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56 列傳第四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張弘策庾域鄭紹叔呂僧珍樂藹
弘策幼以孝聞,母嘗有疾,五日不食,弘策亦不食。
母強爲進粥,弘策乃食母所馀。
遭母憂,三年不食鹽菜,幾至滅一性一。
兄弟友一愛一,不忍暫離。
雖各有室,常同卧起,世比之姜肱兄弟。
弘策與梁武帝年相輩,幼見親狎,恒随帝遊處。
每入室,常覺有雲氣,體辄肅然,弘策由此特加敬異。
建武末,與兄弘胄從武帝宿,酒酣,移席星下,語及時事。
帝曰:“天下方亂,舅知之乎?冬下魏軍方動,則亡漢北。
王敬則猜嫌已久,當乘間而作。
”弘策曰:“敬則張兩赤眼,容能立事?”帝曰:“敬則庸才,爲天下唱先爾。
主上運祚盡于來年,國權當歸江、劉。
而江甚隘,劉又闇弱,都下當大亂,死人如亂麻。
齊之曆數自茲亡矣。
梁、楚、漢當有英雄興。
”弘策曰:“瞻烏爰止,于誰之屋?”帝笑曰:“光武所雲,‘安知非仆’。
”弘策起曰:“今夜之言,是天意也,請定君臣之分。
”帝曰:“舅欲斅鄧晨乎?” 是冬,魏軍攻新野,齊明帝密诏武帝代曹武監雍州事。
弘策聞之心喜,謂帝曰:“夜中言當驗。
”帝笑曰:“且勿多言。
”弘策從帝西行,仍參帷幄,身親勞役,不憚辛苦。
齊明帝崩,遺诏以帝爲雍州刺史,乃表弘策爲錄事參軍,帶襄一陽一令。
帝觀海内方亂,有匡濟之心,密爲儲備。
謀猷所及,唯弘策而已。
時帝長兄懿罷益州還,爲西中郎長史、行郢州事。
帝使弘策到郢,陳計于懿曰:“昔晉惠庸主,諸王争權,遂内難九興,外寇三作。
方今喪亂有甚于此,六貴争權,人握王憲,制主畫敕,各欲專成。
且嗣主在宮本無令譽,媟近左右,蜂目忍人。
一居萬機,恣其所欲,豈肯虛坐主諾,委政朝臣。
積相嫌貳,必大誅戮。
始安欲爲趙倫,形迹已露,蹇人上天,信無此理。
且一性一甚猜狹,徒取禍機,所可當軸,江、劉而已。
祏怯而無斷,暄弱而不才,折鼎覆餗,跂踵可待。
蕭坦胸懷猜忌,動言相傷。
徐孝嗣才非柱石,聽人穿鼻。
若隙開釁起,必中外土崩。
今得外藩,幸圖身計。
及今猜防未生,宜召諸弟,以時聚集。
郢州控帶荊、湘,西注漢、沔。
雍州士馬,呼吸數萬。
時安則竭誠本朝,時亂則爲國翦暴,如不早圖,悔無及也。
”懿聞之變色,心未之許。
及懿遇禍,帝将起兵,夜召弘策、呂僧珍入定議,旦乃發兵。
以弘策爲輔國将軍、軍主,領萬人督後部事。
及郢城平,蕭穎達、楊公則諸将皆欲頓軍夏口,帝以爲宜乘勝長驅,直指建邺,弘策與帝意合。
又訪甯朔将軍庾域,域又同。
即日上道,凡矶浦、村落,軍行宿次,立頓處所,弘策預爲圖,皆在目中。
城平,帝遣弘策與呂僧珍先往清宮,封檢府庫。
于時城内珍寶委積,弘策申勒部曲,秋毫無犯。
遷衛尉卿,加給事中。
天監初,加散騎常侍,封洮一陽一縣侯。
弘策盡忠奉上,知無不爲,交友故舊,随才薦拔,缙紳皆趨焉。
時東昏馀一黨一孫文明等初逢赦令,多未自安。
