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

關燈
上 〈起甲辰高麗恭愍王十三年盡甲寅恭愍王二十三年〉 甲辰十三年春正月。

    崔濡引兵渡江。

    諸軍與戰敗績。

    濡入宣川。

     先是。

    安遇慶屯義州。

    移書婆娑府脫脫禾孫曰。

    崔濡等侮弄朝廷。

    立庶孽爲王。

    亂臣賊子。

    人得以誅之。

    今以精兵。

    往討逆黨。

    大軍一擧。

    人心憤怒。

    氣焰如火。

    所觸必焚。

    無辜受禍。

    本職所管各部。

    收入山寨。

    遠避軍鋒。

    遂令兵馬使金定瑞玉天桂。

    分守要害。

    宋芬碩守弓庫門。

    至是夜半。

    濡以元兵一萬。

    到椒島。

    黎明渡江。

    圍弓庫門。

    遇慶身先士卒。

    與麾下七戰卻之。

    賊登山。

    覘我軍寡無援。

    分步騎爲七隊。

    皷譟齊進。

    我軍不能支。

    奔入義州城。

    郞將崔黑驢。

    壯士也。

    下馬執槊。

    立門外。

    賊不得逼。

    遅軍畢入。

    上馬徐驅而還。

    李龜壽洪瑄池龍壽等來救。

    屢戰不利。

    瑄馬蹶被擒。

    我軍大敗。

    走保安州城。

    濡入據宣川。

     以崔瑩爲都廵慰使。

    將兵趍安州。

    節度使諸軍。

     時諸軍旣敗。

    中外洶懼。

    王遂命瑩。

    瑩聞命卽行。

    飭勵將卒。

    誓必滅賊。

    朝野恃以無恐。

    瑩道遇亡卒。

    輒斬以徇。

    於是軍令始肅。

     籍平昌縣令裵仲連家。

     以貪殘不法故也。

     以金續命爲西北面軆覆使。

     時。

    軍卒經歲寒餓。

    着簑自溫。

    鬥米換馬。

    亡卒行乞滿道。

    路殣相繼。

    用事之臣。

    壅蔽不聞。

    軆覆使。

    雖相望於道。

    軍中虗實。

    王竟莫之知。

     女眞入冦。

    陷和州以北。

     初。

    北人金方卦。

    娶我度祖女。

    生三善三介。

    生長女眞。

    膂力過人。

    善騎射。

    聚惡少。

    橫行北邊。

    畏我太祖。

    不敢肆。

    時。

    我太祖自東北面。

    率精騎一千。

    赴西師。

    三善等乘虗。

    誘女眞。

    冦忽面三撒。

    王命交州道兵馬使成士達。

    發精騎五百往擊之。

    賊陷和州。

    守將全以道李煕。

    棄軍走還。

    都指揮使韓方信。

    兵馬使金貴。

    進兵亦潰。

    退保鐵關。

    〈在今德源北十五裡。

    〉和州以北皆沒。

     崔瑩討崔濡軍。

    太敗之。

    濡及?思帖木兒遁去。

     瑩至軍。

    我太祖及李珣禹磾樸椿等。

    引軍來會。

    軍勢復振。

    濡候騎至定州。

    安遇慶將精騎三百。

    掩擊敗之。

    虜其將宋臣吉。

    刳以徇軍。

    賊奪氣。

    至是。

    遇慶李龜壽池龍壽及羅世。

    代洪瑄以來。

    爲左翼。

    珣磾春及我太祖。

    爲右翼。

    瑩爲中軍。

    行至定州。

    太祖見諸將退北。

    言其怯懦不力戰。

    諸將忌之。

    時賊已屯隨州〈今屬定州。

    廢郡在州南十五裡。

    〉之?川。

    〈在定州東五裡。

    〉諸將謂太祖曰。

    明日之戰。

    君獨當之。

    明日。

    賊分爲三隊。

    太祖居中。

    手下老將二人。

    各當其一隊。

    奮擊之。

    太祖馬陷泥中。

    甚危。

    馬奮躍出。

    衆皆驚異。

    太祖射賊將數人。

    與二老將。

