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上
〈起乙卯高麗前廢王禑元年盡戊辰十四年六月〉凡十四年
乙卯前廢王禑元年春正月。
遣判宗簿寺事崔源。
告哀于明。
被拘。
自玄陵被弑。
金義殺使。
國人洶洶。
未敢通使大明。
大司成鄭夢周以爲。
宜速詳奏上國。
不可先自疑貳。
構禍生靈。
典校令樸尙衷。
司藝鄭道傳亦言之。
時人皆憚行。
源曰。
社稷苟安。
何惜一死。
遂遣源告喪。
請謚及承襲。
始置書筵。
以田祿生李茂芳爲師傅。
先王所畜。
鳩在禁中。
王常愛玩。
茂芳書旅獒進講。
仍言鳩亦珍禽。
願勿畜。
禑命去之。
禑出書筵讀大學。
問右副代言尹邦彥曰。
詩雲。
穆穆文王。
於緝煕敬止。
何義也。
邦彥不能對。
禑曰。
予謂儒者能通經書。
今乃爾耶。
禑甞召講官。
?者金玄曰。
每月假日。
宜停講。
禑曰。
讀書非視事。
何可廢也。
納哈出遣使來。
時。
金義在北元。
言王薨無嗣。
願奉瀋王爲主。
北元遂封瀋王暠孫脫脫不花爲王。
故納哈出遣使來問曰。
前王無子。
今誰嗣位耶。
若有子。
朝廷必不遣瀋王也。
二月。
遣判典客寺事羅興儒。
聘日本。
興儒上書。
請行成日本。
遂以通信使遣之。
自辛巳東征之後。
日本與我絶交。
興儒初至日本覇家臺。
其主將疑爲諜者。
囚之幾餓死。
有良柔者。
本我國晉州僧。
見興儒。
遂請釋之。
使之通好。
時。
興儒年近六旬。
紿曰。
吾今百有五十。
倭人騈闐聚觀。
至有畵像作讚而贈之者。
定守令考績之法。
以田野闢。
戶口增。
賦役均。
詞訟簡。
盜賊息五事。
爲殿最。
〈按。
元順帝定守令黜陟之法六事。
曰戶口增。
田野闢。
詞訟簡。
盜賊息。
賦役均。
及常平得法也。
麗制槩出於此。
〉 日有黑子。
○三月。
忠惠王妃德寧公主薨。
葬頃陵。
○流?官尹忠佐黃中吉等于遠地。
時。
禑年幼。
政出宰相。
而?官用事。
故諫官柳玽安宗源。
上書都堂。
言?官之害。
請擇忠謹者十餘人。
備掃除之役。
餘悉罷遣。
大司憲宋天逢等。
又上?言。
忠佐擅權受賂。
廣占土田之罪。
遂削官流遠地。
倭冦慶陽。
〈今稷山屬縣。
〉楊廣道廵問使韓邦彥。
與戰敗績。
○夏四月。
贊成事安師琦。
有罪自殺。
金義從者來。
李仁任安師琦待之厚。
樸尙衷?言。
金義殺使之罪。
在所當問。
而宰相待其從者甚厚。
是師琦嗾義。
其迹已見。
今不正罪。
禍自此始。
禑命下師琦獄。
師琦自刎死。
仍斬屍梟市。
仁任又言。
遣義如元者。
康舜龍趙希古成大庸。
並流遠地。
祔忠定王于太廟。
〈配享文貞公李嵓文忠公李仁復。
〉○五月。
擢安東府使李寶林。
爲大司憲。
寶林齊賢之孫。
有政事才。
甞知南原府。
時。
賦急不及辦。
民或破産。
會徵逋稅。
得布若幹。
啓按廉使。
使嘉之。
又出布佐之。
寶林善決訟。
奴婢訟官。
受直布口一匹。
緫得布六百五十匹。
擇鄕校三班各一人。
使典之。
支縣之急。
戒府吏無他用。
又以賓客絡繹。
斂以委積。
民甚苦。
又啓按廉。
得布糶米若幹。
舊有屯田。
恣吏爲姦。
寶林躬親其勞。
吏不敢罔。
得米二百石豆菽百五十石。
立法散斂。
存本用息。
度新墾田。
可收七十二石。
以供委積。
名曰濟用財。
於是。
民無橫斂。
〈此節用牧隱集。
〉所莅。
爲政嚴明。
遂擢拜是職。
禑引見。
與之酒曰。
憲府國家耳目。
敬哉。
北元使來。
遣人謝還於境上。
流典儀副令鄭道傳。
先是。
李仁任聞北元將納脫脫不花。
與百官盟于孝思殿。
呈書北元。
言元子禑已立。
脫脫不花妄生異心。
乞賜禁約。
左代言林樸。
典校令樸尙衷及道傳。
以先王決策事南。
今不當事北。
並不署名。
至是。
北元遣使來曰。
伯顔帖木兒王。
背我歸明。
赦爾國弑王之罪。
於是。
李仁任慶復興池奫欲迎之。
三司左尹金九容。
典理揔郞李崇仁。
應敎權近及道傳。
上書都堂曰。
若迎元使。
一國臣民。
皆陷於亂賊之科。
他日何面目見玄陵於地下乎。
仁任等卻不受。
令道傳迎元使。
道傳曰。
我當斬使首以來。
不爾。
縛送于明。
辭頗不遜。
仁任等怒。
乃流道傳于會津。
繼而大司成鄭夢周上書曰。
吾東僻在海外。
自我太祖。
起於唐季。
禮事中國。
其事之也。
視天下之義主而已。
頃者元氏播遷。
大明龍興。
我上昇王。
〈恭愍。
〉灼知天命。
奉表稱臣。
皇帝嘉之。
封以王爵。
錫貢相望者。
六年于玆矣。
今上卽位之初。
賊臣金義。
因禮送天使。
中路擅殺。
叛入北元。
與元遺孽。
謀納瀋王。
