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精神疾病的後期表現:類偏執狂和偏執狂

關燈
正如我在前面已經指出過的那樣,未能達到青年後期是對許多失344常的、不适當發展的低自尊人格的最後打擊。

    就時間方面的成熟而言,通常的解決辦法是通過貶低他人來掩蓋個人在自尊方面的缺陷&mdash&mdash這種解決辦法是我們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加以運用的。

     附屬的發展困難 在童年期,偏差就已開始,除非在繼後的發展階段這些偏差得到了矯正,否則便會導緻在後來生活中出現災難性的心理障礙。

    随着對合作之強調的開始,當兒童沒有做到大人所要求的行為時,恐懼的體驗就會出現,而且由于羞愧和内疚而引起的複雜焦慮會得到反複灌輸。

    因此,在成人看來,有時候需要對兒童進行懲罰,而且這種懲罰往往采取施加痛苦的方式,還有可能伴随着焦慮。

    結果,兒童常常不得不對權威情境做出複雜的345區分,以便形成對權威人物隐瞞事實的能力和欺騙權威人物的能力。

    作為這種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出現了預防技術和撫慰活動的發展,如口頭上的&ldquo原諒&rdquo,而為了維持&ldquo社會距離&rdquo,往往伴随技術的演化。

     許多兒童都已經認識到,憤怒會使情況愈加惡化,于是,他們采取了怨恨(resentment)的态度來取而代之;怨恨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内隐方面。

    有時候,怨恨的情緒甚至在童年期也不得不加以掩蓋,于是就逐漸導緻了一個自我系統過程,這個過程往往會讓一個人認識不到自己的怨恨。

    我想再次讨論一下這樣的事實,即向周圍某個重要他人表現出對溫柔的需要,往往會使這個人處于不利地位,感到焦慮,遭人取笑,等等。

    而這為對待生活的總體的惡意态度奠定了基礎,一旦持有這種生活态度,便會視他人為敵人,可以說,這是童年期所發生的最大災難,因為它很可能是繼後發展階段獲取有益經驗的巨大障礙。

     在少年時代,對同伴的需要會帶來遭排斥的威脅。

    少年之間在背景、能力、成熟速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差異,這有助于内群體和外群體的建立。

    在這種隔離影響之下,許多少年感到被排斥,并且遭受了自尊感的喪失。

    大多數人在少年時期都曾有過與同伴之間極為痛苦的經曆,對于這種經曆,用&ldquo害怕排斥&rdquo這個術語來形容,恐怕再恰當不過了&mdash&mdash所謂&ldquo害怕排斥&rdquo,指害怕不被他人(這些人是他在學習如何做人的過程中将其當作榜樣的人)接納時所産生的一種恐懼。

    在這一時期,少年往往也會學習如何貶低他人,并且伴有自尊缺陷的可能性。

    這種貶低的開端大部分來源于父母所施加的影響,他們一直教育自己的孩子去注意别人的缺點。

    這種靠打擊他人、擡高自己來維持自尊的做法,如果在繼後的發展階段得不到糾正的話,就會産生不幸的結果。

    在少年時代,這種類型346的安全操作顯然會幹預個體對個人價值做出正确的評價。

    由于一個人隻能靠指出其他人毫無價值來保護自己的自尊感,而這無法給他提供任何令人信服的證據來證明他自己的個人價值;于是,他就會開始想:&ldquo我并不像那個家夥那樣糟糕。

    &rdquo 但是,每個人都憎恨自己的&ldquo弱點&rdquo&mdash&mdash羞愧感、内疚感、孤獨感&mdash&mdash尤其是當他信奉超驗意志學說時,更是如此。

    很明顯,有許多人深受自主選擇幻覺以及伴随這種幻覺而産生的結果,即先驗條件内疚和自我譴責之苦;不管人們是否承認,這種超驗的要素都是意志的超自然特征。

     維持選擇性忽視的安全操作 在有些情形下,正如我在前面已經指出的那樣,這些困難往往可以在繼後發展時期剛剛開始的時候得到矯正。

    但是,有時候并不能從經驗中獲益。

    即使存在着許多實際的機會,但由于各種安全操作幹擾了觀察和分析,從而也會阻礙個體從經驗中獲益。

     我們已經讨論過選擇性忽視這個單調沉悶的奇迹,它不限于任何不适當和不合宜的生活操作,它是一種典型的手段,借助這種手段,我們便不會從那些屬于我們特定障礙範圍的經驗中獲益。

