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關燈
小
中
大
o因此,從最早的共情聯系(empathiclinkage)證據就可以看出,有這樣一種特定的區别,即焦慮是不可控制的。
焦慮是一種緊張,這種緊張與需要的緊張相反,也與适于減弱這種緊張的活動相反&hellip&hellip在當下所有的經驗中,焦慮的經驗最難與過去和将來的要素相互滲透,也最難對其進行解釋,它所能産生的預見(foresight)也最少。
&rdquo 對于母親是以何種方式将焦慮傳遞給了嬰兒這個問題,沙利文基本上沒有給出任何答案。
他将此種交流經驗歸入了&ldquo共情&rdquo(empathy)的類别之下;但是,他所說的共情,并不是指任何與超感官知覺(extrasensoryperception)相類似的東西。
确切地說,他所指的是從母親到兒童的感覺交流通道,但由于沒有對其進行探究,所以無法給出恰當的描述。
如果人們忽略了沙利文的臨床工作本身,那麼,對于他在精神病學領域的主要貢獻所做的總結就不會完整。
他的理論是在對患者的實際治療中發展起來的,而且,他還不時地回到治療情境之中,以求得對其理論的證實和進一步的發展。
事實上,了解沙利文并和他一起工作的人自然會認為他首先是一名臨床醫生,因為把心理治療作為一門藝術和科學來進行教學是他最為高超的技能之一。
在指導實習的精神病醫生時,他往往要先花一小時左右的時間耐心地聽取有關患者情況的彙報,然後把患者作為一個人來做完整的把握,這種做法在當時是令人驚訝且讓人耳目一新的。
我們隻需援引一個例子就足以說明他是怎樣将他的理論用于心理治療實踐的。
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沙利文總是一邊聽着病情,一邊在心裡想着這樣一個問題:&ldquo交流渠道的哪個位置因為焦慮的威脅而受到了幹擾?&rdquo我們可以通過下述方法來确定這個受到幹擾的位置:注意一下患者在哪個地方轉移了一個可能非常重要的話題,患者的安全操作在哪個地方開始得到了強化,或者,焦慮的各種軀體表現在哪個地方開始顯現。
在确定了這樣一個轉折點之後,治療師便可以開始回想或探究一下在這個轉折之前發生了什麼事情。
這種技術,一旦掌握并正确運用後,便為确定和研究生活中的困難模式提供了一種精确而又可靠的方法。
在本書中,精神障礙問題本身僅略有涉及,治療的原則也隻是簡單提了一下。
由于在沙利文死後出版的一些著作專門論及了這些問題,所以本書主要關注的是理解人性的發展取向。
不過,本書第三部分有三章關于精神障礙的内容應該要細細思量,因為這些内容以高度濃縮的形式展現了沙利文關于精神病和強迫狀态的思想。
我們幾乎沒有必要去提及他對心理治療以及對這些障礙的治療所做出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
在本書的讨論中,他在提到精神病時使用了分裂(dissociation)這個中心主題。
因此,在急性精神分裂症中,&ldquo非我&rdquo(not-me)過程實際上存在于意識之中;其他一些問題,如偏執狂狀态等,則反映了處理分裂系統的各種方式(這些分裂系統發生在意識之中),從而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為重新整合而付出之努力的不幸結果。
沙利文嘗試性地提出,我們可以認為嚴重強迫的個體表現出了嚴重分裂的症狀:&ldquo構成了[患有嚴重強迫的人的生活中]這些顯而易見的、讓人感到麻煩的方面的強迫性替代,隻不過是接觸的減少,其目的是保護這些強迫者免受焦慮的損害。
&rdquo 最後,還要指出的一點是,沙利文的精神病學理論和他的心理治療技術所基于的假設是一樣的,即人的行為應該被積極地引向合作、相互滿足和安全的目标,除非受到焦慮的幹擾。
他從未停止過對人類非凡能力的贊賞,并明确或含蓄地将這樣一種觀點用作他的參照框架:&ldquo我們所有人都不僅僅隻是純粹的人,因為我們是幸福的、成功的、滿足的,也可能是孤立的、悲哀的和精神失常的,等等。
&rdquo 瑪貝爾·布萊克·科恩(醫學博士) MabelBlakeCohen,M.D.
