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15 列傳第五

關燈
遂不戰自潰。

    事平,遷征南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江州刺史。

     元嘉八年,到彥之侵魏,已平河南,複失之。

    道濟都督征讨諸軍事,北略地,轉戰至濟上,魏軍盛,遂克滑台。

    道濟時與魏軍三十餘戰多捷,軍至曆城,以資運竭乃還。

    時人降魏者具說糧食已罄,于是士卒憂懼,莫有固志。

    道濟夜唱籌量沙,以所餘少米散其上。

    及旦,魏軍謂資糧有馀,故不複追,以降者妄,斬以徇。

     時道濟兵寡弱,軍中大懼。

    道濟乃命軍士悉甲,身白服乘輿,徐出周邊。

    魏軍懼有伏,不敢一逼一,乃歸。

    道濟雖不克定河南,全軍而反,雄名大振。

    魏甚憚之,圖之以禳鬼。

    還進位司空,鎮尋一陽一。

     道濟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經百戰,諸子又有才氣,朝廷疑畏之。

    時人或目之曰:“安知非司馬仲達也。

    ” 文帝寝疾累年,屢經危殆,領軍劉湛貪執朝政,慮道濟爲異說,又彭城王義康亦慮宮車晏駕,道濟不複可制。

    十二年,上疾笃,會魏軍南伐,召道濟入朝。

    其妻向氏曰:“夫高世之勳,道家所忌,今無事相召,禍其至矣。

    ”及至,上已間。

    十三年春,将遣還鎮,下渚未發,有似鹪鳥集船悲鳴。

    會上疾動,義康矯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給事黃門侍郎植、司徒從事中郎粲、太子舍人混、征北主簿承伯、秘書郎中尊等八人并誅。

    時人歌曰:“可憐白浮鸠,枉殺檀江州。

    ”道濟死日,建邺地震白一毛一生。

    又誅司空參軍薛肜、高進之,并道濟心腹也。

     道濟見收,憤怒氣盛,目光如炬,俄爾間引飲一斛。

    乃脫帻投地,曰:“乃壞汝萬裡長城。

    ”魏人聞之,皆曰“道濟已死,吳子輩不足複憚”。

    自是頻歲南伐,有飲馬長江之志。

     文帝問殷景仁曰:“誰可繼道濟?”答曰:“道濟以累有戰功,故緻威名,餘但未任耳。

    ”帝曰:“不然,昔李廣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後繼者複有幾人?”二十七年,魏軍至瓜步,文帝登石頭城望,甚有憂色。

