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強爭占土田。
請罷二邑私田。
以充軍食。
從之。
又令諸元帥。
各出從事十人。
又發愛馬官司倉庫人爲兵。
戍江華。
倭入西江。
崔瑩邊安烈擊卻之。
○五月。
議遷都避倭。
旣而止之。
以京都濱海。
倭冦不測。
欲遷內地。
會耆老尹桓等。
書動止二字。
議可否。
崔瑩陳徵師固守之策。
李仁任曰。
今赤地千裡。
農夫輟耕望雲霓。
又徵師。
俾失農業。
非爲國之謀也。
慶復興詣太祖眞殿。
蔔動止。
得止字。
禑曰。
盜賊密邇。
可從蔔乎。
遣政堂權仲和。
相宅于鐵原。
命築宮城。
瑩曰。
遷都非特妨農擾民。
且啓海冦覬覦之心。
國將日蹙。
非計也。
事遂寢。
我太祖擊倭于智異山。
大敗之。
先是。
慶尙道元帥禹仁烈飛報。
賊自對馬島。
蔽海而來。
其勢方張。
防戍處。
多以一道兵分軍而戍。
勢甚孤弱。
請遣助戰元帥。
時。
賊逼京師。
備禦不暇。
及得此報。
罔知所爲。
倭遂入梁蔚密城。
焚掠殆盡。
焚彥陽縣。
再冦密城。
侵掠村落。
取麥載船。
若蹈無人之境。
仁烈等前後力戰。
殺傷頗多。
而賊勢日熾。
至是。
命我太祖與金得齊李琳柳曼殊。
往擊之。
時。
太祖未至。
人心忷懼。
仁烈飛報踵至。
太祖並日而行。
與賊戰于智異山下。
相去二百餘步。
有一賊背立俯身。
手扣其臀。
視無畏。
太祖用片箭射之一矢而倒。
賊驚懼氣奪。
卽大破之。
餘賊狼狽。
登山臨絶崖。
露刃垂槊如蝟毛。
且巖壁高峻。
軍不得上。
太祖策馬先登。
軍士推攀而隨之。
於是奮擊。
賊墜崖死者太半。
遂擊餘賊殲之。
金海府使樸葳。
擊倭于黃山江。
敗之。
倭五十艘。
至金海南浦。
牓示後來賊曰。
吾輩乘風利泝黃山江。
直搗密城。
葳覘知之。
設伏兩岸。
待賊入江口。
伏發遮擊。
賊狼狽。
自刃投水死殆盡。
時江州元帥裵克廉。
與倭戰。
賊魁覇家?萬戶。
着大鐵兜鍪。
至手足皆甲。
令步卒翼左右。
躍馬而前。
馬旋濘而止。
我軍擊斬之。
楊廣道元帥王安德等。
遇倭于安城。
不戰而退。
倭自江華。
攻陷楊廣濱海州郡。
初賊船僅二十二艘。
奪我戰艦。
多至五十艘。
見者誤以爲我軍。
不避。
被殺傷者。
不可勝計。
賊冦慶陽及安城郡。
安德懦怯不進。
乃召副元帥印海陽川元帥洪仁桂。
退次加川驛。
〈在今陽城縣西四十五裡。
〉擒賊諜訊之。
諜曰。
吾等議若侵楊廣諸州。
崔瑩必帥師而下。
於是乘虗直擣。
京城可圖也。
初。
賊入安城。
伏兵麻田。
使被擒人三四。
田于隴上。
若農夫然。
以紿之。
水原府使樸承直。
聞三元帥至。
亦率兵來。
問田者曰。
賊退否。
三元帥何在。
對曰。
賊旣退。
三元帥追之矣。
承直信之。
直趨官廨。
賊伏發。
承直突圍脫走。
士卒多被殺虜。
倭復入江華。
烽火自江華。
晝擧不絶。
京城戒嚴。
遣諸元帥。
分戍東西江。
召募勇士。
皆賞以官。
先給布人五十匹。
六月。
赦。
以旱也。
禑歎曰。
五月二十九日。
聖祖忌日也。
聖祖之願。
故當此日雨賜。
不失其期者。
四百餘年。
今乃不雨。
以予幼沖否德。
未厭人心乎。
抑有寃枉乎。
遂徹膳。
宥二罪以下。
倭冦西海道。
○倭冦長澤縣。
〈在今長興東北四十一裡。
〉元帥池湧奇擊走之。
○遣判典客使安吉祥于日本。
請禁海賊。
○倭冦濟州。
○停中外營繕。
禑下書都堂曰。
今困兵革飢饉。
不可以土木之役。
重困吾民。
自今中外營繕。
一皆停罷。
又曰。
今聞邊民被虜逃還者。
指爲賊諜。
輒殺之。
甚不可也。
自今凡逃還者褒賞。
雖諜者。
毋得殺戮。
給資糧以遂其生。
斬倭還者。
賞之加等。
令邊郡張榜以示。
違者罪之。
又謂宰相曰。
倭雖賊。
其屍亦當瘞之。
我民之死賊暴露者。
出內帑錢布掩埋。
秋七月。
修築諸道山城。
時。
以倭冦。
修築諸道山城。
多發軍丁。
不日畢功。
而旋緻崩壞。
憲司請。
令守令徵發傍邑軍丁。
農隙修葺。
未畢則停待來年。
以爲例。
八月。
我太祖大破倭賊於海州。
時。
倭冦西海道。
入信州文化安嶽鳳州海州等地。
元帥梁伯益羅世樸普老廵問使沈德符等。
擊之敗績。
於是。
以我太祖及林堅味邊安烈柳曼殊。
爲助戰元帥。
進擊于海州。
安烈堅味奔潰。
太祖初禦大羽箭二十。
戰于州東亭子。
射賊十七。
發皆斃之。
乃縱兵乘之。
大破之。
戰罷。
餘三矢。
謂左右曰。
皆射左目。
驗之果然。
賊阻險積柴自固。
太祖下馬。
坐胡床張樂。
令僧神照。
割肉進酒。
令士卒焚其柴。
煙燄漲天。
