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15 列傳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事,不能制也。
時孝嗣以帝終亂天常,與沈文季俱在南掖門,欲要文季以門爲應,四五目之,文季辄亂以他語,孝嗣乃止。
進位司空,固讓。
求解丹一陽一尹,不許。
孝嗣文人,不顯同異,名位雖大,故得未及禍。
虎贲中郎将許準有膽力,陳說事機,勸行廢立。
孝嗣遲疑,謂必無用幹戈理,須少主出遊,閉城門,召百僚集議廢之。
雖有此懷,終不能決。
群小亦稍憎孝嗣,勸帝除之。
其冬,孝嗣入華林省,遣茹法珍賜藥,孝嗣容色不異,謂沈昭略曰:“始安事,吾欲以門應之,賢叔若同,無今日之恨。
”少能飲酒,飲藥至鬥餘方卒,乃下诏言誅之。
于時凡被殺者,皆取其蟬冕,剝其衣服。
衆情素敬孝嗣,得無所侵。
長子演,尚齊武帝女武康公主,位太子中庶子,第三子況,尚明帝女山一陰一公主,并拜驸馬都尉,俱見殺。
孝嗣之誅,衆人懼,無敢至者,唯會稽魏溫仁奔赴,以私财營喪事,當時稱之。
初,孝嗣複故封,使故吏吳興丘叡筮之,當傳幾世。
叡曰:“怨不終尊身。
”孝嗣容色甚惡,徐曰:“緣有此慮,故令卿決之。
” 中興元年,和帝贈孝嗣太尉。
二年,改葬宣德太後,诏增班劍四十人,加羽葆、鼓吹,諡曰文忠,改封馀幹縣公。
子绲,仕梁,位侍中,太常,信武将軍,諡頃子。
绲子君蒨字懷簡,幼聰朗好學,尤長丁部書,問無不對。
善弦歌,爲梁湘東王鎮西谘議參軍。
頗好聲色,侍妾數十,皆佩金翠,曳羅绮,服玩悉以金銀。
飲酒數升便醉,而閉門盡日酣歌。
每遇歡谑,則飲至鬥。
有時載伎肆意遊行,荊楚山川,一靡一不畢踐。
朋從遊好,莫得見之。
時襄一陽一魚弘亦以豪侈稱,于是府中謠曰:“北路魚,南路徐。
”然其服翫次于弘也。
君蒨辯于辭令,湘東王嘗出軍,有人将婦從者。
王曰:“才愧李陵,未能先誅女子,将非孫武,遂欲驅戰婦人。
”君蒨應聲曰:“項籍壯士,猶有虞兮之一愛一,紀信成功,亦資姬人之力。
”君蒨文冠一府,特有輕豔之才,新聲巧變,人多諷習,竟卒于官。
傅亮字季友,北地靈州人,晉司隸校尉鹹之玄孫也。
父瑗以學業知名,位至安成太守。
瑗與郗超善,超常造瑗,見二子迪及亮。
亮年四五歲,超令人解一衣使持去,初無吝色。
超謂瑗曰:“卿小兒才名位宦當遠踰于兄,然保家終在大者。
”迪字長猷,宋初終五兵尚書,贈太常。
亮博涉經史,尤善文辭。
義熙中,累遷中書黃門侍郎,直西省。
宋武帝以其久直之勤勞,欲以爲東一陽一郡。
先以語迪,大喜告亮,亮不答,即馳見武帝,陳不樂出。
帝笑曰:“謂卿須祿耳,能如此,甚協所望也。
”以爲太尉從事中郎,掌記室。
宋國初建,除侍中,領世子中庶子,加中書令。
從還壽一陽一,武帝有受禅意,而難于發言,乃集朝臣宴飲,從容曰:“桓玄暴篡,鼎命已移,我首唱大義,興複皇室,今年時衰暮,欲歸老京師,”群臣唯盛稱功德,莫曉此意。
亮悟旨,日晚宮門已閉,叩扉請見曰:“臣暫宜還都。
