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葉野聞
關燈
小
中
大
不然,謂:“幼主何罪?乃太後之主張累彼爾。
且載湉五齡入宮,失怙恃之樂,無提抱撫育之恩,苟有人心,尚當憐憫。
奈何因其得位之故,而怨毒及之?且彼何知天子之尊貴?吾入宮時,每見其涕泣思母,以為天下之至苦痛者,莫過于載湉也。
吾輩正宜扶助之,何忍加以怨讟?”其慈祥之性類如此。
其後公主複與瑾、珍二妃善。
二妃者,廣州将軍長善女也。
長善與恭邸為中表昆季。
公主雖年長,而甚愛瑾、珍姊妹,自幼親之若手足。
逮中選入宮,公主又時出入宮掖,相得益歡。
瑾、珍知帝不見信于太後,恐後有變,惟自結于公主,或可保全。
公主本有意扶助光緒帝,重以瑾、珍姊妹之情感,益傾心為之救護矣。
瑾妃勤慎寡言笑,珍妃則婉媚幽娴,富于情愫,實一佳俠含光之好女子也。
光緒帝既郁郁不得志,不複系情燕婉,獨深知珍妃之德容,宮人中一時無兩,愛惜備至。
故珍妃雖知身世險巇,而知己之感,銘篆五中。
嘗與公主密語,及太後、光緒帝間之隐憾,辄泫然曰:“妹知帝心實無他,苟有變,惟有一死殉之而已。
苟及妹之未死,得有一線之機,可以進言于太後。
俾兩宮捐除芥蒂,則如天之福,妹死亦含笑于九泉也。
”公主以手加額曰:“卓哉,妹之志乎!愚姊必竭綿力以助之。
惜太後好昵群小,如李蓮英輩,皆足以傾危帝位者。
雖然,吾輩苟極注意,互矢忠誠,當不至有若何大變也。
”及戊戌事起,公主尚不知康之密謀,珍妃雖有所聞,然殺榮祿、圍頤和園之大舉,帝未嘗一洩于妃也。
事變既起,公主時方往熱河省親。
珍妃倉猝不知所為,但泣求于太後,恕帝無罪,否則願以身代。
太後怒,意幽珍妃于别室,即殺賜之死,以除珍妃,無他人敢為帝緩頰也,足見珍妃與帝同謀。
又以平日忤李蓮英意,蓮英亦欲死之。
會公主聞變曰,亟馳入宮視太後,力言此必康黨之流言,帝當無此意。
太後示之密诏,公主泣曰:“天不佑清,使兩宮有此巨禍。
然以太後之福,已得轉危為安。
皇上君臨天下垂三十年,其他尚無失德。
太後可恕則恕之,一旦變易,動人觀聽,恐非國家之福。
但得太後訓示,徐圖回複機宜,臣民幸甚。
兒意如此,未知當否?”太後尋思良久,曰:“予本思去此大憝。
今既為觀聽計,姑存其名,以俟異日可也。
”又曰:“珍妃竟敢為皇上辨護,可謂膽大妄為,不殺之,何以服衆?”公主從容進曰:“此所謂跖犬吠堯,各為其主是也。
皇上遇珍妃厚,當此患難之際,哀痛慘沮,為之求恕,亦人情耳。
若謂怨怼母後,妄思非分,按之珍妃平素為人,當未出此,願太後平心察之。
倘可加恩,幸釋之以事皇上,遂其初志。
兒請以生命保其無他。
”慈禧正色曰:“爾與珍妃有素,固當為之說項。
然彼所言狂妄至此,尚令彼等結黨,比而謀我,爾獨不為我地乎?縱不殺,亦終不能令彼與皇上相見。
彼果悔過,曆時使複自由不晚也。
”公主知不可勸,退而囑珍妃:“毋自苦,吾必為爾俟機會。
太後之怒苟怠,團聚自有日耳。
”珍妃感激涕零。
不意庚子之變,急切推堕井中。
公主知之,業已無及,為之惋悼不怡者累日,常曰:“吾負珍兒。
” 公主有幹事才,谙掌故,宮中有大事,太後必與商榷,以其甚娴典禮,且事事能持大禮,雖極忙迫之際不亂也。
光緒戊申,帝崩,而太後繼之,宮中大忙亂。
王大臣俱無立嗣計,皇皇終日夜,置喪禮于不顧,公主入,見殿中左右陳屍,未大殓。
清制:凡帝、後死,大殓前陳屍闆床,去地至近。
今一帝、一太後屍橫如舊制,而辦大喪之王大臣,不知安往,喪殿空無人,屍前僅設雙燭,光慘澹如鬼區。
公主目擊此凄涼之狀,悲憤交至,乃曰:“彼輩亦太不顧體統矣。
帝、後死,遂無發令治事之人耶?今日我不言,複誰言之!”立诏載沣至,責之曰:“爾今日幸矣,子為帝,爾攝政,雲胡不幸?大喪在目,近侍臣以百數,乃無一人執事殿中。
倘有殃咎,将孰屍之?豈兩宮薄待爾耶,爾乃淡漠若此?”載沣懼,遂遍戒臣工,勤治喪事,殿中人稍稍集。
公主左右指揮,一一就緒。
自大殓以逮奉安,内政之持,井然有序。
隆裕後稱妮不谙事體,攝政王亦闌珊不事事,微公主,幾不成禮也。
公主更事既多,又善酬應,晚年更能要事象譯,與公使眷屬應對,居然順理成章。
初,裕朗西公使女德琳歸國,慈禧留之宮中,即近日風行出版物之《清宮二年記》者是也。
慈禧自庚子後,漸識外情,知外人之不可不聯絡。
乃時接見公使夫人等,令德琳為舌人。
公主常與德琳遊,相友善,故能習蟹行文字。
久之,亦居然在象鞮之列,雖遠不及德琳,而與外人酬酢,亦綽綽有餘裕矣。
且德琳雖事太後,而相處未久,性情不甚谙悉,語默之間尚多顧忌。
惟公主從太後最久,直如屬毛離裡,故其言易入,常賴裨補阙漏。
太後晚年傾心外交,與各公使夫人等情誼接洽者,俱公主為之媒介,俾無陋膜之虞。
其後凡?會、跳舞、談話,公主無不參與,太後亦非公主不歡也。
有某公使夫人者,與公主尤契合,謂為滿洲婦女中第一流人物,德容言工俱備,惜未遊曆外國,罕知世界大勢。
不然,從容假以時日,澤以學問,俾與當世參政女子相颉颃,其才力實未容多讓也。
後遇某商約訂定事,公主往返磋商其間,斡旋之力居多,公然為女外交家矣。
惟吾國諱言婦女幹預政事,公主亦不願自為表曝,凡事謙讓韬晦,故外間鮮知其詳。
此實亦公主之好處也。
○清末雀戲三則 麻雀之戲,不知始于何時,在南方先有一種紙牌,狀絕與今之麻雀牌相類,亦為五木之遺制,殆即麻雀牌所自昉也。
京師則于光緒末葉,甲午戰事罷後始漸行;庚子、辛醜回銮而後,斯大盛矣。
當其盛時,上自宮廷閥閱,下至肩輿負販之流,罔不樂從。
凡舟車狹巷,辄聞铮铮然聲相答也。
慶吊事餘暇必為之,而狹斜胡同曲院中,無晝夜沈溺于此。
自民國而後,曲院中厲行禁止,遂不複聞此骨竹之聲。
而大家房闼中,其興高采烈如故也。
且益以撲克之戲,亦足見一時之風尚矣。
先是,清末宮廷中排日為歡,慈禧雖不甚好此,而亦逢場作戲,不以為忤。
于是妃嫔以逮内監李蓮英等,無不熱心于此。
其自外入而賭客中最豪者,即老慶奕劻之福晉是也。
每逢召入宮赴雀戲之約,必挾銀紙數萬金。
若大負,尚須遣人至家續取也。
其輸赢之巨類如此,故奕劻貪黩,亦勢出于不得不然。
蓋交際宮闱,本系彼之一種政策。
福晉挾巨金入宮,非特彼所不能幹預,且惟恐其不爾。
則籌此絕大之運動資本,以供福晉之揮霍,雖欲罷而不能,可知矣。
是時宮廷中既倡導于上,而外此王公大臣,部寮百職,以逮諸官眷屬,競以雀戲為款客消遣之具,如茗酒然。
其輸赢巨者,亦往往至萬金。
噫!官場直如賭場,安得而不賄賂公行,髒私之案,日出而不可窮耶?坐緻敗亡,蓋有由也。
奕劻子載振,亦賭興中最豪者。
先是,振貝勒既受楊翠喜,居之天津外室,其内幕乃非金屋,實賭場也。
凡入賭者,最小之局,亦必以三千金為一底。
底者即勝負之總數,而倍乘之數尚不在内也。
振既設此賭場以為之招,凡欲夤緣得優美差缺者,無不麕集于此。
振則遣人從旁窺視,以三等資格定其人之高下。
凡輸過三底,尚能再接再厲不少退縮者為上等。
蓋三底即萬金矣,博進過三底者亦如之。
上等之客,招待極優厚,飲食遊戲,聲色狗馬唯所欲。
然苟一入慳囊,不複出者,必另設他法恫喝,以傾其囊而後已。
其次則輸過二底及赢過二底者,為中等。
即不輸過二底而能常應三千元一底以上之局者,亦為中等。
再次則輸過一底,及赢過一底,亦如之。
對于來客皆有暗記,無有能遁出其牢籠者。
惟賭客入座,皆不得見主人之面。
雖與主人本素稔者,至此亦不得見面也。
凡招待之人,皆娴于賭者。
最上等之客,則可使楊翠喜自出酬應。
或問及貝勒,則辄雲:“回京,不在此間。
”其實正在秘密室内,與二三知己自樂其樂也。
此法行之既久,風聲所播,啧有煩言,言官因屢上彈劾。
老慶不得已,面斥振速行廢止,倘不遵依,即明令津門官警幹涉,振始唯唯聽命。
然其後乃反移至京師,開設賭場如故,但稍收斂,不濫招外客耳。
慶第二子載扌旉聞之曰:“是何膽怯也?吾誓必繼續為之,看窮禦史其奈我何?”時扌旉本眷二妓曰蘇寶寶、紅寶寶,亦寄寓津門,服用輿馬之奢,為一時最,揮霍日必數百金,勢将告罄,乃思取償于賭。
見其兄之收束,竊笑其膽怯,遂繼續而起,大有取代之勢,其豔訛則更甚于振。
蓋此雙雛者,本非有從扌旉之志,藉是招搖,于計良得。
然來者較振時流品益雜,雖車馬盈門,而中多稗販念秧之流。
半月來計其出入,殊覺得不償失,資用漸以不敷,麻雀之幟偃倒。
于是紅寶寶首先告别矣,于某夜與客訂定,席卷所有而逸。
後雖知其在上海,而以顔面關系,不欲其醜外揚,合浦之珠,遂不複返。
而蘇寶寶見紅如是,繼不肯獨抱向隅,于是收拾餘燼,背城借一。
津寓既空,扌旉二爺無法可施,止得吞聲忍氣,生入正陽門已耳。
斯時振正設局于内城,扌旉不得已,親往就範,自陳願與兄合夥。
振大笑曰:“老二何如?此席固不易居也,今而後知事之難矣。
”遂令出資為副,而實行兄弟竭力山成玉之事。
顧其後仍不發達,資用益形竭蹶。
或曰:“此經理不善之故也。
君家兄家錦衣玉食,安知世情變幻,以是樹立,豈不危哉?其速改弦更張,别延一能手為經理,自居第二重幕中,取穩健之分子也可。
”振、扌旉皆然之,于是乃有第三人出現矣。
津有商人王某者,善結納,工心計,向亦識振,曾有所賄賂紹介于振。
振之娶楊翠喜,王某與有力焉。
聞振兄弟之設賭場而敗也,乃自為毛遂,願效馳驅。
振極信之,曰:“竹翁來,事必諧矣。
”乃賃大宅于崇文門内東單牌樓之東,謂振曰:“方今警務初立,幹涉此等事頗鋒厲。
然近年來官吏俱畏外人如虎,故宜借外力以拒幹涉,方得發達。
既發達後,金錢充足,勢力擴充,即無患矣。
”振然其計,乃覓無賴洋人二,自認為場主。
振、扌旉與王某三人處内幕。
生涯大發達,每日必獲數萬金至十數萬不等。
約旬日,事為民政部所聞。
時民政尚書乃肅王善耆也,夙有剛正名,且彼亦磨砺豐夌,沾沾自喜。
聞此妖魔之大賭窟,以鏟掘為己任。
蓋其時固以民政兼警務,幹涉不正當之營業,乃其專責也。
或言:“有外人為護符,勢不易動。
”善耆正色曰:“吾生平豈畏強禦者耶?”乃決計往捕。
恐冒昧一往,不得巢窟之所在,反為己累。
乃先遣心腹僞為賭 賓,用作内應,以便指導。
此賭賓有特别徽識,以為捕時辨認地步。
其徽識用素絹剪小勝,系衣鈕間。
布置既定,善耆乃自往,先制外人。
蓋所雇之無賴洋人二。
俨然作當路先鋒,不聽閑人闌入,且對人即道系己之住宅,非中國人所得入而幹預也。
無何,善耆自至,入門,悄然無聲息。
揣其情态,宛然外人住宅,意頗餒縮,已為宅中人所見,出問為誰。
善耆轉念自語曰:“業已至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設有誤,命也。
不山窮水盡,吾終不返顧矣。
”乃昂然入。
轉一室,二洋人左右列案坐,曰:“子來何為?”善耆曰:“吾奉上命捕賭。
爾輩奈何犯法,作此害人之事?”洋人勃然變色曰:“賭具安在?此事豈可輕加誣蔑耶?不速去,吾手槍固不認人者。
”語次,出手槍拟善耆。
善耆意已決,且自恃有力,即直前奪其槍。
槍落地,徒手與搏。
洋人不意其有力抵抗也,頗虛餒。
善耆命從者助己,二洋人均就縛。
命執送使館訖,則内部尚未深知,一徽幟者似聞聲,出視。
善耆大喜,命為導引,曲折入密室。
驟睹之,衆皆大驚。
蓋此神鬼不到之區,絕不意飛将軍之從天而降也。
善耆方顧命警隊蜂擁入。
舉目一視,不覺駭絕。
蓋親王、貝勒以下,為己之戚屬世交者若而人,福晉、郡王、格格,為己之姻娅家人,尊長者若而人,均且駭且呼,謂:“七王爺行不得,咱們願罰。
”此外尚有商民及娼妓等,一時衣香鬓影,裙屣冠裳,不下數十輩,幾乎無可措手。
善耆乃聲言:“既如是,吾不得不顧全諸位體面。
但須允我此後永遠不設此等機關。
今日備罰金自千元以上不等,以充警費,衆意何如?”佥曰:“諾!”于是善耆問地主為誰,衆不肯言。
良久,善耆憤然欲搜索,乃令振、扌旉兄弟出拜。
善耆面數其罪,各令罰五千金,驅逐津商王某出京,不得逗留。
于是一天風雨,遂歸消散。
其後此大賭場移設津門如故,而京師大家之雀戲,仍不稍減,清亡始止。
○瓦将軍試金台書院 庚子聯軍之役,西太後既與帝及諸妃嫔西遁,域中洶洶無主。
八國軍既入城,各畫界分地而治,衆推德将瓦德西将軍為統帥。
瓦稔知中華習俗,人亦和平喜交際,乃建議招緻京中紳士,參與安民善後各事宜,每日開會議事。
一時士民頗頌之,争先往睹,王公大臣亦有參雜其間者。
遍設警察巡邏各地,維持治安,由瓦分派紳士主持。
除軍、政系聯軍自主外,其餘民事,均與紳士等商榷而後行。
列名顧問者多至數十百人,俨然外國政府之上賓,出而驕人矣。
其時軍機大臣等俱匆匆西走随駕,朝例一空,顯宦眷屬亦多避往津門或南下。
所不能去者,商民而外,則落拓窮途之寒士而已。
一日,瓦偶與紳士縱談中國政治,忽問曰:“吾于民事既多設備矣,獨于文學之事,迄未提倡。
彼輩學界人材,得毋謂我武人不知是非黑白耶?豈知吾幼受教育,長研學問,最喜助成文學之事。
吾既在此綜持一切,不可令學士文人向隅。
吾欲遍招全國學界,考其優劣,一施賞罰。
将用何種手續,諸君其有以教我。
”于是紳士紛然建議,或謂宜開科取士者,或謂宜特行殿試者,或謂宜臨時舉行博學鴻詞科者,一一為瓦德西解釋。
瓦曰:“貴國考試,重在八股試貼。
開科取士固系正辦,但需時太久,全國士人一時豈易招緻?吾亦恐不能居此久候,此條自當取消。
至于殿試策論,固足以觇貴國士子之治道,然名義上既為皇帝之特權。
吾國亦有皇帝,兩國權衡,此等名分,似不可僭越。
若博學鴻詞性質,據貴紳士所述,亦與殿試相同,且為特典,若倉猝舉行,反恐貴國士子譏議,亦非妥善之道。
還請貴紳士另議辦法。
”時紳士中有丁某者,頗狡黠,乃起立曰:“聆将軍之教,誠令人悅服。
所謂臨事不苟,聰明正直者也。
鄙人今獻一策,似尚當于事理,未識可供采擇否?”瓦命速言之,丁紳從容曰:“敝國平時校試士子,乃有書院,猶外國之有學堂也。
京師最大之書院曰金台。
凡京兆尹及大官到任,俱應莅試。
将軍有意嘉惠敝國士林,自當戴将軍以長官之禮。
如承将軍不棄,賜以甄别,即于書院中舉行,何如?”瓦大喜鼓掌曰:“是吾心也。
書院恰如學堂,吾正欲詢問及此,何貴大夫之善體人意耶!吾校試學堂,适合吾之位分。
其速速辦理,明日即示考期,三日内實行可也。
”又曰:“即敦請丁先生為考試總裁。
凡考試一切事宜,俱由丁先生全權辦理。
應撥費用若幹,預算一表,即付敝處照撥。
幸好為之,勿示過儉。
須知此亦難得之遭也。
”于是衆紳聞瓦以全權委丁,且囑勿示過儉,顯然可得肥美之分潤,皆豔羨垂涎不置,各悔前此失言,而已無及矣。
翌日,丁果呈預算表于瓦,一切布置費用,乃至五萬餘金。
瓦略視之曰:“貴國素崇節儉,凡事皆不鋪張,如此表可以概見。
君真熱心辦事人也。
”丁唯唯而退,喜極欲狂。
又明日,廣張示谕,言:“德将軍考試金台書院,凡前列者皆得優獎。
”時文士之流落都下者,正苦衣食不給,聞考試可得獎,皆躍躍欲一試,宛如餓虎逢狼,較之大比之年,情形更為激切。
蓋虛榮與實利相較,自不同耳。
報名應試者,湧如怒潮,定額本拟千人,三日之間,逾額幾兩倍,不下三千人矣。
丁某命即截止,因為報瓦曰:“以将軍威德,士子聞風而來,雲集波湧。
院中位置,實不能容,計須擴充坐位。
然添置之費不赀,溢出預算良多,而獎金更當加額,是否可行?不得不請示于将軍。
”瓦掀髯曰:“此盛事也,奈何吝惜區區,負人好意?其速行添辦。
經費一切,随加随支,以俟事竣決算,可不示以限制。
請先生即主持,來者不拒可也。
”丁唯唯奉命出,趾高氣揚,如登雲霧矣。
及考期,丁先以題目呈于瓦,且釋其意,瓦以為忠于己,甚贊成之。
是日,書院中坑谷皆滿,吚唔之聲,聞數裡外。
題出,則以《不教民戰》一章,而試帖則“飛旆入秦中”一句也。
士子嘩然,或以為辱國,然為得優獎計,不欲搗亂敗事。
遂各研思抽秘,鏖戰奪标。
懸獎之額,第一名為百金,以次遞減。
在瓦視之,尚以為過菲,而金台書院之故事,實破天荒之優獎矣。
是日,凡與試者俱給外國點心兩枚,以示優異,然人衆言龐,膳夫供應不及,食物俱雜以草具,不堪入口矣。
卷既集,丁呈于瓦。
瓦命丁分派各校試者閱薦,然後由丁總閱。
閱定,更呈于瓦。
第一卷為浙江人某,實太史公也。
蓋其時翰苑諸公困守辇下者正多,得此百金,不無小補,故冒恥為之。
而不意瓦不解文義,但善中國楷書勻整。
太史公本善書,因此等考試,向不重書法,謄卷半屬行草,遂被瓦抑置第五,僅得三十金雲,此系某君親為予言者。
榜發,瓦以百金過菲,特于前三名加獎二百金,一名加百金,二、三各加五十金雲。
事竣,丁某囊中所攫不下三萬金,瓦前後蓋共費八萬金也。
○肅順獄異聞 慈禧當國之世,衆怵于母後之威,鹹以肅順為叛逆。
及清亡,私家記載及耆老傳述,始敢道其真相。
迄今事實大明,乃知肅順因阻撓垂簾聽政而得禍也。
肅順強毅有膽識,遇事不餒,其所短者在不學無術,又疏于防患,計智淺露,易招尤悔耳,故亦卒以是緻敗。
