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62 列傳第五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忤天聽。
” 太清二年,爲中領軍,舍人如故。
初,武帝夢中原盡平,舉朝稱慶,甚悅,以語異曰:“吾生平少夢,夢必有實。
”異曰:“此宇内方一之征。
”及侯景降,敕召群臣廷議,尚書仆射謝舉等以爲不可許。
武帝欲納之,未決,嘗夙興至武德合口,獨言:“我國家猶若金瓯,無一傷缺,承平若此,今便受地,讵是事宜?脫至紛纭,悔無所及。
”異探帝微旨,答曰:“聖明禦宇,上應蒼玄,北土遺黎,誰不慕仰,爲無機會,未達其心。
今侯景分魏國太半,遠歸聖朝;若不容受,恐絕後來之望。
”帝深納異言,又感前夢,遂納之。
及貞一陽一侯敗沒,帝憂曰:“今勿作晉家事乎?”尋而貞一陽一自魏遣使述魏相高澄欲申和睦。
敕有司定議。
異又議以和爲允,帝從之。
其年六月,遣建康令謝挺、通直郎徐陵使北通好。
時侯景鎮壽春,疑懼,累啓請絕和,及緻書與異饷金二百兩,又緻書于制局監周石珍令具申聞。
異納其金而不停北使,景遂反。
初,景謀反,合州刺史鄱一陽一王範、司州刺史羊鴉仁并累有啓聞。
異以景孤立寄命,必不應爾,乃謂使曰:“鄱一陽一王遂不許國家有一客!”并不爲聞奏。
及賊至闆橋,使前壽州司馬徐思玉先至求見于上,上召問之,思玉紿稱反賊,請閑陳事。
上将屏左右,舍人高善寶曰:“思玉從賊中來,情僞難測,安可使其獨在殿上。
”時異侍坐,乃曰:“徐思玉豈是刺客邪?何言之僻。
”善寶曰:“思玉已将臨賀入北,讵可輕信。
”言未卒,思玉果出賊啓,異大慚。
賊遂以讨異及陸驗爲名。
及景至城下,又射啓言“朱異等蔑弄朝權,輕作威福,臣爲讒臣所陷,欲加屠戮。
陛下誅異等,臣斂辔北歸”。
帝問簡文曰:“有是乎?”對曰:“然”。
帝召有司将誅之,簡文曰:“賊特以異等爲名耳,今日殺異,無救于急,适足贻笑将來。
若祅氛既息,誅之未晚。
”帝乃止。
異之方幸,在朝莫不側目,雖皇太子亦不能平。
至是城内鹹尤異,簡文爲四言湣亂詩曰:“湣彼阪田,嗟斯氛霧。
謀之不臧,褰我王度。
”又制圍城賦,末章雲:“彼高冠及厚履,并鼎食而乘肥。
升紫霄之丹地,排玉殿之金扉。
陳謀谟之啓沃,宣政刑之福威。
四郊以之多壘,萬邦以之未綏。
問豺狼其何者?訪虺蜴之爲誰?”并以指異。
又帝登南樓望賊,顧謂異曰:“四郊多壘,誰之罪欤?”異流汗不能對。
慚憤發病卒,時年六十七。
诏贈尚書右仆射。
舊尚書官不以爲贈,及異卒,武帝悼惜之,方議贈事,左右有善異者,乃啓曰:“異生平所懷,願得執法。
”帝因其宿志,特有此贈。
異居權要三十馀年,善承上旨,故特被一寵一任。
曆官自員外常侍至侍中,四官皆珥貂,自右衛率至領軍,四職并驅鹵簿,近代未之有也。
異及諸子自潮溝列宅至青溪,其中有台池翫好,每暇日與賓客遊焉。
四方饋遺,财貨充積,一性一吝啬,未嘗有散施。
廚下珍羞恒腐爛,每月常棄十數車,雖諸子别房亦不分贍。
所撰禮、易講疏及儀注文集百馀篇。
子肅,位國子博士;次閏,司徒掾。
并遇亂卒。