罪惡甚矣。
國家不惟不問金義之罪。
反使宰相金湑。
奉貢北方。
吳季南。
封疆之臣也。
擅殺定遼衛三人。
張子溫。
金義一行之人也。
不達定遼衛。
公然還國。
又置而不問。
今北使之來。
議遣大臣。
禮接上境。
乃曰。
不欲激怒北方。
以緩師也。
夫元氏失國。
遠來求食。
冀得一飽。
以延須臾之命。
名爲納君。
實自利也。
絶之則示我之彊。
事之則反驕其志。
其欲緩師。
實速之也。
竊聞其詔。
加我以大逆之罪。
因以赦之。
我本無罪。
又何赦焉。
國家若禮待其使而送之。
則是擧國臣民自蒙大逆之名。
爲臣子者。
其可忍乎。
又況朝廷初聞金義之事。
固已疑我矣。
又聞與元氏相通。
必謂我殺使與敵也。
若興問罪之師。
水陸幷進。
國家其將何辭以對之乎。
欲緩小敵之師。
實動天下之兵也。
此理甚明。
人所易曉。
人情忷忷。
恐生他變。
伏惟斷自宸衷。
執元使。
收元詔。
縛吳季南張子溫。
幷金義帶行之人。
送之京師。
則曖昧之罪。
不辨自明。
乃約與定遼衛。
養兵待變。
聲言向北。
則元氏遺種。
斂迹遠遁。
而國家之福無窮矣。
樸尙衷又上書。
言甚切至。
於是。
遣贊成事黃裳左副代言成石璘。
如江界。
慰還元使。
道傳。
雲敬之子。
以文學見稱。
恭愍時。
甞從我太祖東北面。
見號令明肅。
卒伍整齊。
進而密言曰。
美哉此軍。
何事不可。
太祖曰。
何謂也。
道傳謬言曰。
擊倭于東南方耳。
自是知天命之所在。
有攀附之意。
〈按。
自昔國家垂亡之世。
必有一種小人爲之蝥賊。
而其情狀不一。
伺候人主之意。
專務迎合。
盜竊一時之權寵者。
固小人之例態。
而其中亦有假仁以行詐。
飭躬以釣名。
默揣世運。
潛移化權者。
蓋其小人之?。
而猝莫得以辨之也。
鄭道傳以儒術進用。
有名當世。
恭讓策功之敎。
有曰。
學通天人。
識貫古今。
倡濂洛之道。
排異端之說。
革去弊政。
修明禮樂。
眞王佐之才也。
此言槩實事也。
當此之時。
孰不以道傳爲賢。
而豈知有賣國貪利之心蘊于中耶。
嗚呼。
孔子曰。
惡紫之奪朱。
惡鄭聲之亂雅樂。
其道傳之謂乎。
申文貞雲。
崔瑩死而麗無人。
道傳入而麗有賊。
信矣夫。
〉 六月。
大雨。
三角山崩。
○秋七月己未朔。
日食。
○下諫官李詹全伯英于獄。
杖流之。
殺評理田祿生判典校寺事樸尙衷。
幷流大司成鄭夢周及金九容李崇仁權近鄭思道等。
右獻納李詹。
左正言全伯英。
上?請誅李仁任池奫。
上護軍禹仁烈。
護軍韓理。
阿仁任意。
上書以爲。
諫官論宰相。
非細故也。
於是。
下詹伯英獄。
使崔瑩奫鞫之。
辭連尙衷祿生。
瑩杖鞫二人甚慘。
仁任曰。
不須殺此輩。
乃流之。
二人皆道死。
祿生有文武全才。
尙衷忼慨有大志。
博學善屬文。
行己莅官。
必以其道。
皆死非其罪。
時人惜之。
仁任又以夢周等諸人謀害己。
並流之。
〈按。
松京志曰。
李雲栽仁任之侄也。
憤仁任所爲。
休官入山。
以示不染。
〉 誘殺降倭。
不克。
先是。
倭藤經光。
率衆來降。
分處順天,燕歧等處。
至是。
諭全羅元帥金先緻諭殺。
先緻大具酒食。
欲因餉殺之。
謀洩。
經光遁去。
纔殺三人。
前此。
倭冦不殺人畜。
自是入冦。
屠殺無遺。
濱海州郡。
蕭然一空。
八月。
倭冦樂安寶城。
○改定都城五部戶數。
凡屋間架二十以上爲一戶。
出軍一丁。
間架少。
則或倂四五家爲一戶。
崔氏曰。
太祖置六衛。
衛有三十八領。
領各千人。
上下相維。
有唐府衛之遺意。
肅宗志呑女眞。
置別武班。
吏胥商賈僕隷緇髡。
皆隷焉。
已不合於古制。
毅明以來。
軍政一歸權奸。
及至倉卒調發。
括文武散職白丁雜色賤隷家僮。
無問賢愚。
皆編行伍。
或以屋架多少。
出丁有差。
軍政之不修至此。
雖欲禦侮保邦。
得乎。
以池奫爲西北面都體察使。
泥城萬戶飛報。
瀋王率金義及進奉使金湑。
已到信州。
於是。
以林堅味爲西京上元帥。
楊伯淵李元桂爲安州元帥。
羅世樸普老爲西海道元帥。
趙仁璧邊安烈爲東北面元帥。
徵諸道兵。
受奫節制。
奫又請發兵。
以李希泌爲都指揮使。
率兵爲後援。
徵諸寺住持僧戰馬各一匹。
又取諸寺田租。
充軍須。
以李琳爲西北面宣慰使。
往察事變。
九月。
倭入紫煙等島。
倭舶大集德積紫煙二島。
時。
將卒悉赴北征。
乃簽軍坊裡及諸陵戶。
又徵兵楊廣全羅慶尙道。
以我太祖及判三司崔瑩領之。
耀兵東西江。
以備之。
尋放還諸道兵。
冬十月。
以河允源爲大司憲。
允源書知非誤斷皇天降罰八字於栍。
每赴臺。
必掛後視事。
尋丁母憂。
廬墓卒。