文明又嘗夢乘馬至雲龍門,心惑其夢,遂作亂。
帥數百人,因運荻炬束仗,得入南、北掖門,至夜燒神獸門、總章觀,入衛尉府,弘策踰垣匿于龍廄,遇賊見害。
賊又進燒尚書省及閣道雲龍門,前軍司馬呂僧珍直殿省,帥羽林兵邀擊不能卻。
上戎服禦前殿,謂僧珍曰:“賊夜來是衆少,曉則走矣。
”命打五鼓。
賊謂已曉,乃散,官軍捕文明斬于東市,張氏親屬脔食之。
帝哭之恸,曰:“痛哉衛尉!天下事當複與誰論?”诏贈車騎将軍,諡曰闵侯。
弘策爲人寬厚通率,笃舊故。
及居隆重,不以貴地自高,故人賓客接之如布衣,祿賜皆散之親友。
及遇害,莫不痛惜焉。
子緬嗣。
緬字元長,年數歲,外祖中山劉仲德異之曰:“此兒非常器,非止爲張氏寶,方爲海内令名也。
”齊永元末兵起,弘策從武帝向都,留緬襄一陽一,年始十歲,每聞軍有勝負,憂喜形于顔色。
及弘策遇害,緬喪過于禮,武帝每遣喻之。
服阕,襲封洮一陽一縣侯。
起家秘書郎,出爲淮南太守。
時年十八,武帝疑其年少,未閑吏事,遣主書封取郡曹文案,見其斷決允惬,甚稱賞之。
再遷雲麾外兵參軍。
緬少勤學,自課讀書,手不辍卷。
有質疑者,随問便對,略無遺失。
殿中郎缺,帝謂徐勉曰:“此曹舊用文學,且雁行之首,宜詳擇其人。
”勉舉緬充選。
頃之,爲武陵太守,還拜太子洗馬、中舍人。
緬母劉氏以父沒家貧,葬禮有阙,遂終身不居正室,不随子入官府。
緬在郡所得俸祿不敢用,至乃妻子不易衣裳,及還都,并供之母振遺親屬。
雖累載所蓄,一朝随盡,緬私室常阏然如貧素者。
累遷豫章内史。
緬爲政任恩惠,不設鈎距,吏人化其德,亦不敢欺。
故老鹹雲“數十年未有也”。
後爲禦史中丞,坐收捕人與外國使鬥,左降黃門,兼領先職,俄複舊任。
緬
母強爲進粥,弘策乃食母所馀。
遭母憂,三年不食鹽菜,幾至滅一性一。
兄弟友一愛一,不忍暫離。
雖各有室,常同卧起,世比之姜肱兄弟。
弘策與梁武帝年相輩,幼見親狎,恒随帝遊處。
每入室,常覺有雲氣,體辄肅然,弘策由此特加敬異。
建武末,與兄弘胄從武帝宿,酒酣,移席星下,語及時事。
帝曰:“天下方亂,舅知之乎?冬下魏軍方動,則亡漢北。
王敬則猜嫌已久,當乘間而作。
”弘策曰:“敬則張兩赤眼,容能立事?”帝曰:“敬則庸才,爲天下唱先爾。
主上運祚盡于來年,國權當歸江、劉。
而江甚隘,劉又闇弱,都下當大亂,死人如亂麻。
齊之曆數自茲亡矣。
梁、楚、漢當有英雄興。
”弘策曰:“瞻烏爰止,于誰之屋?”帝笑曰:“光武所雲,‘安知非仆’。
”弘策起曰:“今夜之言,是天意也,請定君臣之分。
”帝曰:“舅欲斅鄧晨乎?” 是冬,魏軍攻新野,齊明帝密诏武帝代曹武監雍州事。
弘策聞之心喜,謂帝曰:“夜中言當驗。
”帝笑曰:“且勿多言。
”弘策從帝西行,仍參帷幄,身親勞役,不憚辛苦。
齊明帝崩,遺诏以帝爲雍州刺史,乃表弘策爲錄事參軍,帶襄一陽一令。
帝觀海内方亂,有匡濟之心,密爲儲備。
謀猷所及,唯弘策而已。
時帝長兄懿罷益州還,爲西中郎長史、行郢州事。
帝使弘策到郢,陳計于懿曰:“昔晉惠庸主,諸王争權,遂内難九興,外寇三作。