    合擊大破之。

    賊奔崩。

    惟塵埃蔽空而已。

    初。

    濡啗蒙漢軍以利曰。

    新王來。

    則高麗將士不戰而散。

    事定。

    賞以宰相以下家産。

    衆皆信之。

    及渡江。

    我軍堅拒。

    及?川之敗。

    乃知墮濡計。

    夜詐爲我軍狀。

    呼噪驚動。

    濡遂焚營。

    渡江而走。

    我軍追之不及。

    柳仁雨康之衍安福從等。

    罷憊在後。

    執殺之。

    濡軍還燕京者。

    統十七騎。

    時。

    我軍士亦久征凍餓。

    及罷兵。

    生還者百才一二。

     二月。

    我太祖擊女眞大破之。

    悉復東北諸城。

     太祖自西北面。

    引軍至鐵關。

    將士皆喜。

    膽氣自倍。

    太祖遂與韓方信金貴。

    三面進攻三善等大敗之。

    悉復和威等州。

    三善三介奔女眞。

    終不反。

     以慶千興爲左侍中。

    我太祖爲密直副使。

     我太祖屢立戰功。

    自是。

    王賴倚益重。

    拜密直副使。

    賜端誠亮節翊戴功臣號。

    太祖爲將。

    號令明信。

    豁達寬仁。

    投戈之隙。

    引名儒。

    商礭經史。

    樂觀大學衍義。

    慨然有挽回世道之志。

    勇略蓋世。

    英銳絶倫。

    一時物望。

    莫不注意。

     罷京城戍卒。

    ○西北面兵馬使丁贊。

    下獄死。

     贊麾下睦忠。

    仁吉之從弟也。

    恃勢驕橫。

    贊制之不能禁。

    忠怨之。

    誣告贊與德興君通。

    下廵軍。

    憂憤而卒。

    贊性寬博有武藝。

    時人惜之。

     彗星四幷出。

     在太微大角北鬥氐。

    色赤。

    長尺餘。

     三月。

    倭冦南邊。

    京坼兵馬使邊光秀李善。

    與戰於伊作島。

    大敗。

     倭船二百餘艘泊葛島。

    〈在順天伏浦東南。

    伏浦在府東四十五裡。

    〉冦掠沿海州郡。

    河東固城泗川金海密城梁州皆被害。

    全羅道漕船不通。

    王命京坼左右道兵馬使邊光秀李善等。

    選東北面武士及喬桐江華東西江戰船八十艘領之。

    至代島。

    有被虜者逃來。

    告賊伏兵伊作島。

    〈今作伊則島。

    德積島在今仁川府西一百二十裡。

    又其南爲禿甲島。

    又其東伊則島。

    幷屬南陽。

    〉不可輕進。

    善不聽。

    皷噪先進。

    賊以二艘逆之。

    佯退。

    俄而賊五十餘艘圍之。

    判官李芬孫。

    中郞將李和尙。

    死之。

    諸兵船望之喪魄。

    投海死者十八九。

    光秀等不戰而退。

    戰卒大呼曰。

    兵馬使何棄卒而退耶。

    願小駐。

    爲國家破賊。

    光秀等終不救。

    士卒氣益沮喪。

    由是大敗。

    惟副使樸成龍力戰。

    全船而來。

    於是。

    東西江哭聲相聞。

    光秀等竟不坐。

    未幾。

    全羅道都廵禦使金鋐。

    領漕船至內浦。

    與倭戰敗績。

    死者太半。

    鋐以羅州豪右。

    賄權要得爵。

    剝民掊克。

    無所不至。

    至是。

    嬖倖之受賂者多譽之。

    王賜內醞迎勞。

    人多憤恨。

     張士誠遣使來聘。

    ○五月。

    慶尙道都廵問使金續命。

    擊倭於鎭海。

    殲之。

     倭賊三千餘人。

    入冦鎭海縣。

    續命帥兵急擊之。

    賊蒼黃不暇乘船。

    乃登縣之北山。

    斫木爲鹿角柵守之。

    續命復進兵大敗之。

     鐵城府院君李嵒卒。

     嵒少有公輔器。

    謹守繩墨。

    居家不問有無。

