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76 列傳第六十六

關燈
野人也。

    幼聰警笃學,經史百家,無不該綜。

    緯候書射,棋算機巧,并一時之絕。

    而一性一托夷簡,特一愛一林泉,十畝之宅,山池居半。

    蔬食弊衣,不修産業。

    遇火,止出書數篑坐于池上,有爲火來者,答雲“唯恐損竹”。

    乘舟從沮中山舍還,載米一百五十石。

    有人寄載三十石,及至宅,寄載者曰:“君三十斛,我百五十斛。

    ”诜默然不言,恣其取足。

    鄰人有被誣爲盜,見劾妄款。

    诜矜之,乃以書質錢二萬,令門生詐爲其親,代之酬備。

    鄰人獲免謝诜,诜曰:“吾矜天下無辜,豈期謝也。

    ” 梁武帝少與诜善,及起兵,署爲平西府記室參軍,诜不屈。

    平生少所遊狎,河東柳恽欲與交,拒而弗納。

    普通中,诏以爲黃門侍郎,稱疾不起。

    晚年尤遵釋教,宅内立道場,環繞禮忏,六時不辍。

    誦法華經,每日一遍。

    後夜中忽見一道人自稱願公,容止甚異,呼诜爲上行先生,授香而去。

    中大通四年,因寝忽驚覺,曰:“願公複來,不可久住。

    ”顔色不變,言終而亡,年七十八。

    舉室鹹聞空中唱“上行先生已生彌陀淨域矣”。

    武帝聞而下诏,諡貞節處士,以顯高烈。

     诜所撰帝曆二十卷,易林二十卷,續伍端休江陵記一卷,晉朝雜事五卷,總抄八十卷,行于世。

     子曼倩字世華,亦早有令譽。

    元帝在荊州,爲中錄事。

    每出,帝常目送之,謂劉之遴曰:“荊南信多君子。

    ”後轉谘議參軍。

    所着喪服儀,文字體例,老子義疏,算經及七曜曆術,并所制文章,凡九十五卷。

    子季才有學行,承聖中,位中書侍郎。

    江陵平,随例入長安。

     張孝秀字文逸,南一陽一宛人也。

    徙居尋一陽一。

    曾祖須無,祖僧監,父希,并别駕從事。

     孝秀長六尺馀,白皙美須眉,仕州中從事史。

    遇刺史陳伯之叛,孝秀與州中士大夫謀襲之,事覺,逃于盆水側。

    有商人置諸褚中,展轉入東林。

    伯之得其母郭,以蠟灌殺之。

    孝秀遣妻妾,入匡山修行學道。

    服阕,建安王召爲别駕。

    因去職歸山,居于東林寺,有田數十頃,部曲數百人,率以力田,盡暴山衆。

    遠近歸慕,赴之如市。

     孝秀一性一通率,不好浮華,常冠谷皮巾,蹑蒲履,手執并闾皮麈尾,服寒食散,盛冬卧于石上。

    博涉群書,專一精一釋典。

    僧有虧戒律者,集衆佛前,作羯磨而笞之,多能改過。

    善談論,工隸書,凡諸藝能,莫不明習。

    普通三年卒,室中皆聞非常香。

    梁簡文甚傷悼焉,與劉慧斐書,述其貞白雲。

     庾承先字子通,潁川鄢陵人也。

    少沈靜有志一操一,是非不涉于言,喜愠不形于色,人莫能窺也。

    弱歲受學于南一陽一劉虬,強記敏識,出于群輩。

    玄經釋典,一靡一不該悉;九流七略,鹹所一精一練。

    辟功曹不就,乃與道士王僧鎮同遊衡嶽。

    晚以弟疾還鄉裡,遂居土台山。

    梁鄱一陽一忠烈王在州,欽其風味,要與遊處,令講老子。

    遠近名僧,鹹來赴集,論難鋒起,異端競至,承先徐相酬答,皆得所未聞。

    忠烈王尤所欽重。

     中大通三年,廬山劉慧斐至荊州,承先與之有舊,往從之,荊陝學徒因請承先講老子。

    湘東王親命駕臨聽,論議終日,留連月馀,乃還山。

    王親祖道,并贈篇什,隐者美之。

    其年卒,刺史厚有贈赙。

    門人黃士龍讓曰:“先師平素食不求飽,衣不求輕,凡有贈遺,皆無所受。

    臨終之日,誡約家門,薄弊周形,巾褐爲斂。

    雖蒙赉及,不敢輕承教旨,以違平生之一操一。

    錢布辄付使反。

    ”時論高之。

     馬樞字要理,扶風郿人也。

    祖靈慶,齊竟陵王錄事參軍。

     樞數歲而孤,爲其姑所養。

    六歲,能誦孝經、論語、老子。

    及長,博極經史,尤善佛經及周易、老子義。

    梁邵陵王綸爲南徐州刺史,素聞其名,引爲學士。

    綸時自講大品經,令樞講維摩、老子、周易,同日發題,道俗聽者二千人。

    王欲極觀優劣,乃謂衆曰:“與馬學士論義,必使屈服,不得空立客主。

    ”于是數家學者,各起問端。

    樞乃依次剖判,開其宗旨,然後枝分派别,轉變無窮,論者拱默聽受而已,綸甚嘉之。

     尋遇侯景之亂,綸舉兵援台,乃留書二萬卷付樞。

    樞肆志尋覽,殆将周遍,乃喟然歎曰:“吾聞貴爵位者以巢、由爲桎梏,一愛一山林者以伊、呂爲管庫,束名實則刍芥柱下之言,翫清虛則糠秕席上之說,稽之笃論,亦各從其好也。

    比求志之士,望塗而息,豈天之不惠高尚,何山林之無聞甚乎。

    ”乃隐于茅山,有終焉之志。

     陳天嘉元年,文帝征爲度支尚書,辭不應命。

    時樞親故并居京口,每秋冬之際,時往遊焉。

    及鄱一陽一王爲南徐州刺史,欽其高尚,鄙不能緻,乃卑辭厚意,令使者邀之,樞固辭以疾。

    門人勸請,不得已乃行。

    王别築室以處之,樞惡其崇麗,乃于竹林間自營茅茨而居。

    每以王公饋饷,辭不獲已者,率十分受一。

     樞少屬亂離,凡所居處,盜賊不入,依托者常數百家。

    目一精一洞黃,能視闇中物。

    有白晏一雙,巢其庭樹,馴狎橺庑,時至幾案,春來秋去,幾三十年。

    太建十三年卒。

    撰道覺論行于世。

     論曰:夫獨往之人,皆禀偏介之一性一,不能摧志屈道,借譽期通。

    若使夫遇見信之主,逢時來之運,豈其放情江海,取逸丘樊?不得已而然故也。

    且岩壑閑遠,水石清華,雖複崇門八襲,高城萬雉,莫不蓄壤開泉,髣佛林澤。

    故知松山桂渚,非止素玩,碧澗清潭,翻成麗矚。

    挂冕東都,夫何難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