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67 列傳第五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胡穎徐度杜棱周鐵武程靈洗沈恪陸子隆錢道戢
駱文牙孫瑒徐世譜周敷荀朗周炅魯悉達
蕭摩诃任忠樊毅
梁承聖初,元帝授穎羅州刺史,封漢一陽一縣侯。
尋除豫章内史,随武帝鎮京口。
齊遣郭元建出東關,武帝令穎率府内骁勇随侯瑱,于東關大破之。
後從武帝襲王僧辯,又随周文育于吳興讨杜龛。
武帝受禅,兼左衛将軍。
天嘉元年,除散騎常侍,吳興太守。
卒官,諡曰壯。
二年,配享武帝廟庭。
子六同嗣。
徐度字孝節,安陸人也。
少倜傥,不拘小節。
及長,姿貌瑰偉,嗜酒好博,恒使僮仆屠酤爲事。
初從梁始興内史蕭介征諸山洞,以骁勇聞。
陳武帝征交址,乃委質焉。
侯景之亂,武帝克廣州,平蔡路養,破李遷仕,計畫多出于度。
侯景平後,追錄前後戰功,封廣德縣侯。
武帝鎮朱方,除蘭陵太守。
武帝遣衡一陽一獻王往荊州,度率所領從焉。
江陵覆亡,間行東歸。
武帝東讨杜龛,奉敬帝幸京口,以度領宿衛,并知留府事。
徐嗣徽、任約等來寇,武帝與敬帝還都,時賊已據石頭,使度頓軍于冶城寺。
明年,嗣徽等又引齊寇濟江,度随衆軍破之于北郊壇。
以功除郢州刺史,兼領吳興太守。
文帝即位,累遷侍中、中撫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爲公。
天嘉元年,以平王琳功,改封湘東郡公。
及太尉侯瑱薨于湘州,以度代瑱爲都督、湘州刺史。
秩滿,複爲侍中、中軍大将軍。
文帝崩,度預顧命,許以甲仗五十人入殿省。
廢帝即位,進位司空。
薨,贈太尉,諡曰忠肅。
太建四年,配享武帝廟庭。
子敬成嗣。
敬成幼聰慧,好讀書。
起家着作佐郎。
永定元年,領度所部士卒,随周文育、侯安都征王琳,于沌口敗績,爲琳所絷。
二年,随文育、安都得歸。
父度爲吳郡太守,以敬成監郡。
光大元年,爲巴州刺史。
尋爲水軍,随吳明徹平華皎。
二年,以父憂去職。
尋起爲南豫州刺史,襲爵湘東郡公。
太建五年,除吳興太守。
随都督吳明徹北讨,出秦郡,别遣敬成爲都督,乘金翅自歐一陽一引埭泝江,由廣陵,齊人皆城守,弗敢出。
自繁梁湖下淮,克淮一陰一、山一陽一、鹽城三郡,仍進克郁洲。
進号壯武将軍,鎮朐山。
坐于軍中辄科訂,并誅新附者,免官。
尋除安州刺史,鎮宿預。
卒,諡曰思。
子敞嗣。
杜棱字雄盛,吳郡錢唐一人也。
少落泊,不爲時知。
頗涉書傳。
遊嶺南,事梁廣州刺史新渝侯蕭映。
映卒,從陳武帝,平蔡路養、李遷仕皆有功。
梁元帝承制,授石州刺史、上陌縣侯。
侯景平後,武帝鎮朱方,以棱監義興、琅邪二郡。
武帝謀誅王僧辯,引棱與侯安都等共議,棱難之。
武帝懼其洩己,乃以手巾絞棱,棱悶絕于地,因閉于别室。
軍發,召與同行。
及僧辯平後,武帝東征杜龛等,留棱與安都居守。
徐嗣徽、任約引齊師濟江,攻台城,安都與棱随方抗拒,未嘗解一帶。
賊平,以功除右衛将軍、丹一陽一尹。
永定元年,位侍中、中領軍。
武帝崩,文帝在南皖。
時内無嫡嗣,外有強敵,侯瑱、侯安都、徐度等并在軍中,朝廷宿将,唯棱在都,獨典禁兵,乃與蔡景曆等秘不發喪,奉迎文帝。
