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

關燈
主。

    泣謝而去。

    自號栗亭。

    王手寫其眞。

    又書栗亭二大字以賜。

    〈有集行世。

    〉 遣使賓貢于明。

     帝令本國鄕試。

    貢赴京師會試。

    不拘額數選取。

    王遣使賀正。

    幷遣擧子樸實金濤柳伯濡從行。

    李崇仁權近雖在選。

    以年未滿二十五。

    不遣。

     冬十月。

    我太祖與池龍壽等。

    拔東寧府。

    奇賽因帖木兒遁去。

    獲金伯顔以歸。

    誅之。

     時。

    李仁任駐安州。

    諸軍至義州。

    造浮橋於鴨綠江。

    可並三四馬。

    我太祖與龍壽安州上萬戶林堅味先渡。

    三日畢濟。

    是夕。

    雷雨暴作。

    衆皆憂懼。

    兵馬使李玖曰。

    吉兆何疑。

    諸將問其故。

    玖曰。

    龍之動。

    必有雷雨。

    今元帥龍其名。

    而渡江之日有雷雨。

    戰勝之兆也。

    衆心乃安。

    師至螺匠塔。

    去遼城二日程。

    留輜重。

    賫七日糧以行。

    告諭遼瀋人曰。

    遼瀋是吾國界。

    民是吾民。

    今擧義兵。

    各詣軍前告情。

    先遣裨將洪仁桂崔公招等。

    領輕騎三千。

    進襲遼城。

    敵見師少。

    易之與戰。

    大軍繼至。

    城中望見膽落。

    敵將有處明者。

    驍勇距戰。

    太祖使李原景諭之。

    不降。

    太祖連射其冑及腳中之。

    必欲生擒。

    復諭曰。

    不降。

    將射其面。

    處明遂降。

    城中人皆欲降。

    守將勒令拒戰。

    城甚高峻。

    矢下如雨。

    雜以木石。

    我步兵冒矢石。

    薄城急攻。

    遂拔之。

    賽因帖木兒遁。

    虜金伯顔。

    退師城東。

    張榜諭納哈出及金復等州處曰。

    本國與堯並立。

    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鮮。

    而賜履西至遼河。

    元朝一統。

    釐降公主。

    遼瀋地面。

    以爲湯沐。

    凡遼河以東本國彊內之民大小頭目。

    速自來朝。

    共享爵祿。

    如有不庭。

    鑑在東京。

    翌日。

    師次城西。

    是夜。

    有赤氣如火射營。

    日官言。

    異氣臨營。

    宜移屯。

    時。

    萬戶裵彥等。

    擊高家奴于石城。

    未還。

    欲留待。

    以日官言。

    遂班師。

    初城陷。

    我軍火倉廩殆盡。

    由是。

    軍中乏食。

    由間道還。

    野宿。

    令士卒各作溷廁馬廐。

    納哈出果躡後行二日曰。

    作廁與廐。

    師行整齊。

    不可襲也。

    乃還。

    中國人曰。

    攻城必取。

    未有如高麗者。

    時風雪沍寒。

    道途氷滑。

    士馬多物故。

    伯顔父。

    本國僧也。

    奸通濟院婢。

    生伯顔。

    入元仕至平章。

    還至安州。

    伯顔有不遜之語。

    斬之。

    ○都評議使司移咨東寧府曰。

    遼瀋元係本國舊界。

    事大以來。

    結親甥舅。

    任爲行省管轄。

    賽因帖木兒。

    挾?畜謀。

    占作巢穴。

    上不爲朝廷効忠。

    下爲本國生事。

    除惡務本。

    兵非得已。

    蒙古漢人。

    並無幹涉本人。

    如或遺漏在彼。

    卽便捕送。

    又令江界萬戶府。

    牓諭遼瀋人曰。

    遼陽元是國界。

    大軍又出。

