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68 列傳第五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人馬,将誅之,左右緻谏,獲免。
祯明三年,隋軍濟江,後主以征有幹用,令權知中領軍事。
征日夜勤苦,備盡心力,後主嘉焉,謂曰:“事甯有以相報”。
及決戰于锺山南岡,敕征守宮城西北大營,尋令督衆軍戰事。
陳亡,随例入長安。
征美容儀,有口辯,多所詳究。
至于士流官宦,陳宗戚屬,及當朝制度,憲章儀軌,戶口風俗,山川土地,問無不對。
然一性一頗便佞進取,不能以退素自業。
初拜吏部尚書,啓後主借鼓吹,後主謂所司曰:“鼓吹軍樂,有功乃授,蔡征不自量揆,紊我朝章。
然其父景曆既有締構之功,宜且如啓,拜訖即追還。
”征不修廉隅,皆此類也。
隋文帝聞其敏贍,召見顧問,言辄會旨。
然累年不調,久之,除太常丞。
曆尚書戶部儀曹郎,轉給事郎,卒。
子翼,位司徒屬。
入隋,爲東宮學士。
宗元饒,南郡江陵人也。
少好學,以孝聞。
仕梁爲征南府外兵參軍。
及司徒王僧辯幕府初建,元饒與沛國劉師知同爲主簿。
陳武帝受禅,稍遷廷尉卿、尚書左丞。
宣帝初,軍國務廣,事無巨細,一以咨之,台省号爲稱職。
遷禦史中丞,知五禮事。
時合州刺史陳褒贓汙狼籍,遣使就渚斂魚,又令人于六郡乞米,百姓甚苦之,元饒劾奏免之。
吳興太守武陵王伯禮、豫章内史南康嗣王方泰等,驕蹇放橫,元饒案奏,皆見削黜。
元饒一性一公平,善持法,谙曉故事,明練政體,吏有犯法,政不便時,及于名教不足者,随事糾正,多所裨益。
遷南康内史,以秩米三千馀斛助人租課,存問高年,拯救乏絕,百姓甚賴焉。
以課最入朝,诏加散騎常侍。
後爲吏部尚書,卒。
韓子高,會稽山一陰一人也。
家本微賤。
侯景之亂,寓都下。
景平,陳文帝出守吳興,子高年十六,爲總角,容貌美麗,狀似婦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載欲還鄉裡,文帝見而問曰:“能事我乎?”子高許諾。
子高本名蠻子,帝改名之。
一性一恭謹,恒執備身刀及傳酒炙。
帝一性一急,子高恒會意旨。
稍長,習騎射,頗有膽決,願爲将帥。
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文帝甚一愛一之,未嘗離左右。
帝嘗夢騎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張彪也,沈泰等先降,帝據有州城,周文育鎮北郭香岩寺,張彪自剡縣夜還襲城,文帝自北門出,倉卒闇夕,軍人擾亂,唯子高在側。
文帝乃遣子高自亂兵中往見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勞衆軍。
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入文育營,因共立栅。
明日敗彪,彪奔松山,浙東平。
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輕财禮士,歸之者甚衆。
文帝嗣位,除右軍将軍,封文招縣子。
及王琳平,子高所統益多,将士依附之,其有所論進,帝皆任使焉。
天嘉六年,爲右衛将軍。
文帝不豫,入侍醫藥。
廢帝即位,加散騎常侍。
宣帝入輔,子高兵權過重,深不自安,好參訪台閣,又求出爲衡、廣諸鎮。
光大元年八月,前上虞縣令陸昉及子高軍主告其謀反,宣帝在尚書省,因召文武在位議立皇太子,子高預焉,執送廷尉。
其夕與到仲舉同賜死。
父延慶及子弟并原宥。
華皎,晉陵暨一陽一人也。
世爲小吏。
皎梁代爲尚書比部令史。
侯景之亂,事景之一黨一王偉。
陳武帝南下,文帝爲景所囚,皎遇文帝甚厚。
及景平,文帝爲吳興太守,以皎爲都錄事,深見委任。
及文帝平杜龛,仍配以甲兵。
禦下分明,善于撫接,解一衣推食,多少必均。
天嘉元年,封懷仁縣伯。
王琳東下,皎随侯瑱拒之。
琳平,知江州事。
後随都督吳明徹征周迪,迪平,以功進爵爲侯,仍授都督、湘州刺史。
皎起自下吏,善營産業,又征川洞,多緻銅鼓及生口,并送都下。
廢帝即位,改封重安縣公。
韓子高誅後,皎内不自安,光大元年,密啓求廣州,以觀時主意。
宣帝僞許之,而诏書未出。
皎亦遣使引周兵,又崇奉梁明帝,士馬甚盛。
诏乃以吳明徹爲湘州刺史,實欲以輕兵襲之。
慮皎先發,乃前遣明徹率衆三萬,乘金翅直趣郢州,又遣撫軍大将軍淳于量率衆五萬,乘大艦繼之。
時梁明帝遣水軍爲皎聲援,周武帝遣衛公宇文直頓魯山,又遣柱國長湖西元定攻圍郢州。
梁明帝授皎司空,巴州刺史戴僧朔、衡一陽一内史任蠻奴、巴陵内史潘智虔、嶽一陽一太守章昭裕、桂一陽一太守曹宣、湘東太守錢明,并隸于皎。
又長沙太守曹慶等本隸皎下,因爲之用。
帝恐上流宰守并爲皎扇惑,乃下诏曲赦湘、巴二州,其賊主帥節将,并許開恩出首。