若平心論之,其為人畸于陽,非陰柔之小人可比;而好賢禮士,留心治術,敻異鹵莽滅裂之流。
若以之比剛毅輩,固高出萬萬也。
先是,肅順為鹹豐帝所信任。
帝晚年頗不滿意于慈禧,以其佻巧奸詐,将業必以母後擅權,破壞祖訓,平時從容與肅順密謀,欲以鈎弋夫人例待之。
醇王夫婦以身家力争,得不死。
然慈禧固已微知肅順之傾己矣。
及熱河之變,帝疾亟,肅順主立長君,以杜慈禧恃子攬權之陰謀。
顧慈安謙退,不肯負責,而慈禧日夜抱其子,聒于上前。
上病中不忍其母子失所,業已允之。
肅順主立長君,慈禧乃為先發制人之計。
及帝大漸,慈禧即對王大臣語及托孤事,詞甚哀切,且雲:“帝已許我。
”諸大臣見慈禧已有子,托孤寄命,為當然之理,乃不得不效忠于慈禧。
于是慈安亦以慈禧有子,自應繼統,乃合謀速召恭王、榮祿等至熱河。
時肅順與端華定計,以怡親王載垣為帝,取國有難,宜立長君之義也,而不知鹹豐有子,其言不順,且不與恭王等同意,勢力偏于一隅,失敗之由,蓋因于此。
時慈禧既得慈安之助力,而乘恭王等之強有力者,知勢已占勝,遂命舁帝榇啟行,疾趨京師,欲先一日抵京,發肅順等之罪。
肅順等知之,恐為先發,乃令怡親王侍衛兵護送後妃,将于途中殺之。
而榮祿以兵隊至,預防其變,肅順等遂不敢動。
逾日,慈禧先抵京,肅順等奉梓宮行,須後三日始到。
慈禧深幸到京在先,得與恭王等密謀對付之策。
且先握得傳國之玺,以為嗣子得位之據。
布置既定,靜待肅順等至而後發。
越日,梓宮至,恭王已于前一夕派兵駐劄行禮地,以防非常之變故。
幼帝及兩宮皇太後皆孝服出迎。
迎後,即奉梓宮入城,城内亦先設營帳以待之。
怡親王及肅順等既至,兩太後率領鹹豐弟及軍機大臣桂良、周祖培等鹹在。
慈禧神态嚴靜,謂怡親王曰:“東後及予皆深感汝及他同官,護送梓宮,頗能盡其職分。
今日大事已畢,監國之名,宜即銷去。
”怡親王不意慈禧突有此谕,乃厲聲曰:“予之監國,乃大行皇帝遺命所授,兩太後無權以去之。
皇帝沖齡,非予允許,無論太後及何人,皆無權召見臣工。
”慈禧從容曰:“爾意如此?請觀其後。
”即傳谕将怡親王等三人逮治,一面迎梓宮于皇城大門。
途中所列兵隊,皆榮祿等所派遣,慈禧之黨也。
于是肅順等知已失敗,無可奈何。
順乃咎二王,謂:“不聽吾言,緻有今日。
”蓋肅順當皇帝垂危時,即勸怡親王先攫傳國玺,次以兵隊監守。
兩太後不聽先還京,一面下诏解除恭王、榮祿職權,奪其兵柄,然後回京行事。
而怡親王怯懦不前,緻玺印為慈禧所得,大事業已去矣。
又複聽慈禧先返京師,令得與恭王、榮祿等密議部署,而自守重滞之梓宮,以緻三日後始能抵京。
待其計畫已定,猶不自悟,空言抵抗,其得禍也,宜哉。
肅順等既誅,而垂簾之局乃大定。
○剛愎自用二則 庚子之禍,固以端王、李蓮英為中堅,而助成之者,實剛毅為之魁。
剛毅一貪鄙妄人,而能得朝廷之信用,釀成辱國喪師之慘劇,實滿洲之戾氣所鐘也。
剛毅生性執拗,愚而好自用,妾自稱頌,不值識者一哂。
然其惡不在此,乃在一生所長,以貪婪為其本能耳。
滿人生性好财,不獨剛毅為然,其故由于饋贈宮闱親貴,包衣人尤嚴主仆之分。
主家貧困,包衣雖官宰輔,主至其家,則尊若父母,有所欲取,辄攜去,弗能較也。
故滿人應官多貪鄙,其勢不得不然。
蓋祖宗立制,即以勢利相倡導耳。
剛毅家世寒微,由清文翻譯曆官部郎、巡撫,不識漢文,好瑣屑鄙事,自謂精能。
巡撫廣東時,因太後六旬萬壽,入都祝嘏,方希大用。
時内地及京師,尚普用生銀以錢兩計,而廣東獨已早制銀币。
一日,剛傳造币廠總辦某道入見,卒然曰:“為我制币三萬圓,刻期必成,将攜入都中。
“苛道唯唯,如期制成,赉往,剛命收訖,默然不複過問,亦不言如何開支。
某道不得已,列入解京項下報銷。
剛毅既至京,因内侍獻于慈禧,且賄内侍萬金,言于慈禧謂:“剛毅知萬壽時賞犒繁,特鑄新币,以表敬意。
”慈禧視币色光耀,喜甚,遂饬收入。
宮中有寵者皆賜之,衆争寶愛,念剛毅之能不置。
尋剛擢戶尚,入軍機,皆三萬銀圓之力也。
某道以解京報銷,太後亦不過問。
剛毅聞之怒,諷後任劾去之,以為宜贈己也。
未幾,清糧事起,剛奉命南下,凡江、浙諸省,無不被其搜括,公私為之一空。
初,某禦史言“江、浙地密人稠,開墾已遍,而賦冊多列荒地,不報升科。
當此國庫支绌之秋,何堪再聽隐匿?此皆污吏奸民,串通作弊,實有妨于國家惟正之供不鮮。
朝廷宜派專使,遍行清丈,使地不隐匿,糧無虛報,庶幾國用充裕,良民氣平”等語。
時方甲午新敗之後,朝議正事羅掘,覽奏頗動,遂交部議。
剛毅時掌戶曹,力主速辦。
朝廷遂簡剛為專使,勵行清丈,志在必成。
剛奉命南下,與督撫會商辦法,皆主畸零糾葛,騷擾民間,如操切行之,恐釀成禍變。
剛以為疆臣有意忤己,大怒不聽,乃自發單谕,饬州縣自行履勘,無少瞻徇。
時地方各長吏知其意在婪财,各集銀數十萬以賄之。
事少緩,然意猶未慊,且搜索及倉庫,日夜咆哮于藩署道庫間。
長吏苦之,乃更賄以若幹,始偃旗息鼓而去。
此行非特并未規畫清丈方法,且于江、浙田賦之統計,未嘗一窺也。
但前後婪索數百萬金,捆載而歸耳。
自經此搜括,江、浙财力為之大衰,而剛之私囊,充牣有餘矣。
及拳亂起,剛之家财,悉為聯軍所得。
有家人林某者,乘其将斃時,攫得十餘萬金,且竊其寵姬某氏,逃往天津。
回銮後,設金店于東城及前門外,居然面團團作富家翁矣。
顧其後輾轉,生一趣聞,亦足見天道之好還也。
林某既得寵姬如夫婦,常車馬出遊,以炫其顯赫。
某少年者,宗室子也。
幼曾出入剛府中,識某姬。
偶見于香廠中,知為林某所得,大憤曰:“惡奴敢爾?吾必取而代之。
”顧以事無佐證,力難發其覆,計不如以術誘之,施以離間,則彼雌雛必非林某有矣;雌雛既去,金将誰屬。
于是大施其吊蚌之手段,不旬日而寵姬果入少年之手,漸惡林某如眼中釘。
一日,林某憤與姬争,姬亦盛氣相向曰:“爾何人?此剛相家财也,爾何人?”于是立往金店及各鋪中,宣布林某罪狀,囑于各手續契約中取消其名,仍用剛氏名義。
林某懼,願分一席地,不敢争主權。
姬不許,令人閉置一室中,不與飲食,未幾斃命。
姬竟與少年同居,如夫婦。
不一載,少年揮霍其産殆盡,姬郁郁得病死,少年仍一貧如洗焉。
剛毅既不甚識字,而又不肯自安拙陋,遇文人且欲自炫其能。
嘗在江蘇與某撫縱談,岸然曰:“人皆謂我剛複自用,我知剛直而已,何謂‘剛複’我實不解。
”蓋誤“愎”為“複” 也。
剛粗鄙不文若此,而獨與翁同龢善。
蓋翁憤于李高陽、孫毓汶等之以文法相龃龌,乃奮然曰:“讀書人颟顸,不能治事,治事還須蕲不識字者。
”以故既入樞垣,便援引剛毅,謂其樸直,可任使也。
然剛知貪婪而已,其心固甚無良。
翁雖援剛,剛既得志,不以為德,而反傾翁。
翁亦無如何,惟诙諧以寄其憤慨耳。
剛于文字固茫然不解,而于事理亦絕無見解,蓋普通知識不完也。
一日,嘗偕諸大臣入對,剛力陳總兵龍殿揚之能,謂該鎮系“奴才之黃天霸”。
衆鹹匿笑之。
翁退,乃诘剛曰:“龍鎮是公之黃天霸,公即是施德全耶?”剛無言。
剛又嘗語:“人凡求治,何必學問?但實事求是,即平生大經濟也。
如某之一生隻作破承題,且亦旋即棄去,不屑為,而今備位宰輔,與彼咬文嚼字,辄誇下筆千言,而落拓窮途,一身且不自保者,何如?”聞者亦不屑與之辨難也。
嘗于度歲日,命其幕賓作春帖,粘于府門,所拟者均不洽意。
一學究為府中錄事,妄希榮寵,亦撰一聯進呈。
剛忽激賞曰:“還讓此公。
”乃命書之。
下聯為“花暖鳳池春”句。
“池”誤作“墀”,蓋學究抄襲舊本,以訛傳訛,剛亦不解也。
他幕賓見之,相率辭去,謂:“吾輩不甘為白字先生分謗。
”剛亦聽之。
剛曾為雲南按察使,忽欲沽名,乃命人編刊《官場必讀》,遍贈僚屬,且攜至京中贈人。
展視之,則率載劄咨、呈移、告示等程式,了無他物,見者無不失笑。
剛以查庫,至江甯調查鹽務厘金及地方行政簿,繁如牛毛,昧昧不能省視,則舉告曰:“但使五岸督銷,增認若幹。
各地方田賦、雜稅增額若幹,則我事好辦矣。
”有厘金總辦某道,欲固其位,請月增十萬金,剛既諾之矣。
忽某道挽人進言:“可增至十二萬金。
”剛曰:“爾速取金來,我奪彼與爾可也。
”保甲局歲費止六千金,剛曰:“此屬糜費,何益?不如裁之。
”後盜賊白晝橫行,絕無防衛,不顧也。
初,江甯藩司弗審剛意,聞剛至,日督員吏會計鈎覈。
時盛暑,剛急欲入都覆命,見狀不耐,乃曰:“君奚徒自苦?天下事殊易辦,日隻須兩句鐘,着坎肩,挽将辮子,一小童掌扇,則諸事畢矣。
”藩司會其意,乃潤色了之。
剛喜速成,束裝而去。
聞藩司所贈亦不下二萬金也。
庚子聯軍既入京,洶洶索罪魁,剛知不免,乃謂人曰:“君辱臣死,今兩宮西幸,辱矣。
我為國家大臣,敢不死?”乃絕粒。
痛飲五色瓜湯,腹洩數日,遂死。
○毓屠戶六則 清季之酷吏,當以毓賢為舉首。
迹其生平,無他能,前半生殃民,後半世召侮。
蓋自山東知府以至巡撫,以能治盜名,名為治盜,實殃民也;自山東巡撫以至為山西巡撫,以能排外名,仇教殺人,借殘酷自鳴忠憤,名為排外,實召侮也。
而其最昏誕者,即奉拳匪為神聖,不惜與其前此治盜之宗旨相背馳,誠不知是何肺腸矣。
初,毓知山東曹州府。
曹多盜,毓至曰:“是易治也。
”命木工制大木籠四,高及肩,囊其身于籠,而以木環圍瑣其頸,植木其中,足下初置磚,漸抽去。
弱者半日、強者一日夜死矣。
籠骈列署門,若儀注然。
某君語予:某歲曾以事過曹,甫及境,哄傳“請看毓屠戶捕盜。
”出觀之,十餘衛兵洶洶搜一旅邸,得槁項黃馘者十許人,缧绁牽曳而過。
或歎曰:“是十許人者,不逾一晝夜,俱送入鬼門關矣。
”予駭然,意谳盜定罪,往返亦須數日,安得一晝夜即骈殺爾許人? 且其間或有冤者,亦須分别鞫訊。
然衆語如此,不可不一究竟,逡巡往觀之,至則太尊高坐堂皇,略問姓名履曆,即厲聲曰:“站!”站者,立入木籠之簡稱也。
四大籠既有人滿之患,其餘殆可以候補資格,苟延殘喘矣。
豈知二門内尚有羅列者六,适符全數。
于是十人之生命,一日之間斷送而有餘。
予不忍再視,遂闌珊歸寓。
明日,往視之,則累累之屍,正如貓犬野蓋,橫拖倒曳而出,雲将投入深谷中。
尚有一二呻吟于籠中者,衆鹹啧啧稱為好身手也。
予乃語友人:“功令:州縣治盜,須詳禀上官,得批複而後定谳。
即近歲有就地正法、便宜行事之例,然亦非府、縣所得擅主,何毓之能有此特權也?”友曰:“斬絞之刑,始謂正法,須由上官請命而後行,若站籠則本非死刑,可以無俟請命。
然往往速死,此乃比于格殺勿論之例。
因前歲此地劫去饷銀數萬兩,朝廷震怒,特谕州、縣治盜,格殺勿論。
毓素以武健嚴酷著,簡授曹府,陛見時,自請便宜行事,務使盜風盡絕。
故站籠之設,乃奉朝旨特許,仿佛視同化外。
上官所不過問。
即《周禮》‘刑亂,國用重典’之意也。
”予曰:“然則是否真盜,可不問耶,何執途人而使之入籠也?”友曰:“此則非予所敢知矣,請還問之府尊。
”又明日,遇毓于某巨室中,或問治盜事,則岸然曰:“予到任兩月,站三百七十餘人矣。
然盜風仍未絕迹,曹人誠強項哉。
”越日,予去曹,聞後殺千餘人,暴民驟起,欲圍署戕官。
某鎮救之,始逃而免。
毓以能盡法懲治,蒙太後特達之知,不三歲,洊升巡撫。
山東故多盜,熟知毓之好殺無厭,不敢複攫其鋒。
忽一變面目,而以神術習拳,且移其劫掠之能力,以仇洋教。
毓私喜盜衆之畏己也,而又利其仇洋教之可張己聲威也。
乃亦大變其面目,舉前之斥為化外者,不惜一轉移而獎之為義民。
按:拳匪初起,承八卦教之遺脈,大都在博山、堂邑之間,設壇練拳。
初不甚盛,且畏官府之诘責,不敢公然有所作為。
自毓賢以仇殺教士之主張為正當,于是蹤迹漸肆,徒黨亦漸衆。
其人皆持大刀往來,聲言非殺盡洋鬼子不可,因名其會曰“大刀會”。
然溯其原起,實自李秉衡始。
毓賢為藩司時,秉衡任巡撫,以仇教相切磋,因是親善。
時大刀會殺二教士,德人以秉衡獎勵大刀會,緻釀此禍,非褫秉衡職不可。
朝議亦主排外,執不允,但調秉衡督川。
德人憾不已,遂命開缺;德人堅謂不足蔽辜,卒革職去。
去日,謂毓賢曰:“我去公必代,是不啻竟我志事也。
朝廷怵于外人勢力,不欲決裂開釁,亦具苦心。
但我輩堅持此志,當百折不回,非掃盡妖氛,無以表我輩之人格也。
幸好為之,吾已密保于上矣。
”及秉衡去,毓果得代,乃一循秉衡之舊,幾如蕭規曹随,後先媲美也。
拳匪探知毓意所在,大肆劫掠,于是有所謂“朱紅燈”者出現,揭竿懸旗,昌言滅教。
毓賢命濟南知府盧昌治查辦,匪起抗拒,擊殺官兵數十人,自稱“義和拳”,建“保清滅洋”旗,劫掠教民數十家。
毓賢聞其仇教也,即不問其拒捕之罪,反獎為義民,出示安撫,改其名曰“義和團”。
蓋此嘉名實自毓所賜也。
後毓入都,聞士大夫多斥拳匪者,惟剛毅等與己見合,乃倚為盟主,以攻反對者,辄大言曰:“義和團魁首有二,一為鑒帥,其一即我是也。
”其敢冒不韪如此。
時拳匪樹“毓”字旗,焚劫無虛日。
教士屢函乞申理,總署令毓保護,毓均置不問,匪勢益熾。
法使屢責總署,乃召之來京,以袁世凱代為巡撫,拳匪遂闖入直隸境矣。
毓賢入都,得端王、莊王、剛毅之贊庇,氣焰張甚,辄謂:“朝議太無主張。
”陰斥樞臣之媚外。
每與端、剛等論議,曆述義和團之忠勇可恃,端、剛等遂據以入告,乃仍用為山西巡撫。
拜命之日,拳匪額手相慶,皆曰:“吾道其西矣。
”蓋衛軍數十人,皆拳匪首領,早以佳音報知團中矣。
自是,山西始有拳匪蹤迹。
毓乃如飲狂藥,自稱義和團統領,蓋憤于山東之被黜,激而倒行逆施之舉也。
平陽府教堂被毀,府、縣以聞,稱曰團匪。
毓賢痛斥之,至欲列諸彈章。
于是郡、縣承風,莫敢诋拳匪矣。
毓賢在山西日,與端、剛通密函,自言:“阃外事,惟賢所主。
晉中洋教得淨絕根株,然後更及其他,賢必為公等分憂,對朝廷盡忠,對上官盡職,對地方盡力,對義民盡信,對天下、後世無愧。
”雲雲。
其風颠不經,皆此類也。
端、剛等歎為義士,隐然倚若長城。
故總署疊接外使責言,請撤換晉撫,中朝俱置之勿問也。
李蓮英語人曰:“方今督撫中惟毓賢一人,可算得盡忠報國。
”敏賢聞之,益喜自負,因命太原冶工精制鋼刀數百柄,分賜拳童,刀環皆镌“毓”字,呼其衆入署,親谕以“仇殺洋教,宜并力一心,勿負我意”等語,諄諄如訓子弟。
拳童跳踉索錢帛餅餌。
毓命與之,謂其左右曰:“此輩天真未鑿,要皆忠勇之氣所成,不宜拘以禮節。
”賞畢,複送之出署,市人鼓掌從之,皆豔羨垂涎,于是無業遊民紛紛請習拳。
即小負販者,終朝勞動,不獲一飽,亦推擔而起曰:“盍習拳?習拳可立富貴。
”既愈集愈衆,署中應接不暇,毓亦厭苦之,乃令各州、縣分給錢米,不複直接供應矣。
州、縣敢怒不敢言,或毅然不與,則拳匪圍署滋擾,洶洶欲火廬殺人。
此等案日辄數起,毓置勿問也。
拳匪向州、縣無所得,則仍來撫署環求。
毓乃接大師兄入署,與商安插拳衆善法。
綠輿朱蓋,尊若貴賓。
大師兄亦居之不疑,與中丞公分庭抗禮。
及開議,毓長揖就教,大師兄曰:“吾已與部下約:凡得教士産者,以十之三賞首功,十之三分賜各兄弟,其四入團為公費。
此後老公祖但獎勵團衆,許以便宜行事,通令各地方官勿加幹預,則彼等饷項充足。
取鬼子不義之财,供同胞倡義之費,一舉兩得,永不複煩公祖撫恤矣。
”毓大喜,亟贊為“辦理有法,果然天誕奇才,安内攘外,保佑大清,此國家之福也。
”是年五月,拳匪擾直隸,聯軍攻天津,東南各省自保,袁、許等以禍日亟,請速保護使館教民,勿召外侮。
朝旨兩可。
總署主外交,見禍切肌膚,乃不得不請旨保護教民。
廷寄至晉,毓擲之于地曰:“此漢奸所為也,老佛爺必不信此,且端、剛等自有主張,豈至先後矛盾若此?”翌日,端、剛函至,則果饬其力庇團民,痛除洋賊也。
毓語家人曰:“吾幾為漢奸所誤。
”自此乃于廷寄中見保護外人及調和等詞意者,誓不複入目,一意主庇拳仇教。
六月,遂命大焚教堂,殺教士,太原為首倡。
有最巨麗之教堂被焚,煙焰滿城。
毓登高觀之,歎曰:“天意也。
”營官将施救,毓不許,曰:“汝何人,敢違天乎?且非吾有命,胡仆仆為?” 拳匪焚殺之慘,實推山西為最。
蓋他處皆拳匪自為之,其力小而弱,惟山西則巡撫為之主張,故其力厚而強也。
時洋教士及華人入教者被殺之慘,暗無天日,有目擊者尚能言之。
大教堂中英教士某者,為毓所誘擒,複逃出,号于衆曰:“昔年晉省大饑,赤地千裡,吾輸财五六萬,活數千人,于晉亦不為無功。
今獨不能貸一死,讓我他往耶?”時左右皆拳匪黨羽,方鼓興若狂,無一人為教士緩頰者,且無力者恐禍及己,亦不敢有言,卒為拳匪所戕。
又一英婦挾抱嬰兒出,跑于道左,言:“吾施醫藥,歲治數百人,今請貸吾母子一死。
”語未絕,衛兵以梃擊之,仆于地,兵推置火中,兒已宛轉烈焰中矣。
婦奮身複出,兵仍推之入,與其兒同燼焉。
大教堂既焚,乃命搜獲各分教堂教士、教民,令集一處。
先下令守城門,禁教士出入,行道者皆檢其身有無佩十字章,佩者皆捕之。
複移教士老幼于鐵路公所,以兵圍守,绐言将送之入都,衆以為有生望也。
無何,複命驅入撫署。
