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75 列傳第六十五 隐逸上

關燈
隐逸上 陶潛宗少文沈道虔孔淳之周續之戴顒 翟法賜雷次宗郭希林劉凝之龔祈朱百年關康之漁父 褚伯玉顧歡杜京産 陶潛字淵明,或雲字深明,名元亮。

    尋一陽一柴桑人,晉大司馬侃之曾孫也。

    少有高趣,宅邊有五柳樹,故常着五柳先生傳雲: 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字。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

    一性一嗜酒,而家貧不能恒得。

    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辄盡,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裋褐穿結,箪瓢屢空,晏如也。

    常着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其自序如此。

    蓋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

     親老家貧,起爲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而歸。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濟往候之,偃卧瘠餒有日矣,道濟謂曰:“夫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隐,有道則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對曰:“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

    ”道濟饋以粱肉,麾而去之。

     後爲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爲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爲彭澤令。

    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給其子,書曰:“汝旦夕之費,自給爲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

    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公田悉令吏種秫稻,妻子固請種粳,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

     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

    潛歎曰:“我不能爲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人。

    ”即日解印绶去職,賦歸去來以遂其志,曰: 歸去來兮,田園将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爲形役兮,奚惆怅而獨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塗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舟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弱子候門。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壺觞而自酌,眄庭柯以怡顔,倚南窗而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園日涉而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景翳翳其将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遺,複駕言兮焉求。

    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馀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疇。

    或命巾車,或棹扁舟,既窈窕以窮壑,亦崎岖而經丘。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一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複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爲遑遑欲何之。

    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芸耔。

    登東臯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複奚疑。

     義熙末,征爲着作佐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識之,不能緻也。

    潛嘗往廬山,弘令潛故人龐通之齎酒具于半道栗裡要之。

    潛有腳疾,使一門生二兒舉籃轝。

    及至,欣然便共飲酌,俄頃弘至,亦無忤也。

     先是,顔延之爲劉柳後軍功曹,在尋一陽一與潛情款。

    後爲始安郡,經過潛,每往必酣飲緻醉。

    弘欲要延之一坐,彌日不得。

    延之臨去,留二萬錢與潛,潛悉送酒家稍就取酒。

    嘗九月九日無酒,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之。

    逢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後歸。

     潛不解音聲,而畜素琴一張。

    每有酒适,辄撫一弄以寄其意。

    貴賤造之者,有酒辄設。

    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郡将候潛,逢其酒熟,取頭上葛巾漉酒,畢,還複着之。

    潛弱年薄宦,不潔去就之迹。

    自以曾祖晉世宰輔,恥複屈身後代,自宋武帝王業漸隆,不複肯仕。

    所着文章,皆題其年月。

    義熙以前,明書晉氏年号,自永初以來,唯雲甲子而已。

    與子書以言其志,并爲訓戒曰: 吾年過五十,而窮苦荼毒。

    一性一剛才拙,與物多忤。

    自量爲己,必贻俗患。

    僶俛辭事,使汝幼而饑寒耳。

    常感孺仲賢妻之言,敗絮自擁,何慚兒子。

    此既一事矣。

    但恨鄰一靡一二仲,室無萊婦,抱茲苦心,良獨罔罔。

    少來好書,偶一愛一閑靖,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複歡爾有喜。

    嘗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

    意淺識陋,日月遂往,疾患以來,漸就衰損。

    親舊不遺,每有藥石見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

    汝輩幼小,家貧無役,柴水之勞,何時可免。

    念之在心,若何可言。

    然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

    鮑叔、敬仲,分财無猜,歸生、伍舉,班荊道舊,遂能以敗爲成,因喪立功。

    佗人尚爾,況共父之人哉。

    潁川韓元長,漢末名士,身處卿佐,八十而終,兄弟同一居,至于沒齒。

    濟北泛幼春,晉時一操一行人也。

    七世同财,家人無怨色。

    詩雲“高山景行”,汝其慎哉。

    又爲命子詩以贻之。

     元嘉四年,将複征命,會卒。

    世号靖節先生。

    其妻翟氏,志趣亦同,能安苦節,夫耕于前,妻鋤于後雲。

     宗少文,南一陽一涅一陽一人也。

    祖承,宜都太守。

    父繇之,湘鄉令。

    母同郡師氏,聰辯有學義,教授諸子。

     少文善居喪,爲鄉闾所稱。

    宋武帝既誅劉毅,領荊州,問毅府谘議參軍申永曰:“今日何施而可?”永曰:“除其宿釁,倍其惠澤,貫叙門次,顯擢才能,如此而已。

    ”武帝納之,乃辟少文爲主簿,不起,問其故。

    答曰:“栖丘飲谷,三十馀年。

    ”武帝善其對而止。

     少文妙善琴書圖畫,一精一于言理,每遊山水,往辄忘歸。

    征西長史王敬弘每從之,未嘗不彌日也。

    乃下入廬山,就釋慧遠考尋文義。

    兄臧爲南平太守,一逼一與俱還,乃于江陵三湖立宅,閑居無事。

    武帝召爲太尉行參軍,骠騎道憐命爲記室參軍,并不就。

     二兄早卒,孤累甚多,家貧無以相贍,頗營稼穑。

    人有饷遺,并受之。

    武帝敕南郡長給吏役,又數緻饩赉。

    後子弟從祿,乃悉不複受。

    武帝開府辟召,下書召少文與雁門周續之并爲太尉掾,皆不起。

    宋受禅及元嘉中頻征,并不應。

    妻羅氏亦有高情,與少文協趣。

    羅氏沒,少文哀之過甚,既乃悲情頓釋,謂沙門釋慧堅曰:“死生之分,未易可達,三複至教,方能遣哀。

    ”衡一陽一王義季爲荊州,親至其室,與之歡宴,命爲谘議參軍,不起。

    好山水,一愛一遠遊,西陟荊、巫,南登衡嶽,因結宇衡山,欲懷尚平之志。

    有疾還江陵,歎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澄懷觀道,卧以遊之。

    ”凡所遊履,皆圖之于室,謂之“撫琴動一操一,欲令衆山皆響”。

    古有金石弄,爲諸桓所重,桓氏亡,其聲遂絕,唯少文傳焉。

    文帝遣樂師楊觀就受之。

    少文孫測,亦有祖風。

     測字敬微,一字茂深,家居江陵。

    少靜退,不樂人間。

    歎曰:“家貧親老,不擇官而仕,先哲以爲美談,馀竊有惑。

    誠不能潛感地金,冥緻江鯉,但當用天之道,分地之利。

    孰能食人厚祿,憂人重事乎?” 齊骠騎豫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