    恐害及良善。

    其願渡江爲民者。

    官給糧種。

    各令安業。

    〈按。

    此時元帝北遁沙漠。

    命令不行。

    高麗已破東寧府。

    威已震。

    其勢當收定遼陽。

    以復舊壃。

    而徒能聲言。

    未有其宲者。

    猶畏北元也。

    明年。

    劉益以遼陽來附。

    則亦當因此。

    撫以有之。

    而亦不能者何也。

    遼瀋得失。

    而東國強弱係焉。

    其殆天意也歟。

    〉 令六部臺省。

    六衙日奏事。

     正言李詹上?曰。

    本朝統三以來。

    褒貶可記之事常多。

    易世而後編摩。

    然其所載。

    隻陰晴日曆。

    若其先王行事之迹。

    與夫國家黜陟之典。

    官或失之。

    史臣非不欲見聞於闕下。

    書生辭色拙訥。

    人亦不以情狀告之。

    故退而漫不知何事。

    嘉言善行。

    至於再傳而狃於私見。

    掇拾以爲實錄。

    是非混淆。

    是豈獨史臣之罪也。

    伏望殿下親近史臣。

    言動事爲。

    令悉書之。

    又令諸司。

    具事以報而錄之。

    則紀載必不差謬。

    乃觀感修省之機也。

    殿下卽位之初。

    勵精圖理。

    宰相羣司。

    各以其職聞奏。

    故民情上達。

    事無壅塞。

    幾緻昇平。

    及其涉歷萬機。

    自有私見。

    以爲臣下之言莫能予智。

    賞罰癈置。

    斷自宸衷。

    政之得失。

    庶官無敢言。

    誠可歎也。

    願親庶政。

    自宰相以下。

    皆得以言事之得失。

    則昇平之理。

    庶幾可復。

    若計較小功。

    糾摘細過。

    有司之任。

    非殿下之所當爲也。

    近以冬雷。

    以爲百職懈位。

    令百司日書座目。

    具箚子以聞。

    然以身敎者從。

    以言敎者訟。

    若殿下昧爽夙興。

    平旦視朝。

    百官誰敢曠官。

    不然。

    必將托以疾病事故。

    誣殿下者多矣。

    焉能人人而誅之。

    臣計以爲。

    使考功。

    考各司勤怠。

    凡在官者。

    日出而聚。

    午而散。

    不如法者。

    憲司糾理。

    王從之。

    令每月六衙日。

    六部臺省官親奏事。

    又令史官近侍。

    史臣曰。

    緻治之要。

    惟在於命相。

    諫官之職。

    莫先於正君。

    旽之詐慝。

    愚夫愚婦之所共知。

    所當先去。

    李詹等爲其肺腑。

    曾無一言及旽。

    惟以近史臣聽庶政爲言。

    以塞不言之責。

    方是時。

    旽擅威福。

    屛王耳目。

    雖近史臣聽庶政。

    奚益於治道哉。

     十二月。

    王始禦報平廳視事。

    令史官入侍。

     從李詹之言也。

    王曰。

    自今。

    百司各供其職。

    勿侵官。

    又謂諫議大夫吳中陸曰。

    民間利病。

    寡人得失。

    悉陳無隱。

    時復舊制。

    六衙日視事。

    辛旽不悅。

    至是啓曰。

    每月六衙日聽政。

    則聽訟官。

    五日內難以竆治。

    請於初二十六日兩日視事。

    王從之。

    旣而謂諫官曰。

    一月再視事。

    若有故。

    一月不視事必矣。

    自今。

    大事不待報平奏之。

     日有黑子。

    太白晝見。

     日官請禳。

    王曰。

    日咎在寡人。

    勿禳。

    太白應在卿相。

    禳之。

     禁私塩。

     辛亥二十年春二月。

    女眞千戶李豆蘭帖木兒來投。

     豆蘭本姓佟。

    世爲女眞千戶。

    遣其百戶甫介。