皎以大艦載薪,因風放火,俄而風轉自一焚,皎大敗,乃
祯明三年,隋軍濟江,後主以征有幹用,令權知中領軍事。
征日夜勤苦,備盡心力,後主嘉焉,謂曰:“事甯有以相報”。
及決戰于锺山南岡,敕征守宮城西北大營,尋令督衆軍戰事。
陳亡,随例入長安。
征美容儀,有口辯,多所詳究。
至于士流官宦,陳宗戚屬,及當朝制度,憲章儀軌,戶口風俗,山川土地,問無不對。
然一性一頗便佞進取,不能以退素自業。
初拜吏部尚書,啓後主借鼓吹,後主謂所司曰:“鼓吹軍樂,有功乃授,蔡征不自量揆,紊我朝章。
然其父景曆既有締構之功,宜且如啓,拜訖即追還。
”征不修廉隅,皆此類也。
隋文帝聞其敏贍,召見顧問,言辄會旨。
然累年不調,久之,除太常丞。
曆尚書戶部儀曹郎,轉給事郎,卒。
子翼,位司徒屬。
入隋,爲東宮學士。
宗元饒,南郡江陵人也。
少好學,以孝聞。
仕梁爲征南府外兵參軍。
及司徒王僧辯幕府初建,元饒與沛國劉師知同爲主簿。
陳武帝受禅,稍遷廷尉卿、尚書左丞。
宣帝初,軍國務廣,事無巨細,一以咨之,台省号爲稱職。
遷禦史中丞,知五禮事。
時合州刺史陳褒贓汙狼籍,遣使就渚斂魚,又令人于六郡乞米,百姓甚苦之,元饒劾奏免之。
吳興太守武陵王伯禮、豫章内史南康嗣王方泰等,驕蹇放橫,元饒案奏,皆見削黜。
元饒一性一公平,善持法,谙曉故事,明練政體,吏有犯法,政不便時,及于名教不足者,随事糾正,多所裨益。
遷南康内史,以秩米三千馀斛助人租課,存問高年,拯救乏絕,百姓甚賴焉。
以課最入朝,诏加散騎常侍。
後爲吏部尚書,卒。
韓子高,會稽山一陰一人也。
家本微賤。
侯景之亂,寓都下。
景平,陳文帝出守吳興,子高年十六,爲總角,容貌美麗,狀似婦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載欲還鄉裡,文帝見而問曰:“能事我乎?”子高許諾。
子高本名蠻子,帝改名之。
一性一恭謹,恒執備身刀及傳酒炙。
帝一性一急,子高恒會意旨。
稍長,習騎射,頗有膽決,願爲将帥。
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文帝甚一愛一之,未嘗離左右。
帝嘗夢騎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張彪也,沈泰等先降,帝據有州城,周文育鎮北郭香岩寺,張彪自剡縣夜還襲城,文帝自北門出,倉卒闇夕,軍人擾亂,唯子高在側。
文帝乃遣子高自亂兵中往見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勞衆軍。
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入文育營,因共立栅。
明日敗彪,彪奔松山,浙東平。
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輕财禮士,歸之者甚衆。
文帝嗣位,除右軍将軍,封文招縣子。
及王琳平,子高所統益多,将士依附之,其有所論進,帝皆任使焉。
天嘉六年,爲右衛将軍。
文帝不豫,入侍醫藥。
廢帝即位,加散騎常侍。
宣帝入輔,子高兵權過重,深不自安,好參訪台閣,又求出爲衡、廣諸鎮。
光大元年八月,前上虞縣令陸昉及子高軍主告其謀反,宣帝在尚書省,因召文武在位議立皇太子,子高預焉,執送廷尉。
其夕與到仲舉同賜死。
父延慶及子弟并原宥。
華皎,晉陵暨一陽一人也。
世爲小吏。
皎梁代爲尚書比部令史。
侯景之亂,事景之一黨一王偉。
陳武帝南下,文帝爲景所囚,皎遇文帝甚厚。
及景平,文帝爲吳興太守,以皎爲都錄事,深見委任。
及文帝平杜龛,仍配以甲兵。
禦下分明,善于撫接,解一衣推食,多少必均。
天嘉元年,封懷仁縣伯。
王琳東下,皎随侯瑱拒之。
琳平,知江州事。
後随都督吳明徹征周迪,迪平,以功進爵爲侯,仍授都督、湘州刺史。
皎起自下吏,善營産業,又征川洞,多緻銅鼓及生口,并送都下。
廢帝即位,改封重安縣公。
韓子高誅後,皎内不自安,光大元年,密啓求廣州,以觀時主意。
宣帝僞許之,而诏書未出。
皎亦遣使引周兵,又崇奉梁明帝,士馬甚盛。
诏乃以吳明徹爲湘州刺史,實欲以輕兵襲之。
慮皎先發,乃前遣明徹率衆三萬,乘金翅直趣郢州,又遣撫軍大将軍淳于量率衆五萬,乘大艦繼之。
時梁明帝遣水軍爲皎聲援,周武帝遣衛公宇文直頓魯山,又遣柱國長湖西元定攻圍郢州。
梁明帝授皎司空,巴州刺史戴僧朔、衡一陽一内史任蠻奴、巴陵内史潘智虔、嶽一陽一太守章昭裕、桂一陽一太守曹宣、湘東太守錢明,并隸于皎。
又長沙太守曹慶等本隸皎下,因爲之用。
帝恐上流宰守并爲皎扇惑,乃下诏曲赦湘、巴二州,其賊主帥節将,并許開恩出首。
皎以大艦載薪,因風放火,俄而風轉自一焚,皎大敗,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