方今喪亂有甚于此,六貴争權,人握王憲,制主畫敕,各欲專成。
且嗣主在宮本無令譽,媟近左右,蜂目忍人。
一居萬機,恣其所欲,豈肯虛坐主諾,委政朝臣。
積相嫌貳,必大誅戮。
始安欲爲趙倫,形迹已露,蹇人上天,信無此理。
且一性一甚猜狹,徒取禍機,所可當軸,江、劉而已。
祏怯而無斷,暄弱而不才,折鼎覆餗,跂踵可待。
蕭坦胸懷猜忌,動言相傷。
徐孝嗣才非柱石,聽人穿鼻。
若隙開釁起,必中外土崩。
今得外藩,幸圖身計。
及今猜防未生,宜召諸弟,以時聚集。
郢州控帶荊、湘,西注漢、沔。
雍州士馬,呼吸數萬。
時安則竭誠本朝,時亂則爲國翦暴,如不早圖,悔無及也。
”懿聞之變色,心未之許。
及懿遇禍,帝将起兵,夜召弘策、呂僧珍入定議,旦乃發兵。
以弘策爲輔國将軍、軍主,領萬人督後部事。
及郢城平,蕭穎達、楊公則諸将皆欲頓軍夏口,帝以爲宜乘勝長驅,直指建邺,弘策與帝意合。
又訪甯朔将軍庾域,域又同。
即日上道,凡矶浦、村落,軍行宿次,立頓處所,弘策預爲圖,皆在目中。
城平,帝遣弘策與呂僧珍先往清宮,封檢府庫。
于時城内珍寶委積,弘策申勒部曲,秋毫無犯。
遷衛尉卿,加給事中。
天監初,加散騎常侍,封洮一陽一縣侯。
弘策盡忠奉上,知無不爲,交友故舊,随才薦拔,缙紳皆趨焉。
時東昏馀一黨一孫文明等初逢赦令,多未自安。
文明又嘗夢乘馬至雲龍門,心惑其夢,遂作亂。
帥數百人,因運荻炬束仗,得入南、北掖門,至夜燒神獸門、總章觀,入衛尉府,弘策踰垣匿于龍廄,遇賊見害。
賊又進燒
上戎服禦前殿,謂僧珍曰:“賊夜來是衆少,曉則走矣。
”命打五鼓。
賊謂已曉,乃散,官軍捕文明斬于東市,張氏親屬脔食之。
帝哭之恸,曰:“痛哉衛尉!天下事當複與誰論?”诏贈車騎将軍,諡曰闵侯。
弘策爲人寬厚通率,笃舊故。
及居隆重,不以貴地自高,故人賓客接之如布衣,祿賜皆散之親友。
及遇害,莫不痛惜焉。
子緬嗣。
緬字元長,年數歲,外祖中山劉仲德異之曰:“此兒非常器,非止爲張氏寶,方爲海内令名也。
”齊永元末兵起,弘策從武帝向都,留緬襄一陽一,年始十歲,每聞軍有勝負,憂喜形于顔色。
及弘策遇害,緬喪過于禮,武帝每遣喻之。
服阕,襲封洮一陽一縣侯。
起家秘書郎,出爲淮南太守。
時年十八,武帝疑其年少,未閑吏事,遣主書封取郡曹文案,見其斷決允惬,甚稱賞之。
再遷雲麾外兵參軍。
緬少勤學,自課讀書,手不辍卷。
有質疑者,随問便對,略無遺失。
殿中郎缺,帝謂徐勉曰:“此曹舊用文學,且雁行之首,宜詳擇其人。
”勉舉緬充選。
頃之,爲武陵太守,還拜太子洗馬、中舍人。
緬母劉氏以父沒家貧,葬禮有阙,遂終身不居正室,不随子入官府。
緬在郡所得俸祿不敢用,至乃妻子不易衣裳,及還都,并供之母振遺親屬。
雖累載所蓄,一朝随盡,緬私室常阏然如貧素者。
累遷豫章内史。
緬爲政任恩惠,不設鈎距,吏人化其德,亦不敢欺。
故老鹹雲“數十年未有也”。
後爲禦史中丞,坐收捕人與外國使鬥,左降黃門,兼領先職,俄複舊任。
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