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嬰兒期:動力機制的概念—第一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住,非常容易滑出幼仔的口外,而且,很可能是因為它們在口中占用了太多的空間,因此,相比于隻用很少的嘴唇表面就可以咬住乳頭,它們更難吮吸。
關于乳頭的這些經驗可以列舉如下: (A&mdash1)好的和帶來滿足的唇間乳頭(nipple-in-lips)是哺乳的信号&mdash&mdash是一種簡單的信号。
(A&mdash2)好的但不能令人滿足的唇間乳頭是拒絕的信号,除非饑餓的需求大到足以使這種好的但不能令人滿足的乳頭被接受為止。
(B)錯誤的唇間乳頭&mdash&mdash也就是,不再提供乳汁的乳頭&mdash&mdash是拒絕的信号,也是尋找另一隻乳頭的信号。
(C)壞的乳頭,即焦慮母親的乳頭,對嬰兒而言,它預示着會出現極其不悅的緊張&mdash&mdash焦慮&mdash&mdash是回避的信号,通常情況下,甚至回避将乳頭插入嘴唇之間。
因而,将這樣的信号轉化為成人語言,即是:那不是我嘴唇中間的乳頭(not-that-nipple-in-my-lips)。
A組和B組&mdash&mdash好的、令人滿足的乳頭和好的但不能令人滿足的或錯誤的乳頭主要屬于口部相互作用區的經驗;而C組&mdash&mdash帶有焦慮色彩的乳頭&mdash&mdash則是将乳頭視為惡乳頭的焦慮體驗,由饑餓時啼哭的口部區行為所緻。
如果人們牢牢記住人類視覺器官的延遲功能和哺乳類幼體&ldquo出生時什麼都看不見&rdquo(bornblind)的狀況&mdash&mdash出生時眼睑閉合&mdash&mdash那麼,很明顯,A組和B組的經驗是建立在下述感覺類型基礎之上的:産生自饑餓時啼哭的振動覺和聽覺,産生自口唇區域的觸覺、溫度覺和動覺,産生自吮吸和吞咽動作的動覺,産生自乳汁經過舌頭流經咽部的觸覺和味覺。
這是沖突事件的一種彙集,唇間乳頭便是對這些事件的理解。
随着視覺參與到這些經驗中,并使得清晰的視覺經驗超出了光和陰影的移動模式,嬰兒通常能夠在一段距離之外便可以将好的、令人滿足的乳頭與好的但不能令人滿足的乳頭區分開來。
但是,壞的帶有焦慮色彩的乳頭和在另一個場合下是好乳頭的客觀上相同乳頭之間,不存在視覺上可以分辨的差異。
對于好而令人滿足的、好而不令人滿足的,以及錯誤的&mdash&mdash無用的&mdash&mdash乳頭的分辨性分化(discriminatingdifferentiation),是對行為進行有益補充的第一個極其重要的領域&mdash&mdash在這裡,我們所說的行為是指緩解饑渴的行為。
與最初出現的如魔法般适當而又合宜的饑餓時啼哭相比,這種對更為适當而又合宜之行為的闡釋方面具有特别的意義。
這裡需要把握的重要觀點是,嬰兒開始獲得對其行為的有益補充,這些有益的補充是一些更為适當的東西,因為它們不那麼&ldquo神奇&rdquo,比先前出現的饑餓時啼哭的行為更加合宜。
對這種更為有用之行為的精心闡述産生自對我們所謂的知覺到的物體(perceivedobjects)的差異的鑒别(identifyingofdifference)。
對于我們正在讨論的哺乳行為來說,非常有用的改進在于把分辨出來的這些乳頭作為它們的原料,其中包括很難鑒别為同一個的,也即就視覺所能及的好乳頭和焦慮的乳頭。
在我們看來(我們的觀點與嬰兒沒有任何的關系),其實這兩種情況下是同一個乳頭,隻不過在一種情境裡,乳頭的主人是一位體貼溫存的母親,而在另一種情境裡則是一位焦慮的母親。
