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58 列傳第四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樹栅數百步,跨淮通道。
叡裝大艦,使梁郡太守馮道根、廬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钊等爲水軍。
會淮水暴長,叡即遣之,鬥艦競發,皆臨賊壘。
以小船載草,灌之以膏,從而焚其橋。
風怒火盛,敢死之士拔栅斫橋,水又漂疾,倏忽之間,橋栅盡壞。
道根等皆身自搏戰,軍人奮勇,呼聲動天地,無不一當百。
魏人一大潰,元英脫身遁走。
魏軍趨水死者十餘萬,斬首亦如之,其馀釋甲稽颡乞爲囚奴猶數十萬。
叡遣報昌義之,義之且悲且喜,不暇答,但叫曰“更生!包生!”帝遣中書郎周舍勞軍于淮上。
叡積所獲于軍門,舍觀之,謂叡曰:“君此獲複與熊耳山等矣。
”以功進爵爲侯。
七年,遷左衛将軍,俄爲安西長史、南郡太守。
會司州刺史馬仙琕自北還軍,爲魏人所蹑,三關擾動。
诏叡督衆軍援焉。
叡至安陸,增築城二丈馀,更開大塹,起高樓。
衆頗譏其示弱,叡曰:“不然,爲将當有怯時。
”是時,元英複追仙琕,将複邵一陽一之恥,聞叡至乃退,帝亦诏罷軍。
十三年,爲丹一陽一尹,以公事免。
十四年,爲雍州刺史。
初,叡起兵鄉中,客一陰一雙光泣止叡,叡還爲州,雙光道候。
叡笑曰:“若從公言,乞食于路矣。
”饷耕牛十頭。
叡于故舊無所惜,士大夫年七十以上,多與假闆縣令,鄉裡甚懷之。
十五年,拜表緻仕,優诏不許。
征拜護軍,給鼓吹一部,入直殿省。
居朝廷恂恂,未嘗忤視,武帝甚禮敬之。
一性一慈一愛一,撫孤兄子過于己子,曆官所得祿賜,皆散之親故,家無馀财。
後爲護軍,居家無事,慕萬石、陸賈之爲人,因畫之于壁以自玩。
時雖老,暇日猶課諸兒以學。
第三子棱尤明經史,世稱其洽聞。
叡每坐使棱說書,其所發擿,棱猶弗之逮。
武帝方銳意釋氏,天下鹹從風而化。
叡自以信受素薄,位居大臣,不欲與衆俯仰,所行略如佗日。
普通元年,遷侍中、車騎将車,未拜,卒于家,年七十九。
遺令薄葬,斂以時服。
武帝即日臨器甚恸,贈車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諡曰嚴。
叡雅有曠世之度,莅人以一愛一惠爲本,所居必有政績。
将兵仁一愛一,士卒營幕未立,終不肯舍,井竈未成,亦不先食。
被服必于儒者,雖臨陣交鋒,常緩服乘輿,執竹如意以麾進止,與裴邃俱爲梁世名将,餘人莫及。
初,邵一陽一之役,昌義之甚德叡,請曹景宗與叡會,因設錢二十萬官賭之。
景宗擲得雉,叡徐擲得盧,遽取一子反之,曰“異事”,遂作塞。
景宗時與群帥争先啓之捷,叡獨居後,其不尚勝率多如是,世尤以此賢之。
叡兄纂、闡,并早知名。
纂仕齊位司徒記室、特進,沈約嘗稱纂于上曰:“恨陛下不與此人同時,其學非臣輩也。
”闡爲建甯縣,所得俸祿百餘萬,還家悉委伯父處分,鄉裡宗事之。
位通直郎。
叡子放字元直,身長七尺七寸,腰帶八圍,容貌甚偉。
襲封永昌縣侯,位竟陵太守。
在郡和理,爲吏人所稱。
