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59 列傳第四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江淹任昉王僧孺
江淹字文通,濟一陽一考城人也。
父康之,南沙令,雅有才思。
淹少孤貧,常慕司馬長卿、梁伯鸾之爲人,不事章句之學,留情于文章。
早爲高平檀超所知,常升以上席,甚加禮焉。
起家南徐州從事,轉奉朝請。
宋建平王景素好士,淹随景素在南兖州。
廣陵令郭彥文得罪,辭連淹,言受金,淹被系獄。
自獄中上書曰: 昔者,賤臣叩心,飛霜擊于燕地;庶女告天,振風襲于齊台。
下官每讀其書,未嘗不廢卷流涕。
何者?士有一定之論,女有不易之行。
信而見疑,貞而爲戮,是以壯夫義士伏死而不顧者以此也。
下官聞仁不可恃,善不可依,謂徒虛語,乃今知之。
伏願大王暫停左右,少加矜察。
下官本蓬戶桑樞之人,布衣韋帶之士,退不飾詩書以驚愚,進不買聲名于天下。
日者,謬得升降承明之阙,出入金華之殿,何嘗不局影凝嚴,側身扃禁者乎。
竊慕大王之義,複爲門下之賓,備鳴盜淺術之馀,豫三五賤伎之末。
大王惠以恩光,顧以顔色,實佩荊卿黃金之賜,竊感豫讓國士之分矣。
常欲結纓伏劍,少謝萬一,剖心摩踵,以報所天。
不圖小人固陋,坐贻謗缺,迹墜昭憲,身限幽圄,履影吊心,酸鼻痛骨。
下官聞虧名爲辱,虧形次之,是以每一念來,忽若有遺;加以涉旬月,迫季秋,天光沈一陰一,左右無色,身非木石,與獄吏爲伍。
此少卿所以仰天捶心,泣盡而繼之以血者也。
下官雖乏鄉曲之譽,然嘗聞君子之行矣:其上則隐于簾肆之間,卧于岩石之下;次則結绶金馬之庭,高議雲台之上;退則虜南越之君,系單于之頸。
俱啓丹冊,并圖青史。
甯争分寸之末,競錐刀之利哉!下官聞積毀銷金,積讒摩骨,遠則直生取疑于盜金,近則伯魚被名于不義。
彼之二才,猶或如是,況在下官,焉能自免?昔上将之恥,绛侯幽獄,名臣之羞,史遷下室,至如下官,當何言哉。
夫以魯連之智,辭祿而不反,接輿之賢,行歌而忘歸,子陵閉關于東越,仲蔚杜門于西秦,亦良可知也。
若使下官事非其虛,罪得其實,亦當鉗口吞舌,伏匕首以殒身,何以見齊魯奇節之人,燕趙悲歌之士乎。
方今聖曆欽明,天下樂業,青雲浮洛,榮光塞河,西洎臨洮、狄道,北距飛狐、一陽一原,莫不寖仁沐義,照景飲醴,而下官抱痛圜門,含憤獄戶,一物之微,有足悲者。
仰惟大王少垂明白,則梧丘之魂不愧于沈首,鹄亭之鬼無恨于灰骨。
景素覽書,即日出之。
尋舉南徐州秀才,對策上第,再遷府主簿。
景素爲荊州,淹從之鎮。
少帝即位,多失德,景素專據上流,鹹勸因此舉事。
淹每從容進谏,景素不納。
及鎮京口,淹爲鎮軍參軍,領南東海郡丞。
景素與腹心日夜謀議,淹知禍機将發,乃贈詩十五首以諷焉。
會東海太守陸澄丁艱,淹自謂郡丞應行郡事,景素用司馬柳世隆。