顧協字正禮,吳郡吳人,晉司空和六世孫也。
幼孤,随母養于外氏。
外從祖右光祿大夫張永嘗攜内外孫侄遊虎丘山,拹年數歲,永撫之曰:“兒欲何戲?”協曰:“兒政欲枕石漱流。
”永歎息曰:“顧氏興于此子。
”及長好學,以一精一力稱。
外氏諸張多賢達,有識鑒,内弟率尤推重焉。
初爲揚州議曹從事,舉秀才。
尚書令沈約覽其策而歎曰:“江左以來,未有斯作。
”爲兼廷尉正。
太尉臨川王聞其名,召掌書記,仍侍西豐侯正德讀。
正德爲巴西、梓潼郡,協除所部新安令。
未至縣遭母憂,刺史始興王厚資遣之,送喪還。
于峽江遇風,同旅皆漂溺,唯協一舫觸石得泊焉。
鹹謂一精一誠所緻。
張率嘗薦之于帝,問協年,率言三十有五。
帝曰:“北方高涼,四十強仕,南方卑濕,三十已衰。
如協便爲已老,但其事親孝,與友信,亦不可遺于草澤。
卿便稱敕喚出。
”于是以協爲兼太學博士。
累遷湘東王參軍,兼記室。
普通中,有诏舉士,湘東王表薦之,即召拜通直散騎侍郎,兼中書通事舍人。
大通三年,霆擊大航華表然盡。
建康縣馳啓,協以爲非吉祥,未即呈聞。
後帝知之,曰:“霆之所擊,一本罰惡龍,二彰朕之有過。
協掩惡揚善,非曰忠公。
”由是見免。
後守鴻胪卿,員外散騎常侍,卿、舍人并如故。
自爲近臣,便繁幾密,每有述制,敕前示協,時輩榮之。
卒官無衾以斂,爲士子所嗟歎。
武帝悼惜之,爲舉哀。
贈散騎常侍,諡曰溫子。
協少清介,有志一操一,初爲廷尉正,冬服單薄,寺卿蔡法度欲解襦與之,憚其清嚴,不敢發口,謂人曰:“我願解身上襦與顧郎,顧郎難衣食者。
”竟不敢以遺之。
及爲舍人,同官者皆潤屋,協在省十六載,器服飲食不改于常。
有門生始來事協,知其廉潔,不敢厚饷,止送錢二千,協發怒,杖二十,因此事者絕于饋遺。
自丁艱憂,遂終身布衣蔬食。
少時将娉舅息女,未成昏而協母亡,免喪後不複娶。
年六十馀,此女猶未他适,協義而迎之。
晚雖判合,卒無胤嗣。
協博極群書,于文字及禽一獸草木尤稱一精一詳,撰異姓苑五卷,瑣語十卷,文集十卷,并行于世。
徐摛字士秀,東海郯人也,一字士缋。
祖憑道,宋海陵太守。
父超之,梁天監初位員外散騎常侍。
摛幼好學,及長,遍覽經史,屬文好爲新變,不拘舊體。
晉安王綱出戍石頭,武帝謂周舍曰:“爲我求一人,文學俱長,兼有行者,欲令與晉安遊處。
”舍曰:“臣外弟徐摛,形質陋小,若不勝衣,而堪此選。
”帝曰:“必有仲宣之才,亦不簡貌。
”乃以摛爲侍讀。
大通初,王總戎北侵,以摛兼甯蠻府長史,參贊戎政,教命軍書,多自摛出。
王入爲皇太子,轉家令,兼管記,尋帶領直。
摛文體既别,春坊盡學之,“宮體”之号,自斯而始。
帝聞之怒,召摛将加诮責,及見,應對明敏,辭義可觀,乃意釋。
因問五經大義,次問曆代史及百家雜記,末論釋教。
摛商較從橫,應答如響,帝甚加歎異,更被親狎,一寵一遇日隆。
領軍朱異不悅,謂所親曰:“徐叟出入兩宮,漸來見一逼一,我須早爲之所。
”遂承閑白帝曰:“摛年老,又一愛一泉石,意在一郡自養。
”帝謂摛欲之,乃召摛曰:“新安大好山水,任昉等并經爲之,卿爲我臨此郡。
”中大通三年,遂出爲新安太守。
爲政清靜,教人禮義,勸課農桑,期月風俗便改。
秩滿,爲中庶子。