大通元年,武帝遣兼領軍曹仲宗等攻渦一陽一,又以放爲明威将軍,總兵會之。
魏大将軍費穆帥衆奄至,放軍營未立,麾下止有二百馀人。
放從弟洵骁果有勇力,單騎擊刺,屢折魏軍,洵馬亦被傷不能進,放胄又三貫矢。
衆皆失色,請放突去。
放厲聲叱之曰:“今日唯有死爾。
”乃免胄下馬,據胡一床一處分。
士卒皆殊死戰,莫不一當百,逐北至渦一陽一。
魏又遣常山王元昭、大将軍李獎、乞伏寶、費穆等五萬人來援,放大破之。
渦一陽一城主王緯以城降。
魏人棄諸營壘,一時奔潰。
衆軍乘之,斬獲略盡,禽穆弟超并王緯送建邺,還爲太子右衛率。
中大通二年,徙北徐州刺史。
卒于鎮,諡曰宜侯。
放一性一弘厚笃實,輕财好施,于諸弟尤雍穆。
每将遠别及行役初還,常同一室卧起,時比之三姜。
初,放與吳郡張率皆有側室懷孕,因指爲昏姻。
其後各産男一女,未及成長而率亡,遺嗣孤弱,放常贈恤之。
及爲北徐州,時有貴族請昏者,放曰:“吾不失信于故友。
”及以息岐娶率女,又以女适率子,時稱放能笃舊。
子粲。
粲字長倩,少有父風,好學仗氣,身長八尺,容觀甚偉。
初爲雲麾晉安王行參軍,後爲外兵參軍兼中兵。
時潁川庾仲容、吳郡張率前輩才名,與粲同府,并忘年交好。
及王爲皇太子,粲自記室遷步兵校尉,入爲東宮領直,後襲爵永昌縣侯,累遷左衛率,領直。
粲以舊恩,任寄綢密,雖居職累徙,常留宿衛。
頗擅權誕倨,不爲時輩所平。
右衛朱異嘗于酒席厲色謂粲曰:“卿何得已作領軍面向人!”大同中,帝嘗不豫,一日暴劇,皇太子以下并入侍疾,内外鹹雲帝崩。
粲将率宮甲度台,微有喜色,問所由那不見辦長梯。
以爲大行幸前殿,須長梯以複也。
帝後聞之,怒曰:“韋粲願我死。
”有司奏推之,帝曰:“各爲其主,不足推。
”故出爲
叡裝大艦,使梁郡太守馮道根、廬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钊等爲水軍。
會淮水暴長,叡即遣之,鬥艦競發,皆臨賊壘。
以小船載草,灌之以膏,從而焚其橋。
風怒火盛,敢死之士拔栅斫橋,水又漂疾,倏忽之間,橋栅盡壞。
道根等皆身自搏戰,軍人奮勇,呼聲動天地,無不一當百。
魏人一大潰,元英脫身遁走。
魏軍趨水死者十餘萬,斬首亦如之,其馀釋甲稽颡乞爲囚奴猶數十萬。
叡遣報昌義之,義之且悲且喜,不暇答,但叫曰“更生!包生!”帝遣中書郎周舍勞軍于淮上。
叡積所獲于軍門,舍觀之,謂叡曰:“君此獲複與熊耳山等矣。
”以功進爵爲侯。
七年,遷左衛将軍,俄爲安西長史、南郡太守。
會司州刺史馬仙琕自北還軍,爲魏人所蹑,三關擾動。
诏叡督衆軍援焉。
叡至安陸,增築城二丈馀,更開大塹,起高樓。
衆頗譏其示弱,叡曰:“不然,爲将當有怯時。
”是時,元英複追仙琕,将複邵一陽一之恥,聞叡至乃退,帝亦诏罷軍。
十三年,爲丹一陽一尹,以公事免。
十四年,爲雍州刺史。
初,叡起兵鄉中,客一陰一雙光泣止叡,叡還爲州,雙光道候。
叡笑曰:“若從公言,乞食于路矣。
”饷耕牛十頭。
叡于故舊無所惜,士大夫年七十以上,多與假闆縣令,鄉裡甚懷之。
十五年,拜表緻仕,優诏不許。
征拜護軍,給鼓吹一部,入直殿省。
居朝廷恂恂,未嘗忤視,武帝甚禮敬之。
一性一慈一愛一,撫孤兄子過于己子,曆官所得祿賜,皆散之親故,家無馀财。