淹固求之,景素大怒,言于選部,黜爲建安吳興令。
及齊高帝輔政,聞其才,召爲尚書駕部郎、骠騎參軍事。
俄而荊州刺史沈攸之作亂,高帝謂淹曰:“天下紛紛若是,君謂何如?”淹曰:“昔項強而劉弱,袁衆而曹寡,羽卒受一劍之辱,紹終爲奔北之虜,此所謂‘在德不在鼎’,公何疑哉。
”帝曰:“試爲我言之。
”淹曰:“公雄武有奇略,一勝也;寬容而仁恕,二勝也;賢能畢力,三勝也;人望所歸,四勝也;奉天子而伐叛逆,五勝也。
彼志銳而器小,一敗也;有威無恩,二敗也;士卒解體,三敗也;搢紳不懷,四敗也;懸兵數千裡、而無同惡相濟,五敗也。
雖豺狼十萬,而終爲我獲焉。
”帝笑曰:“君談過矣。
” 桂一陽一之役,朝廷周章,诏檄久之未就。
齊高帝引淹入中書省,先賜酒食,淹素能飲啖,食鵝炙垂盡,進酒數升訖,文诰亦辦。
相府建,補記室參軍。
高帝讓九錫及諸章表,皆淹制也。
齊受禅,複爲骠騎豫章王嶷記室參軍。
建元二年,始置史官,淹與司徒左長史檀超共掌其任,所爲條例,并爲王儉所駁,其言不行。
淹任一性一文雅,不以着述在懷,所撰十三篇竟無次序。
又領東武令,參掌诏策。
後拜中書侍郎,王儉嘗謂曰:“卿年三十五,已爲中書侍郎,才學如此,何憂不至尚書金紫。
所謂富貴卿自取之,但問年壽何如爾。
”淹曰:“不悟明公見眷之重。
” 永明三年,兼尚書左丞。
時襄一陽一人開古冢,得玉鏡及竹簡古書,字不可識。
王僧虔善識字體,亦不能谙,直雲似是科鬥書。
淹以科鬥字推之,則周宣王之前也。
簡殆如新。
少帝初,兼禦史中丞。
明帝作相,謂淹曰:“君昔在尚書中,非公
父康之,南沙令,雅有才思。
淹少孤貧,常慕司馬長卿、梁伯鸾之爲人,不事章句之學,留情于文章。
早爲高平檀超所知,常升以上席,甚加禮焉。
起家南徐州從事,轉奉朝請。
宋建平王景素好士,淹随景素在南兖州。
廣陵令郭彥文得罪,辭連淹,言受金,淹被系獄。
自獄中上書曰: 昔者,賤臣叩心,飛霜擊于燕地;庶女告天,振風襲于齊台。
下官每讀其書,未嘗不廢卷流涕。
何者?士有一定之論,女有不易之行。
信而見疑,貞而爲戮,是以壯夫義士伏死而不顧者以此也。
下官聞仁不可恃,善不可依,謂徒虛語,乃今知之。
伏願大王暫停左右,少加矜察。
下官本蓬戶桑樞之人,布衣韋帶之士,退不飾詩書以驚愚,進不買聲名于天下。
日者,謬得升降承明之阙,出入金華之殿,何嘗不局影凝嚴,側身扃禁者乎。
竊慕大王之義,複爲門下之賓,備鳴盜淺術之馀,豫三五賤伎之末。
大王惠以恩光,顧以顔色,實佩荊卿黃金之賜,竊感豫讓國士之分矣。
常欲結纓伏劍,少謝萬一,剖心摩踵,以報所天。
不圖小人固陋,坐贻謗缺,迹墜昭憲,身限幽圄,履影吊心,酸鼻痛骨。
下官聞虧名爲辱,虧形次之,是以每一念來,忽若有遺;加以涉旬月,迫季秋,天光沈一陰一,左右無色,身非木石,與獄吏爲伍。
此少卿所以仰天捶心,泣盡而繼之以血者也。