賊勢窮死戰。
矢中座前甁。
太祖安坐不動。
令諸軍擊之。
幾殲。
北元遣使。
請夾攻定遼衛。
不從。
○日本遣僧信弘報聘。
報安吉祥也。
信弘雲。
草竊之賊。
是逋逃輩。
不遵我令。
未易禁焉。
九月。
倭又冦海平二州。
崔瑩擊走之。
○倭冦嶽陽縣。
〈在今晉州府。
〉○遣前大司成鄭夢周。
聘日本。
初。
羅興儒使倭。
僅得生還。
至是。
將報日本。
人皆厭避。
權臣嗛夢周前事。
使聘覇家?。
請禁海賊。
人皆危之。
夢周略無難色。
及至。
極陳古今交隣利害。
主將敬服。
舘待甚厚。
倭僧有求詩者。
援筆立就。
緇徒坌集。
日擔肩輿。
請觀奇勝。
倭屠洪州。
元帥王安德。
戰于蘆峴。
敗績。
○冬十月。
始置火桶都監。
本國不解火藥煉造之法。
恭愍王甞請火藥焰焇于明。
帝不許焉。
至是。
判事崔茂宣。
與元焰焇匠李元。
同裡閈。
善遇之。
竊問其術。
令家僮習而試之。
遂建白置之。
倭冦東萊鹹悅。
○開書筵。
禑以洪仲宣權仲和爲師傅。
仲和講貞觀政要。
至魏徵對太宗曰。
喜怒之情。
賢愚皆同。
賢者能節之。
不使過度。
愚者縱之。
多至失所。
陛下常能自制。
以克厥終。
則萬代永賴。
禑曰。
美哉言乎。
卿其法魏徵以敎我。
對曰。
但殿下容受臣言。
臣敢不罄竭心力。
左諫議大夫趙雲仡。
與同列上?曰。
自古人君。
未有不由學而能治天下國家者也。
爲學之要。
無他。
讀書窮理誠意正心而已。
是以先古聖王。
置講官侍學。
使之講明道學。
其慮深矣。
近來。
書筵或作或輟。
臣等願奉遺訓。
復設書筵。
俾正直之士。
日近左右。
萬機之暇。
講習經史。
樂聞善道。
涵養德性。
以臻至理。
京都大井赤沸。
○修京都內城。
崔瑩以京城濶大難守。
請築內城。
十一月。
倭冦扶餘定山等縣。
○倭冦金海義昌。
都廵問使裵克廉。
與戰敗績。
○十二月乙巳朔。
日食。
○僧達明伏誅。
達明自稱忠肅王母弟德興君之子。
遊歷安州等處。
潛圖不軌。
捕鞫之。
乃善州民王加勿也。
遂誅之。
戊午四年春正月。
倭冦延安府。
○二月。
地震。
○點五部坊裡軍。
乘船捕倭。
時。
倭冦安山仁州富平衿川江華府。
屢被冦掠。
又冦泰安郡。
至南陽。
焚掠水原府。
元帥王賓敗績。
請濟師。
命密直樸修敬赴之。
三月。
遣使入謝于明。
帝放還本國人丁彥等三百五十八人。
遣判繕工寺事柳藩謝恩。
禮儀判書周誼。
請謚承襲。
藩等之還。
禮部錄示帝旨曰。
朕起自寒微。
君主中國。
卽位之初。
飛報四夷。
使知中國有君。
不過通和而已。
不期高麗王王顓。
稱臣入貢。
斯非力也。
心悅也。
其王精誠數年。
乃爲臣所弑。
今又幾年矣。
彼人來請王顓謚號。
朕思限山隔海。
似難聲敎。
當聽彼自然。
不幹名爵。
前者弑君而殺行人。
今豈遵法律守憲章。
勿與彼中事。
如勑施行。
夏四月。
我太祖及崔瑩楊伯淵。
大破倭賊于昇天府。
倭冦林韓二州。
至德豊合德〈今屬洪州〉等地。
火都巡問使營。
大集窄梁。
入昇天府。
中外大震。
禑分遣諸軍。
屯東西江。
列兵衛於宮門。
發坊裡兵。
登城候望。
瑩督諸軍。
軍海豊郡。
楊伯淵副之。
賊覘知。
以爲破瑩則京城可窺。
乃徑趍海豊。
直向中軍。
瑩曰。
社稷存亡。
在此一戰。
與伯淵進擊之。
賊迫逐瑩。
瑩奔。
我太祖率精騎直進。
與伯淵合擊。
大破之。
將戰。
諸將欲退渡橋。
助戰元帥成石璘曰。
若渡。
人心貳矣。
不若背橋而戰。
諸將從之。
人皆殊死戰。
賊果敗。
瑩見賊披靡。
率麾下。
傍擊賊殆盡。
餘黨夜遁。
時城中聞瑩被逐。
洶洶。
禑欲出避。
俄而捷至。
京城解嚴。
六月。
倭冦靑州。
時。
倭冦西州〈今舒川〉庇仁水原龍駒〈今龍仁〉等處。
又冦靑州。
賊鋒甚銳。
我軍望風而遁。
賊四出攻掠。
冦木州寧州溫水縣。
倭僧信弘。
將兵來捕賊倭。
源了俊遣信弘。
率軍六十九人。
來捕賊倭。
戰于兆陽浦。
〈在今寶城郡東二十八裡。
〉獲一艘。
盡斬之。
又戰于固城郡赤田浦。
不克。
遂還。
帝遣還行人崔源。
〈按明史藁。
周誼如京師。
請謚承襲。
帝曰。
顓被弑已久。
今請謚。
將假吾朝命。
鎭撫其民。
且掩其弑逆之跡。
不可許。
前所留使者其遣之。
於是釋源等歸。
〉○以禹仁烈爲慶尙楊廣全羅三道都體察使。
○秋七月。
鄭夢周還自日本。
源了俊遣使偕來。
源了俊遣周孟仁。
偕夢周來。
夢周之歸。
刷還俘人尹明安世遇等數百人。
且禁三島侵掠。
倭人久稱慕不已。
後聞夢周卒。
莫不嗟惋。
至有齋僧薦福者。
夢周歸。
與諸相出貲。
謀贖俘民。
爲書。
授尹明以遣。
