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前青年期
關燈
小
中
大
durability),或者說,在整個前青年期關系尚未被證實為持久時關系變化的漸進方向。
這最後一個因素可能源自于父母住所的變化;或者,兩人團體本身内也可能有一些因素會導緻分解,從而使其中的一種成分又與其他某個人相整合。
我特别想談一談關系強度的問題,因為它很容易讓人們認為如果前青年期的摯友關系非常牢固,就有可能将這種摯友關系固定在前青年期階段,或者,這種前青年期的摯友關系就可能以某種人格特征而告結束,即諸如我們通常所指的同性戀關系(homosexuality)&mdash&mdash順便說一下,盡管通常情況下,我們很難說出這個術語究竟意味着什麼。
我所注意到的一些事實并不支持所有這些推測。
事實上,作為一名精神病學家,我倒希望前青年期的關系非常牢固,足以讓雙方都切實地認識到一種親密關系中所能暴露出來的有關對方的所有事情,因為唯有這樣,才能糾正大量的虛幻感覺、通常所說的病态感覺以及與衆不同的感覺,這種感覺到後來的生活中會成為不安全感之文飾作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或許,我可以通過不同尋常的方式将許多事件聯系起來說明這一點。
有一次,我發現了關于成人生活的一些情況,這些成人曾一度同屬于前青年期團體,他們曾經一起在堪薩斯一個小型社區裡上過學。
我第一次知道這個消息是通過一個人,他也曾是那所學校裡的青少年之一,後來,我繼續追蹤,從而獲得了關于該團體的相當完整的資料。
我上面提到的那個人是一個公開的同性戀者。
他在前青年期,曾經明顯地被排斥在群體之外;他當時并未參與所謂的相互手淫,以及其他一些同性戀活動(這種手淫以及同性戀活動,在前青年期摯友組成的男孩團體中很常見);也就是說,他并沒有參與任何這類相互間進行的性行為,他參與這個團體的同性戀行為是在前青年期快結束時。
據我了解,還有一名少年也沒有參與過這類性活動,于是,我便對他進行了追蹤了解。
結果,我發現,他後來竟然也成了一名公開的同性戀者。
那些參加過同性戀活動的人後來都先後結了婚,有了孩子,又離了婚,如此等等,這差不多是美國社會的最佳傳統了。
換句話說,在前青年期快結束時,那些可被描述為&ldquo不合法親密關系&rdquo(illegitimateintimacy)的關系,并不導緻青年期以及後來生活中紊亂的發展類型;這些事實所揭示的情況迥然不同。
前青年期的巨大補救作用不僅通過兩人團體中親密關系的直接效應而産生,而且也通過前青年期出現的真正社交而産生,因此,我們可以說,大千世界在前青年期的微觀世界中得到了反映。
前青年期的青少年開始擁有了社會評價和社會組織方面的有用經驗。
這種情況首先表現在兩人團體與較大的社會組織,即團夥之間建立的關系之中。
摯友之間會彼此認同,而且事實上也會被其他兩人團體所評價&mdash&mdash這種評價并不依據他們是誰,而是依據他們的行動,以及在社會組織中你可以期望從他們那裡得到什麼。
在這種社會評價中是一種具有教育性、争論性的有用經驗。
這個事實表明,一個人可以找到自己,可以被他人視為具有不可思議的個性,并且不再成為萬物的中心;此外,一個人已經擁有特别幸運的經驗。
作為整體的團夥會發現,它與這個更大的社會組織(即社區)之間存在一種關系,它是由社區來進行評價的。
社區對團夥的接納與否,很可能取決于該團夥是不是反社會的,而且,它還可能取決于該團夥是否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在團夥内部,社會組織的經驗往往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即團夥結合的緊密程度如何、團夥領導的穩定性如何,以及針對不同的情況有多少領袖等。
有時候,如果你仔細研究的話,你會發現,在一些前青年期的團夥中,不同的成員從屬于不同的領導,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領導,因此可以說,這種情況實際上就是微觀化了的社會組織。
發展階段定時方面的棘手問題 随着前青年期向青春期(puberty)的轉變,以往經驗對成熟速度的影響變得特别顯著。
關于青春期轉變的時間問題,每個人都相當不同,也就是說,它不同于諸如嬰兒眼睛的會聚現象(convergence),因為嬰兒眼睛的會聚時間幾乎可以确切地加以預測。
青春期成熟之所以在時間方面有所差異,部分原因在于某種生物因素和遺傳因素;但是,我從大量的數據中了解到,其中還涉及一些經驗因素。
早期訓練的某些特征,在所謂的延遲青春期的情況中十分普遍,以至于人們懷疑,這種訓練事實上延遲了情欲動力機制(lustdynamism)的成熟時間。