讓我們重複一遍,對嬰兒行為的有益補充,産生自對我們所謂的知覺到的物體&mdash&mdash嬰兒&mdash環境複合體中重要的、或多或少有些獨立的方面&mdash&mdash的差異的鑒别,不管這些知覺到的物體對嬰兒來說是客觀的,還是環境中客觀的。
在思考人類發展的這個階段時,我們必須認識到,嬰兒能夠區分出腳趾、手指等,甚至能夠把一個手指與另一個手指區分開來&mdash&mdash實際上,拇指是尤其能夠吸引嬰兒注意的東西&mdash&mdash但是,這些東西對嬰兒來說依然是獨立的知覺物體。
即使從我們成人的角度來看,它們也是&ldquo屬于&rdquo嬰兒的,不過也有這種可能性,即腳趾(尤其是大腳趾)之獨立于嬰兒,就像有一段時間母親和乳頭之獨立于嬰兒一樣,盡管這時嬰兒的視覺感受器已經将乳頭的活動和與口部區相關的其他感受器結合起來。
請允許我再離題一會兒,我想評論一下這樣一個事實,即在中樞神經系統的構成過程中,存在着一些令人吃驚的巧合(coincidences),盡管我認為生物學和神經生理學術語完全不适合于研究生命中的每樣東西。
我不假思索便能想到的最令人驚奇的例子,是傳入神經的感受器區域之巧合,這些傳入神經是指位于嘴唇中部的傳入神經,它們與來自拇指的傳入神經末梢直接并列,還與食指的鄰近一側直接并列。
無疑會有這麼一天(很久以後,我們将會被載入史冊),我們有可能以某種方式将神經解剖學領域中這些有趣且令人激動的巧合,翻譯成我們在一個迥然不同的話語世界中所學到的東西,也就是心理學,即所謂的心理生物學和精神病學。
雖然記住下面這一點很重要,即結構中&ldquo被賦予&rdquo的東西為行為中(甚至可以更為廣泛地說,是經驗中)可能發生的東西設了限制,但我們實際上極少讨論結構上被賦予的東西。
當我們進行這樣的讨論時,我将特别努力地讓大家注意這樣的事實,即在這裡,&ldquo軀體&rdquo組織與精神病學上的重要現象之間似乎确實存在着相關性。
我希望你們不會在思維中試圖建立起純想象的相關性,或相對來說未被證實的相關性,因為它們可能會讓你産生這樣的想法,即你正處于一個基礎穩固、可靠的領域(與令人好奇、難以捉摸的領域形成了對照);這樣一種可靠的感覺,在我看來,其實是一種幻覺,而這種幻覺的産生是由于我們沒有認識到自己所知道的東西是經由我們所經驗的事件而為我們所知曉的,因而總是與實際形成的東西或通過有限的渠道而被直覺地認為是真實的東西(借助這些有限的渠道,我們與所假定的永久的未知宇宙相接觸)相分離。
因此,如果有人認為他關于神經、突觸(synapses)及其他的想法,比他關于符号、象征的想法更為高等的話,那麼,我隻能說:願上帝幫幫他。
現在,我将回過頭來讨論嬰兒&mdash環境複合體的一些獨立方面,這種嬰兒&mdash環境複合體常常被人們視作與知覺到的客體相似,但是,在其中,人們也開始确定了一些差異。
這個确定知覺到之客體間差異的過程,從兩種意義上說是任何一種再認(recognition)的先驅:從它總是先于再認這個意義上說,它是先驅;而且,它是所有再認行為的先驅,因為差異引發了對過去的參照,而在這一過程中,相似差異的經驗有效地引出了我們可以将其歸于我認識到(Irecognize)這一術語之下的東西。
嬰兒的認同行為最終會發展到這樣一種程度,他能把具有若幹相互作用區特征的經驗概括為來自距離感受器某一重複發生的感覺模式的經驗(該模式常由嬰兒的啼哭所引起,不論是這種啼哭是饑餓時啼哭、寒冷時啼哭,還是由于别的什麼原因而啼哭)。
當他發展到這種程度時,他便開始以超越未分化方式的精心方式來體驗生活。
我們可以說,他正在以不完善的方式體驗好母親的角色。