賊魁見書辭懇惻。
還俘百餘人。
自是每明之往。
必得俘歸。
〈按通信日記。
築前州之博多津。
倭音爲和家?。
我音爲覇家?。
卽圃隱奉使遊覽處。
〉 北元使來。
使來告其主豆叱仇帖木兒卽位。
禑托疾不迎。
使強之。
遂出迎行省。
八月。
元帥裵克廉。
敗倭于欲知島。
〈在今固城。
〉○虎入京城。
多害人物。
我太祖射殪之。
倭冦延安府及海州。
○遣羅世沈德符。
領戰艦。
大索倭賊于諸島。
○九月。
有星孛于紫微。
○復行洪武年號。
○冬十月。
倭屠全州。
○遣判書李子庸于日本。
請禁海賊。
時。
源了俊雖遣信弘。
又遣使報答。
而倭冦漸熾。
故又遣子庸韓國柱等。
遺了俊金銀酒器人蔘虎皮等物。
請禁賊。
都廵問使池湧奇兵馬使鄭地。
敗倭于玉果。
○完山君崔宰卒。
宰剛直不撓。
見重於世。
謚文眞。
十一月。
置左蘇造成都監。
禑甞召左使洪仲宣政堂權仲和等曰。
京城控海。
慮有不虞。
且地氣有衰旺。
而定都已久。
宜擇地徙都。
其考道詵書以聞。
仲和李穡等會議。
前揔郞閔中理上言。
詵密記北蘇箕達。
〈山名在今新溪縣東三十一裡。
〉卽峽溪。
〈廢縣在今新溪縣南三十裡。
〉可以遷都。
遣仲和相之。
得北蘇宮闕舊基。
朝議以僻在山谷。
漕舶不通。
遂寢。
尋以國史有左蘇白嶽山右蘇白馬山北蘇箕達山三蘇創建宮闕之文。
故遂營于白嶽山。
後以年荒。
諫官論罷。
地震。
○高家奴來投。
家奴。
元平章也。
在遼瀋間。
或附明。
或歸元。
至是。
以兵四萬。
來投江界。
置五道左右翼軍。
尋罷之。
遣各道計點戶口使。
令限倭冦寢息。
依西北例。
五道置左右翼軍。
使有職品人。
爲千戶百戶統主。
統主統十名。
百戶統百名。
千戶統千名。
分屬各翼。
自備軍器衣甲。
以兩班百姓才人禾尺。
爲軍人。
人吏驛子公私奴。
爲煙戶軍。
無事歸農。
有變赴征。
旣而憲府論其弊曰。
用兵之道。
足食爲先。
足食之道。
勸農爲本。
今分遣元帥。
計口徵發。
守令刻薄。
至於單丁寡婦子孫挾居及身死已久從?遠適者。
付籍充額。
方農繫獄者數萬。
頭目必差有職。
故不論遠近。
齎糧往還。
弊不可勝言。
雖當無事。
不放歸農。
常率而田獵奴使之。
闕進則日徵布三四匹。
無布。
代徵家産。
民多逃散。
可謂於邑。
若西北面。
則全委軍務。
貢賦一皆蠲免。
特置各翼。
收其田租。
悉充軍餉。
以故軍政無缺。
他道則不然。
大小貢賦差役。
皆由而出。
加以翼軍。
農民失業。
兵食不足。
國勢日窘。
願罷各翼。
從之。
無氷。
○是歲饑。
己未五年春二月。
日本遣僧法印來聘。
○倭冦順天等郡。
廵問使鄭地。
與戰敗績。
鄭地敗報至。
崔瑩謂慶復興曰。
倭冦至此。
一鄭地雖勇。
其如衆冦何。
諸相何不憂慮。
遂請自行。
諸相有慙色。
禑以不可重外輕內。
不許。
三月。
賀正使沈德符等。
偕明使邵壘等來。
德符等還。
帝詔曰。
高麗禑首殺無罪使者。
非執政大臣來朝及歲貢如約。
不能免他日取使者之兵。
豈不知滄海與吾共之。
以舳艣數千精兵數十萬。
揚兵東泊。
雖不盡滅。
豈不俘囚太半。
果敢輕視乎。
禮部錄聖旨以授曰。
高麗王顓被弑。
前後差人來言。
嗣王之使。
朕不知端的。
拘使詢由。
又三年矣。
爾中書差人詣彼。
若政令如前。
嗣王不被覊囚。
當依前王所言。
今歲貢馬一千。
差執政陪臣以半來朝。
明年。
貢金百斤銀萬兩良馬千匹細布萬匹。
歲以爲常。
所拘遼民數萬。
悉送回還。
方乃王位眞而政令行。
朕無惑也。
否則弑君之賊。
必討無赦。
乃差邵壘趙振隨來。
二人至憇水站。
〈在今遼東。
〉聞本國遣文天式使北元。
乃曰。
昔殺行人。
今懷二心。
遂不至而還。
夏四月。
地震。
○納李氏爲謹妃。
妃。
判開城府事琳之女。
置府曰原德。
五月。
倭焚掠豊川。
殺知州事柳滋按廉金侃。
○太白晝見。
○贊成事楊伯淵。
擊倭賊于班城。
敗之。
時倭冦充斥。
以韓邦彥金用輝慶儀。
爲楊廣全羅慶尙助戰元帥。
使伯淵督戰。
知密直洪仁桂副之。
民間聞伯淵等來曰。
寧逢倭冦。
勿逢元帥。
倭騎七百步二千。
冦晉州。
伯淵與慶尙道上元帥禹仁烈等。
擊倭于班城縣。
〈今屬晉州。
〉大破之。
遣判事金南貴郞將金五惇獻捷。
禑喜。
賜南貴等白金五十兩。
五惇辭以無功。
不受。
都堂曰。
君賜不可辭。
五惇曰。
然則旣爲吾物。
請納都堂。
時議多之。
日本將義弘。
遣兵討倭冦。
初。
日本大內殿義弘。
謂其先出於百濟。
以我爲宗國。
〈大內殿在周防州。
〉欲禁賊倭侵擾我疆。
會。
我使韓國柱如九州。
請禁賊。
義弘遣麾下樸居士。
