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58 列傳第四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韋叡裴邃
叡事繼母以孝聞。
祖征累爲郡守,每攜叡之職,視之如子。
時叡内兄王憕、姨弟杜恽并有鄉裡盛名,祖征謂叡曰:“汝自謂何如憕、恽?”叡謙不敢對。
祖征曰:“汝文章或小減,學識當過之。
然幹國家,成功業,皆莫汝逮也。
”外兄杜幼文爲梁州刺史,要叡俱行。
梁土富饒,往者多以賄敗,叡雖幼,獨以廉聞。
宋永光初,袁顗爲雍州刺史,見而異之,引爲主簿。
顗到州,與鄧琬起兵,叡求出爲義成郡,故免顗之禍。
累遷齊興太守,本州别駕,長水校尉,右軍将軍。
齊末多故,欲還鄉裡,求爲上庸太守。
俄而太尉陳顯達、護軍将軍崔慧景頻一逼一建邺,人心惶駭。
西土人謀之,叡曰:“陳雖舊将,非高人才,崔頗更事,懦而不武。
天下真一人,殆興吾州矣。
”乃遣其二子自結于梁武。
及兵起檄至,叡率郡人伐竹爲筏,倍道來赴,有衆二千,馬二百匹。
帝見叡甚悅,撫幾曰:“佗日見君之面,今日見君之心,吾事就矣。
”師克郢、魯,平加湖,叡多建策,皆見用。
大軍發郢,謀留守将,上難其人。
久之,顧叡曰:“棄骐骥而不乘,焉遑遑而更索。
”即日以爲江夏太守,行郢州府事。
初,郢城之拒守也,男一女垂十萬,閉壘經年,疾疫死者十七八,皆積一屍一于一床一下,而生者寝處其上,每屋盈一滿。
叡料簡隐恤,鹹爲營理,百姓賴之。
梁台建,征爲大理。
武帝即位,遷廷尉,封都梁子。
天監二年,改封永昌,再遷豫州刺史,領曆一陽一太守。
魏遣衆來伐,叡率州兵擊走之。
四年侵魏,诏叡都督衆軍。
叡遣長史王超宗、梁郡太守馮道根攻魏小岘城,未能拔。
叡巡行圍栅,魏城中忽出數百人陳于門外,叡欲擊之。
諸将皆曰:“向本輕來,請還授甲而後戰。
”叡曰:“魏城中二千馀人,閉門堅守,足以自保。
今無故出人于外,必其骁勇,若能挫之,其城自拔。
”衆猶遲疑,叡指其節曰:“朝廷授此,非以爲飾,韋叡之法,不可犯也。
”乃進兵,魏軍敗,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
遂進讨合肥。
先是右軍司馬胡景略至合肥,久未能下,叡案行山川,曰:“吾聞‘汾水可以灌平一陽一’,即此是也。
”乃堰肥水。
頃之堰成水通,舟艦繼至。
魏初分築東西小城,夾合肥。
叡先攻二城。
既而魏援将楊靈胤帥軍五萬奄至,衆懼不敵,請表益兵。
叡曰:“賊已至城下,方複求軍。
且吾求濟師,彼亦征衆。
‘師克在和’,古人之義也。
”因戰,破之,軍人少安。
初,肥水堰立,使軍主王懷靜築城于岸守之,魏攻陷城,乘勝至叡堤下。
軍監潘靈佑勸叡退還巢湖,諸将又請走保三釜。
叡怒曰:“将軍死綏,有前無卻。
”因令取傘扇麾幢樹之堤下,示無動志。
叡素羸,每戰不嘗騎馬,以闆輿自載,督勵衆軍。
魏兵鑿堤,叡親與争。
魏軍卻,因築壘于堤以自固。
起鬥艦高與合肥城等,四面臨之。
城潰,俘獲萬馀,所獲軍實,無所私焉。
初,胡景略與前軍趙祖悅同軍交惡,志相陷害,景略一怒,自齧其齒,齒皆流血。