焦慮是一種緊張,這種緊張與需要的緊張相反,也與适于減弱這種緊張的活動相反&hellip&hellip在當下所有的經驗中,焦慮的經驗最難與過去和将來的要素相互滲透,也最難對其進行解釋,它所能産生的預見(foresight)也最少。
&rdquo 對于母親是以何種方式将焦慮傳遞給了嬰兒這個問題,沙利文基本上沒有給出任何答案。
他将此種交流經驗歸入了&ldquo共情&rdquo(empathy)的類别之下;但是,他所說的共情,并不是指任何與超感官知覺(extrasensoryperception)相類似的東西。
确切地說,他所指的是從母親到兒童的感覺交流通道,但由于沒有對其進行探究,所以無法給出恰當的描述。
如果人們忽略了沙利文的臨床工作本身,那麼,對于他在精神病學領域的主要貢獻所做的總結就不會完整。
他的理論是在對患者的實際治療中發展起來的,而且,他還不時地回到治療情境之中,以求得對其理論的證實和進一步的發展。
事實上,了解沙利文并和他一起工作的人自然會認為他首先是一名臨床醫生,因為把心理治療作為一門藝術和科學來進行教學是他最為高超的技能之一。
在指導實習的精神病醫生時,他往往要先花一小時左右的時間耐心地聽取有關患者情況的彙報,然後把患者作為一個人來做完整的把握,這種做法在當時是令人驚訝且讓人耳目一新的。
我們隻需援引一個例子就足以說明他是怎樣将他的理論用于心理治療實踐的。
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沙利文總是一邊聽着病情,一邊在心裡想着這樣一個問題:&ldquo交流渠道的哪個位置因為焦慮的威脅而受到了幹擾?&rdquo我們可以通過下述方法來确定這個受到幹擾的位置:注意一下患者在哪個地方轉移了一個可能非常重要的話題,患者的安全操作在哪個地方開始得到了強化,或者,焦慮的各種軀體表現在哪個地方開始顯現。
在确定了這樣一個轉折點之後,治療師便可以開始回想或探究一下在這個轉折之前發生了什麼事情。
這種技術,一旦掌握并正确運用後,便為确定和研究生活中的困難模式提供了一種精确而又可靠的方法。
在本書中,精神障礙問題本身僅略有涉及,治療的原則也隻是簡單提了一下。
由于在沙利文死後出版的一些著作專門論及了這些問題,所以本書主要關注的是理解人性的發展取向。
不過,本書第三部分有三章關于精神障礙的内容應該要細細思量,因為這些内容以高度濃縮的形式展現了沙利文關于精神病和強迫狀态的思想。
我們幾乎沒有必要去提及他對心理治療以及對這些障礙的治療所做出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
在本書的讨論中,他在提到精神病時使用了分裂(dissociation)這個中心主題。
因此,在急性精神分裂症中,&ldquo非我&rdquo(not-me)過程實際上存在于意識之中;其他一些問題,如偏執狂狀态等,則反映了處理分裂系統的各種方式(這些分裂系統發生在意識之中),從而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為重新整合而付出之努力的不幸結果。
沙利文嘗試性地提出,我們可以認為嚴重強迫的個體表現出了嚴重分裂的症狀:&ldquo構成了[患有嚴重強迫的人的生活中]這些顯而易見的、讓人感到麻煩的方面的強迫性替代,隻不過是接觸的減少,其目的是保護這些強迫者免受焦慮的損害。
&rdquo 最後,還要指出的一點是,沙利文的精神病學理論和他的心理治療技術所基于的假設是一樣的,即人的行為應該被積極地引向合作、相互滿足和安全的目标,除非受到焦慮的幹擾。
他從未停止過對人類非凡能力的贊賞,并明确或含蓄地将這樣一種觀點用作他的參照框架:&ldquo我們所有人都不僅僅隻是純粹的人,因為我們是幸福的、成功的、滿足的,也可能是孤立的、悲哀的和精神失常的,等等。
&rdquo 瑪貝爾·布萊克·科恩(醫學博士) MabelBlakeCohen,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