以兵一百八十六人。
與之偕曰。
我爲先鋒。
貴師繼之。
海賊不足平也。
時倭冦蔚州。
至鷄林府。
居士與戰。
而元帥河乙沚。
逗遛不救。
居士大敗。
得脫者纔五十餘人。
閏月。
元帥崔元祉。
敗倭于永淸。
〈今永柔縣。
〉○遣判書尹思忠。
報聘于日本。
○六月。
倭冦淸道郡。
禹仁烈擊走之。
○北元遣使告改元。
改元天元。
遣賀使。
倭冦龍州。
萬戶張侶擊卻之。
○秋七月。
殺贊成事楊伯淵洪仲宣前密直提學金濤。
仲宣與李仁任林堅味等。
同在政房。
有隙。
諫官徐均衡等。
希仁任意。
劾奏。
仲宣在先王朝。
潛懷異志。
罷歸宜寧。
伯淵恃戰功。
頗自驕矜。
仁任堅味等。
嗾憲府。
劾伯淵帷薄之罪。
削職流陜州。
崔瑩白禑曰。
聞伯淵謀害兩侍中。
欲自爲相。
請治其黨。
禑命瑩治之。
辭連仲宣。
遂殺伯淵仲宣于流所。
坐黨死流者甚多。
仲宣臨死。
仰天誓曰。
予若無罪。
天必動威。
及死。
果大雷電以風。
人異之。
伯淵之獄。
濤逮繫栲椋。
絶而復穌。
遂誣服。
殺之梟首。
濤臨死。
對獄官曰。
我死不足惜。
殺一不辜。
反受其殃。
獄官皆惕然。
濤門生十餘人護屍。
有李悰者。
抱屍入川洗血。
解衣衣之。
|以葦。
網其頭而懸之。
再拜而去。
時人義之。
瑩之斷此獄。
刑戮過重。
國人非之。
李子庸還自日本。
源了俊歸被擄人二百三十餘口。
獻槍釰及馬。
八月。
元帥禹仁烈裵克廉等。
擊倭于泗州。
敗之。
○九月。
崔瑩慶復興李仁任。
陳兵。
執王乳媼張氏。
流之。
張氏常在禁中。
公受賄賂。
多行不法。
政堂許完密直尹邦晏。
托張氏。
謀去內宰樞林堅味都吉敷。
事覺。
堅味等奔告崔瑩及復興仁任曰。
禍將作矣。
是夜。
完等矯旨召瑩。
瑩恐禍及己。
率麾下兵。
與復興仁任等。
會興國寺。
大陳甲兵。
集兩府百官耆老議。
請鞫張氏。
禑趣召瑩。
瑩欲入。
諸相曰。
奸究在內。
不可輕進。
瑩從之。
兩府臺諫詣闕。
請下張氏按治。
禑不聽。
瑩鞫張氏族黨。
禑命瑩等罷兵曰。
卿甞自謂忠臣。
忠心安在。
瑩曰。
臣若赴召。
死於姦人之手。
國家危矣。
有間。
禑召復興及睦仁吉以入。
禑泣曰。
此女養我。
卽吾母也。
卿等以我爲君。
我不能救一乳媼乎。
其釋勿治。
密使大司憲禹玄寶。
率百官以退。
玄寶曰。
臣雖退。
百官必不從。
請速下張氏。
百官具張氏罪。
奏太後。
太後曰。
豈可以一女之故。
令擧國觖望乎。
趣張氏出。
送仁任家。
令勿殺。
瑩等詣闕謝。
遂流張氏于砥平縣。
尋誅之。
斬完邦晏等。
瑩之陳兵也。
評理金庾責之曰。
以臣抗君。
無乃不可乎。
至是。
瑩怒白禑。
杖流合浦。
崔氏曰。
瑩等擅恣。
將欲取必於王。
以兵脅之。
耆老臺諫。
雷同一辭。
金庾正論。
反見流竄。
當時君弱臣強。
知有臣而不知有君。
國亡無日矣。
倭冦丹溪嘉樹縣。
巡問使金光富戰死。
〈丹溪今屬丹城縣。
嘉樹今三嘉縣。
東八裡有麟驛。
卽光富死處。
〉○移歷朝實錄于善州。
實錄及經史諸書。
初藏海印寺。
以倭冦漸逼。
移于善州得益寺。
〈在今善山府西二十五裡伏牛山。
〉後冦轉深。
復移忠州開天寺。
〈在今忠州北三十三裡凈土山。
〉倭冦闌入內地。
復移竹州七長寺。
〈在今竹山府南十五裡七賢山。
〉 冬十月。
遣使入貢于明。
至登州。
不納而還。
先是。
帝勑遼東守將潘敬葉旺等。
謹飭邊備。
〈用明史藁。
〉禑遣判書李演。
如遼東修好。
不得入而還。
至是。
遣評理李茂方等。
進歲貢金三十一斤四兩銀千兩雜色馬二百匹白黑細布各五百匹。
上表陳情。
請謚承襲。
太後又上表。
細陳前王暴薨金義殺使之由。
又言。
以倭冦。
執政皆爲將帥。
若以半入朝。
恐緻踈虞。
小國地薄。
不産金銀。
馬有二種。
胡馬從北方來者也。
鄕馬國中所出也。
國馬如驢。
無從得良。
胡馬居百之一二。
此皆中國之所知也。
布雖出於國中。
數至於萬。
誠難充辦。
願陛下哀之恕之。
茂方等行至登州。
遼東都司。
以歲貢不如約。
卻之。
大霧。
凡七日。
十一月。
獵于新京。
〈在臨津北五裡。
恭愍王創。
兪氏以爲南京。
誤也。
〉○十二月。
雷地震。
庚申六年春正月。
太後洪氏薨。
壽八十三。
臨薨。
執禑手曰。
願王稽大疑決大事。
必咨訪大臣。
愼勿觸情直行。
又君擧必書。
不可數事遊觀。
二月。
葬恭元王後于令陵。
○北元冊命使來。
冊禑爲大尉。
禑遣密直副使文天式謝恩。
三月。
倭冦光州等郡。
遣元帥崔公哲鄭地等禦之。
○以尹桓爲侍中。
○流侍中慶復興于淸州。
尋卒。
時。
李仁任專擅。
