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60 列傳第五十

關燈
武陵王出鎮江州,乃曰:“我得江革文,得革清貧,豈能一日忘之,當與其同飽。

    ”乃表革同行。

    除南中郎長史、尋一陽一太守。

    征入爲度支尚書。

    好獎進闾閻,爲後生延譽,由是衣冠士子翕然歸之。

    時尚書令何敬容掌選,序用多非其人。

    革一性一強直,每朝宴恒有褒貶,以此爲權貴所疾。

    乃謝病還家,除光祿大夫,優遊閑放,以文酒自娛。

    卒,諡曰強子。

    有集二十卷行于世。

    革曆官八府長史,四王行一事,三爲二千石,傍無姬侍,家徒壁立,時以此高之。

    長子行敏早卒,次子德藻。

     德藻字德藻,好學,美風儀,身長七尺四寸。

    一性一至孝,事親盡禮。

    與異産昆弟居,恩惠甚笃。

    涉獵經籍,善屬文。

    仕梁爲尚書比部郎,以父憂去職。

    服阕後,容貌毀瘠,如居喪時。

     及陳武帝受禅,爲秘書監,兼尚書左丞。

    尋以本官兼中書舍人。

    天嘉中,兼散騎常侍,與中書郎劉師知使齊,着北征道裡記三卷。

    還除太子中庶子。

    遷禦史中丞,坐公事免。

    後自求宰縣,補新渝令。

    政尚恩惠,頗有異績。

    卒于官,文帝贈散騎常侍。

    文筆十五卷。

    子椿亦善屬文,位尚書右丞。

     德藻弟從簡,少有文情,年十七,作采荷調以刺何敬容,爲當時所賞。

    位司徒從事中郎。

    侯景亂,爲任約所害。

    子兼叩 頭流血,乞代父命,以身蔽刃,遂俱見殺,天下痛之。

     徐勉字修仁,東海郯人也。

    祖長宗,宋武帝霸府行參軍。

    父融,南昌相。

     勉幼孤貧,早勵清節。

    年六歲,屬霖雨,家人祈霁,率爾爲文,見稱耆宿。

    及長好學,宗人孝嗣見之歎曰:“此所謂人中之骐骥,必能緻千裡。

    ”又嘗謂諸子曰:“此人師也,爾等則而行之。

    ”年十八,召爲國子生,便下帷專學,一精一力無怠。

    同時侪輩肅而敬之。

    祭酒王儉每見,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

    ”每稱有宰輔之量。

    射策甲科,起家王國侍郎,補太學博士。

    時每有議定,勉理證明允,莫能貶奪,同官鹹取則焉。

    遷臨海王西中郎田曹行參軍,俄徙署都曹。

    時琅邪王融一時才俊,特相慕悅,嘗請交焉。

    勉謂所親曰:“王郎名高望促,難可輕霹衣裾。

    ”融後果陷于法,以此見推識鑒。

    累遷領軍長史。

     初與長沙宣武王遊,梁武帝深器賞之,及武帝兵至建邺,勉于新林谒見,帝甚加恩禮,使管書記。

    及帝即位,拜中書侍郎,進領中書通事舍人,直内省。

    遷臨川王後軍谘議、尚書左丞。

    自掌樞憲,多所糾舉,時論以爲稱職。

     天監三年,除給事黃門侍郎,尚書吏部郎,參掌大選。

    遷侍中。

    時師方侵魏,候驿填委。

    勉參掌軍書,劬勞夙夜,動經數旬,乃一還家。

    群犬驚吠,勉歎曰:“吾憂國忘家,乃至于此。

    若吾亡後,亦是傳中一事。

    ” 六年,除給事中、五兵尚書,遷吏部尚書。

    勉居選辟,彜倫有序。

    既閑尺牍,兼善辭令,雖文案填積,坐客充滿,應對如流,手不停筆。

    又該綜百氏,皆避其諱。

    嘗及閘人夜集,客有虞暠求詹事五官。

    勉正色答雲:“今夕止可談風月,不宜及公事。

    ”故時人服其無私。

