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73 列傳第六十三 孝義上
關燈
小
中
大
人即曰:“相見何難。
”于是号叫殡所,須臾便絕。
州縣上言,有司奏改其裡爲孝義裡,蠲租布,賜其母谷百斛。
孫棘,彭城人也。
宋大明五年,發三五丁,弟薩應充行,坐違期不至。
棘詣郡辭列:“棘爲家長,令弟不行,罪應百死,乞以身代薩。
”薩又辭列自引。
太守張岱疑其不實,以棘、薩各置一處,報雲“聽其相代”。
顔色并悅,甘心赴死。
棘妻許又寄語屬棘:“君當門戶,豈可委罪小郎?且大家臨亡,以小郎屬君。
竟未妻娶,家道不立。
君已有二兒,死複何恨。
”岱依事表上,孝武诏特原罪。
州加辟命,并賜帛二十疋。
先是,新蔡徐元妻許二十一喪夫,子甄年三歲,父攬湣其年少,以更适同縣張買。
許自誓不行,父一逼一載送買。
許自經氣絕,家人奔赴,良久乃蘇。
買夜送還攬。
許歸徐氏,養元父季。
元嘉中,八十馀卒。
又明帝泰始二年,長城吳慶恩殺同郡錢仲期。
子延慶屬役在都,聞父死馳還,于庾浦埭逢慶恩,手刃殺之,自系烏程獄。
吳興太守郗顒表不加罪,許之。
何子平,廬江灊人也。
曾祖楷,晉侍中。
祖友,會稽王道子骠騎谘議參軍。
父子先,建安太守。
子平世居會稽,少有志行,事母至孝。
揚州辟從事史,月奉得白米,辄貨巿粟麥。
人曰:“所利無幾,何足爲煩。
”子平曰:“尊老在東,不辦得米,何心獨飨白粲。
”每有贈鮮肴者,若不可寄緻至家,則不肯受。
母本側庶,籍注失實,實未及養,而籍年已滿,便去職歸家。
時鎮軍将軍顧觊之爲州上綱,謂曰:“尊上年實未八十,親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祿,當啓相留。
”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黃籍,籍年既至,便應扶侍,何容苟冒榮利。
”乃歸家竭力供養。
元嘉三十年,元兇弑逆,随王誕入讨,以爲行參軍。
子平以兇逆滅理,故廢己受職,事甯自解。
末除吳郡海虞令,縣祿唯供養母一身,不以及妻子。
人疑其儉薄,子平曰:“希祿本在養親,不在爲己。
”問者慚而退。
母喪去官,哀毀踰禮,每至哭踴,頓絕方蘇。
屬大明末東土饑荒,繼以師旅,八年不得營葬。
晝夜号哭,常如袒括之日。
冬不衣絮,暑避清涼,一日以數合米爲粥,不進鹽菜。
所居屋敗,不蔽風日,兄子伯興欲爲葺理,子平不肯,曰:“我情事未申,天地一罪人耳,屋何宜覆。
”蔡興宗爲會稽太守,甚加矜賞,爲營冢圹。
子平居喪毀甚,及免喪,殆至不立。
幼持一操一檢,敦厲名行,雖處闇室,如接大賓。
學義堅明,處之以默,安貧守善,不求榮進。
好退之士彌以此貴之。
卒年六十。
崔懷順,清河東武城人也。
父邪利,魯郡太守,宋元嘉中爲魏所獲。
懷順與妻房氏笃一愛一,聞父見虜,即日遣妻,布衣蔬食如居喪禮,歲時北向流涕。
邪利後仕魏,書戒懷順不許如此。
懷順得書更号泣。
懷順從叔模爲荥一陽一太守,亦入魏,模子雖居處改節,不廢婚宦。
宋大明中,懷順宗人冀州刺史元孫北使魏,魏人問之曰:“崔邪利、模并力屈歸命,二家子侄出處不同,義将安在?”元孫曰:“王尊驅骥,王一陽一回車,欲令忠孝并弘,臣子兩遂。
” 泰始初,淮北入魏,懷順因此歸北,至代都而邪利已卒,懷順絕而後蘇,載喪還青州。