後爲護軍,居家無事,慕萬石、陸賈之爲人,因畫之于壁以自玩。
時雖老,暇日猶課諸兒以學。
第三子棱尤明經史,世稱其洽聞。
叡每坐使棱說書,其所發擿,棱猶弗之逮。
武帝方銳意釋氏,天下鹹從風而化。
叡自以信受素薄,位居大臣,不欲與衆俯仰,所行略如佗日。
普通元年,遷侍中、車騎将車,未拜,卒于家,年七十九。
遺令薄葬,斂以時服。
武帝即日臨器甚恸,贈車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諡曰嚴。
叡雅有曠世之度,莅人以一愛一惠爲本,所居必有政績。
将兵仁一愛一,士卒營幕未立,終不肯舍,井竈未成,亦不先食。
被服必于儒者,雖臨陣交鋒,常緩服乘輿,執竹如意以麾進止,與裴邃俱爲梁世名将,餘人莫及。
初,邵一陽一之役,昌義之甚德叡,請曹景宗與叡會,因設錢二十萬官賭之。
景宗擲得雉,叡徐擲得盧,遽取一子反之,曰“異事”,遂作塞。
景宗時與群帥争先啓之捷,叡獨居後,其不尚勝率多如是,世尤以此賢之。
叡兄纂、闡,并早知名。
纂仕齊位司徒記室、特進,沈約嘗稱纂于上曰:“恨陛下不與此人同時,其學非臣輩也。
”闡爲建甯縣,所得俸祿百餘萬,還家悉委伯父處分,鄉裡宗事之。
位通直郎。
叡子放字元直,身長七尺七寸,腰帶八圍,容貌甚偉。
襲封永昌縣侯,位竟陵太守。
在郡和理,爲吏人所稱。
大通元年,武帝遣兼領軍曹仲宗等攻渦一陽一,又以放爲明威将軍,總兵會之。
魏大将軍費穆帥衆奄至,放軍營未立,麾下止有二百馀人。
放從弟洵骁果有勇力,單騎擊刺,屢折魏軍,洵馬亦被傷不能進,放胄又三貫矢。
衆皆失色,請放突去。
放厲聲叱之曰:“今日唯有死爾。
”乃免胄下馬,據胡一床一處分。
士卒皆殊死戰,莫不一當百,逐北至渦一陽一。
魏又遣常山王元昭、大将軍李獎、乞伏寶、費穆等五萬人來援,放大破之。
渦一陽一城主王緯以城降。
魏人棄諸營壘,一時奔潰。
衆軍乘之,斬獲略盡,禽穆弟超并王緯送建邺,還爲太子右衛率。
中大通二年,徙北徐州刺史。
卒于鎮,諡曰宜侯。
放一性一弘厚笃實,輕财好施,于諸弟尤雍穆。
每将遠别及行役初還,常同一室卧起,時比之三姜。
初,放與吳郡張率皆有側室懷孕,因指爲昏姻。
其後各産男一女,未及成長而率亡,遺嗣孤弱,放常贈恤之。
及爲北徐州,時有貴族請昏者,放曰:“吾不失信于故友。
”及以息岐娶率女,又以女适率子,時稱放能笃舊。
子粲。
粲字長倩,少有父風,好學仗氣,身長八尺,容觀甚偉。
初爲雲麾晉安王行參軍,後爲外兵參軍兼中兵。
時潁川庾仲容、吳郡張率前輩才名,與粲同府,并忘年交好。
及王爲皇太子,粲自記室遷步兵校尉,入爲東宮領直,後襲爵永昌縣侯,累遷左衛率,領直。
粲以舊恩,任寄綢密,雖居職累徙,常留宿衛。
頗擅權誕倨,不爲時輩所平。
右衛朱異嘗于酒席厲色謂粲曰:“卿何得已作領軍面向人!”大同中,帝嘗不豫,一日暴劇,皇太子以下并入侍疾,内外鹹雲帝崩。
粲将率宮甲度台,微有喜色,問所由那不見辦長梯。
以爲大行幸前殿,須長梯以複也。
帝後聞之,怒曰:“韋粲願我死。
”有司奏推之,帝曰:“各爲其主,不足推。
”故出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