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臨。
尙有不用命者。
況諸將代行乎。
卿曉諭衆人。
自今宜謹軍令。
丁酉。
還宮。
史臣曰。
王憤島夷肆暴。
思振國威。
若洗心滌慮。
斥嬖幸。
罷土木。
求賢圖治。
則保民禦冦。
何難之有。
惜乎王不能然。
倚一師琦。
欲振軍令。
其可得哉。
○時。
左司議大夫禹玄寶等上?曰。
庚寅以來。
倭賊爲冦。
制禦之方。
未有成筭。
議者謂。
賊善舟楫。
不可以水戰。
若造戰艦。
是重困吾民。
是不然。
水賊不可以陸攻。
其勢明甚。
且攘賊禁暴。
本欲爲民。
其可念小弊於民。
而貽大患於國乎。
今東西江幷置防守。
賊泛海揚揚而來。
我軍臨岸拱手而已。
雖精兵百萬。
其於水何哉。
宜作舟艦。
嚴備器仗。
順流長駈。
塞其要衝。
賊雖善水。
安能飛渡。
倘得勢便。
擒捷掃蕩。
亦可必也。
不敎民戰。
是謂棄之。
國家素無預備。
民不知戰。
一朝有變。
方始驅聚。
以充卒伍。
兵刃未接。
望風披靡。
以此而戰。
烏乎有成。
雖孫吳爲將。
無能爲矣。
宜預選將帥。
蒐卒鍊兵。
敎而習之。
使人人耳熟金皷。
目慣?旗。
皆以戰爭不爲敬駭之事。
則雖遇勁敵。
皆能敢闘。
豈有狼狽失次者乎。
用兵之道。
專在於將。
宜擇子弟有器識者。
幷令學兵法習武藝。
常加敎閱。
訓養精銳。
待其成材而用之。
良將何難得而其有失律之患哉。
孔子言兵。
先言足食。
食如不足。
兵雖衆。
將焉用哉。
國家用兵多年。
未有蓄積。
以備不虞。
宜廣儲|。
以贍軍食。
又曰。
願取丙申以後累降條畫。
申勑有司。
擧行無遺。
便民之道。
不出乎此。
王下都評議使司。
然竟不行。
十一月。
遣使貢馬于明。
遣大護軍金甲雨。
獻耽羅馬五十匹。
復置鷹坊。
○置理學都監。
〈置敎授官。
〉○無雪。
是歲遼陽高家奴降于明。
癸醜二十二年春正月朔。
太白晝見。
○二月。
北元遣使來。
自應昌破後。
朝廷不復知北元消息。
〈按。
元順帝歿。
國人謚惠宗。
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立。
是爲昭宗。
〉乙亥。
北元遣波都帖木兒於山不花等。
詔曰。
頃因兵亂。
播遷于北。
今擴廓帖木兒爲相。
幾於中興。
王亦世祖之孫。
宜助力復定天下。
初。
元使入境。
王欲遣人殺之。
羣臣皆執不可。
於是。
訪以拘留放還執送京師三策。
羣臣皆言放還便。
及使至。
王托以眼疾不能見日。
夜見之遣還。
蓋畏大明知也。
元使還。
以苧布附獻。
倭冦龜山縣。
〈今屬?原縣在縣南四十一裡。
〉慶尙道廵問使洪師禹。
擊破之。
倭冦龜山三日浦。
〈疑今麻田浦。
〉師禹急擊敗之。
賊登山。
師禹麾兵四面攻之。
斬獲二百餘級。
溺水死者以千數。
得器械兵仗。
不可勝紀。
師禹。
彥博之子也。
三月癸卯朔。
日食。
○復文廟朔望祭。
○王詣大妃殿。
太後謂王曰。
影殿壯麗。
天下罕比。
勞民傷財。
水旱災害。
靡不由此。
請罷其役。
又金興慶等諸子弟。
日夜在宮。
不得歸家。
宜令輪番宿衛。
且萬幾至繁。
王日中而起。
軍國之務。
豈無稽滯。
宜夙興夜寐。
親聽國政。
以孝老母。
王嘗偏信賊旽。
不聽予言。
幾至誤國。
今又若爾耶。
王不悅。
太後又問何不禦妃嬪。
王曰。
無如公主者。
因泣下。
太後笑曰。
一死王亦不免。
何慟之甚。
恐爲人笑。
愼勿復然。
以李茂方爲鷄林尹。
茂方淸白剛直。
初知淳昌郡。
有求土物者。
茂方解所佩筆鞘及帶。
與吏曰。
朋友私請。
不可以公物應之。
以此易所求與之。
請者愧而去。
及尹鷄林。
初府大饑。
至是。
適歲稔。
茂方因民之便。
賑魚塩置義倉。
以備賑貸。
後崔瑩廵察六道。
法甚峻。
守令多貶黜者。
至鷄林。
境內肅然。
瑩大喜。
夏四月。
隕霜殺菽。
○雨白毛。
丁醜夜。
天雨白毛。
長二寸。
或三四寸。
細如馬鬣。
如是者前後六次。
旱。
○京城有井赤沸。
○全羅慶尙道飢。
遣使賑之。
○五月。
赦。
以王誕辰也。
雨氷于平州。
○六月。
倭焚漢陽府。
倭舶集東西江。
冦陽川。
遂至漢陽府。
燒廬舍。
殺掠人民。
數百裡蕭然。
京城大震。
未幾。
閱城中諸戶。
十戶爲一統。
出一人赴防。
五日一代。
又陷喬桐。
入海州。
殺牧使嚴益謙。
作花園二層八角殿于泥峴。
周植花卉。
以爲遊宴之所。
秋七月。
改牟尼奴名禑。
封江寧府院大君。
王欲以牟尼奴爲嗣。
以直講李崇仁授書。
至是。
問于李穡。
改名封爵。
百官賀。
命政堂文學白文寶田祿生大司成鄭樞傅之。
賀請使書狀鄭夢周。
還自明。
師範等還至海中許山。
遭颶風。
船敗溺死。
〈明史藳雲。
貢使洪師範等一百五十餘人來。
師範等三十九人。
失風溺死。