因此,概括(generalizing)是差異鑒别中的一種特殊發展;我們可以說,它是差異被鑒别後所保留下來的相似的東西。
換句話說,經驗的形式被概括化了,這樣,它們中具有共性的東西,以及它們之間各式各樣的差異,都被當做有用的經驗保存于知覺之中。
這些經驗的注入會體現在相互作用區的任何一個中。
或許,我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對此作更為清楚的表述。
我們在自己的小天地裡了解到了這一點,即在嬰兒饑餓時為其提供乳頭的、在嬰兒寒冷時為其提供毯子的、在嬰兒身上的安全别針開了時用靈巧的雙手為其扣上的,是同一個撫育者,同一個母親,而且,無需多說的是,在适當時間,最及時地給嬰兒換尿布的,也是她。
盡管我們憑借自己客觀的優越性,知道做這一切的就是這同一個母親,但是,我們有必要研究一下可以确定地推斷出嬰兒身上發生了哪些事情:最初,所有這些必須和母親合作才能滿足的需要,以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區域為标志或特色,而與需要及其滿足相關之感覺的根源就在這種相互作用中;于是,對于饑餓時啼哭或寒冷時啼哭等之間,我們便有了客觀上不可見和不可察覺的差異。
現在,我們來讨論一下嬰兒的概括能力,即發現那個&ldquo合作&rdquo之人身上的共同因素(對于這個人,無需多說,用那種精心的方式是感知不到的);所有這些均是産生于不止一個相互作用區的概括經驗,且這些經驗由于這不止一個的相互作用區而被區分開來。
此外,這種經驗還被概括為反複發生的眼和耳,即距離感受器的感覺模式,它們常由饑餓時啼哭或寒冷時啼哭引起,而這又會被進一步地概括為啼哭(crying)。
所以說,嬰兒也在對啼哭進行概括,從種類不同但或許發聲相同的啼哭,到啼哭的各種不同發聲中一緻或沒有差别的東西,嬰兒都對其進行概括。
我們可以把這一現象說成是一種解析綜合(analyticsynthesis),因為它消除了差異,并找到了嬰兒&mdash環境複合體中十分重要的共性方面(這些是生命所必需的)。
當我們在生活中達到這一程度,即這種綜合正在發生時,我們便遇到了對經驗的某種精心闡述,這種闡釋不同于我迄今為止所讨論的經驗,也就是,未分化的或最早模式的經驗(在這種經驗中,個體可以說是&ldquo過着他自己的生活&rdquo)。
對差異的鑒别,能為滿足需要的行為作出十分有益的貢獻;而對經驗的概括,使得那些混于差異之中重要的共同因素得以鑒别,或者主要以距離感受器為中介而與某一反複出現的經驗模式聯系起來,提升經驗的複雜性或精細程度,把經驗從未分化的模式提升到不完善的模式。
我希望,你們現在能夠開始清楚地了解我為什麼要建立起這三種經驗模式,即未分化的、不完善的和綜合的經驗模式。
正如我前面已經說過的,未分化的模式是作為有生命之存在的有機體生活的早期模式,也是當前一種讓人覺得非常奇特的模式。
在任何一個特定的場合,視覺經驗一般會在與觸覺、溫度覺、動覺、味覺或嗅覺等終端器官接觸之前發生;聽覺經驗常以同樣的方式發生,一旦嬰兒聽到了除自己哭聲之外的聲音,聽覺經驗就發生了。
焦慮經驗也以同樣的方式(像通過距離感受器的經驗一樣)在與任何接觸感受器(contactreceptor)發生接觸之前便已開始,也就是說,在焦慮的母親出現、她的乳頭到達嬰兒口中之前便已開始&mdash&mdash但是,你們必須記住,不是在來自母親的光波到達嬰兒眼中之前或來自母親的聲波到達嬰兒耳朵之前。
由于焦慮具有與這些距離感受器相同的功能,即它事實上在與乳頭接觸之前便已經開始,因此,任何由于焦慮乳頭之經驗而獲得的&ldquo益處&rdquo,都必定是通過波的分辨而獲得的,它主要與聽覺和視覺距離感受器的功能活動有關,這一過程比看到乳頭以及随之而來的附屬物更具包容性。
