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66 列傳第五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杜僧明周文育侯瑱侯安都歐一陽一頠黃法奭淳于量
章昭達吳明徹
武帝征交址及讨元景仲,僧明、文育并有功。
侯景之亂,俱随武帝入援建邺。
武帝于始興破蘭裕,僧明爲前鋒,斬裕。
又與蔡路養戰于南野,僧明馬被傷,武帝馳救之,以所乘馬授僧明。
僧明上馬複進,殺數十人,因而乘之,大敗路養。
高州刺史李遷仕又據大臯,入灨石,以一逼一武帝。
武帝遣周文育爲前軍,與僧明擊走之。
遷仕與甯都人劉孝尚并力将襲南康,陳武又令僧明與文育等拒之。
相持連戰百馀日,卒禽遷仕,送于武帝。
及帝下南康,留僧明頓西昌,督安成、廬陵二郡軍事。
梁元帝承制,授新州刺史、臨江縣子。
侯景遣于慶等寇南江,武帝頓豫章,命僧明爲前驅,所向克捷。
武帝表僧明爲長史,仍随東讨。
軍至蔡洲,僧明率麾下燒賊水門大艦。
及景平,除南兖州刺史,進爵爲侯,仍領晉陵太守。
及荊州覆亡,武帝使僧明率吳明徹等随侯瑱西援,于江州病卒。
贈散騎常侍,諡曰威。
陳文帝即位,追贈開府儀同三司,配享武帝廟庭。
子晉嗣。
周文育字景德,義興一陽一羨人也。
少孤貧,本居新安壽昌縣,姓項氏,名猛奴。
年十一,能反複遊水中數裡,跳高六尺,與群兒聚戲,衆莫能及。
義興人周荟爲壽昌浦口戍主,見而奇之,因召與語。
文育對曰:“母老家貧,兄弟姊并長大,困于賦役。
”荟哀之,乃随文育至家,就其母請文育養爲己子,母遂與之。
及荟秩滿,與文育還都,見太子詹事周舍,請制名字,舍因爲立名爲文育,字景德。
命兄子弘讓教之書計。
弘讓善隸書,寫蔡邕勸學及古詩以遺之,文育不之省,謂弘讓曰:“誰能學此,取盎貴但有大槊耳。
”弘讓壯之,教之騎射,文育大悅。
司州刺史陳慶之與荟同郡,素相善,啓荟爲前軍軍主。
慶之使荟将五百人往新蔡懸瓠慰勞白水蠻。
蠻謀執荟以入魏,事覺,荟與文育拒之。
時賊徒甚盛,一日中戰數十合,文育前鋒陷陣,勇冠軍中。
荟于陣戰死,文育馳取其一屍一,賊不敢一逼一。
及夕,各引去。
文育身被九創,創愈,辭請還葬,慶之壯其節,厚加賵遺而遣之。
葬訖,會盧安興爲南江督護,啓文育同行。
累征有功,除南海令。
安興死後,文育與杜僧明攻廣州,爲陳武帝所敗,帝赦之。
後監州王劢以文育爲長流,深被委任。
劢被代,文育欲與劢俱下。
至大庾嶺,詣蔔者,蔔者曰:“君北下不過作令長,南入則爲公侯。
”文育曰:“足錢便可,誰望公侯。
”蔔人又曰:“君須臾當暴得銀至二千兩,若不見信,以此爲驗。
”其夕,宿逆旅,有賈人求與文育博,文育勝之,得銀二千兩。
旦辭劢,劢問其故,文育以告,劢乃遣之。
武帝聞其還,大喜,分麾下配焉。
武帝之讨侯景,文育與杜僧明爲前軍,克蘭裕,援歐一陽一頠,皆有功。
武帝破蔡路養于南野,文育爲路養所圍,四面數重,矢石雨下,所乘馬死,文育右手搏戰,左手解鞍,潰圍而出。