十一月。
濟州作亂。
殺安撫使林完牧使樸允淸。
濟州人車玄有等。
焚官廨。
殺完及允淸馬畜使金桂生等以叛。
州人文臣輔星主高實開等。
起兵討誅之。
白虹貫日。
○流左正言金子粹。
時。
倭冦金海大丘。
都廵問使曺敏修。
連戰敗績。
又邀擊於密城。
斬數十級。
禑遣中使。
賜衣酒。
命子粹製回敎。
子粹以其功不掩罪辭之。
禑怒。
下子粹獄。
命池奫鞫之。
奫欲坐以違旨。
子粹曰。
先王置諫官。
所以補君之失也。
自古王言有不可。
諫官爭之。
願諸公察國家置諫官之意。
奫議杖流。
金續命入白太後言。
諫官雖忤旨。
不宜重論。
遂免杖。
流突山戍。
〈在今順天府東百七十裡。
〉 十二月。
大霧。
○倭冦楊廣濱海州郡。
丙辰二年春正月。
遣使賀正于明。
去冬。
遣密直副使金寶生。
如京師賀正。
阻風泊喬桐。
至是復遣。
二月。
令?官被竄者。
皆許從便。
李仁任請。
尹忠佐等流竄?官。
皆許從便。
政堂洪仲宣曰。
諫官之直言貶斥。
無一還者。
而反釋此輩。
何以爲國乎。
流三司右司金續命。
○三月。
日無光。
○投般若于臨津。
辛旽婢般若。
夜潛入太後宮。
啼號曰。
我實生主上。
何母韓氏耶。
太後黜之。
李仁任下般若于獄。
臺諫廵衛府雜治之。
般若指新創中門號曰。
天若知吾寃。
此門必頹。
俄而門自頹。
人頗異之。
竟投般若于臨津。
般若之被鞫也。
兩府集興國寺辨之。
密直權仲和。
以書筵進講不至。
續命謂堂吏曰。
王母未定。
宜速辨以解國人之惑。
何用書筵爲。
歎曰。
天下未辨其父者。
容或有之。
未辨其母者。
我未聞也。
時。
仁任及池奫等專權。
惡續命之強直敢言。
嗾司議金濤。
劾續命發口不可道之言。
請鞫治。
太後力救。
乃流文義縣。
夏四月。
放僧惠勤于密城郡。
時。
惠勤於楊州檜巖寺。
設文殊會。
中外士女。
爭賫布帛果餠施與。
寺門塡咽。
都堂禁之不得。
乃放于密城。
行至驪興神勒寺死。
惠勤卽其徒所謂懶翁也。
五月。
復國子監試。
罷對策取士法。
初。
恭愍王以監試無益罷之。
至是復之。
洪仲宣知貢擧。
革林樸所建對策取士之法。
復以詩賦取士。
罷鄕試會試殿試。
議者非之。
地大震。
○鴟巖吼。
○六月。
大旱禁酒。
禑謂宰相曰。
宮中亦不宜用酒。
宰相以爲不可。
禑曰。
予性不好酒。
自今不復飮。
彗星見于文昌。
○赦。
以太後不豫也。
秋七月。
杖流全羅道元帥河乙沚。
乙沚簽軍於額外。
又簽煙戶軍及別軍。
民頗失業。
以兵馬使柳濚代乙沚。
時。
倭冦榮山。
焚戰艦。
又冦羅州。
乙沚聞濚來代。
棄軍歸晉州農莊。
倭乘隙焚元帥營。
人無敢拒者。
是以大敗。
杖流乙沚河東縣。
金湑自北元逃還。
湑前奉使如元被拘。
至是。
自納哈出營逃還言。
本國僧小英。
寄書瀋王。
使引兵來。
下小英鞫之。
果服。
乃沉于碧瀾渡。
倭陷公州。
楊廣道元帥樸仁桂死之。
時。
倭冦橫行南界。
遂自扶餘陷公州。
又冦石城連山。
仁桂迎戰。
墮馬被殺。
賊屠開泰寺。
仁桂素得民心。
時號賢將。
及死。
中外喪膽。
未幾。
倭兵又冦古阜泰山〈今泰仁〉興德保安〈今扶安〉仁義〈今泰仁屬縣〉金堤長城等縣。
又陷全州。
判三司事崔瑩。
大破倭兵于鴻山。
瑩聞樸仁桂敗死。
自請擊倭曰。
失今不制。
後難圖也。
臣身雖老。
志則不衰。
但欲安社稷耳。
諸將以老止之。
不聽。
率其麾下。
不宿而行。
時賊使老弱乘舟。
示若將還。
潛遣勇銳數百。
深入冦掠。
所過望風。
無敢當者。
至鴻山。
大肆殺虜。
勢甚盛。
瑩與楊廣道都廵問使崔公哲助戰元帥康永兵馬使樸秀年等。
趣鴻山。
將戰。
瑩先據險隘。
三面皆絶壁。
惟一路可通。
諸將畏?不進。
瑩身先士卒。
盡銳突進。
賊披靡。
有一賊隱林薄。
射瑩中唇。
血淋漓。
神色自若。
射賊應弦而倒。
遂大破之。
俘斬殆盡。
由是威名大振。
八月。
以乳媼張氏爲韓國夫人。
初。
密直金鋐。
以婢金莊。
賂辛旽。
爲禑乳母。
張氏卽金莊也。
九月。
西北面蝗。
○定品米法。
以軍餉不足。
令京外隨職品出米。
三四品三石。
五六品二石。
從品秩而降。
時官爵猥濫。
工商賤隷皆冐受。
故品米之出多額焉。
閏月。
改葬韓氏于懿陵。
有及第韓畧者。
自言韓氏宗人。
言韓氏卒。
與族僧能祐。
火其屍。
收骨厝于奉恩寺松林。
乃於寺之北岡。
發燒骨一缸。
備儀物。
移葬顯陵西。
略無才行。
有口辨。
禑欲以美官授之。
擬持平。
政房提調慶復興曰。
古制。
外戚不除言官。
請除他官。
禑強之。
終不授。
冬十月。
羅興儒還自日本。