擧國趍
請罷二邑私田。
以充軍食。
從之。
又令諸元帥。
各出從事十人。
又發愛馬官司倉庫人爲兵。
戍江華。
倭入西江。
崔瑩邊安烈擊卻之。
○五月。
議遷都避倭。
旣而止之。
以京都濱海。
倭冦不測。
欲遷內地。
會耆老尹桓等。
書動止二字。
議可否。
崔瑩陳徵師固守之策。
李仁任曰。
今赤地千裡。
農夫輟耕望雲霓。
又徵師。
俾失農業。
非爲國之謀也。
慶復興詣太祖眞殿。
蔔動止。
得止字。
禑曰。
盜賊密邇。
可從蔔乎。
遣政堂權仲和。
相宅于鐵原。
命築宮城。
瑩曰。
遷都非特妨農擾民。
且啓海冦覬覦之心。
國將日蹙。
非計也。
事遂寢。
我太祖擊倭于智異山。
大敗之。
先是。
慶尙道元帥禹仁烈飛報。
賊自對馬島。
蔽海而來。
其勢方張。
防戍處。
多以一道兵分軍而戍。
勢甚孤弱。
請遣助戰元帥。
時。
賊逼京師。
備禦不暇。
及得此報。
罔知所爲。
倭遂入梁蔚密城。
焚掠殆盡。
焚彥陽縣。
再冦密城。
侵掠村落。
取麥載船。
若蹈無人之境。
仁烈等前後力戰。
殺傷頗多。
而賊勢日熾。
至是。
命我太祖與金得齊李琳柳曼殊。
往擊之。
時。
太祖未至。
人心忷懼。
仁烈飛報踵至。
太祖並日而行。
與賊戰于智異山下。
相去二百餘步。
有一賊背立俯身。
手扣其臀。
視無畏。
太祖用片箭射之一矢而倒。
賊驚懼氣奪。
卽大破之。
餘賊狼狽。
登山臨絶崖。
露刃垂槊如蝟毛。
且巖壁高峻。
軍不得上。
太祖策馬先登。
軍士推攀而隨之。
於是奮擊。
賊墜崖死者太半。
遂擊餘賊殲之。
金海府使樸葳。
擊倭于黃山江。
敗之。
倭五十艘。
至金海南浦。
牓示後來賊曰。
吾輩乘風利泝黃山江。
直搗密城。
葳覘知之。
設伏兩岸。
待賊入江口。
伏發遮擊。
賊狼狽。
自刃投水死殆盡。
時江州元帥裵克廉。
與倭戰。
賊魁覇家?萬戶。
着大鐵兜鍪。
至手足皆甲。
令步卒翼左右。
躍馬而前。
馬旋濘而止。
我軍擊斬之。
楊廣道元帥王安德等。
遇倭于安城。
不戰而退。
倭自江華。
攻陷楊廣濱海州郡。
初賊船僅二十二艘。
奪我戰艦。
多至五十艘。
見者誤以爲我軍。
不避。
被殺傷者。
不可勝計。
賊冦慶陽及安城郡。
安德懦怯不進。
乃召副元帥印海陽川元帥洪仁桂。
退次加川驛。
〈在今陽城縣西四十五裡。
〉擒賊諜訊之。
諜曰。
吾等議若侵楊廣諸州。
崔瑩必帥師而下。
於是乘虗直擣。
京城可圖也。
初。
賊入安城。
伏兵麻田。
使被擒人三四。
田于隴上。
若農夫然。
以紿之。
水原府使樸承直。
聞三元帥至。
亦率兵來。
問田者曰。
賊退否。
三元帥何在。
對曰。
賊旣退。
三元帥追之矣。
承直信之。
直趨官廨。
賊伏發。
承直突圍脫走。
士卒多被殺虜。
倭復入江華。
烽火自江華。
晝擧不絶。
京城戒嚴。
遣諸元帥。
分戍東西江。
召募勇士。
皆賞以官。
先給布人五十匹。
六月。
赦。
以旱也。
禑歎曰。
五月二十九日。
聖祖忌日也。
聖祖之願。
故當此日雨賜。
不失其期者。
四百餘年。
今乃不雨。
以予幼沖否德。
未厭人心乎。
抑有寃枉乎。
遂徹膳。
宥二罪以下。
倭冦西海道。
○倭冦長澤縣。
〈在今長興東北四十一裡。
〉元帥池湧奇擊走之。
○遣判典客使安吉祥于日本。
請禁海賊。
○倭冦濟州。
○停中外營繕。
禑下書都堂曰。
今困兵革飢饉。
不可以土木之役。
重困吾民。
自今中外營繕。
一皆停罷。
又曰。
今聞邊民被虜逃還者。
指爲賊諜。
輒殺之。
甚不可也。
自今凡逃還者褒賞。
雖諜者。
毋得殺戮。
給資糧以遂其生。
斬倭還者。
賞之加等。
令邊郡張榜以示。
違者罪之。
又謂宰相曰。
倭雖賊。
其屍亦當瘞之。
我民之死賊暴露者。
出內帑錢布掩埋。
秋七月。
修築諸道山城。
時。
以倭冦。
修築諸道山城。
多發軍丁。
不日畢功。
而旋緻崩壞。
憲司請。
令守令徵發傍邑軍丁。
農隙修葺。
未畢則停待來年。
以爲例。
八月。
我太祖大破倭賊於海州。
時。
倭冦西海道。
入信州文化安嶽鳳州海州等地。
元帥梁伯益羅世樸普老廵問使沈德符等。
擊之敗績。
於是。
以我太祖及林堅味邊安烈柳曼殊。
爲助戰元帥。
進擊于海州。
安烈堅味奔潰。
太祖初禦大羽箭二十。
戰于州東亭子。
射賊十七。
發皆斃之。
乃縱兵乘之。
大破之。
戰罷。
餘三矢。
謂左右曰。
皆射左目。
驗之果然。
賊阻險積柴自固。
太祖下馬。
坐胡床張樂。
令僧神照。
割肉進酒。
令士卒焚其柴。
煙燄漲天。
賊勢窮死戰。
矢中座前甁。
太祖安坐不動。
令諸軍擊之。
幾殲。
北元遣使。
請夾攻定遼衛。
不從。
○日本遣僧信弘報聘。