毓自坐堂皇,厲聲數教士惑衆之罪,命即日行刑。
凡殺英教士男女老幼三十餘人,服役者二十餘人,枭首懸城門示衆。
衛兵之與教民有私仇者,任意剖心棄屍,積如丘山,毓勿問也。
毓自上奏,言彼設一巧計,将洋人盡數擒捉,以練鎖之,均在撫署處決,無漏網者。
惟有一洋女人,割乳後逃走,藏于城牆之下。
及查得,已死。
此等喪心病狂之詞,公然見于奏折,可謂一時之戾氣。
又撫署殺教士之翌日,盡驅法天主教堂童貞女子二百餘人,至桑棉局,迫令背教。
皆不從,令斬為首者二人,以盎盛血,使諸女遍飲,有十六人争飲盡之,毓乃令縛十六人懸高處,迫其餘皆背教。
仍不從,求死益堅。
兵士擇貌美者,掠數十人去,欲肆行非禮。
聞無一人屈者,或扼殺之而淫其屍焉。
其後諸女子皆被殺,屍橫如獺祭,見者莫不慘傷。
各屬教民富者,罔不被拳匪掠奪,其被逼背教,抵抗不從而死者,先後凡數千人。
被禍最慘者為大同、朔州、五台、太原、徐溝、榆次、汾州、平定等處,拳匪之勢幾遍全省。
毓雖剛愎,而懼内甚。
其夫人亦仇教,胡殺戮之慘,無與挽回者。
聞後亦知殺女教士之慘,命于女子暫緩。
而拳匪得志,乃不從令矣,毓妻卒發背疽,死于晉。
聯軍破天津,報至,毓自請勤王,将率拳匪出發。
然其意亦畏洋兵,不欲果往,意端、剛等欲使己為外應,必不令其入京也。
無何,朝旨下,命統軍來京。
毓大懊喪,陰諷晉人籲留,拳黨亦不願毓去。
朝旨敦促不已,始議就道。
瀕行,延大師兄等入署,置酒與别,且囑之曰:“教民罪大,焚殺任汝為之,勿任地方官阻止也。
”時聯軍已破京師,兩宮西幸,毓遇之于途次。
太後已有悔意,不願見毓,命暫回本任供差。
毓語其家人曰:“吾将得禍。
雖然,成敗有命,吾何悔哉!” 八月,李鴻章奉命議和,德國要求第一件在懲辦罪魁。
案中聲言山西殺戮之慘,為各省最。
朝旨乃令毓開缺,另候簡用,以錫良代為晉撫。
時各國以罪魁未經懲辦,不允議約。
駐德使臣呂海寰,駐俄楊儒、駐英羅豐祿、駐美伍廷芳、駐法裕祥、駐日李盛铎,合電請懲辦罪魁,首李秉衡,次毓賢、剛毅、趙舒翹、董福祥、載漪、載瀾,并述各國堅決之意。
鴻章與劉坤一、張之洞、盛宣懷亦先後電劾,朝旨乃将毓賢褫職,配極邊,永不釋回,各國意猶不慊。
十二月,得旨:毓賢遣發新疆,計已行抵甘肅,着即行正法。
于是至慘極惡之毓賢,乃有歸結之一日矣。
當毓聞京師失陷之變,折回晉境時,拳匪仍肆擾各屬不已,劫掠之事,視為慣例。
各屬亦不複上報,而毓亦知憂懼斂迹,不複如前之興高采烈。
惟拳匪羽翼已成,急切不肯收束,且鸱張益甚,見毓之懼禍灰心也,日聒于撫署,謂:“京中消息,純系漢奸謠言,實則京中使館已焚,洋人盡殺,指日可望太平,統領不必愁煩。
”毓被嬲不已,乃曰:“朝旨亦可假冒耶?爾等速自為計,毋溷乃公。
”拳匪知不複可混,乃嘯聚各鄉,為攫金鳥獸散之計。
是時,州、縣強項者,始不關白上官,自行痛剿,毓亦不過問。
有平遙令某者,以家财激勵死士,捕劫掠之拳匪數百人,骈誅之。
拳匪欲報仇,訴于毓。
毓曰:“爾輩劫掠為生,即非義民,安知非假冒義和拳者?爾輩須往查明皂白,吾始可為之代辦。
否則,地方官本為除暴安良計,劫掠者,王法所不赦,吾安能庇爾輩?且吾已為朝旨所駁斥,旦夕待罪此間,尚能為爾輩護符耶?今本省洋教已盡,爾輩宜往京師、天津、山東一帶,奮其義勇,自樹一幟,切勿在此騷擾良民也。
”拳匪語塞,但求撫公憐憫,發給遣散之資,令兄弟輩各尋生活。
毓曰:“吾服官以來,清剛自矢,别無藏镪餘财,可以為諸英豪壯行色。
無已,吾惟有敝衣數箱,爾輩向質庫取銀,作川資何如?”語畢,命從者出箱示之,皆破爛不堪衣着之物,拳匪乃謝曰:“公真清官也。
兄弟輩不敢複有所求,且公行有日,兄弟輩尚當醵資為公壽,公毋自苦,兄弟輩必當籲請于朝廷,保公無罪也。
”毓謝之,且囑其勿爾,令朝廷生疑。
自是拳匪不複入撫署。
罪魁懲辦之旨下,秉衡、剛毅已前死,惟趙舒翹、毓賢尚存,宜立即正法,以謝外人。
時毓賢得發配新疆之旨,将行,尋又得抵甘肅即行正法,着何福坤監視行刑之旨。
李廷箫為晉藩,附和毓聲,縱拳戕教。
既得正法之旨,持以示毓,毓曰:“死,吾分也。
執事何如?”廷箫知不免,元旦日,仰藥死。
拳民欲留毓,或又勸毓據晉,率拳民以叛,毓皆不允,且曰:“吾本忠于朝廷,若此,則前日之清勤忠懇,盡付東流矣。
” 蓋猶自信為後世有名譽之人物也。
抵蘭州,蘭之士民亦多信義和團者,謂毓無罪,以伏法為冤,集衆欲代請命,求朝旨貸一死。
毓移書止之,謂:“己殺洋教士時,已辦一死;今乃不成,死何足惜?但願繼事吾志者,慎勿忘國仇可耳。
”衆感其言,或有泣下者。
時毓之老母年八十餘矣,留太原,惟一妾随行,知行刑有日,乃逼令自裁。
妾缢,視其既死,笑曰:“彼乃先驅狐狸于地下也。
”旋自作挽聯:“臣罪當誅,臣志無他,念小子生死光明,不似終沈三字獄;君恩我負,君憂誰解,願諸公轉旋補救,切須早慰兩宮心。
”書之懸于逆旅,衆或傳抄之,忠臣好官之名,頗震一時,識者或嗤之以鼻。
然當日毓狼狽之态,亦殊可憐也。
正月初六日,何福坤至什字觀,呼毓出。
毓尚未朝衣,知何來即将行刑,乃請整衣出看,何許之。
毓殊不畏縮,及出,随從武員即舉刀斫之,傷頭不死,毓負痛連呼“求速死”。
仆憐其宛轉,助之斷項,衆為集資收葬焉。
或追叙其殺洋教士之慘狀,乃歎曰:“如此而死,猶幸也。
” ○寇太監 光緒帝有寇連材為心腹,亦猶西太後之有李蓮英也。
顧連材忠耿持正,視蓮英之貪邪婪賄,作惡無厭者敻不相同,初,連材稍讀書識字,嘗究心于君臣大義,謂:“己惜已身為刑餘,不能列朝右與士大夫商政治,亦不當與士大夫交,為朝廷羞。
惟既給事宮廷,親近人主,自當盡吾職分,令人主安适康健,為天下臣民造福。
所願如此,其他奢望,不敢存也。
且令人主知吾輩中尚有良心,非可一概抹殺者。
”其志類如此,故平居作事謹慎,保護幼帝起居服食,無不誠敬。
光緒帝自幼入宮,不能得慈禧歡心,體極孱弱,飲食衣服,慈禧絕不憐顧,醇王福晉常為之哭泣。
惟連材熱心調護,帝幸得長成,連材嘗作日記詳載其事,中略言:帝生母雖與西太後同氣,而西太後待遇殊落寞,饑渴寒暖,從未一問。
所賴東太後時時撫視之,得無失所。
及東太後上賓時,帝甫十一齡耳,自此遂無一人調節起居。
連材無狀,不敢專擅,但于心不安,亦萬不得已,乘間進言于西太後:“衣食宜如何整理,勿聽帝自主。
彼輩不能盡職,帝年幼,不知施以賞罰。
早晚寒暑,漫無節度,或衣垢不浣,或物腐充食,有傷政體,請太後為之查察。
”太後反責連材多事:“汝盡職可耳,安得越他人俎而代之謀耶?”連材嘗私念帝雖貴為天子,曾不及一乞人兒。
本生母醇王福晉每與人言及德宗,未嘗不痛哭欲絕。
自帝禦極,以至福晉卒時,二十餘年,母子終未獲一面也。
西太後之忍心如此。
後帝患痼疾,精神痿敗,不能生育,皆少時衣食不節所緻。
哀哉!連材所記之言,大緻如是。
李蓮英甚憾光緒帝,以嘗受帝之呵斥故。
而寇太監忠于帝,故蓮英深惡之。
西太後之惡寇太監,則蓮英與有力焉。
戊戌之變,當康有為與帝密謀之際,寇微有所聞,蹙然曰:“此事發之太驟,恐難得圓滿結果。
且呂祿握重兵久,根深蒂固,一時不易猝拔。
而太後黨羽中如剛毅、裕祿、懷塔布、許應骙諸人,皆數十年舊宮僚,資格甚老,門生故吏極多,亦非旦夕所易推倒。
今帝所恃者,謀臣則一新進之康,兵師則袁世凱。
袁方将受榮之卵翼,安能使之反抗?此事若不熟籌,恐畫虎不成,反類狗也。
雖然,我一刑餘賤者,縱剀切言之,亦烏足動聽。
”于是憂形于色,寝食俱廢。
帝向知寇之誠懇,凡服食起居,非寇在側不歡。
忽請假數日,知其病劇,乃遣人召之入,詢所苦,冠曰:“奴方見皇上近日憂國甚至,恐有傷玉體,故不覺悲戚。
念曩昔聖躬之孱弱,皆奴才不善調護所緻。
今當宵旰憂勤,而奴才終不能分尺寸之憂,皆奴才之罪也。
誠惶誠恐,無地可以自容,故不覺至此。
”帝覺其宛轉陳詞,中有微意,乃曰:“子第自愛,幸速愈,容聯思之。
”寇因泣撫帝足曰:“陛下獨不念魏高貴鄉公、唐中宗之事乎?一誤再誤,國與幾何?謀定後動,策之上者也。
”帝曰:“聯知子忠荩,故能容子言。
否則,此何等事,而可令宦寺聞之耶?子姑退,朕自有命。
”寇退,謂其徒曰:“吾既言之矣,帝苟有不測,吾必死之。
”及事洩,太後已傳旨坐乾清門,請祖訓,奉太宗禦棍,将笞帝死于門下矣。
寇聞耗,大驚,力疾馳往恭邸求救。
昌壽公主聞之,是夜叩西苑門,跽請太後息怒,始得囚帝于瀛台。
太後頗疑公主知之過速,必有人走告。
李蓮英知寂監所為,訴于太後。
太後怒曰:“此賊留之不祥。
” 命人執以來。
訊之,抗辨不屈,乃處以極刑。
○劉太監 慈禧之殘忍不德,更仆難數。
其對于失歡者固睚眦必報,而奄寺宮人,命等蝼蟻,更罔不受其荼毒。
自李蓮英專寵,失寵者必置之死地以為快,然無若劉太監之慘者。
先是,大内蓄毒劑至多,其毒性種種不一,奇異出人意表,不獨宋祖之施牽機藥于李後主,為曆史上之奇談已也。
聞其藥有服之數年而始斃者,有入唇立絕,毫無傷痕者。
以視鸩、砒,直尋常菽栗耳。
相傳悉系明代遺物。
孝陵之誅翦功臣,成廟之剿絕孝康諸子,大都皆将此物。
至孝貞上仙之速,度即此物之為祟也。
其後十數年,始有劉太監之奇劇。
太監劉姓,忘其名,衆以其性行迂緩,而城府極深阻,故侪輩俱戲呼之曰“陰劉”。
劉入宮,迥在李蓮英前,得太後權寵,亦初在蓮英右。
及蓮英得志,劉寵始稍替。
然以資望,究在李上,宮中諸小珰莫不尊事之。
那拉氏之起居、服食、嗜好,劉最粗悉。
李初恒谄事劉,窺竊其術,學步無所不至。
劉固不肯盡洩其秘,然蓮英性乖巧,一颦一笑,無不為東施之效也。
久之,後意漸移于蓮英。
又蓮英年少,貌雖不美,而作态妩媚。
後性惡老,陰劉之不敵蓮英,勢也。
然以習慣上之關系,寵雖衰而太後尚不能忘之,遇故事蓮英不能了然,辄曰:“問劉,劉必稔。
”劉以是持李短長,蓮英積羞成忌。
劉、李之間,勢遂水火。
蓮英意非去劉勿快也,乃用其惟一之術,時時谮劉于太後前。
顧劉亦工心計者,語動最周密,凡蓮英所抵之隙,無不先事預防。
李雖百計傾軋,終歸無效。
乃一變其計,為暗箭傷人之伎倆,陽修好于劉,而陰實謀之愈亟,劉果防之稍懈。
一日,劉忽以事失西太後意,大受谯诃。
李乃乘機中西太後之所忌,竭力媒孽。
西太後果大忿曰:“是人殆不耐活矣?”一日,禦便殿,召劉至,叱使長跪,數其罪至數十事,曰:“此可殺否?”劉自審為蓮英所傾,必不免,乃崩角曰:“奴才誠有罪,當萬死。
求佛爺憫三十年犬馬微勞,使獲全屍,于願足矣。
”西太後沉吟久之,曰:“子且退,予有後命。
”因咤侍女引劉至殿下一小屋中,反扃其戶。
劉既去,西太後忽笑顧諸侍女曰:“今日有一新鮮活劇,賞爾等一觀。
此劇固數百年不易見也。
”因令于某号室内開某字号椟中,有玻璃箧扃鐍極嚴者,取以來。
侍女如言,奉箧至,西太後自揭衣囊,探其中出一小鑰,制絕精巧。
及啟箧,則中有大小玻璃瓶十餘事。
太後檢視良久,取一小瓶,高僅寸許,中伫淡紅色藥屑如粉,乃以法去塞,傾藥粉入一酒杯中,約止分許,和以水,曰:“持此令劉監飲之。
飲畢,令其安卧勿動,汝即來複命。
”侍者受命往。
有頃,返曰:“劉監得藥,即叩首謝恩,然後服。
服訖,即遵旨安卧矣。
”西太後颔之,越炊許,忽語侍者曰:“汝輩欲觀奇劇,此其時矣。
世界新幻戲,當無如此之巧妙也。
”衆奉命,相偕入小屋中,啟戶入視,則劉已不知何往,疑其遁也。
驚極,幾大号。
忽一女子左右視,顧見炕上卧一小兒,亟谛視之,即劉也,已縮小如初生嬰,長止尺許。
撫之已僵,而膚色悉如平時,絕無遇毒狀。
衆乃大懾,有因驚緻疾者。
西太後聞其狀,乃吃吃笑不已。
甚哉!其殘忍乃過于呂雉、武曌也。
○端王與溥俊 拳匪之亂,實根于戊戌政變之反動力,而為之樞紐者,則端王與大阿哥溥俊是也。
初,端王與李蓮英極相得,太後常言:“端王載漪秉性忠誠。
”故立其長子為大阿哥,實皆蓮英為之道地耳。
端王性粗暴,絕無意識及威儀,惟見太後極醇謹。
每太後與之言,辄震懼失次,汗流被體。
太後謂為忠誠者,蓋以此也。
初,太後欲廢載湉,既數為中外臣工及外使所阻,乃思立儲以俟機會。
時文廷式、翁同龢諸帝黨皆罷歸,李鴻章以文華殿大學士為首相。
李故骨鲠,在朝列,慈禧頗敬憚之。
己亥冬杪,兩廣總督出缺,命鴻章往任事。
故事:京大員外放,約半月始行。
李始陛辭,命下督鴻章殊急。
鴻章抵粵未幾,某日,法領事詢海關監督某:“本日有立儲事。
”某詢:“奚至?”法領謂:“今晨駐京使電巴黎政府,政府轉安南法督,更電粵,故知之。
”某偕司道谒鴻章。
故事:宮中大事由閣臣軍機會議後行。
時鴻章去京日迩,且此大事,無不先奉诏者。
鴻章聞言良久,曰:“甯有此?吾未奉诏,而法領先有聞乎?” 午後四鐘,果奉诏。
蓋出鴻章時謀已先定,特不欲其知而沮尼耳。
太後之專擅亂政,不恤人言至此。
溥俊頑呆肖其父,慈禧笃愛之。
不樂讀書,惟時與内監為嬉戲。
及拳匪禍起,尤狂妄附和其父。
對于光緒帝傲慢無禮。
以帝好讀外國文字也,大呼帝為“鬼子徒弟”。
太後聞之怒甚,立命将大阿哥抽二十鞭。
端王知之,大恨。
翌日,率拳匪數十人呼噪入宮,找尋二毛子。
至甯壽宮門,太後尚未起。
端王等大呼:“請皇帝出來,皇帝是洋鬼子的朋友。
”其時端王粗莽之狀,甚可駭異。
聲為太後所聞,正問訊間,又聞群呼:“殺洋鬼子徒弟。
”太後急走出立階上,諸王公及拳民聚于下。
太後大怒,斥端王曰:“爾即自為皇帝乎?胡鬧至此,亦複成何體制?爾當知乘此國事紛亂,即謂可任意攫取?此大誤矣。
速去毋溷。
帝位廢立與否,惟予有權。
爾若依爾子為儲貳,遂肆行無忌,不知予可立即可廢。
爾不自量,予頃刻即可廢之。
爾速領此等人出走。
苟不奉旨,不得入也。
爾知罪,速叩首請罪而去。
”端王大懼,叩首不已。
太後命罰俸一年,以示薄懲。
義和團首領在此叫釁,立即斬首。
于是人人震懼,不敢觊觎非分矣。
大阿哥曾謂太後曰:“請護送太後往熱河,讓皇帝在京中,與其朋友外國人講和。
”太後斥之,然大阿哥終不悛也。
大阿哥年十五,肥胖粗野,狀類伧荒,喜着武裝。
常出外觀劇,戴金邊氈帽,内着皮衣,外罩紅色軍服,如奪标者,與伶人、混混等多相稔。
頗工馬術,亦善音樂。
觀劇時,如台上鼓闆稍錯,即離席大罵,或自登台代之。
怪狀劣迹,殆難悉數。
有時為太後所聞,則重加鞭責。
忽與侍奉太後之宮女有私。
太後知之,大怒,不待罪魁之懲辦,早有廢立之意矣。
又時與内監擊瓦片水上,計其縱躍次數以賭勝負,俗呼“打水搬”者是也。
又嘗于西安行宮殿上踢毽子,殿官稱寶座前不宜作此,乃罵曰:“寶座是咱所坐,爾敢阻撓耶?” 太後聞之,心惡其粗鄙。
及和議成,端王降庶人,編發新疆,大阿哥遂廢。
然太後猶憐憫之,月給四百金以養贍焉。
○榮祿與袁世凱四則 榮祿為慈禧太後之侄,早歲即受慈禧之寵用,為步軍統領,旋犯嫌疑,褫職。
未幾,為西安将軍,崇文門監督,洊升大學士,充軍機處練兵處大臣。
剛毅與同列,乃言:“外患可除,富強易緻。
”慈禧深信之。
蓋榮祿雖不足稱膽識,而心地尚明白,與端、剛等迥不相侔。
當拳匪之亂,榮祿頗依違其間,然于暗中周全者不少,俾和議可成,未始非其功也。
當剛毅請攻使館時,榮祿授董福祥、張懷芝等以意,使勿力攻,而外承慈禧谕助剛毅,以智術全身,此其所長也。
剛性傲狠,日督兵攻使館,每午十二句鐘往,互擊槍數排而退,若符契然,剛粗莽勿察也。
一日,酷熱,戰兵退,剛乘騎急遁。
騎遁,坐草間,氣喘欲絕。
某司員道經,見而訝之。
剛遽搖手曰:“勿道!勿道!”時乘騎奔逸,已數裡矣,其呆如此。
榮祿知之,亦勿勸也。
及兩宮駐西安,粵人某獻石屏,絕新異,慈禧拟賞知縣。
榮祿持不可,曰:“惟名與器,勿可假人,矧官乎?今進石屏賞知縣,倘更重于石屏者,朝廷将何以賞之?”遂反其獻。
榮祿之識,于此可見一斑矣。
當拳亂盛時,端、莊二王屢矯旨,榮祿則電李鴻章及東南各督撫,謂:“五月二十四日後矯旨不可信。
”鴻章欲入都,祿電江、鄂二督,囑緩行,俟後命,蓋知端、莊特欲害之也。
又祿以謀阻廢立,因與劉坤一、瞿鴻機、張百熙、魏光焘等益相親,其能知人、持大體又如此,論者或以太後黨而深斥之,不知當日其所補直者,未可厚非也。
戊戌政變時,新舊勝負之樞紐,實操于榮祿之手,而撥其機捩者,則袁世凱也,然此中亦有天運焉。
假使袁竟殺榮,除太後,滿洲可以不亡,中國時局,又不知成何一種景象;或者非複今日之數次革命,重建共和亦未可知。
但當時慈禧太後之運命尚未告終,則榮祿之人才,當然不緻歸于失敗。
故袁之以密谕馳示榮祿,乃天誘其衷也。
時榮祿握新軍之全權,踞天津要區,袁世凱不過受其卵翼之一人,安能與之相抗?光緒帝自不明形勢,輕聽新進之狂言,而欲令人操同室之戈,豈非颠耶?事實上論之,固為袁奉密谕,馳往天津告榮祿,而不知蛛絲馬迹之黑幕中,太後與榮祿早有布置。
袁世凱何人,乃肯為幼稚皇帝所賣耶?相傳光緒帝與康密謀于正大光明殿中時,早有一蓮英腹心之太監,微聞其語,報與太後,特外面佯示鎮定,以觀其變耳。