日本遣僧良柔報聘。
興儒之還。
其國僧周佐寄書曰。
惟我西海道一路九州。
亂臣割據。
不納貢賦。
且二十餘年矣。
西邊海道。
頑民觀釁出冦。
非我所爲。
是故本國遣將征討。
深入其地。
兩陣交鋒。
日以相戰。
庶幾克復九州。
則誓天指日。
禁約海冦。
倭冦江華。
○倭冦韓州。
崔公哲擊敗之。
○遣使如北元。
北元河南王擴廓帖木兒。
遣使貽書於王。
開陳利害。
請與夾攻大明。
又歸我行人文天式。
朝廷遂遣密直副使孫彥。
如北元。
陳父子相傳之義。
請執送瀋王。
又遣使報聘于納哈出。
納哈出曰。
我本非與高麗戰。
伯顔帖木兒王。
遣年少李將軍擊我。
幾不免。
李將軍無恙乎。
用兵如神。
眞天才也。
將任大事於汝國矣。
納哈出之妹。
甞在軍中。
見太祖神武。
心悅之。
亦曰。
斯人也天下無雙。
十一月。
池奫殺前典校令林樸。
奫以事惡樸。
遂嗾執義金承得等。
上書劾樸黨附辛旽之罪。
又言。
樸不書呈省書。
將謀立瀋王。
請誅之。
於是。
鎖緻典法。
杖百流務安。
中道蹋殺之。
祔敬孝王于太廟。
以韓氏祔。
辛巳祔。
大雨震電。
不克祔。
己亥乃祔。
以忠惠王母弟之故。
同一室。
以韓氏祔。
祭魯國公主于別室。
〈配享正獻公王煦。
文忠公李齊賢。
文忠公李公遂。
襄平公曺益淸。
文僖公柳淑。
〉 十二月。
倭冦合浦。
元帥金縝。
與戰敗績。
倭焚合浦營。
屠燒梁蔚二州及義昌〈今昌原〉會原〈今昌原屬縣〉鹹安鎭海固城班城〈今晉州屬縣〉東平東萊機張等縣。
先是。
元帥金縝。
大集一道娼妓有姿色者。
與麾下晝夜酣飮。
軍中號曰。
燒酒徒。
以縝嗜燒酒也。
卒伍偏裨。
有犯必箠。
一軍憤怨。
及冦至。
軍士卻立不戰曰。
元帥使燒酒徒擊賊。
我輩何爲。
以故大敗。
廢縝爲民。
流嘉德島。
以池奫爲贊成事。
尹邦彥爲密直提學。
是日。
除官宰樞。
至五十九。
李仁任池奫。
提調政房。
各樹其黨。
臺諫將帥守令。
皆其親舊。
至於市井工匠。
無不夤緣除拜。
或不足則添設無限。
時人謂之煙戶政。
又權臣弄權。
隱政批。
待貨賂賄來。
累日而始下。
時謂隱批。
丁巳三年春二月。
北元冊命使來。
○始行北元宣光年號。
○倭冦慶陽平澤。
楊廣副元帥印海。
與戰不克。
於是。
召募良家子弟善射禦者及郡縣吏有膂力者。
防倭。
各道要衝。
皆置防護。
以遏流民。
修築沿海州郡山城。
三月。
池奫伏誅。
奫與李仁任。
勢逼有隙。
奫客金允升華之元李悅金承得。
結爲朋黨。
自謂池門四傑。
私議仁任厚接北使停洪武年號之非。
仁任聞之。
以爲誹謗朝廷。
鞫流悅之元承得。
又嗾臺諫。
劾允升。
於是。
允升陰與奫謀去仁任。
因欲除慶復興崔瑩李希泌李琳都吉敷等。
仁任知其狀。
與復興瑩白禑。
誅奫允升。
遣人斬之元等於配所。
奫起行伍。
至宰相。
通禑乳媼。
夤緣有寵。
貪淫譎詐。
賣官鬻獄。
及誅。
人皆快之。
遣使如北元。
謝冊命。
遣三司使李子松如元。
元朝群臣。
見子松朝服行禮。
皆泣曰。
自我播遷。
困於行間。
不圖今日復見禮儀。
待之甚厚。
自是。
使價往來不絶。
赦。
○倭入窄梁。
遂冦江華。
倭冦西鄙。
以海州須彌寺。
爲日本脈。
設文殊道塲禳之。
倭夜入窄梁。
焚戰艦五十餘艘。
海明如晝。
死者千餘人。
萬戶孫光裕。
中流矢。
乘釣船僅免。
先是。
崔瑩戒光裕曰。
耀兵窄梁江口。
愼勿出海。
是日。
光裕出窄梁。
大醉熟眠。
賊突至遂敗。
倭入江華。
萬戶金之瑞。
府使郭彥龍遁。
賊大掠。
虜之瑞妻而去。
京城大震。
以崔瑩爲六道都統使。
慶復興爲守城都統使。
李仁任爲京畿都統使。
李希泌爲東江都元帥。
睦仁吉林堅味等十一人副之。
受復興節度。
黃裳爲西江都元帥。
我太祖與楊伯淵邊安烈等十人副之。
受仁任節度。
徵諸道僧。
造戰艦。
時。
倭冦連陷楊廣道諸城。
充斥內地。
所過州郡。
蕭然無復人煙。
判開城府事羅世。
擊走江華倭賊。
世上書曰。
臣非有文章可以華國。
又非衣冠之後。
得處肉食之列。
常思效死。
以報萬一。
請提兵入江華。
擊走倭賊。
禑壯其志。
使與李元桂姜永樸壽年等擊之。
崔瑩次昇川府以備之。
賊乃棄江華。
退冦守安〈今廢縣在通津東二十裡〉通津等縣。
至童城。
〈今廢縣在通津南十五裡。
〉語曰。
無人呵禁。
誠樂土也。
時。
有自賊中逃還者言。
賊常言所可畏者。
唯白髮崔萬戶而已。
鴻山之戰。
崔萬戶至。
則士卒爭先躍馬蹴踏。
甚可畏也。
夏四月。
點五部丁壯爲兵。
點五部丁壯爲兵。
計屋十間出一丁。
九間以下。
出資糧器仗。