與杜僧明等相得,并力複進,遂大敗之。
武帝乃表文育爲府司馬。
李遷仕之據大臯,遣其将軍杜平虜入灨石魚梁作城。
武帝命文育擊之,平虜棄城走,文育據其城。
遷仕聞平虜敗,留老弱于大臯,悉選一精一兵自将以攻文育。
文育與戰,遷仕稍卻,相持未解。
會武帝遣杜僧明來援,别破遷仕水軍,遷仕衆潰,不敢過大臯,直走新淦。
梁元帝授文育義州刺史。
遷仕又與劉孝尚謀拒義軍,武帝遣文育與侯安都、杜僧明、徐度、杜棱築城于白口拒之。
文育頻出與戰,遂禽遷仕。
武帝發自南康,遣文育将兵五千,開通江路。
侯景将王伯醜據豫章,文育擊走之,遂據其城。
累功封東遷縣侯。
武帝軍至白茅灣,命文育與杜僧明常爲軍鋒。
及至姑孰,與侯景将侯子鑒戰,破之。
景平,改封南移縣侯,累遷散騎常侍。
武帝誅王僧辯,令文育督衆軍,會文帝于吳興,圍克杜龛。
又濟江襲會稽太守張彪,得其郡城。
及文帝爲彪所襲,文育時頓城北香岩寺,文帝夜往趨之。
彪又來攻,文育苦戰,遂破平彪。
武帝以侯瑱擁據江州,命文育讨之,仍除南豫州刺史,率兵襲盆城。
未克,徐嗣徽引齊人度江,據蕪湖,诏徵文育還都。
嗣徽等乃列艦于青墩至于七矶,以斷文育歸路。
及夕,文育鼓噪而發,嗣徽等不能制。
至旦,反攻嗣徽,嗣徽骁将鮑砰獨以小艦殿,文育乘單舴艋,跳入砰艦,斬砰,仍牽其艦而還,賊衆大駭。
因留船蕪湖,自丹一陽一步上。
時武帝拒嗣徽于白城,适與文育會。
将戰,風急,武帝曰:“矢不逆風。
”文育曰:“事急矣,當決之,何用古法。
”一抽一槊上馬而進,衆軍随之,風亦尋轉,殺傷數百人。
嗣徽等移營莫府山,文育徙頓對之。
頻戰功最,進爵壽昌縣公,給鼓吹一部。
及廣州刺史蕭勃舉兵踰嶺,诏文育督衆軍讨之。
時新吳洞主餘孝頃舉兵應勃,遣其弟孝劢守郡城,自出豫章,據于石頭。
勃使其子孜将兵與孝頃相會,又遣其别将歐一陽一頠頓軍苦竹灘,傅泰據墌口城,以拒官軍。
官軍船少,孝頃有舴艋三百艘、艦百馀乘在上牢,文育遣軍主焦僧度、羊柬潛軍襲之,悉取而歸,仍于豫章立栅。
時官軍食盡,欲退還,文育不許。
乃使人間行,遺周迪書,約爲兄弟,并陳利害。
迪得書甚喜,許饋以糧。
于是文育分遣老小,乘故船舫沿流俱下,燒豫章所立栅,僞退,孝頃望之大喜,因不設備。
文育由間道信宿達芊韶。
芊韶上流則歐一陽一頠、蕭勃,下流則傅泰、馀孝頃,文育據其中間,築城飨士,賊徒大駭。
歐一陽一頠乃退入泥溪,作城自守。
文育遣嚴威将軍周鐵武與長史陸山才襲頠,禽之。
于是盛陳兵甲,與頠乘舟而宴,以巡傅泰城下,因攻泰,克之。
蕭勃在南康,聞之,衆皆股栗。
其将譚世遠斬勃欲降,爲人所害。
世遠軍主夏侯明徹持勃首以降。
蕭孜、馀孝頃猶據石頭,武帝遣侯安都助文育攻之,孜降文育,孝頃退走新吳,廣州平。
文育還頓豫章,以功授開府儀同三司。
王琳擁據上流,诏侯安都爲西道都督,文育爲南道都督,同會武昌。
與琳戰于沌口,爲琳所執,後得逃歸,請罪,诏不問,複其官爵。
及周迪破馀孝頃,孝頃子公揚、弟孝劢猶據舊栅,擾動南土,武帝複遣文育及周迪、黃法奭等讨之。