此非理想之詞,榮祿亦将新軍一切布置周備。
太後蓋與其黨深思熟慮已久,即非康謀,亦将借閱操之舉廢立矣。
特其後又深入一層,醞釀以成康謀,則更有所藉口以傾帝。
袁世凱早入彀中,幼稚之帝不知,乃以矛攻盾,安得而不失敗? 八月初五日,榮祿在天津督署中,方攝衣冠,拟出拜客。
忽報袁世凱至,榮即知有非常舉動,立命由密室接見,此非彼等先有同謀而然耶?先是,八月初一日,光緒帝召袁世凱入見,時袁為直隸按察使,明系榮之僚屬,帝乃誤認為忠于己黨者。
召見時突問:“苟付汝以統領軍隊之任,能矢忠于朕否?”此問可謂奇特,袁豈肯答以“臣不能矢忠于陛下”乎?袁曰:“臣當竭力以答皇上之恩,一息尚存,必思效忱。
”雲雲。
帝以為其忠懇之色溢于眉宇,确系可信,乃下谕雲:“現在練兵緊要,直隸按察使袁世凱辦事勤奮,校練認真,著開缺以侍郎候補,責成專辦練兵事務,所有應辦事宜,著随時具奏。
當此時局艱難,修明武備,實為第一要務。
袁世凱當勉益加勉,切實講求訓練,俾成勁旅,用副朝廷整饬戎行之意。
”此谕注重練兵,明明道着意旨所在,以太後之精明老練,豈有不知?相傳當袁被召,退下仁壽殿時,太後即召入,詳詢帝召對時語。
太後謂袁曰:“整頓陸軍,本是應辦之事。
此谕甚為通達,但皇帝行之,太覺勿忙。
予疑其别有深意,爾俟皇帝第二次召見,再請予之訓令可也。
”此數語實已洞見症結,于幼稚皇帝之陰謀,明若觀火。
袁世凱何人,乃肯自尋死路耶?袁退,太後即命人請帝至,謂之曰:“康有為在外昌言無忌,诋毀太後,乃大不法。
”命帝即拿辦。
又以平日責帝之言責之,謂帝近日對己,愈覺改變,于孝道有虧。
帝唯唯聽命,且陳自願改悔。
太後之于康謀,不啻已明言之。
且帝自顧,絕無權力可以抵抗太後,而乃欲雄飛突舉,甯非弄巧反拙之事?觀此則不待袁之乘車告榮,已可知事之必不成矣。
其後榮祿反以曾保薦新黨,交吏部議處。
太後之作用,可謂十分周密。
自是即調榮祿入京,而以裕祿代之,皆太後死黨也。
榮祿直至臨終,常自呼為康黨,以為戲谑。
太後亦戲之曰:“爾曾得爾友之若何新聞?彼實奸臣,負爾好意,竟緻反噬。
”榮祿亦失笑。
是太後之黨直視康等與帝之舉動為兒戲,成敗之數,甯待事後論定哉! 政變後,榮祿入都,授軍機大臣、兵部尚書,節制北洋軍隊,兼握全國政治兵隊之權。
此等重權,實為清代絕無僅有之事。
蓋太後之信任達于極點,亦以報其忠誠擁護之意也。
是時,榮祿頗惡新黨,鈎治極酷,乃反動之力使然。
一日,或言于榮,康黨在外造清議,專罵中堂。
榮笑曰:“彼等既逋亡海外,何事不可為,即微清議,吾亦知其罵我。
”其後拳亂之始,即語人曰:“近支王公無意識之舉動,一至如此,得毋為康黨慶幸乎?”然端、剛等亦終疑榮祿有媚外心。
設非太後信任,早為所傾軋矣。
某西字報或論榮之生平,其言絕公允,略謂:榮之為人,據中國士夫之見,實能盡人臣之職分,且頗有大臣風度,通達治理,可任大事。
當拳匪亂時,中外皆集矢于榮祿之一身,此實康黨之謠言。
當時無為之辨白者,亦因使館中人之偏見,又不能得真實之報告故也。
彼實以全力阻止舉國若狂之拳匪,用盡方法以勸阻皇族,免鑄大錯,不可為無功。
綜慈禧聽政五十餘年以觀,有治世之能,而又赤心報國者,僅曾國藩一人。
自此以往,則不得不推榮祿。
當滿洲皇族盲于大計,倒行逆施,既暴且弱之時,榮祿之先見及勇毅,實大有補救于國家也。
由其柄國之日,以至辭世之年(1903),吾等觀其所為,實乃慈禧最忠之臣,亦為最有識解之參謀。
而慈禧之能知人,亦藉以見也。
當光緒二十六年拳匪亂時,太後惑于聲勢之盛及親貴之附和,複由一己之迷信及希望,漫允端、剛諸人之請,侵奪榮之職權,殆使之無發展之餘地。
然太後以一時蒙懂,鑄此大錯,其後仍聽榮祿之言,以拘救危局。
當國事大敗之日,朝廷已陷于危難之境,太後此時所倚恃者,惟榮祿一人。
榮亦能盡忠以事太後,不懷貳心。
太後初雖未信其言,至後乃服其先見,故中國事勢現雖無定,而有一事則毫無疑義者,即吾人當永遠記念此明決勇敢之榮祿。
其言行可法,無論中外之人,皆當一緻。
以前所待遇之感情,尚嫌過薄,不足稱其功也。
當兩宮西巡時,衆集矢于榮祿之一身;回銮後,使館中人頗冷視之。
彼不知外間之誤會,甚以為怒,曾語其近親曰:“餘當日竭全力以抵壓拳匪,餘毫不悔恨。
但不解使館人仇視冷遇之故,此事餘不能無忿忿也。
”有人曾記載其言曰:“吾庚子年之所為,非出于愛西人之故,實盡忠于太後及朝廷之故。
”言雖如此,然其所為,既大有益于西人,則吾人稱譽之亦不為過也。
太後與榮祿商議處置維新黨之事既久,榮祿主嚴辦,謂非如此,則不足以保存滿洲之國運及名譽。
于是譚嗣同等六人,遂由刑部審問,榮祿亦承審。
凡康黨預謀太後之事,審問極詳。
在康有為寓中抄出文件甚多,凡其黨之所謀,皆詳載無遺。
軍機處乃據以定黨人之死罪。
彼等将謀害太後,已無疑義,群主速辦。
蓋當時滿、漢意見極深,若不速辦,則其事愈引愈壞也。
太後準軍機之請,遂斬六人于市。
彼等從容就死,觀者甚衆。
複于楊銳處抄出皇帝與彼之信件,皆攻讦太後之語。
又有楊銳一摺,參太後罪惡數端,并及太後私事,羅列多人,榮祿亦與焉,餘皆顯要之人。
摺後有帝朱批。
此事南方廣州等處人編為歌謠,以為嘲笑。
太後見帝朱批,知帝參預隐謀,遂決計斷絕帝與新黨之關系。
據太後之人所言如此,其事亦可異也。
殺六人之旨,乃太後親筆,榮祿助之,但其名仍出于皇帝。
此谕以朱筆書之,以示重要,谕雲:近因時事多艱,朝廷孜孜圖治,力求變法自強。
凡所設施,無非為宗社生民之計。
朕憂勤宵旰,每切兢兢,乃不意主事康有為,首倡邪說,惑世誣民,而宵小之徒,群相附和,乘變法之際,隐行其亂法之謀,包藏禍心,潛圖不軌。
前日竟有糾約亂黨,謀圍頤和園,劫制皇太後,陷害朕躬之事。
幸經覺察,立破奸謀。
又聞該亂黨私立保國會,言“保中國不保大清”,其悖逆情形,實堪發指。
朕恭奉慈闱,力崇孝治,此中外臣民所共知。
康有為學術乖僻,其平日著述,無非離經畔道、非聖無法之言。
前因講求時務,令在總理各國事務門章京上行走,旋令赴上海辦理官報局,乃竟逗遛辇下,構煽陰謀。
若非賴祖宗默佑,洞燭幾先,其事何堪設想!康有為實為叛逆之首,現已在逃。
著各省督撫,一體嚴拿懲辦。
康有為之弟康廣仁,及禦史楊深秀,軍機章京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等,實與康有為結黨,隐圖煽惑。
楊銳等每于召見時,欺蒙狂悖,密保匪人,實屬同惡相濟,罪大惡極。
前經将各該犯革職,拿交刑部訊究。
旋有人奏:若稽時日,恐有中變。
朕熟思審處,該犯等情節較重,難逃法網。
倘語多牽涉,恐緻株累,是以未俟覆奏,即于昨日谕令将該犯等速行正法。
此事為非常之變,附和奸黨,均已明正典刑。
康有為首創逆謀,罪惡貫盈,諒亦難逃顯戮。
現在罪案已定,允宜宣示天下,俾衆鹹知。
我朝以禮教立國,如康有為之大逆不道,人神所共憤,即為覆載所不容。
鷹鹯之逐,人有同心。
至被其誘惑,甘心附從者,黨類尚繁,朝廷亦皆察悉。
朕心存寬大,業經明降谕旨,概不深究株連。
嗣後大小臣工,務當以康有為為炯戒,力扶名教,共濟時艱,所有一切自強新政,胥關國計民生,不特已有者,亟應實力舉行。
即尚未興辦者,亦當次第推廣,于以挽回積習,漸臻上理,朕實有厚望焉。
将此通谕知之。
此谕實後黨所拟,而名義則由帝出者。
太後既懲辦新黨後,拟行幸天津,視察租界情形,兼事遊覽。
榮祿力谏,言黨事初定,不宜輕動,恐有危險。
太後允之,下谕收回前旨,并頒賞于北洋軍隊。
蓋當時直隸正竭力整頓陸軍,訓練頗勤也。
榮祿入京後,直督以裕祿補授。
其人極頑固,太後甚信任之。
昏庸乖戾,不明事理。
其後天津拳匪之亂,實所釀成,其去榮祿甚遠矣。
西人之論如此,尚不失榮祿之實際。
蓋榮祿固不得不謂之有用人物也。
袁世凱既背帝求榮,帝一生之命運,即由于彼之掌中。
故帝崩時,遺诏囑其弟醇王複仇。
醇王子既立為宣統帝,己為攝政王,複仇之權大足施展。
于是立罷袁世凱職,以足疾令其家居,卒未能明正其罪而翦除之也。
不三年,革命軍起,仍起袁為内閣總理。
于是得乘時際運,由臨時總統而正式總統。
又至妄希非分,背叛共和,而洪憲帝制發生矣,然卒以是身死名裂。
迹袁之一生,盛蓄野心,而手術足以濟之。
其深謀積慮,寵辱不驚之态度,實師榮祿,而野心勃勃,則又過之。
予别撰《袁氏外紀》及《洪憲小史》二書詳之。
○控鶴珍聞十則 予友著《濛汜室随筆》,記同治帝遺诏立載澍,李高陽負恩事甚詳,頗與外間所傳帝崩時景象有異。
先是,同治帝将立皇後,召滿蒙諸大臣女入宮備選。
西太後獨喜侍郎鳳秀女,欲以中宮處之。
鳳女雖豔秀絕侪輩,而舉止殊輕佻,孝貞及同治帝皆不喜之。
侍郎崇绮女,年稍稚于鳳女,貌亦較遜,而雍容端雅,望而知為有德量者。
孝貞深喜之,密詢帝意安屬,以崇绮女對,冊立中宮之意遂定。
顧西太後獨深惡之。
穆皇後氣度端凝,不苟言笑,穆宗始終敬禮之。
宮中無事,嘗舉唐詩問後,後背誦如流,上益喜,故伉俪甚笃,燕居時曾無亵狎語。
西太後以穆宗之敬後而薄鳳女也,益忿怒。
每後入見,未嘗假以詞色,浸而母子間亦乖違矣。
後乃禁穆宗不許入後宮,欲令鳳女專夕。
顧穆宗亦不願常至鳳女宮,遂終歲獨居。
有時侘傺無聊,宮監輩乃導上為微行,往往步出南城,作狹斜遊。
上辄自稱江西拔貢陳某,與毛文達昶熙相遇于某酒館中。
上微笑點首,文達色變趨出,亟告步軍統領某,以勇士十餘人密随左右。
上數日後見文達,猶責其多事。
其後以痘疾,竟緻不起,人傳為花柳病者,實非也。
清宮禁故事,天子欲行幸諸妃嫔,必先由皇後傳谕某妃嫔,饬令伺侯,然後大駕始前往。
谕必钤皇後玺,若未傳谕,或有谕而未钤玺,大駕雖至,諸妃嫔得拒而弗納,此蓋沿明制。
明世宗自楊金英謀叛後,始為此制,以防不測也。
穆宗患痘,已稍愈矣,忽欲往慧妃宮中——慧妃者,鳳女也——後不可,上固求之,至長跪不起。
後念鳳女為西太後所歡,苟堅持,他日必谮我為妒,此非美名,乃不得已,钤玺傳谕,上始欣然往。
次晨,遽變症,召禦醫入視,曰:“疾不可為矣。
”後聞之大悔。
其後之決計身殉,固由西太後之淩虐,然亦未始不緣于此。
穆宗疾大漸,一日,命單召軍機大臣侍郎李鴻藻入見。
鴻藻至,上即命啟簾召之入。
時後方侍榻側,欲起引避。
上止之曰:“毋須,師傅系先帝老臣,汝乃門生媳婦。
吾方有要言,何必引避耶?”鴻藻入,見後在側,急免冠伏地上。
上曰:“師傅快起,此時豈講禮節時耶?”因執鴻藻手曰:“朕疾不起矣。
”鴻藻失聲哭,後亦哭。
上又止之曰:“此非哭時。
”因顧後曰:“朕倘不諱,必立嗣子。
汝果屬意何人?可速言之。
”後對曰:“國賴長君,我實不願居太後之虛,名擁委裘之幼子,而贻宗社以實禍。
”上莞爾曰:“汝知此義,吾無憂矣。
”乃與鴻藻謀,以貝勒載澍入承大統,且口授遺诏,令鴻藻于禦榻側書之,凡千餘言,所以防西太後者甚至。
書诏成,上閱之,猶謂鴻藻曰:“甚妥善。
師傅且休息,明日或猶得一見也。
”鴻藻既出宮,戰粟無人色,即馳往西太後宮,請急對。
西太後召之入見,出诏草袖中以進。
西太後閱畢,怒不可谒,立碎其紙,擲之地,叱鴻藻出。
旋命盡斷醫藥飲膳,不許入乾清宮,移時報上崩矣。
載澍後來得禍,此亦一大原因也。
嘗謂高陽此舉頗類唐裴炎之賣中宗。
然中宗惑于豔妻,竟有以天下與後父之憤言。
炎直言不獲見聽,激而為廢昏立明之舉,猶是人情之所有。
然不旋踵而伏屍都市,妻子流徙。
高陽則身受穆宗殊遇,豈中宗之于炎可比。
而顧縮朒畏葸,不恤負故君以媚牝朝,乃竟以此策殊勳,蒙上賞,晉位正卿,旋參揆席,雖中途蹉跌,罷政柄,就閑地,而恩禮始終勿替,死後猶獲上谥。
以視裴炎,何禍福之不相同耶!天道無知,豈不信哉?此事關系覺羅氏興亡大局者甚重,不佞聞之丹徒馬眉叔,馬客李文忠幕,固親得之文忠者也。
宮中多秘藥,其奇誕有出人意表者,不獨前記之劉監所受毒藥已也。
鹹豐中,貴陽丁文誠官翰林。
一日,上疏言軍事,上大嘉賞,特命召見。
上方駐跸圓明園,文誠于黎明詣朝房,候叫起。
時六月初旬,天氣甚熱。
丁方禦葛衫袍褂,獨坐小屋内。
忽顧見室隅一小幾,幾上置玻璃盤一,中貯馬乳薄桃十數顆,極肥碩,異于常種,翠色如新撷者。
私訝六月初旬,外間蒲桃結實才如豆耳,安得有此鮮熟者?方渴甚,遂試取一枚食之,覺甘香敻異常品,因複食二三枚。
俄頃腹中有異征,覺熱如熾炭,陽道忽暴長,俄至尺許,堅不可屈,乃大驚。
顧上已升殿,第一起入見已良久,次即及己。
無如何,則仆地抱腹,宛轉号痛,内侍驚入視之,問所患,詭對以痧症驟發,腹痛欲裂,不能起立。
内侍不得已,即令人掖以出。
然尚不敢起立,并不敢仰卧。
其從者以闆至,側身睡其上,舁歸海澱一友人家中。
友故内務府司官,習知宮内事。
詢所苦,文誠命屏左右,私語之故,友曰:“此媚藥之最烈者。
禁中蓄媚藥數十種,以此為第一。
即奄人服之,亦可驟生人道,與婦人交,藥力馳則複其初。
此必内監竊出,未及藏庋,而君誤食之爾,然亦殆矣。
”急延醫診視,困卧十餘日始起。
友某,滿洲舊族也,一日語予:“欲觀古畫乎?”予欣然詣其第,茗談良久,殊無出畫意。
予不能耐,亟請焉。
友笑曰:“此豈可輕易取出者?子當少安毋躁,俟老人睡,始可出。
” 所謂老人者,蓋其父也。
予唯唯不之異,想其父寶此畫甚,吝示人耳。
又久之,延予晚膳訖,縱談他事。
至夜分,予将告歸矣,乃命仆觇太爺安寝否。
仆報已寝,友始入,良久,捧一古錦匣出。
什襲珍重,異于尋常。
及出,則冊頁也。
突翻視,不覺失聲,蓋所繪者滿園春色,公然為妙肖之秘戲圖。
圖凡十六葉,備極淫枼諸态。
而其男子,則皆為一偉丈夫,須眉生動,十六葉無毫發殊異。
女則豐癯颀短,無一不備。
裝潢精美,确系内府藏本。
予舌挢神悚,不知曷以有此。
友乃指畫低語曰:“此偉男即清高宗聖容也。
” 慈禧最愛華美奢侈,故不得不婪财黩貨。
其時宮中賄賂風行,為曆史所罕見。
皇帝每問安一次,内監必索賄五十金,後妃以次各有差。
宮眷侍奉太後,亦必有孝敬,始得安其身,否則飽受淩虐,複不許告退。
家素豐辄苦于津貼,貧瘠者更因以緻命。
若近侍臣,以至外省督撫、司道等有進獻者,或賜膳觀劇,悉應納金,等級至繁,有多至十餘萬者,稱為宮門費。
清介無積蓄者每不屑為,則亦因之失慈眷。
南書房翰林,本内廷文學供奉,俸入至清苦,且為翰林高選。
凡遇宮廷賞赉詞翰及代拟應奉文字,内侍傳旨繳進,則文件與賄賂偕往。
經手内監知有獲,始允進呈,即邀禦賞,否即沈沒其物,恩眷亦漸疏焉。
又每遇太後、帝之生辰及三節朝賀,王大臣及外省督撫,例進如意,或貢珍物,由内務府内監遞進。
其過手費辄萬金或數千金不等,至少亦數百金。
聞甲午歲剛毅運動入樞垣,制鐵花屏風十二面進禦。
時中外饋獻多,太後懶于遍閱,辄命内監照收而已。
而剛毅必欲太後賞閱,賄近侍數萬金,因置屏風于宮中禦道側。
道駕過,内侍奏:“剛毅進屏風鐵花殊精奇,老佛爺曾賞覽否?”後颔之,命置寝宮,自此眷遇益隆。
又商約大臣盛宣懷入為郵部侍郎,進江南貢緞及金銀器皿等,宮門費至十萬金雲。
故内侍等無不稱頌盛宮保者,慈眷之隆,正由于此。
又聞内侍婪賄,李蓮英為之魁,須獨取十之七,其三成分給各内豎。
則皆其黨也,不敢有異言。
光緒帝之内監,則類多清苦異常,宮中有“冷皇帝、熱太後”之暗号。
綜計李之家财,于庚子後八年中所得者,約有二百萬金鎊。
蓋其先頤和園修造時侵蝕之費,尚不在内也。
而慈禧所自積之镪,始終未悉其确數,或言計共二百兆兩。
蓋彼雅喜囤積,外無發放,故無人知其婪賄之總數。
惟親信内宦掌之,其人則李蓮英。
是諱莫如深,自難窺其底蘊。
庚子聯軍之入都也,日本由大沽拔幟先登,首據頤和園,以保護為名。
蓋踵庚申英法聯軍故事:圓明園寶藏,悉為二國所獲,分三等收取。
高等歸獻國王,次由各軍官、軍士分得,最次則左近無賴貧民得之。
除寶藏勿計外,實裝載馬蹄銀三輪船有半。
各邦起而責難,僅斥一小軍官,而銀遂盡入于東京之國庫矣。
十數年來,日本勝俄與擴張海軍等費,實以此款為之主,而二百兆賠款為之輔耗矣。
哀哉!中國之财,喪于牝朝也。
聞宮中金庫悉儲金,戊子歲已有八巨椟之富。
後屬誰氏之手,雖不可知,然李蓮英實其大蠹也。
隆裕時所受賄賂,雖無慈禧之多,而亦不甚清淡。
據知其中秘者,皆言隆裕喜發放生息,與慈禧異。
然此亦可見财源之日促矣。
隆裕倚滇中婦人缪素筠為左右手,缪供奉如意館垂三十年,工繪事,亦慈禧舊人也。
缪為發放各票莊銀行生息,然不得裕數,但知缪經手而已。
庚戌歲盛宣懷入都,人皆觊得郵傳部尚書,實因載澤之招緻。
載澤妻桂祥女,隆裕之妹也,與宮闱有密切關系,遂以九千六百萬兩托盛向外國某銀行存放,而以盛為經理人,出納皆主盛。
溥儀既退位,聞洋行有倒賬之說,否則盛亦發钜财。
盛本狡狯,誠僞難必。
滋可歎也。
李蓮英于拳匪盛時,氣焰張甚。
及聯軍入京,兩宮西幸,太後時時怨詈,氣稍衰。
又遇岑西林之摧折,幾有一落千丈之勢。
