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76 列傳第六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隐逸下
臧榮緒吳苞徐伯珍沈麟士阮孝緒鄧郁陶弘景
諸葛璩劉慧斐範元琰庾诜張孝秀庾承先馬樞
臧榮緒,東莞莒人也。
祖奉先,建陵令。
父庸人,國子助教。
榮緒幼孤,躬自灌園,以供祭祀。
母喪後,乃着嫡寝論,掃灑堂宇,置筵席,朔望辄拜薦焉,甘珍未嘗先食。
純笃好學,括東、西晉爲一書,紀錄志傳百一十卷。
隐居京口教授。
齊高帝爲揚州刺史,征榮緒爲主簿,不到。
建元中,司徒褚彥回啓高帝稱述其美,以置秘閣。
榮緒惇一愛一五經,謂人曰:“昔呂尚奉丹書,武王緻齋降位,李、釋教誡,并有禮敬之儀,因甄明至道。
”乃着拜五經序論。
常以宣尼庚子日生,其日陳五經拜之。
自号披褐先生。
又以飲酒亂德,言常爲誡。
永明六年卒。
初,榮緒與關康之俱隐在京口,時号爲二隐。
吳苞字天蓋,一字懷德,濮一陽一鄄城人也。
儒學,善三禮及老、莊。
宋泰始中過江,聚徒教學。
冠黃葛巾,竹麈尾,蔬食二十馀年。
與劉瓛俱于褚彥回宅講授。
瓛講禮,苞講論語、孝經,諸生朝聽瓛,晚聽苞也。
齊隆昌元年,征爲太學博士,不就。
始安王遙光及江祏、徐孝嗣共爲立館于锺山下教授,朝士多到門焉,當時稱其儒者。
自劉瓛以後,聚徒講授,唯苞一人而已。
以壽終。
時有趙僧岩、蔡荟,皆有景行,慕苞爲人。
僧岩,北海人。
寥廓無常,人不能測。
與劉善明友。
善明爲青州,欲舉爲秀才,大驚,拂衣而去。
後忽爲沙門,栖遲山谷,常以一壺自随。
一旦謂弟子曰:“吾今夕當死。
壺中大錢一千,以通九泉之路,蠟燭一挺,以照七尺之一屍一。
”至夜而亡。
時人以爲知命。
蔡荟字休明,陳留人。
清抗不與俗人交。
李撝謂江學曰:“古人稱安貧清白曰夷,涅而不缁曰白,至如蔡休明者,可不謂之夷白乎。
” 又有魯國孔嗣之字敬伯,宋時與齊高帝俱爲中書舍人,并非所好。
自廬江郡守去官,隐居锺山。
朝廷以爲太中大夫,卒。
徐伯珍字文楚,東一陽一太末人也。
祖、父并郡掾史。
伯珍少孤貧,學書無紙,常以竹箭、箬葉、甘蕉及地上學書。
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鄰皆奔走,伯珍累一床一而坐,誦書不辍。
叔父璠之與顔延之友善,還祛蒙山立一精一舍講授,伯珍往從學。
積十年,究尋經史,遊學者多依之。
太守琅邪王昙生、吳郡張淹并加禮辟,伯珍應一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
征士沈俨造膝談論,申以素交。
吳郡顧歡擿出尚書滞義,伯珍詶答,甚有條理,儒者宗之。
好釋氏、老、莊,兼明道術。
歲嘗旱,伯珍筮之,如期而雨。
舉動有禮,過曲木之下,趍而避之。
早喪妻,晚不複重娶,自比曾參。
宅南九裡有高山,班固謂之九岩山,後漢龍丘苌隐處也。
山多龍須柽柏,望之五采,世呼爲婦人岩。
二年,伯珍移居之,階戶之間,木生皆連理。
門前生梓樹,一年便合抱。
館東石壁,夜忽有赤光洞照,俄爾而滅。
白雀一雙栖其戶牖,論者以爲隐德之感焉。
刺史豫章王辟議曹從事,不就。
家甚貧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對,時人呼爲“四皓”。
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
受業生凡千馀人。
伯珍同郡婁幼瑜字季玉,亦聚徒教授,不應徵辟,彌爲臨川王映所賞異,着禮捃拾三十卷。
