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14 列傳第四 宋宗室及諸王下

關燈
口去都密迩,猶疑之。

     大明元年秋,又出爲南兖州刺史,加都督。

    誕知見猜,亦潛爲之備。

    至廣陵,因魏侵邊,修城隍,聚糧練甲。

    嫌隙既着,道路常雲誕反。

     三年,建康人陳文紹訴父饒爲誕府史,恒使入山圖畫道路,不聽歸家。

    誕大怒,使人殺饒。

    吳郡人劉成又訴稱息道龍伏事誕,見誕在石頭城内修乘輿法物,習唱警跸,向伴侶言之。

    誕知,密捕殺道龍。

    豫章人陳談之又上書稱弟詠之在誕左右,見誕與左右莊慶、傅元禮等潛圖一奸一逆,常疏陛下年紀姓諱,往巫鄭師憐家咒詛。

    詠之與建康右尉黃達往來,誕疑其宣漏,誣以罪被殺。

     其年四月,上使有司奏誕罪惡,宜絕屬籍,削爵土,收付法獄。

    上不許。

    有司又固請,乃貶爵爲侯,遣令之國。

     上将謀誕,以義興太守垣阆爲兖州刺史,配以羽林禁兵。

    遣給事中戴明寶随阆襲誕,使阆以之鎮爲名。

    阆至廣陵,誕未悟也。

    明寶夜報誕典簽蔣成使爲内應,成以告府舍人許宗之,宗之告誕。

    誕驚起,召錄事參軍王璵之曰:“我何罪于天,以至此。

    ”斬蔣成,勒兵自衛。

    遣腹心率壯士擊明寶等破之,阆即遇害,明寶逃自海陵界還。

     上遣車騎大将軍沈慶之讨誕,誕奉表投之城外,自申于國無負,并言帝宮闱之醜。

    孝武忿誕深切,凡誕左右腹心同籍期親并誅之,死者千數。

    車駕出頓宣武堂,内外纂嚴。

    誕見衆軍大集,欲棄城北走,行十馀裡,衆并不欲去,請誕乃還城。

     五月十九日夜,有流星長十馀丈從西北來墜城内,是謂天狗。

    占曰:“天狗所墜,下有伏一屍一流血。

    ”廣陵城舊不開南門,雲“開南門者不利其主”。

    誕乃開焉。

    彭城邵領宗在城内一陰一結死士欲襲誕,先欲布誠于慶之,乃說誕求爲間構,見許。

    領宗既出緻誠畢,複還城内。

    事洩,誕鞭二百,考問不伏,遂支解之。

     上遣送章二紐:其一曰“竟陵縣開國侯,食邑千戶”。

    募賞禽誕。

    其二曰“建興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

    募賞先登。

    若克外城舉一烽,克内城舉二烽,禽誕舉三烽。

     七月二日,慶之進軍,克其外城,乘勝又克小城。

    誕聞軍入,走趣後園墜水,引出殺之,傳首建邺,因葬廣陵,貶姓留氏。

    帝命城中無大小悉斬,慶之執谏,自五尺以下全之,于是同一黨一悉伏誅。

    城内女口爲軍賞,男丁殺爲京觀,死者尚數千人,每風晨雨夜有号哭之一聲。

    誕母殷、妻徐并自一殺。

    追贈殷長甯園淑妃。

     初,誕爲南徐州刺史,在京口,夜大風飛落屋瓦,城門鹿一床一倒覆,誕心惡之。

    及遷鎮廣陵,将入城,沖風暴起,揚塵,晝晦。