徒跣冰雪,土氣寒酷,而手足不傷,時人以爲孝感。
喪畢,以弟在南,齊建元初又逃歸,而弟已亡。
懷順孤貧,宗一黨一哀之,日斂給其鬥米。
永明中卒。
王虛之字文靜,廬江石一陽一人也。
十三喪母,三十三喪父,二十五年鹽酢不入口。
疾病着一床一,忽有一人來問疾,謂之曰:“君病尋差。
”俄而不見,病丙尋差。
庭中楊梅樹隆冬三實,又每夜所居有光如燭,墓上橘樹一冬再實,時人鹹以爲孝感所緻。
齊永明中,诏榜門,蠲其三世。
時又有顧昌衍、江柔之、江轲并以笃行知名。
昌衍吳人,居喪幾緻滅一性一。
王儉言之天子曰:“昌衍既有至行,且張永之甥,宜居禮闱,以光郎署。
”乃以爲尚書庫部郎。
柔之、轲并濟一陽一人。
柔之字叔遠,孝悌通亮,亦至台郎。
轲字伯倫,貞嚴有行。
宗人江概位至侍中,一性一豪侈,唯見轲則敬挹焉。
吳慶之字文悅,濮一陽一人也,寓居吳興。
宋江夏王義恭爲揚州,召爲西曹書佐。
及義恭誅,慶之自傷爲吏無狀,不複肯仕,終身蔬食。
後王琨爲吳興太守,欲召爲功曹。
答曰:“走素無人世情,直以明府見接有禮,所以奔走歲時。
若欲見吏,則是蓄魚于樹,栖鳥于泉耳。
”不辭而退。
琨追謝之,望塵不及矣。
蕭叡明字景濟,南蘭陵人也。
母病風,積年沈卧。
叡明晝夜祈禱,時寒,叡明下淚爲之冰如箸,額上叩頭血亦冰不溜。
忽有一人以小石函授之,曰:“此療夫人病。
”叡明跪受之,忽不見。
以函奉母,函中唯有三寸絹,丹書爲“日月”字,母服之即平複。
于時秣陵朱緒無行,母病積年,忽思菰羹,緒妻到市買菰爲羹欲奉母,緒曰:“病按安能食。
”先嘗之,遂并食盡。
母怒曰:“我病欲此羹,汝何心并啖盡。
天若有知,當令汝哽死。
”緒聞便心仲介介然,即利血,明日而死。
叡明聞之,大悲恸,不食積日。
問緒一屍一在何處,欲手自戮之。
既而曰:“洿吾刀。
”乃止。
永明五年,居母喪,不勝哀,卒,诏贈中書郎。
時又有鮮于文宗,漁一陽一人,年七歲喪父。
父以種芋時亡,至明年芋時,對芋嗚咽,如此終身。
姊文英适荀氏,七日而夫亡,執節不嫁。
及母卒,晝夜哭泣,遂喪明。
蕭矯妻羊字淑禕,一性一至孝,居父喪,哭辄吐血。
母嘗有疾,淑禕于中夜祈禱,忽見一人在樹下自稱枯桑君,曰:“若人無患,今洩氣在亥,西南求白石鎮之。
”言訖不見。
明日如言而疾愈。
又時有羊緝之女佩任者,烏程人。
随母還舅氏,母亡,晝夜号哭,不飲食三日而亡,鄉裡号曰“女表”。
又有晉陵吳康之妻趙氏,父亡弟幼,遇歲饑,母老病笃,趙詣鄉裡告乞,言辭哀苦,鄉裡憐之,各分升米,遂得免。
及嫁康之,少時夫亡,家欲更嫁,誓言不貳焉。
又義興蔣隽之妻黃氏,夫亡不重嫁,家一逼一之,欲自一殺,乃止。
建元三年,诏蠲表門闾。
又會稽永興吳翼之母丁氏,少喪夫。
一性一仁一愛一,遭年荒,分衣食以饴裡中饑餓者,鄰裡求借未嘗違。
同裡陳攘父母死,孤單無親戚,丁收養之。
及長爲營婚娶。
又同裡王禮妻徐氏,荒年客死山一陰一,丁爲買棺器,自往斂葬。
元徽末,大雪,商旅斷行,村裡比室饑餓,丁自出鹽米,計口分賦。
同裡左僑家露四喪無以葬,丁爲辦冢椁。
有三調不登者,代爲輸送。
丁長子婦王氏守寡,執志不再醮。
州郡上言,诏表門闾,蠲租稅。
又會稽寒人陳氏,有三女,無男,祖父母年八九十,老無所知,父笃癃病,母不安其室。
遇歲饑,三女相率于西湖采菱蓴,更日至市貨賣,未嘗虧怠,鄉裡稱爲義門,多欲娶爲婦。
