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24 列傳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私,思遠依事劾奏,明帝及思遠從兄晏、昭略叔父文季并請止之,思遠不從,案事如故。
建武中,遷吏部郎。
思遠以晏爲尚書令,不欲并居内台權要之職,上表固讓,乃改授司徒左長史。
初明帝廢立之際,思遠謂晏曰:“兄荷武帝厚恩,今一旦贊人如此事,彼或可以權計相須,未知兄将何以自立。
及此引決,猶可保全門戶,不失後名。
”晏曰:“方噉粥,未暇此事。
”及拜骠騎,會子弟,謂思遠兄思征曰:“隆昌之末,阿戎勸吾自裁,若用其語,豈有今日。
”思遠遽應曰:“如阿戎所見,猶未晚也。
”晏既不能謙退,位處朝端,事多專斷,内外要職,并用門生,帝外迹甚美,内相疑異。
思遠謂曰:“時事稍異,兄覺不?凡人多拙于自謀,而巧于謀人。
”晏默然不答。
思遠退後,晏方歎曰:“天下人遂勸人自一殺。
”旬日,晏及禍。
明帝後知思遠有此言,謂江祏曰:“王晏早用思遠語,當不至此。
” 思遠立身簡潔,諸客有詣己者,觇知衣服垢穢,方便不前,形儀新楚,乃與促膝。
雖然,及去之後,猶令二人交帚拂其坐處。
明帝從祖弟季敞一性一甚豪縱,使詣思遠,令見禮度。
都水使者李珪之常曰:“見王思遠終日匡坐,不妄言笑,簪帽衣領,無不整潔,便憶丘明士。
見明士蓬頭散帶,終日酣醉,吐論從橫,唐突卿宰,便複憶見思遠。
”言其兩反也。
上既誅晏,思遠遷爲侍中,掌優策及起居注。
卒,年四十九,贈太常,諡曰貞子。
思遠與顧暠之善,暠之卒後,家貧,思遠迎其妻子,經恤甚至。
暠之字士明,少孤好學,有義信,位太子中舍人,兼尚書左丞。
王韶之字休泰,胡之從孫而敬弘從祖弟也。
祖羨之,鎮軍掾。
父偉之,少有志尚,當世诏命表奏,辄手自書寫。
太元、隆安時事,大小悉撰錄。
位本國郎中令。
韶之家貧好學,嘗三日絕糧而執卷不辍,家人诮之曰:“困窮如此,何不耕?”答曰:“我常自耕耳。
”父偉之爲烏程令,韶之因居縣境。
好史籍,博涉多聞。
初爲衛将軍謝琰行參軍,得父舊書,因私撰晉安帝一陽一秋。
及成,時人謂宜居史職,即除着作佐郎,使續後事,訖義熙九年。
善敍事,辭論可觀。
遷尚書祠部郎。
晉帝自孝武以來常居内殿,武官主書于中通呈,以省辟一人管诏诰,住西省,因謂之西省郎。
傅亮、羊徽相代在職。
義熙十一年,宋武帝以韶之博學有文辭,補通直郎,領西省事,轉中書侍郎。
晉安帝之崩,武帝使韶之與帝左右密加酖毒。
恭帝即位,遷黃門侍郎,領着作,西省如故。
凡諸诏黃皆其辭也。
武帝受命,加骁騎将軍,黃門如故。
西省職解,複掌宋書。
坐玺封謬誤,免黃門,事在謝晦傳。
韶之爲晉史,序王珣貨殖,王廞作亂。
珣子弘、廞子華并貴顯,韶之懼爲所陷,深附結徐羨之、傅亮等。
少帝即位,遷侍中。
出爲吳郡太守。
羨之被誅,王弘入相,領揚州刺史。
弘雖與韶之不絕,諸弟未相識者皆不複往來。