時臨城公納夫人王氏,即簡文妃侄女。
晉、宋以來,初昏三日,婦見舅姑,衆賓皆
” 太清二年,爲中領軍,舍人如故。
初,武帝夢中原盡平,舉朝稱慶,甚悅,以語異曰:“吾生平少夢,夢必有實。
”異曰:“此宇内方一之征。
”及侯景降,敕召群臣廷議,尚書仆射謝舉等以爲不可許。
武帝欲納之,未決,嘗夙興至武德合口,獨言:“我國家猶若金瓯,無一傷缺,承平若此,今便受地,讵是事宜?脫至紛纭,悔無所及。
”異探帝微旨,答曰:“聖明禦宇,上應蒼玄,北土遺黎,誰不慕仰,爲無機會,未達其心。
今侯景分魏國太半,遠歸聖朝;若不容受,恐絕後來之望。
”帝深納異言,又感前夢,遂納之。
及貞一陽一侯敗沒,帝憂曰:“今勿作晉家事乎?”尋而貞一陽一自魏遣使述魏相高澄欲申和睦。
敕有司定議。
異又議以和爲允,帝從之。
其年六月,遣建康令謝挺、通直郎徐陵使北通好。
時侯景鎮壽春,疑懼,累啓請絕和,及緻書與異饷金二百兩,又緻書于制局監周石珍令具申聞。
異納其金而不停北使,景遂反。
初,景謀反,合州刺史鄱一陽一王範、司州刺史羊鴉仁并累有啓聞。
異以景孤立寄命,必不應爾,乃謂使曰:“鄱一陽一王遂不許國家有一客!”并不爲聞奏。
及賊至闆橋,使前壽州司馬徐思玉先至求見于上,上召問之,思玉紿稱反賊,請閑陳事。
上将屏左右,舍人高善寶曰:“思玉從賊中來,情僞難測,安可使其獨在殿上。
”時異侍坐,乃曰:“徐思玉豈是刺客邪?何言之僻。
”善寶曰:“思玉已将臨賀入北,讵可輕信。
”言未卒,思玉果出賊啓,異大慚。
賊遂以讨異及陸驗爲名。
及景至城下,又射啓言“朱異等蔑弄朝權,輕作威福,臣爲讒臣所陷,欲加屠戮。
陛下誅異等,臣斂辔北歸”。
帝問簡文曰:“有是乎?”對曰:“然”。
帝召有司将誅之,簡文曰:“賊特以異等爲名耳,今日殺異,無救于急,适足贻笑将來。
若祅氛既息,誅之未晚。
”帝乃止。
異之方幸,在朝莫不側目,雖皇太子亦不能平。
至是城内鹹尤異,簡文爲四言湣亂詩曰:“湣彼阪田,嗟斯氛霧。
謀之不臧,褰我王度。
”又制圍城賦,末章雲:“彼高冠及厚履,并鼎食而乘肥。
升紫霄之丹地,排玉殿之金扉。
陳謀谟之啓沃,宣政刑之福威。
四郊以之多壘,萬邦以之未綏。
問豺狼其何者?訪虺蜴之爲誰?”并以指異。
又帝登南樓望賊,顧謂異曰:“四郊多壘,誰之罪欤?”異流汗不能對。
慚憤發病卒,時年六十七。
诏贈尚書右仆射。
舊尚書官不以爲贈,及異卒,武帝悼惜之,方議贈事,左右有善異者,乃啓曰:“異生平所懷,願得執法。
”帝因其宿志,特有此贈。
異居權要三十馀年,善承上旨,故特被一寵一任。
曆官自員外常侍至侍中,四官皆珥貂,自右衛率至領軍,四職并驅鹵簿,近代未之有也。
異及諸子自潮溝列宅至青溪,其中有台池翫好,每暇日與賓客遊焉。
四方饋遺,财貨充積,一性一吝啬,未嘗有散施。
廚下珍羞恒腐爛,每月常棄十數車,雖諸子别房亦不分贍。
所撰禮、易講疏及儀注文集百馀篇。
子肅,位國子博士;次閏,司徒掾。
并遇亂卒。
顧協字正禮,吳郡吳人,晉司空和六世孫也。
幼孤,随母養于外氏。
外從祖右光祿大夫張永嘗攜内外孫侄遊虎丘山,拹年數歲,永撫之曰:“兒欲何戲?”協曰:“兒政欲枕石漱流。
”永歎息曰:“顧氏興于此子。
