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15 列傳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劉穆之徐羨之傅亮檀道濟
及武帝克京城,從何無忌求府主簿,無忌進穆之。
帝曰:“吾亦識之。
”即馳召焉。
時穆之聞京城有叫一聲,晨出陌頭,屬與信會,直視不言者久之,反室壞布裳爲褲往見帝,帝謂曰:“我始舉大義,須一軍吏甚急,誰堪其選?”穆之曰:“無見踰者。
”帝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濟矣。
”即于坐受署。
從平建邺,諸大處分,皆倉卒立定,并穆之所建,遂動見谘詢。
穆之亦竭節盡誠,無所遺隐。
時晉綱寬弛,威禁不行,盛族豪家,負勢陵縱;重以司馬元顯政令違舛,桓玄科條繁密。
穆之斟酌時宜,随方矯正,不盈旬日,風俗頓改。
遷尚書祠部郎,複爲府主簿、記室、錄事參軍,領堂邑太守。
以平桓玄功,封西華縣五等子。
及揚州刺史王谧薨,帝次應入輔。
劉毅等不欲帝入,議以中領軍謝混爲揚州,或欲令帝于丹徒領州,以内事付仆射孟昶。
遣尚書右丞皮沈以二議谘帝。
沈先與穆之言,穆之僞如廁,即密疏白帝,言沈語不可從。
帝既見沈,且令出外,呼穆之問焉。
穆之曰:“公今日豈得居謙,遂爲守蕃将邪?劉、孟諸公俱起布衣,共立大義,事乃一時相推,非宿定臣主分也。
力敵勢均,終相吞咀。
揚州根本所系,不可假人。
前授王谧,事出權道,今若複他授,便應受制于人。
一失權一柄一,無由可得。
公功高勳重,不可直置疑畏,便可入朝共盡同異。
公至京邑,彼必不敢越公更授馀人。
”帝從其言,由是入輔。
從廣固還拒盧循,常居幕中畫策。
劉毅等疾之,每從容言其權重,帝愈信仗之。
穆之外所聞見,大小必白,雖闾裡言谑,皆一二以聞。
帝每得人間委密消息以示聰明,皆由穆之。
又一愛一賓遊,坐客恒滿,布林目以爲視聽,故朝野同異,穆之莫不必知。
雖親一昵短長,皆陳奏無隐。
人或譏之,穆之曰:“我蒙公恩,義無隐諱,此張遼所以告關羽欲叛也。
” 帝舉止施爲,穆之皆下節度,帝書素拙,穆之曰:“此雖小事,然宣布四遠,願公小按留意。
”帝既不能留意,又禀分有在,穆之乃曰:“公但縱筆爲大字,一字徑尺無嫌。
大既足有所包,其勢亦美。
”帝從之,一紙不過六七字便滿。
穆之凡所薦達,不納不止。
常雲:“我雖不及荀令君之舉善,然不一舉不善。
”穆之與朱齡石并便尺牍,嘗于武帝坐與齡石并答書,自旦至日中,穆之得百函,齡石得八十函,而穆之應對無廢。
遷中軍、太尉司馬,加丹一陽一尹。
帝西讨劉毅,以諸葛長人監留府,疑其難獨任,留穆之輔之。
加建威将軍,置佐吏,配給實力。
長人果有異謀,而猶豫不能發,屏人謂穆之曰:“悠悠之言,雲太尉與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泝流遠伐,以老母弱子委節下,若一豪不盡,豈容若此。