報安吉祥也。
信弘雲。
草竊之賊。
是逋逃輩。
不遵我令。
未易禁焉。
九月。
倭又冦海平二州。
崔瑩擊走之。
○倭冦嶽陽縣。
〈在今晉州府。
〉○遣前大司成鄭夢周。
聘日本。
初。
羅興儒使倭。
僅得生還。
至是。
將報日本。
人皆厭避。
權臣嗛夢周前事。
使聘覇家?。
請禁海賊。
人皆危之。
夢周略無難色。
及至。
極陳古今交隣利害。
主將敬服。
舘待甚厚。
倭僧有求詩者。
援筆立就。
緇徒坌集。
日擔肩輿。
請觀奇勝。
倭屠洪州。
元帥王安德。
戰于蘆峴。
敗績。
○冬十月。
始置火桶都監。
本國不解火藥煉造之法。
恭愍王甞請火藥焰焇于明。
帝不許焉。
至是。
判事崔茂宣。
與元焰焇匠李元。
同裡閈。
善遇之。
竊問其術。
令家僮習而試之。
遂建白置之。
倭冦東萊鹹悅。
○開書筵。
禑以洪仲宣權仲和爲師傅。
仲和講貞觀政要。
至魏徵對太宗曰。
喜怒之情。
賢愚皆同。
賢者能節之。
不使過度。
愚者縱之。
多至失所。
陛下常能自制。
以克厥終。
則萬代永賴。
禑曰。
美哉言乎。
卿其法魏徵以敎我。
對曰。
但殿下容受臣言。
臣敢不罄竭心力。
左諫議大夫趙雲仡。
與同列上?曰。
自古人君。
未有不由學而能治天下國家者也。
爲學之要。
無他。
讀書窮理誠意正心而已。
是以先古聖王。
置講官侍學。
使之講明道學。
其慮深矣。
近來。
書筵或作或輟。
臣等願奉遺訓。
復設書筵。
俾正直之士。
日近左右。
萬機之暇。
講習經史。
樂聞善道。
涵養德性。
以臻至理。
京都大井赤沸。
○修京都內城。
崔瑩以京城濶大難守。
請築內城。
十一月。
倭冦扶餘定山等縣。
○倭冦金海義昌。
都廵問使裵克廉。
與戰敗績。
○十二月乙巳朔。
日食。
○僧達明伏誅。
達明自稱忠肅王母弟德興君之子。
遊歷安州等處。
潛圖不軌。
捕鞫之。
乃善州民王加勿也。
遂誅之。
戊午四年春正月。
倭冦延安府。
○二月。
地震。
○點五部坊裡軍。
乘船捕倭。
時。
倭冦安山仁州富平衿川江華府。
屢被冦掠。
又冦泰安郡。
至南陽。
焚掠水原府。
元帥王賓敗績。
請濟師。
命密直樸修敬赴之。
三月。
遣使入謝于明。
帝放還本國人丁彥等三百五十八人。
遣判繕工寺事柳藩謝恩。
禮儀判書周誼。
請謚承襲。
藩等之還。
禮部錄示帝旨曰。
朕起自寒微。
君主中國。
卽位之初。
飛報四夷。
使知中國有君。
不過通和而已。
不期高麗王王顓。
稱臣入貢。
斯非力也。
心悅也。
其王精誠數年。
乃爲臣所弑。
今又幾年矣。
彼人來請王顓謚號。
朕思限山隔海。
似難聲敎。
當聽彼自然。
不幹名爵。
前者弑君而殺行人。
今豈遵法律守憲章。
勿與彼中事。
如勑施行。
夏四月。
我太祖及崔瑩楊伯淵。
大破倭賊于昇天府。
倭冦林韓二州。
至德豊合德〈今屬洪州〉等地。
火都巡問使營。
大集窄梁。
入昇天府。
中外大震。
禑分遣諸軍。
屯東西江。
列兵衛於宮門。
發坊裡兵。
登城候望。
瑩督諸軍。
軍海豊郡。
楊伯淵副之。
賊覘知。
以爲破瑩則京城可窺。
乃徑趍海豊。
直向中軍。
瑩曰。
社稷存亡。
在此一戰。
與伯淵進擊之。
賊迫逐瑩。
瑩奔。
我太祖率精騎直進。
與伯淵合擊。
大破之。
將戰。
諸將欲退渡橋。
助戰元帥成石璘曰。
若渡。
人心貳矣。
不若背橋而戰。
諸將從之。
人皆殊死戰。
賊果敗。
瑩見賊披靡。
率麾下。
傍擊賊殆盡。
餘黨夜遁。
時城中聞瑩被逐。
洶洶。
禑欲出避。
俄而捷至。
京城解嚴。
六月。
倭冦靑州。
時。
倭冦西州〈今舒川〉庇仁水原龍駒〈今龍仁〉等處。
又冦靑州。
賊鋒甚銳。
我軍望風而遁。
賊四出攻掠。
冦木州寧州溫水縣。
倭僧信弘。
將兵來捕賊倭。
源了俊遣信弘。
率軍六十九人。
來捕賊倭。
戰于兆陽浦。
〈在今寶城郡東二十八裡。
〉獲一艘。
盡斬之。
又戰于固城郡赤田浦。
不克。
遂還。
帝遣還行人崔源。
〈按明史藁。
周誼如京師。
請謚承襲。
帝曰。
顓被弑已久。
今請謚。
將假吾朝命。
鎭撫其民。
且掩其弑逆之跡。
不可許。
前所留使者其遣之。
於是釋源等歸。
〉○以禹仁烈爲慶尙楊廣全羅三道都體察使。
○秋七月。
鄭夢周還自日本。
源了俊遣使偕來。
源了俊遣周孟仁。
偕夢周來。
夢周之歸。
刷還俘人尹明安世遇等數百人。
且禁三島侵掠。
倭人久稱慕不已。
後聞夢周卒。
莫不嗟惋。
至有齋僧薦福者。
夢周歸。
與諸相出貲。
謀贖俘民。
爲書。
授尹明以遣。
賊魁見書辭懇惻。
還俘百餘人。
自是每明之往。
必得俘歸。
〈按通信日記。
築前州之博多津。
倭音爲和家?。