叡以将帥不和,将緻患禍,酌酒自勸景略曰:“且願兩武勿複私鬥。
”故終于此役得無害焉。
叡每晝接客旅,夜算軍書,三更起張燈達曙,撫循其衆,常如不及,故投募之士争歸之。
所至頓舍修立,館宇藩籬墉壁皆應準繩。
合肥既平,有诏班師,去魏軍既近,懼爲所蹑。
叡悉遣辎重居前,身乘小輿殿後,魏人服叡威名,望之不敢一逼一,全軍而還。
于是遷豫州于合肥。
五年,魏中山王元英攻北徐州,圍刺史昌義之于锺離,衆兵百萬,連城四十馀。
武帝遣征北将軍曹景宗拒之。
次邵一陽一洲,築壘相守,未敢進。
帝怒,诏叡會焉,賜以龍環禦刀,曰:“諸将有不用命者斬之。
”叡自合肥徑一陰一陵大澤,過澗谷,辄飛橋以濟師。
人畏魏軍盛,多勸叡緩行。
叡曰:“锺離今鑿一穴一而處,負戶而汲,車馳卒奔,猶恐其後,而況緩乎。
”旬日而至邵一陽一。
初,帝敕景宗曰:“韋叡卿鄉望,宜善敬之。
”景宗見叡甚謹。
帝聞曰:“二将和,師必濟矣。
”叡于景宗營前二十裡,夜掘長塹,樹鹿角,截洲爲城,比曉而營立。
元英大驚,以杖擊地曰:“是何神也!”景宗慮城中危懼,乃募軍士言文達、洪骐驎等齎敕入城,使固城守,潛行水底,得達東城。
城中戰守日苦,始知有援,于是人百其勇。
魏将楊大眼将萬餘騎來戰,大眼以勇冠三軍,所向皆一靡一。
叡結車爲陣,大眼聚騎圍之。
叡以強一弩一二千一時俱發,洞甲穿中,殺傷者衆。
矢貫大眼右臂,亡魂而走。
明旦,元英自率衆來戰,叡乘素木輿,執白角如意以麾軍,一日數合,英甚憚其強。
魏軍又夜來攻城,飛矢雨集。
叡子黯請下城以避箭,叡不許。
軍中驚,叡于城上厲聲呵之乃定。
魏人先于邵一陽一洲兩岸爲兩橋,
祖征累爲郡守,每攜叡之職,視之如子。
時叡内兄王憕、姨弟杜恽并有鄉裡盛名,祖征謂叡曰:“汝自謂何如憕、恽?”叡謙不敢對。
祖征曰:“汝文章或小減,學識當過之。
然幹國家,成功業,皆莫汝逮也。
”外兄杜幼文爲梁州刺史,要叡俱行。
梁土富饒,往者多以賄敗,叡雖幼,獨以廉聞。
宋永光初,袁顗爲雍州刺史,見而異之,引爲主簿。
顗到州,與鄧琬起兵,叡求出爲義成郡,故免顗之禍。
累遷齊興太守,本州别駕,長水校尉,右軍将軍。
齊末多故,欲還鄉裡,求爲上庸太守。
俄而太尉陳顯達、護軍将軍崔慧景頻一逼一建邺,人心惶駭。
西土人謀之,叡曰:“陳雖舊将,非高人才,崔頗更事,懦而不武。
天下真一人,殆興吾州矣。
”乃遣其二子自結于梁武。
及兵起檄至,叡率郡人伐竹爲筏,倍道來赴,有衆二千,馬二百匹。
帝見叡甚悅,撫幾曰:“佗日見君之面,今日見君之心,吾事就矣。
”師克郢、魯,平加湖,叡多建策,皆見用。
大軍發郢,謀留守将,上難其人。
久之,顧叡曰:“棄骐骥而不乘,焉遑遑而更索。
”即日以爲江夏太守,行郢州府事。
初,郢城之拒守也,男一女垂十萬,閉壘經年,疾疫死者十七八,皆積一屍一于一床一下,而生者寝處其上,每屋盈一滿。
叡料簡隐恤,鹹爲營理,百姓賴之。
梁台建,征爲大理。
武帝即位,遷廷尉,封都梁子。
天監二年,改封永昌,再遷豫州刺史,領曆一陽一太守。
魏遣衆來伐,叡率州兵擊走之。
四年侵魏,诏叡都督衆軍。
叡遣長史王超宗、梁郡太守馮道根攻魏小岘城,未能拔。