    以圖書自娛。

    書法妙一時。

    甞手寫太甲篇獻王。

    語其子岡曰。

    汝志之。

    吾旣老矣。

    無官守。

    無言責。

    當以格君心爲務。

    〈謚文貞號杏村。

    〉 遣使報聘于張士誠。

     時。

    士誠連遣使。

    遂遣大護軍李成林典校副令李靭報之。

    士誠又遣使。

    獻玉纓玉頂子綵段等物。

    先是。

    遣田祿生。

    報方國珍。

    國珍亦遣使偕祿生來。

    獻沉香弓矢及玉海通志等書。

     六月。

    有狼入城。

     時。

    乕數入京城。

     倭冦海豊。

    〈今豊德。

    〉入窄梁。

    ○秋七月。

    選諸道良家子弟。

    充宿衛。

     選充入衛。

    番上宿衛。

    分隷五軍。

    屯京城四門外。

    惟江陵道屯其道。

    以備東北。

     八月。

    判密直司事吳仁澤。

    副使金達祥。

    有罪流之。

     先時。

    國家連年興師。

    帑藏匱竭。

    有功者皆賞以官。

    仁澤達祥。

    建議添設文武官。

    遂典銓注。

    赴征將士。

    皆得超遷。

    人樂從軍。

    然請謁大盛。

    賄賂公行。

    工匠賤隷。

    無不除授。

    官爵大濫。

    至是。

    王宣旨。

    流仁澤于淸州。

    達祥于沃川。

    國人大悅。

     冬十月。

    元遣使復王位。

    檻送崔濡。

     初。

    崔濡因元權臣搠思監及宦者樸不花。

    搆誣廢王。

    至發兵而來。

    旣敗還。

    又託權勢。

    謀起大兵復東。

    且請于元主曰。

    如得還國。

    盡發丁壯。

    充天子衛兵。

    又獻糧餉及女子。

    歲以爲常。

    慶尙全羅。

    置倭人萬戶府。

    招倭人授金符。

    使爲上國之援。

    李公遂李子松林樸等。

    爲書納竹杖中。

    送傔人。

    衣襤縷爲乞人狀。

    聞道來報曰。

    勿謂德興已敗。

    謹備之。

    於是。

    本國始知公遂等不屈之狀。

    時。

    丞相孛羅帖木兒等以爲。

    高麗王有功無罪。

    而爲小人所困。

    盍先申理。

    監察禦史紐憐。

    上言訟王之功。

    且言濡惡。

    元主卽收塔思帖木兒印章。

    置永平府。

    命王復位。

    遣翰林承旨奇田龍宣詔。

    檻送崔濡。

    使至。

    都堂請王郊迎。

    王不從。

    命百官迎之。

    且曰。

    詔使若問不郊迎。

    宜對曰。

    寡君甞獲罪天朝貶爵。

    今雖復位。

    未承明命。

    不敢迎詔。

    及元使至行省。

    王以便服聽旨。

    乃具冕服拜命。

     遣贊成事李仁復。

    如元謝復位。

    ○領都僉議事李公遂。

    還自元。

     公遂在元。

    執節不貳。

    仕爲太常卿。

    及辭職東還。

    忠義聞天下。

    出燕京齊化門。

    令蒼頭吹笛曰。

    天下之樂。

    復有加於此者乎。

    中途馬困。

    蒼頭以矢買束菽飼之。

    公遂曰。

    何故奪窮民食乎。

    截綿布償之。

    閭山店無人。

    粟積于野。

    從者又取飼馬。

    公遂問粟一束直布幾尺。

    如其言。

    書布兩端。

    置粟積中。

    從者曰。

    人必取去。

    何益。

    曰。

    吾固知之。

    然必如是。

    吾心得安。

    德興之變。

    柳仁雨等皆附之。

    惟公遂及李子松洪淳金庾許綱黃大豆張子溫等不從。

    久居燕。

    錢糧匱竭。

    終始不貳。

    皆擢拜以褒之。

     以林樸爲中書舍人。

