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關燈
驗模式指的是使用符号之前的經驗;不完善反應的經驗模式指的是以通過一種私下的或我向的(autistic)方式加以使用之符号為特征的經驗;而綜合的經驗模式則用于一個人能與另一個人交流的經驗,因為這種經驗是以所有人都以同樣的方式加以界定的符号來進行概念化的。

    這三種經驗模式中的每一種,在本書中都用相當的篇幅進行了讨論與詳盡闡釋。

     沙利文為一種兒童發展理論所作出的第二個重要貢獻在于他的動力機制(dynamism)概念。

    他将動力機制界定為&ldquo相對持久的能量轉化(energytransformation)模式,它們周期性地成為人際關系的特征&hellip&hellip它們構成了人類所特有的存在形式&rdquo。

    在上面這句話中,模式被界定為無足輕重之特定差異的外殼。

    每一個有機體都發展出了各種相互交織、相互重疊的模式,這些模式涉及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重要區域(如口部區和肛區),同時也與重要的需要(如饑餓和情欲)有關。

    這些動力機制發展于早期的人際經驗,并形成模式,然後由該個體帶入他後來的人際經驗之中。

     因此,人際場(interpersonalfield)是由兩個或者更多有機體之各種動力機制的相互作用構成的。

    這些動力機制中,有一些是合取的(conjunctive)(例如,對于親密關系的需要),并會導緻一種情境與張力之消除或緩解的整合(integration),其他一些涉及焦慮的動力機制是析取的(disjunctive),并會導緻情境的瓦解(disintegration);有時候一種動力機制是非操作性的,因為沒有相應的動力機制被他人帶到該情境中來。

    相互作用的模式是那些在早期生活中建立起來的模式;而且隻要焦慮過程加入了這些模式的形成過程,那它們就将是不适宜的(inappropriate)、不恰當的(inadequate)。

    在由于焦慮而變得複雜的動力機制中,有一種是&ldquo惡意的轉化&rdquo(malevolenttransformation),在其中,在焦慮的影響之下,對溫柔的需要已經為惡意的行為所取代。

    沙利文做了許多的概括,這些概括都是以定理的形式加以陳述的;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些概括具有預言性的價值。

    舉例說明一下:關于溫柔(tenderness)的定理聲稱,觀察到的源自于需要張力的嬰兒活動,會引發育兒者的張力,這種張力被體驗為溫柔,是促成滿足嬰兒需要之活動的推動力。

    運用這種類型的概括,可以避免本能理論(instincttheory)易犯的錯誤,更是具有這種優勢,即,将大量的個體反應放到一起,形成一個有益的範疇。

    不過,沙利文絕沒有完成對于對相互作用之動力模式的完整分類與系統化,而且,毫無疑問,這種觀點(如果被證明充分有用的話)将需要進一步的擴展。

     我迄今所說的很多内容中都含蓄地包含了這樣一個事實,即沙利文将焦慮這個概念視為人際關系中主要的破壞性力量,視為導緻生活中出現嚴重困難的主要因素。

    焦慮同樣也獲得了操作性的界定。

    沙利文并沒有意圖說明焦慮是什麼&mdash&mdash他是根據其結果來描述焦慮的。

    當然,焦慮的根源在于人類在嬰兒期長期而又完全的依賴狀況,即生物需要的緊迫性,以及這一事實,即育兒者的努力對于其需要的滿足來說是必需的。

     &ldquo現在,在讨論焦慮時,我已經認識到了某種與活着的年輕人那些物理化學需要(physicochemicalneeds)沒有任何關系的東西。

    這種被稱為焦慮的緊張主要與嬰兒和個體環境的共存有關,也與母親和個體環境的共存有關,這種個體環境與物理化學環境完全不同。

    &rdquo緩解焦慮的需要通常被稱為對人際安全的需要(needforinterpersonalsecurity)。

    在早期經驗中,這些被稱為焦慮的緊張就由于缺乏某種特定的東西,結果使得嬰兒沒有能力去從事緩解焦慮的活動,從而欣快(euphoria)中的其他所有緊張的減弱發生了分化。

    &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