    又嘗中夜閑坐,有赤光照室,見者莫不駭愕。

    誕左右侍直,眠中夢人告之曰:“官須發爲矟毦。

    ”既覺已失髻矣,如此者數十人。

    誕甚怪懼。

    大明二年,發人築廣陵城,誕循行,有人幹輿,揚聲大罵曰:“大兵尋至,何以辛苦百姓。

    ”誕使執之,問其本末。

    答曰:“姓夷名孫,家在海陵。

    天公與道佛先議,欲燒除此間人。

    道佛苦谏,強得至今。

    大禍将至,何不立六慎門。

    ”誕問“六慎門雲何”?答曰:“古有言,禍不過六慎門。

    ”誕以其言狂悖,殺之。

    又五音士忽狂易見鬼,驚怖啼哭曰:“外軍圍城,城上張白布帆。

    ”誕執錄二十馀日乃殺。

    城陷之日,雲霧晦冥,白虹臨北門,亘屬城内。

     八年,前廢帝即位,義一陽一王昶爲徐州刺史,道經廣陵,至墓盡哀,表請改葬誕。

    诏葬誕及妻子并以庶人禮。

    明帝泰始四年,又改葬,祭以少牢。

     王璵之,琅邪人,有才局。

    其五子悉在建邺。

    璵之嘗乘城,慶之縛其五子,示而招之,許以富貴。

    璵之曰:“吾受主王厚恩,不可以二心。

    三十之年,未獲死所耳,安可以私親誘之。

    ”五子号叫于外,呼其父。

    及城平,慶之悉撲殺之。

     建平宣簡王宏字休度,文帝第七子也。

    早喪母。

    元嘉二十一年,年十一,封建平王。

    宏少而閑素,笃好文籍,文帝一寵一愛一殊常,爲立第于雞籠山,盡山水之美。

    建平國職高他國一階,曆位中護軍,中書令。

     元兇弑立,孝武入讨,劭錄宏殿内,自拔莫由。

    孝武先嘗以一手闆與巨集,巨集遣左右親信周法道齎手闆詣孝武。

    事平,以爲尚書左仆射,使迎太後。

    還加中軍将軍、中書監。

    爲人謙儉周慎,禮賢接士,明達政事,上甚信仗之。

    轉尚書令。

    宏少多病,求解尚書令。

    以本号開府儀同三司,未拜薨。

    追贈司徒。

    上痛悼甚至,每朔望出臨靈,自爲墓志銘并诔。

    五年,益諸弟國各千戶,薨者不在其例,唯宏追益。

    子景素嗣。

     景素少有父風,位南徐州刺史,加都督。

    桂一陽一王休範爲逆,景素雖纂集兵衆以赴朝廷爲名,而一陰一懷兩端。

    及事平,進号鎮北将軍。

     景素好文章書籍,招集才義之士,以收名譽,由是朝野屬意。

    而後廢帝狂兇失道,内外皆謂景素宜當神器;唯廢帝所生陳氏親戚疾忌之,而楊運長、阮佃夫并明帝舊隸,貪幼主以久其權,慮景素立,不見容于長主,深相忌憚。

     元徽三年,景素防合将軍王季符恨景素,因奔告之。

    運長等便欲遣軍讨之。

    齊高帝及衛将軍袁粲以下并保持之,景素亦馳遣世子延齡還都,具自申理。

    運長等乃徙季符于梁州,又奪景素鎮北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自是廢帝狂悖日甚,朝野并屬心景素。