〉書狀官鄭夢周。
濱死乃生。
割韂而食者十三日。
事聞。
帝具舟楫取還。
厚恤遣之。
夢周來。
中書省移咨。
欽奉聖旨。
中國諸侯。
於天子。
每年一小聘。
三年一大聘。
至如九州之外藩邦遠國。
隻每世一見。
其所貢獻。
不過納贄表誠而已。
今高麗去中國稍近。
文物禮樂。
與中國相似。
難同他藩邦。
敎他依着三年一聘之禮。
或欲每世一見。
亦可。
方物隻土産布子。
不過三五對。
又曰。
今天下各衙門。
凡遇我生日及正朝冬至。
都進表文。
冬至古無賀禮。
今後不必進表文類進將來。
〈按。
後世諸般賀禮。
皆出於臣下之諂佞。
而爲君上者亦傲然自大。
不知爲非。
明太祖命除冬至生日賀禮。
眞百世卓然之擧。
惜乎感於諸臣之諂。
有始而不克終也。
〉又答請子弟入學曰。
本國遠處海東。
離隔鄕土。
爲父母必??其子。
爲人子必思其親。
若是父母願令入學。
子弟受父母之命來學者。
送將來。
又問孫內侍身死狀。
八月。
置義勇左右軍。
○九月。
殺體覆使李傑生。
先是。
江華萬戶河乙沚等。
不能禦倭。
傑生杖配烽卒。
至是。
王以傑生輕決其罪。
殺之。
傑生臨刑。
談笑自若。
時幸臣金興慶。
專權自恣。
生殺任意。
人謂。
傑生剛直敢言。
嘗忤興慶。
故及。
冬十月。
以崔瑩爲六道都廵察使。
王令籍軍戶造戰艦。
黜陟將帥守令。
有罪者專斷。
人謂。
瑩素不識朝士賢否。
故黜陟未精。
號令嚴急。
又令年七十以上者。
斂米有差。
補軍需。
民多亡命。
?讟大興。
瑩所過藩鎭。
牧守惕息隕越。
而龍潭縣令金鳳麟。
獨論對自如。
一道翕然稱之。
時凡外寄。
歲二三易。
而鳳麟四年不易。
民賴其惠。
王宴于花園。
判事尹乕善書。
王與乕圍碁。
約不勝者書古詩以進。
虎不勝。
以爲。
月露風花非所陳於王前。
乃書欺暗尙不然。
欺明當自戮。
難將一人手。
掩得天下目。
旣進。
王謂之譎諫。
浸踈之。
十一月。
遣使入朝于明。
密直副使周英贊。
賀正。
判繕工禹仁烈。
獻馬二十四匹騾子二匹。
擧子金潛宋文中曺信從行。
又表辨孫內侍死狀。
至靈光慈恩島。
〈今屬羅州在州西海中。
〉船敗。
英贊潛信溺死。
仁烈文中還。
復遣張子溫。
代英贊再遣。
文中赴會試。
不及試期。
發回。
命本國擢用。
英贊女曾入元。
爲大明兵所擄。
選爲宮人。
有寵於帝。
故英贊頻充使命。
十二月。
平壤尹田祿生。
捕僧釋器殺之。
有人稱忠惠王孽子釋器。
平壤尹田祿生。
使金庾。
獲所謂釋器者斬之。
傳首于京。
並斬其外祖林信等。
王下敎大赦。
釋器事釁未著而遽殺。
人疑之。
時太後聞釋器死。
佯不知。
乃曰。
昨夢見死屍。
心不平。
令膳夫進素膳。
祿生之掩捕也。
捕其同行僧。
而釋器實不死。
逃匿安峽民白彥麟家。
後三年。
李仁任遣睦仁吉捕之。
形皃奇偉。
言語不凡。
觀者皆謂眞王子。
仁任恐有變。
宣言釋器已死於平壤。
今何妄稱耶。
殺之。
甲寅二十三年春正月。
以中郞將李禧。
爲楊廣道安撫使。
鄭準提全羅道安撫使。
檢校中郞將李禧上書言。
今倭冦方熾。
乃駈不習舟楫之民。
使之水戰。
每至敗績。
臣生長海邊。
稍習水戰。
願率海邊居民慣於操舟者。
與之力戰。
庶可立功。
王慨然曰。
草野之臣。
尙獻計如此。
百官衛士之中。
曾無一人如禧者耶。
衛士柳爰廷進曰。
中郞將鄭準提。
尙草平冦策。
未獻耳。
準提適以束古赤侍殿陞。
王顧問之。
準提取諸囊中以獻。
王覽之大悅。
以李禧爲楊廣道安撫使。
準提爲全羅道安撫使。
幷兼倭人追捕萬戶。
王謂宰相曰。
今爵禧等。
卿等勿以爲異。
兾其成功。
激人心耳。
他日無功。
亦當不赦。
時。
準提與禧。
再三上?凡數十條。
其畧以爲。
深陸之民。
不閑舟楫。
難以禦倭。
但簽生長海島及自請水戰者。
令臣等將之。
期以五年。
可淸海道。
若都廵問使。
則徒費軍餉。
擾民生。
乞罷之。
準提後改名地。
初崔瑩廵察六道。
造戰艦二千艘。
欲今諸道軍捕倭。
民皆厭苦逃散。
至是。
以地等建白。
事遂寢。
封宦者金師幸妻爲宅主。
○二月丁酉朔。
日食。
○彗星見于東方。
長丈餘。
凡四十五日而滅。
以李茂芳爲政堂文學。
國制。
陵隧必使執義署封。
世謂封陵者多不達。
及封正陵。
執義洪原哲。
規避之。
茂芳以掌令代署惟謹。
王嘉之曰。
掌令淸白忠直。
寡人所知。
達與不達。
不在我乎。
自鷄林召判開城府事。
王以其淸寒。
賜米五十碩。
茂芳以爲大臣不可虛受賜。
不受。
王遂大用。
每稱。
政堂國耳忘家。
不畏權勢。
雖古人。
無以過之。
遣使入朝于明。
遣密直副使鄭庇判事禹仁烈。
如京師賀正。
請通陸路朝見。
又請方物仍舊。
及庇還。
中書省咨曰。
欽奉聖旨。
朝貢道路。
三年一聘。
從海道來又雲。
今鄭庇賫至。
禮物過於常貢。
實非事大以誠之禮。