下官雖乏鄉曲之譽,然嘗聞君子之行矣:其上則隐于簾肆之間,卧于岩石之下;次則結绶金馬之庭,高議雲台之上;退則虜南越之君,系單于之頸。
俱啓丹冊,并圖青史。
甯争分寸之末,競錐刀之利哉!下官聞積毀銷金,積讒摩骨,遠則直生取疑于盜金,近則伯魚被名于不義。
彼之二才,猶或如是,況在下官,焉能自免?昔上将之恥,绛侯幽獄,名臣之羞,史遷下室,至如下官,當何言哉。
夫以魯連之智,辭祿而不反,接輿之賢,行歌而忘歸,子陵閉關于東越,仲蔚杜門于西秦,亦良可知也。
若使下官事非其虛,罪得其實,亦當鉗口吞舌,伏匕首以殒身,何以見齊魯奇節之人,燕趙悲歌之士乎。
方今聖曆欽明,天下樂業,青雲浮洛,榮光塞河,西洎臨洮、狄道,北距飛狐、一陽一原,莫不寖仁沐義,照景飲醴,而下官抱痛圜門,含憤獄戶,一物之微,有足悲者。
仰惟大王少垂明白,則梧丘之魂不愧于沈首,鹄亭之鬼無恨于灰骨。
景素覽書,即日出之。
尋舉南徐州秀才,對策上第,再遷府主簿。
景素爲荊州,淹從之鎮。
少帝即位,多失德,景素專據上流,鹹勸因此舉事。
淹每從容進谏,景素不納。
及鎮京口,淹爲鎮軍參軍,領南東海郡丞。
景素與腹心日夜謀議,淹知禍機将發,乃贈詩十五首以諷焉。
會東海太守陸澄丁艱,淹自謂郡丞應行郡事,景素用司馬柳世隆。
淹固求之,景素大怒,言于選部,黜爲建安吳興令。
及齊高帝輔政,聞其才,召爲
俄而荊州刺史沈攸之作亂,高帝謂淹曰:“天下紛紛若是,君謂何如?”淹曰:“昔項強而劉弱,袁衆而曹寡,羽卒受一劍之辱,紹終爲奔北之虜,此所謂‘在德不在鼎’,公何疑哉。
”帝曰:“試爲我言之。
”淹曰:“公雄武有奇略,一勝也;寬容而仁恕,二勝也;賢能畢力,三勝也;人望所歸,四勝也;奉天子而伐叛逆,五勝也。
彼志銳而器小,一敗也;有威無恩,二敗也;士卒解體,三敗也;搢紳不懷,四敗也;懸兵數千裡、而無同惡相濟,五敗也。
雖豺狼十萬,而終爲我獲焉。
”帝笑曰:“君談過矣。
” 桂一陽一之役,朝廷周章,诏檄久之未就。
齊高帝引淹入中書省,先賜酒食,淹素能飲啖,食鵝炙垂盡,進酒數升訖,文诰亦辦。
相府建,補記室參軍。
高帝讓九錫及諸章表,皆淹制也。
齊受禅,複爲骠騎豫章王嶷記室參軍。
建元二年,始置史官,淹與司徒左長史檀超共掌其任,所爲條例,并爲王儉所駁,其言不行。
淹任一性一文雅,不以着述在懷,所撰十三篇竟無次序。
又領東武令,參掌诏策。
後拜中書侍郎,王儉嘗謂曰:“卿年三十五,已爲中書侍郎,才學如此,何憂不至尚書金紫。
所謂富貴卿自取之,但問年壽何如爾。
”淹曰:“不悟明公見眷之重。
” 永明三年,兼尚書左丞。
時襄一陽一人開古冢,得玉鏡及竹簡古書,字不可識。
王僧虔善識字體,亦不能谙,直雲似是科鬥書。
淹以科鬥字推之,則周宣王之前也。
簡殆如新。
少帝初,兼禦史中丞。
明帝作相,謂淹曰:“君昔在尚書中,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