一個焦慮母親的乳頭、乳房以及衣飾着裝等
關于乳頭的這些經驗可以列舉如下: (A&mdash1)好的和帶來滿足的唇間乳頭(nipple-in-lips)是哺乳的信号&mdash&mdash是一種簡單的信号。
(A&mdash2)好的但不能令人滿足的唇間乳頭是拒絕的信号,除非饑餓的需求大到足以使這種好的但不能令人滿足的乳頭被接受為止。
(B)錯誤的唇間乳頭&mdash&mdash也就是,不再提供乳汁的乳頭&mdash&mdash是拒絕的信号,也是尋找另一隻乳頭的信号。
(C)壞的乳頭,即焦慮母親的乳頭,對嬰兒而言,它預示着會出現極其不悅的緊張&mdash&mdash焦慮&mdash&mdash是回避的信号,通常情況下,甚至回避将乳頭插入嘴唇之間。
因而,将這樣的信号轉化為成人語言,即是:那不是我嘴唇中間的乳頭(not-that-nipple-in-my-lips)。
A組和B組&mdash&mdash好的、令人滿足的乳頭和好的但不能令人滿足的或錯誤的乳頭主要屬于口部相互作用區的經驗;而C組&mdash&mdash帶有焦慮色彩的乳頭&mdash&mdash則是将乳頭視為惡乳頭的焦慮體驗,由饑餓時啼哭的口部區行為所緻。
如果人們牢牢記住人類視覺器官的延遲功能和哺乳類幼體&ldquo出生時什麼都看不見&rdquo(bornblind)的狀況&mdash&mdash出生時眼睑閉合&mdash&mdash那麼,很明顯,A組和B組的經驗是建立在下述感覺類型基礎之上的:産生自饑餓時啼哭的振動覺和聽覺,産生自口唇區域的觸覺、溫度覺和動覺,産生自吮吸和吞咽動作的動覺,産生自乳汁經過舌頭流經咽部的觸覺和味覺。
這是沖突事件的一種彙集,唇間乳頭便是對這些事件的理解。
随着視覺參與到這些經驗中,并使得清晰的視覺經驗超出了光和陰影的移動模式,嬰兒通常能夠在一段距離之外便可以将好的、令人滿足的乳頭與好的但不能令人滿足的乳頭區分開來。
但是,壞的帶有焦慮色彩的乳頭和在另一個場合下是好乳頭的客觀上相同乳頭之間,不存在視覺上可以分辨的差異。
對于好而令人滿足的、好而不令人滿足的,以及錯誤的&mdash&mdash無用的&mdash&mdash乳頭的分辨性分化(discriminatingdifferentiation),是對行為進行有益補充的第一個極其重要的領域&mdash&mdash在這裡,我們所說的行為是指緩解饑渴的行為。
與最初出現的如魔法般适當而又合宜的饑餓時啼哭相比,這種對更為适當而又合宜之行為的闡釋方面具有特别的意義。
這裡需要把握的重要觀點是,嬰兒開始獲得對其行為的有益補充,這些有益的補充是一些更為适當的東西,因為它們不那麼&ldquo神奇&rdquo,比先前出現的饑餓時啼哭的行為更加合宜。
對這種更為有用之行為的精心闡述産生自對我們所謂的知覺到的物體(perceivedobjects)的差異的鑒别(identifyingofdifference)。
對于我們正在讨論的哺乳行為來說,非常有用的改進在于把分辨出來的這些乳頭作為它們的原料,其中包括很難鑒别為同一個的,也即就視覺所能及的好乳頭和焦慮的乳頭。
在我們看來(我們的觀點與嬰兒沒有任何的關系),其實這兩種情況下是同一個乳頭,隻不過在一種情境裡,乳頭的主人是一位體貼溫存的母親,而在另一種情境裡則是一位焦慮的母親。
讓我們重複一遍,對嬰兒行為的有益補充,産生自對我們所謂的知覺到的物體&mdash&mdash嬰兒&mdash環境複合體中重要的、或多或少有些獨立的方面&mdash&mdash的差異的鑒别,不管這些知覺到的物體對嬰兒來說是客觀的,還是環境中客觀的。