崔瑩又啓。
喬桐江華。
禦倭要害之地。
豪
遣判宗簿寺事崔源。
告哀于明。
被拘。
自玄陵被弑。
金義殺使。
國人洶洶。
未敢通使大明。
大司成鄭夢周以爲。
宜速詳奏上國。
不可先自疑貳。
構禍生靈。
典校令樸尙衷。
司藝鄭道傳亦言之。
時人皆憚行。
源曰。
社稷苟安。
何惜一死。
遂遣源告喪。
請謚及承襲。
始置書筵。
以田祿生李茂芳爲師傅。
先王所畜。
鳩在禁中。
王常愛玩。
茂芳書旅獒進講。
仍言鳩亦珍禽。
願勿畜。
禑命去之。
禑出書筵讀大學。
問右副代言尹邦彥曰。
詩雲。
穆穆文王。
於緝煕敬止。
何義也。
邦彥不能對。
禑曰。
予謂儒者能通經書。
今乃爾耶。
禑甞召講官。
?者金玄曰。
每月假日。
宜停講。
禑曰。
讀書非視事。
何可廢也。
納哈出遣使來。
時。
金義在北元。
言王薨無嗣。
願奉瀋王爲主。
北元遂封瀋王暠孫脫脫不花爲王。
故納哈出遣使來問曰。
前王無子。
今誰嗣位耶。
若有子。
朝廷必不遣瀋王也。
二月。
遣判典客寺事羅興儒。
聘日本。
興儒上書。
請行成日本。
遂以通信使遣之。
自辛巳東征之後。
日本與我絶交。
興儒初至日本覇家臺。
其主將疑爲諜者。
囚之幾餓死。
有良柔者。
本我國晉州僧。
見興儒。
遂請釋之。
使之通好。
時。
興儒年近六旬。
紿曰。
吾今百有五十。
倭人騈闐聚觀。
至有畵像作讚而贈之者。
定守令考績之法。
以田野闢。
戶口增。
賦役均。
詞訟簡。
盜賊息五事。
爲殿最。
〈按。
元順帝定守令黜陟之法六事。
曰戶口增。
田野闢。
詞訟簡。
盜賊息。
賦役均。
及常平得法也。
麗制槩出於此。
〉 日有黑子。
○三月。
忠惠王妃德寧公主薨。
葬頃陵。
○流?官尹忠佐黃中吉等于遠地。
時。
禑年幼。
政出宰相。
而?官用事。
故諫官柳玽安宗源。
上書都堂。
言?官之害。
請擇忠謹者十餘人。
備掃除之役。
餘悉罷遣。
大司憲宋天逢等。
又上?言。
忠佐擅權受賂。
廣占土田之罪。
遂削官流遠地。
倭冦慶陽。
〈今稷山屬縣。
〉楊廣道廵問使韓邦彥。
與戰敗績。
○夏四月。
贊成事安師琦。
有罪自殺。
金義從者來。
李仁任安師琦待之厚。
樸尙衷?言。
金義殺使之罪。
在所當問。
而宰相待其從者甚厚。
是師琦嗾義。
其迹已見。
今不正罪。
禍自此始。
禑命下師琦獄。
師琦自刎死。
仍斬屍梟市。
仁任又言。
遣義如元者。
康舜龍趙希古成大庸。
並流遠地。
祔忠定王于太廟。
〈配享文貞公李嵓文忠公李仁復。
〉○五月。
擢安東府使李寶林。
爲大司憲。
寶林齊賢之孫。
有政事才。
甞知南原府。
時。
賦急不及辦。
民或破産。
會徵逋稅。
得布若幹。
啓按廉使。
使嘉之。
又出布佐之。
寶林善決訟。
奴婢訟官。
受直布口一匹。
緫得布六百五十匹。
擇鄕校三班各一人。
使典之。
支縣之急。
戒府吏無他用。
又以賓客絡繹。
斂以委積。
民甚苦。
又啓按廉。
得布糶米若幹。
舊有屯田。
恣吏爲姦。
寶林躬親其勞。
吏不敢罔。
得米二百石豆菽百五十石。
立法散斂。
存本用息。
度新墾田。
可收七十二石。
以供委積。
名曰濟用財。
於是。
民無橫斂。
〈此節用牧隱集。
〉所莅。
爲政嚴明。
遂擢拜是職。
禑引見。
與之酒曰。
憲府國家耳目。
敬哉。
北元使來。
遣人謝還於境上。
流典儀副令鄭道傳。
先是。
李仁任聞北元將納脫脫不花。
與百官盟于孝思殿。
呈書北元。
言元子禑已立。
脫脫不花妄生異心。
乞賜禁約。
左代言林樸。
典校令樸尙衷及道傳。
以先王決策事南。
今不當事北。
並不署名。
至是。
北元遣使來曰。
伯顔帖木兒王。
背我歸明。
赦爾國弑王之罪。
於是。
李仁任慶復興池奫欲迎之。
三司左尹金九容。
典理揔郞李崇仁。
應敎權近及道傳。
上書都堂曰。
若迎元使。
一國臣民。
皆陷於亂賊之科。
他日何面目見玄陵於地下乎。
仁任等卻不受。
令道傳迎元使。
道傳曰。
我當斬使首以來。
不爾。
縛送于明。
辭頗不遜。
仁任等怒。
乃流道傳于會津。
繼而大司成鄭夢周上書曰。
吾東僻在海外。
自我太祖。
起於唐季。
禮事中國。
其事之也。
視天下之義主而已。
頃者元氏播遷。
大明龍興。
我上昇王。
〈恭愍。
〉灼知天命。
奉表稱臣。
皇帝嘉之。
封以王爵。
錫貢相望者。
六年于玆矣。
今上卽位之初。
賊臣金義。
因禮送天使。
中路擅殺。
叛入北元。
與元遺孽。
謀納瀋王。
罪惡甚矣。
國家不惟不問金義之罪。
反使宰相金湑。
奉貢北方。
吳季南。
封疆之臣也。
擅殺定遼衛三人。
張子溫。
金義一行之人也。
不達定遼衛。