況我朝四海一家。
豈資小邦之貢。
今於所貢物內。
受布六對。
餘物付來使領還。
又去年金甲雨獻馬五十匹。
雲道亡者二。
旣至京師。
存者四十九。
以太僕寺試之。
皆非可乘之騎。
內一匹。
甲雨稱爲己物。
欲自進於東宮。
其虛謀詭詐。
灼然可知。
不審出王之意。
抑臣下之不誠。
王有以自處。
王遂誅甲雨及譯語吳克忠。
三月。
檢校侍中興安府院君李仁復卒。
仁復居父憂。
在京山。
疽發背。
自度不起。
具衣冠。
北面稽顙。
若辭違狀。
臨歿。
弟仁任勸念佛。
曰。
吾平生不佞佛。
今不可自欺。
又曰。
宰相歿官庀葬事。
吾平日未有絲毫補。
死且有愧。
爲我辭焉。
言訖。
命加朝服於身。
卒年六十七。
卒三日而葬。
遺命也。
謚文忠。
〈號樵隱。
〉仁復生而魁偉。
性剛直。
聞善必喜。
一事失當。
必怒形于色。
然不發於口。
人謂口吃。
自言吾性偏急。
恐失言。
以忍爲守。
迄今老矣。
不覺心動。
此吾養之未至耳。
仁復以爲。
文章非精硏博攻。
無以緻其極。
故其文章辭嚴義正。
叙事賦物。
語多譏諷。
嘗修閔漬綱目及烈宣肅三朝實錄。
地震。
○以崔瑩爲三道廵問使。
倭入安州。
牧使樸修。
力戰卻之。
又冦慶尙道。
破兵船。
死者甚衆。
乃以瑩爲慶尙全羅楊廣道廵問使。
憲司啓。
瑩嘗爲都廵察使。
六道騷動。
不可復遣。
王怒罷大司憲金續命等。
竟遣瑩。
夏四月。
李仁任罷。
以廉悌臣爲侍中。
幸臣金興慶。
多所請謁。
悌臣不假貸。
興慶有?言。
王曰。
侍中學於中原。
性高潔。
非他廷臣比。
且大臣用心。
非汝所知也。
興慶不敢復言。
明遣使徵耽羅馬。
禮部主事林密孶牧大使蔡斌等來言。
元朝有馬二三萬匹。
留在耽羅。
孶生甚多。
揀選二千匹送來。
於是。
遣門下評理韓邦彥。
往耽羅取馬。
倭冦合浦。
遣使誅慶尙道廵問使金鋐。
初。
鋐以旽黨流。
復起附金興慶金師幸。
得是職。
貪殘無比。
至是。
倭船三百五十艘。
來冦合浦。
燒軍營兵船。
士卒死者五千餘人。
王遣趙琳誅之。
支解以徇。
倭入紫煙島。
時。
倭冦遍於域中。
西海道萬戶李成。
副使韓方道崔思正。
與倭戰于木尾島。
〈木尾島。
麗志宣州有牧美島。
疑此。
今未詳。
〉敗死。
其出沒冦掠。
不可殫記。
太白經天。
○五月。
禁剃額。
○倭入東界。
冦江陵三陟。
又冦蔚慶二州。
東界諸州騷然。
六月。
流侍中廉悌臣于廣州。
都堂宴使臣。
妓簪蔡斌帽花不整。
斌怒。
馳馬將還。
王流悌臣以謝之。
斌性橫悖。
好敺罵人。
侍中以下悉被淩辱。
時舘待甚隆。
府庫匱竭。
下贊成事韓方信于獄。
影殿因暴雨有漏處。
王大怒。
下董役官贊成事韓方信評理盧植獄。
杖之。
時影殿役久。
至用錐驗其墻垣之堅否。
勞費不貲。
役夫死者相望。
宰執言官。
莫敢論奏。
以慶復興爲侍中。
李仁任守侍中。
○秋七月。
三角山中峯崩。
○以崔瑩爲楊廣等道都統使。
八月。
帥師伐濟州。
大破之。
斬賊魁石疊裡等。
濟州平。
先是。
韓方彥至濟州。
牧胡哈赤石疊裡必思肖古禿不花觀音保等曰。
吾等何敢以元世祖皇帝放蓄之馬。
獻大明。
隻送馬三百匹。
林密等曰。
耽羅馬不滿二千。
則帝必戮吾輩。
請今日受罪於王。
王無以對。
遂議伐濟州。
命瑩卛戰艦三百十四艘銳卒二萬五千六百餘人。
瑩與都兵馬使廉興邦。
楊廣道元帥李希泌邊安烈。
全羅道元帥睦仁吉林堅味。
慶尙道元帥池奫羅世。
三道助戰元帥金庾等。
領之以進。
師至羅州。
瑩閱兵于榮山。
〈廢縣在今羅州府南十裡。
〉約諸將曰。
諸道船不可相混。
各樹幟以識之。
船置頭目官。
勿亂行。
船發。
各整樵汲。
若遇倭。
左右夾擊。
旣至濟州。
戰艦同時俱進。
毋或失次。
各占信地。
通煙相報。
諸軍動靜。
聽都統使角聲。
毋或有違。
又曰。
王命臣伐叛。
吾言卽王言。
諸將皆免冠謝。
行至黔山串。
瑩欲待西海道戰艦俱發。
諸將請速行。
至普吉泊。
〈今爲靈巖郡。
〉瑩又以無風欲留。
諸將曰。
兵機貴速。
力請發船。
諸道船揚帆齊發。
瑩不得已放船。
日晩將抵楸子島。
〈在今濟州海北。
〉忽風雨大作。
翌日至濟州。
瑩部署諸將。
四面分攻。
石疊裡必思等。
以三千騎。
拒於明月浦。
〈在濟州西六十裡海口可泊舟。
〉瑩遣人諭告濟州。
與諸將下岸。
師逡廵不進。
乃斬一裨將以廵。
於是。
大軍齊進。
左右奮擊大破之。
乘勝逐北。
至三十裡。
諸將屯漢挐山〈在濟州南二十裡鎭山〉下休兵。
賊入山南乕島。
瑩進兵圍之。
於是。
肖古禿不花觀音保等投崖死。
執石疊裡必思腰斬之。
又捕哈赤等。
盡殺之。
死者相枕。
得金銀牌及印信四十九馬一千匹。
卒有殺馬牛食者。
斬以徇。
士卒股栗。
秋毫無犯。
濟州盡平。
〈按。
元時以留鎭及牧馬。
元人來住於濟州者甚多。
忠烈王時。
元流罪人四十於此。