”及長好學,以一精一力稱。
外氏諸張多賢達,有識鑒,内弟率尤推重焉。
初爲揚州議曹從事,舉秀才。
尚書令沈約覽其策而歎曰:“江左以來,未有斯作。
”爲兼廷尉正。
太尉臨川王聞其名,召掌書記,仍侍西豐侯正德讀。
正德爲巴西、梓潼郡,協除所部新安令。
未至縣遭母憂,刺史始興王厚資遣之,送喪還。
于峽江遇風,同旅皆漂溺,唯協一舫觸石得泊焉。
鹹謂一精一誠所緻。
張率嘗薦之于帝,問協年,率言三十有五。
帝曰:“北方高涼,四十強仕,南方卑濕,三十已衰。
如協便爲已老,但其事親孝,與友信,亦不可遺于草澤。
卿便稱敕喚出。
”于是以協爲兼太學博士。
累遷湘東王參軍,兼記室。
普通中,有诏舉士,湘東王表薦之,即召拜通直散騎侍郎,兼中書通事舍人。
大通三年,霆擊大航華表然盡。
建康縣馳啓,協以爲非吉祥,未即呈聞。
後帝知之,曰:“霆之所擊,一本罰惡龍,二彰朕之有過。
協掩惡揚善,非曰忠公。
”由是見免。
後守鴻胪卿,員外散騎常侍,卿、舍人并如故。
自爲近臣,便繁幾密,每有述制,敕前示協,時輩榮之。
卒官無衾以斂,爲士子所嗟歎。
武帝悼惜之,爲舉哀。
贈散騎常侍,諡曰溫子。
協少清介,有志一操一,初爲廷尉正,冬服單薄,寺卿蔡法度欲解襦與之,憚其清嚴,不敢發口,謂人曰:“我願解身上襦與顧郎,顧郎難衣食者。
”竟不敢以遺之。
及爲舍人,同官者皆潤屋,協在省十六載,器服飲食不改于常。
有門生始來事協,知其廉潔,不敢厚饷,止送錢二千,協發怒,杖二十,因此事者絕于饋遺。
自丁艱憂,遂終身布衣蔬食。
少時将娉舅息女,未成昏而協母亡,免喪後不複娶。
年六十馀,此女猶未他适,協義而迎之。
晚雖判合,卒無胤嗣。
協博極群書,于文字及禽一獸草木尤稱一精一詳,撰異姓苑五卷,瑣語十卷,文集十卷,并行于世。
徐摛字士秀,東海郯人也,一字士缋。
祖憑道,宋海陵太守。
父超之,梁天監初位員外散騎常侍。
摛幼好學,及長,遍覽經史,屬文好爲新變,不拘舊體。
晉安王綱出戍石頭,武帝謂周舍曰:“爲我求一人,文學俱長,兼有行者,欲令與晉安遊處。
”舍曰:“臣外弟徐摛,形質陋小,若不勝衣,而堪此選。
”帝曰:“必有仲宣之才,亦不簡貌。
”乃以摛爲侍讀。
大通初,王總戎北侵,以摛兼甯蠻府長史,參贊戎政,教命軍書,多自摛出。
王入爲皇太子,轉家令,兼管記,尋帶領直。
摛文體既别,春坊盡學之,“宮體”之号,自斯而始。
帝聞之怒,召摛将加诮責,及見,應對明敏,辭義可觀,乃意釋。
因問五經大義,次問曆代史及百家雜記,末論釋教。
摛商較從橫,應答如響,帝甚加歎異,更被親狎,一寵一遇日隆。
領軍朱異不悅,謂所親曰:“徐叟出入兩宮,漸來見一逼一,我須早爲之所。
”遂承閑白帝曰:“摛年老,又一愛一泉石,意在一郡自養。
”帝謂摛欲之,乃召摛曰:“新安大好山水,任昉等并經爲之,卿爲我臨此郡。
”中大通三年,遂出爲新安太守。
爲政清靜,教人禮義,勸課農桑,期月風俗便改。
秩滿,爲中庶子。
時臨城公納夫人王氏,即簡文妃侄女。
晉、宋以來,初昏三日,婦見舅姑,衆賓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