦慮中派生出某種滿足或自由。
這與睡眠中所進行的那種過程類型完全不同,與那些醒着時的出神狀态也截然不同,當個體處于所謂出神狀态時,他不知道自己正在想什麼&mdash&mdash對此,我們可以用&ldquo沉思默想&rdquo(brownstudy)這個術語來形容。
在有些情形下,這些持久的有意内隐過程或者沉思過程無疑代表着需要的部分滿足。
在這些有意内隐過程中,最為簡單的過程具有補償特性,同時伴随着能否意識到(這種意識的範圍很廣,從模糊到清楚)通過沉思過程來得到滿足的感覺得到的需要。
但是,這些相當有意的過程也包括一些不很有意的成分。
例如,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一個男子在某次雞尾酒會上被一個十分迷人的女士斷然拒絕了,晚上他回到家裡以後,獨自喝着悶酒,幻想着一些與遭到迷人女子斷然拒絕的冷遇正好相反的情景。
甚至在這種簡單的具有補償性質的沉思中,也有證據表明,在沉思過程包含的實際内容中,它們并非主要通過幻想來滿足的需要。
此外,在許多的所謂&ldquo願望實現的幻想&rdquo中,主要的動機力量并不在于滿足某種需要,而在于某種與安全感或擺脫焦慮有關的東西。
你們也許都經曆過這種情況的經典例子,例如,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在一次晚會上,有人興高采烈地對你說了一些很可能會使你感到很為難的話;後來在你駕駛着汽車回家的路上,突然想起了完美的應答之詞;遺憾的是,這些應答之詞你也隻能想想而已,因為晚會的情境已成為曆史。
由此可見,大量所謂的有意沉思過程的存在,是為了讓個體釋放敵意,以及其他某種分離的動機,或者說是為了緩解焦慮。
當然,以下情況也很常見,在那種更為不悅的人身上,大量所謂的&ldquo願望實現的幻想&rdquo,實際上具有非常複雜的補償特性,它通過各種方式産生自個體較低的自尊和自責。
當患者向精神病醫生報告這種&ldquo有意幻想&rdquo(witting-fantasy)的350沉思過程時,精神病醫生應當對這些沉思過程進行仔細的研究,以确定它們在何種程度上&ldquo僅僅是&rdquo部分的滿足,在何種程度上包括了&ldquo預見&rdquo的要素,換句話說,它們在何種程度上屬于預期的沉思,以改進個體下次遇到類似情境時的行為。
此外,精神病醫生還應當确定,沉思中有哪些要素實際上沒有為沉思者所理解,以及這些要素在何種程度上反映了患者相對來說尚未意識到人格方面。
注100 習慣性低自尊 現在,我想談談一種現象,這種現象在精神病學文獻以及精神病醫學家有關&ldquo自卑感&rdquo的話題中都曾被相當廣泛地涉及。
我認為,我們可以更為恰當地把這種現象描述為習慣性低自尊(customarilylowself-esteem)的體驗,也就是說,與重要他人的人格化相比,個人的自我人格化不值一提。
所謂低自尊,我并不是指一個發展機會有限的人所表現的實際意義上的自尊,也不是指一個能力有限的人所表現的自尊;相反,低自尊是某些不幸經驗所導緻的結果。
如果一個人習慣性地看低自己,我所謂的聯合動機(conjunctivemotivation)的表現方面就會被強加上一個很大351的障礙。
所謂聯合動機,我指的是這樣一些沖動,它們往往會對需要能夠得到滿足、安全能夠得到提高的情境進行整合。
有關聯合動機最為經典的例子是愛(love),不論其本身如何罕見,它最為根本的傾向都在于構成對親密之需要的許多沖動之中。
不過,習慣性低自尊會使個體難以表現出聯合動機&mdash&mdash他會發現自己難以坦然地表現出對另一個人的良好感覺。
具有習慣性低自尊的人可能會通過隐蔽和社會孤立來最大限度地緩解自己的焦慮,也可能通過剝削性的态度和替代過程在人際關系中疏導自己的焦慮和分離動機,或者在分裂過程中将它們表現出來。
隐蔽和社會孤立 許多具有習慣性低自尊的人都會利用各種隐蔽手段來最大限度地緩解自己的焦慮,其中一個極端的手段便是社會孤立(socialisolation)。
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往往存在某種程度的社會孤立,這是因為這些人無法越出某些規定的領地。
我們可以在這樣一種人身上看到有關這種情況的一個典型例子,他通過精心虛構的情節來隐蔽自我,這些虛構的情節後來就真的成為真實的,也就是說,利用該虛構情節的人變得非常習慣于這些情節,對這些情節的表達也非常熟練,以至他本人不再對這些情節持任何的懷疑态度。
因此,一般說來,具有習慣性低自尊的人身上往往都存在某種形式或程度的社會孤立,也就是說,他在與其他人接觸時有某種程度的限制或規定。
剝削性态度 這些具有習慣性低自尊的人的另一個方面在于,焦慮及其他一些分離的動機&mdash&mdash其中有許多,比如憎恨等,是從焦慮中派生出來的&mdash&mdash往往通過各種并不非常明顯的方式在人際關系中得到疏導。
對這些人來說,由于與他人建立合作的,也就是溫柔、友好等關系十分困難,因此,他們中間有許多人便形成了一種直接的剝削态度(directexploitativeattitude),這種态度用精神病學的行話來表示就是&ldquo被動性依賴&rdquo352(passivedependency)。
在這裡,我們同樣也不能僅僅滿足于使用這幾個詞,而應當進一步思考一下,帶着這樣的東西來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可以肯定的是,自卑的人往往會采取一種相對比較溫和的表現方式(如果不認為比重要人物差一點的話,至少給人這樣一種感覺),緻使他或多或少會成為他人善意關心的目标。
這表明其人際關系技能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mdash&mdash有時甚至發展出了卓越的技能&mdash&mdash盡管這些人際關系中所涉及的真實動機相對來說可能并不友好。
由于低自尊的人長期涉足這些情境,因此這些情境對于所涉及的另外一些人來說則有點令人不悅&mdash&mdash尤其是當他們發現自己陷入了這樣的關系之中,即盛氣淩人地對待自己的夥伴,或在夥伴面前表現得飛揚跋扈,已成了他們的安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