     樸東還。

    王謂曰。

    德興誘以華秩。

    汝不從。

    吾亦以華秩褒之。

    乃除是職。

    樸?上正心論相二十條。

    王益重之。

     十一月。

    崔濡伏誅。

    十二月。

    倭入祖江。

    〈在今德豊之德水縣縣在府東三十裡。

    〉遣贊成事崔瑩擊之。

     乙巳十四年春正月。

    地震。

    ○二月。

    赦。

     以公主有娠彌月。

    赦二罪以下。

    監察大夫田祿生。

    掌令李茂芳。

    擇情不可原者。

    復囚之。

    公主病劇。

    令有司遍禱山川佛宇。

    又赦一罪。

    王焚香端坐。

    暫不離側。

     王妃承懿公主薨。

     甲辰。

    公主竟以難産薨。

    王痛甚。

    不知所爲。

    轍朝三日。

    百官玄冠素服。

    置殯殿國葬造墓佛齋四都監。

    各置判事使副使判官錄事。

    又設十三色。

    各置別監。

    以供喪事。

    令各司設奠。

    賞其豊潔者。

    於是。

    爭務華侈。

    至有稱貸以辨者。

    王素信釋敎。

    至是。

    大張佛事。

    設懺經會。

    每七日。

    令羣僧梵唄隨魂輿。

    自殯殿至寺門。

    幡幢蔽路。

    鐃皷喧天。

    或以錦繡蒙其佛宇。

    觀者眩眼。

    遣使如元告哀。

    上謚曰仁德恭明慈睿宣安王太後。

    後元贈魯國徽翼大長公主。

     三月。

    倭冦喬桐江華。

     旣而入昌陵。

    取世祖眞以歸。

    命崔瑩金續命安遇慶李龜壽等。

    先後鎭東西江禦之。

     黃霧四塞。

    ○元遣使冊王。

     冊爲太尉。

    又以壬寅平紅賊功。

    宣授韓方信安遇慶黃裳李龜壽等官。

    裳以善射聞於天下。

    甞入元。

    順帝親引其臂觀之。

     以柳濯爲侍中。

    慶千興守侍中。

    李仁復宋卿安遇慶崔瑩李龜壽。

    爲贊成事。

    ○夏四月。

    張士誠遣使來聘。

    ○葬宣安王後于于正陵。

    〈在今開城府西二十四裡鳳鳴山中。

    〉 壬辰。

    將葬正陵。

    王命畵儀衛次第山陵制度。

    觀之流涕。

    喪事依齊國長主例。

    窮奢極侈。

    府庫虛竭。

    王惑浮屠說。

    欲大葬。

    柳濯不可。

    乃止。

    濯於葬事。

    多不稱王意。

    王嗛之。

    王手寫公主眞。

    日夜對食悲泣。

    三年不禦肉膳。

    朝臣除拜上官朝辭朝參。

    皆詣陵下行禮。

    至節祠。

    盛饌助奠。

    愈久愈謹。

    置守戶百十四田二千二百四十結奴婢四十六口布一萬五千二百餘匹。

    以資冥福。

    王與羣臣同盟曰。

    後代侵盜奪用者。

    神必殛之。

    以雲岩寺爲正陵願刹。

    給寺僧米月三十石。

    凡所供給。

    無不至。

    寺僧又請給餉客需於都堂。

    宰樞重違其請。

    給轉輸都監米五十石。

    贊成李成瑞在告。

    吏奉牒請署。

    成瑞歎曰。

    我年十三始仕。

    二十九入宰府。

    今年五十一。

    歷己亥之旱辛醜之賊。

    兇荒亂離極矣。

    未聞有倉廩罄竭而俸祿不給。

    今頒祿不給。

    而於雲菴僧。

    惟其所欲。

    請養居僧則與之。

    請食役夫則與之。

    又給餉客之費。

    以有限之財。

    供無已之求。

    國焉得不匱。

    遂不署。

     遣使如元。

    不至而復。

     以亂道梗也。

     五月。

    以僧遍照爲師傅。

    咨訪國政。

     照字耀空。

    靈山人玉川寺奴也。

    幼爲僧。

    以母賤。

    不見齒於其類。

    先是。

    王夢人拔釰刺己。

    有僧救之得免。