在前青年期社會中,在人格方面有可能發生的一個悲劇事件是,一個特定的個體可能不會立即變成前青年期的少年,換句話說,他實際上沒有對親密關系的需要,而此時大多數同齡人都有這種需要,因此,當前青年期的少年遊行隊伍經過的時候,他不會有機會成為遊行隊伍當中的一員。
接着,這個人在大多數同齡人準備告别前青年期的時候,卻産生了與某個同性夥伴建立親密關系的需要,而且還可能會被驅使着與比他年齡小的人建立關系。
當然,這種情況并不一定是一種大災難。
但是,以下情況則更可能算得上是一種災難了,那就是,他可能與現實中某個處于青年期的人形成一種前青年期關系,這種情況很可能在此情境中十分常見。
這種情況肯定會使人格承擔某種嚴重的風險,而且,我認為,在大量例子中,這種情況與同性戀生活方式的建立有相當大的關系,或者至少與一種&ldquo雙性戀&rdquo(bisexual)的生活方式有很大關系。
正如我在前面已經暗示過的那樣,肯定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性,即他不會比前青年期走得更遠。
一個人很可能會比某個特定青年團體中的其他人多保持兩年的前青年期時間,這一事實現在已很常見,緻使其本身足以成為一項研究課題。
我有一位朋友突然陷入了精神分裂症的失常狀态,但卻順利地進入了青年期,而另一位朋友卻仍然保持前青年期的狀态,按照我的經驗,這很值得注意。
如果青年期被延遲,它就不會具有任何特殊的重要性,但是,它事實上仍有一些有利的因素,隻要個體确信擁有一定數目的同樣被延遲的人(而且,這些數目是合理的),并與這些被延遲的人保持親密的關系(這是前青年期的特征)。
隻有當摯友關系解體,以及前青年期社會随着幾乎所有成員的進一步成熟而解體時,我們才有可能對那些不能在同個時間表上移動的人格進行特别的強調。
有時候,這些青年期被延遲的人結交知心朋友的年齡會表現出一種漸進性,即從同齡人到較為年輕之人不等,這在某種程度上會使雙方在前青年期組織中的地位不那麼容易被認可,而且雙方常常被年輕人的社會所排斥。
我猜可能發生的最好情況&mdash&mdash僅次于擁有一些同夥,他們也在成熟方面表現遲緩&mdash&mdash是能夠在一個人實際進入青年期之前,抓住青年期的早期階段,這種情況有時候是可能出現的;也就是說,青春期轉變意味着興趣轉到了異性身上,但我們常常也能發現,異性中某個古怪的成員也沒有經曆過前青年期的變化,但卻很高興地步入了青年期。
這樣一來,便減弱了個人對其個人價值和安全感的壓力,不然的話,被延遲的青年期很可能會帶來個人價值和安全感的壓力。
我認為,人格之前青年期階段的延遲完成,以及從前青年期團體向青年邊緣團體的發展,對這個年輕人來
這最後一個因素可能源自于父母住所的變化;或者,兩人團體本身内也可能有一些因素會導緻分解,從而使其中的一種成分又與其他某個人相整合。
我特别想談一談關系強度的問題,因為它很容易讓人們認為如果前青年期的摯友關系非常牢固,就有可能将這種摯友關系固定在前青年期階段,或者,這種前青年期的摯友關系就可能以某種人格特征而告結束,即諸如我們通常所指的同性戀關系(homosexuality)&mdash&mdash順便說一下,盡管通常情況下,我們很難說出這個術語究竟意味着什麼。
我所注意到的一些事實并不支持所有這些推測。
事實上,作為一名精神病學家,我倒希望前青年期的關系非常牢固,足以讓雙方都切實地認識到一種親密關系中所能暴露出來的有關對方的所有事情,因為唯有這樣,才能糾正大量的虛幻感覺、通常所說的病态感覺以及與衆不同的感覺,這種感覺到後來的生活中會成為不安全感之文飾作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或許,我可以通過不同尋常的方式将許多事件聯系起來說明這一點。
有一次,我發現了關于成人生活的一些情況,這些成人曾一度同屬于前青年期團體,他們曾經一起在堪薩斯一個小型社區裡上過學。
我第一次知道這個消息是通過一個人,他也曾是那所學校裡的青少年之一,後來,我繼續追蹤,從而獲得了關于該團體的相當完整的資料。
我上面提到的那個人是一個公開的同性戀者。
他在前青年期,曾經明顯地被排斥在群體之外;他當時并未參與所謂的相互手淫,以及其他一些同性戀活動(這種手淫以及同性戀活動,在前青年期摯友組成的男孩團體中很常見);也就是說,他并沒有參與任何這類相互間進行的性行為,他參與這個團體的同性戀行為是在前青年期快結束時。
據我了解,還有一名少年也沒有參與過這類性活動,于是,我便對他進行了追蹤了解。
結果,我發現,他後來竟然也成了一名公開的同性戀者。
那些參加過同性戀活動的人後來都先後結了婚,有了孩子,又離了婚,如此等等,這差不多是美國社會的最佳傳統了。
換句話說,在前青年期快結束時,那些可被描述為&ldquo不合法親密關系&rdquo(illegitimateintimacy)的關系,并不導緻青年期以及後來生活中紊亂的發展類型;這些事實所揭示的情況迥然不同。
前青年期的巨大補救作用不僅通過兩人團體中親密關系的直接效應而産生,而且也通過前青年期出現的真正社交而産生,因此,我們可以說,大千世界在前青年期的微觀世界中得到了反映。