”長人意乃小安,穆之亦厚爲之備。
長人謂所親曰:“貧賤常思富貴,富貴必踐危機。
今日思爲丹徒布衣,不可得也。
”帝還,長人伏誅。
進前将軍。
帝西伐司馬休之,中軍将軍道憐知留任,而事無大小,一決穆之。
遷尚書右仆射,領選,将軍、尹如故。
帝北伐,留世子爲中軍将軍、監太尉留府。
轉穆之左仆射、領監軍中軍二府 軍司,将軍、尹、領選如故,甲仗五十人入殿,入居東穆之内總朝政,外供軍旅,決斷如流,事無壅滞。
賓客輻湊,求訴百端,内外谘禀,盈階滿室。
目覽詞訟,手答箋書,耳行聽受,口并酬應,不相參涉,皆悉贍舉。
又言談賞笑,彌日亘時,未嘗倦苦。
裁有閑暇,手自寫書,尋覽篇章,校定墳籍。
一性一奢豪,食必方丈,旦辄爲十人馔,未嘗獨餐。
每至食時,客止十人以還,帳下依常下食,以此爲常。
嘗白帝曰:“穆之家本貧賤,贍生多阙,叨忝以來,雖每存約損,而朝夕所須,微爲過豐,此外無一豪負公。
” 義熙十三年卒。
帝在長安,本欲頓駕關中,經略趙、魏,聞問驚恸,哀惋者數日。
以根本虛,乃馳還彭城。
以司馬徐羨之代管留台,而朝廷大事常決于穆之者,并悉北谘。
穆之前軍府文武二萬人,以三千配羨之建威府,馀悉配世子中軍府。
追贈穆之開府儀同三司。
帝又表天子曰:“臣聞崇賢旌善,王教所先,念功簡勞,義深追遠。
故司勳執策,在勤必記,德之休明,沒而彌着。
故尚書左仆射、前将軍臣穆之,爰自布衣,協佐義始,内竭謀猷,外勤庶政,密勿軍國,心力俱盡。
及登庸朝右,尹司京畿,敷贊百揆,翼新大猷。
頃戎車遠役,居中作捍,撫甯之勳,實洽朝野,識量局緻,棟幹之器也。
方宣贊盛化,緝隆聖世,忠績未究,遠迩悼心。
皇恩褒述,班同三事,榮哀既備,一寵一靈已泰。
臣伏思尋,自義熙草創,艱患未弭,外虞既殷,内難亦薦,時屯世故,一靡一有甯歲。
臣以寡乏,負荷國重,實賴穆之匡翼之益。
豈唯谠言嘉謀,溢于人聽,若乃忠規密谟,潛慮帷幕,造膝詭辭,莫見其際。
事隔于皇朝,功隐于視聽者,不可勝紀。
所以陳力一紀,遂克有成,出征入輔,幸不辱命。
微夫人之左右,未有甯濟其事者矣。
履謙居寡,守之彌固,每議及封爵,辄深自抑絕。
所以勳高當年,而茅土弗及,撫事永念,胡甯可昧。
謂宜加贈正司,追甄土宇。
俾忠貞之烈,不泯于身後,大赉所及,永旌于善人。
臣契闊屯夷,旋觀終始,金蘭之分,義深情感,是以獻其乃懷,布之朝聽。
”于是重贈侍中、司徒,封南昌縣侯。
及帝受禅,每歎憶之,曰:“穆之不死,當助我理天下。
可謂‘人之雲亡,邦國殄瘁。
’”光祿大夫範泰對曰:“聖主在上,英彥滿朝,穆之雖功着艱難,未容便關興毀。
”帝笑曰:“卿不聞骥騄乎,貴日緻千裡耳。
”帝後複曰:“穆之死,人輕易我。
”其見思如此。
以佐命元勳,追封南康郡公,諡曰文宣。
穆之少時,家貧誕節,嗜酒食,不修拘檢。
好往妻兄家乞食,多見辱,不以爲恥。
其妻江嗣女,甚明識,每禁不令往江氏。
後有慶會,屬令勿來。
穆之猶往,食畢求槟榔。