故濟州多元人子孫。
今趙李石肖姜鄭張宋周秦之籍以元爲姓貫者是也。
明初定雲南。
徙梁王家。
屬于濟州。
今元梁安姜對之以雲南爲姓貫者是也。
○更按。
續文獻通考曰。
元世祖以耽羅爲南宋日本要衝。
亦甚注意。
乃於其地。
立耽羅國招討司。
遣軍千七百人屯鎭。
後改爲軍民都達花赤捴管府。
又改爲軍民安撫司。
其貢賦歲進毛施布百匹。
按。
方言謂苧爲毛施。
〉 倭冦淮陽。
○九月。
京城戒嚴。
以倭賊近境也。
追贈故宮人韓氏三世官。
王以禑爲韓氏出。
遂追贈其三世及外祖官。
甲申。
盜弑王于寢殿。
江寧大君禑卽位。
甲申夜。
王大醉。
在寢殿。
有賊以刃擊弑。
王頭髓濺壁。
因呼曰。
賊自外至矣。
衛士股慄莫敢動。
宰相百執事聞變。
無一人至者。
宦者李剛達先入。
見血流滿房。
詭言上未寧。
鎖門禁出入。
黎明。
太後聞變。
卛禑入內。
秘不發喪。
百官侍衛如舊。
剛達以王命。
召慶復興李仁任安師琦。
密議討賊。
仁任以僧神照常在禁中。
疑與瀋王子脫脫帖木兒。
通謀作亂。
下神照于獄。
旣而見萬生衣上有血痕。
捕下廵衛府鞫之。
悉得其狀。
萬生手釰擊之。
權瑨洪寬盧瑄韓安等。
亂擊弑之。
逮倫等訊之。
皆服。
倫等皆以子弟衛。
常直禁中。
終歲不得休沐。
皆懷怨懟者也。
安瑄終不服。
以倫等辭證明白。
盡囚其父兄諸子。
丙戌。
殯王寶房。
始發喪。
王在位二十三年。
壽四十五。
謚敬孝。
後明賜謚恭愍。
翌日。
李仁任奉禑卽位。
時年十歲。
百官會于市。
轘萬生倫。
斬安瑨寬瑄及其諸子梟首。
籍沒家産。
妻妾爲官婢。
倫父全羅廵問使師禹兄彜。
安父贊成方信。
瑄父密直稙。
瑨父密直副使鏞。
寬父判閣門師普。
尋皆坐誅。
親屬坐流者甚多。
初。
師禹嘗知倫不肖。
白王曰。
倫人面獸心。
願無畜宮中。
王不聽。
彜亦惡倫所爲。
至是並誅。
人多寃之。
慶尙全羅人至有流涕者。
安弟烈不肯署名形書曰。
吾年九歲。
豈得與聞。
旣而曰。
若是則違王命也。
遂就死。
○王性本嚴重。
動容中禮。
聦明仁厚。
民望鹹歸。
及卽位。
勵精圖治。
中外大悅。
想望太平。
自魯國薨逝。
過哀喪志。
委政辛旽。
逐殺勳賢。
猜暴忌克。
荒惑滋甚。
大興土木。
以斂民怨。
狎昵頑童。
以逞淫穢。
使酒無時。
敺擊左右。
賞罰無章。
卒及於禍。
十月。
葬玄陵。
冬十一月。
攝祀于太廟。
大雷雨地震。
有鵩鳴于太室。
○追尊韓氏。
爲順靜王後。
○遣使告哀于明。
遣密直使張子溫典工判書閔伯萱。
如京師告訃。
且請賜謚承襲。
金興慶伏誅。
右司議安宗源舍人金濤等上言。
金興慶以年少憸利。
荷先王寵眷。
超擢高官。
得任喉舌。
專事威福。
縱肆貪婪。
誘扇羣小。
恣行不法。
釀成前日之禍。
蓋起禍者萬生也。
媒禍者興慶也。
惟新之朝。
宜先正興慶娛國陷君之罪。
乃流興慶于彥陽。
籍其家。
初。
吳獻聞洪倫等謀。
以告興慶。
興慶以倫等有寵。
恐王不信。
未敢聞。
及亂作。
獻具告崔瑩。
瑩遂遣獻于興慶貶所誅之。
宦者金師幸。
亦以媚惑大行王。
興土木之役。
沒爲益州官奴。
納哈出遣其子文哈剌不花。
來獻駞馬。
○金義殺明使蔡斌。
執林密奔北元。
告哀使張子溫等逃還。
明使林密等還。
使密直金義。
護送定遼衛。
又遣張子溫等謝恩偕行。
斌所至。
遅留??酒。
每欲殺義。
義不能堪。
至開州站。
義殺斌及其子執密。
以甲士三百人進獻馬二百匹。
奔北元。
張子溫閔伯萱懼。
皆逃還。
義本胡人。
名也列哥。
〈義後歸大明爲指揮雲。
〉下義母妻子廵軍。
將殺之。
憲司言婦女何知。
請勿殺。
乃沒爲商州官婢。
十二月。
政堂文學白文寶卒。
文寶稷山人。
性廉潔正直。
不惑異端。
善屬文。
謚忠簡。
〈淡庵。
〉 遣使如北元告喪。
先是。
或謂仁任曰。
自古國君見弑。
爲宰相者先受其罪。
帝若問先王之故。
興師問罪。
公必不免。
莫若與元和親。
仁任然之。
斌等之還。
遣贊成安師琦。
陽言餞行。
密諭金義。
中路殺斌等以滅口。
由是。
人心疑懼。
未敢通使于明。
遂遣判密直金湑。
如北元告喪。
自是。
事北事南之議始起。
添設商議職。
時。
權臣當國。
政以賄成。
人多官少。
難以應副。
於是。
於兩府皆置商議宰樞。
至六七十員。
名器之濫。
至此甚矣。
未幾。
又自奉翊通憲。
至七八品添設職。
以賞軍士。
而無功者亦或冒得。
時有車載鬥量之譏。
諺曰。
中郞將得牛下。
奉翊直一匹。
左司議權近言。
比來兵興。
國用虛耗。
有戰功者。
錢財不足而難以盡賞。
官職有限而難以盡授。
故先王權設添職。
而有定數。
以賞其功。
今添設無數。
功否混淆。
至於工商賤隷。
皆得冒授。
國家所以縻人心者。
隻有官爵。
而官爵之賤如泥沙。
人皆輕之。
願自今一遵先王定數。
戰功外勿許除授。