    以一百戶來投。

    仍居北靑。

    事我太祖。

    屬麾下。

     倭冦全羅道羅州。

    吏鄭沉死之。

     沉仕州爲戶長。

    善騎射。

    以按廉使命。

    奉濟州山川祝幣。

    航海而去。

    遇倭。

    舟中人議降。

    沉不從。

    決意與戰。

    射賊應弦而斃。

    賊不敢逼。

    沉矢盡。

    知事不濟。

    具袍笏正坐。

    賊驚謂曰。

    官人也。

    戒勿殺。

    沉投水死。

    餘人皆降。

     三月。

    倭入海州。

    虜牧使以歸。

    ○王詣大妃殿問疾。

     王自辛旽之譖。

    久闕定省。

    至是。

    大妃有疾。

    乃往省之。

     前正言金濤。

    中制科于明。

     濤延安府人。

    中制科二十五名。

    授東昌府丘縣丞。

    辭以不解華語。

    且親老。

    請還本國。

    詔許之。

    乃還。

    王謂左右曰。

    我國登制科者固罕。

    此人名揚一時。

    使天下知我國有人。

    手書金濤長源蘿葍山人八字賜之。

     閏月。

    遼陽歸附于明。

     北元遼陽省平章劉益等。

    欲歸附大明。

    慮遷民居。

    以遼陽本我地。

    請命可免遷徒。

    遣使來告。

    朝廷未有所報。

    益遂以金復蓋海等地歸大明。

    帝設定遼衛。

    以益爲本衙指揮。

     夏五月。

    前長沙監務李存吾卒。

     存吾慶州人。

    早孤力學。

    忼慨有志節。

    年十餘。

    肄十二徒。

    賦江漲詩雲。

    大野皆爲沒。

    高山獨不降。

    識者異之。

    年十九登第。

    與鄭夢周李崇仁金九容等。

    相友善。

    及爲諫官。

    貶黜。

    退居公州之石灘。

    旽勢益熾。

    憂憤成疾。

    疾革。

    令左右扶起曰。

    旽尙熾乎。

    左右曰。

    然還卧曰。

    旽亡吾乃亡。

    返席未安而歿。

    年三十一。

    及旽誅。

    贈大司成。

     命春秋舘事李仁復李穡。

    修本朝金鏡錄。

    ○秋七月。

    倭入禮成江。

    焚兵船。

     凡四十艘。

    以我太祖爲西江都指揮使。

    楊伯淵爲東江都指揮使。

    以禦之。

     辛旽謀反。

    流于水原。

    誅其黨奇顯崔思遠等。

     旽初以僧行見信於王。

    旣納金蘭女。

    又蓄妾無筭。

    卿大夫妻美者。

    必密招私之。

    人皆希恩畏威。

    爭獻臧獲寶器。

    王猶以不受祿不近色不置田園。

    信重之。

    旽恣行威福。

    恩讎必復。

    世家大族。

    誅殺殆盡。

    人視若乕狼。

    顯思遠爲腹心。

    李春富金蘭爲羽翼。

    黨與滿朝。

    王亦有不自安之意。

    稱領相而不敢官。

    王性本猜忍。

    雖腹心大臣。

    及其權盛。

    則必忌而誅之。

    旽自知鴟張太甚。

    恐王忌之。

    遂謀不軌。

    及王謁憲景二陵。

    旽分遣黨人。

    設伏道傍。

    約行大事。

    其黨見儀衛甚盛。

    不忍犯也。

    旽怒且罵之。

    更謀擧事。

    旽客議郞李靭。

    記其?謀。

    爲慝名書。

    稱爲寒林居士。

    夜投宰相金續命第而逃。

    續命以其書聞。

    捕鞫顯思遠鄭龜漢陳允儉及顯子仲脩等。

    皆服誅之。

    流旽水原。

    王歎曰。

    益齋嘗言旽非端人。

    先見不可及。

     召還前侍中慶千興等。

     於是。

    凡爲辛旽所貶逐。

    如崔瑩李珣安遇慶等皆召還。

     辛旽伏誅。

     旽旣流。

    省府臺諫。