叡巡行圍栅,魏城中忽出數百人陳于門外,叡欲擊之。
諸将皆曰:“向本輕來,請還授甲而後戰。
”叡曰:“魏城中二千馀人,閉門堅守,足以自保。
今無故出人于外,必其骁勇,若能挫之,其城自拔。
”衆猶遲疑,叡指其節曰:“朝廷授此,非以爲飾,韋叡之法,不可犯也。
”乃進兵,魏軍敗,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
遂進讨合肥。
先是右軍司馬胡景略至合肥,久未能下,叡案行山川,曰:“吾聞‘汾水可以灌平一陽一’,即此是也。
”乃堰肥水。
頃之堰成水通,舟艦繼至。
魏初分築東西小城,夾合肥。
叡先攻二城。
既而魏援将楊靈胤帥軍五萬奄至,衆懼不敵,請表益兵。
叡曰:“賊已至城下,方複求軍。
且吾求濟師,彼亦征衆。
‘師克在和’,古人之義也。
”因戰,破之,軍人少安。
初,肥水堰立,使軍主王懷靜築城于岸守之,魏攻陷城,乘勝至叡堤下。
軍監潘靈佑勸叡退還巢湖,諸将又請走保三釜。
叡怒曰:“将軍死綏,有前無卻。
”因令取傘扇麾幢樹之堤下,示無動志。
叡素羸,每戰不嘗騎馬,以闆輿自載,督勵衆軍。
魏兵鑿堤,叡親與争。
魏軍卻,因築壘于堤以自固。
起鬥艦高與合肥城等,四面臨之。
城潰,俘獲萬馀,所獲軍實,無所私焉。
初,胡景略與前軍趙祖悅同軍交惡,志相陷害,景略一怒,自齧其齒,齒皆流血。
叡以将帥不和,将緻患禍,酌酒自勸景略曰:“且願兩武勿複私鬥。
”故終于此役得無害焉。
叡每晝接客旅,夜算軍書,三更起張燈達曙,撫循其衆,常如不及,故投募之士争歸之。
所至頓舍修立,館宇藩籬墉壁皆應準繩。
合肥既平,有诏班師,去魏軍既近,懼爲所蹑。
叡悉遣辎重居前,身乘小輿殿後,魏人服叡威名,望之不敢一逼一,全軍而還。
于是遷豫州于合肥。
五年,魏中山王元英攻北徐州,圍刺史昌義之于锺離,衆兵百萬,連城四十馀。
武帝遣征北将軍曹景宗拒之。
次邵一陽一洲,築壘相守,未敢進。
帝怒,诏叡會焉,賜以龍環禦刀,曰:“諸将有不用命者斬之。
”叡自合肥徑一陰一陵大澤,過澗谷,辄飛橋以濟師。
人畏魏軍盛,多勸叡緩行。
叡曰:“锺離今鑿一穴一而處,負戶而汲,車馳卒奔,猶恐其後,而況緩乎。
”旬日而至邵一陽一。
初,帝敕景宗曰:“韋叡卿鄉望,宜善敬之。
”景宗見叡甚謹。
帝聞曰:“二将和,師必濟矣。
”叡于景宗營前二十裡,夜掘長塹,樹鹿角,截洲爲城,比曉而營立。
元英大驚,以杖擊地曰:“是何神也!”景宗慮城中危懼,乃募軍士言文達、洪骐驎等齎敕入城,使固城守,潛行水底,得達東城。
城中戰守日苦,始知有援,于是人百其勇。
魏将楊大眼将萬餘騎來戰,大眼以勇冠三軍,所向皆一靡一。
叡結車爲陣,大眼聚騎圍之。
叡以強一弩一二千一時俱發,洞甲穿中,殺傷者衆。
矢貫大眼右臂,亡魂而走。
明旦,元英自率衆來戰,叡乘素木輿,執白角如意以麾軍,一日數合,英甚憚其強。
魏軍又夜來攻城,飛矢雨集。
叡子黯請下城以避箭,叡不許。
軍中驚,叡于城上厲聲呵之乃定。
魏人先于邵一陽一洲兩岸爲兩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