倭冦密城。
尙有不用命者。
況諸將代行乎。
卿曉諭衆人。
自今宜謹軍令。
丁酉。
還宮。
史臣曰。
王憤島夷肆暴。
思振國威。
若洗心滌慮。
斥嬖幸。
罷土木。
求賢圖治。
則保民禦冦。
何難之有。
惜乎王不能然。
倚一師琦。
欲振軍令。
其可得哉。
○時。
左司議大夫禹玄寶等上?曰。
庚寅以來。
倭賊爲冦。
制禦之方。
未有成筭。
議者謂。
賊善舟楫。
不可以水戰。
若造戰艦。
是重困吾民。
是不然。
水賊不可以陸攻。
其勢明甚。
且攘賊禁暴。
本欲爲民。
其可念小弊於民。
而貽大患於國乎。
今東西江幷置防守。
賊泛海揚揚而來。
我軍臨岸拱手而已。
雖精兵百萬。
其於水何哉。
宜作舟艦。
嚴備器仗。
順流長駈。
塞其要衝。
賊雖善水。
安能飛渡。
倘得勢便。
擒捷掃蕩。
亦可必也。
不敎民戰。
是謂棄之。
國家素無預備。
民不知戰。
一朝有變。
方始驅聚。
以充卒伍。
兵刃未接。
望風披靡。
以此而戰。
烏乎有成。
雖孫吳爲將。
無能爲矣。
宜預選將帥。
蒐卒鍊兵。
敎而習之。
使人人耳熟金皷。
目慣?旗。
皆以戰爭不爲敬駭之事。
則雖遇勁敵。
皆能敢闘。
豈有狼狽失次者乎。
用兵之道。
專在於將。
宜擇子弟有器識者。
幷令學兵法習武藝。
常加敎閱。
訓養精銳。
待其成材而用之。
良將何難得而其有失律之患哉。
孔子言兵。
先言足食。
食如不足。
兵雖衆。
將焉用哉。
國家用兵多年。
未有蓄積。
以備不虞。
宜廣儲|。
以贍軍食。
又曰。
願取丙申以後累降條畫。
申勑有司。
擧行無遺。
便民之道。
不出乎此。
王下都評議使司。
然竟不行。
十一月。
遣使貢馬于明。
遣大護軍金甲雨。
獻耽羅馬五十匹。
復置鷹坊。
○置理學都監。
〈置敎授官。
〉○無雪。
是歲遼陽高家奴降于明。
癸醜二十二年春正月朔。
太白晝見。
○二月。
北元遣使來。
自應昌破後。
朝廷不復知北元消息。
〈按。
元順帝歿。
國人謚惠宗。
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立。
是爲昭宗。
〉乙亥。
北元遣波都帖木兒於山不花等。
詔曰。
頃因兵亂。
播遷于北。
今擴廓帖木兒爲相。
幾於中興。
王亦世祖之孫。
宜助力復定天下。
初。
元使入境。
王欲遣人殺之。
羣臣皆執不可。
於是。
訪以拘留放還執送京師三策。
羣臣皆言放還便。
及使至。
王托以眼疾不能見日。
夜見之遣還。
蓋畏大明知也。
元使還。
以苧布附獻。
倭冦龜山縣。
〈今屬?原縣在縣南四十一裡。
〉慶尙道廵問使洪師禹。
擊破之。
倭冦龜山三日浦。
〈疑今麻田浦。
〉師禹急擊敗之。
賊登山。
師禹麾兵四面攻之。
斬獲二百餘級。
溺水死者以千數。
得器械兵仗。
不可勝紀。
師禹。
彥博之子也。
三月癸卯朔。
日食。
○復文廟朔望祭。
○王詣大妃殿。
太後謂王曰。
影殿壯麗。
天下罕比。
勞民傷財。
水旱災害。
靡不由此。
請罷其役。
又金興慶等諸子弟。
日夜在宮。
不得歸家。
宜令輪番宿衛。
且萬幾至繁。
王日中而起。
軍國之務。
豈無稽滯。
宜夙興夜寐。
親聽國政。
以孝老母。
王嘗偏信賊旽。
不聽予言。
幾至誤國。
今又若爾耶。
王不悅。
太後又問何不禦妃嬪。
王曰。
無如公主者。
因泣下。
太後笑曰。
一死王亦不免。
何慟之甚。
恐爲人笑。
愼勿復然。
以李茂方爲鷄林尹。
茂方淸白剛直。
初知淳昌郡。
有求土物者。
茂方解所佩筆鞘及帶。
與吏曰。
朋友私請。
不可以公物應之。
以此易所求與之。
請者愧而去。
及尹鷄林。
初府大饑。
至是。
適歲稔。
茂方因民之便。
賑魚塩置義倉。
以備賑貸。
後崔瑩廵察六道。
法甚峻。
守令多貶黜者。
至鷄林。
境內肅然。
瑩大喜。
夏四月。
隕霜殺菽。
○雨白毛。
丁醜夜。
天雨白毛。
長二寸。
或三四寸。
細如馬鬣。
如是者前後六次。
旱。
○京城有井赤沸。
○全羅慶尙道飢。
遣使賑之。
○五月。
赦。
以王誕辰也。
雨氷于平州。
○六月。
倭焚漢陽府。
倭舶集東西江。
冦陽川。
遂至漢陽府。
燒廬舍。
殺掠人民。
數百裡蕭然。
京城大震。
未幾。
閱城中諸戶。
十戶爲一統。
出一人赴防。
五日一代。
又陷喬桐。
入海州。
殺牧使嚴益謙。
作花園二層八角殿于泥峴。
周植花卉。
以爲遊宴之所。
秋七月。
改牟尼奴名禑。
封江寧府院大君。
王欲以牟尼奴爲嗣。
以直講李崇仁授書。
至是。
問于李穡。
改名封爵。
百官賀。
命政堂文學白文寶田祿生大司成鄭樞傅之。
賀請使書狀鄭夢周。
還自明。
師範等還至海中許山。
遭颶風。
船敗溺死。
〈明史藳雲。
貢使洪師範等一百五十餘人來。
師範等三十九人。
失風溺死。
〉書狀官鄭夢周。
濱死乃生。
割韂而食者十三日。
事聞。
帝具舟楫取還。
厚恤遣之。
夢周來。