    鑒于對選擇性忽視領域的識别是治療幹預的一個重要部分,因此,我現在想對那些始于童年期并有助于保持選擇性忽視的安全操作進行分類。

    選擇性忽視的領域事實上屬347于經驗領域,就像巴拉姆的驢一樣。

    因此,正如我在前面已經提出過的,這些生活困難開始于童年期。

     維持選擇性忽視的第一個安全操作體現在角色戲劇化之中,個體知道那是假的。

    換句話說,這些虛假的次級人格在某種程度上顯然是假設的。

    也就是說,一個人表現出的行為模式就好像他是另外一個人,盡管他私下裡知道自己并不是另外那個人。

    即便這種情況常常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他也必須忽視自己的錯誤,以免&ldquo自己暴露無遺&rdquo。

     第二個安全操作的表現是,個體可以采用不完善反應的我&mdash你模式(me-youpatterns)注99,這種模式與真實的人際情境相矛盾;在這種情形下,他既不能清楚地認識到其中所涉及的多重&ldquo人格&rdquo,也認識不到自身的不穩定性。

    為此,我們現在就來考慮一下這個受到普遍尊重的精神病學術語&mdash&mdash&ldquo投射&rdquo(projection)。

     第三個安全操作的表現是,個體可以采用替代過程,其範圍從&ldquo有意地&rdquo談論某件事(從轉變話題的意義上說)到無意地轉換非常微妙的&ldquo交流心向&rdquo(&ldquo交流心向&rdquo可能會對所謂的&ldquo興奮&rdquo狀态産生影響,處于&ldquo興奮狀态&rdquo之中,個體常常會表現出極度的分心,無法長時間将談話内容集中在某一特定的論題上),再到高度專注于内隐過程。

    這種滿足願望的幻想(這是我馬上就要讨論的主題)是替代過程的一個例子。

    專注于内隐過程既可能伴有無法解釋的行為,也可能不伴有這樣的行為。

    但是,當用言語來表現這種高度的專注時,這種言語顯然是無法交流的。

    為了說明這些替代過程,我将讨論一下疑病性專注(hypochondriacalpreoccupations)和自憐(self-pity)。

     最後,還有一些短暫或持久的&ldquo人格轉化&rdquo&mdash&mdash請記住,我們在這裡把人格界定為個體獨特人際關系方面的持久模式。

    我們已經讨論過童年期的惡意轉化,當個體需要溫柔時,他便會表現出不愉快的行為。

    我們在談論&ldquo神遊&rdquo時,也涉及更為短暫的轉化。

    關于人格的轉化,我們還有更多内容要讨論,譬如責備的轉化,或者偏執型轉化(paranoidtransformation)。

     猜疑和妒忌 在做進一步的讨論之前,讓我們先來區分一下猜疑(jealousy)和妒忌(envy)這兩個術語的含義,通常情況下,人們往往随意地将其視為同義詞。

    348但是,猜疑和妒忌所包含的感覺到的成分之間存在着根本的差别;而且,猜疑過程和妒忌過程所發生的人際情境也根本不同,這是因為妒忌通常發生在兩人團體之中(很可能是一個附屬的兩人團體),由一個深受妒忌之苦的人與另一位旁觀者組成,而猜疑則往往出現在三人團體或三人以上組成的團體之中。

    我對妒忌(它在我們的社會中比猜疑更為普遍)的界定是:它屬于個人的依戀或屬性。

    妒忌是一種替代活動,在這種替代活動中,個體常常認為他人之所以出現了不幸的結果,是因為對方擁有了某種他所沒有的東西,而當妒忌的對象從客體轉向另一個人的屬性時,它便不再是妒忌了,因為妒忌可以讓當事人積極地認識到,與他人相比,自己還不夠好。

    盡管妒忌主要涉及的是一個兩人團體情境,但是這兩人中間,有一個很可能在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