文帝即位,遷領軍将軍,以預建立功,改封永城縣侯,位丹一陽一尹。
廢帝即位,加特進、侍中。
光大元年,解尹,量置佐史,給扶。
太建元年,出爲吳興太守。
二年,征爲侍中。
尋加特進、護軍将軍。
三年,以公事免侍中、護軍。
四年,複爲侍中、右光祿大夫,将軍、佐史、扶并如故。
棱曆事三帝,并見恩一寵一。
末年不預征役,優遊都下。
頃之,卒于官。
贈開府儀同三司,諡曰成,配享武帝廟庭。
子安世嗣。
周鐵武,不知何許人也。
語音伧重,膂力過人,便馬槊。
事梁河東王蕭譽,以勇敢聞。
譽爲湘州,以爲臨蒸令。
侯景之亂,梁元帝遣世子方等伐譽,譽拒戰,大捷,方等死,鐵武功最。
及王僧辯讨譽,于陣獲之,将烹焉,鐵武呼曰:“侯景未滅,奈何殺壯士!”僧辯奇其言,宥之,還其麾下。
及侯景西上,鐵武從僧辯克任約,獲宋子仙,每戰有功。
元帝承制,授潼州刺史,封沌一陽一縣子。
又從僧辯定建邺,降謝答仁,平陸納于湘州,錄前後功,進爵爲侯。
陳武帝誅僧辯,鐵武率所部降,因複其本職。
徐嗣徽引齊寇度江,鐵武破其水軍。
嗣徽平,遷太子左衛率。
尋随周文育拒蕭勃,文育命鐵武偏軍襲勃,禽勃前軍歐一陽一頠。
又随文育西征王琳于沌口,敗績,與文育、侯安都并爲琳所禽。
琳見諸将與語,唯鐵武辭氣不屈,故琳盡宥文育之徒,獨鐵武見害。
贈侍中、護軍。
天嘉五年,文帝又诏配食武帝廟庭。
子瑜嗣。
程靈洗字玄滌,新安海甯人也。
少以勇力聞,步行日二百裡,便騎善遊,素爲鄉裡畏伏。
侯景之亂,據黟、歙聚徒以拒景。
景軍據有新安,新安太守湘西鄉侯蕭隐奔依靈洗,靈洗奉以主盟。
梁元帝授靈洗谯州刺史資,領新安太守,封巴丘縣侯。
後助王僧辯鎮防。
及武帝誅僧辯,靈洗率所領來援,其夜力戰于石頭西門,武帝軍不利,遣使招喻,久之乃降,帝深義之。
授蘭陵太守,仍助防京口。
及平徐嗣徽,靈洗有功,除南丹一陽一太守,封遂安縣侯。
後随周文育西讨王琳,軍敗,爲琳所拘。
尋與侯安都等逃歸。
累遷太子左衛率。
武帝崩,王琳前軍東下,靈洗于南陵破之,虜其兵士,并獲青龍十馀乘。
以功授都督、南豫州刺史。
侯瑱等敗王琳于栅口,靈洗逐北,據有魯山。
征爲左衛将軍。
天嘉四年,周迪重寇臨川,以靈洗爲都督,自鄱一陽一别道擊之,迪又走山谷間。
遷中護軍,出爲都督、郢州刺史。
廢帝即位,進号雲麾将軍。
華皎之反,遣使招靈洗,靈洗斬皎使以聞。
朝廷深嘉其忠,因推心待之,使其子文季領水軍助防。
時周将元定率步騎二萬助皎,圍靈洗,靈洗嬰城固守。
及皎敗,乃出軍蹑定,定不獲濟江,以其衆降。
因進攻,克周沔州,禽其刺史裴寬。
以功改封重安縣公。
靈洗一性一嚴急,禦下甚苛刻,士卒有小罪,必以軍法誅之。
号令分明,與士卒同甘苦,衆亦以此德之。
一性一好播植,躬勤耕稼,至于水陸所宜,刈獲早晚,雖老農不能及也。
一妓一妾無遊手,并督之紡績。
至于散用赀财,亦弗儉吝。
卒,贈鎮西将軍、開府儀同三司,諡曰忠壯。
太建四年,配享武帝廟庭。
子文季嗣。
文季字少卿,幼習騎射,多幹略,果決有父風。
靈洗與周文育、侯安都等敗于沌口,爲王琳所執,武帝召陷賊諸将子弟厚遇之,文季最有禮容,深見賞。
文帝嗣位,除宣惠始興王府限内中直兵參軍。
累遷臨海太守。