    會。

    金元命以照見。

    其貌惟肖。

    王大異之。

    與語。

    照雖目不知書。

    聦慧辨給。

    自謂得道。

    詭爲大言。

    輒中旨。

    由是。

    屢召入內。

    與之談空。

    照甞遊京都。

    勸緣誑誘。

    恣爲奸淫。

    自見王。

    務矯餙。

    枯槁其形。

    雖盛夏隆冬。

    常衣一破衲。

    王益重之。

    凡饋服食潔凈。

    至於足襪。

    必頂戴緻敬。

    李承慶見之曰。

    亂國家者必此髡也。

    鄭世雲亦以爲妖僧。

    欲殺之。

    王密令避之。

    二人死。

    照髮而爲頭陁。

    復來謁王。

    始入內用事。

    賜號淸閑居士。

    至是。

    稱爲師傅。

    咨訪國政。

    言無不從。

    人多附之。

    士大夫之妻。

    以爲神僧。

    聽法求福而至。

    照輒私焉。

    照旣得幸於王。

    其迹甚秘。

    李仁復韓修言於王曰。

    此非端人。

    他日必有變。

    請遠之。

    李齊賢亦言。

    其骨法類古之?人。

    必貽後患。

    王幷不聽。

     地震。

    ○罷贊成事李仁復。

    貶贊成事崔瑩。

    爲鷄林尹。

    以金普李春富爲贊成事。

    任君輔金蘭樸曦爲密直副使。

     遍照旣得志。

    恣行威福。

    主於金蘭家。

    蘭以二處女與之。

    瑩聞而責之。

    照由是益惡瑩。

    會。

    瑩與慶千興。

    率私兵大獵東郊。

    時方旱蝗。

    識者譏之。

    照因是譖于王。

    王使人讓瑩。

    爲鷄林尹。

    瑩聞命向闕歎曰。

    今之得罪者。

    鮮克保全。

    吾得尹鷄林。

    聖恩厚矣。

    遂行。

    仁復亦以惡照罷。

    普春富等。

    皆照所善也。

     流贊成事李龜壽等于遠州。

     流龜壽及評理梁伯益判密直樸椿芮城君石文成宦者晉原府院君金壽萬。

    皆籍其家。

    照之所譖也。

    命柳濯李仁任。

    掌庶政于都堂。

    金蘭任君輔睦仁吉。

    掌庶務于宮中。

    慶千興不得與聞政事。

     京畿蝗。

    ○六月。

    罷侍中李公遂慶千興判三司事李壽山政堂文學元松壽。

    以金普爲侍中。

    李仁任爲贊成事。

     遍照忌公遂名望。

    公遂以盛滿自戒。

    杜門不出。

    千興壽山松壽等。

    皆被譖罷。

     秋七月。

    遣人鞠崔瑩李龜壽等。

    削職遠流。

     遍照誣。

    瑩等交結內臣金壽萬。

    離間上下。

    分遣其黨李得林吳季南等。

    鞫訊瑩龜壽。

    瑩等皆誣服請速刑。

    削瑩龜壽梁伯益樸椿等官。

    並籍家財。

    流之遠地。

    時。

    護軍牛宣佐。

    殺人而逃。

    掌令許少遊。

    以季南爲宣佐故舊。

    收季南家奴。

    王以季南方鞫瑩等。

    命勿問。

    少遊不從。

    王怒竄少遊爲戍卒。

    少遊歎曰。

    臣罪當誅。

    天王聖明。

    聞者傷之。

     封遍照爲眞平侯。

     時。

    照勢日盛。

    每當注擬。

    自稱擧賢良。

    及除目下。

    所擢拔皆其所善也。

     牟尼奴生。

     王常憂無嗣。

    牟尼奴以是歲生。

    王自言美婦在辛旽家。

    聞其宜子。

    幸之有此兒。

    密養于旽家。

    外人莫知也。

     八月。

    方國珍遣使來聘。

     時。

    方國珍張士誠通聘相望。

    隻禮厚迎送而已。

    屢聘而後或一報之。

     瑞寧君柳淑。

    緻仕歸田裡。

     初。

    淑爲評理。

    王以手敎賜嬖人公州倉米。

