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57 列傳第四十七

關燈
邑。

    時年十八,身長七尺五寸。

    沈預慮林子爲害,常被甲持戈,至是林子與兄田子還東報雠。

    五月夏節日至,預政大集會,子弟盈堂。

    林子兄弟挺身直入,斬預首,男一女無論長幼悉屠之,以預首祭父祖墓。

    及帝爲揚州,辟爲從事,領建熙令,封資中縣五等侯。

    從伐慕容超,平盧循,并着軍功。

    後從征劉毅,參太尉軍事。

    複從讨司馬休之。

    武帝每征讨,林子辄推鋒居前。

    時賊一黨一郭亮之招集蠻、晉,屯據武陵,武陵太守王鎮惡出奔。

    林子率軍讨之,斬亮之于七裡澗而納鎮惡。

    武陵既平,複讨魯軌于石城,軌棄衆走襄一陽一,複追蹑之。

    襄一陽一既定,權留守江陵。

     武帝伐姚泓,複參征西軍事,加建武将軍,統軍爲前鋒,從汴入河。

    僞并州刺史、河東太守尹昭據蒲阪,林子于陝城與冠軍檀道濟同攻蒲阪,龍骧王鎮惡攻潼關。

    姚泓聞大軍至,遣僞東平公姚紹争據潼關。

    林子謂道濟曰:“潼關天岨,所謂形勝之地。

    鎮惡孤軍,勢危力屈,若使姚紹據之,則難圖也。

    及其未至,當并力争之。

    若潼關事捷,尹昭可不戰而服。

    ”道濟從之。

    及至,紹舉關右之衆,設重圍,圍林子及道濟、鎮惡等。

    道濟議欲度河避其鋒,或欲棄捐辎重還赴武帝。

    林子按劍曰:“下官今日之事,自爲将軍辦之。

    然二三君子或同業艱難,或荷恩罔極,以此退撓,亦何以見相公旗鼓邪。

    ”塞井焚舍,示無全志。

    率麾下數百人,犯其西北。

    紹衆小一靡一,乘其亂而薄之,紹乃大潰,俘虜以千數,悉獲紹器械資實。

    時諸将破賊皆多其首級,而林子獻捷書至,每以實聞。

    武帝問其故,林子曰:“夫王者之師,本有征無戰,豈可複增張虜獲,以示誇誕。

    昔魏尚以盈級受罰,此亦後乘之良轍也。

    ”武帝曰:“乃所望于卿也。

    ” 初,紹退走,還保定城,留僞武衛将軍姚鸾一精一兵守嶮,林子銜枚夜襲,即屠其城,劓鸾而坑其衆。

    紹複遣撫軍将軍姚贊将兵屯河上,林子連破之。

    紹又遣長史姚伯子等屯據九泉,憑河固險,以絕糧援。

    武帝複遣林子累戰大破之,即斬伯子,所俘獲悉以還紹,使知王師之弘。

    紹志節沈勇,林子每戰辄勝,白武帝曰:“姚紹氣蓋關右而力以勢屈,但恐兇命先盡,不得以釁齊斧爾。

    ”尋紹疽發背死。

    武帝以林子之驗,乃賜書嘉美之。

    于是贊統後軍複襲林子,林子禦之,連戰皆捷。

     帝至阌鄉,姚泓掃境内兵屯嶢柳。

    時田子自武關北入,屯軍藍田,泓自率大衆攻之。

    帝慮衆寡不敵,遣林子步自秦嶺以相接援。

    比至,泓已破走。

    田子欲窮追,進取長安,林子止之曰:“往取長安,如指掌爾。

    複克賊城,便爲獨平一國,不賞之功也。

    ”田子乃止。

     林子威震關中,豪右望風請附。

    帝以林子、田子綏略有方,頻賜書褒美,并令深慰納之。

    長安既平,姚氏十餘萬口西奔隴上,林子追讨至寡一婦水,轉鬥至槐裡。

    大軍東歸,林子領水軍于石門以爲聲援。

    還至彭城,帝令林子差次勳勤,随才授用。

     文帝出鎮荊州,議以林子及謝晦爲蕃佐。

    帝曰:“吾不可頓無二人,林子行則晦不宜出。

    ”乃以林子爲西中郎中兵參軍,領新興太守。

    林子以行役久,士有歸心,乃深陳事宜。

    并言:“聖王所以戒慎祗肅,非以崇威立武,實乃經國長甿。

    宜廣建蕃屏,崇嚴宿衛。

    ”武帝深相酬納。

    俄而謝翼謀反,帝歎曰:“林子之見,何其明也。

    ” 文帝進号鎮西,随府轉,加建威将軍、河東太守。

    時武帝以方隅未靜,複欲親戎,林子固谏。

    帝答曰:“吾辄當不複自行。

    ”帝踐阼,以佐命功,封漢壽縣伯,固讓不許。

    永初三年卒,追贈征虜将軍。

    元嘉二十五年,諡曰懷。

    少子璞嗣。

     璞字道真,童孺時神意閑審。

    文帝召見,奇璞應對,謂林子曰:“此非常兒也。

    ”初除南平王左常侍,文帝引見,謂之曰:“吾昔以弱年出蕃,卿家以親要見輔,今日之授,意在不薄。

    王家之事,一以相委。

    勿以國官乖清塗爲罔罔也。

    ”元嘉十七年,始興王浚爲揚州刺史,一寵一愛一殊異,以爲主簿。

    時順一陽一範晔爲長史行州事,晔一性一頗疏,文帝謂璞曰:“範晔一性一疏,必多不同,卿腹心所寄,當密以在意。

    彼行一事,其實卿也。

    ”璞以任遇既深,所懷辄以密啓,每至施行,必從中出。

    晔政謂聖明留察,故深更恭慎,而莫見其際也。

    在職八年,神州大甯,人無謗黩,璞有力焉。

    二十二年,範晔坐事誅,時浚雖曰親覽,州事一以付璞。

    浚年既長,璞固求辭事。

    以璞爲浚始興國大農,累遷淮南太守。

     三十年,元兇弑立,璞以奉迎之晚見殺。

    有子曰約,其制自序大略如此。

     約十三而遭家難,潛竄,會赦乃免。

    既而流寓孤貧,笃志好學,晝夜不釋卷。

    母恐其以勞生疾,常遣減油滅火。

    而晝之所讀,夜辄誦之,遂博通群籍,善屬文。

    濟一陽一蔡興宗聞其才而善之,及爲郢州,引爲安西外兵參軍,兼記室。

    興宗常謂其諸子曰:“沈記室人倫師表,宜善師之。

    ”及爲荊州,又爲征西記室,帶厥西令。

     齊初爲征虜記室,帶襄一陽一令,所奉主即齊文惠太子。

    太子入居東宮,爲步兵校尉,管書記,直永壽省,校四部圖書。

    時東宮多士,約特被親遇,每旦入見,景斜方出。

    時王侯到宮或不得進,約每以爲言。

    太子曰:“吾生平懶起,是卿所悉,得卿談論,然後忘寝。

    卿欲我夙興,可恒早入。

    ”遷太子家令。

    後爲司徒右長史、黃門侍郎。

    時竟陵王招士,約與蘭陵蕭琛、琅邪王融、陳郡謝朓、南鄉範雲、樂安任昉等皆遊焉。

    當世号爲得人。

     隆昌元年,除吏部郎,出爲東一陽一太守。

    齊明帝即位,征爲五兵尚書,遷國子祭酒。

    明帝崩,政歸冢宰,尚書令徐孝嗣使約撰定遺诏。

    永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