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69 列傳第五十九

關燈
人稱爲二絕。

     及侯景之亂,野王丁案憂,歸本郡,乃召募鄉一黨一,随義軍援都。

    野王體素清羸,裁長六尺,又居喪過毀,殆不勝哀。

    及杖戈被甲,陳君臣之義,逆順之理,抗辭作色,見者莫不壯之。

    城陷,逃歸會稽。

     陳天嘉中,敕補撰史學士。

    太建中,爲太子率更令,尋領大着作,掌國史,知梁史事。

    後爲黃門侍郎,光祿卿,知五禮事。

    卒,贈秘書監,右衛将軍。

     野王少以笃學至一性一知名,在物無過辭失色。

    觀其容貌,似不能言,其厲一精一力行,皆人所莫及。

    所撰玉篇三十卷,輿地志三十卷,符瑞圖十卷,顧氏譜傳十卷,分野樞要一卷,續洞冥記一卷,玄象表一卷,并行于時。

    又撰通史要略一百卷,國史紀傳二百卷,未就而卒。

    有文集二十卷。

     時有蕭濟字孝康,東海蘭陵人也。

    好學,博通經史。

    仕梁爲太子舍人。

    預平侯景功,封松一陽一縣侯。

    陳文帝爲會稽太守,以濟爲宣毅府長史。

    及即位,授侍中。

    太建中,曆位五兵、度支、祠部三尚書,卒。

     姚察字伯審,吳興武康人,吳太常卿信之九世孫也。

    父僧垣,梁太醫正。

    及元帝在荊州,爲晉安王谘議參軍。

    後入周,位遇甚重。

     察幼有至一性一,六歲誦書萬馀言。

    不好戲一弄,勵一精一學業,十二能屬文。

    僧垣一精一醫術,知名梁代,二宮所得供賜,皆回給察兄弟,爲遊學之資。

    察并用聚蓄圖書,由是聞見日博。

    年十三,梁簡文帝時在東宮,盛修文義,即引于宣猷堂聽講論難,爲儒者所稱。

    及簡文嗣位,尤加禮接。

    起家南海王國左常侍,兼司文侍郎。

    後兼尚書駕部郎。

    遇梁室喪亂,随二親還鄉裡。

    在亂離間,笃學不廢。

    元帝于荊州即位,授察原鄉令。

    後爲佐着作,撰史。

     陳永定中,吏部尚書徐陵領大着作,複引爲史佐。

    太建初,補宣明殿學士。

    尋爲通直散騎常侍,報聘于周。

    江左耆舊先在關右者,鹹相傾慕。

    沛國劉臻竊于公館訪漢書疑事十馀條,并爲剖析,皆有經據。

    臻謂所親曰:“名下定無虛士。

    ”着西聘道裡記。

    使還,補東宮學士,遷尚書祠部侍郎。

     舊魏王肅奏祀天地,設宮懸之樂,八佾之舞,爾後因循不革。

    至梁武帝以爲事人禮缛,事神禮簡,古無宮懸之文。

    陳初承用,莫有損益。

    宣帝欲設備樂,付有司立議,以梁武爲非。

    時碩學名儒,朝端在位,鹹希旨注同。

    察乃博引經籍,獨違群議,據梁樂爲是。

    當時驚駭,莫不慚服。

    仆射徐陵因改同察議。

    其不順時随俗,皆此類也。

     後曆仁威淮南王、平南建安王二府谘議參軍。

    丁内憂去職。

    俄起爲戎昭将軍,知撰梁史。

    後主立,兼東宮通事舍人,知撰史。

    至德元年,除中書侍郎,轉太子仆,餘并如故。

     初,梁室淪沒,察父僧垣入長安,察蔬食布衣,不聽音樂,至是兇問因聘使到江南。

    時察母韋氏喪制适除,後主以察羸瘠,慮加毀頓,乃密遣中書舍人司馬申就宅發哀,仍敕申專加譬抑。

    尋以忠毅将軍起兼東宮通事舍人,察頻讓不許。

    俄敕知着作郎事。

    服阕,除給事黃門侍郎,領着作。

    察既累居憂戚,齋素日久,因加氣疾。

    後主嘗别召見,爲之動容,命停長齋,令從晚食。

    又诏授秘書監,領着作,奏撰中書表集。

    曆度支、吏部二尚書。

     察自居顯要,一不交通。

    嘗有私門生不敢厚饷,送南布一端,花綀一匹。

    察謂曰:“吾所衣着,止是麻布蒲綀,此物于吾無用。

    既欲相款接,幸不煩爾。

    ”此人遜請,察厲色驅出,自是莫敢饋遺。

     陳亡入隋,诏授秘書丞,别敕成梁、陳二史。

    又敕于朱華閣長參。

    文帝知察蔬菲,别日獨召入内殿,賜果菜,指謂朝臣曰:“聞姚察學行當今無比,我平陳唯得此一人。

    ” 開皇十三年,襲封北绛郡公。

    察在陳時聘周,因得與父僧垣相見,将别之際,絕而複蘇。

    至是承襲,愈更悲感,見者莫不爲之歔欷。

    丁後母杜氏喪,解職。

    在服制之中,有白鸠巢于戶上。

     仁壽二年,诏除員外散騎常侍、晉王侍讀。

    炀帝即位,授太子内舍人。

    及改易衣冠,删定朝式,預參對問。

    大業二年,終于東都。

    遺命薄葬,以松闆薄弊,才可容身,土周于棺而已。

    葬日,止麤車即送厝舊茔北。

    不須立靈,置一小一床一,每日設清水,六齋日設齋食菜果,任家有無,不須别經營也。

     初,察欲讀一藏經,并已究竟,将終,曾無痛惱,但西向坐正念,雲“一切空寂”。

    其後身一體柔軟,顔色如恒。

    兩宮悼惜,贈賵甚厚。

     察至孝,有人倫鑒識,沖虛謙遜,不以所長矜人。

    專志着書,白首不倦。

    所着漢書訓纂三十卷,說林十卷,西聘、玉玺、建康三锺等記各一卷,文集二十卷。

    所撰梁、陳史,雖未畢功,隋開皇中,文帝遣中書舍人虞世基索本,且進。

    臨亡,戒子思廉撰續。

    思廉在陳爲衡一陽一王府法曹參軍、會稽王主簿。

     論曰:沈炯才思之美,足以繼踵前良。

    然仕于梁朝,年已知命,主非不文,而位裁邑宰。

    及于運逢交喪,驅馳戎馬,所在稱美,用舍信有時焉。

    虞荔弟兄,才行兼着,崎岖喪亂,保茲貞一,并取斌時主,豈虛得乎。

    傅縡聰警特達,才氣自負,行之平日,其猶殆諸;處以危邦,死其宜矣。

    顧、姚栖托藝文,蹈履清直,文質彬彬,各踐通賢之域,美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