我音爲覇家?。
卽圃隱奉使遊覽處。
〉 北元使來。
使來告其主豆叱仇帖木兒卽位。
禑托疾不迎。
使強之。
遂出迎行省。
八月。
元帥裵克廉。
敗倭于欲知島。
〈在今固城。
〉○虎入京城。
多害人物。
我太祖射殪之。
倭冦延安府及海州。
○遣羅世沈德符。
領戰艦。
大索倭賊于諸島。
○九月。
有星孛于紫微。
○復行洪武年號。
○冬十月。
倭屠全州。
○遣判書李子庸于日本。
請禁海賊。
時。
源了俊雖遣信弘。
又遣使報答。
而倭冦漸熾。
故又遣子庸韓國柱等。
遺了俊金銀酒器人蔘虎皮等物。
請禁賊。
都廵問使池湧奇兵馬使鄭地。
敗倭于玉果。
○完山君崔宰卒。
宰剛直不撓。
見重於世。
謚文眞。
十一月。
置左蘇造成都監。
禑甞召左使洪仲宣政堂權仲和等曰。
京城控海。
慮有不虞。
且地氣有衰旺。
而定都已久。
宜擇地徙都。
其考道詵書以聞。
仲和李穡等會議。
前揔郞閔中理上言。
詵密記北蘇箕達。
〈山名在今新溪縣東三十一裡。
〉卽峽溪。
〈廢縣在今新溪縣南三十裡。
〉可以遷都。
遣仲和相之。
得北蘇宮闕舊基。
朝議以僻在山谷。
漕舶不通。
遂寢。
尋以國史有左蘇白嶽山右蘇白馬山北蘇箕達山三蘇創建宮闕之文。
故遂營于白嶽山。
後以年荒。
諫官論罷。
地震。
○高家奴來投。
家奴。
元平章也。
在遼瀋間。
或附明。
或歸元。
至是。
以兵四萬。
來投江界。
置五道左右翼軍。
尋罷之。
遣各道計點戶口使。
令限倭冦寢息。
依西北例。
五道置左右翼軍。
使有職品人。
爲千戶百戶統主。
統主統十名。
百戶統百名。
千戶統千名。
分屬各翼。
自備軍器衣甲。
以兩班百姓才人禾尺。
爲軍人。
人吏驛子公私奴。
爲煙戶軍。
無事歸農。
有變赴征。
旣而憲府論其弊曰。
用兵之道。
足食爲先。
足食之道。
勸農爲本。
今分遣元帥。
計口徵發。
守令刻薄。
至於單丁寡婦子孫挾居及身死已久從?遠適者。
付籍充額。
方農繫獄者數萬。
頭目必差有職。
故不論遠近。
齎糧往還。
弊不可勝言。
雖當無事。
不放歸農。
常率而田獵奴使之。
闕進則日徵布三四匹。
無布。
代徵家産。
民多逃散。
可謂於邑。
若西北面。
則全委軍務。
貢賦一皆蠲免。
特置各翼。
收其田租。
悉充軍餉。
以故軍政無缺。
他道則不然。
大小貢賦差役。
皆由而出。
加以翼軍。
農民失業。
兵食不足。
國勢日窘。
願罷各翼。
從之。
無氷。
○是歲饑。
己未五年春二月。
日本遣僧法印來聘。
○倭冦順天等郡。
廵問使鄭地。
與戰敗績。
鄭地敗報至。
崔瑩謂慶復興曰。
倭冦至此。
一鄭地雖勇。
其如衆冦何。
諸相何不憂慮。
遂請自行。
諸相有慙色。
禑以不可重外輕內。
不許。
三月。
賀正使沈德符等。
偕明使邵壘等來。
德符等還。
帝詔曰。
高麗禑首殺無罪使者。
非執政大臣來朝及歲貢如約。
不能免他日取使者之兵。
豈不知滄海與吾共之。
以舳艣數千精兵數十萬。
揚兵東泊。
雖不盡滅。
豈不俘囚太半。
果敢輕視乎。
禮部錄聖旨以授曰。
高麗王顓被弑。
前後差人來言。
嗣王之使。
朕不知端的。
拘使詢由。
又三年矣。
爾中書差人詣彼。
若政令如前。
嗣王不被覊囚。
當依前王所言。
今歲貢馬一千。
差執政陪臣以半來朝。
明年。
貢金百斤銀萬兩良馬千匹細布萬匹。
歲以爲常。
所拘遼民數萬。
悉送回還。
方乃王位眞而政令行。
朕無惑也。
否則弑君之賊。
必討無赦。
乃差邵壘趙振隨來。
二人至憇水站。
〈在今遼東。
〉聞本國遣文天式使北元。
乃曰。
昔殺行人。
今懷二心。
遂不至而還。
夏四月。
地震。
○納李氏爲謹妃。
妃。
判開城府事琳之女。
置府曰原德。
五月。
倭焚掠豊川。
殺知州事柳滋按廉金侃。
○太白晝見。
○贊成事楊伯淵。
擊倭賊于班城。
敗之。
時倭冦充斥。
以韓邦彥金用輝慶儀。
爲楊廣全羅慶尙助戰元帥。
使伯淵督戰。
知密直洪仁桂副之。
民間聞伯淵等來曰。
寧逢倭冦。
勿逢元帥。
倭騎七百步二千。
冦晉州。
伯淵與慶尙道上元帥禹仁烈等。
擊倭于班城縣。
〈今屬晉州。
〉大破之。
遣判事金南貴郞將金五惇獻捷。
禑喜。
賜南貴等白金五十兩。
五惇辭以無功。
不受。
都堂曰。
君賜不可辭。
五惇曰。
然則旣爲吾物。
請納都堂。
時議多之。
日本將義弘。
遣兵討倭冦。
初。
日本大內殿義弘。
謂其先出於百濟。
以我爲宗國。
〈大內殿在周防州。
〉欲禁賊倭侵擾我疆。
會。
我使韓國柱如九州。
請禁賊。
義弘遣麾下樸居士。
以兵一百八十六人。
與之偕曰。
我爲先鋒。
貴師繼之。
海賊不足平也。
時倭冦蔚州。
至鷄林府。