公然還國。
又置而不問。
今北使之來。
議遣大臣。
禮接上境。
乃曰。
不欲激怒北方。
以緩師也。
夫元氏失國。
遠來求食。
冀得一飽。
以延須臾之命。
名爲納君。
實自利也。
絶之則示我之彊。
事之則反驕其志。
其欲緩師。
實速之也。
竊聞其詔。
加我以大逆之罪。
因以赦之。
我本無罪。
又何赦焉。
國家若禮待其使而送之。
則是擧國臣民自蒙大逆之名。
爲臣子者。
其可忍乎。
又況朝廷初聞金義之事。
固已疑我矣。
又聞與元氏相通。
必謂我殺使與敵也。
若興問罪之師。
水陸幷進。
國家其將何辭以對之乎。
欲緩小敵之師。
實動天下之兵也。
此理甚明。
人所易曉。
人情忷忷。
恐生他變。
伏惟斷自宸衷。
執元使。
收元詔。
縛吳季南張子溫。
幷金義帶行之人。
送之京師。
則曖昧之罪。
不辨自明。
乃約與定遼衛。
養兵待變。
聲言向北。
則元氏遺種。
斂迹遠遁。
而國家之福無窮矣。
樸尙衷又上書。
言甚切至。
於是。
遣贊成事黃裳左副代言成石璘。
如江界。
慰還元使。
道傳。
雲敬之子。
以文學見稱。
恭愍時。
甞從我太祖東北面。
見號令明肅。
卒伍整齊。
進而密言曰。
美哉此軍。
何事不可。
太祖曰。
何謂也。
道傳謬言曰。
擊倭于東南方耳。
自是知天命之所在。
有攀附之意。
〈按。
自昔國家垂亡之世。
必有一種小人爲之蝥賊。
而其情狀不一。
伺候人主之意。
專務迎合。
盜竊一時之權寵者。
固小人之例態。
而其中亦有假仁以行詐。
飭躬以釣名。
默揣世運。
潛移化權者。
蓋其小人之?。
而猝莫得以辨之也。
鄭道傳以儒術進用。
有名當世。
恭讓策功之敎。
有曰。
學通天人。
識貫古今。
倡濂洛之道。
排異端之說。
革去弊政。
修明禮樂。
眞王佐之才也。
此言槩實事也。
當此之時。
孰不以道傳爲賢。
而豈知有賣國貪利之心蘊于中耶。
嗚呼。
孔子曰。
惡紫之奪朱。
惡鄭聲之亂雅樂。
其道傳之謂乎。
申文貞雲。
崔瑩死而麗無人。
道傳入而麗有賊。
信矣夫。
〉 六月。
大雨。
三角山崩。
○秋七月己未朔。
日食。
○下諫官李詹全伯英于獄。
杖流之。
殺評理田祿生判典校寺事樸尙衷。
幷流大司成鄭夢周及金九容李崇仁權近鄭思道等。
右獻納李詹。
左正言全伯英。
上?請誅李仁任池奫。
上護軍禹仁烈。
護軍韓理。
阿仁任意。
上書以爲。
諫官論宰相。
非細故也。
於是。
下詹伯英獄。
使崔瑩奫鞫之。
辭連尙衷祿生。
瑩杖鞫二人甚慘。
仁任曰。
不須殺此輩。
乃流之。
二人皆道死。
祿生有文武全才。
尙衷忼慨有大志。
博學善屬文。
行己莅官。
必以其道。
皆死非其罪。
時人惜之。
仁任又以夢周等諸人謀害己。
並流之。
〈按。
松京志曰。
李雲栽仁任之侄也。
憤仁任所爲。
休官入山。
以示不染。
〉 誘殺降倭。
不克。
先是。
倭藤經光。
率衆來降。
分處順天,燕歧等處。
至是。
諭全羅元帥金先緻諭殺。
先緻大具酒食。
欲因餉殺之。
謀洩。
經光遁去。
纔殺三人。
前此。
倭冦不殺人畜。
自是入冦。
屠殺無遺。
濱海州郡。
蕭然一空。
八月。
倭冦樂安寶城。
○改定都城五部戶數。
凡屋間架二十以上爲一戶。
出軍一丁。
間架少。
則或倂四五家爲一戶。
崔氏曰。
太祖置六衛。
衛有三十八領。
領各千人。
上下相維。
有唐府衛之遺意。
肅宗志呑女眞。
置別武班。
吏胥商賈僕隷緇髡。
皆隷焉。
已不合於古制。
毅明以來。
軍政一歸權奸。
及至倉卒調發。
括文武散職白丁雜色賤隷家僮。
無問賢愚。
皆編行伍。
或以屋架多少。
出丁有差。
軍政之不修至此。
雖欲禦侮保邦。
得乎。
以池奫爲西北面都體察使。
泥城萬戶飛報。
瀋王率金義及進奉使金湑。
已到信州。
於是。
以林堅味爲西京上元帥。
楊伯淵李元桂爲安州元帥。
羅世樸普老爲西海道元帥。
趙仁璧邊安烈爲東北面元帥。
徵諸道兵。
受奫節制。
奫又請發兵。
以李希泌爲都指揮使。
率兵爲後援。
徵諸寺住持僧戰馬各一匹。
又取諸寺田租。
充軍須。
以李琳爲西北面宣慰使。
往察事變。
九月。
倭入紫煙等島。
倭舶大集德積紫煙二島。
時。
將卒悉赴北征。
乃簽軍坊裡及諸陵戶。
又徵兵楊廣全羅慶尙道。
以我太祖及判三司崔瑩領之。
耀兵東西江。
以備之。
尋放還諸道兵。
冬十月。
以河允源爲大司憲。
允源書知非誤斷皇天降罰八字於栍。
每赴臺。
必掛後視事。
尋丁母憂。
廬墓卒。
十一月。
濟州作亂。
殺安撫使林完牧使樸允淸。
濟州人車玄有等。
焚官廨。
殺完及允淸馬畜使金桂生等以叛。
州人文臣輔星主高實開等。
起兵討誅之。