    文章請戮。

    乃遣察訪使林樸。

    誅旽于水原。

    王以盟書授樸。

    示旽而數其罪曰。

    爾常謂近婦人。

    所以導引養氣。

    非敢私之。

    今聞生兒息。

    是在盟書者歟。

    城中甲第至七。

    是在盟書者歟。

    如是者數事。

    數罪訖。

    可焚此書。

    樸至水原。

    乃斬之。

    支解以徇。

    梟首京城東門。

    幷斬其二歲兒。

    旽性畏畋犬。

    惡射獵。

    且縱淫。

    常殺烏鷄白馬。

    以助陽道。

    時人謂旽爲老狐精。

     以尹桓爲侍中。

    韓方信贊成事。

    李穡政堂文學。

    我太祖知門下府事。

     王謂近臣曰。

    文臣穡武臣〈太祖舊諱〉同日入省。

    物議何如。

    對曰。

    皆言國家得人。

    王笑曰。

    文武皆用第一流。

    以爲宰相。

    誰敢議之。

    又王每召見穡及李仁復。

    必令左右。

    灑掃焚香。

    幸僧神照曰。

    君見臣。

    何必緻敬如此。

    王曰。

    爾何知。

    此二公道德。

    非庸儒。

    且穡學問。

    舍肌膚而得骨髓。

    雖中國亦罕比。

    烏敢慢哉。

     殺前侍中柳濯。

     王以濯黨於旽。

    將殺之。

    太後使宦者沙顔不花。

    請宥之。

    王怒囚沙顔不花。

    遂殺濯。

    人言濯之禍起於諫止影殿之役雲。

    濯以武功進。

    而持重美風儀。

    動止可觀。

    及死。

    國人有涕泣者。

     召牟尼奴納太後殿。

     先是。

    旽流水原。

    王語近臣曰。

    予嘗至旽家。

    幸其婢生子。

    毋令驚動。

    善保護之。

    林樸之誅旽往也。

    使人詐報宣召。

    旽喜曰。

    今日召還。

    蓋爲阿隻〈方言小兒之稱〉思我也。

    阿隻指牟尼奴也。

    至是召納。

    乃屬守侍中李仁任曰。

    元子在。

    吾無憂矣。

    初林樸與上將軍李美沖侍。

    王目美沖曰。

    汝知阿隻事矣。

    對曰。

    臣知之矣。

    樸怪之。

    及出。

    以問美沖。

    美沖曰。

    上嘗鑄金錢授臣。

    往旽家賜阿隻。

    阿隻大喜。

    旽謂予曰。

    上數幸吾家。

    非爲我也。

    美沖具以聞。

    故上有是言。

    樸謂史官閔由誼李至曰。

    誅旽。

    國之大慶。

    又有大慶。

    公等知之乎。

    上幸宮人生子。

    今已七歲。

    旽潛養之。

    不使國人知。

    是亦當誅也。

    史官宜知之。

     治辛旽黨。

    誅李春富金蘭等。

     治辛旽黨。

    誅春富蘭李伯修孫演白徇金鬥達金元萬林煕載奇叔倫辛貴李雲牧等。

    流成汝完孫湧趙思謙柳濬金縝宋蘭孫湊金安金仲源樸千祐洪永通金鋐許完吳一鶚等。

     大赦。

     以誅辛旽也。

     以李進修判典校寺事。

     進修時以羅州牧使上?曰。

    內宰樞不可不去也。

    宰臣樞密。

    會于都堂。

    題品人物。

    如有議事。

    詣紫門禀命而發。

    安有非時入見。

    出專威福。

    使同列莫知其由。

    朝野皆聚其門。

    僭踰之心。

    於是乎起矣。

    國制。

    知申事一人。

    承宣四人。

    皆不過三品。

    更日入直。

    出納王命。

    雖片言。

    不敢自發。

    是謂龍喉。

    又謂內相。

    傳曰。

    遵先王之法而過者。

    未之有也。

    君臣相安之要。

    在除內宰樞。

    又曰。

    盜賊四起。

    國家軍務。

    一無統紀。

    倉卒臨時。

    何施而可。