居士與戰。
而元帥河乙沚。
逗遛不救。
居士大敗。
得脫者纔五十餘人。
閏月。
元帥崔元祉。
敗倭于永淸。
〈今永柔縣。
〉○遣判書尹思忠。
報聘于日本。
○六月。
倭冦淸道郡。
禹仁烈擊走之。
○北元遣使告改元。
改元天元。
遣賀使。
倭冦龍州。
萬戶張侶擊卻之。
○秋七月。
殺贊成事楊伯淵洪仲宣前密直提學金濤。
仲宣與李仁任林堅味等。
同在政房。
有隙。
諫官徐均衡等。
希仁任意。
劾奏。
仲宣在先王朝。
潛懷異志。
罷歸宜寧。
伯淵恃戰功。
頗自驕矜。
仁任堅味等。
嗾憲府。
劾伯淵帷薄之罪。
削職流陜州。
崔瑩白禑曰。
聞伯淵謀害兩侍中。
欲自爲相。
請治其黨。
禑命瑩治之。
辭連仲宣。
遂殺伯淵仲宣于流所。
坐黨死流者甚多。
仲宣臨死。
仰天誓曰。
予若無罪。
天必動威。
及死。
果大雷電以風。
人異之。
伯淵之獄。
濤逮繫栲椋。
絶而復穌。
遂誣服。
殺之梟首。
濤臨死。
對獄官曰。
我死不足惜。
殺一不辜。
反受其殃。
獄官皆惕然。
濤門生十餘人護屍。
有李悰者。
抱屍入川洗血。
解衣衣之。
|以葦。
網其頭而懸之。
再拜而去。
時人義之。
瑩之斷此獄。
刑戮過重。
國人非之。
李子庸還自日本。
源了俊歸被擄人二百三十餘口。
獻槍釰及馬。
八月。
元帥禹仁烈裵克廉等。
擊倭于泗州。
敗之。
○九月。
崔瑩慶復興李仁任。
陳兵。
執王乳媼張氏。
流之。
張氏常在禁中。
公受賄賂。
多行不法。
政堂許完密直尹邦晏。
托張氏。
謀去內宰樞林堅味都吉敷。
事覺。
堅味等奔告崔瑩及復興仁任曰。
禍將作矣。
是夜。
完等矯旨召瑩。
瑩恐禍及己。
率麾下兵。
與復興仁任等。
會興國寺。
大陳甲兵。
集兩府百官耆老議。
請鞫張氏。
禑趣召瑩。
瑩欲入。
諸相曰。
奸究在內。
不可輕進。
瑩從之。
兩府臺諫詣闕。
請下張氏按治。
禑不聽。
瑩鞫張氏族黨。
禑命瑩等罷兵曰。
卿甞自謂忠臣。
忠心安在。
瑩曰。
臣若赴召。
死於姦人之手。
國家危矣。
有間。
禑召復興及睦仁吉以入。
禑泣曰。
此女養我。
卽吾母也。
卿等以我爲君。
我不能救一乳媼乎。
其釋勿治。
密使大司憲禹玄寶。
率百官以退。
玄寶曰。
臣雖退。
百官必不從。
請速下張氏。
百官具張氏罪。
奏太後。
太後曰。
豈可以一女之故。
令擧國觖望乎。
趣張氏出。
送仁任家。
令勿殺。
瑩等詣闕謝。
遂流張氏于砥平縣。
尋誅之。
斬完邦晏等。
瑩之陳兵也。
評理金庾責之曰。
以臣抗君。
無乃不可乎。
至是。
瑩怒白禑。
杖流合浦。
崔氏曰。
瑩等擅恣。
將欲取必於王。
以兵脅之。
耆老臺諫。
雷同一辭。
金庾正論。
反見流竄。
當時君弱臣強。
知有臣而不知有君。
國亡無日矣。
倭冦丹溪嘉樹縣。
巡問使金光富戰死。
〈丹溪今屬丹城縣。
嘉樹今三嘉縣。
東八裡有麟驛。
卽光富死處。
〉○移歷朝實錄于善州。
實錄及經史諸書。
初藏海印寺。
以倭冦漸逼。
移于善州得益寺。
〈在今善山府西二十五裡伏牛山。
〉後冦轉深。
復移忠州開天寺。
〈在今忠州北三十三裡凈土山。
〉倭冦闌入內地。
復移竹州七長寺。
〈在今竹山府南十五裡七賢山。
〉 冬十月。
遣使入貢于明。
至登州。
不納而還。
先是。
帝勑遼東守將潘敬葉旺等。
謹飭邊備。
〈用明史藁。
〉禑遣判書李演。
如遼東修好。
不得入而還。
至是。
遣評理李茂方等。
進歲貢金三十一斤四兩銀千兩雜色馬二百匹白黑細布各五百匹。
上表陳情。
請謚承襲。
太後又上表。
細陳前王暴薨金義殺使之由。
又言。
以倭冦。
執政皆爲將帥。
若以半入朝。
恐緻踈虞。
小國地薄。
不産金銀。
馬有二種。
胡馬從北方來者也。
鄕馬國中所出也。
國馬如驢。
無從得良。
胡馬居百之一二。
此皆中國之所知也。
布雖出於國中。
數至於萬。
誠難充辦。
願陛下哀之恕之。
茂方等行至登州。
遼東都司。
以歲貢不如約。
卻之。
大霧。
凡七日。
十一月。
獵于新京。
〈在臨津北五裡。
恭愍王創。
兪氏以爲南京。
誤也。
〉○十二月。
雷地震。
庚申六年春正月。
太後洪氏薨。
壽八十三。
臨薨。
執禑手曰。
願王稽大疑決大事。
必咨訪大臣。
愼勿觸情直行。
又君擧必書。
不可數事遊觀。
二月。
葬恭元王後于令陵。
○北元冊命使來。
冊禑爲大尉。
禑遣密直副使文天式謝恩。
三月。
倭冦光州等郡。
遣元帥崔公哲鄭地等禦之。
○以尹桓爲侍中。
○流侍中慶復興于淸州。
尋卒。
時。
李仁任專擅。
擧國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