沈麟士字雲祯,吳興武康人也。
祖膺期,晉太中大夫。
父虔之,宋樂安令。
麟士幼而俊敏,年七歲,聽叔父嶽言玄。
賓散,言無所遺失。
嶽撫其肩曰:“若斯文不絕,其在爾乎。
”及長,博通經史,有高尚之心。
親亡,居喪盡禮。
服阕,忌日辄流淚彌旬。
居貧織簾誦書,口手不息,鄉裡号爲織簾先生。
嘗爲人作竹誤傷手,便流淚而還。
同作者謂曰:“此不足損,何至涕零。
”答曰:“此本不痛,但遺體毀傷,感而悲耳。
”嘗行路,鄰人認其所着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
鄰人得屐,送前者還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
宋元嘉末,文帝令仆射何尚之抄撰五經,訪舉學士,縣以麟士應選。
不得已至都,尚之深相接。
及至,尚之謂子偃曰:“山薮故多奇士,沈麟士,黃叔度之流也,豈可澄清淆濁邪。
汝師之。
” 麟士嘗苦無書,因遊都下,曆觀四部畢,乃歎曰:“古人亦何人哉。
”少時稱疾歸鄉,不與人物通。
養孤兄子,義着鄉曲。
或勸之仕,答曰:“魚縣獸檻,天下一契。
聖人玄悟,所以每履吉先。
吾誠未能景行坐忘,何爲不希企日損。
”乃作玄散賦以絕世。
太守孔山士辟不應,宗人徐州刺史昙慶、侍中懷文、左率勃來候之,麟士未嘗答也。
隐居餘不吳差山,講經教授,從學士數十百人,各營屋宇,依止其側,時爲之語曰:“吳差山中有賢士,開門教授居成市。
”麟士重陸機連珠,每爲諸生講之。
征北張永爲吳興,請麟士入郡。
麟士聞郡後堂有好山水,即戴安道遊吳興,因古墓爲山池也。
欲一觀之,乃往停數月。
永欲請爲功曹,麟士曰:“明府德履沖素,留心山谷,是以被褐負杖,忘其疲病。
必欲飾渾沌以蛾眉,冠越客于文冕,走雖不敏,請附高節,有蹈東海死耳,不忍受此黔劓。
”永乃止。
升明末,太守王奂,永明中,中書郎沈約并表薦之,征皆不就。
乃與約書曰:“名者實之賓,本所不庶。
中央無心,空勤南北。
爲惠反兇,将在于斯。
”
祖奉先,建陵令。
父庸人,國子助教。
榮緒幼孤,躬自灌園,以供祭祀。
母喪後,乃着嫡寝論,掃灑堂宇,置筵席,朔望辄拜薦焉,甘珍未嘗先食。
純笃好學,括東、西晉爲一書,紀錄志傳百一十卷。
隐居京口教授。
齊高帝爲揚州刺史,征榮緒爲主簿,不到。
建元中,司徒褚彥回啓高帝稱述其美,以置秘閣。
榮緒惇一愛一五經,謂人曰:“昔呂尚奉丹書,武王緻齋降位,李、釋教誡,并有禮敬之儀,因甄明至道。
”乃着拜五經序論。
常以宣尼庚子日生,其日陳五經拜之。
自号披褐先生。
又以飲酒亂德,言常爲誡。
永明六年卒。
初,榮緒與關康之俱隐在京口,時号爲二隐。
吳苞字天蓋,一字懷德,濮一陽一鄄城人也。
儒學,善三禮及老、莊。
宋泰始中過江,聚徒教學。
冠黃葛巾,竹麈尾,蔬食二十馀年。
與劉瓛俱于褚彥回宅講授。
瓛講禮,苞講
齊隆昌元年,征爲太學博士,不就。
始安王遙光及江祏、徐孝嗣共爲立館于锺山下教授,朝士多到門焉,當時稱其儒者。
自劉瓛以後,聚徒講授,唯苞一人而已。
以壽終。
時有趙僧岩、蔡荟,皆有景行,慕苞爲人。
僧岩,北海人。
寥廓無常,人不能測。
與劉善明友。
善明爲青州,欲舉爲秀才,大驚,拂衣而去。
後忽爲沙門,栖遲山谷,常以一壺自随。
一旦謂弟子曰:“吾今夕當死。
壺中大錢一千,以通九泉之路,蠟燭一挺,以照七尺之一屍一。
”至夜而亡。
時人以爲知命。
蔡荟字休明,陳留人。
清抗不與俗人交。
李撝謂江學曰:“古人稱安貧清白曰夷,涅而不缁曰白,至如蔡休明者,可不謂之夷白乎。
” 又有魯國孔嗣之字敬伯,宋時與齊高帝俱爲中書舍人,并非所好。
自廬江郡守去官,隐居锺山。
朝廷以爲太中大夫,卒。