在思考人類發展的這個階段時,我們必須認識到,嬰兒能夠區分出腳趾、手指等,甚至能夠把一個手指與另一個手指區分開來&mdash&mdash實際上,拇指是尤其能夠吸引嬰兒注意的東西&mdash&mdash但是,這些東西對嬰兒來說依然是獨立的知覺物體。
即使從我們成人的角度來看,它們也是&ldquo屬于&rdquo嬰兒的,不過也有這種可能性,即腳趾(尤其是大腳趾)之獨立于嬰兒,就像有一段時間母親和乳頭之獨立于嬰兒一樣,盡管這時嬰兒的視覺感受器已經将乳頭的活動和與口部區相關的其他感受器結合起來。
請允許我再離題一會兒,我想評論一下這樣一個事實,即在中樞神經系統的構成過程中,存在着一些令人吃驚的巧合(coincidences),盡管我認為生物學和神經生理學術語完全不适合于研究生命中的每樣東西。
我不假思索便能想到的最令人驚奇的例子,是傳入神經的感受器區域之巧合,這些傳入神經是指位于嘴唇中部的傳入神經,它們與來自拇指的傳入神經末梢直接并列,還與食指的鄰近一側直接并列。
無疑會有這麼一天(很久以後,我們将會被載入史冊),我們有可能以某種方式将神經解剖學領域中這些有趣且令人激動的巧合,翻譯成我們在一個迥然不同的話語世界中所學到的東西,也就是心理學,即所謂的心理生物學和精神病學。
雖然記住下面這一點很重要,即結構中&ldquo被賦予&rdquo的東西為行為中(甚至可以更為廣泛地說,是經驗中)可能發生的東西設了限制,但我們實際上極少讨論結構上被賦予的東西。
當我們進行這樣的讨論時,我将特别努力地讓大家注意這樣的事實,即在這裡,&ldquo軀體&rdquo組織與精神病學上的重要現象之間似乎确實存在着相關性。
我希望你們不會在思維中試圖建立起純想象的相關性,或相對來說未被證實的相關性,因為它們可能會讓你産生這樣的想法,即你正處于一個基礎穩固、可靠的領域(與令人好奇、難以捉摸的領域形成了對照);這樣一種可靠的感覺,在我看來,其實是一種幻覺,而這種幻覺的産生是由于我們沒有認識到自己所知道的東西是經由我們所經驗的事件而為我們所知曉的,因而總是與實際形成的東西或通過有限的渠道而被直覺地認為是真實的東西(借助這些有限的渠道,我們與所假定的永久的未知宇宙相接觸)相分離。
因此,如果有人認為他關于神經、突觸(synapses)及其他的想法,比他關于符号、象征的想法更為高等的話,那麼,我隻能說:願上帝幫幫他。
現在,我将回過頭來讨論嬰兒&mdash環境複合體的一些獨立方面,這種嬰兒&mdash環境複合體常常被人們視作與知覺到的客體相似,但是,在其中,人們也開始确定了一些差異。
這個确定知覺到之客體間差異的過程,從兩種意義上說是任何一種再認(recognition)的先驅:從它總是先于再認這個意義上說,它是先驅;而且,它是所有再認行為的先驅,因為差異引發了對過去的參照,而在這一過程中,相似差異的經驗有效地引出了我們可以将其歸于我認識到(Irecognize)這一術語之下的東西。
嬰兒的認同行為最終會發展到這樣一種程度,他能把具有若幹相互作用區特征的經驗概括為來自距離感受器某一重複發生的感覺模式的經驗(該模式常由嬰兒的啼哭所引起,不論是這種啼哭是饑餓時啼哭、寒冷時啼哭,還是由于别的什麼原因而啼哭)。
當他發展到這種程度時,他便開始以超越未分化方式的精心方式來體驗生活。
我們可以說,他正在以不完善的方式體驗好母親的角色。
因此,概括(generalizing)是差異鑒别中的一種特殊發展;我們可以說,它是差異被鑒别後所保留下來的相似的東西。
換句話說,經驗的形式被概括化了,這樣,它們中具有共性的東西,以及它們之間各式各樣的差異,都被當做有用的經驗保存于知覺之中。