    歎曰:“若道濟在,豈至此!” 韶字令孫,以平桓玄功封巴丘縣侯。

    從征廣固,率所領先登,位琅邪内史。

    從讨盧循,以功更封宜一陽一縣侯,拜江州刺史,以罪免。

     韶嗜酒貪橫,所莅無政績,上嘉其合門從義,道濟又有大功,故特見一寵一授。

    卒。

    子臻字系宗,位員外郎,臻子珪。

     珪字伯玉,位沅南令。

    元徽中,王僧虔爲吏部尚書,以珪爲征北闆行參軍。

    珪訴僧虔求祿不得,與僧虔書曰:“仆一門雖謝文通,乃忝武達。

    群從姑叔,三媾帝姻,而令子侄餓死,遂不荷潤。

    蟬腹龜腸,爲日已久。

    饑彪能吓,人遽與肉,餓驎不噬,誰爲落一毛一。

    雖複孤微,百世國士,姻媾位宦,亦不後物。

    尚書同堂姊爲江夏王妃,檀珪同堂姑爲南谯王妃;尚書伯爲江州,檀珪祖亦爲江州。

    仆于尚書人地本懸,至于婚宦皆不殊絕。

    今通塞雖異,猶忝氣類,尚書何事爲爾見苦。

    ”僧虔報書曰:“吾與足下素無怨憾,何以相苦?直是意有左右耳。

    ”乃用爲安成郡丞。

     祗字恭叔,與兄韶弟道濟俱參義舉,封西昌縣侯,曆位廣陵相。

    義熙十年,亡命司馬國璠兄弟自北徐州界潛得過淮,因天一陰一闇,夜率百許人緣廣陵城入,叫喚直上聽事。

    祗被射傷股,語左右曰:“賊乘暗得入,欲掩我不備,但打五鼓懼之,曉必走矣。

    ”賊聞鼓鳴,直謂爲曉,乃奔散,追殺百馀人。

     宋國初建,爲領軍。

    祗一性一矜豪,樂在外放恣,不願内職,不得志,發疾不自療,其年卒于廣陵。

    諡曰威侯。

    傳嗣至齊受禅,國除。

     論曰:自晉網不綱,主威莫樹,亂基王室,毒被江左。

    宋武一朝創業,事屬橫流,改易紊章,歸于平道。

    以建武、永平之風,變太元、隆安之俗,此蓋文宣公之爲乎。

    其配飨清廟,豈徒然也?若夫怙才驕物,公旦其猶病諸,而以劉祥居之,斯亡亦爲幸焉。

    秀之行己有道,可謂位無虛授。

    當徐、傅二公跪承顧托,若使死而可再,固當赴蹈爲期。

    及至處權定機,當震主之地,甫欲攘抑後禍,禦蔽身災,使桐宮有卒迫之痛,淮王非中霧之疾,若以社稷爲存亡,則義異于此。

    湛之、孝嗣臨機不決,既以敗國,且以殒身,“反受其亂”,斯其效也。

    道濟始因錄用,故得忘瑕,晚困大名,以至颠覆。

    诏、祗克傳胤嗣,其木雁之間乎。

    義高分陝,今以十歲兒委卿,善匡翼之,勿憚周昌之舉也。

    ”乃敕晉安王曰:“孔休源人倫儀表,汝年尚幼,當每事師之。

    ”尋始興王憺代鎮荊州,複爲憺府長史,太守、行府事如故。

    在州累政,甚有政績,平心決斷,請托弗行。

    帝深嘉之。

    曆秘書監,複爲晉安王府長史、南蘭陵太守,别敕專行南徐州事。

    休源累佐名蕃,甚得人譽,王深相倚仗,常于中齋别施一榻,雲“此是孔長史坐”,人莫得預焉,其見敬如此。

    曆都官尚書。

     普通七年,揚州刺史臨川王宏薨,武帝與群臣議代居州任者,時貴戚王公鹹望遷授。

    帝曰:“朕已得人,孔休源才識通敏,實應此選。

    ”乃授宣惠将軍、監揚州事。

    休源初爲臨川王行佐,及王薨而管州任,時論榮之。

    神州都會,簿領殷繁,休源剖斷如流,傍無私谒。

     中大通二年,加金紫光祿大夫。

    在州晝決辭訟,夜覽墳籍。

    每車駕巡幸,常以軍國事委之。

    昭明太子薨,有敕夜召休源入宴居殿與群公參定謀議,立晉安王綱爲皇太子。

    自公卿珥貂插筆奏決于休源前,休源怡然無愧,時人名爲兼天子。

    四年,卒,遺令薄葬,節朔薦蔬菲而已。

    帝爲之流涕,顧謝舉曰:“孔休源居職清忠,方欲共康政道,奄至隕沒,朕甚痛之。

    ”舉曰:“此人清介強直,臣竊爲陛下惜之。

    ”諡曰貞子。

     休源風範強正,明練政體,常以天下爲己任。

    武帝深委仗之。

    累居顯職,一性一缜密,未嘗言禁中事。

    聚書盈七千卷,手自校練。

    凡奏議彈文勒成十五卷。

     長子雲章頗有父風,位東揚州别駕。

    少子宗範聰敏有識度,位中書郎。

     江革字休映,濟一陽一考城人也。

    祖齊之,宋都水使者,尚書金部郎。

    父柔之,齊尚書倉部郎,有孝行,以母憂毀卒。

     革幼而聰敏,早有才思,六歲便解屬文。

    柔之深加賞器,曰:“此兒必興吾門。

    ”九歲丁案艱,與第四弟觀同生,少孤貧,傍無師友,兄弟自相訓勖,讀書一精一力不倦。

    十六喪母,以孝聞。

    服阕,與觀俱詣太學,補國子生,舉高第。

    齊中書郎王融、吏部郎謝朓雅相欽重。

    朓嘗行還過候革,時大寒雪,見革弊絮單席,而耽學不倦,嗟歎久之,乃脫其所着襦,并手割半氈與革充卧具而去。

    司徒竟陵王聞其名,引爲西邸學士。

     弱冠舉南徐州秀才。

    時豫章胡諧之行州事,王融與諧之書令薦革。

    諧之方貢琅邪王泛,便以革代之。

    仆射江祏深相引接,祏爲太子詹事,啓革爲丞。

    祏時權傾朝右,以革才堪經國,令參掌機務,诏诰文檄皆委以具。

    革防杜形迹,外人不知。

    祏誅,賓客皆罹其罪,革獨以智免。

    除尚書駕部郎。

     中興元年,梁武帝入石頭,時吳興太守袁昂據郡拒義不從,革制書與昂,于坐立成,辭義典雅,帝深賞歎之,令與徐勉同掌書記。

    建安王爲雍州刺史,表求管記,以革爲征北記室參軍,帶中廬令。

    與弟觀少長共居,不忍離别,苦求同行。

    以觀爲征北行參軍,兼記室。

    時吳興沈約、樂安任昉與革書雲:“比聞雍府妙選英才,文房之職,總卿昆季,可謂馭二龍于長途,騁骐骥于千裡。

    ”途次江夏,觀卒。

    革在雍州,爲府王所禮,款若布衣。

     後爲建康正,頻遷秣陵、建康令,爲政明肅,豪強憚之。

    曆中書舍人,尚書左丞,晉安王長史、尋一陽一太守,行江州府事。

    徙廬陵王長史,太守、行一事如故。

    以清嚴爲屬城所憚。

    時少王行一事,多傾意于簽帥,革以正直自居,不與典簽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