”帝知意,無複他言,直雲:“須幾人自送?”亮曰:“須數十人。
”于是奉辭。
及出,夜見長星竟天,拊髀曰:“我常不信天文,今始驗矣。
”亮至都,即征帝入輔。
永初元年,加太子詹事,封建城縣公,入直中書省,專典诏命。
以亮任總國權,聽于省見客。
神獸門外,每旦車常數百兩。
武帝登庸之始,文筆皆是參軍滕演,北征廣固,悉委長史王誕,自此之後至于受命,表策文诰,皆亮辭也。
演字彥将,南一陽一西鄂人,位至秘書監。
二年,加亮尚書仆射。
及帝不豫,與徐羨之、謝晦并受顧命,給班劍二十人。
少帝即位,進中書監、尚書令,領護軍将軍。
少帝廢,亮奉迎文帝,立行台于江陵城南,題曰大司馬門,率行台百僚詣門拜表,威儀甚盛。
文帝将下,引見亮,哭泣哀動左右。
既而問義真及少帝薨廢本末,悲号嗚咽,侍側者莫能仰視,亮流汗沾背不能答。
于是布腹心于到彥之、王華等。
及至都,徐羨之問帝可方誰?亮曰:“晉文、景以上人。
”羨之曰:“必能明我赤心。
”亮曰:“不然。
” 及文帝即位,加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司空府文武即爲左光祿府,進爵始興郡公,固讓進封。
元嘉三年,帝将誅亮,先呼入見,省内密有報之者。
亮辭以嫂病暫還,遣信報徐羨之,因乘車出郭門,騎馬奔兄迪墓。
屯騎校尉郭泓收之。
初至廣莫門,上亦使以诏謂曰:“以公江陵之誠,當使諸子無恙。
”亮讀诏訖曰:“亮受先帝布衣之眷,遂蒙顧托。
黜昏立明,社稷之計。
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于是伏誅,妻子流建安。
亮之方貴,兄迪每深誡焉,而不能從。
及見世路屯險,着論名曰演慎。
及少帝失德,内懷憂懼。
直宿禁中,睹夜蛾赴燭,作感物賦以寄意。
初奉大駕,道路賦詩三首,其一篇有悔懼之辭。
自知傾覆,求退無由,又作辛有、穆生、董仲道贊,稱其見微之美雲。
隆字伯祚,亮族兄也。
曾祖晞,司徒屬。
父祖并早卒。
隆少孤貧,有學行。
義熙初,年四十,爲孟昶建威參軍,累遷尚書左丞。
以族弟亮爲仆射,缌服不得相臨,徙太子率更令。
元嘉初,爲禦史中丞,甚得司直之體,轉司徒左長史。
會稽剡縣人黃初妻趙打殺息載妻王遇赦,王有父母及男稱女葉,依法徙趙二千裡外。
隆議曰:“禮律之興,本之自然。
求之情理,非從天堕,非從地出。
父子至親,分形同氣,稱之于載,即載之于趙。
雖言三世,爲體猶一。
稱雖創钜痛深,固無雠祖之義。
向使石厚之子,日磾之孫,砥鋒挺锷,不與二祖同戴天日,則石碏、秺侯何得流名百代。
舊令言殺人父母,徙之二千裡外,不施父子孫祖明矣。
趙當避王期功千裡外耳。
令亦雲凡流徙者,同籍親近欲相随者聽之。
此又大通情體,因親以教一愛一也。
趙既流移,載爲人子,何得不從?載從而稱不行,豈名教所許?如此,稱、趙竟不可分。
趙雖内愧終身,稱沈痛沒齒,孫祖之義,自不得以永絕,事理然也。
”從之。
出爲義興太守,有能名。
拜左戶尚書,坐正直受節假,對人未至委出,白衣領職。
尋轉太常,文帝以新撰禮論付隆,使更下意。
隆表上五十二事。