豫章内史熊昙朗亦率衆來會。
文育遣吳明徹爲水軍,配周迪運糧,自率衆軍入象牙江,築城于金口。
公揚僞降,謀執文育,
侯景之亂,俱随武帝入援建邺。
武帝于始興破蘭裕,僧明爲前鋒,斬裕。
又與蔡路養戰于南野,僧明馬被傷,武帝馳救之,以所乘馬授僧明。
僧明上馬複進,殺數十人,因而乘之,大敗路養。
高州刺史李遷仕又據大臯,入灨石,以一逼一武帝。
武帝遣周文育爲前軍,與僧明擊走之。
遷仕與甯都人劉孝尚并力将襲南康,陳武又令僧明與文育等拒之。
相持連戰百馀日,卒禽遷仕,送于武帝。
及帝下南康,留僧明頓西昌,督安成、廬陵二郡軍事。
梁元帝承制,授新州刺史、臨江縣子。
侯景遣于慶等寇南江,武帝頓豫章,命僧明爲前驅,所向克捷。
武帝表僧明爲長史,仍随東讨。
軍至蔡洲,僧明率麾下燒賊水門大艦。
及景平,除南兖州刺史,進爵爲侯,仍領晉陵太守。
及荊州覆亡,武帝使僧明率吳明徹等随侯瑱西援,于江州病卒。
贈散騎常侍,諡曰威。
陳文帝即位,追贈開府儀同三司,配享武帝廟庭。
子晉嗣。
周文育字景德,義興一陽一羨人也。
少孤貧,本居新安壽昌縣,姓項氏,名猛奴。
年十一,能反複遊水中數裡,跳高六尺,與群兒聚戲,衆莫能及。
義興人周荟爲壽昌浦口戍主,見而奇之,因召與語。
文育對曰:“母老家貧,兄弟姊并長大,困于賦役。
”荟哀之,乃随文育至家,就其母請文育養爲己子,母遂與之。
及荟秩滿,與文育還都,見太子詹事周舍,請制名字,舍因爲立名爲文育,字景德。
命兄子弘讓教之書計。
弘讓善隸書,寫蔡邕勸學及古詩以遺之,文育不之省,謂弘讓曰:“誰能學此,取盎貴但有大槊耳。
”弘讓壯之,教之騎射,文育大悅。
司州刺史陳慶之與荟同郡,素相善,啓荟爲前軍軍主。
慶之使荟将五百人往新蔡懸瓠慰勞白水蠻。
蠻謀執荟以入魏,事覺,荟與文育拒之。
時賊徒甚盛,一日中戰數十合,文育前鋒陷陣,勇冠軍中。
荟于陣戰死,文育馳取其一屍一,賊不敢一逼一。
及夕,各引去。
文育身被九創,創愈,辭請還葬,慶之壯其節,厚加賵遺而遣之。
葬訖,會盧安興爲南江督護,啓文育同行。
累征有功,除南海令。
安興死後,文育與杜僧明攻廣州,爲陳武帝所敗,帝赦之。
後監州王劢以文育爲長流,深被委任。
劢被代,文育欲與劢俱下。
至大庾嶺,詣蔔者,蔔者曰:“君北下不過作令長,南入則爲公侯。
”文育曰:“足錢便可,誰望公侯。
”蔔人又曰:“君須臾當暴得銀至二千兩,若不見信,以此爲驗。
”其夕,宿逆旅,有賈人求與文育博,文育勝之,得銀二千兩。
旦辭劢,劢問其故,文育以告,劢乃遣之。
武帝聞其還,大喜,分麾下配焉。
武帝之讨侯景,文育與杜僧明爲前軍,克蘭裕,援歐一陽一頠,皆有功。
武帝破蔡路養于南野,文育爲路養所圍,四面數重,矢石雨下,所乘馬死,文育右手搏戰,左手解鞍,潰圍而出。
與杜僧明等相得,并力複進,遂大敗之。
武帝乃表文育爲府司馬。
李遷仕之據大臯,遣其将軍杜平虜入灨石魚梁作城。
武帝命文育擊之,平虜棄城走,文育據其城。
遷仕聞平虜敗,留老弱于大臯,悉選一精一兵自将以攻文育。