白虹貫日。
○流左正言金子粹。
時。
倭冦金海大丘。
都廵問使曺敏修。
連戰敗績。
又邀擊於密城。
斬數十級。
禑遣中使。
賜衣酒。
命子粹製回敎。
子粹以其功不掩罪辭之。
禑怒。
下子粹獄。
命池奫鞫之。
奫欲坐以違旨。
子粹曰。
先王置諫官。
所以補君之失也。
自古王言有不可。
諫官爭之。
願諸公察國家置諫官之意。
奫議杖流。
金續命入白太後言。
諫官雖忤旨。
不宜重論。
遂免杖。
流突山戍。
〈在今順天府東百七十裡。
〉 十二月。
大霧。
○倭冦楊廣濱海州郡。
丙辰二年春正月。
遣使賀正于明。
去冬。
遣密直副使金寶生。
如京師賀正。
阻風泊喬桐。
至是復遣。
二月。
令?官被竄者。
皆許從便。
李仁任請。
尹忠佐等流竄?官。
皆許從便。
政堂洪仲宣曰。
諫官之直言貶斥。
無一還者。
而反釋此輩。
何以爲國乎。
流三司右司金續命。
○三月。
日無光。
○投般若于臨津。
辛旽婢般若。
夜潛入太後宮。
啼號曰。
我實生主上。
何母韓氏耶。
太後黜之。
李仁任下般若于獄。
臺諫廵衛府雜治之。
般若指新創中門號曰。
天若知吾寃。
此門必頹。
俄而門自頹。
人頗異之。
竟投般若于臨津。
般若之被鞫也。
兩府集興國寺辨之。
密直權仲和。
以書筵進講不至。
續命謂堂吏曰。
王母未定。
宜速辨以解國人之惑。
何用書筵爲。
歎曰。
天下未辨其父者。
容或有之。
未辨其母者。
我未聞也。
時。
仁任及池奫等專權。
惡續命之強直敢言。
嗾司議金濤。
劾續命發口不可道之言。
請鞫治。
太後力救。
乃流文義縣。
夏四月。
放僧惠勤于密城郡。
時。
惠勤於楊州檜巖寺。
設文殊會。
中外士女。
爭賫布帛果餠施與。
寺門塡咽。
都堂禁之不得。
乃放于密城。
行至驪興神勒寺死。
惠勤卽其徒所謂懶翁也。
五月。
復國子監試。
罷對策取士法。
初。
恭愍王以監試無益罷之。
至是復之。
洪仲宣知貢擧。
革林樸所建對策取士之法。
復以詩賦取士。
罷鄕試會試殿試。
議者非之。
地大震。
○鴟巖吼。
○六月。
大旱禁酒。
禑謂宰相曰。
宮中亦不宜用酒。
宰相以爲不可。
禑曰。
予性不好酒。
自今不復飮。
彗星見于文昌。
○赦。
以太後不豫也。
秋七月。
杖流全羅道元帥河乙沚。
乙沚簽軍於額外。
又簽煙戶軍及別軍。
民頗失業。
以兵馬使柳濚代乙沚。
時。
倭冦榮山。
焚戰艦。
又冦羅州。
乙沚聞濚來代。
棄軍歸晉州農莊。
倭乘隙焚元帥營。
人無敢拒者。
是以大敗。
杖流乙沚河東縣。
金湑自北元逃還。
湑前奉使如元被拘。
至是。
自納哈出營逃還言。
本國僧小英。
寄書瀋王。
使引兵來。
下小英鞫之。
果服。
乃沉于碧瀾渡。
倭陷公州。
楊廣道元帥樸仁桂死之。
時。
倭冦橫行南界。
遂自扶餘陷公州。
又冦石城連山。
仁桂迎戰。
墮馬被殺。
賊屠開泰寺。
仁桂素得民心。
時號賢將。
及死。
中外喪膽。
未幾。
倭兵又冦古阜泰山〈今泰仁〉興德保安〈今扶安〉仁義〈今泰仁屬縣〉金堤長城等縣。
又陷全州。
判三司事崔瑩。
大破倭兵于鴻山。
瑩聞樸仁桂敗死。
自請擊倭曰。
失今不制。
後難圖也。
臣身雖老。
志則不衰。
但欲安社稷耳。
諸將以老止之。
不聽。
率其麾下。
不宿而行。
時賊使老弱乘舟。
示若將還。
潛遣勇銳數百。
深入冦掠。
所過望風。
無敢當者。
至鴻山。
大肆殺虜。
勢甚盛。
瑩與楊廣道都廵問使崔公哲助戰元帥康永兵馬使樸秀年等。
趣鴻山。
將戰。
瑩先據險隘。
三面皆絶壁。
惟一路可通。
諸將畏?不進。
瑩身先士卒。
盡銳突進。
賊披靡。
有一賊隱林薄。
射瑩中唇。
血淋漓。
神色自若。
射賊應弦而倒。
遂大破之。
俘斬殆盡。
由是威名大振。
八月。
以乳媼張氏爲韓國夫人。
初。
密直金鋐。
以婢金莊。
賂辛旽。
爲禑乳母。
張氏卽金莊也。
九月。
西北面蝗。
○定品米法。
以軍餉不足。
令京外隨職品出米。
三四品三石。
五六品二石。
從品秩而降。
時官爵猥濫。
工商賤隷皆冐受。
故品米之出多額焉。
閏月。
改葬韓氏于懿陵。
有及第韓畧者。
自言韓氏宗人。
言韓氏卒。
與族僧能祐。
火其屍。
收骨厝于奉恩寺松林。
乃於寺之北岡。
發燒骨一缸。
備儀物。
移葬顯陵西。
略無才行。
有口辨。
禑欲以美官授之。
擬持平。
政房提調慶復興曰。
古制。
外戚不除言官。
請除他官。
禑強之。
終不授。
冬十月。
羅興儒還自日本。
日本遣僧良柔報聘。
興儒之還。
其國僧周佐寄書曰。
惟我西海道一路九州。
亂臣割據。
不納貢賦。
且二十餘年矣。
西邊海道。
頑民觀釁出冦。
