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68 列傳第五十八

關燈
趙知禮蔡景曆宗元饒韓子高華皎劉師知謝岐 一毛一喜沈君理陸山才 趙知禮字齊旦,天水隴西人也。

    父孝穆,梁候官令。

    知禮涉獵文史,善書翰。

    陳武帝之讨元景仲也,或薦之,引爲書記。

    知禮爲文贍速,每占授軍書,下筆便就,率皆稱旨。

    由是恒侍左右,深被委任,當時計畫,莫不預焉。

    武帝征侯景,至白茅灣,上表于梁元帝及與王僧辯論軍事,其文并知禮所制。

    及景平,授中書侍郎,封始平縣子。

    陳受命,位散騎常侍、太府卿,權知領軍事。

     天嘉元年,進爵爲伯。

    王琳平,授吳州刺史。

    知禮沈靜有謀谟,每軍國大事,文帝辄令玺書問之。

    再遷右将軍,領前軍将軍。

    卒,贈侍中,諡曰忠。

    子元恭嗣。

     蔡景曆字茂世,濟一陽一考城人也。

    祖點,梁尚書左戶侍郎。

    父大同,輕車嶽一陽一王記室參軍。

    景曆少俊爽,有孝行,家貧好學,善尺牍,工草隸。

    爲海一陽一令,政有能名。

    在侯景中,與南康嗣王會理通,謀匡複,事洩被執,賊一黨一王偉保護之,獲免,因客遊京口。

     侯景平,陳武帝鎮朱方,素聞其名,以書要之。

    景曆對使人答書,筆不停綴,文無所改。

    帝得書,甚加欽賞,即日授征北府中記室參軍,仍領記室。

     衡一陽一獻王昌爲吳興太守,帝以鄉裡父老,尊卑有數,恐昌年少接對乖禮,乃遣景曆輔之。

    承聖中,還掌記室。

    武帝将讨王僧辯,獨與侯安都等數人謀之,景曆弗之知。

    部分既畢,召令草檄,景曆援筆立成,辭義感激,事皆稱旨。

    及受禅,遷秘書監、中書通事舍人,掌诏诰。

     永定二年,坐妻弟受周寶安饷馬,爲禦史中丞沈炯所劾,降爲中書侍郎,舍人如故。

     三年,武帝崩。

    時外有強寇,文帝鎮南皖,朝無重臣,宣後呼景曆及江大權、杜棱定議,秘不發喪,疾召文帝。

    景曆躬共宦者及内人密營斂服,時既暑熱,須營梓宮,恐斤斧之一聲聞外,乃以蠟爲秘器,文诏依舊宣行。

     文帝即位,複爲秘書監,舍人如故。

    以定策功,封新豐縣子。

    累遷散騎常侍。

    文帝誅侯安都,景曆勸成其事,以功遷太子左衛率,進爵爲侯,常侍、舍人如故。

    坐妻兄劉洽依倚景曆權勢前後一奸一詭,并受歐一陽一威饷絹百匹,免官。

     華皎反,以景曆爲武勝将軍、吳明徹軍司。

    皎平,明徹于軍中辄戮安成内史楊文通,又受降人馬仗有不分明,景曆又坐不能匡正被收。

    久之獲宥。

     宣帝即位,累遷通直散騎常侍、中書通事舍人,掌诏诰,仍複封邑。

     太建五年,都督吳明徹北侵,所向克捷,大破周梁士彥于呂梁,方進圍彭城。

    時宣帝銳意河南,以爲指麾可定,景曆稱師老将驕,不宜過窮遠略。

    帝惡其沮衆,大怒,猶以朝廷舊臣,不加深罪,出爲豫章内史。

    未行,爲飛章所劾,以在省之日,贓汙狼籍,帝令有司案問,景曆但承其半。

    于是禦史中丞宗元饒奏免景曆所居官,徙居會稽。

     及吳明徹敗,帝追憶景曆前言,即日追還,以爲征南鄱一陽一王谘議。

    數日,遷員外散騎常侍,兼禦史中丞,複本爵封,入守度支尚書。

    舊式拜官在午後,景曆拜日,适逢輿駕幸玄武觀,在位皆侍宴,帝恐景曆不預,特令早拜,其見重如此。

     卒官,贈太常卿,諡曰敬。

    十三年,改葬,重贈中領軍。

    祯明元年,配享武帝廟庭。

    二年,車駕親幸其宅,重贈景曆侍中、中撫将軍,諡曰忠敬,給鼓吹一部,于墓所立碑。

     景曆屬文,不尚雕一靡一,而長于敍事,應機敏速,爲當時所稱。

    有文集三十卷。

    子征嗣。

     江大權字伯謀,濟一陽一考城人,位少府,封四會縣伯。

    太建二年,卒于通直散騎常侍。

     征字希祥,幼聰敏,一精一識強記。

    年六歲,詣梁吏部尚書河南褚翔,嗟其穎悟。

    七歲丁母憂,居喪如成一人禮。

    繼母劉氏,一性一悍忌,視之不以道,征供侍益謹,初無怨色。

    征本名覽,景曆以其有王祥之一性一,更名字焉。

     陳武帝爲南徐州,召補迎主簿,尋授太學博士。

    太建中,累遷太子中舍人,兼東宮領直,襲封新豐侯。

    至德中,位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掌诏诰。

    尋授左戶尚書,與仆射江總知撰五禮事。

    後主器其才幹,任寄日重。

    遷吏部尚書,每十日一往東宮,于皇太子前論述古今得喪及當時政務。

    又敕以廷尉寺獄,事無大小,取征議決。

    俄敕遣徵收募兵士,自爲部曲,征善撫恤,得物情,旬月之間,衆近一萬。

    位望既重,兼聲位熏灼,物議鹹忌憚之。

    尋徙中書令。

    中書清簡無事,或雲征有怨言,後主聞之大怒,收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