後乘金翅助父鎮郢城。
華皎平,靈洗及文季并有扞禦之功。
及靈洗卒,文季盡領其衆。
起爲超武将軍,仍助防郢州。
文季一性一至孝,雖軍旅奪
尋除豫章内史,随武帝鎮京口。
齊遣郭元建出東關,武帝令穎率府内骁勇随侯瑱,于東關大破之。
後從武帝襲王僧辯,又随周文育于吳興讨杜龛。
武帝受禅,兼左衛将軍。
天嘉元年,除散騎常侍,吳興太守。
卒官,諡曰壯。
二年,配享武帝廟庭。
子六同嗣。
徐度字孝節,安陸人也。
少倜傥,不拘小節。
及長,姿貌瑰偉,嗜酒好博,恒使僮仆屠酤爲事。
初從梁始興内史蕭介征諸山洞,以骁勇聞。
陳武帝征交址,乃委質焉。
侯景之亂,武帝克廣州,平蔡路養,破李遷仕,計畫多出于度。
侯景平後,追錄前後戰功,封廣德縣侯。
武帝鎮朱方,除蘭陵太守。
武帝遣衡一陽一獻王往荊州,度率所領從焉。
江陵覆亡,間行東歸。
武帝東讨杜龛,奉敬帝幸京口,以度領宿衛,并知留府事。
徐嗣徽、任約等來寇,武帝與敬帝還都,時賊已據石頭,使度頓軍于冶城寺。
明年,嗣徽等又引齊寇濟江,度随衆軍破之于北郊壇。
以功除郢州刺史,兼領吳興太守。
文帝即位,累遷侍中、中撫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爲公。
天嘉元年,以平王琳功,改封湘東郡公。
及太尉侯瑱薨于湘州,以度代瑱爲都督、湘州刺史。
秩滿,複爲侍中、中軍大将軍。
文帝崩,度預顧命,許以甲仗五十人入殿省。
廢帝即位,進位司空。
薨,贈太尉,諡曰忠肅。
太建四年,配享武帝廟庭。
子敬成嗣。
敬成幼聰慧,好讀書。
起家着作佐郎。
永定元年,領度所部士卒,随周文育、侯安都征王琳,于沌口敗績,爲琳所絷。
二年,随文育、安都得歸。
父度爲吳郡太守,以敬成監郡。
光大元年,爲巴州刺史。
尋爲水軍,随吳明徹平華皎。
二年,以父憂去職。
尋起爲南豫州刺史,襲爵湘東郡公。
太建五年,除吳興太守。
随都督吳明徹北讨,出秦郡,别遣敬成爲都督,乘金翅自歐一陽一引埭泝江,由廣陵,齊人皆城守,弗敢出。
自繁梁湖下淮,克淮一陰一、山一陽一、鹽城三郡,仍進克郁洲。
進号壯武将軍,鎮朐山。
坐于軍中辄科訂,并誅新附者,免官。
尋除安州刺史,鎮宿預。
卒,諡曰思。
子敞嗣。
杜棱字雄盛,吳郡錢唐一人也。
少落泊,不爲時知。
頗涉書傳。
遊嶺南,事梁廣州刺史新渝侯蕭映。
映卒,從陳武帝,平蔡路養、李遷仕皆有功。
梁元帝承制,授石州刺史、上陌縣侯。
侯景平後,武帝鎮朱方,以棱監義興、琅邪二郡。
武帝謀誅王僧辯,引棱與侯安都等共議,棱難之。
武帝懼其洩己,乃以手巾絞棱,棱悶絕于地,因閉于别室。
軍發,召與同行。
及僧辯平後,武帝東征杜龛等,留棱與安都居守。
徐嗣徽、任約引齊師濟江,攻台城,安都與棱随方抗拒,未嘗解一帶。
賊平,以功除右衛将軍、丹一陽一尹。
永定元年,位侍中、中領軍。
武帝崩,文帝在南皖。
時内無嫡嗣,外有強敵,侯瑱、侯安都、徐度等并在軍中,朝廷宿将,唯棱在都,獨典禁兵,乃與蔡景曆等秘不發喪,奉迎文帝。
文帝即位,遷領軍将軍,以預建立功,改封永城縣侯,位丹一陽一尹。
廢帝即位,加特進、侍中。
光大元年,解尹,量置佐史,給扶。
太建元年,出爲吳興太守。
二年,征爲侍中。
尋加特進、護軍将軍。