    按廉李之泰曰。

    王命必由兩府而下。

    且兵糧不可虗以與人。

    不奉命。

    王怒。

    罪且不測。

    淑固執不可。

    王怒甚曰。

    事皆由卿耶。

    目淑曰出。

    淑趍出。

    王復召之。

    淑具以之泰語白王。

    且曰。

    殿下怒不已。

    臣恐後世以爲口實。

    王怒解。

    置不問。

    他日。

    淑謝曰。

    臣受恩旣久。

    而無纖芥之效。

    反以口舌。

    妄觸天威。

    罪在不赦。

    王賜黃金以慰之曰。

    賞卿之言也。

    淑以盛滿乞骸。

    封瑞興君。

    後爲贊成。

    又忤遍照罷。

    封瑞寧君。

    淑見王多猜忌。

    功臣少有全者。

    告病不朝。

    不通賓客者數月。

    時。

    照出入禁闥。

    淑稍抑之。

    及進用。

    中傷大臣。

    虐焰可畏。

    每招淑。

    淑不往。

    照深禦之。

    且惡淑忠直。

    讒毀百端。

    王稍信之。

    召淑執手歎曰。

    予倚卿。

    永作股肱。

    何其衰耗乃爾。

    卿其言志。

    惟卿所欲。

    淑乞退田裡。

    許之。

    將相大臣門生故吏。

    鹹餞于郊。

    觀者咨嗟。

    嘉其明哲。

    淑蔔築伊山縣〈今德山〉伽倻山。

    〈在今德山縣西十一裡。

    〉優遊以自老。

    淑旣去。

    照勢日熾。

    無所忌憚。

    王猶不忘淑。

    稱之不已。

    〈淑之去。

    樵隱李仁復寄詩雲。

    已向危時安社稷。

    更從平地作神仙。

    時人傳誦。

    〉 九月。

    以權適爲贊成事。

    〈適準之子也。

    〉○罷金普。

     時。

    任君輔雖因遍照復相。

    內懷慚愧。

    嘗白王曰。

    崔瑩李龜壽等。

    皆癸卯功臣。

    定亂安社。

    將宥十世。

    何罪貶黜。

    且師傅本僧也。

    雖國朝乏人。

    豈可使賤僧爲政。

    取笑天下。

    王不聽。

    君輔退謂人曰。

    以累葉衣冠。

    幸蒙上恩。

    承乏政府。

    使無識僧得肆其奸。

    後世其謂我何。

    侍中金普亦屢言於王。

    遍照譖而罷。

    因欲並斥君輔。

    王曰。

    普與君輔。

    同時復進。

    今復無故盡逐。

    人謂我與卿進退太輕。

    不如姑待後日。

    自是。

    君輔雖在政府。

    不復預聞國事。

     冬十二月。

    賜辛旽燮理保世等十字功臣號。

    領都僉議司事鷲城府院君。

     遍照始稱姓辛名旽。

    初。

    王在位日久。

    宰相多不稱意。

    甞以爲。

    世臣大族。

    親黨根連。

    互爲掩蔽。

    草野新進。

    矯情餙行。

    以取名望。

    及其貴顯。

    連姻大族。

    盡棄其初。

    儒生懦而少剛。

    又有門生座主同年之號。

    黨比循情。

    三者皆不足用。

    思得離世獨立之人。

    以革因循之弊。

    及見旽。

    以爲得道寡欲。

    且出微賤。

    更無親比。

    任事徑行無顧籍。

    故拔於髡緇。

    授以國政而不疑也。

    旽陽爲不肯。

    以堅王意。

    王強之。

    旽曰。

    甞聞王多信讒間。

    愼勿如此。

    乃可福利世間也。

    王乃手寫盟辭曰。

    師救我。

    我救師。

    死生以之。

    無惑人言。

    佛天證明。

    於是。

    旽用事三旬。

    讒毀大臣。

    罷逐殆盡。

    冢宰臺諫。

    皆出其口。

    領都僉議久虗其位。

    至是。