然小人之技,以陰柔
且載湉五齡入宮,失怙恃之樂,無提抱撫育之恩,苟有人心,尚當憐憫。
奈何因其得位之故,而怨毒及之?且彼何知天子之尊貴?吾入宮時,每見其涕泣思母,以為天下之至苦痛者,莫過于載湉也。
吾輩正宜扶助之,何忍加以怨讟?”其慈祥之性類如此。
其後公主複與瑾、珍二妃善。
二妃者,廣州将軍長善女也。
長善與恭邸為中表昆季。
公主雖年長,而甚愛瑾、珍姊妹,自幼親之若手足。
逮中選入宮,公主又時出入宮掖,相得益歡。
瑾、珍知帝不見信于太後,恐後有變,惟自結于公主,或可保全。
公主本有意扶助光緒帝,重以瑾、珍姊妹之情感,益傾心為之救護矣。
瑾妃勤慎寡言笑,珍妃則婉媚幽娴,富于情愫,實一佳俠含光之好女子也。
光緒帝既郁郁不得志,不複系情燕婉,獨深知珍妃之德容,宮人中一時無兩,愛惜備至。
故珍妃雖知身世險巇,而知己之感,銘篆五中。
嘗與公主密語,及太後、光緒帝間之隐憾,辄泫然曰:“妹知帝心實無他,苟有變,惟有一死殉之而已。
苟及妹之未死,得有一線之機,可以進言于太後。
俾兩宮捐除芥蒂,則如天之福,妹死亦含笑于九泉也。
”公主以手加額曰:“卓哉,妹之志乎!愚姊必竭綿力以助之。
惜太後好昵群小,如李蓮英輩,皆足以傾危帝位者。
雖然,吾輩苟極注意,互矢忠誠,當不至有若何大變也。
”及戊戌事起,公主尚不知康之密謀,珍妃雖有所聞,然殺榮祿、圍頤和園之大舉,帝未嘗一洩于妃也。
事變既起,公主時方往熱河省親。
珍妃倉猝不知所為,但泣求于太後,恕帝無罪,否則願以身代。
太後怒,意幽珍妃于别室,即殺賜之死,以除珍妃,無他人敢為帝緩頰也,足見珍妃與帝同謀。
又以平日忤李蓮英意,蓮英亦欲死之。
會公主聞變曰,亟馳入宮視太後,力言此必康黨之流言,帝當無此意。
太後示之密诏,公主泣曰:“天不佑清,使兩宮有此巨禍。
然以太後之福,已得轉危為安。
皇上君臨天下垂三十年,其他尚無失德。
太後可恕則恕之,一旦變易,動人觀聽,恐非國家之福。
但得太後訓示,徐圖回複機宜,臣民幸甚。
兒意如此,未知當否?”太後尋思良久,曰:“予本思去此大憝。
今既為觀聽計,姑存其名,以俟異日可也。
”又曰:“珍妃竟敢為皇上辨護,可謂膽大妄為,不殺之,何以服衆?”公主從容進曰:“此所謂跖犬吠堯,各為其主是也。
皇上遇珍妃厚,當此患難之際,哀痛慘沮,為之求恕,亦人情耳。
若謂怨怼母後,妄思非分,按之珍妃平素為人,當未出此,願太後平心察之。
倘可加恩,幸釋之以事皇上,遂其初志。
兒請以生命保其無他。
”慈禧正色曰:“爾與珍妃有素,固當為之說項。
然彼所言狂妄至此,尚令彼等結黨,比而謀我,爾獨不為我地乎?縱不殺,亦終不能令彼與皇上相見。
彼果悔過,曆時使複自由不晚也。
”公主知不可勸,退而囑珍妃:“毋自苦,吾必為爾俟機會。
太後之怒苟怠,團聚自有日耳。
”珍妃感激涕零。
不意庚子之變,急切推堕井中。
公主知之,業已無及,為之惋悼不怡者累日,常曰:“吾負珍兒。
” 公主有幹事才,谙掌故,宮中有大事,太後必與商榷,以其甚娴典禮,且事事能持大禮,雖極忙迫之際不亂也。
光緒戊申,帝崩,而太後繼之,宮中大忙亂。
王大臣俱無立嗣計,皇皇終日夜,置喪禮于不顧,公主入,見殿中左右陳屍,未大殓。
清制:凡帝、後死,大殓前陳屍闆床,去地至近。
今一帝、一太後屍橫如舊制,而辦大喪之王大臣,不知安往,喪殿空無人,屍前僅設雙燭,光慘澹如鬼區。
公主目擊此凄涼之狀,悲憤交至,乃曰:“彼輩亦太不顧體統矣。
帝、後死,遂無發令治事之人耶?今日我不言,複誰言之!”立诏載沣至,責之曰:“爾今日幸矣,子為帝,爾攝政,雲胡不幸?大喪在目,近侍臣以百數,乃無一人執事殿中。
倘有殃咎,将孰屍之?豈兩宮薄待爾耶,爾乃淡漠若此?”載沣懼,遂遍戒臣工,勤治喪事,殿中人稍稍集。
公主左右指揮,一一就緒。
自大殓以逮奉安,内政之持,井然有序。
隆裕後稱妮不谙事體,攝政王亦闌珊不事事,微公主,幾不成禮也。
公主更事既多,又善酬應,晚年更能要事象譯,與公使眷屬應對,居然順理成章。
初,裕朗西公使女德琳歸國,慈禧留之宮中,即近日風行出版物之《清宮二年記》者是也。
慈禧自庚子後,漸識外情,知外人之不可不聯絡。
乃時接見公使夫人等,令德琳為舌人。
公主常與德琳遊,相友善,故能習蟹行文字。
久之,亦居然在象鞮之列,雖遠不及德琳,而與外人酬酢,亦綽綽有餘裕矣。
且德琳雖事太後,而相處未久,性情不甚谙悉,語默之間尚多顧忌。
惟公主從太後最久,直如屬毛離裡,故其言易入,常賴裨補阙漏。
太後晚年傾心外交,與各公使夫人等情誼接洽者,俱公主為之媒介,俾無陋膜之虞。
其後凡?會、跳舞、談話,公主無不參與,太後亦非公主不歡也。
有某公使夫人者,與公主尤契合,謂為滿洲婦女中第一流人物,德容言工俱備,惜未遊曆外國,罕知世界大勢。
不然,從容假以時日,澤以學問,俾與當世參政女子相颉颃,其才力實未容多讓也。
後遇某商約訂定事,公主往返磋商其間,斡旋之力居多,公然為女外交家矣。
惟吾國諱言婦女幹預政事,公主亦不願自為表曝,凡事謙讓韬晦,故外間鮮知其詳。
此實亦公主之好處也。
○清末雀戲三則 麻雀之戲,不知始于何時,在南方先有一種紙牌,狀絕與今之麻雀牌相類,亦為五木之遺制,殆即麻雀牌所自昉也。
京師則于光緒末葉,甲午戰事罷後始漸行;庚子、辛醜回銮而後,斯大盛矣。
當其盛時,上自宮廷閥閱,下至肩輿負販之流,罔不樂從。
凡舟車狹巷,辄聞铮铮然聲相答也。
慶吊事餘暇必為之,而狹斜胡同曲院中,無晝夜沈溺于此。
自民國而後,曲院中厲行禁止,遂不複聞此骨竹之聲。
而大家房闼中,其興高采烈如故也。
且益以撲克之戲,亦足見一時之風尚矣。
先是,清末宮廷中排日為歡,慈禧雖不甚好此,而亦逢場作戲,不以為忤。
于是妃嫔以逮内監李蓮英等,無不熱心于此。
其自外入而賭客中最豪者,即老慶奕劻之福晉是也。
每逢召入宮赴雀戲之約,必挾銀紙數萬金。
若大負,尚須遣人至家續取也。
其輸赢之巨類如此,故奕劻貪黩,亦勢出于不得不然。
蓋交際宮闱,本系彼之一種政策。
福晉挾巨金入宮,非特彼所不能幹預,且惟恐其不爾。
則籌此絕大之運動資本,以供福晉之揮霍,雖欲罷而不能,可知矣。
是時宮廷中既倡導于上,而外此王公大臣,部寮百職,以逮諸官眷屬,競以雀戲為款客消遣之具,如茗酒然。
其輸赢巨者,亦往往至萬金。
噫!官場直如賭場,安得而不賄賂公行,髒私之案,日出而不可窮耶?坐緻敗亡,蓋有由也。
奕劻子載振,亦賭興中最豪者。
先是,振貝勒既受楊翠喜,居之天津外室,其内幕乃非金屋,實賭場也。
凡入賭者,最小之局,亦必以三千金為一底。
底者即勝負之總數,而倍乘之數尚不在内也。
振既設此賭場以為之招,凡欲夤緣得優美差缺者,無不麕集于此。
振則遣人從旁窺視,以三等資格定其人之高下。
凡輸過三底,尚能再接再厲不少退縮者為上等。
蓋三底即萬金矣,博進過三底者亦如之。
上等之客,招待極優厚,飲食遊戲,聲色狗馬唯所欲。
然苟一入慳囊,不複出者,必另設他法恫喝,以傾其囊而後已。
其次則輸過二底及赢過二底者,為中等。
即不輸過二底而能常應三千元一底以上之局者,亦為中等。
再次則輸過一底,及赢過一底,亦如之。
對于來客皆有暗記,無有能遁出其牢籠者。
惟賭客入座,皆不得見主人之面。
雖與主人本素稔者,至此亦不得見面也。
凡招待之人,皆娴于賭者。
最上等之客,則可使楊翠喜自出酬應。
或問及貝勒,則辄雲:“回京,不在此間。
”其實正在秘密室内,與二三知己自樂其樂也。
此法行之既久,風聲所播,啧有煩言,言官因屢上彈劾。
老慶不得已,面斥振速行廢止,倘不遵依,即明令津門官警幹涉,振始唯唯聽命。
然其後乃反移至京師,開設賭場如故,但稍收斂,不濫招外客耳。
慶第二子載扌旉聞之曰:“是何膽怯也?吾誓必繼續為之,看窮禦史其奈我何?”時扌旉本眷二妓曰蘇寶寶、紅寶寶,亦寄寓津門,服用輿馬之奢,為一時最,揮霍日必數百金,勢将告罄,乃思取償于賭。
見其兄之收束,竊笑其膽怯,遂繼續而起,大有取代之勢,其豔訛則更甚于振。
蓋此雙雛者,本非有從扌旉之志,藉是招搖,于計良得。
然來者較振時流品益雜,雖車馬盈門,而中多稗販念秧之流。
半月來計其出入,殊覺得不償失,資用漸以不敷,麻雀之幟偃倒。
于是紅寶寶首先告别矣,于某夜與客訂定,席卷所有而逸。
後雖知其在上海,而以顔面關系,不欲其醜外揚,合浦之珠,遂不複返。
而蘇寶寶見紅如是,繼不肯獨抱向隅,于是收拾餘燼,背城借一。
津寓既空,扌旉二爺無法可施,止得吞聲忍氣,生入正陽門已耳。
斯時振正設局于内城,扌旉不得已,親往就範,自陳願與兄合夥。
振大笑曰:“老二何如?此席固不易居也,今而後知事之難矣。
”遂令出資為副,而實行兄弟竭力山成玉之事。
顧其後仍不發達,資用益形竭蹶。
或曰:“此經理不善之故也。
君家兄家錦衣玉食,安知世情變幻,以是樹立,豈不危哉?其速改弦更張,别延一能手為經理,自居第二重幕中,取穩健之分子也可。
”振、扌旉皆然之,于是乃有第三人出現矣。
津有商人王某者,善結納,工心計,向亦識振,曾有所賄賂紹介于振。
振之娶楊翠喜,王某與有力焉。
聞振兄弟之設賭場而敗也,乃自為毛遂,願效馳驅。
振極信之,曰:“竹翁來,事必諧矣。
”乃賃大宅于崇文門内東單牌樓之東,謂振曰:“方今警務初立,幹涉此等事頗鋒厲。
然近年來官吏俱畏外人如虎,故宜借外力以拒幹涉,方得發達。
既發達後,金錢充足,勢力擴充,即無患矣。
”振然其計,乃覓無賴洋人二,自認為場主。
振、扌旉與王某三人處内幕。
生涯大發達,每日必獲數萬金至十數萬不等。
約旬日,事為民政部所聞。
時民政尚書乃肅王善耆也,夙有剛正名,且彼亦磨砺豐夌,沾沾自喜。
聞此妖魔之大賭窟,以鏟掘為己任。
蓋其時固以民政兼警務,幹涉不正當之營業,乃其專責也。
或言:“有外人為護符,勢不易動。
”善耆正色曰:“吾生平豈畏強禦者耶?”乃決計往捕。
恐冒昧一往,不得巢窟之所在,反為己累。
乃先遣心腹僞為賭 賓,用作内應,以便指導。
此賭賓有特别徽識,以為捕時辨認地步。
其徽識用素絹剪小勝,系衣鈕間。
布置既定,善耆乃自往,先制外人。
蓋所雇之無賴洋人二。
俨然作當路先鋒,不聽閑人闌入,且對人即道系己之住宅,非中國人所得入而幹預也。
無何,善耆自至,入門,悄然無聲息。
揣其情态,宛然外人住宅,意頗餒縮,已為宅中人所見,出問為誰。
善耆轉念自語曰:“業已至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設有誤,命也。
不山窮水盡,吾終不返顧矣。
”乃昂然入。
轉一室,二洋人左右列案坐,曰:“子來何為?”善耆曰:“吾奉上命捕賭。
爾輩奈何犯法,作此害人之事?”洋人勃然變色曰:“賭具安在?此事豈可輕加誣蔑耶?不速去,吾手槍固不認人者。
”語次,出手槍拟善耆。
善耆意已決,且自恃有力,即直前奪其槍。
槍落地,徒手與搏。
洋人不意其有力抵抗也,頗虛餒。
善耆命從者助己,二洋人均就縛。
命執送使館訖,則内部尚未深知,一徽幟者似聞聲,出視。
善耆大喜,命為導引,曲折入密室。
驟睹之,衆皆大驚。
蓋此神鬼不到之區,絕不意飛将軍之從天而降也。
善耆方顧命警隊蜂擁入。
舉目一視,不覺駭絕。
蓋親王、貝勒以下,為己之戚屬世交者若而人,福晉、郡王、格格,為己之姻娅家人,尊長者若而人,均且駭且呼,謂:“七王爺行不得,咱們願罰。
”此外尚有商民及娼妓等,一時衣香鬓影,裙屣冠裳,不下數十輩,幾乎無可措手。
善耆乃聲言:“既如是,吾不得不顧全諸位體面。
但須允我此後永遠不設此等機關。
今日備罰金自千元以上不等,以充警費,衆意何如?”佥曰:“諾!”于是善耆問地主為誰,衆不肯言。
良久,善耆憤然欲搜索,乃令振、扌旉兄弟出拜。
善耆面數其罪,各令罰五千金,驅逐津商王某出京,不得逗留。
于是一天風雨,遂歸消散。
其後此大賭場移設津門如故,而京師大家之雀戲,仍不稍減,清亡始止。
○瓦将軍試金台書院 庚子聯軍之役,西太後既與帝及諸妃嫔西遁,域中洶洶無主。
八國軍既入城,各畫界分地而治,衆推德将瓦德西将軍為統帥。
瓦稔知中華習俗,人亦和平喜交際,乃建議招緻京中紳士,參與安民善後各事宜,每日開會議事。
一時士民頗頌之,争先往睹,王公大臣亦有參雜其間者。
遍設警察巡邏各地,維持治安,由瓦分派紳士主持。
除軍、政系聯軍自主外,其餘民事,均與紳士等商榷而後行。
列名顧問者多至數十百人,俨然外國政府之上賓,出而驕人矣。
其時軍機大臣等俱匆匆西走随駕,朝例一空,顯宦眷屬亦多避往津門或南下。
所不能去者,商民而外,則落拓窮途之寒士而已。
一日,瓦偶與紳士縱談中國政治,忽問曰:“吾于民事既多設備矣,獨于文學之事,迄未提倡。
彼輩學界人材,得毋謂我武人不知是非黑白耶?豈知吾幼受教育,長研學問,最喜助成文學之事。
吾既在此綜持一切,不可令學士文人向隅。
吾欲遍招全國學界,考其優劣,一施賞罰。
将用何種手續,諸君其有以教我。
”于是紳士紛然建議,或謂宜開科取士者,或謂宜特行殿試者,或謂宜臨時舉行博學鴻詞科者,一一為瓦德西解釋。
瓦曰:“貴國考試,重在八股試貼。
開科取士固系正辦,但需時太久,全國士人一時豈易招緻?吾亦恐不能居此久候,此條自當取消。
至于殿試策論,固足以觇貴國士子之治道,然名義上既為皇帝之特權。
吾國亦有皇帝,兩國權衡,此等名分,似不可僭越。
若博學鴻詞性質,據貴紳士所述,亦與殿試相同,且為特典,若倉猝舉行,反恐貴國士子譏議,亦非妥善之道。
還請貴紳士另議辦法。
”時紳士中有丁某者,頗狡黠,乃起立曰:“聆将軍之教,誠令人悅服。
所謂臨事不苟,聰明正直者也。
鄙人今獻一策,似尚當于事理,未識可供采擇否?”瓦命速言之,丁紳從容曰:“敝國平時校試士子,乃有書院,猶外國之有學堂也。
京師最大之書院曰金台。
凡京兆尹及大官到任,俱應莅試。
将軍有意嘉惠敝國士林,自當戴将軍以長官之禮。
如承将軍不棄,賜以甄别,即于書院中舉行,何如?”瓦大喜鼓掌曰:“是吾心也。
書院恰如學堂,吾正欲詢問及此,何貴大夫之善體人意耶!吾校試學堂,适合吾之位分。
其速速辦理,明日即示考期,三日内實行可也。
”又曰:“即敦請丁先生為考試總裁。
凡考試一切事宜,俱由丁先生全權辦理。
應撥費用若幹,預算一表,即付敝處照撥。
幸好為之,勿示過儉。
須知此亦難得之遭也。
”于是衆紳聞瓦以全權委丁,且囑勿示過儉,顯然可得肥美之分潤,皆豔羨垂涎不置,各悔前此失言,而已無及矣。
翌日,丁果呈預算表于瓦,一切布置費用,乃至五萬餘金。
瓦略視之曰:“貴國素崇節儉,凡事皆不鋪張,如此表可以概見。
君真熱心辦事人也。
”丁唯唯而退,喜極欲狂。
又明日,廣張示谕,言:“德将軍考試金台書院,凡前列者皆得優獎。
”時文士之流落都下者,正苦衣食不給,聞考試可得獎,皆躍躍欲一試,宛如餓虎逢狼,較之大比之年,情形更為激切。
蓋虛榮與實利相較,自不同耳。
報名應試者,湧如怒潮,定額本拟千人,三日之間,逾額幾兩倍,不下三千人矣。
丁某命即截止,因為報瓦曰:“以将軍威德,士子聞風而來,雲集波湧。
院中位置,實不能容,計須擴充坐位。
然添置之費不赀,溢出預算良多,而獎金更當加額,是否可行?不得不請示于将軍。
”瓦掀髯曰:“此盛事也,奈何吝惜區區,負人好意?其速行添辦。
經費一切,随加随支,以俟事竣決算,可不示以限制。
請先生即主持,來者不拒可也。
”丁唯唯奉命出,趾高氣揚,如登雲霧矣。
及考期,丁先以題目呈于瓦,且釋其意,瓦以為忠于己,甚贊成之。
是日,書院中坑谷皆滿,吚唔之聲,聞數裡外。
題出,則以《不教民戰》一章,而試帖則“飛旆入秦中”一句也。
士子嘩然,或以為辱國,然為得優獎計,不欲搗亂敗事。
遂各研思抽秘,鏖戰奪标。
懸獎之額,第一名為百金,以次遞減。
在瓦視之,尚以為過菲,而金台書院之故事,實破天荒之優獎矣。
是日,凡與試者俱給外國點心兩枚,以示優異,然人衆言龐,膳夫供應不及,食物俱雜以草具,不堪入口矣。
卷既集,丁呈于瓦。
瓦命丁分派各校試者閱薦,然後由丁總閱。
閱定,更呈于瓦。
第一卷為浙江人某,實太史公也。
蓋其時翰苑諸公困守辇下者正多,得此百金,不無小補,故冒恥為之。
而不意瓦不解文義,但善中國楷書勻整。
太史公本善書,因此等考試,向不重書法,謄卷半屬行草,遂被瓦抑置第五,僅得三十金雲,此系某君親為予言者。
榜發,瓦以百金過菲,特于前三名加獎二百金,一名加百金,二、三各加五十金雲。
事竣,丁某囊中所攫不下三萬金,瓦前後蓋共費八萬金也。
○肅順獄異聞 慈禧當國之世,衆怵于母後之威,鹹以肅順為叛逆。
及清亡,私家記載及耆老傳述,始敢道其真相。
迄今事實大明,乃知肅順因阻撓垂簾聽政而得禍也。
肅順強毅有膽識,遇事不餒,其所短者在不學無術,又疏于防患,計智淺露,易招尤悔耳,故亦卒以是緻敗。
若平心論之,其為人畸于陽,非陰柔之小人可比;而好賢禮士,留心治術,敻異鹵莽滅裂之流。
若以之比剛毅輩,固高出萬萬也。