中書省移咨。
欽奉聖旨。
中國諸侯。
於天子。
每年一小聘。
三年一大聘。
至如九州之外藩邦遠國。
隻每世一見。
其所貢獻。
不過納贄表誠而已。
今高麗去中國稍近。
文物禮樂。
與中國相似。
難同他藩邦。
敎他依着三年一聘之禮。
或欲每世一見。
亦可。
方物隻土産布子。
不過三五對。
又曰。
今天下各衙門。
凡遇我生日及正朝冬至。
都進表文。
冬至古無賀禮。
今後不必進表文類進將來。
〈按。
後世諸般賀禮。
皆出於臣下之諂佞。
而爲君上者亦傲然自大。
不知爲非。
明太祖命除冬至生日賀禮。
眞百世卓然之擧。
惜乎感於諸臣之諂。
有始而不克終也。
〉又答請子弟入學曰。
本國遠處海東。
離隔鄕土。
爲父母必??其子。
爲人子必思其親。
若是父母願令入學。
子弟受父母之命來學者。
送將來。
又問孫內侍身死狀。
八月。
置義勇左右軍。
○九月。
殺體覆使李傑生。
先是。
江華萬戶河乙沚等。
不能禦倭。
傑生杖配烽卒。
至是。
王以傑生輕決其罪。
殺之。
傑生臨刑。
談笑自若。
時幸臣金興慶。
專權自恣。
生殺任意。
人謂。
傑生剛直敢言。
嘗忤興慶。
故及。
冬十月。
以崔瑩爲六道都廵察使。
王令籍軍戶造戰艦。
黜陟將帥守令。
有罪者專斷。
人謂。
瑩素不識朝士賢否。
故黜陟未精。
號令嚴急。
又令年七十以上者。
斂米有差。
補軍需。
民多亡命。
?讟大興。
瑩所過藩鎭。
牧守惕息隕越。
而龍潭縣令金鳳麟。
獨論對自如。
一道翕然稱之。
時凡外寄。
歲二三易。
而鳳麟四年不易。
民賴其惠。
王宴于花園。
判事尹乕善書。
王與乕圍碁。
約不勝者書古詩以進。
虎不勝。
以爲。
月露風花非所陳於王前。
乃書欺暗尙不然。
欺明當自戮。
難將一人手。
掩得天下目。
旣進。
王謂之譎諫。
浸踈之。
十一月。
遣使入朝于明。
密直副使周英贊。
賀正。
判繕工禹仁烈。
獻馬二十四匹騾子二匹。
擧子金潛宋文中曺信從行。
又表辨孫內侍死狀。
至靈光慈恩島。
〈今屬羅州在州西海中。
〉船敗。
英贊潛信溺死。
仁烈文中還。
復遣張子溫。
代英贊再遣。
文中赴會試。
不及試期。
發回。
命本國擢用。
英贊女曾入元。
爲大明兵所擄。
選爲宮人。
有寵於帝。
故英贊頻充使命。
十二月。
平壤尹田祿生。
捕僧釋器殺之。
有人稱忠惠王孽子釋器。
平壤尹田祿生。
使金庾。
獲所謂釋器者斬之。
傳首于京。
並斬其外祖林信等。
王下敎大赦。
釋器事釁未著而遽殺。
人疑之。
時太後聞釋器死。
佯不知。
乃曰。
昨夢見死屍。
心不平。
令膳夫進素膳。
祿生之掩捕也。
捕其同行僧。
而釋器實不死。
逃匿安峽民白彥麟家。
後三年。
李仁任遣睦仁吉捕之。
形皃奇偉。
言語不凡。
觀者皆謂眞王子。
仁任恐有變。
宣言釋器已死於平壤。
今何妄稱耶。
殺之。
甲寅二十三年春正月。
以中郞將李禧。
爲楊廣道安撫使。
鄭準提全羅道安撫使。
檢校中郞將李禧上書言。
今倭冦方熾。
乃駈不習舟楫之民。
使之水戰。
每至敗績。
臣生長海邊。
稍習水戰。
願率海邊居民慣於操舟者。
與之力戰。
庶可立功。
王慨然曰。
草野之臣。
尙獻計如此。
百官衛士之中。
曾無一人如禧者耶。
衛士柳爰廷進曰。
中郞將鄭準提。
尙草平冦策。
未獻耳。
準提適以束古赤侍殿陞。
王顧問之。
準提取諸囊中以獻。
王覽之大悅。
以李禧爲楊廣道安撫使。
準提爲全羅道安撫使。
幷兼倭人追捕萬戶。
王謂宰相曰。
今爵禧等。
卿等勿以爲異。
兾其成功。
激人心耳。
他日無功。
亦當不赦。
時。
準提與禧。
再三上?凡數十條。
其畧以爲。
深陸之民。
不閑舟楫。
難以禦倭。
但簽生長海島及自請水戰者。
令臣等將之。
期以五年。
可淸海道。
若都廵問使。
則徒費軍餉。
擾民生。
乞罷之。
準提後改名地。
初崔瑩廵察六道。
造戰艦二千艘。
欲今諸道軍捕倭。
民皆厭苦逃散。
至是。
以地等建白。
事遂寢。
封宦者金師幸妻爲宅主。
○二月丁酉朔。
日食。
○彗星見于東方。
長丈餘。
凡四十五日而滅。
以李茂芳爲政堂文學。
國制。
陵隧必使執義署封。
世謂封陵者多不達。
及封正陵。
執義洪原哲。
規避之。
茂芳以掌令代署惟謹。
王嘉之曰。
掌令淸白忠直。
寡人所知。
達與不達。
不在我乎。
自鷄林召判開城府事。
王以其淸寒。
賜米五十碩。
茂芳以爲大臣不可虛受賜。
不受。
王遂大用。
每稱。
政堂國耳忘家。
不畏權勢。
雖古人。
無以過之。
遣使入朝于明。
遣密直副使鄭庇判事禹仁烈。
如京師賀正。
請通陸路朝見。
又請方物仍舊。
及庇還。
中書省咨曰。
欽奉聖旨。
朝貢道路。
三年一聘。
從海道來又雲。
今鄭庇賫至。
禮物過於常貢。
實非事大以誠之禮。
況我朝四海一家。
豈資小邦之貢。
今於所貢物內。
受布六對。
餘物付來使領還。
又去年金甲雨獻馬五十匹。