前青年期的青少年開始擁有了社會評價和社會組織方面的有用經驗。
這種情況首先表現在兩人團體與較大的社會組織,即團夥之間建立的關系之中。
摯友之間會彼此認同,而且事實上也會被其他兩人團體所評價&mdash&mdash這種評價并不依據他們是誰,而是依據他們的行動,以及在社會組織中你可以期望從他們那裡得到什麼。
在這種社會評價中是一種具有教育性、争論性的有用經驗。
這個事實表明,一個人可以找到自己,可以被他人視為具有不可思議的個性,并且不再成為萬物的中心;此外,一個人已經擁有特别幸運的經驗。
作為整體的團夥會發現,它與這個更大的社會組織(即社區)之間存在一種關系,它是由社區來進行評價的。
社區對團夥的接納與否,很可能取決于該團夥是不是反社會的,而且,它還可能取決于該團夥是否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在團夥内部,社會組織的經驗往往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即團夥結合的緊密程度如何、團夥領導的穩定性如何,以及針對不同的情況有多少領袖等。
有時候,如果你仔細研究的話,你會發現,在一些前青年期的團夥中,不同的成員從屬于不同的領導,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領導,因此可以說,這種情況實際上就是微觀化了的社會組織。
發展階段定時方面的棘手問題 随着前青年期向青春期(puberty)的轉變,以往經驗對成熟速度的影響變得特别顯著。
關于青春期轉變的時間問題,每個人都相當不同,也就是說,它不同于諸如嬰兒眼睛的會聚現象(convergence),因為嬰兒眼睛的會聚時間幾乎可以确切地加以預測。
青春期成熟之所以在時間方面有所差異,部分原因在于某種生物因素和遺傳因素;但是,我從大量的數據中了解到,其中還涉及一些經驗因素。
早期訓練的某些特征,在所謂的延遲青春期的情況中十分普遍,以至于人們懷疑,這種訓練事實上延遲了情欲動力機制(lustdynamism)的成熟時間。
在前青年期社會中,在人格方面有可能發生的一個悲劇事件是,一個特定的個體可能不會立即變成前青年期的少年,換句話說,他實際上沒有對親密關系的需要,而此時大多數同齡人都有這種需要,因此,當前青年期的少年遊行隊伍經過的時候,他不會有機會成為遊行隊伍當中的一員。
接着,這個人在大多數同齡人準備告别前青年期的時候,卻産生了與某個同性夥伴建立親密關系的需要,而且還可能會被驅使着與比他年齡小的人建立關系。
當然,這種情況并不一定是一種大災難。
但是,以下情況則更可能算得上是一種災難了,那就是,他可能與現實中某個處于青年期的人形成一種前青年期關系,這種情況很可能在此情境中十分常見。
這種情況肯定會使人格承擔某種嚴重的風險,而且,我認為,在大量例子中,這種情況與同性戀生活方式的建立有相當大的關系,或者至少與一種&ldquo雙性戀&rdquo(bisexual)的生活方式有很大關系。
正如我在前面已經暗示過的那樣,肯定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性,即他不會比前青年期走得更遠。
一個人很可能會比某個特定青年團體中的其他人多保持兩年的前青年期時間,這一事實現在已很常見,緻使其本身足以成為一項研究課題。
我有一位朋友突然陷入了精神分裂症的失常狀态,但卻順利地進入了青年期,而另一位朋友卻仍然保持前青年期的狀态,按照我的經驗,這很值得注意。
如果青年期被延遲,它就不會具有任何特殊的重要性,但是,它事實上仍有一些有利的因素,隻要個體确信擁有一定數目的同樣被延遲的人(而且,這些數目是合理的),并與這些被延遲的人保持親密的關系(這是前青年期的特征)。
隻有當摯友關系解體,以及前青年期社會随着幾乎所有成員的進一步成熟而解體時,我們才有可能對那些不能在同個時間表上移動的人格進行特别的強調。
有時候,這些青年期被延遲的人結交知心朋友的年齡會表現出一種漸進性,即從同齡人到較為年輕之人不等,這在某種程度上會使雙方在前青年期組織中的地位不那麼容易被認可,而且雙方常常被年輕人的社會所排斥。
我猜可能發生的最好情況&mdash&mdash僅次于擁有一些同夥,他們也在成熟方面表現遲緩&mdash&mdash是能夠在一個人實際進入青年期之前,抓住青年期的早期階段,這種情況有時候是可能出現的;也就是說,青春期轉變意味着興趣轉到了異性身上,但我們常常也能發現,異性中某個古怪的成員也沒有經曆過前青年期的變化,但卻很高興地步入了青年期。
這樣一來,便減弱了個人對其個人價值和安全感的壓力,不然的話,被延遲的青年期很可能會帶來個人價值和安全感的壓力。
我認為,人格之前青年期階段的延遲完成,以及從前青年期團體向青年邊緣團體的發展,對這個年輕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