先是,肅順為鹹豐帝所信任。
帝晚年頗不滿意于慈禧,以其佻巧奸詐,将業必以母後擅權,破壞祖訓,平時從容與肅順密謀,欲以鈎弋夫人例待之。
醇王夫婦以身家力争,得不死。
然慈禧固已微知肅順之傾己矣。
及熱河之變,帝疾亟,肅順主立長君,以杜慈禧恃子攬權之陰謀。
顧慈安謙退,不肯負責,而慈禧日夜抱其子,聒于上前。
上病中不忍其母子失所,業已允之。
肅順主立長君,慈禧乃為先發制人之計。
及帝大漸,慈禧即對王大臣語及托孤事,詞甚哀切,且雲:“帝已許我。
”諸大臣見慈禧已有子,托孤寄命,為當然之理,乃不得不效忠于慈禧。
于是慈安亦以慈禧有子,自應繼統,乃合謀速召恭王、榮祿等至熱河。
時肅順與端華定計,以怡親王載垣為帝,取國有難,宜立長君之義也,而不知鹹豐有子,其言不順,且不與恭王等同意,勢力偏于一隅,失敗之由,蓋因于此。
時慈禧既得慈安之助力,而乘恭王等之強有力者,知勢已占勝,遂命舁帝榇啟行,疾趨京師,欲先一日抵京,發肅順等之罪。
肅順等知之,恐為先發,乃令怡親王侍衛兵護送後妃,将于途中殺之。
而榮祿以兵隊至,預防其變,肅順等遂不敢動。
逾日,慈禧先抵京,肅順等奉梓宮行,須後三日始到。
慈禧深幸到京在先,得與恭王等密謀對付之策。
且先握得傳國之玺,以為嗣子得位之據。
布置既定,靜待肅順等至而後發。
越日,梓宮至,恭王已于前一夕派兵駐劄行禮地,以防非常之變故。
幼帝及兩宮皇太後皆孝服出迎。
迎後,即奉梓宮入城,城内亦先設營帳以待之。
怡親王及肅順等既至,兩太後率領鹹豐弟及軍機大臣桂良、周祖培等鹹在。
慈禧神态嚴靜,謂怡親王曰:“東後及予皆深感汝及他同官,護送梓宮,頗能盡其職分。
今日大事已畢,監國之名,宜即銷去。
”怡親王不意慈禧突有此谕,乃厲聲曰:“予之監國,乃大行皇帝遺命所授,兩太後無權以去之。
皇帝沖齡,非予允許,無論太後及何人,皆無權召見臣工。
”慈禧從容曰:“爾意如此?請觀其後。
”即傳谕将怡親王等三人逮治,一面迎梓宮于皇城大門。
途中所列兵隊,皆榮祿等所派遣,慈禧之黨也。
于是肅順等知已失敗,無可奈何。
順乃咎二王,謂:“不聽吾言,緻有今日。
”蓋肅順當皇帝垂危時,即勸怡親王先攫傳國玺,次以兵隊監守。
兩太後不聽先還京,一面下诏解除恭王、榮祿職權,奪其兵柄,然後回京行事。
而怡親王怯懦不前,緻玺印為慈禧所得,大事業已去矣。
又複聽慈禧先返京師,令得與恭王、榮祿等密議部署,而自守重滞之梓宮,以緻三日後始能抵京。
待其計畫已定,猶不自悟,空言抵抗,其得禍也,宜哉。
肅順等既誅,而垂簾之局乃大定。
○剛愎自用二則 庚子之禍,固以端王、李蓮英為中堅,而助成之者,實剛毅為之魁。
剛毅一貪鄙妄人,而能得朝廷之信用,釀成辱國喪師之慘劇,實滿洲之戾氣所鐘也。
剛毅生性執拗,愚而好自用,妾自稱頌,不值識者一哂。
然其惡不在此,乃在一生所長,以貪婪為其本能耳。
滿人生性好财,不獨剛毅為然,其故由于饋贈宮闱親貴,包衣人尤嚴主仆之分。
主家貧困,包衣雖官宰輔,主至其家,則尊若父母,有所欲取,辄攜去,弗能較也。
故滿人應官多貪鄙,其勢不得不然。
蓋祖宗立制,即以勢利相倡導耳。
剛毅家世寒微,由清文翻譯曆官部郎、巡撫,不識漢文,好瑣屑鄙事,自謂精能。
巡撫廣東時,因太後六旬萬壽,入都祝嘏,方希大用。
時内地及京師,尚普用生銀以錢兩計,而廣東獨已早制銀币。
一日,剛傳造币廠總辦某道入見,卒然曰:“為我制币三萬圓,刻期必成,将攜入都中。
“苛道唯唯,如期制成,赉往,剛命收訖,默然不複過問,亦不言如何開支。
某道不得已,列入解京項下報銷。
剛毅既至京,因内侍獻于慈禧,且賄内侍萬金,言于慈禧謂:“剛毅知萬壽時賞犒繁,特鑄新币,以表敬意。
”慈禧視币色光耀,喜甚,遂饬收入。
宮中有寵者皆賜之,衆争寶愛,念剛毅之能不置。
尋剛擢戶尚,入軍機,皆三萬銀圓之力也。
某道以解京報銷,太後亦不過問。
剛毅聞之怒,諷後任劾去之,以為宜贈己也。
未幾,清糧事起,剛奉命南下,凡江、浙諸省,無不被其搜括,公私為之一空。
初,某禦史言“江、浙地密人稠,開墾已遍,而賦冊多列荒地,不報升科。
當此國庫支绌之秋,何堪再聽隐匿?此皆污吏奸民,串通作弊,實有妨于國家惟正之供不鮮。
朝廷宜派專使,遍行清丈,使地不隐匿,糧無虛報,庶幾國用充裕,良民氣平”等語。
時方甲午新敗之後,朝議正事羅掘,覽奏頗動,遂交部議。
剛毅時掌戶曹,力主速辦。
朝廷遂簡剛為專使,勵行清丈,志在必成。
剛奉命南下,與督撫會商辦法,皆主畸零糾葛,騷擾民間,如操切行之,恐釀成禍變。
剛以為疆臣有意忤己,大怒不聽,乃自發單谕,饬州縣自行履勘,無少瞻徇。
時地方各長吏知其意在婪财,各集銀數十萬以賄之。
事少緩,然意猶未慊,且搜索及倉庫,日夜咆哮于藩署道庫間。
長吏苦之,乃更賄以若幹,始偃旗息鼓而去。
此行非特并未規畫清丈方法,且于江、浙田賦之統計,未嘗一窺也。
但前後婪索數百萬金,捆載而歸耳。
自經此搜括,江、浙财力為之大衰,而剛之私囊,充牣有餘矣。
及拳亂起,剛之家财,悉為聯軍所得。
有家人林某者,乘其将斃時,攫得十餘萬金,且竊其寵姬某氏,逃往天津。
回銮後,設金店于東城及前門外,居然面團團作富家翁矣。
顧其後輾轉,生一趣聞,亦足見天道之好還也。
林某既得寵姬如夫婦,常車馬出遊,以炫其顯赫。
某少年者,宗室子也。
幼曾出入剛府中,識某姬。
偶見于香廠中,知為林某所得,大憤曰:“惡奴敢爾?吾必取而代之。
”顧以事無佐證,力難發其覆,計不如以術誘之,施以離間,則彼雌雛必非林某有矣;雌雛既去,金将誰屬。
于是大施其吊蚌之手段,不旬日而寵姬果入少年之手,漸惡林某如眼中釘。
一日,林某憤與姬争,姬亦盛氣相向曰:“爾何人?此剛相家财也,爾何人?”于是立往金店及各鋪中,宣布林某罪狀,囑于各手續契約中取消其名,仍用剛氏名義。
林某懼,願分一席地,不敢争主權。
姬不許,令人閉置一室中,不與飲食,未幾斃命。
姬竟與少年同居,如夫婦。
不一載,少年揮霍其産殆盡,姬郁郁得病死,少年仍一貧如洗焉。
剛毅既不甚識字,而又不肯自安拙陋,遇文人且欲自炫其能。
嘗在江蘇與某撫縱談,岸然曰:“人皆謂我剛複自用,我知剛直而已,何謂‘剛複’我實不解。
”蓋誤“愎”為“複” 也。
剛粗鄙不文若此,而獨與翁同龢善。
蓋翁憤于李高陽、孫毓汶等之以文法相龃龌,乃奮然曰:“讀書人颟顸,不能治事,治事還須蕲不識字者。
”以故既入樞垣,便援引剛毅,謂其樸直,可任使也。
然剛知貪婪而已,其心固甚無良。
翁雖援剛,剛既得志,不以為德,而反傾翁。
翁亦無如何,惟诙諧以寄其憤慨耳。
剛于文字固茫然不解,而于事理亦絕無見解,蓋普通知識不完也。
一日,嘗偕諸大臣入對,剛力陳總兵龍殿揚之能,謂該鎮系“奴才之黃天霸”。
衆鹹匿笑之。
翁退,乃诘剛曰:“龍鎮是公之黃天霸,公即是施德全耶?”剛無言。
剛又嘗語:“人凡求治,何必學問?但實事求是,即平生大經濟也。
如某之一生隻作破承題,且亦旋即棄去,不屑為,而今備位宰輔,與彼咬文嚼字,辄誇下筆千言,而落拓窮途,一身且不自保者,何如?”聞者亦不屑與之辨難也。
嘗于度歲日,命其幕賓作春帖,粘于府門,所拟者均不洽意。
一學究為府中錄事,妄希榮寵,亦撰一聯進呈。
剛忽激賞曰:“還讓此公。
”乃命書之。
下聯為“花暖鳳池春”句。
“池”誤作“墀”,蓋學究抄襲舊本,以訛傳訛,剛亦不解也。
他幕賓見之,相率辭去,謂:“吾輩不甘為白字先生分謗。
”剛亦聽之。
剛曾為雲南按察使,忽欲沽名,乃命人編刊《官場必讀》,遍贈僚屬,且攜至京中贈人。
展視之,則率載劄咨、呈移、告示等程式,了無他物,見者無不失笑。
剛以查庫,至江甯調查鹽務厘金及地方行政簿,繁如牛毛,昧昧不能省視,則舉告曰:“但使五岸督銷,增認若幹。
各地方田賦、雜稅增額若幹,則我事好辦矣。
”有厘金總辦某道,欲固其位,請月增十萬金,剛既諾之矣。
忽某道挽人進言:“可增至十二萬金。
”剛曰:“爾速取金來,我奪彼與爾可也。
”保甲局歲費止六千金,剛曰:“此屬糜費,何益?不如裁之。
”後盜賊白晝橫行,絕無防衛,不顧也。
初,江甯藩司弗審剛意,聞剛至,日督員吏會計鈎覈。
時盛暑,剛急欲入都覆命,見狀不耐,乃曰:“君奚徒自苦?天下事殊易辦,日隻須兩句鐘,着坎肩,挽将辮子,一小童掌扇,則諸事畢矣。
”藩司會其意,乃潤色了之。
剛喜速成,束裝而去。
聞藩司所贈亦不下二萬金也。
庚子聯軍既入京,洶洶索罪魁,剛知不免,乃謂人曰:“君辱臣死,今兩宮西幸,辱矣。
我為國家大臣,敢不死?”乃絕粒。
痛飲五色瓜湯,腹洩數日,遂死。
○毓屠戶六則 清季之酷吏,當以毓賢為舉首。
迹其生平,無他能,前半生殃民,後半世召侮。
蓋自山東知府以至巡撫,以能治盜名,名為治盜,實殃民也;自山東巡撫以至為山西巡撫,以能排外名,仇教殺人,借殘酷自鳴忠憤,名為排外,實召侮也。
而其最昏誕者,即奉拳匪為神聖,不惜與其前此治盜之宗旨相背馳,誠不知是何肺腸矣。
初,毓知山東曹州府。
曹多盜,毓至曰:“是易治也。
”命木工制大木籠四,高及肩,囊其身于籠,而以木環圍瑣其頸,植木其中,足下初置磚,漸抽去。
弱者半日、強者一日夜死矣。
籠骈列署門,若儀注然。
某君語予:某歲曾以事過曹,甫及境,哄傳“請看毓屠戶捕盜。
”出觀之,十餘衛兵洶洶搜一旅邸,得槁項黃馘者十許人,缧绁牽曳而過。
或歎曰:“是十許人者,不逾一晝夜,俱送入鬼門關矣。
”予駭然,意谳盜定罪,往返亦須數日,安得一晝夜即骈殺爾許人? 且其間或有冤者,亦須分别鞫訊。
然衆語如此,不可不一究竟,逡巡往觀之,至則太尊高坐堂皇,略問姓名履曆,即厲聲曰:“站!”站者,立入木籠之簡稱也。
四大籠既有人滿之患,其餘殆可以候補資格,苟延殘喘矣。
豈知二門内尚有羅列者六,适符全數。
于是十人之生命,一日之間斷送而有餘。
予不忍再視,遂闌珊歸寓。
明日,往視之,則累累之屍,正如貓犬野蓋,橫拖倒曳而出,雲将投入深谷中。
尚有一二呻吟于籠中者,衆鹹啧啧稱為好身手也。
予乃語友人:“功令:州縣治盜,須詳禀上官,得批複而後定谳。
即近歲有就地正法、便宜行事之例,然亦非府、縣所得擅主,何毓之能有此特權也?”友曰:“斬絞之刑,始謂正法,須由上官請命而後行,若站籠則本非死刑,可以無俟請命。
然往往速死,此乃比于格殺勿論之例。
因前歲此地劫去饷銀數萬兩,朝廷震怒,特谕州、縣治盜,格殺勿論。
毓素以武健嚴酷著,簡授曹府,陛見時,自請便宜行事,務使盜風盡絕。
故站籠之設,乃奉朝旨特許,仿佛視同化外。
上官所不過問。
即《周禮》‘刑亂,國用重典’之意也。
”予曰:“然則是否真盜,可不問耶,何執途人而使之入籠也?”友曰:“此則非予所敢知矣,請還問之府尊。
”又明日,遇毓于某巨室中,或問治盜事,則岸然曰:“予到任兩月,站三百七十餘人矣。
然盜風仍未絕迹,曹人誠強項哉。
”越日,予去曹,聞後殺千餘人,暴民驟起,欲圍署戕官。
某鎮救之,始逃而免。
毓以能盡法懲治,蒙太後特達之知,不三歲,洊升巡撫。
山東故多盜,熟知毓之好殺無厭,不敢複攫其鋒。
忽一變面目,而以神術習拳,且移其劫掠之能力,以仇洋教。
毓私喜盜衆之畏己也,而又利其仇洋教之可張己聲威也。
乃亦大變其面目,舉前之斥為化外者,不惜一轉移而獎之為義民。
按:拳匪初起,承八卦教之遺脈,大都在博山、堂邑之間,設壇練拳。
初不甚盛,且畏官府之诘責,不敢公然有所作為。
自毓賢以仇殺教士之主張為正當,于是蹤迹漸肆,徒黨亦漸衆。
其人皆持大刀往來,聲言非殺盡洋鬼子不可,因名其會曰“大刀會”。
然溯其原起,實自李秉衡始。
毓賢為藩司時,秉衡任巡撫,以仇教相切磋,因是親善。
時大刀會殺二教士,德人以秉衡獎勵大刀會,緻釀此禍,非褫秉衡職不可。
朝議亦主排外,執不允,但調秉衡督川。
德人憾不已,遂命開缺;德人堅謂不足蔽辜,卒革職去。
去日,謂毓賢曰:“我去公必代,是不啻竟我志事也。
朝廷怵于外人勢力,不欲決裂開釁,亦具苦心。
但我輩堅持此志,當百折不回,非掃盡妖氛,無以表我輩之人格也。
幸好為之,吾已密保于上矣。
”及秉衡去,毓果得代,乃一循秉衡之舊,幾如蕭規曹随,後先媲美也。
拳匪探知毓意所在,大肆劫掠,于是有所謂“朱紅燈”者出現,揭竿懸旗,昌言滅教。
毓賢命濟南知府盧昌治查辦,匪起抗拒,擊殺官兵數十人,自稱“義和拳”,建“保清滅洋”旗,劫掠教民數十家。
毓賢聞其仇教也,即不問其拒捕之罪,反獎為義民,出示安撫,改其名曰“義和團”。
蓋此嘉名實自毓所賜也。
後毓入都,聞士大夫多斥拳匪者,惟剛毅等與己見合,乃倚為盟主,以攻反對者,辄大言曰:“義和團魁首有二,一為鑒帥,其一即我是也。
”其敢冒不韪如此。
時拳匪樹“毓”字旗,焚劫無虛日。
教士屢函乞申理,總署令毓保護,毓均置不問,匪勢益熾。
法使屢責總署,乃召之來京,以袁世凱代為巡撫,拳匪遂闖入直隸境矣。
毓賢入都,得端王、莊王、剛毅之贊庇,氣焰張甚,辄謂:“朝議太無主張。
”陰斥樞臣之媚外。
每與端、剛等論議,曆述義和團之忠勇可恃,端、剛等遂據以入告,乃仍用為山西巡撫。
拜命之日,拳匪額手相慶,皆曰:“吾道其西矣。
”蓋衛軍數十人,皆拳匪首領,早以佳音報知團中矣。
自是,山西始有拳匪蹤迹。
毓乃如飲狂藥,自稱義和團統領,蓋憤于山東之被黜,激而倒行逆施之舉也。
平陽府教堂被毀,府、縣以聞,稱曰團匪。
毓賢痛斥之,至欲列諸彈章。
于是郡、縣承風,莫敢诋拳匪矣。
毓賢在山西日,與端、剛通密函,自言:“阃外事,惟賢所主。
晉中洋教得淨絕根株,然後更及其他,賢必為公等分憂,對朝廷盡忠,對上官盡職,對地方盡力,對義民盡信,對天下、後世無愧。
”雲雲。
其風颠不經,皆此類也。
端、剛等歎為義士,隐然倚若長城。
故總署疊接外使責言,請撤換晉撫,中朝俱置之勿問也。
李蓮英語人曰:“方今督撫中惟毓賢一人,可算得盡忠報國。
”敏賢聞之,益喜自負,因命太原冶工精制鋼刀數百柄,分賜拳童,刀環皆镌“毓”字,呼其衆入署,親谕以“仇殺洋教,宜并力一心,勿負我意”等語,諄諄如訓子弟。
拳童跳踉索錢帛餅餌。
毓命與之,謂其左右曰:“此輩天真未鑿,要皆忠勇之氣所成,不宜拘以禮節。
”賞畢,複送之出署,市人鼓掌從之,皆豔羨垂涎,于是無業遊民紛紛請習拳。
即小負販者,終朝勞動,不獲一飽,亦推擔而起曰:“盍習拳?習拳可立富貴。
”既愈集愈衆,署中應接不暇,毓亦厭苦之,乃令各州、縣分給錢米,不複直接供應矣。
州、縣敢怒不敢言,或毅然不與,則拳匪圍署滋擾,洶洶欲火廬殺人。
此等案日辄數起,毓置勿問也。
拳匪向州、縣無所得,則仍來撫署環求。
毓乃接大師兄入署,與商安插拳衆善法。
綠輿朱蓋,尊若貴賓。
大師兄亦居之不疑,與中丞公分庭抗禮。
及開議,毓長揖就教,大師兄曰:“吾已與部下約:凡得教士産者,以十之三賞首功,十之三分賜各兄弟,其四入團為公費。
此後老公祖但獎勵團衆,許以便宜行事,通令各地方官勿加幹預,則彼等饷項充足。
取鬼子不義之财,供同胞倡義之費,一舉兩得,永不複煩公祖撫恤矣。
”毓大喜,亟贊為“辦理有法,果然天誕奇才,安内攘外,保佑大清,此國家之福也。
”是年五月,拳匪擾直隸,聯軍攻天津,東南各省自保,袁、許等以禍日亟,請速保護使館教民,勿召外侮。
朝旨兩可。
總署主外交,見禍切肌膚,乃不得不請旨保護教民。
廷寄至晉,毓擲之于地曰:“此漢奸所為也,老佛爺必不信此,且端、剛等自有主張,豈至先後矛盾若此?”翌日,端、剛函至,則果饬其力庇團民,痛除洋賊也。
毓語家人曰:“吾幾為漢奸所誤。
”自此乃于廷寄中見保護外人及調和等詞意者,誓不複入目,一意主庇拳仇教。
六月,遂命大焚教堂,殺教士,太原為首倡。
有最巨麗之教堂被焚,煙焰滿城。
毓登高觀之,歎曰:“天意也。
”營官将施救,毓不許,曰:“汝何人,敢違天乎?且非吾有命,胡仆仆為?” 拳匪焚殺之慘,實推山西為最。
蓋他處皆拳匪自為之,其力小而弱,惟山西則巡撫為之主張,故其力厚而強也。
時洋教士及華人入教者被殺之慘,暗無天日,有目擊者尚能言之。
大教堂中英教士某者,為毓所誘擒,複逃出,号于衆曰:“昔年晉省大饑,赤地千裡,吾輸财五六萬,活數千人,于晉亦不為無功。
今獨不能貸一死,讓我他往耶?”時左右皆拳匪黨羽,方鼓興若狂,無一人為教士緩頰者,且無力者恐禍及己,亦不敢有言,卒為拳匪所戕。
又一英婦挾抱嬰兒出,跑于道左,言:“吾施醫藥,歲治數百人,今請貸吾母子一死。
”語未絕,衛兵以梃擊之,仆于地,兵推置火中,兒已宛轉烈焰中矣。
婦奮身複出,兵仍推之入,與其兒同燼焉。
大教堂既焚,乃命搜獲各分教堂教士、教民,令集一處。
先下令守城門,禁教士出入,行道者皆檢其身有無佩十字章,佩者皆捕之。
複移教士老幼于鐵路公所,以兵圍守,绐言将送之入都,衆以為有生望也。
無何,複命驅入撫署。
毓自坐堂皇,厲聲數教士惑衆之罪,命即日行刑。
凡殺英教士男女老幼三十餘人,服役者二十餘人,枭首懸城門示衆。
衛兵之與教民有私仇者,任意剖心棄屍,積如丘山,毓勿問也。