非我所爲。
是故本國遣將征討。
深入其地。
兩陣交鋒。
日以相戰。
庶幾克復九州。
則誓天指日。
禁約海冦。
倭冦江華。
○倭冦韓州。
崔公哲擊敗之。
○遣使如北元。
北元河南王擴廓帖木兒。
遣使貽書於王。
開陳利害。
請與夾攻大明。
又歸我行人文天式。
朝廷遂遣密直副使孫彥。
如北元。
陳父子相傳之義。
請執送瀋王。
又遣使報聘于納哈出。
納哈出曰。
我本非與高麗戰。
伯顔帖木兒王。
遣年少李將軍擊我。
幾不免。
李將軍無恙乎。
用兵如神。
眞天才也。
將任大事於汝國矣。
納哈出之妹。
甞在軍中。
見太祖神武。
心悅之。
亦曰。
斯人也天下無雙。
十一月。
池奫殺前典校令林樸。
奫以事惡樸。
遂嗾執義金承得等。
上書劾樸黨附辛旽之罪。
又言。
樸不書呈省書。
將謀立瀋王。
請誅之。
於是。
鎖緻典法。
杖百流務安。
中道蹋殺之。
祔敬孝王于太廟。
以韓氏祔。
辛巳祔。
大雨震電。
不克祔。
己亥乃祔。
以忠惠王母弟之故。
同一室。
以韓氏祔。
祭魯國公主于別室。
〈配享正獻公王煦。
文忠公李齊賢。
文忠公李公遂。
襄平公曺益淸。
文僖公柳淑。
〉 十二月。
倭冦合浦。
元帥金縝。
與戰敗績。
倭焚合浦營。
屠燒梁蔚二州及義昌〈今昌原〉會原〈今昌原屬縣〉鹹安鎭海固城班城〈今晉州屬縣〉東平東萊機張等縣。
先是。
元帥金縝。
大集一道娼妓有姿色者。
與麾下晝夜酣飮。
軍中號曰。
燒酒徒。
以縝嗜燒酒也。
卒伍偏裨。
有犯必箠。
一軍憤怨。
及冦至。
軍士卻立不戰曰。
元帥使燒酒徒擊賊。
我輩何爲。
以故大敗。
廢縝爲民。
流嘉德島。
以池奫爲贊成事。
尹邦彥爲密直提學。
是日。
除官宰樞。
至五十九。
李仁任池奫。
提調政房。
各樹其黨。
臺諫將帥守令。
皆其親舊。
至於市井工匠。
無不夤緣除拜。
或不足則添設無限。
時人謂之煙戶政。
又權臣弄權。
隱政批。
待貨賂賄來。
累日而始下。
時謂隱批。
丁巳三年春二月。
北元冊命使來。
○始行北元宣光年號。
○倭冦慶陽平澤。
楊廣副元帥印海。
與戰不克。
於是。
召募良家子弟善射禦者及郡縣吏有膂力者。
防倭。
各道要衝。
皆置防護。
以遏流民。
修築沿海州郡山城。
三月。
池奫伏誅。
奫與李仁任。
勢逼有隙。
奫客金允升華之元李悅金承得。
結爲朋黨。
自謂池門四傑。
私議仁任厚接北使停洪武年號之非。
仁任聞之。
以爲誹謗朝廷。
鞫流悅之元承得。
又嗾臺諫。
劾允升。
於是。
允升陰與奫謀去仁任。
因欲除慶復興崔瑩李希泌李琳都吉敷等。
仁任知其狀。
與復興瑩白禑。
誅奫允升。
遣人斬之元等於配所。
奫起行伍。
至宰相。
通禑乳媼。
夤緣有寵。
貪淫譎詐。
賣官鬻獄。
及誅。
人皆快之。
遣使如北元。
謝冊命。
遣三司使李子松如元。
元朝群臣。
見子松朝服行禮。
皆泣曰。
自我播遷。
困於行間。
不圖今日復見禮儀。
待之甚厚。
自是。
使價往來不絶。
赦。
○倭入窄梁。
遂冦江華。
倭冦西鄙。
以海州須彌寺。
爲日本脈。
設文殊道塲禳之。
倭夜入窄梁。
焚戰艦五十餘艘。
海明如晝。
死者千餘人。
萬戶孫光裕。
中流矢。
乘釣船僅免。
先是。
崔瑩戒光裕曰。
耀兵窄梁江口。
愼勿出海。
是日。
光裕出窄梁。
大醉熟眠。
賊突至遂敗。
倭入江華。
萬戶金之瑞。
府使郭彥龍遁。
賊大掠。
虜之瑞妻而去。
京城大震。
以崔瑩爲六道都統使。
慶復興爲守城都統使。
李仁任爲京畿都統使。
李希泌爲東江都元帥。
睦仁吉林堅味等十一人副之。
受復興節度。
黃裳爲西江都元帥。
我太祖與楊伯淵邊安烈等十人副之。
受仁任節度。
徵諸道僧。
造戰艦。
時。
倭冦連陷楊廣道諸城。
充斥內地。
所過州郡。
蕭然無復人煙。
判開城府事羅世。
擊走江華倭賊。
世上書曰。
臣非有文章可以華國。
又非衣冠之後。
得處肉食之列。
常思效死。
以報萬一。
請提兵入江華。
擊走倭賊。
禑壯其志。
使與李元桂姜永樸壽年等擊之。
崔瑩次昇川府以備之。
賊乃棄江華。
退冦守安〈今廢縣在通津東二十裡〉通津等縣。
至童城。
〈今廢縣在通津南十五裡。
〉語曰。
無人呵禁。
誠樂土也。
時。
有自賊中逃還者言。
賊常言所可畏者。
唯白髮崔萬戶而已。
鴻山之戰。
崔萬戶至。
則士卒爭先躍馬蹴踏。
甚可畏也。
夏四月。
點五部丁壯爲兵。
點五部丁壯爲兵。
計屋十間出一丁。
九間以下。
出資糧器仗。
崔瑩又啓。
喬桐江華。
禦倭要害之地。
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