江氏兄弟戲之曰:“槟榔消食,君乃常饑,何忽須此?”妻複截發市肴馔,爲其兄弟以饷穆之,自此不對穆之梳沐。
及穆之爲丹一陽一尹,将召妻兄弟,妻泣而稽颡以緻謝。
穆之曰:“本不匿怨,無所緻憂。
”及至醉飽,穆之乃令廚人以金柈貯槟榔一斛以進之。
元嘉二十五年,車駕幸江甯,經穆之墓,诏緻祭墓所。
長子慮之嗣,卒。
子邕嗣。
先是郡縣爲封國者,内史、相并于國主稱臣,去任便止。
孝建中始革此制爲下官緻敬。
河東王歆之嘗爲南康相,素輕邕。
後歆之與邕俱豫元會并坐,邕嗜酒,謂歆之曰:“卿昔見臣,今能見勸一杯酒不?”歆之因斅孫皓歌答曰:“昔爲汝作臣,今與汝比肩,既不勸汝酒,亦不願汝年。
”邕一性一嗜食瘡痂,以爲味似鳆魚。
嘗詣孟靈休,靈休先患灸瘡,痂落在一床一,邕取食之。
靈休大驚,痂未落者,悉褫取饴邕。
邕去,靈休與何勖書曰:“劉邕向顧見噉,遂舉體流血。
”南康國吏二百許人,不問有罪無罪,遞與鞭,瘡痂常以給膳。
邕卒,子肜嗣,坐刀斫妻奪爵,以弟彪紹。
齊建元初,降封南康縣侯、虎贲中郎将。
坐廟墓不修,削爵爲羽林監。
又坐與亡弟母楊别居,楊死不殡葬,崇聖寺尼慧首剃頭爲尼,以五百錢爲買棺,以泥洹輿送葬,爲有司奏,事寝不出。
穆之中子式之字延叔,爲宣城、淮南二郡太守,犯贓貨,揚州刺史王弘遣從事檢校之。
式之召從事謂曰:“還白使君,劉式之于國粗有微分,偷數百萬錢何有,況不偷邪。
”從事還白弘,由此得停。
從征關洛有功,封德一陽一縣五等侯。
卒,諡曰恭。
子瑀字茂琳,始興王浚爲南徐州,以瑀爲别駕。
瑀一性一陵物護前,時浚征北府行參軍吳郡顧邁輕薄有才能,浚待之厚。
瑀乃
帝曰:“吾亦識之。
”即馳召焉。
時穆之聞京城有叫一聲,晨出陌頭,屬與信會,直視不言者久之,反室壞布裳爲褲往見帝,帝謂曰:“我始舉大義,須一軍吏甚急,誰堪其選?”穆之曰:“無見踰者。
”帝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濟矣。
”即于坐受署。
從平建邺,諸大處分,皆倉卒立定,并穆之所建,遂動見谘詢。
穆之亦竭節盡誠,無所遺隐。
時晉綱寬弛,威禁不行,盛族豪家,負勢陵縱;重以司馬元顯政令違舛,桓玄科條繁密。
穆之斟酌時宜,随方矯正,不盈旬日,風俗頓改。
遷
以平桓玄功,封西華縣五等子。
及揚州刺史王谧薨,帝次應入輔。
劉毅等不欲帝入,議以中領軍謝混爲揚州,或欲令帝于丹徒領州,以内事付仆射孟昶。
遣尚書右丞皮沈以二議谘帝。
沈先與穆之言,穆之僞如廁,即密疏白帝,言沈語不可從。
帝既見沈,且令出外,呼穆之問焉。
穆之曰:“公今日豈得居謙,遂爲守蕃将邪?劉、孟諸公俱起布衣,共立大義,事乃一時相推,非宿定臣主分也。
力敵勢均,終相吞咀。
揚州根本所系,不可假人。
前授王谧,事出權道,今若複他授,便應受制于人。
一失權一柄一,無由可得。
公功高勳重,不可直置疑畏,便可入朝共盡同異。
公至京邑,彼必不敢越公更授馀人。
”帝從其言,由是入輔。