徐伯珍字文楚,東一陽一太末人也。
祖、父并郡掾史。
伯珍少孤貧,學書無紙,常以竹箭、箬葉、甘蕉及地上學書。
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鄰皆奔走,伯珍累一床一而坐,誦書不辍。
叔父璠之與顔延之友善,還祛蒙山立一精一舍講授,伯珍往從學。
積十年,究尋經史,遊學者多依之。
太守琅邪王昙生、吳郡張淹并加禮辟,伯珍應一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
征士沈俨造膝談論,申以素交。
吳郡顧歡擿出
好釋氏、老、莊,兼明道術。
歲嘗旱,伯珍筮之,如期而雨。
舉動有禮,過曲木之下,趍而避之。
早喪妻,晚不複重娶,自比曾參。
宅南九裡有高山,班固謂之九岩山,後漢龍丘苌隐處也。
山多龍須柽柏,望之五采,世呼爲婦人岩。
二年,伯珍移居之,階戶之間,木生皆連理。
門前生梓樹,一年便合抱。
館東石壁,夜忽有赤光洞照,俄爾而滅。
白雀一雙栖其戶牖,論者以爲隐德之感焉。
刺史豫章王辟議曹從事,不就。
家甚貧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對,時人呼爲“四皓”。
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
受業生凡千馀人。
伯珍同郡婁幼瑜字季玉,亦聚徒教授,不應徵辟,彌爲臨川王映所賞異,着禮捃拾三十卷。
沈麟士字雲祯,吳興武康人也。
祖膺期,晉太中大夫。
父虔之,宋樂安令。
麟士幼而俊敏,年七歲,聽叔父嶽言玄。
賓散,言無所遺失。
嶽撫其肩曰:“若斯文不絕,其在爾乎。
”及長,博通經史,有高尚之心。
親亡,居喪盡禮。
服阕,忌日辄流淚彌旬。
居貧織簾誦書,口手不息,鄉裡号爲織簾先生。
嘗爲人作竹誤傷手,便流淚而還。
同作者謂曰:“此不足損,何至涕零。
”答曰:“此本不痛,但遺體毀傷,感而悲耳。
”嘗行路,鄰人認其所着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
鄰人得屐,送前者還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
宋元嘉末,文帝令仆射何尚之抄撰五經,訪舉學士,縣以麟士應選。
不得已至都,尚之深相接。
及至,尚之謂子偃曰:“山薮故多奇士,沈麟士,黃叔度之流也,豈可澄清淆濁邪。
汝師之。
” 麟士嘗苦無書,因遊都下,曆觀四部畢,乃歎曰:“古人亦何人哉。
”少時稱疾歸鄉,不與人物通。
養孤兄子,義着鄉曲。
或勸之仕,答曰:“魚縣獸檻,天下一契。
聖人玄悟,所以每履吉先。
吾誠未能景行坐忘,何爲不希企日損。
”乃作玄散賦以絕世。
太守孔山士辟不應,宗人徐州刺史昙慶、侍中懷文、左率勃來候之,麟士未嘗答也。
隐居餘不吳差山,講經教授,從學士數十百人,各營屋宇,依止其側,時爲之語曰:“吳差山中有賢士,開門教授居成市。
”麟士重陸機連珠,每爲諸生講之。
征北張永爲吳興,請麟士入郡。
麟士聞郡後堂有好山水,即戴安道遊吳興,因古墓爲山池也。
欲一觀之,乃往停數月。
永欲請爲功曹,麟士曰:“明府德履沖素,留心山谷,是以被褐負杖,忘其疲病。
必欲飾渾沌以蛾眉,冠越客于文冕,走雖不敏,請附高節,有蹈東海死耳,不忍受此黔劓。
”永乃止。
升明末,太守王奂,永明中,中書郎沈約并表薦之,征皆不就。
乃與約書曰:“名者實之賓,本所不庶。
中央無心,空勤南北。
爲惠反兇,将在于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