    宜四怯薛外。

    別置軍帥府。

    仍令左右前後軍。

    各有將帥僚佐。

    以管時散文武品官。

    受約束於都統使。

    都統使受約束於怯薛官。

    怯薛官〈怯薛蒙古語古稱侍衛〉事無巨細。

    聞奏施行。

    雖在外方。

    亦各以其方。

    東面屬左軍。

    南面屬前軍。

    西海屬右軍。

    北界屬後軍。

    然則內外上下。

    脈絡相通。

    綱擧目張矣。

    又曰。

    侍衛之於宮闕。

    猶四肢之於身體。

    仁義識理者爲最。

    勇敢者次之。

    宜置四怯薛官。

    各演若幹人。

    不拘文武耆德。

    其有八上將軍十六大將軍四十二都府忽赤。

    忠勇各四番。

    均分屬之。

    訓鍊士卒。

    嚴明器械。

    更日侍衛。

    禀行軍令。

    又兼管中外帥府。

    則其於軍國重事。

    若身之使臂。

    臂之使指。

    身安而事擧矣。

    又末言斷奔競。

    王嘉之。

    擢拜。

     八月。

    倭冦鳳州。

    ○以黃裳安遇慶崔瑩爲贊成事。

    李珣三司左使。

    ○九月。

    遣安遇慶李珣等。

    攻北元五老山城。

    克之。

     元樞密副使哈剌不花。

    守五老山城。

    以遇慶爲西京都萬戶。

    珣爲安州上萬戶。

    往伐克之。

    虜哈剌不花。

    時應昌旣破。

    故元太子愛猷識裡達臘。

    亡走立於沙漠之北。

    是爲北元。

    殘元遺孽。

    處處竊據於遼瀋之間。

    或遣使通信。

    或往來侵東北邊地者。

    不可詳記。

     以廉悌臣爲西北面都統使。

     辛旽旣誅。

    舊臣之得免死戮者。

    鹹召還。

    悌臣亦從廢中起用。

     冬十月。

    親享太廟。

    撰樂章。

     王親享太廟。

    受羣臣賀。

    還次崇仁門內。

    成均學官。

    卛生員十二徒生徒。

    獻歌謠以獻頌。

    敎坊亦獻歌謠。

     十一月。

    復置鷹坊。

    尋罷之。

     王曰。

    予之畜鷹。

    非爲獵也。

    愛其猛俊耳。

    其養飼者。

    謂之時波赤。

    吏部上言曰。

    漢文之卻駿馬。

    唐宗之袖鷂子。

    至今稱頌。

    舊置鷹坊。

    騷擾中外。

    先王深軫其弊。

    乃命罷去。

    今邊境多虞。

    軍旅方殷。

    不此之圖。

    復設鷹坊。

    上行下效。

    捷於影響。

    恐羣下化之。

    耽于遊畋。

    怠棄職事。

    蹂踐禾稼。

    病我生民。

    是前日之弊復生也。

    請罷之。

    從之。

     遣使入朝于明。

     時。

    使臣以水路朝覲。

    賀正使鄭思道到喬桐。

    船着淺穿漏。

    不得前去。

    更遣韓邦彥開船。

    被風渰沒。

    故移咨中書省。

    請取路金復等州。

    涉海稍近。

    經由遼東。

     納廉氏爲妃。

     曲城伯悌臣之女也。

    是爲愼妃。

     十二月。

    復行朔望祭于顯陵。

    ○下敎申擧法令。

     敎曰。

    予以眇躬。

    托臣民之上。

    今二十有一年矣。

    頃者逆臣謀亂。

    隨卽平定。

    宗社再安。

    宜加謚先王先後。

    上太後尊號。

    又慮政事有所未擧。

    民生有所未安。

    博采羣言。

    布告中外。

    一義節孝順。

    風俗所係。

    並行?表。

    一郊社宗廟祭祀爲大。

    務極豊潔。

    一單丁從役。

    已在禁限。

    官吏役使如初。

    須給助役。

    毋令失業。

    年滿六十免役。

    一救荒賑飢。

    王政所先。

