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67 列傳第五十七

關燈
,志氣奮發,所向無前。

    年未弱冠,随侯安都在京口,一性一好獵,無日不畋遊。

    及安都征伐,摩诃功居多。

     子世廉,有父風。

    一性一至孝,及摩诃兇終,服阙後,追慕彌切。

    其父時賓故,脫有所言及,世廉對之,哀恸不自勝,言者爲之歔欷。

    終身不執刀斧,時人嘉焉。

     摩诃有騎士陳智深者,勇力過人,以平叔陵功,爲巴陵内史。

    摩诃之戮也,其子先已籍沒,智深收摩诃一屍一,手自殡斂,哀感行路,君子義之。

     潁川陳禹,亦随摩诃征讨。

    聰敏有識量,涉獵經史,解風角兵書,頗能屬文,便騎射,官至王府谘議。

     任忠字奉誠,小名蠻奴,汝一陰一人也。

    少孤微,不爲鄉一黨一所齒。

    及長,谲詭多計略,膂力過人,尤善騎射,州裡少年皆附之。

    梁鄱一陽一王蕭範爲合州刺史,聞其名,引置左右。

     侯景之亂,忠率鄉一黨一數百人,随晉熙太守梅伯龍讨景将王貴顯于壽春,每戰卻敵。

    會土人胡通聚衆寇抄,範命忠與主帥梅思立并軍讨平之。

    仍随範世子嗣率衆入援,會京城陷,旋戍晉熙。

    侯景平,授蕩寇将軍。

     王琳立蕭莊,署忠爲巴陵太守。

    琳敗,還朝,授明毅将軍、安湘太守,仍随侯瑱進讨巴、湘。

    累遷豫甯太守,衡一陽一内史。

    華皎之舉兵也,忠預其謀。

    及皎平,宣帝以忠先有密啓于朝廷,釋而不問。

     太建初,随章昭達讨歐一陽一纥于廣州,以功授直合将軍。

    遷武毅将軍、廬陵内史。

    秩滿,入爲右軍将軍。

     五年,衆軍北伐,忠将兵出西道,擊走齊曆一陽一王高景安于大岘,逐北至東關,仍克其東西二城。

    進軍蕲、谯,并拔之。

    徑襲合肥,入其郛。

    進克霍州。

    以功授員外散騎常侍,封安複縣侯。

    呂梁之喪師也,忠全軍而還。

    尋授忠都督壽一陽一、新蔡、霍州緣淮衆軍,霍州刺史。

    入爲左衛将軍。

    遷平南将軍、南豫州刺史,加都督。

    率步騎趣曆一陽一。

    周遣王延貴率衆爲援,忠大破之,生禽延貴。

     後主嗣位,進号鎮南将軍,給鼓吹一部。

    入爲領軍将軍,加侍中,改封梁信郡公。

    出爲吳興内史。

     及隋兵濟江、忠自吳興入赴,屯軍朱雀門。

    後主召蕭摩诃以下于内殿定議,忠曰:“兵法客貴速戰,主貴持重。

    今國家足食足兵,宜固守台城,緣淮立栅。

    北軍雖來,勿與交戰,分兵斷江路,無令彼信得通。

    給臣一精一兵一萬,金翅三百艘,下江徑掩六一合。

    彼大軍必言其度江将士已被獲,自然挫氣。

    淮南土人,與臣舊相知悉,今聞臣往,必皆景從。

    臣複揚聲欲往徐州,斷彼歸路,則諸軍不擊而自去。

    待春水長,上江周羅睺等衆軍,必沿流赴援,此良計矣。

    ”後主不能從。

    明日欻然曰:“腹煩殺人,喚蕭郎作一打。

    ”忠叩頭苦請勿戰,後主從孔範言,乃戰,于是據白土岡陣。

    及軍敗,忠馳入台,見後主,言敗狀,曰:“官好住,無所用力。

    ”後主與之金兩縢曰:“爲我南岸收募人,猶可一戰。

    ”忠曰:“陛下唯當具舟烜,就上流衆軍,臣以死奉衛。

    ”後主信之,敕忠出部分。

    忠辭雲:“臣處分訖,即奉迎。

    ”後主令宮人裝束以待忠,久望不至。

    時隋将韓擒自新林進軍,忠率數騎往石子岡降之。

    仍引擒軍共入南掖門。

    台城平,入長安,隋授開府儀同三司。

    卒,年七十七。

     隋文帝後以散騎常侍袁元友能直言于後主,嘉之,擢拜主爵侍郎,謂群臣曰:“平陳之初,我悔不殺任蠻奴。