從廣固還拒盧循,常居幕中畫策。
劉毅等疾之,每從容言其權重,帝愈信仗之。
穆之外所聞見,大小必白,雖闾裡言谑,皆一二以聞。
帝每得人間委密消息以示聰明,皆由穆之。
又一愛一賓遊,坐客恒滿,布林目以爲視聽,故朝野同異,穆之莫不必知。
雖親一昵短長,皆陳奏無隐。
人或譏之,穆之曰:“我蒙公恩,義無隐諱,此張遼所以告關羽欲叛也。
” 帝舉止施爲,穆之皆下節度,帝書素拙,穆之曰:“此雖小事,然宣布四遠,願公小按留意。
”帝既不能留意,又禀分有在,穆之乃曰:“公但縱筆爲大字,一字徑尺無嫌。
大既足有所包,其勢亦美。
”帝從之,一紙不過六七字便滿。
穆之凡所薦達,不納不止。
常雲:“我雖不及荀令君之舉善,然不一舉不善。
”穆之與朱齡石并便尺牍,嘗于武帝坐與齡石并答書,自旦至日中,穆之得百函,齡石得八十函,而穆之應對無廢。
遷中軍、太尉司馬,加丹一陽一尹。
帝西讨劉毅,以諸葛長人監留府,疑其難獨任,留穆之輔之。
加建威将軍,置佐吏,配給實力。
長人果有異謀,而猶豫不能發,屏人謂穆之曰:“悠悠之言,雲太尉與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泝流遠伐,以老母弱子委節下,若一豪不盡,豈容若此。
”長人意乃小安,穆之亦厚爲之備。
長人謂所親曰:“貧賤常思富貴,富貴必踐危機。
今日思爲丹徒布衣,不可得也。
”帝還,長人伏誅。
進前将軍。
帝西伐司馬休之,中軍将軍道憐知留任,而事無大小,一決穆之。
遷尚書右仆射,領選,将軍、尹如故。
帝北伐,留世子爲中軍将軍、監太尉留府。
轉穆之左仆射、領監軍中軍二府 軍司,将軍、尹、領選如故,甲仗五十人入殿,入居東穆之内總朝政,外供軍旅,決斷如流,事無壅滞。
賓客輻湊,求訴百端,内外谘禀,盈階滿室。
目覽詞訟,手答箋書,耳行聽受,口并酬應,不相參涉,皆悉贍舉。
又言談賞笑,彌日亘時,未嘗倦苦。
裁有閑暇,手自寫書,尋覽篇章,校定墳籍。
一性一奢豪,食必方丈,旦辄爲十人馔,未嘗獨餐。
每至食時,客止十人以還,帳下依常下食,以此爲常。
嘗白帝曰:“穆之家本貧賤,贍生多阙,叨忝以來,雖每存約損,而朝夕所須,微爲過豐,此外無一豪負公。
” 義熙十三年卒。
帝在長安,本欲頓駕關中,經略趙、魏,聞問驚恸,哀惋者數日。
以根本虛,乃馳還彭城。
以司馬徐羨之代管留台,而朝廷大事常決于穆之者,并悉北谘。
穆之前軍府文武二萬人,以三千配羨之建威府,馀悉配世子中軍府。
追贈穆之開府儀同三司。
帝又表天子曰:“臣聞崇賢旌善,王教所先,念功簡勞,義深追遠。
故司勳執策,在勤必記,德之休明,沒而彌着。
故尚書左仆射、前将軍臣穆之,爰自布衣,協佐義始,内竭謀猷,外勤庶政,密勿軍國,心力俱盡。
及登庸朝右,尹司京畿,敷贊百揆,翼新大猷。
頃戎車遠役,居中作捍,撫甯之勳,實洽朝野,識量局緻,棟幹之器也。
方宣贊盛化,緝隆聖世,忠績未究,遠迩悼心。
皇恩褒述,班同三事,榮哀既備,一寵一靈已泰。