三年,以公事免侍中、護軍。
四年,複爲侍中、右光祿大夫,将軍、佐史、扶并如故。
棱曆事三帝,并見恩一寵一。
末年不預征役,優遊都下。
頃之,卒于官。
贈開府儀同三司,諡曰成,配享武帝廟庭。
子安世嗣。
周鐵武,不知何許人也。
語音伧重,膂力過人,便馬槊。
事梁河東王蕭譽,以勇敢聞。
譽爲湘州,以爲臨蒸令。
侯景之亂,梁元帝遣世子方等伐譽,譽拒戰,大捷,方等死,鐵武功最。
及王僧辯讨譽,于陣獲之,将烹焉,鐵武呼曰:“侯景未滅,奈何殺壯士!”僧辯奇其言,宥之,還其麾下。
及侯景西上,鐵武從僧辯克任約,獲宋子仙,每戰有功。
元帝承制,授潼州刺史,封沌一陽一縣子。
又從僧辯定建邺,降謝答仁,平陸納于湘州,錄前後功,進爵爲侯。
陳武帝誅僧辯,鐵武率所部降,因複其本職。
徐嗣徽引齊寇度江,鐵武破其水軍。
嗣徽平,遷太子左衛率。
尋随周文育拒蕭勃,文育命鐵武偏軍襲勃,禽勃前軍歐一陽一頠。
又随文育西征王琳于沌口,敗績,與文育、侯安都并爲琳所禽。
琳見諸将與語,唯鐵武辭氣不屈,故琳盡宥文育之徒,獨鐵武見害。
贈侍中、護軍。
天嘉五年,文帝又诏配食武帝廟庭。
子瑜嗣。
程靈洗字玄滌,新安海甯人也。
少以勇力聞,步行日二百裡,便騎善遊,素爲鄉裡畏伏。
侯景之亂,據黟、歙聚徒以拒景。
景軍據有新安,新安太守湘西鄉侯蕭隐奔依靈洗,靈洗奉以主盟。
梁元帝授靈洗谯州刺史資,領新安太守,封巴丘縣侯。
後助王僧辯鎮防。
及武帝誅僧辯,靈洗率所領來援,其夜力戰于石頭西門,武帝軍不利,遣使招喻,久之乃降,帝深義之。
授蘭陵太守,仍助防京口。
及平徐嗣徽,靈洗有功,除南丹一陽一太守,封遂安縣侯。
後随周文育西讨王琳,軍敗,爲琳所拘。
尋與侯安都等逃歸。
累遷太子左衛率。
武帝崩,王琳前軍東下,靈洗于南陵破之,虜其兵士,并獲青龍十馀乘。
以功授都督、南豫州刺史。
侯瑱等敗王琳于栅口,靈洗逐北,據有魯山。
征爲左衛将軍。
天嘉四年,周迪重寇臨川,以靈洗爲都督,自鄱一陽一别道擊之,迪又走山谷間。
遷中護軍,出爲都督、郢州刺史。
廢帝即位,進号雲麾将軍。
華皎之反,遣使招靈洗,靈洗斬皎使以聞。
朝廷深嘉其忠,因推心待之,使其子文季領水軍助防。
時周将元定率步騎二萬助皎,圍靈洗,靈洗嬰城固守。
及皎敗,乃出軍蹑定,定不獲濟江,以其衆降。
因進攻,克周沔州,禽其刺史裴寬。
以功改封重安縣公。
靈洗一性一嚴急,禦下甚苛刻,士卒有小罪,必以軍法誅之。
号令分明,與士卒同甘苦,衆亦以此德之。
一性一好播植,躬勤耕稼,至于水陸所宜,刈獲早晚,雖老農不能及也。
一妓一妾無遊手,并督之紡績。
至于散用赀财,亦弗儉吝。
卒,贈鎮西将軍、開府儀同三司,諡曰忠壯。
太建四年,配享武帝廟庭。
子文季嗣。
文季字少卿,幼習騎射,多幹略,果決有父風。
靈洗與周文育、侯安都等敗于沌口,爲王琳所執,武帝召陷賊諸将子弟厚遇之,文季最有禮容,深見賞。
文帝嗣位,除宣惠始興王府限内中直兵參軍。
累遷臨海太守。
後乘金翅助父鎮郢城。
華皎平,靈洗及文季并有扞禦之功。
及靈洗卒,文季盡領其衆。
起爲超武将軍,仍助防郢州。
文季一性一至孝,雖軍旅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