    受人榮祿,兼當重寄,不能橫一屍一,雲‘無所用力’,與弘演納肝,何其遠也。

    ”子幼武,位儀同三司。

     樊毅字智烈,南一陽一湖一陽一人也。

    祖方興,梁散騎常侍、司州刺史、魚複縣侯。

    父文熾,梁散騎常侍、東益州刺史、新蔡縣侯。

     毅家本将門,少習武,善騎射。

    侯景之亂,率部曲随叔父文皎援台城。

    文皎于青溪戰殁,毅赴江陵,仍隸王僧辯讨河東王蕭譽,以功除右中郎将。

    代兄俊爲梁興太守,領三州遊軍,随宜豐侯蕭循讨陸納于湘州。

    軍次巴陵,營頓未立,納潛軍夜至薄營,大噪,軍中将士皆驚擾,毅獨與左右數十人當營門力戰,斬十馀級,擊鼓申令,衆乃定焉。

    以功封夷道縣伯。

    尋除天門太守,進爵爲侯。

    及西魏圍江陵,毅率郡兵赴援。

    會魏克江陵,爲後梁所俘,久之遁歸。

     陳武帝受禅,毅與弟猛舉兵應王琳,琳敗奔齊,太尉侯瑱遣使招毅,毅率子弟部曲還朝。

    太建初,爲豐州刺史,封高昌縣侯。

    入爲左衛将軍。

     五年,衆軍北伐,毅攻廣陵楚子城,拔之,擊走齊軍。

    及呂梁喪師,诏以毅爲大都督,率衆度淮,對清口築城,與周人相抗。

    霖雨城壞,毅全軍自拔。

    尋遷中領軍。

    十一年,周将梁士彥圍壽一陽一,诏以毅爲都督北讨諸軍事。

    十三年,爲荊州刺史。

     後主即位,改封逍遙郡公。

    入爲侍中、護軍将軍。

    及隋軍濟江,毅謂仆射袁憲曰:“京口、采石,俱是要所,各須銳卒數千,金翅二百,都下江中,上下防捍。

    如其不然,大事去矣。

    ”諸将鹹從其議。

    會施文慶等寝隋兵消息,毅計不行。

    台城平,随例入關,卒。

     毅弟猛字智武,幼俶傥,有幹略。

    及長,便弓馬,膽氣過人。

    青溪之戰,猛自旦訖暮,與侯景軍短兵接戰,殺傷甚衆。

    台城陷,随兄毅西上。

    梁南安侯方矩爲湘州刺史,以猛爲司馬。

    會武陵王紀舉兵自漢江東下,方矩遣猛随都督陸法和進軍拒之。

    猛手禽紀父子三人,斬于鳎中,盡收其船艦器械。

    以功封安山縣伯。

    進軍撫定梁、益。

    還遷司州刺史,進爵爲侯。

     陳永定元年,周文育等敗于沌口,爲王琳所獲。

    琳乘勝将事南中諸郡,遣猛與李孝欽等将兵攻豫章,進一逼一周迪。

    軍敗,爲迪所執。

    尋遁歸王琳,琳敗,還朝。

    天嘉二年,授永一陽一太守。

    太建中,以軍功封富川縣侯。

    曆散騎常侍,荊州刺史。

    入爲左衛将軍。

     後主即位,爲南豫州刺史。

    隋将韓擒之濟江,猛在都下,第六子巡攝行州事,擒進軍攻陷之,巡及家口并見執。

    時猛與左衛将軍蔣元遜領青龍八十艘爲水軍,于白下遊弈,以禦隋六合兵。

    後主知猛妻子在隋,懼有異志,欲使任忠代之,令蕭摩诃徐喻毅,毅不悅。

    摩诃以聞,後主重傷其意,乃止。

    祯明三年,入隋。

     論曰:梁氏雲季,運屬雲雷,陳武帝杖旗掃難,經綸伊始,胡穎、徐度、杜棱、周鐵武、程靈洗等,或感會風雲,畢力驅馳之日,或擢自降附,乃贊興王之始,鹹得配享清廟,豈徒然哉。

    沈恪行己之方,不踐非義之迹,子隆持身之節,無失事人之道,仁矣乎!錢道戢、駱文牙、孫瑒、徐世譜、周敷、荀朗、周炅、魯悉達、廣達、蕭摩诃、任忠、樊毅等,所以獲用當年,其道雖異,至于功名自立,亦各因時。

    當金陵覆沒,抑惟天數,然任忠與亡之義,無乃緻虧,與夫蕭、魯所行,固不同日。

    持此百心,而事二主,欲求取信,不亦難乎?首領獲全,亦爲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