臣伏思尋,自義熙草創,艱患未弭,外虞既殷,内難亦薦,時屯世故,一靡一有甯歲。
臣以寡乏,負荷國重,實賴穆之匡翼之益。
豈唯谠言嘉謀,溢于人聽,若乃忠規密谟,潛慮帷幕,造膝詭辭,莫見其際。
事隔于皇朝,功隐于視聽者,不可勝紀。
所以陳力一紀,遂克有成,出征入輔,幸不辱命。
微夫人之左右,未有甯濟其事者矣。
履謙居寡,守之彌固,每議及封爵,辄深自抑絕。
所以勳高當年,而茅土弗及,撫事永念,胡甯可昧。
謂宜加贈正司,追甄土宇。
俾忠貞之烈,不泯于身後,大赉所及,永旌于善人。
臣契闊屯夷,旋觀終始,金蘭之分,義深情感,是以獻其乃懷,布之朝聽。
”于是重贈侍中、司徒,封南昌縣侯。
及帝受禅,每歎憶之,曰:“穆之不死,當助我理天下。
可謂‘人之雲亡,邦國殄瘁。
’”光祿大夫範泰對曰:“聖主在上,英彥滿朝,穆之雖功着艱難,未容便關興毀。
”帝笑曰:“卿不聞骥騄乎,貴日緻千裡耳。
”帝後複曰:“穆之死,人輕易我。
”其見思如此。
以佐命元勳,追封南康郡公,諡曰文宣。
穆之少時,家貧誕節,嗜酒食,不修拘檢。
好往妻兄家乞食,多見辱,不以爲恥。
其妻江嗣女,甚明識,每禁不令往江氏。
後有慶會,屬令勿來。
穆之猶往,食畢求槟榔。
江氏兄弟戲之曰:“槟榔消食,君乃常饑,何忽須此?”妻複截發市肴馔,爲其兄弟以饷穆之,自此不對穆之梳沐。
及穆之爲丹一陽一尹,将召妻兄弟,妻泣而稽颡以緻謝。
穆之曰:“本不匿怨,無所緻憂。
”及至醉飽,穆之乃令廚人以金柈貯槟榔一斛以進之。
元嘉二十五年,車駕幸江甯,經穆之墓,诏緻祭墓所。
長子慮之嗣,卒。
子邕嗣。
先是郡縣爲封國者,内史、相并于國主稱臣,去任便止。
孝建中始革此制爲下官緻敬。
河東王歆之嘗爲南康相,素輕邕。
後歆之與邕俱豫元會并坐,邕嗜酒,謂歆之曰:“卿昔見臣,今能見勸一杯酒不?”歆之因斅孫皓歌答曰:“昔爲汝作臣,今與汝比肩,既不勸汝酒,亦不願汝年。
”邕一性一嗜食瘡痂,以爲味似鳆魚。
嘗詣孟靈休,靈休先患灸瘡,痂落在一床一,邕取食之。
靈休大驚,痂未落者,悉褫取饴邕。
邕去,靈休與何勖書曰:“劉邕向顧見噉,遂舉體流血。
”南康國吏二百許人,不問有罪無罪,遞與鞭,瘡痂常以給膳。
邕卒,子肜嗣,坐刀斫妻奪爵,以弟彪紹。
齊建元初,降封南康縣侯、虎贲中郎将。
坐廟墓不修,削爵爲羽林監。
又坐與亡弟母楊别居,楊死不殡葬,崇聖寺尼慧首剃頭爲尼,以五百錢爲買棺,以泥洹輿送葬,爲有司奏,事寝不出。
穆之中子式之字延叔,爲宣城、淮南二郡太守,犯贓貨,揚州刺史王弘遣從事檢校之。
式之召從事謂曰:“還白使君,劉式之于國粗有微分,偷數百萬錢何有,況不偷邪。
”從事還白弘,由此得停。
從征關洛有功,封德一陽一縣五等侯。
卒,諡曰恭。
子瑀字茂琳,始興王浚爲南徐州,以瑀爲别駕。
瑀一性一陵物護前,時浚征北府行參軍吳郡顧邁輕薄有才能,浚待之厚。
瑀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