    忠宣王嘗置有備倉。

    又設煙戶米法。

    其慮深遠。

    比來名存實亡。

    其復忠宣王常平義倉之制。

    一東西大悲院。

    先王本爲惠民而設。

    近來主者不爲用心。

    貧病流離。

    無所仰給。

    取勘元屬田民。

    以贍醫藥粥飯之資。

    國初置醫師。

    民無夭劄。

    自今守令。

    其訪醫人。

    修合藥物。

    以濟民命。

    一近因倭冦。

    漕運皆由陸路。

    其令州郡。

    修葺院舘。

    儲|薪芻。

    以便行裝。

    一選軍給田。

    已有成法。

    近來田制紊亂。

    府兵不得受由。

    殊失募軍之意。

    其復舊制。

    一百僚庶務。

    斷自都堂。

    近來諸司。

    直牒州縣。

    病民實多。

    自今禀都評議使司區處。

    一無故屠殺官司。

    州軍痛行禁斷。

    一置驛本爲傳命。

    近年諸司有轉輸。

    皆委驛戶。

    嚴加禁治。

    一文武之道。

    不可偏廢。

    內自成均。

    外至鄕校。

    開設文武二學。

    養成人才。

    以備擢用。

    一軍國事繁。

    差發尤多。

    其免洪武三年以前各道逋欠。

    一未受度牒。

    不許出家。

    情願爲僧者。

    納丁錢五十匹。

    方許。

    違者罪。

    一僨負至於一本一息。

    其取息無已者。

    本錢沒官。

    利錢還付貸者。

    一諸道種桑墾田。

    守令申聞。

    〈按。

    麗朝法制。

    固多可採。

    而後皆弛廢。

    忠肅恭愍。

    承積弊之餘。

    條敎法令。

    皆爲國便民之政。

    而前日所令。

    後復申言。

    則當時之不能實行其政。

    可知矣。

    王言一發。

    必行乃已。

    而因循頹墮。

    又復如前。

    言之何益。

    末世政令。

    例多徒言之歸。

    民何以被其實惠哉。

    噫。

    〉 壬子二十一年春正月。

    上太後尊號。

    赦。

     號曰崇敬王太後。

    改文睿府曰崇敬。

     以池奫爲西北面元師。

     時。

    明收服元孽略盡。

    惟納哈出擁衆金山。

    與於山不花高家奴及東寧府餘黨胡拔都張海馬等。

    引女眞雜種。

    數冦泥城江界等處。

    遣奫以備之。

     二月。

    倭冦白州。

    ○三月。

    遣使入賀于明。

     遣密直洪師範司成鄭夢周。

    如京師賀平蜀。

    仍請遣子弟入學。

    又咨中書省曰。

    近因兵後。

    雅樂散佚。

    見蒙朝廷給降樂器。

    用於宗廟。

    外社稷耕籍文廟鍾磬並闕。

    今將錢物。

    前去收買。

    師範。

    彥博之子也。

     夏四月。

    濟州叛。

    遣使入告于明。

     時。

    帝命貢耽羅牧馬。

    遣禮部尙書吳季南獻馬。

    以秘書監劉景元。

    爲宥旨別監。

    偕季南往耽羅。

    揀選禦馬。

    耽羅韃靼牧子。

    殺景元及牧使李用藏以叛。

    季南不克入。

    乃還。

    遂遣民部尙書張子溫。

    如京師。

    請討耽羅。

    又遣季南。

    獻本國馬六匹。

     贊成事安遇慶卒。

     遇慶累立戰功。

    遂至大用。

     五月。

    放辛旽黨人妻妾沒爲官婢者。

     時久旱。

    太後告王曰。

    天旱由人所召。

    辛旽黨妻妾沒爲官婢者。

    可令放之。

    婦人何與焉。

    王從之。

     帝遣漢蜀降主陳理明昇。

    本國安置。

     二主家屬凡二十七人。

    詔曰。

    不做軍。

    民不做。

    閑住他自過活。

    二主航海而來。