長女自傷茕獨,誓不肯行。
祖父母尋相
”于是号叫殡所,須臾便絕。
州縣上言,有司奏改其裡爲孝義裡,蠲租布,賜其母谷百斛。
孫棘,彭城人也。
宋大明五年,發三五丁,弟薩應充行,坐違期不至。
棘詣郡辭列:“棘爲家長,令弟不行,罪應百死,乞以身代薩。
”薩又辭列自引。
太守張岱疑其不實,以棘、薩各置一處,報雲“聽其相代”。
顔色并悅,甘心赴死。
棘妻許又寄語屬棘:“君當門戶,豈可委罪小郎?且大家臨亡,以小郎屬君。
竟未妻娶,家道不立。
君已有二兒,死複何恨。
”岱依事表上,孝武诏特原罪。
州加辟命,并賜帛二十疋。
先是,新蔡徐元妻許二十一喪夫,子甄年三歲,父攬湣其年少,以更适同縣張買。
許自誓不行,父一逼一載送買。
許自經氣絕,家人奔赴,良久乃蘇。
買夜送還攬。
許歸徐氏,養元父季。
元嘉中,八十馀卒。
又明帝泰始二年,長城吳慶恩殺同郡錢仲期。
子延慶屬役在都,聞父死馳還,于庾浦埭逢慶恩,手刃殺之,自系烏程獄。
吳興太守郗顒表不加罪,許之。
何子平,廬江灊人也。
曾祖楷,晉侍中。
祖友,會稽王道子骠騎谘議參軍。
父子先,建安太守。
子平世居會稽,少有志行,事母至孝。
揚州辟從事史,月奉得白米,辄貨巿粟麥。
人曰:“所利無幾,何足爲煩。
”子平曰:“尊老在東,不辦得米,何心獨飨白粲。
”每有贈鮮肴者,若不可寄緻至家,則不肯受。
母本側庶,籍注失實,實未及養,而籍年已滿,便去職歸家。
時鎮軍将軍顧觊之爲州上綱,謂曰:“尊上年實未八十,親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祿,當啓相留。
”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黃籍,籍年既至,便應扶侍,何容苟冒榮利。
”乃歸家竭力供養。
元嘉三十年,元兇弑逆,随王誕入讨,以爲行參軍。
子平以兇逆滅理,故廢己受職,事甯自解。
末除吳郡海虞令,縣祿唯供養母一身,不以及妻子。
人疑其儉薄,子平曰:“希祿本在養親,不在爲己。
”問者慚而退。
母喪去官,哀毀踰禮,每至哭踴,頓絕方蘇。
屬大明末東土饑荒,繼以師旅,八年不得營葬。
晝夜号哭,常如袒括之日。
冬不衣絮,暑避清涼,一日以數合米爲粥,不進鹽菜。
所居屋敗,不蔽風日,兄子伯興欲爲葺理,子平不肯,曰:“我情事未申,天地一罪人耳,屋何宜覆。
”蔡興宗爲會稽太守,甚加矜賞,爲營冢圹。
子平居喪毀甚,及免喪,殆至不立。
幼持一操一檢,敦厲名行,雖處闇室,如接大賓。
學義堅明,處之以默,安貧守善,不求榮進。
好退之士彌以此貴之。
卒年六十。
崔懷順,清河東武城人也。
父邪利,魯郡太守,宋元嘉中爲魏所獲。
懷順與妻房氏笃一愛一,聞父見虜,即日遣妻,布衣蔬食如居喪禮,歲時北向流涕。
邪利後仕魏,書戒懷順不許如此。
懷順得書更号泣。
懷順從叔模爲荥一陽一太守,亦入魏,模子雖居處改節,不廢婚宦。
宋大明中,懷順宗人冀州刺史元孫北使魏,魏人問之曰:“崔邪利、模并力屈歸命,二家子侄出處不同,義将安在?”元孫曰:“王尊驅骥,王一陽一回車,欲令忠孝并弘,臣子兩遂。
” 泰始初,淮北入魏,懷順因此歸北,至代都而邪利已卒,懷順絕而後蘇,載喪還青州。
徒跣冰雪,土氣寒酷,而手足不傷,時人以爲孝感。
喪畢,以弟在南,齊建元初又逃歸,而弟已亡。
懷順孤貧,宗一黨一哀之,日斂給其鬥米。