文育與戰,遷仕稍卻,相持未解。
會武帝遣杜僧明來援,别破遷仕水軍,遷仕衆潰,不敢過大臯,直走新淦。
梁元帝授文育義州刺史。
遷仕又與劉孝尚謀拒義軍,武帝遣文育與侯安都、杜僧明、徐度、杜棱築城于白口拒之。
文育頻出與戰,遂禽遷仕。
武帝發自南康,遣文育将兵五千,開通江路。
侯景将王伯醜據豫章,文育擊走之,遂據其城。
累功封東遷縣侯。
武帝軍至白茅灣,命文育與杜僧明常爲軍鋒。
及至姑孰,與侯景将侯子鑒戰,破之。
景平,改封南移縣侯,累遷散騎常侍。
武帝誅王僧辯,令文育督衆軍,會文帝于吳興,圍克杜龛。
又濟江襲會稽太守張彪,得其郡城。
及文帝爲彪所襲,文育時頓城北香岩寺,文帝夜往趨之。
彪又來攻,文育苦戰,遂破平彪。
武帝以侯瑱擁據江州,命文育讨之,仍除南豫州刺史,率兵襲盆城。
未克,徐嗣徽引齊人度江,據蕪湖,诏徵文育還都。
嗣徽等乃列艦于青墩至于七矶,以斷文育歸路。
及夕,文育鼓噪而發,嗣徽等不能制。
至旦,反攻嗣徽,嗣徽骁将鮑砰獨以小艦殿,文育乘單舴艋,跳入砰艦,斬砰,仍牽其艦而還,賊衆大駭。
因留船蕪湖,自丹一陽一步上。
時武帝拒嗣徽于白城,适與文育會。
将戰,風急,武帝曰:“矢不逆風。
”文育曰:“事急矣,當決之,何用古法。
”一抽一槊上馬而進,衆軍随之,風亦尋轉,殺傷數百人。
嗣徽等移營莫府山,文育徙頓對之。
頻戰功最,進爵壽昌縣公,給鼓吹一部。
及廣州刺史蕭勃舉兵踰嶺,诏文育督衆軍讨之。
時新吳洞主餘孝頃舉兵應勃,遣其弟孝劢守郡城,自出豫章,據于石頭。
勃使其子孜将兵與孝頃相會,又遣其别将歐一陽一頠頓軍苦竹灘,傅泰據墌口城,以拒官軍。
官軍船少,孝頃有舴艋三百艘、艦百馀乘在上牢,文育遣軍主焦僧度、羊柬潛軍襲之,悉取而歸,仍于豫章立栅。
時官軍食盡,欲退還,文育不許。
乃使人間行,遺周迪書,約爲兄弟,并陳利害。
迪得書甚喜,許饋以糧。
于是文育分遣老小,乘故船舫沿流俱下,燒豫章所立栅,僞退,孝頃望之大喜,因不設備。
文育由間道信宿達芊韶。
芊韶上流則歐一陽一頠、蕭勃,下流則傅泰、馀孝頃,文育據其中間,築城飨士,賊徒大駭。
歐一陽一頠乃退入泥溪,作城自守。
文育遣嚴威将軍周鐵武與長史陸山才襲頠,禽之。
于是盛陳兵甲,與頠乘舟而宴,以巡傅泰城下,因攻泰,克之。
蕭勃在南康,聞之,衆皆股栗。
其将譚世遠斬勃欲降,爲人所害。
世遠軍主夏侯明徹持勃首以降。
蕭孜、馀孝頃猶據石頭,武帝遣侯安都助文育攻之,孜降文育,孝頃退走新吳,廣州平。
文育還頓豫章,以功授開府儀同三司。
王琳擁據上流,诏侯安都爲西道都督,文育爲南道都督,同會武昌。
與琳戰于沌口,爲琳所執,後得逃歸,請罪,诏不問,複其官爵。
及周迪破馀孝頃,孝頃子公揚、弟孝劢猶據舊栅,擾動南土,武帝複遣文育及周迪、黃法奭等讨之。
豫章内史熊昙朗亦率衆來會。
文育遣吳明徹爲水軍,配周迪運糧,自率衆軍入象牙江,築城于金口。
公揚僞降,謀執文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