    陳氏及運長等彌相猜疑。

    景素因此稍爲自防之計,多以金帛結材力之士。

    時大臣誅夷,孝武諸子孫或殺或廢,無複在朝者。

    且景素在蕃甚得人心,而謗聲日積,深懷憂懼。

    嘗與故吏劉璡獨處曲台,有鵲集于承塵上,飛鳴相追。

    景素泫然曰:“若斯鳥者,遊則參于風煙之上,止則隐于林木之下,饑則啄,渴則飲,形體無累于物,得失不關于心,一何樂哉。

    ”時廢帝單馬獨出,遊走郊野。

    輔國将軍曹欣之等謀候廢帝出行,因聚衆作難,事克,奉景素。

    景素每禁之,未欲匆匆舉動。

    運長密遣伧人周天賜僞投景素勸爲異計,景素知即斬之,送首還台。

     四年七月,羽林監垣祗祖奔景素,言台城已潰。

    景素信之,即舉兵。

    運長等常疑景素有異志,即纂嚴。

    景素本乏威略,不知所爲,竟爲台軍破,斬之。

    即葬京口。

     景素一性一甚仁孝,事獻太妃,朝夕不違侍養。

    太妃有不安,景素傍行蓬發。

    與人言呴呴,常恐傷其情。

    又甚儉素,爲荊州時,州有高齋刻楹柏構,景素竟不處。

    朝廷欲賜以甲第,辭而不當。

    兩宮所遺珍玩,塵于笥箧。

    食常不過一肉,器用瓦素。

    時有獻镂玉器,景素顧主簿何昌宇曰:“我持此安所用哉。

    ”乃謝而反之。

    及敗後,昌宇與故記室王摛等上書訟其冤。

    齊受禅,景素故秀才劉璡又上書述其德美,陳冤,并不見省。

    至齊武帝即位,下诏曰:“宋建平王劉景素,名父之子,雖末路失圖,而原心有本。

    可聽以禮葬舊茔。

    ” 廬江王褘字休秀,文帝第八子也。

    元嘉二十二年,年十一,封東海王。

    大明七年,進位司空。

    明帝踐阼,進太尉,封廬江王。

    初,廢帝目褘似驢,上以廢帝之言類,故改封焉。

     文帝諸子,褘尤凡劣,諸兄弟并蚩鄙之。

    南平王铄薨,子敬深婚,褘視之,白孝武借伎。

    孝武答曰:“婚禮既不一舉樂,且敬深孤苦,伎非宜也。

    ”至是明帝與建安王休仁诏曰:“人既不比數西方公,汝便爲諸王之長。

    ”時褘住西州,故謂之西方公。

    泰始五年,河東柳欣慰謀反,欲立褘,褘與相酬和。

    欣慰結征北谘議參軍杜幼文,幼文具奏其事。

    上暴其罪惡,黜爲南豫州刺史、車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上遣腹心楊運長領兵防衛。

    明年,又令有司奏褘怨怼,一逼一令自一殺,葬宣城。

     晉熙王昶字休道,文帝第九子也。

    元嘉二十二年,年十歲,封義一陽一王。

    大明中,位中書令、中軍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廢帝即位,爲徐州刺史,加都督。

    昶輕訬褊急,不能事孝武,大明中常被嫌責,人間常言昶當有異志。

     廢帝既誅群公,彌縱狂惑,常語左右曰:“我即大位來,遂未戒嚴,使人邑邑。

    ”江夏王義恭誅後,昶表求入朝,遣典簽蘧法生銜使。

    帝謂法生:“義一陽一與太宰謀反,我政欲讨之,今知求還,甚善。

    ”又問法生:“義一陽一謀反,何不啓?”法生懼,走還彭城,帝因此北讨。

    法生至,昶即起兵,統内諸郡并不受命。

    昶知事不捷,乃夜開門奔魏,棄母妻,唯攜妾一人,作丈夫服騎馬自随。

    在道慷慨爲斷句曰:“白雲滿鄣來,黃塵半天起。

    關山四面絕,故鄉幾千裡。

    ”因把姬手南望恸哭,左右莫不哀哽。

    每節悲恸,遙拜其母。

     昶家還都,二妾各生一子,明帝即位,名長者曰思遠,小者曰懷遠,尋并卒。

    帝以金千兩贖昶于魏不獲,乃以第六皇子燮字仲綏繼昶,封爲晉熙王。

    明帝既以燮繼昶,乃诏曰:“晉熙國太妃謝氏,沈刻無親,物理罕比,骨肉至親,尚相棄蔑,況以義合,免苦爲難。

    可還其本家,削絕蕃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