毓自上奏,言彼設一巧計,将洋人盡數擒捉,以練鎖之,均在撫署處決,無漏網者。
惟有一洋女人,割乳後逃走,藏于城牆之下。
及查得,已死。
此等喪心病狂之詞,公然見于奏折,可謂一時之戾氣。
又撫署殺教士之翌日,盡驅法天主教堂童貞女子二百餘人,至桑棉局,迫令背教。
皆不從,令斬為首者二人,以盎盛血,使諸女遍飲,有十六人争飲盡之,毓乃令縛十六人懸高處,迫其餘皆背教。
仍不從,求死益堅。
兵士擇貌美者,掠數十人去,欲肆行非禮。
聞無一人屈者,或扼殺之而淫其屍焉。
其後諸女子皆被殺,屍橫如獺祭,見者莫不慘傷。
各屬教民富者,罔不被拳匪掠奪,其被逼背教,抵抗不從而死者,先後凡數千人。
被禍最慘者為大同、朔州、五台、太原、徐溝、榆次、汾州、平定等處,拳匪之勢幾遍全省。
毓雖剛愎,而懼内甚。
其夫人亦仇教,胡殺戮之慘,無與挽回者。
聞後亦知殺女教士之慘,命于女子暫緩。
而拳匪得志,乃不從令矣,毓妻卒發背疽,死于晉。
聯軍破天津,報至,毓自請勤王,将率拳匪出發。
然其意亦畏洋兵,不欲果往,意端、剛等欲使己為外應,必不令其入京也。
無何,朝旨下,命統軍來京。
毓大懊喪,陰諷晉人籲留,拳黨亦不願毓去。
朝旨敦促不已,始議就道。
瀕行,延大師兄等入署,置酒與别,且囑之曰:“教民罪大,焚殺任汝為之,勿任地方官阻止也。
”時聯軍已破京師,兩宮西幸,毓遇之于途次。
太後已有悔意,不願見毓,命暫回本任供差。
毓語其家人曰:“吾将得禍。
雖然,成敗有命,吾何悔哉!” 八月,李鴻章奉命議和,德國要求第一件在懲辦罪魁。
案中聲言山西殺戮之慘,為各省最。
朝旨乃令毓開缺,另候簡用,以錫良代為晉撫。
時各國以罪魁未經懲辦,不允議約。
駐德使臣呂海寰,駐俄楊儒、駐英羅豐祿、駐美伍廷芳、駐法裕祥、駐日李盛铎,合電請懲辦罪魁,首李秉衡,次毓賢、剛毅、趙舒翹、董福祥、載漪、載瀾,并述各國堅決之意。
鴻章與劉坤一、張之洞、盛宣懷亦先後電劾,朝旨乃将毓賢褫職,配極邊,永不釋回,各國意猶不慊。
十二月,得旨:毓賢遣發新疆,計已行抵甘肅,着即行正法。
于是至慘極惡之毓賢,乃有歸結之一日矣。
當毓聞京師失陷之變,折回晉境時,拳匪仍肆擾各屬不已,劫掠之事,視為慣例。
各屬亦不複上報,而毓亦知憂懼斂迹,不複如前之興高采烈。
惟拳匪羽翼已成,急切不肯收束,且鸱張益甚,見毓之懼禍灰心也,日聒于撫署,謂:“京中消息,純系漢奸謠言,實則京中使館已焚,洋人盡殺,指日可望太平,統領不必愁煩。
”毓被嬲不已,乃曰:“朝旨亦可假冒耶?爾等速自為計,毋溷乃公。
”拳匪知不複可混,乃嘯聚各鄉,為攫金鳥獸散之計。
是時,州、縣強項者,始不關白上官,自行痛剿,毓亦不過問。
有平遙令某者,以家财激勵死士,捕劫掠之拳匪數百人,骈誅之。
拳匪欲報仇,訴于毓。
毓曰:“爾輩劫掠為生,即非義民,安知非假冒義和拳者?爾輩須往查明皂白,吾始可為之代辦。
否則,地方官本為除暴安良計,劫掠者,王法所不赦,吾安能庇爾輩?且吾已為朝旨所駁斥,旦夕待罪此間,尚能為爾輩護符耶?今本省洋教已盡,爾輩宜往京師、天津、山東一帶,奮其義勇,自樹一幟,切勿在此騷擾良民也。
”拳匪語塞,但求撫公憐憫,發給遣散之資,令兄弟輩各尋生活。
毓曰:“吾服官以來,清剛自矢,别無藏镪餘财,可以為諸英豪壯行色。
無已,吾惟有敝衣數箱,爾輩向質庫取銀,作川資何如?”語畢,命從者出箱示之,皆破爛不堪衣着之物,拳匪乃謝曰:“公真清官也。
兄弟輩不敢複有所求,且公行有日,兄弟輩尚當醵資為公壽,公毋自苦,兄弟輩必當籲請于朝廷,保公無罪也。
”毓謝之,且囑其勿爾,令朝廷生疑。
自是拳匪不複入撫署。
罪魁懲辦之旨下,秉衡、剛毅已前死,惟趙舒翹、毓賢尚存,宜立即正法,以謝外人。
時毓賢得發配新疆之旨,将行,尋又得抵甘肅即行正法,着何福坤監視行刑之旨。
李廷箫為晉藩,附和毓聲,縱拳戕教。
既得正法之旨,持以示毓,毓曰:“死,吾分也。
執事何如?”廷箫知不免,元旦日,仰藥死。
拳民欲留毓,或又勸毓據晉,率拳民以叛,毓皆不允,且曰:“吾本忠于朝廷,若此,則前日之清勤忠懇,盡付東流矣。
” 蓋猶自信為後世有名譽之人物也。
抵蘭州,蘭之士民亦多信義和團者,謂毓無罪,以伏法為冤,集衆欲代請命,求朝旨貸一死。
毓移書止之,謂:“己殺洋教士時,已辦一死;今乃不成,死何足惜?但願繼事吾志者,慎勿忘國仇可耳。
”衆感其言,或有泣下者。
時毓之老母年八十餘矣,留太原,惟一妾随行,知行刑有日,乃逼令自裁。
妾缢,視其既死,笑曰:“彼乃先驅狐狸于地下也。
”旋自作挽聯:“臣罪當誅,臣志無他,念小子生死光明,不似終沈三字獄;君恩我負,君憂誰解,願諸公轉旋補救,切須早慰兩宮心。
”書之懸于逆旅,衆或傳抄之,忠臣好官之名,頗震一時,識者或嗤之以鼻。
然當日毓狼狽之态,亦殊可憐也。
正月初六日,何福坤至什字觀,呼毓出。
毓尚未朝衣,知何來即将行刑,乃請整衣出看,何許之。
毓殊不畏縮,及出,随從武員即舉刀斫之,傷頭不死,毓負痛連呼“求速死”。
仆憐其宛轉,助之斷項,衆為集資收葬焉。
或追叙其殺洋教士之慘狀,乃歎曰:“如此而死,猶幸也。
” ○寇太監 光緒帝有寇連材為心腹,亦猶西太後之有李蓮英也。
顧連材忠耿持正,視蓮英之貪邪婪賄,作惡無厭者敻不相同,初,連材稍讀書識字,嘗究心于君臣大義,謂:“己惜已身為刑餘,不能列朝右與士大夫商政治,亦不當與士大夫交,為朝廷羞。
惟既給事宮廷,親近人主,自當盡吾職分,令人主安适康健,為天下臣民造福。
所願如此,其他奢望,不敢存也。
且令人主知吾輩中尚有良心,非可一概抹殺者。
”其志類如此,故平居作事謹慎,保護幼帝起居服食,無不誠敬。
光緒帝自幼入宮,不能得慈禧歡心,體極孱弱,飲食衣服,慈禧絕不憐顧,醇王福晉常為之哭泣。
惟連材熱心調護,帝幸得長成,連材嘗作日記詳載其事,中略言:帝生母雖與西太後同氣,而西太後待遇殊落寞,饑渴寒暖,從未一問。
所賴東太後時時撫視之,得無失所。
及東太後上賓時,帝甫十一齡耳,自此遂無一人調節起居。
連材無狀,不敢專擅,但于心不安,亦萬不得已,乘間進言于西太後:“衣食宜如何整理,勿聽帝自主。
彼輩不能盡職,帝年幼,不知施以賞罰。
早晚寒暑,漫無節度,或衣垢不浣,或物腐充食,有傷政體,請太後為之查察。
”太後反責連材多事:“汝盡職可耳,安得越他人俎而代之謀耶?”連材嘗私念帝雖貴為天子,曾不及一乞人兒。
本生母醇王福晉每與人言及德宗,未嘗不痛哭欲絕。
自帝禦極,以至福晉卒時,二十餘年,母子終未獲一面也。
西太後之忍心如此。
後帝患痼疾,精神痿敗,不能生育,皆少時衣食不節所緻。
哀哉!連材所記之言,大緻如是。
李蓮英甚憾光緒帝,以嘗受帝之呵斥故。
而寇太監忠于帝,故蓮英深惡之。
西太後之惡寇太監,則蓮英與有力焉。
戊戌之變,當康有為與帝密謀之際,寇微有所聞,蹙然曰:“此事發之太驟,恐難得圓滿結果。
且呂祿握重兵久,根深蒂固,一時不易猝拔。
而太後黨羽中如剛毅、裕祿、懷塔布、許應骙諸人,皆數十年舊宮僚,資格甚老,門生故吏極多,亦非旦夕所易推倒。
今帝所恃者,謀臣則一新進之康,兵師則袁世凱。
袁方将受榮之卵翼,安能使之反抗?此事若不熟籌,恐畫虎不成,反類狗也。
雖然,我一刑餘賤者,縱剀切言之,亦烏足動聽。
”于是憂形于色,寝食俱廢。
帝向知寇之誠懇,凡服食起居,非寇在側不歡。
忽請假數日,知其病劇,乃遣人召之入,詢所苦,冠曰:“奴方見皇上近日憂國甚至,恐有傷玉體,故不覺悲戚。
念曩昔聖躬之孱弱,皆奴才不善調護所緻。
今當宵旰憂勤,而奴才終不能分尺寸之憂,皆奴才之罪也。
誠惶誠恐,無地可以自容,故不覺至此。
”帝覺其宛轉陳詞,中有微意,乃曰:“子第自愛,幸速愈,容聯思之。
”寇因泣撫帝足曰:“陛下獨不念魏高貴鄉公、唐中宗之事乎?一誤再誤,國與幾何?謀定後動,策之上者也。
”帝曰:“聯知子忠荩,故能容子言。
否則,此何等事,而可令宦寺聞之耶?子姑退,朕自有命。
”寇退,謂其徒曰:“吾既言之矣,帝苟有不測,吾必死之。
”及事洩,太後已傳旨坐乾清門,請祖訓,奉太宗禦棍,将笞帝死于門下矣。
寇聞耗,大驚,力疾馳往恭邸求救。
昌壽公主聞之,是夜叩西苑門,跽請太後息怒,始得囚帝于瀛台。
太後頗疑公主知之過速,必有人走告。
李蓮英知寂監所為,訴于太後。
太後怒曰:“此賊留之不祥。
” 命人執以來。
訊之,抗辨不屈,乃處以極刑。
○劉太監 慈禧之殘忍不德,更仆難數。
其對于失歡者固睚眦必報,而奄寺宮人,命等蝼蟻,更罔不受其荼毒。
自李蓮英專寵,失寵者必置之死地以為快,然無若劉太監之慘者。
先是,大内蓄毒劑至多,其毒性種種不一,奇異出人意表,不獨宋祖之施牽機藥于李後主,為曆史上之奇談已也。
聞其藥有服之數年而始斃者,有入唇立絕,毫無傷痕者。
以視鸩、砒,直尋常菽栗耳。
相傳悉系明代遺物。
孝陵之誅翦功臣,成廟之剿絕孝康諸子,大都皆将此物。
至孝貞上仙之速,度即此物之為祟也。
其後十數年,始有劉太監之奇劇。
太監劉姓,忘其名,衆以其性行迂緩,而城府極深阻,故侪輩俱戲呼之曰“陰劉”。
劉入宮,迥在李蓮英前,得太後權寵,亦初在蓮英右。
及蓮英得志,劉寵始稍替。
然以資望,究在李上,宮中諸小珰莫不尊事之。
那拉氏之起居、服食、嗜好,劉最粗悉。
李初恒谄事劉,窺竊其術,學步無所不至。
劉固不肯盡洩其秘,然蓮英性乖巧,一颦一笑,無不為東施之效也。
久之,後意漸移于蓮英。
又蓮英年少,貌雖不美,而作态妩媚。
後性惡老,陰劉之不敵蓮英,勢也。
然以習慣上之關系,寵雖衰而太後尚不能忘之,遇故事蓮英不能了然,辄曰:“問劉,劉必稔。
”劉以是持李短長,蓮英積羞成忌。
劉、李之間,勢遂水火。
蓮英意非去劉勿快也,乃用其惟一之術,時時谮劉于太後前。
顧劉亦工心計者,語動最周密,凡蓮英所抵之隙,無不先事預防。
李雖百計傾軋,終歸無效。
乃一變其計,為暗箭傷人之伎倆,陽修好于劉,而陰實謀之愈亟,劉果防之稍懈。
一日,劉忽以事失西太後意,大受谯诃。
李乃乘機中西太後之所忌,竭力媒孽。
西太後果大忿曰:“是人殆不耐活矣?”一日,禦便殿,召劉至,叱使長跪,數其罪至數十事,曰:“此可殺否?”劉自審為蓮英所傾,必不免,乃崩角曰:“奴才誠有罪,當萬死。
求佛爺憫三十年犬馬微勞,使獲全屍,于願足矣。
”西太後沉吟久之,曰:“子且退,予有後命。
”因咤侍女引劉至殿下一小屋中,反扃其戶。
劉既去,西太後忽笑顧諸侍女曰:“今日有一新鮮活劇,賞爾等一觀。
此劇固數百年不易見也。
”因令于某号室内開某字号椟中,有玻璃箧扃鐍極嚴者,取以來。
侍女如言,奉箧至,西太後自揭衣囊,探其中出一小鑰,制絕精巧。
及啟箧,則中有大小玻璃瓶十餘事。
太後檢視良久,取一小瓶,高僅寸許,中伫淡紅色藥屑如粉,乃以法去塞,傾藥粉入一酒杯中,約止分許,和以水,曰:“持此令劉監飲之。
飲畢,令其安卧勿動,汝即來複命。
”侍者受命往。
有頃,返曰:“劉監得藥,即叩首謝恩,然後服。
服訖,即遵旨安卧矣。
”西太後颔之,越炊許,忽語侍者曰:“汝輩欲觀奇劇,此其時矣。
世界新幻戲,當無如此之巧妙也。
”衆奉命,相偕入小屋中,啟戶入視,則劉已不知何往,疑其遁也。
驚極,幾大号。
忽一女子左右視,顧見炕上卧一小兒,亟谛視之,即劉也,已縮小如初生嬰,長止尺許。
撫之已僵,而膚色悉如平時,絕無遇毒狀。
衆乃大懾,有因驚緻疾者。
西太後聞其狀,乃吃吃笑不已。
甚哉!其殘忍乃過于呂雉、武曌也。
○端王與溥俊 拳匪之亂,實根于戊戌政變之反動力,而為之樞紐者,則端王與大阿哥溥俊是也。
初,端王與李蓮英極相得,太後常言:“端王載漪秉性忠誠。
”故立其長子為大阿哥,實皆蓮英為之道地耳。
端王性粗暴,絕無意識及威儀,惟見太後極醇謹。
每太後與之言,辄震懼失次,汗流被體。
太後謂為忠誠者,蓋以此也。
初,太後欲廢載湉,既數為中外臣工及外使所阻,乃思立儲以俟機會。
時文廷式、翁同龢諸帝黨皆罷歸,李鴻章以文華殿大學士為首相。
李故骨鲠,在朝列,慈禧頗敬憚之。
己亥冬杪,兩廣總督出缺,命鴻章往任事。
故事:京大員外放,約半月始行。
李始陛辭,命下督鴻章殊急。
鴻章抵粵未幾,某日,法領事詢海關監督某:“本日有立儲事。
”某詢:“奚至?”法領謂:“今晨駐京使電巴黎政府,政府轉安南法督,更電粵,故知之。
”某偕司道谒鴻章。
故事:宮中大事由閣臣軍機會議後行。
時鴻章去京日迩,且此大事,無不先奉诏者。
鴻章聞言良久,曰:“甯有此?吾未奉诏,而法領先有聞乎?” 午後四鐘,果奉诏。
蓋出鴻章時謀已先定,特不欲其知而沮尼耳。
太後之專擅亂政,不恤人言至此。
溥俊頑呆肖其父,慈禧笃愛之。
不樂讀書,惟時與内監為嬉戲。
及拳匪禍起,尤狂妄附和其父。
對于光緒帝傲慢無禮。
以帝好讀外國文字也,大呼帝為“鬼子徒弟”。
太後聞之怒甚,立命将大阿哥抽二十鞭。
端王知之,大恨。
翌日,率拳匪數十人呼噪入宮,找尋二毛子。
至甯壽宮門,太後尚未起。
端王等大呼:“請皇帝出來,皇帝是洋鬼子的朋友。
”其時端王粗莽之狀,甚可駭異。
聲為太後所聞,正問訊間,又聞群呼:“殺洋鬼子徒弟。
”太後急走出立階上,諸王公及拳民聚于下。
太後大怒,斥端王曰:“爾即自為皇帝乎?胡鬧至此,亦複成何體制?爾當知乘此國事紛亂,即謂可任意攫取?此大誤矣。
速去毋溷。
帝位廢立與否,惟予有權。
爾若依爾子為儲貳,遂肆行無忌,不知予可立即可廢。
爾不自量,予頃刻即可廢之。
爾速領此等人出走。
苟不奉旨,不得入也。
爾知罪,速叩首請罪而去。
”端王大懼,叩首不已。
太後命罰俸一年,以示薄懲。
義和團首領在此叫釁,立即斬首。
于是人人震懼,不敢觊觎非分矣。
大阿哥曾謂太後曰:“請護送太後往熱河,讓皇帝在京中,與其朋友外國人講和。
”太後斥之,然大阿哥終不悛也。
大阿哥年十五,肥胖粗野,狀類伧荒,喜着武裝。
常出外觀劇,戴金邊氈帽,内着皮衣,外罩紅色軍服,如奪标者,與伶人、混混等多相稔。
頗工馬術,亦善音樂。
觀劇時,如台上鼓闆稍錯,即離席大罵,或自登台代之。
怪狀劣迹,殆難悉數。
有時為太後所聞,則重加鞭責。
忽與侍奉太後之宮女有私。
太後知之,大怒,不待罪魁之懲辦,早有廢立之意矣。
又時與内監擊瓦片水上,計其縱躍次數以賭勝負,俗呼“打水搬”者是也。
又嘗于西安行宮殿上踢毽子,殿官稱寶座前不宜作此,乃罵曰:“寶座是咱所坐,爾敢阻撓耶?” 太後聞之,心惡其粗鄙。
及和議成,端王降庶人,編發新疆,大阿哥遂廢。
然太後猶憐憫之,月給四百金以養贍焉。
○榮祿與袁世凱四則 榮祿為慈禧太後之侄,早歲即受慈禧之寵用,為步軍統領,旋犯嫌疑,褫職。
未幾,為西安将軍,崇文門監督,洊升大學士,充軍機處練兵處大臣。
剛毅與同列,乃言:“外患可除,富強易緻。
”慈禧深信之。
蓋榮祿雖不足稱膽識,而心地尚明白,與端、剛等迥不相侔。
當拳匪之亂,榮祿頗依違其間,然于暗中周全者不少,俾和議可成,未始非其功也。
當剛毅請攻使館時,榮祿授董福祥、張懷芝等以意,使勿力攻,而外承慈禧谕助剛毅,以智術全身,此其所長也。
剛性傲狠,日督兵攻使館,每午十二句鐘往,互擊槍數排而退,若符契然,剛粗莽勿察也。
一日,酷熱,戰兵退,剛乘騎急遁。
騎遁,坐草間,氣喘欲絕。
某司員道經,見而訝之。
剛遽搖手曰:“勿道!勿道!”時乘騎奔逸,已數裡矣,其呆如此。
榮祿知之,亦勿勸也。
及兩宮駐西安,粵人某獻石屏,絕新異,慈禧拟賞知縣。
榮祿持不可,曰:“惟名與器,勿可假人,矧官乎?今進石屏賞知縣,倘更重于石屏者,朝廷将何以賞之?”遂反其獻。
榮祿之識,于此可見一斑矣。
當拳亂盛時,端、莊二王屢矯旨,榮祿則電李鴻章及東南各督撫,謂:“五月二十四日後矯旨不可信。
”鴻章欲入都,祿電江、鄂二督,囑緩行,俟後命,蓋知端、莊特欲害之也。
又祿以謀阻廢立,因與劉坤一、瞿鴻機、張百熙、魏光焘等益相親,其能知人、持大體又如此,論者或以太後黨而深斥之,不知當日其所補直者,未可厚非也。
戊戌政變時,新舊勝負之樞紐,實操于榮祿之手,而撥其機捩者,則袁世凱也,然此中亦有天運焉。
假使袁竟殺榮,除太後,滿洲可以不亡,中國時局,又不知成何一種景象;或者非複今日之數次革命,重建共和亦未可知。
但當時慈禧太後之運命尚未告終,則榮祿之人才,當然不緻歸于失敗。
故袁之以密谕馳示榮祿,乃天誘其衷也。
時榮祿握新軍之全權,踞天津要區,袁世凱不過受其卵翼之一人,安能與之相抗?光緒帝自不明形勢,輕聽新進之狂言,而欲令人操同室之戈,豈非颠耶?事實上論之,固為袁奉密谕,馳往天津告榮祿,而不知蛛絲馬迹之黑幕中,太後與榮祿早有布置。
袁世凱何人,乃肯為幼稚皇帝所賣耶?相傳光緒帝與康密謀于正大光明殿中時,早有一蓮英腹心之太監,微聞其語,報與太後,特外面佯示鎮定,以觀其變耳。
此非理想之詞,榮祿亦将新軍一切布置周備。
太後蓋與其黨深思熟慮已久,即非康謀,亦将借閱操之舉廢立矣。
特其後又深入一層,醞釀以成康謀,則更有所藉口以傾帝。