    爲守正履順論道燮理保世功臣壁上三韓三重大匡領都僉議使司事判重房監察司事鷲城府院君提調僧錄事司兼判書雲觀事。

    內外大權。

    一総於旽矣。

    始出禁中。

    寓奇顯家。

    百官詣門議事。

    旽引讖辰巳聖人出之語曰。

    聖人豈非我歟。

    旽通顯妻。

    使主中饋。

    顯與其妻。

    朝夕侍側。

    若老奴婢。

    旽貪淫日甚。

    貨賂輻湊。

    居家。

    酒肉聲色。

    恣其所欲。

    謁王則淸談淡日。

    齕菜果茗飮。

    王謂有僧行。

    信重之。

    旽以金元命薦己。

    令兼鷹揚軍上護軍。

    掌八衛四十二都府兵。

     罷密直提學李達衷。

     王以達衷爲名儒擢用。

    時。

    辛旽方用事。

    達衷於廣坐謂旽曰。

    人言公酒色過度。

    旽不悅。

    未幾見罷。

     丙午十五年春正月。

    前密直提學鄭雲敬卒。

     雲敬剛直善治民。

    初補尙州司錄。

    有誣告龍宮監務贓者。

    按廉遣雲敬鞫之。

    雲敬之龍宮。

    見監務。

    不問而還曰。

    吏之貪汚。

    雖曰惡德。

    非才足弄法威足畏人者。

    不能。

    今監務老且不勝任。

    誰肯賂乎。

    按廉果知其誣。

    嘆曰。

    近官吏尙苛酷。

    司錄誠長者也。

    遷福州判官。

    州吏權援。

    嘗與雲敬同學。

    至是。

    持酒來謁。

    雲敬與飮曰。

    今與若。

    不忘舊也。

    明日犯法。

    恐判官不汝貸也。

    州有僧於甕川驛〈在今安東府北三十四裡〉爲賊所捶垂死。

    驛吏見之。

    問其故。

    曰。

    予持布若幹匹行。

    見餉糞田者。

    又見耘田者。

    俄有人自後厲聲曰。

    我耘田者。

    卽擊之。

    奪布去。

    未幾僧死。

    吏執耘田者。

    告州鞫之。

    獄已成。

    雲敬曰。

    殺僧者恐非此人。

    卽召糞田主問曰。

    汝餉糞田人時。

    有言及僧者。

    無隱。

    田主曰。

    有一人言僧所持布可充酒價。

    於是。

    拘其人置外。

    先鞫其妻曰。

    吾聞某月某日。

    爾夫遺汝布若幹。

    何處得之。

    妻曰。

    夫以布歸曰。

    貸布者還之。

    卽詰夫誰貸汝布者。

    夫辭屈自服。

    牧使驚問之。

    雲敬曰。

    凡盜賊秘其迹。

    惟畏人知。

    其曰我耘田者。

    詐也。

    邑人皆服。

    又牧全州。

    有僧娶妻家居者。

    一日出外。

    爲人所殺。

    其妻訴于官。

    無證。

    久不決。

    雲敬問其妻有所私者。

    妻曰。

    無。

    但隣有一男甞戱曰。

    老僧死則事諧矣。

    於是。

    執其男置外。

    先鞫其母曰。

    某月某日爾子在家耶。

    母曰。

    是日。

    男自外來言。

    與友人飮酒醉困。

    卽問其男所與飮者誰。

    卽自服。

    後知刑部。

    有訟事自都堂下。

    雲敬謂宰相曰。

    式序百官。

    能者進之。

    不能者退之。

    宰相事也。

    至於法守。

    各有司存。

    事事皆由廟堂。

    是侵官也。

    其斷獄守法。

    多類此。

     三月。

    王設文殊會于宮中。

     王憂無嗣。

    或至泣下。

    辛旽謂開文殊會。

    必誕元良。

    王從之。

    欣然有得子之望。

    旽設會凡七日。

    緇黃雜流。

    塡咽宮掖。

    糜費不貲。

     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