這些經驗的注入會體現在相互作用區的任何一個中。
或許,我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對此作更為清楚的表述。
我們在自己的小天地裡了解到了這一點,即在嬰兒饑餓時為其提供乳頭的、在嬰兒寒冷時為其提供毯子的、在嬰兒身上的安全别針開了時用靈巧的雙手為其扣上的,是同一個撫育者,同一個母親,而且,無需多說的是,在适當時間,最及時地給嬰兒換尿布的,也是她。
盡管我們憑借自己客觀的優越性,知道做這一切的就是這同一個母親,但是,我們有必要研究一下可以确定地推斷出嬰兒身上發生了哪些事情:最初,所有這些必須和母親合作才能滿足的需要,以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區域為标志或特色,而與需要及其滿足相關之感覺的根源就在這種相互作用中;于是,對于饑餓時啼哭或寒冷時啼哭等之間,我們便有了客觀上不可見和不可察覺的差異。
現在,我們來讨論一下嬰兒的概括能力,即發現那個&ldquo合作&rdquo之人身上的共同因素(對于這個人,無需多說,用那種精心的方式是感知不到的);所有這些均是産生于不止一個相互作用區的概括經驗,且這些經驗由于這不止一個的相互作用區而被區分開來。
此外,這種經驗還被概括為反複發生的眼和耳,即距離感受器的感覺模式,它們常由饑餓時啼哭或寒冷時啼哭引起,而這又會被進一步地概括為啼哭(crying)。
所以說,嬰兒也在對啼哭進行概括,從種類不同但或許發聲相同的啼哭,到啼哭的各種不同發聲中一緻或沒有差别的東西,嬰兒都對其進行概括。
我們可以把這一現象說成是一種解析綜合(analyticsynthesis),因為它消除了差異,并找到了嬰兒&mdash環境複合體中十分重要的共性方面(這些是生命所必需的)。
當我們在生活中達到這一程度,即這種綜合正在發生時,我們便遇到了對經驗的某種精心闡述,這種闡釋不同于我迄今為止所讨論的經驗,也就是,未分化的或最早模式的經驗(在這種經驗中,個體可以說是&ldquo過着他自己的生活&rdquo)。
對差異的鑒别,能為滿足需要的行為作出十分有益的貢獻;而對經驗的概括,使得那些混于差異之中重要的共同因素得以鑒别,或者主要以距離感受器為中介而與某一反複出現的經驗模式聯系起來,提升經驗的複雜性或精細程度,把經驗從未分化的模式提升到不完善的模式。
我希望,你們現在能夠開始清楚地了解我為什麼要建立起這三種經驗模式,即未分化的、不完善的和綜合的經驗模式。
正如我前面已經說過的,未分化的模式是作為有生命之存在的有機體生活的早期模式,也是當前一種讓人覺得非常奇特的模式。
在任何一個特定的場合,視覺經驗一般會在與觸覺、溫度覺、動覺、味覺或嗅覺等終端器官接觸之前發生;聽覺經驗常以同樣的方式發生,一旦嬰兒聽到了除自己哭聲之外的聲音,聽覺經驗就發生了。
焦慮經驗也以同樣的方式(像通過距離感受器的經驗一樣)在與任何接觸感受器(contactreceptor)發生接觸之前便已開始,也就是說,在焦慮的母親出現、她的乳頭到達嬰兒口中之前便已開始&mdash&mdash但是,你們必須記住,不是在來自母親的光波到達嬰兒眼中之前或來自母親的聲波到達嬰兒耳朵之前。
由于焦慮具有與這些距離感受器相同的功能,即它事實上在與乳頭接觸之前便已經開始,因此,任何由于焦慮乳頭之經驗而獲得的&ldquo益處&rdquo,都必定是通過波的分辨而獲得的,它主要與聽覺和視覺距離感受器的功能活動有關,這一過程比看到乳頭以及随之而來的附屬物更具包容性。
一個焦慮母親的乳頭、乳房以及衣飾着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