後緻仕,拜光祿大夫,歸老于家。
手不釋卷,博學多通,特一精一三禮。
年八十三卒。
檀道濟,高平金鄉人也,世居京口。
少孤,居喪備禮,奉兄姊以和謹稱。
宋武帝建義,道濟與兄韶祗等從平京城,俱參武帝建武将軍事。
累遷太尉參軍,封作唐縣男。
義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濟爲前鋒,所至望風降服。
徑進洛一陽一,議者謂所獲俘囚,應悉戮以爲京觀。
道濟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
”皆釋而遣之。
于是中原感悅,歸者甚衆。
長安平,以爲琅邪内史。
武帝受命,以佐命功,改封永修縣公,位丹一陽一尹、護軍将軍。
武帝不豫,給班劍二十人。
出爲鎮北将軍、南兖州刺史。
徐羨之等謀廢立,諷道濟入朝,告以将廢廬陵王義真,道濟屢陳不可,竟不納。
将廢帝夜,道濟入領軍府就謝晦宿,晦悚息不得眠。
道濟寝便睡熟,晦以此服之。
文帝即位,給鼓吹一部,進封武陵郡公。
固辭進封。
道濟素與王弘善,時被遇方深,道濟彌相結附,每構羨之等,弘亦雅仗之。
上将誅徐羨之等,召道濟欲使西讨。
王華曰:“不可。
”上曰:“道濟從人者也,曩非創謀,撫而使之,必将無慮。
”道濟至之明日,上誅羨之、亮。
既而使道濟與中領軍到彥之前驅西伐,上問策于道濟。
對曰:“臣昔與謝晦同從北征,入關十策,晦有其九。
才略明練,殆難與敵;然未嘗孤軍決勝,戎事恐非其長。
臣悉晦智,晦悉臣勇。
今奉王命外讨,必未陣而禽。
”時晦本謂道濟與羨之同誅,忽聞來上,
時孝嗣以帝終亂天常,與沈文季俱在南掖門,欲要文季以門爲應,四五目之,文季辄亂以他語,孝嗣乃止。
進位司空,固讓。
求解丹一陽一尹,不許。
孝嗣文人,不顯同異,名位雖大,故得未及禍。
虎贲中郎将許準有膽力,陳說事機,勸行廢立。
孝嗣遲疑,謂必無用幹戈理,須少主出遊,閉城門,召百僚集議廢之。
雖有此懷,終不能決。
群小亦稍憎孝嗣,勸帝除之。
其冬,孝嗣入華林省,遣茹法珍賜藥,孝嗣容色不異,謂沈昭略曰:“始安事,吾欲以門應之,賢叔若同,無今日之恨。
”少能飲酒,飲藥至鬥餘方卒,乃下诏言誅之。
于時凡被殺者,皆取其蟬冕,剝其衣服。
衆情素敬孝嗣,得無所侵。
長子演,尚齊武帝女武康公主,位太子中庶子,第三子況,尚明帝女山一陰一公主,并拜驸馬都尉,俱見殺。
孝嗣之誅,衆人懼,無敢至者,唯會稽魏溫仁奔赴,以私财營喪事,當時稱之。
初,孝嗣複故封,使故吏吳興丘叡筮之,當傳幾世。
叡曰:“怨不終尊身。
”孝嗣容色甚惡,徐曰:“緣有此慮,故令卿決之。
” 中興元年,和帝贈孝嗣太尉。
二年,改葬宣德太後,诏增班劍四十人,加羽葆、鼓吹,諡曰文忠,改封馀幹縣公。
子绲,仕梁,位侍中,太常,信武将軍,諡頃子。
绲子君蒨字懷簡,幼聰朗好學,尤長丁部書,問無不對。
善弦歌,爲梁湘東王鎮西谘議參軍。
頗好聲色,侍妾數十,皆佩金翠,曳羅绮,服玩悉以金銀。
飲酒數升便醉,而閉門盡日酣歌。
每遇歡谑,則飲至鬥。
有時載伎肆意遊行,荊楚山川,一靡一不畢踐。