    天監初,官名互有省置,勉撰立選簿奏之,有诏施用。

    其制開九品爲十八班,自是貪冒苟進者以财貨取通,守道淪退者以貧寒見沒矣。

     後爲左衛将軍,領太子中庶子,侍東宮。

    昭明太子尚幼,敕知宮事,太子禮之甚重,每事詢謀。

    嘗于殿講孝經,臨川王宏、尚書令沈約備二傅,勉與國子祭酒張充爲執經,王瑩、張稷、柳憕、王暕爲侍講。

    時選極親賢,妙盡人譽。

    勉陳讓數四,又與沈約書,求換侍講,诏弗許,然後就焉。

    舊揚、徐首迎主簿,盡選一柄一華中正,取勉子崧充南徐選首。

    帝敕之曰:“卿寒士,而子與王志子同迎,偃王以來未之有也。

    ”勉恥以其先爲戲,答旨不恭,由是左遷散騎常侍,領遊擊将軍。

     後爲太子詹事,又遷尚書右仆射,詹事如故。

    時人間喪事多不遵禮,朝終夕殡,相尚以速。

    勉上疏曰:“禮記問喪雲:‘三日而後斂者,以俟其生也。

    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

    ’頃來不遵斯制,送終之禮,殡以期日。

    潤屋豪家,乃或半晷。

    衣衾棺椁,以速爲榮。

    親戚徒隸,各念休反。

    故屬纩才畢,灰釘已具。

    忘狐鼠之顧步,媿燕雀之徊翔,傷情滅理,莫此爲大。

    且人子承衾之時,志懑心絕,喪事所資,悉關他手。

    一愛一憎深淺,事實難原。

    如觇視或爽,存沒違濫,使萬有其一,怨酷已多,豈若緩其告斂之辰,申其望生之冀。

    請自今士庶宜悉依古,三日大斂。

    如其不奉,加以糾繩。

    ”诏可其奏。

     又除尚書仆射、中衛将軍。

    勉以舊恩,繼升重位,盡心奉上,知無不爲。

    爰自小選迄于此職,常參掌衡石,甚得士心。

    禁省中事,未嘗漏洩,每有表奏,辄焚稿草。

    博通經史,多識前載。

    齊世王儉居職已後,莫有逮者。

    朝儀國典,昏冠吉兇,勉皆預圖議。

     初,勉受诏知撰五禮,普通六年功畢,表上之曰: 夫禮以安上化人,弘風訓俗,經國家,利後嗣者也。

    唐、虞、三代,鹹必由之。

    在乎有周,憲章尤備,因殷革夏,損益可知。

    雖複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經文三百,威儀三千,其大歸有五,即宗伯所掌典禮,吉爲上,兇次之,賓次之,軍次之,嘉爲下也。

    故祠祭不以禮,則不齊不莊;喪紀不以禮,則背死忘生者衆;賓客不以禮,則朝觐失其儀;軍旅不以禮,則緻亂于師律;冠昏不以禮,則男一女失其時。

    爲國修身,于斯攸急。

    洎周室大壞,王道既衰,官守斯文,日失其序。

    暴秦滅學,掃地無馀。

    漢氏郁興,日不暇給,猶命叔孫于外野,方知帝王之爲貴。

    末葉紛綸,遞有興毀。

    及東京曹褒,南宮制述,集其散略,百有馀篇。

    雖寫以尺簡,而終阙平奏。

    其後兵革相尋,異端互起,章句既淪,俎豆斯辍。

    方領矩步之容,事滅于旌鼓,蘭台石室之典,用盡于帷扒。

    至乎晉氏,爰定新禮,荀顗制之于前,摯虞删之于末。

    既而中原喪亂,罕有所遺,江左草創,因循而已。

    厘革之風,是則未暇。

     伏惟陛下睿明啓運,先天改物,撥亂惟武,經俗以文。

    作樂在乎功成,制禮弘于業定。

    伏尋所定五禮,起齊永明二年,太子步兵校尉伏曼容表求制一代禮樂。

    于時參議,置新舊學士十人,止修五禮,谘禀衛将軍丹一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