韶之在郡,常慮爲弘所繩,夙夜勤勵,政績甚美,弘亦抑其私憾,文帝兩嘉之。
韶之稱爲良守。
征爲祠部尚書,加給事中。
坐去郡長取送故,免官。
後爲吳興太守,卒。
撰孝傳三卷,文集行于世。
宋廟歌辭,韶之所制也。
子晔,位臨賀太守。
王悅之字少明,晉右軍将軍羲之曾孫也。
祖獻之,中書令。
父靖之,司徒左長史,爲劉穆之所厚,就穆之求侍中,如此非一。
穆之曰:“卿若不求,久自得之。
”遂不果。
悅之少厲清一操一,亮直有風檢。
爲吏部郎,鄰省有會同者,遺悅之餅一瓯。
辭不受,曰:“此費誠小,然少來不願當之。
”宋明帝泰始中爲黃門郎、禦史中丞。
上以其廉介,賜良田五頃,以爲侍中,在門下盡其心力。
掌檢校禦府太官太醫諸署。
時承奢忲之後,一奸一竊者衆,悅之按覆無所避,得一奸一巧甚多,于是衆署共咒詛。
悅之病甚,恒見兩烏衣人捶之。
及卒,上乃收典掌者十許人,桎梏之送淮一陰一,密令度瓜步江,投之中流。
王準之字元魯,晉尚書仆射彬玄孫也。
曾祖彪之,位尚書令,祖臨之、父讷之并禦史中丞。
彪之博聞多識,練悉朝儀,自是家世相傳,并谙江左舊事,緘之青箱,世謂之王氏青箱學。
準之兼明禮傳,贍于文辭。
桓玄篡位,以爲尚書祠部郎。
宋武帝起兵,爲太尉主簿。
出爲山一陰一令,有能名,預讨盧循功,封都亭侯。
宋台建,除禦史中丞,爲百僚所憚。
自彪之至準之四世居此職。
準之嘗作五言詩,範泰嘲之:“卿唯解彈事耳。
”準之正色答:“猶差卿世載雄狐。
”坐世子左衛率謝靈運殺人不一舉,免官。
武帝受命,拜黃門侍郎。
永初中奏曰:“鄭玄注禮:三年之喪,二十七月而吉。
古今學者多謂
建武中,遷吏部郎。
思遠以晏爲尚書令,不欲并居内台權要之職,上表固讓,乃改授司徒左長史。
初明帝廢立之際,思遠謂晏曰:“兄荷武帝厚恩,今一旦贊人如此事,彼或可以權計相須,未知兄将何以自立。
及此引決,猶可保全門戶,不失後名。
”晏曰:“方噉粥,未暇此事。
”及拜骠騎,會子弟,謂思遠兄思征曰:“隆昌之末,阿戎勸吾自裁,若用其語,豈有今日。
”思遠遽應曰:“如阿戎所見,猶未晚也。
”晏既不能謙退,位處朝端,事多專斷,内外要職,并用門生,帝外迹甚美,内相疑異。
思遠謂曰:“時事稍異,兄覺不?凡人多拙于自謀,而巧于謀人。
”晏默然不答。
思遠退後,晏方歎曰:“天下人遂勸人自一殺。
”旬日,晏及禍。
明帝後知思遠有此言,謂江祏曰:“王晏早用思遠語,當不至此。
” 思遠立身簡潔,諸客有詣己者,觇知衣服垢穢,方便不前,形儀新楚,乃與促膝。
雖然,及去之後,猶令二人交帚拂其坐處。
明帝從祖弟季敞一性一甚豪縱,使詣思遠,令見禮度。
都水使者李珪之常曰:“見王思遠終日匡坐,不妄言笑,簪帽衣領,無不整潔,便憶丘明士。
見明士蓬頭散帶,終日酣醉,吐論從橫,唐突卿宰,便複憶見思遠。
”言其兩反也。
上既誅晏,思遠遷爲侍中,掌優策及起居注。
卒,年四十九,贈太常,諡曰貞子。
思遠與顧暠之善,暠之卒後,家貧,思遠迎其妻子,經恤甚至。