朋從遊好,莫得見之。
時襄一陽一魚弘亦以豪侈稱,于是府中謠曰:“北路魚,南路徐。
”然其服翫次于弘也。
君蒨辯于辭令,湘東王嘗出軍,有人将婦從者。
王曰:“才愧李陵,未能先誅女子,将非孫武,遂欲驅戰婦人。
”君蒨應聲曰:“項籍壯士,猶有虞兮之一愛一,紀信成功,亦資姬人之力。
”君蒨文冠一府,特有輕豔之才,新聲巧變,人多諷習,竟卒于官。
傅亮字季友,北地靈州人,晉司隸校尉鹹之玄孫也。
父瑗以學業知名,位至安成太守。
瑗與郗超善,超常造瑗,見二子迪及亮。
亮年四五歲,超令人解一衣使持去,初無吝色。
超謂瑗曰:“卿小兒才名位宦當遠踰于兄,然保家終在大者。
”迪字長猷,宋初終五兵尚書,贈太常。
亮博涉經史,尤善文辭。
義熙中,累遷中書黃門侍郎,直西省。
宋武帝以其久直之勤勞,欲以爲東一陽一郡。
先以語迪,大喜告亮,亮不答,即馳見武帝,陳不樂出。
帝笑曰:“謂卿須祿耳,能如此,甚協所望也。
”以爲太尉從事中郎,掌記室。
宋國初建,除侍中,領世子中庶子,加中書令。
從還壽一陽一,武帝有受禅意,而難于發言,乃集朝臣宴飲,從容曰:“桓玄暴篡,鼎命已移,我首唱大義,興複皇室,今年時衰暮,欲歸老京師,”群臣唯盛稱功德,莫曉此意。
亮悟旨,日晚宮門已閉,叩扉請見曰:“臣暫宜還都。
”帝知意,無複他言,直雲:“須幾人自送?”亮曰:“須數十人。
”于是奉辭。
及出,夜見長星竟天,拊髀曰:“我常不信天文,今始驗矣。
”亮至都,即征帝入輔。
永初元年,加太子詹事,封建城縣公,入直中書省,專典诏命。
以亮任總國權,聽于省見客。
神獸門外,每旦車常數百兩。
武帝登庸之始,文筆皆是參軍滕演,北征廣固,悉委長史王誕,自此之後至于受命,表策文诰,皆亮辭也。
演字彥将,南一陽一西鄂人,位至秘書監。
二年,加亮尚書仆射。
及帝不豫,與徐羨之、謝晦并受顧命,給班劍二十人。
少帝即位,進中書監、尚書令,領護軍将軍。
少帝廢,亮奉迎文帝,立行台于江陵城南,題曰大司馬門,率行台百僚詣門拜表,威儀甚盛。
文帝将下,引見亮,哭泣哀動左右。
既而問義真及少帝薨廢本末,悲号嗚咽,侍側者莫能仰視,亮流汗沾背不能答。
于是布腹心于到彥之、王華等。
及至都,徐羨之問帝可方誰?亮曰:“晉文、景以上人。
”羨之曰:“必能明我赤心。
”亮曰:“不然。
” 及文帝即位,加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司空府文武即爲左光祿府,進爵始興郡公,固讓進封。
元嘉三年,帝将誅亮,先呼入見,省内密有報之者。
亮辭以嫂病暫還,遣信報徐羨之,因乘車出郭門,騎馬奔兄迪墓。
屯騎校尉郭泓收之。
初至廣莫門,上亦使以诏謂曰:“以公江陵之誠,當使諸子無恙。
”亮讀诏訖曰:“亮受先帝布衣之眷,遂蒙顧托。
黜昏立明,社稷之計。
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于是伏誅,妻子流建安。
亮之方貴,兄迪每深誡焉,而不能從。
及見世路屯險,着論名曰演慎。
及少帝失德,内懷憂懼。