    入京詣闕。

    王出禦報平廳。

    理昇拜于階上。

    王坐受之。

    給臧復弟舍。

    俾安其生。

    時使臣孫內侍。

    自縊于佛恩寺〈古址在今開城府太平舘北洞〉松樹下。

    人莫知其故。

    昇後娶捴郞尹煕宗女。

    王賜米四百石布一千匹。

    〈金荷潭破寂錄曰。

    昇後至今不絶。

    而間有登第者。

    理無子祀絶。

    豈弑君稔惡與乘時竊據者。

    殃慶自不同歟。

    ○按。

    今俗婚禮。

    婦人首餙紅長衫之制。

    出於明昇雲。

    〉 六月。

    作壽陵于正陵之側。

     百官以秩出役夫輸石。

    宦者金師幸董役。

    師幸傾巧。

    影殿正陵之役。

    逢迎王意。

    皆極奢麗。

    〈按。

    僿說曰。

    人言高麗之亡。

    由於正陵之役。

    今高麗諸陵尙存。

    獨恭愍一墓制度極大。

    古今未始有也。

    惜乎當時賢公卿。

    不無其人。

    未曾有一人以魏徵獻陵之對爲言者也。

    昔周穆葬盛姬。

    宋文葬殷淑妃。

    號稱鉅麗。

    遺臭至今。

    其可效尤耶。

    元匠元世之言。

    可謂刺骨。

    而盈庭簪伸。

    反不及羈旅奴隷。

    坐待宗社之淪毀。

    可歎可惜。

    〉 復改官制。

     復用十一年官制。

     倭冦安邊。

     先是。

    倭冦白州。

    連冦順天長興耽津道康。

    〈今康津。

    〉掠鎭溟〈廢縣在今德源府南二十四裡〉倉。

    又冦盈德德原江陵府。

    轉冦安邊。

    虜婦女。

    掠倉米萬餘石。

    免存撫使李子松官。

     濟州人斬叛賊以降。

    ○以我太祖爲和寧尹。

     倭冦縱橫。

    東北界皆被搶掠。

    於是。

    以我太祖爲和寧〈今永興〉府尹。

    仍爲元帥。

     倭冦鹹州北靑。

    萬戶趙仁璧。

    擊敗之。

    ○倭冦洪州。

    ○秋七月。

    改影殿鍾樓。

     王以鍾樓尙未高大。

    卽命改營。

    其鷲頭之費。

    所餙黃金六百五十兩。

    白銀八百兩。

    其糜費類此。

    兪氏〈好仁〉曰。

    當是時。

    天步日蹙。

    嫠有不恤其徫而玄。

    王以一妃之故。

    勞吾民之力。

    至十有餘年之久。

    足爲荒惑者之戒。

     倭入楊廣道。

     九月。

    尹桓罷。

    以慶復興〈卽千興也〉爲左侍中。

     楊廣道廵問使趙天輔。

    與倭戰于龍城。

    敗績死之。

    ○冬十月。

    置子弟衛。

     王不喜色。

    自公主薨。

    日夜悲思。

    遂成心疾。

    雖納妃置諸別宮。

    不數近幸。

    代言金興慶。

    聦慧便佞。

    有龍陽之寵。

    常侍禁中。

    權勢日盛。

    至是。

    選卿大夫子弟年少皃美者屬焉。

    以興慶揔之。

    號子弟衛。

    又置頭裏束古赤。

    亦以美男子充焉。

    褻狎無君臣之禮。

    於是。

    洪倫韓安權瑨洪寬盧瑄等。

    俱以寵幸。

    常侍卧內。

    姿意淫褻。

    賞賜無筭。

     倭入陽川。

    諸將出戰敗績。

     倭船二十七艘。

    入陽川留三日。

    諸將領兵出戰。

    我軍皆成衆愛馬。

    未習水戰。

    故大敗。

    王以各司成衆愛馬及五部坊裡人。

    分隷五軍。

    庚寅。

    親率出昇天浦。

    乙未。

    次龍泉寺。

    以宿衛不嚴。

    杖諸提調官。

    謂贊成安師琦曰。

    庚寅以來。

    倭賊非不可敵。

    而民被擄掠者。

    以用兵無律耳。

    今予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