暠之字士明,少孤好學,有義信,位太子中舍人,兼尚書左丞。
王韶之字休泰,胡之從孫而敬弘從祖弟也。
祖羨之,鎮軍掾。
父偉之,少有志尚,當世诏命表奏,辄手自書寫。
太元、隆安時事,大小悉撰錄。
位本國郎中令。
韶之家貧好學,嘗三日絕糧而執卷不辍,家人诮之曰:“困窮如此,何不耕?”答曰:“我常自耕耳。
”父偉之爲烏程令,韶之因居縣境。
好史籍,博涉多聞。
初爲衛将軍謝琰行參軍,得父舊書,因私撰晉安帝一陽一秋。
及成,時人謂宜居史職,即除着作佐郎,使續後事,訖義熙九年。
善敍事,辭論可觀。
遷尚書祠部郎。
晉帝自孝武以來常居内殿,武官主書于中通呈,以省辟一人管诏诰,住西省,因謂之西省郎。
傅亮、羊徽相代在職。
義熙十一年,宋武帝以韶之博學有文辭,補通直郎,領西省事,轉中書侍郎。
晉安帝之崩,武帝使韶之與帝左右密加酖毒。
恭帝即位,遷黃門侍郎,領着作,西省如故。
凡諸诏黃皆其辭也。
武帝受命,加骁騎将軍,黃門如故。
西省職解,複掌
坐玺封謬誤,免黃門,事在謝晦傳。
韶之爲晉史,序王珣貨殖,王廞作亂。
珣子弘、廞子華并貴顯,韶之懼爲所陷,深附結徐羨之、傅亮等。
少帝即位,遷侍中。
出爲吳郡太守。
羨之被誅,王弘入相,領揚州刺史。
弘雖與韶之不絕,諸弟未相識者皆不複往來。
韶之在郡,常慮爲弘所繩,夙夜勤勵,政績甚美,弘亦抑其私憾,文帝兩嘉之。
韶之稱爲良守。
征爲祠部尚書,加給事中。
坐去郡長取送故,免官。
後爲吳興太守,卒。
撰孝傳三卷,文集行于世。
宋廟歌辭,韶之所制也。
子晔,位臨賀太守。
王悅之字少明,晉右軍将軍羲之曾孫也。
祖獻之,中書令。
父靖之,司徒左長史,爲劉穆之所厚,就穆之求侍中,如此非一。
穆之曰:“卿若不求,久自得之。
”遂不果。
悅之少厲清一操一,亮直有風檢。
爲吏部郎,鄰省有會同者,遺悅之餅一瓯。
辭不受,曰:“此費誠小,然少來不願當之。
”宋明帝泰始中爲黃門郎、禦史中丞。
上以其廉介,賜良田五頃,以爲侍中,在門下盡其心力。
掌檢校禦府太官太醫諸署。
時承奢忲之後,一奸一竊者衆,悅之按覆無所避,得一奸一巧甚多,于是衆署共咒詛。
悅之病甚,恒見兩烏衣人捶之。
及卒,上乃收典掌者十許人,桎梏之送淮一陰一,密令度瓜步江,投之中流。
王準之字元魯,晉尚書仆射彬玄孫也。
曾祖彪之,位尚書令,祖臨之、父讷之并禦史中丞。
彪之博聞多識,練悉朝儀,自是家世相傳,并谙江左舊事,緘之青箱,世謂之王氏青箱學。
準之兼明禮傳,贍于文辭。
桓玄篡位,以爲尚書祠部郎。
宋武帝起兵,爲太尉主簿。
出爲山一陰一令,有能名,預讨盧循功,封都亭侯。
宋台建,除禦史中丞,爲百僚所憚。
自彪之至準之四世居此職。
準之嘗作五言詩,範泰嘲之:“卿唯解彈事耳。
”準之正色答:“猶差卿世載雄狐。
”坐世子左衛率謝靈運殺人不一舉,免官。
武帝受命,拜黃門侍郎。
永初中奏曰:“鄭玄注禮:三年之喪,二十七月而吉。
古今學者多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