直宿禁中,睹夜蛾赴燭,作感物賦以寄意。
初奉大駕,道路賦詩三首,其一篇有悔懼之辭。
自知傾覆,求退無由,又作辛有、穆生、董仲道贊,稱其見微之美雲。
隆字伯祚,亮族兄也。
曾祖晞,司徒屬。
父祖并早卒。
隆少孤貧,有學行。
義熙初,年四十,爲孟昶建威參軍,累遷尚書左丞。
以族弟亮爲仆射,缌服不得相臨,徙太子率更令。
元嘉初,爲禦史中丞,甚得司直之體,轉司徒左長史。
會稽剡縣人黃初妻趙打殺息載妻王遇赦,王有父母及男稱女葉,依法徙趙二千裡外。
隆議曰:“禮律之興,本之自然。
求之情理,非從天堕,非從地出。
父子至親,分形同氣,稱之于載,即載之于趙。
雖言三世,爲體猶一。
稱雖創钜痛深,固無雠祖之義。
向使石厚之子,日磾之孫,砥鋒挺锷,不與二祖同戴天日,則石碏、秺侯何得流名百代。
舊令言殺人父母,徙之二千裡外,不施父子孫祖明矣。
趙當避王期功千裡外耳。
令亦雲凡流徙者,同籍親近欲相随者聽之。
此又大通情體,因親以教一愛一也。
趙既流移,載爲人子,何得不從?載從而稱不行,豈名教所許?如此,稱、趙竟不可分。
趙雖内愧終身,稱沈痛沒齒,孫祖之義,自不得以永絕,事理然也。
”從之。
出爲義興太守,有能名。
拜左戶尚書,坐正直受節假,對人未至委出,白衣領職。
尋轉太常,文帝以新撰禮論付隆,使更下意。
隆表上五十二事。
後緻仕,拜光祿大夫,歸老于家。
手不釋卷,博學多通,特一精一三禮。
年八十三卒。
檀道濟,高平金鄉人也,世居京口。
少孤,居喪備禮,奉兄姊以和謹稱。
宋武帝建義,道濟與兄韶祗等從平京城,俱參武帝建武将軍事。
累遷太尉參軍,封作唐縣男。
義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濟爲前鋒,所至望風降服。
徑進洛一陽一,議者謂所獲俘囚,應悉戮以爲京觀。
道濟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
”皆釋而遣之。
于是中原感悅,歸者甚衆。
長安平,以爲琅邪内史。
武帝受命,以佐命功,改封永修縣公,位丹一陽一尹、護軍将軍。
武帝不豫,給班劍二十人。
出爲鎮北将軍、南兖州刺史。
徐羨之等謀廢立,諷道濟入朝,告以将廢廬陵王義真,道濟屢陳不可,竟不納。
将廢帝夜,道濟入領軍府就謝晦宿,晦悚息不得眠。
道濟寝便睡熟,晦以此服之。
文帝即位,給鼓吹一部,進封武陵郡公。
固辭進封。
道濟素與王弘善,時被遇方深,道濟彌相結附,每構羨之等,弘亦雅仗之。
上将誅徐羨之等,召道濟欲使西讨。
王華曰:“不可。
”上曰:“道濟從人者也,曩非創謀,撫而使之,必将無慮。
”道濟至之明日,上誅羨之、亮。
既而使道濟與中領軍到彥之前驅西伐,上問策于道濟。
對曰:“臣昔與謝晦同從北征,入關十策,晦有其九。
才略明練,殆難與敵;然未嘗孤軍決勝,戎事恐非其長。
臣悉晦智,晦悉臣勇。
今奉王命外讨,必未陣而禽。
”時晦本謂道濟與羨之同誅,忽聞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