雲道亡者二。
旣至京師。
存者四十九。
以太僕寺試之。
皆非可乘之騎。
內一匹。
甲雨稱爲己物。
欲自進於東宮。
其虛謀詭詐。
灼然可知。
不審出王之意。
抑臣下之不誠。
王有以自處。
王遂誅甲雨及譯語吳克忠。
三月。
檢校侍中興安府院君李仁復卒。
仁復居父憂。
在京山。
疽發背。
自度不起。
具衣冠。
北面稽顙。
若辭違狀。
臨歿。
弟仁任勸念佛。
曰。
吾平生不佞佛。
今不可自欺。
又曰。
宰相歿官庀葬事。
吾平日未有絲毫補。
死且有愧。
爲我辭焉。
言訖。
命加朝服於身。
卒年六十七。
卒三日而葬。
遺命也。
謚文忠。
〈號樵隱。
〉仁復生而魁偉。
性剛直。
聞善必喜。
一事失當。
必怒形于色。
然不發於口。
人謂口吃。
自言吾性偏急。
恐失言。
以忍爲守。
迄今老矣。
不覺心動。
此吾養之未至耳。
仁復以爲。
文章非精硏博攻。
無以緻其極。
故其文章辭嚴義正。
叙事賦物。
語多譏諷。
嘗修閔漬綱目及烈宣肅三朝實錄。
地震。
○以崔瑩爲三道廵問使。
倭入安州。
牧使樸修。
力戰卻之。
又冦慶尙道。
破兵船。
死者甚衆。
乃以瑩爲慶尙全羅楊廣道廵問使。
憲司啓。
瑩嘗爲都廵察使。
六道騷動。
不可復遣。
王怒罷大司憲金續命等。
竟遣瑩。
夏四月。
李仁任罷。
以廉悌臣爲侍中。
幸臣金興慶。
多所請謁。
悌臣不假貸。
興慶有?言。
王曰。
侍中學於中原。
性高潔。
非他廷臣比。
且大臣用心。
非汝所知也。
興慶不敢復言。
明遣使徵耽羅馬。
禮部主事林密孶牧大使蔡斌等來言。
元朝有馬二三萬匹。
留在耽羅。
孶生甚多。
揀選二千匹送來。
於是。
遣門下評理韓邦彥。
往耽羅取馬。
倭冦合浦。
遣使誅慶尙道廵問使金鋐。
初。
鋐以旽黨流。
復起附金興慶金師幸。
得是職。
貪殘無比。
至是。
倭船三百五十艘。
來冦合浦。
燒軍營兵船。
士卒死者五千餘人。
王遣趙琳誅之。
支解以徇。
倭入紫煙島。
時。
倭冦遍於域中。
西海道萬戶李成。
副使韓方道崔思正。
與倭戰于木尾島。
〈木尾島。
麗志宣州有牧美島。
疑此。
今未詳。
〉敗死。
其出沒冦掠。
不可殫記。
太白經天。
○五月。
禁剃額。
○倭入東界。
冦江陵三陟。
又冦蔚慶二州。
東界諸州騷然。
六月。
流侍中廉悌臣于廣州。
都堂宴使臣。
妓簪蔡斌帽花不整。
斌怒。
馳馬將還。
王流悌臣以謝之。
斌性橫悖。
好敺罵人。
侍中以下悉被淩辱。
時舘待甚隆。
府庫匱竭。
下贊成事韓方信于獄。
影殿因暴雨有漏處。
王大怒。
下董役官贊成事韓方信評理盧植獄。
杖之。
時影殿役久。
至用錐驗其墻垣之堅否。
勞費不貲。
役夫死者相望。
宰執言官。
莫敢論奏。
以慶復興爲侍中。
李仁任守侍中。
○秋七月。
三角山中峯崩。
○以崔瑩爲楊廣等道都統使。
八月。
帥師伐濟州。
大破之。
斬賊魁石疊裡等。
濟州平。
先是。
韓方彥至濟州。
牧胡哈赤石疊裡必思肖古禿不花觀音保等曰。
吾等何敢以元世祖皇帝放蓄之馬。
獻大明。
隻送馬三百匹。
林密等曰。
耽羅馬不滿二千。
則帝必戮吾輩。
請今日受罪於王。
王無以對。
遂議伐濟州。
命瑩卛戰艦三百十四艘銳卒二萬五千六百餘人。
瑩與都兵馬使廉興邦。
楊廣道元帥李希泌邊安烈。
全羅道元帥睦仁吉林堅味。
慶尙道元帥池奫羅世。
三道助戰元帥金庾等。
領之以進。
師至羅州。
瑩閱兵于榮山。
〈廢縣在今羅州府南十裡。
〉約諸將曰。
諸道船不可相混。
各樹幟以識之。
船置頭目官。
勿亂行。
船發。
各整樵汲。
若遇倭。
左右夾擊。
旣至濟州。
戰艦同時俱進。
毋或失次。
各占信地。
通煙相報。
諸軍動靜。
聽都統使角聲。
毋或有違。
又曰。
王命臣伐叛。
吾言卽王言。
諸將皆免冠謝。
行至黔山串。
瑩欲待西海道戰艦俱發。
諸將請速行。
至普吉泊。
〈今爲靈巖郡。
〉瑩又以無風欲留。
諸將曰。
兵機貴速。
力請發船。
諸道船揚帆齊發。
瑩不得已放船。
日晩將抵楸子島。
〈在今濟州海北。
〉忽風雨大作。
翌日至濟州。
瑩部署諸將。
四面分攻。
石疊裡必思等。
以三千騎。
拒於明月浦。
〈在濟州西六十裡海口可泊舟。
〉瑩遣人諭告濟州。
與諸將下岸。
師逡廵不進。
乃斬一裨將以廵。
於是。
大軍齊進。
左右奮擊大破之。
乘勝逐北。
至三十裡。
諸將屯漢挐山〈在濟州南二十裡鎭山〉下休兵。
賊入山南乕島。
瑩進兵圍之。
於是。
肖古禿不花觀音保等投崖死。
執石疊裡必思腰斬之。
又捕哈赤等。
盡殺之。
死者相枕。
得金銀牌及印信四十九馬一千匹。
卒有殺馬牛食者。
斬以徇。
士卒股栗。
秋毫無犯。
濟州盡平。
〈按。
元時以留鎭及牧馬。
元人來住於濟州者甚多。
忠烈王時。
元流罪人四十於此。
故濟州多元人子孫。
今趙李石肖姜鄭張宋周秦之籍以元爲姓貫者是也。
明初定雲南。
徙梁王家。
屬于濟州。