袁世凱早入彀中,幼稚之帝不知,乃以矛攻盾,安得而不失敗? 八月初五日,榮祿在天津督署中,方攝衣冠,拟出拜客。
忽報袁世凱至,榮即知有非常舉動,立命由密室接見,此非彼等先有同謀而然耶?先是,八月初一日,光緒帝召袁世凱入見,時袁為直隸按察使,明系榮之僚屬,帝乃誤認為忠于己黨者。
召見時突問:“苟付汝以統領軍隊之任,能矢忠于朕否?”此問可謂奇特,袁豈肯答以“臣不能矢忠于陛下”乎?袁曰:“臣當竭力以答皇上之恩,一息尚存,必思效忱。
”雲雲。
帝以為其忠懇之色溢于眉宇,确系可信,乃下谕雲:“現在練兵緊要,直隸按察使袁世凱辦事勤奮,校練認真,著開缺以侍郎候補,責成專辦練兵事務,所有應辦事宜,著随時具奏。
當此時局艱難,修明武備,實為第一要務。
袁世凱當勉益加勉,切實講求訓練,俾成勁旅,用副朝廷整饬戎行之意。
”此谕注重練兵,明明道着意旨所在,以太後之精明老練,豈有不知?相傳當袁被召,退下仁壽殿時,太後即召入,詳詢帝召對時語。
太後謂袁曰:“整頓陸軍,本是應辦之事。
此谕甚為通達,但皇帝行之,太覺勿忙。
予疑其别有深意,爾俟皇帝第二次召見,再請予之訓令可也。
”此數語實已洞見症結,于幼稚皇帝之陰謀,明若觀火。
袁世凱何人,乃肯自尋死路耶?袁退,太後即命人請帝至,謂之曰:“康有為在外昌言無忌,诋毀太後,乃大不法。
”命帝即拿辦。
又以平日責帝之言責之,謂帝近日對己,愈覺改變,于孝道有虧。
帝唯唯聽命,且陳自願改悔。
太後之于康謀,不啻已明言之。
且帝自顧,絕無權力可以抵抗太後,而乃欲雄飛突舉,甯非弄巧反拙之事?觀此則不待袁之乘車告榮,已可知事之必不成矣。
其後榮祿反以曾保薦新黨,交吏部議處。
太後之作用,可謂十分周密。
自是即調榮祿入京,而以裕祿代之,皆太後死黨也。
榮祿直至臨終,常自呼為康黨,以為戲谑。
太後亦戲之曰:“爾曾得爾友之若何新聞?彼實奸臣,負爾好意,竟緻反噬。
”榮祿亦失笑。
是太後之黨直視康等與帝之舉動為兒戲,成敗之數,甯待事後論定哉! 政變後,榮祿入都,授軍機大臣、兵部尚書,節制北洋軍隊,兼握全國政治兵隊之權。
此等重權,實為清代絕無僅有之事。
蓋太後之信任達于極點,亦以報其忠誠擁護之意也。
是時,榮祿頗惡新黨,鈎治極酷,乃反動之力使然。
一日,或言于榮,康黨在外造清議,專罵中堂。
榮笑曰:“彼等既逋亡海外,何事不可為,即微清議,吾亦知其罵我。
”其後拳亂之始,即語人曰:“近支王公無意識之舉動,一至如此,得毋為康黨慶幸乎?”然端、剛等亦終疑榮祿有媚外心。
設非太後信任,早為所傾軋矣。
某西字報或論榮之生平,其言絕公允,略謂:榮之為人,據中國士夫之見,實能盡人臣之職分,且頗有大臣風度,通達治理,可任大事。
當拳匪亂時,中外皆集矢于榮祿之一身,此實康黨之謠言。
當時無為之辨白者,亦因使館中人之偏見,又不能得真實之報告故也。
彼實以全力阻止舉國若狂之拳匪,用盡方法以勸阻皇族,免鑄大錯,不可為無功。
綜慈禧聽政五十餘年以觀,有治世之能,而又赤心報國者,僅曾國藩一人。
自此以往,則不得不推榮祿。
當滿洲皇族盲于大計,倒行逆施,既暴且弱之時,榮祿之先見及勇毅,實大有補救于國家也。
由其柄國之日,以至辭世之年(1903),吾等觀其所為,實乃慈禧最忠之臣,亦為最有識解之參謀。
而慈禧之能知人,亦藉以見也。
當光緒二十六年拳匪亂時,太後惑于聲勢之盛及親貴之附和,複由一己之迷信及希望,漫允端、剛諸人之請,侵奪榮之職權,殆使之無發展之餘地。
然太後以一時蒙懂,鑄此大錯,其後仍聽榮祿之言,以拘救危局。
當國事大敗之日,朝廷已陷于危難之境,太後此時所倚恃者,惟榮祿一人。
榮亦能盡忠以事太後,不懷貳心。
太後初雖未信其言,至後乃服其先見,故中國事勢現雖無定,而有一事則毫無疑義者,即吾人當永遠記念此明決勇敢之榮祿。
其言行可法,無論中外之人,皆當一緻。
以前所待遇之感情,尚嫌過薄,不足稱其功也。
當兩宮西巡時,衆集矢于榮祿之一身;回銮後,使館中人頗冷視之。
彼不知外間之誤會,甚以為怒,曾語其近親曰:“餘當日竭全力以抵壓拳匪,餘毫不悔恨。
但不解使館人仇視冷遇之故,此事餘不能無忿忿也。
”有人曾記載其言曰:“吾庚子年之所為,非出于愛西人之故,實盡忠于太後及朝廷之故。
”言雖如此,然其所為,既大有益于西人,則吾人稱譽之亦不為過也。
太後與榮祿商議處置維新黨之事既久,榮祿主嚴辦,謂非如此,則不足以保存滿洲之國運及名譽。
于是譚嗣同等六人,遂由刑部審問,榮祿亦承審。
凡康黨預謀太後之事,審問極詳。
在康有為寓中抄出文件甚多,凡其黨之所謀,皆詳載無遺。
軍機處乃據以定黨人之死罪。
彼等将謀害太後,已無疑義,群主速辦。
蓋當時滿、漢意見極深,若不速辦,則其事愈引愈壞也。
太後準軍機之請,遂斬六人于市。
彼等從容就死,觀者甚衆。
複于楊銳處抄出皇帝與彼之信件,皆攻讦太後之語。
又有楊銳一摺,參太後罪惡數端,并及太後私事,羅列多人,榮祿亦與焉,餘皆顯要之人。
摺後有帝朱批。
此事南方廣州等處人編為歌謠,以為嘲笑。
太後見帝朱批,知帝參預隐謀,遂決計斷絕帝與新黨之關系。
據太後之人所言如此,其事亦可異也。
殺六人之旨,乃太後親筆,榮祿助之,但其名仍出于皇帝。
此谕以朱筆書之,以示重要,谕雲:近因時事多艱,朝廷孜孜圖治,力求變法自強。
凡所設施,無非為宗社生民之計。
朕憂勤宵旰,每切兢兢,乃不意主事康有為,首倡邪說,惑世誣民,而宵小之徒,群相附和,乘變法之際,隐行其亂法之謀,包藏禍心,潛圖不軌。
前日竟有糾約亂黨,謀圍頤和園,劫制皇太後,陷害朕躬之事。
幸經覺察,立破奸謀。
又聞該亂黨私立保國會,言“保中國不保大清”,其悖逆情形,實堪發指。
朕恭奉慈闱,力崇孝治,此中外臣民所共知。
康有為學術乖僻,其平日著述,無非離經畔道、非聖無法之言。
前因講求時務,令在總理各國事務門章京上行走,旋令赴上海辦理官報局,乃竟逗遛辇下,構煽陰謀。
若非賴祖宗默佑,洞燭幾先,其事何堪設想!康有為實為叛逆之首,現已在逃。
著各省督撫,一體嚴拿懲辦。
康有為之弟康廣仁,及禦史楊深秀,軍機章京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等,實與康有為結黨,隐圖煽惑。
楊銳等每于召見時,欺蒙狂悖,密保匪人,實屬同惡相濟,罪大惡極。
前經将各該犯革職,拿交刑部訊究。
旋有人奏:若稽時日,恐有中變。
朕熟思審處,該犯等情節較重,難逃法網。
倘語多牽涉,恐緻株累,是以未俟覆奏,即于昨日谕令将該犯等速行正法。
此事為非常之變,附和奸黨,均已明正典刑。
康有為首創逆謀,罪惡貫盈,諒亦難逃顯戮。
現在罪案已定,允宜宣示天下,俾衆鹹知。
我朝以禮教立國,如康有為之大逆不道,人神所共憤,即為覆載所不容。
鷹鹯之逐,人有同心。
至被其誘惑,甘心附從者,黨類尚繁,朝廷亦皆察悉。
朕心存寬大,業經明降谕旨,概不深究株連。
嗣後大小臣工,務當以康有為為炯戒,力扶名教,共濟時艱,所有一切自強新政,胥關國計民生,不特已有者,亟應實力舉行。
即尚未興辦者,亦當次第推廣,于以挽回積習,漸臻上理,朕實有厚望焉。
将此通谕知之。
此谕實後黨所拟,而名義則由帝出者。
太後既懲辦新黨後,拟行幸天津,視察租界情形,兼事遊覽。
榮祿力谏,言黨事初定,不宜輕動,恐有危險。
太後允之,下谕收回前旨,并頒賞于北洋軍隊。
蓋當時直隸正竭力整頓陸軍,訓練頗勤也。
榮祿入京後,直督以裕祿補授。
其人極頑固,太後甚信任之。
昏庸乖戾,不明事理。
其後天津拳匪之亂,實所釀成,其去榮祿甚遠矣。
西人之論如此,尚不失榮祿之實際。
蓋榮祿固不得不謂之有用人物也。
袁世凱既背帝求榮,帝一生之命運,即由于彼之掌中。
故帝崩時,遺诏囑其弟醇王複仇。
醇王子既立為宣統帝,己為攝政王,複仇之權大足施展。
于是立罷袁世凱職,以足疾令其家居,卒未能明正其罪而翦除之也。
不三年,革命軍起,仍起袁為内閣總理。
于是得乘時際運,由臨時總統而正式總統。
又至妄希非分,背叛共和,而洪憲帝制發生矣,然卒以是身死名裂。
迹袁之一生,盛蓄野心,而手術足以濟之。
其深謀積慮,寵辱不驚之态度,實師榮祿,而野心勃勃,則又過之。
予别撰《袁氏外紀》及《洪憲小史》二書詳之。
○控鶴珍聞十則 予友著《濛汜室随筆》,記同治帝遺诏立載澍,李高陽負恩事甚詳,頗與外間所傳帝崩時景象有異。
先是,同治帝将立皇後,召滿蒙諸大臣女入宮備選。
西太後獨喜侍郎鳳秀女,欲以中宮處之。
鳳女雖豔秀絕侪輩,而舉止殊輕佻,孝貞及同治帝皆不喜之。
侍郎崇绮女,年稍稚于鳳女,貌亦較遜,而雍容端雅,望而知為有德量者。
孝貞深喜之,密詢帝意安屬,以崇绮女對,冊立中宮之意遂定。
顧西太後獨深惡之。
穆皇後氣度端凝,不苟言笑,穆宗始終敬禮之。
宮中無事,嘗舉唐詩問後,後背誦如流,上益喜,故伉俪甚笃,燕居時曾無亵狎語。
西太後以穆宗之敬後而薄鳳女也,益忿怒。
每後入見,未嘗假以詞色,浸而母子間亦乖違矣。
後乃禁穆宗不許入後宮,欲令鳳女專夕。
顧穆宗亦不願常至鳳女宮,遂終歲獨居。
有時侘傺無聊,宮監輩乃導上為微行,往往步出南城,作狹斜遊。
上辄自稱江西拔貢陳某,與毛文達昶熙相遇于某酒館中。
上微笑點首,文達色變趨出,亟告步軍統領某,以勇士十餘人密随左右。
上數日後見文達,猶責其多事。
其後以痘疾,竟緻不起,人傳為花柳病者,實非也。
清宮禁故事,天子欲行幸諸妃嫔,必先由皇後傳谕某妃嫔,饬令伺侯,然後大駕始前往。
谕必钤皇後玺,若未傳谕,或有谕而未钤玺,大駕雖至,諸妃嫔得拒而弗納,此蓋沿明制。
明世宗自楊金英謀叛後,始為此制,以防不測也。
穆宗患痘,已稍愈矣,忽欲往慧妃宮中——慧妃者,鳳女也——後不可,上固求之,至長跪不起。
後念鳳女為西太後所歡,苟堅持,他日必谮我為妒,此非美名,乃不得已,钤玺傳谕,上始欣然往。
次晨,遽變症,召禦醫入視,曰:“疾不可為矣。
”後聞之大悔。
其後之決計身殉,固由西太後之淩虐,然亦未始不緣于此。
穆宗疾大漸,一日,命單召軍機大臣侍郎李鴻藻入見。
鴻藻至,上即命啟簾召之入。
時後方侍榻側,欲起引避。
上止之曰:“毋須,師傅系先帝老臣,汝乃門生媳婦。
吾方有要言,何必引避耶?”鴻藻入,見後在側,急免冠伏地上。
上曰:“師傅快起,此時豈講禮節時耶?”因執鴻藻手曰:“朕疾不起矣。
”鴻藻失聲哭,後亦哭。
上又止之曰:“此非哭時。
”因顧後曰:“朕倘不諱,必立嗣子。
汝果屬意何人?可速言之。
”後對曰:“國賴長君,我實不願居太後之虛,名擁委裘之幼子,而贻宗社以實禍。
”上莞爾曰:“汝知此義,吾無憂矣。
”乃與鴻藻謀,以貝勒載澍入承大統,且口授遺诏,令鴻藻于禦榻側書之,凡千餘言,所以防西太後者甚至。
書诏成,上閱之,猶謂鴻藻曰:“甚妥善。
師傅且休息,明日或猶得一見也。
”鴻藻既出宮,戰粟無人色,即馳往西太後宮,請急對。
西太後召之入見,出诏草袖中以進。
西太後閱畢,怒不可谒,立碎其紙,擲之地,叱鴻藻出。
旋命盡斷醫藥飲膳,不許入乾清宮,移時報上崩矣。
載澍後來得禍,此亦一大原因也。
嘗謂高陽此舉頗類唐裴炎之賣中宗。
然中宗惑于豔妻,竟有以天下與後父之憤言。
炎直言不獲見聽,激而為廢昏立明之舉,猶是人情之所有。
然不旋踵而伏屍都市,妻子流徙。
高陽則身受穆宗殊遇,豈中宗之于炎可比。
而顧縮朒畏葸,不恤負故君以媚牝朝,乃竟以此策殊勳,蒙上賞,晉位正卿,旋參揆席,雖中途蹉跌,罷政柄,就閑地,而恩禮始終勿替,死後猶獲上谥。
以視裴炎,何禍福之不相同耶!天道無知,豈不信哉?此事關系覺羅氏興亡大局者甚重,不佞聞之丹徒馬眉叔,馬客李文忠幕,固親得之文忠者也。
宮中多秘藥,其奇誕有出人意表者,不獨前記之劉監所受毒藥已也。
鹹豐中,貴陽丁文誠官翰林。
一日,上疏言軍事,上大嘉賞,特命召見。
上方駐跸圓明園,文誠于黎明詣朝房,候叫起。
時六月初旬,天氣甚熱。
丁方禦葛衫袍褂,獨坐小屋内。
忽顧見室隅一小幾,幾上置玻璃盤一,中貯馬乳薄桃十數顆,極肥碩,異于常種,翠色如新撷者。
私訝六月初旬,外間蒲桃結實才如豆耳,安得有此鮮熟者?方渴甚,遂試取一枚食之,覺甘香敻異常品,因複食二三枚。
俄頃腹中有異征,覺熱如熾炭,陽道忽暴長,俄至尺許,堅不可屈,乃大驚。
顧上已升殿,第一起入見已良久,次即及己。
無如何,則仆地抱腹,宛轉号痛,内侍驚入視之,問所患,詭對以痧症驟發,腹痛欲裂,不能起立。
内侍不得已,即令人掖以出。
然尚不敢起立,并不敢仰卧。
其從者以闆至,側身睡其上,舁歸海澱一友人家中。
友故内務府司官,習知宮内事。
詢所苦,文誠命屏左右,私語之故,友曰:“此媚藥之最烈者。
禁中蓄媚藥數十種,以此為第一。
即奄人服之,亦可驟生人道,與婦人交,藥力馳則複其初。
此必内監竊出,未及藏庋,而君誤食之爾,然亦殆矣。
”急延醫診視,困卧十餘日始起。
友某,滿洲舊族也,一日語予:“欲觀古畫乎?”予欣然詣其第,茗談良久,殊無出畫意。
予不能耐,亟請焉。
友笑曰:“此豈可輕易取出者?子當少安毋躁,俟老人睡,始可出。
” 所謂老人者,蓋其父也。
予唯唯不之異,想其父寶此畫甚,吝示人耳。
又久之,延予晚膳訖,縱談他事。
至夜分,予将告歸矣,乃命仆觇太爺安寝否。
仆報已寝,友始入,良久,捧一古錦匣出。
什襲珍重,異于尋常。
及出,則冊頁也。
突翻視,不覺失聲,蓋所繪者滿園春色,公然為妙肖之秘戲圖。
圖凡十六葉,備極淫枼諸态。
而其男子,則皆為一偉丈夫,須眉生動,十六葉無毫發殊異。
女則豐癯颀短,無一不備。
裝潢精美,确系内府藏本。
予舌挢神悚,不知曷以有此。
友乃指畫低語曰:“此偉男即清高宗聖容也。
” 慈禧最愛華美奢侈,故不得不婪财黩貨。
其時宮中賄賂風行,為曆史所罕見。
皇帝每問安一次,内監必索賄五十金,後妃以次各有差。
宮眷侍奉太後,亦必有孝敬,始得安其身,否則飽受淩虐,複不許告退。
家素豐辄苦于津貼,貧瘠者更因以緻命。
若近侍臣,以至外省督撫、司道等有進獻者,或賜膳觀劇,悉應納金,等級至繁,有多至十餘萬者,稱為宮門費。
清介無積蓄者每不屑為,則亦因之失慈眷。
南書房翰林,本内廷文學供奉,俸入至清苦,且為翰林高選。
凡遇宮廷賞赉詞翰及代拟應奉文字,内侍傳旨繳進,則文件與賄賂偕往。
經手内監知有獲,始允進呈,即邀禦賞,否即沈沒其物,恩眷亦漸疏焉。
又每遇太後、帝之生辰及三節朝賀,王大臣及外省督撫,例進如意,或貢珍物,由内務府内監遞進。
其過手費辄萬金或數千金不等,至少亦數百金。
聞甲午歲剛毅運動入樞垣,制鐵花屏風十二面進禦。
時中外饋獻多,太後懶于遍閱,辄命内監照收而已。
而剛毅必欲太後賞閱,賄近侍數萬金,因置屏風于宮中禦道側。
道駕過,内侍奏:“剛毅進屏風鐵花殊精奇,老佛爺曾賞覽否?”後颔之,命置寝宮,自此眷遇益隆。
又商約大臣盛宣懷入為郵部侍郎,進江南貢緞及金銀器皿等,宮門費至十萬金雲。
故内侍等無不稱頌盛宮保者,慈眷之隆,正由于此。
又聞内侍婪賄,李蓮英為之魁,須獨取十之七,其三成分給各内豎。
則皆其黨也,不敢有異言。
光緒帝之内監,則類多清苦異常,宮中有“冷皇帝、熱太後”之暗号。
綜計李之家财,于庚子後八年中所得者,約有二百萬金鎊。
蓋其先頤和園修造時侵蝕之費,尚不在内也。
而慈禧所自積之镪,始終未悉其确數,或言計共二百兆兩。
蓋彼雅喜囤積,外無發放,故無人知其婪賄之總數。
惟親信内宦掌之,其人則李蓮英。
是諱莫如深,自難窺其底蘊。
庚子聯軍之入都也,日本由大沽拔幟先登,首據頤和園,以保護為名。
蓋踵庚申英法聯軍故事:圓明園寶藏,悉為二國所獲,分三等收取。
高等歸獻國王,次由各軍官、軍士分得,最次則左近無賴貧民得之。
除寶藏勿計外,實裝載馬蹄銀三輪船有半。
各邦起而責難,僅斥一小軍官,而銀遂盡入于東京之國庫矣。
十數年來,日本勝俄與擴張海軍等費,實以此款為之主,而二百兆賠款為之輔耗矣。
哀哉!中國之财,喪于牝朝也。
聞宮中金庫悉儲金,戊子歲已有八巨椟之富。
後屬誰氏之手,雖不可知,然李蓮英實其大蠹也。
隆裕時所受賄賂,雖無慈禧之多,而亦不甚清淡。
據知其中秘者,皆言隆裕喜發放生息,與慈禧異。
然此亦可見财源之日促矣。
隆裕倚滇中婦人缪素筠為左右手,缪供奉如意館垂三十年,工繪事,亦慈禧舊人也。
缪為發放各票莊銀行生息,然不得裕數,但知缪經手而已。
庚戌歲盛宣懷入都,人皆觊得郵傳部尚書,實因載澤之招緻。
載澤妻桂祥女,隆裕之妹也,與宮闱有密切關系,遂以九千六百萬兩托盛向外國某銀行存放,而以盛為經理人,出納皆主盛。
溥儀既退位,聞洋行有倒賬之說,否則盛亦發钜财。
盛本狡狯,誠僞難必。
滋可歎也。
李蓮英于拳匪盛時,氣焰張甚。
及聯軍入京,兩宮西幸,太後時時怨詈,氣稍衰。
又遇岑西林之摧折,幾有一落千丈之勢。
然小人之技,以陰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