永明中卒。
王虛之字文靜,廬江石一陽一人也。
十三喪母,三十三喪父,二十五年鹽酢不入口。
疾病着一床一,忽有一人來問疾,謂之曰:“君病尋差。
”俄而不見,病丙尋差。
庭中楊梅樹隆冬三實,又每夜所居有光如燭,墓上橘樹一冬再實,時人鹹以爲孝感所緻。
齊永明中,诏榜門,蠲其三世。
時又有顧昌衍、江柔之、江轲并以笃行知名。
昌衍吳人,居喪幾緻滅一性一。
王儉言之天子曰:“昌衍既有至行,且張永之甥,宜居禮闱,以光郎署。
”乃以爲尚書庫部郎。
柔之、轲并濟一陽一人。
柔之字叔遠,孝悌通亮,亦至台郎。
轲字伯倫,貞嚴有行。
宗人江概位至侍中,一性一豪侈,唯見轲則敬挹焉。
吳慶之字文悅,濮一陽一人也,寓居吳興。
宋江夏王義恭爲揚州,召爲西曹書佐。
及義恭誅,慶之自傷爲吏無狀,不複肯仕,終身蔬食。
後王琨爲吳興太守,欲召爲功曹。
答曰:“走素無人世情,直以明府見接有禮,所以奔走歲時。
若欲見吏,則是蓄魚于樹,栖鳥于泉耳。
”不辭而退。
琨追謝之,望塵不及矣。
蕭叡明字景濟,南蘭陵人也。
母病風,積年沈卧。
叡明晝夜祈禱,時寒,叡明下淚爲之冰如箸,額上叩頭血亦冰不溜。
忽有一人以小石函授之,曰:“此療夫人病。
”叡明跪受之,忽不見。
以函奉母,函中唯有三寸絹,丹書爲“日月”字,母服之即平複。
于時秣陵朱緒無行,母病積年,忽思菰羹,緒妻到市買菰爲羹欲奉母,緒曰:“病按安能食。
”先嘗之,遂并食盡。
母怒曰:“我病欲此羹,汝何心并啖盡。
天若有知,當令汝哽死。
”緒聞便心仲介介然,即利血,明日而死。
叡明聞之,大悲恸,不食積日。
問緒一屍一在何處,欲手自戮之。
既而曰:“洿吾刀。
”乃止。
永明五年,居母喪,不勝哀,卒,诏贈中書郎。
時又有鮮于文宗,漁一陽一人,年七歲喪父。
父以種芋時亡,至明年芋時,對芋嗚咽,如此終身。
姊文英适荀氏,七日而夫亡,執節不嫁。
及母卒,晝夜哭泣,遂喪明。
蕭矯妻羊字淑禕,一性一至孝,居父喪,哭辄吐血。
母嘗有疾,淑禕于中夜祈禱,忽見一人在樹下自稱枯桑君,曰:“若人無患,今洩氣在亥,西南求白石鎮之。
”言訖不見。
明日如言而疾愈。
又時有羊緝之女佩任者,烏程人。
随母還舅氏,母亡,晝夜号哭,不飲食三日而亡,鄉裡号曰“女表”。
又有晉陵吳康之妻趙氏,父亡弟幼,遇歲饑,母老病笃,趙詣鄉裡告乞,言辭哀苦,鄉裡憐之,各分升米,遂得免。
及嫁康之,少時夫亡,家欲更嫁,誓言不貳焉。
又義興蔣隽之妻黃氏,夫亡不重嫁,家一逼一之,欲自一殺,乃止。
建元三年,诏蠲表門闾。
又會稽永興吳翼之母丁氏,少喪夫。
一性一仁一愛一,遭年荒,分衣食以饴裡中饑餓者,鄰裡求借未嘗違。
同裡陳攘父母死,孤單無親戚,丁收養之。
及長爲營婚娶。
又同裡王禮妻徐氏,荒年客死山一陰一,丁爲買棺器,自往斂葬。
元徽末,大雪,商旅斷行,村裡比室饑餓,丁自出鹽米,計口分賦。
同裡左僑家露四喪無以葬,丁爲辦冢椁。
有三調不登者,代爲輸送。
丁長子婦王氏守寡,執志不再醮。
州郡上言,诏表門闾,蠲租稅。
又會稽寒人陳氏,有三女,無男,祖父母年八九十,老無所知,父笃癃病,母不安其室。
遇歲饑,三女相率于西湖采菱蓴,更日至市貨賣,未嘗虧怠,鄉裡稱爲義門,多欲娶爲婦。
長女自傷茕獨,誓不肯行。
祖父母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