今元梁安姜對之以雲南爲姓貫者是也。
○更按。
續文獻通考曰。
元世祖以耽羅爲南宋日本要衝。
亦甚注意。
乃於其地。
立耽羅國招討司。
遣軍千七百人屯鎭。
後改爲軍民都達花赤捴管府。
又改爲軍民安撫司。
其貢賦歲進毛施布百匹。
按。
方言謂苧爲毛施。
〉 倭冦淮陽。
○九月。
京城戒嚴。
以倭賊近境也。
追贈故宮人韓氏三世官。
王以禑爲韓氏出。
遂追贈其三世及外祖官。
甲申。
盜弑王于寢殿。
江寧大君禑卽位。
甲申夜。
王大醉。
在寢殿。
有賊以刃擊弑。
王頭髓濺壁。
因呼曰。
賊自外至矣。
衛士股慄莫敢動。
宰相百執事聞變。
無一人至者。
宦者李剛達先入。
見血流滿房。
詭言上未寧。
鎖門禁出入。
黎明。
太後聞變。
卛禑入內。
秘不發喪。
百官侍衛如舊。
剛達以王命。
召慶復興李仁任安師琦。
密議討賊。
仁任以僧神照常在禁中。
疑與瀋王子脫脫帖木兒。
通謀作亂。
下神照于獄。
旣而見萬生衣上有血痕。
捕下廵衛府鞫之。
悉得其狀。
萬生手釰擊之。
權瑨洪寬盧瑄韓安等。
亂擊弑之。
逮倫等訊之。
皆服。
倫等皆以子弟衛。
常直禁中。
終歲不得休沐。
皆懷怨懟者也。
安瑄終不服。
以倫等辭證明白。
盡囚其父兄諸子。
丙戌。
殯王寶房。
始發喪。
王在位二十三年。
壽四十五。
謚敬孝。
後明賜謚恭愍。
翌日。
李仁任奉禑卽位。
時年十歲。
百官會于市。
轘萬生倫。
斬安瑨寬瑄及其諸子梟首。
籍沒家産。
妻妾爲官婢。
倫父全羅廵問使師禹兄彜。
安父贊成方信。
瑄父密直稙。
瑨父密直副使鏞。
寬父判閣門師普。
尋皆坐誅。
親屬坐流者甚多。
初。
師禹嘗知倫不肖。
白王曰。
倫人面獸心。
願無畜宮中。
王不聽。
彜亦惡倫所爲。
至是並誅。
人多寃之。
慶尙全羅人至有流涕者。
安弟烈不肯署名形書曰。
吾年九歲。
豈得與聞。
旣而曰。
若是則違王命也。
遂就死。
○王性本嚴重。
動容中禮。
聦明仁厚。
民望鹹歸。
及卽位。
勵精圖治。
中外大悅。
想望太平。
自魯國薨逝。
過哀喪志。
委政辛旽。
逐殺勳賢。
猜暴忌克。
荒惑滋甚。
大興土木。
以斂民怨。
狎昵頑童。
以逞淫穢。
使酒無時。
敺擊左右。
賞罰無章。
卒及於禍。
十月。
葬玄陵。
冬十一月。
攝祀于太廟。
大雷雨地震。
有鵩鳴于太室。
○追尊韓氏。
爲順靜王後。
○遣使告哀于明。
遣密直使張子溫典工判書閔伯萱。
如京師告訃。
且請賜謚承襲。
金興慶伏誅。
右司議安宗源舍人金濤等上言。
金興慶以年少憸利。
荷先王寵眷。
超擢高官。
得任喉舌。
專事威福。
縱肆貪婪。
誘扇羣小。
恣行不法。
釀成前日之禍。
蓋起禍者萬生也。
媒禍者興慶也。
惟新之朝。
宜先正興慶娛國陷君之罪。
乃流興慶于彥陽。
籍其家。
初。
吳獻聞洪倫等謀。
以告興慶。
興慶以倫等有寵。
恐王不信。
未敢聞。
及亂作。
獻具告崔瑩。
瑩遂遣獻于興慶貶所誅之。
宦者金師幸。
亦以媚惑大行王。
興土木之役。
沒爲益州官奴。
納哈出遣其子文哈剌不花。
來獻駞馬。
○金義殺明使蔡斌。
執林密奔北元。
告哀使張子溫等逃還。
明使林密等還。
使密直金義。
護送定遼衛。
又遣張子溫等謝恩偕行。
斌所至。
遅留??酒。
每欲殺義。
義不能堪。
至開州站。
義殺斌及其子執密。
以甲士三百人進獻馬二百匹。
奔北元。
張子溫閔伯萱懼。
皆逃還。
義本胡人。
名也列哥。
〈義後歸大明爲指揮雲。
〉下義母妻子廵軍。
將殺之。
憲司言婦女何知。
請勿殺。
乃沒爲商州官婢。
十二月。
政堂文學白文寶卒。
文寶稷山人。
性廉潔正直。
不惑異端。
善屬文。
謚忠簡。
〈淡庵。
〉 遣使如北元告喪。
先是。
或謂仁任曰。
自古國君見弑。
爲宰相者先受其罪。
帝若問先王之故。
興師問罪。
公必不免。
莫若與元和親。
仁任然之。
斌等之還。
遣贊成安師琦。
陽言餞行。
密諭金義。
中路殺斌等以滅口。
由是。
人心疑懼。
未敢通使于明。
遂遣判密直金湑。
如北元告喪。
自是。
事北事南之議始起。
添設商議職。
時。
權臣當國。
政以賄成。
人多官少。
難以應副。
於是。
於兩府皆置商議宰樞。
至六七十員。
名器之濫。
至此甚矣。
未幾。
又自奉翊通憲。
至七八品添設職。
以賞軍士。
而無功者亦或冒得。
時有車載鬥量之譏。
諺曰。
中郞將得牛下。
奉翊直一匹。
左司議權近言。
比來兵興。
國用虛耗。
有戰功者。
錢財不足而難以盡賞。
官職有限而難以盡授。
故先王權設添職。
而有定數。
以賞其功。
今添設無數。
功否混淆。
至於工商賤隷。
皆得冒授。
國家所以縻人心者。
隻有官爵。
而官爵之賤如泥沙。
人皆輕之。
願自今一遵先王定數。
戰功外勿許除授。
倭冦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