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每夜。
弊衣徒步。
出入旽第。
爲旽畫計。
蹤跡詭秘。
且譽旽爲盛德。
及爲知印。
善伺候王意。
又揣旽好惡。
惟務迎合。
見遇日密。
崔氏曰。
樸名士也。
當紅冦之捷。
運籌帷幄。
當德興之變。
誓死不從。
出使耽羅。
秋毫不犯。
屢抗?。
定科擧之法。
陳時政之弊。
當時物論。
孰不以樸爲賢爲能也。
使樸便死於德興之變。
則一生終始。
千載之下孰得而知者哉。
增置國學生。
以李檣爲大司成。
鄭夢周爲博士。
又擇經??士金九容樸尙衷樸宜中李崇仁等。
皆兼學官。
先是。
舘生不過數十。
穡更定學式。
每日坐明倫堂。
分經授業。
講畢。
論難忘倦。
於是。
學者坌集。
程朱性理之學始興。
夢周延日人。
襲明之後也。
時。
經書至東方者。
惟朱子集註耳。
夢周講說發越。
超出人意。
聞者頗疑。
及得胡炳文四書通。
無不脗合。
諸儒尤加歎服。
穡亟稱之曰。
夢周論理。
橫說竪說。
無非當理。
推爲東方理學之祖。
九容。
齊顔之兄也。
以宦者申小鳳。
爲都僉議評理。
賜功臣號。
以守陵喪畢。
賞其勞也。
命百官。
迎于迎賓舘。
是日松嶽崩。
時議謂。
毀舊法。
宦者置之岩廊。
國鎭之崩由是也。
以郭儀爲正言。
玄風人。
郭儀每遇俗節。
備酒饌。
往靈山。
奠辛旽父墳。
旽驚喜召之。
尋除正言。
戊申十七年春正月。
王步幸辛旽家。
○日本遣僧來報聘。
日本遣僧梵盪梵鏐。
偕金逸來。
辛旽不爲禮。
舘待甚薄。
梵盪等怒而去。
二月。
罷國子監試。
王欲選三品官通經者爲試官。
辛旽薦孫湧。
宦者李剛遠。
薦李茂芳權思復。
王惡其爭。
乃曰。
監試所取。
例皆童蒙。
非經明行修之士。
無益國家。
罷之。
赤祲如火。
○彗星見于西方。
彗見西方。
長丈餘。
尋出大陵積屍卷舌間。
至于大微。
凡四月。
三月。
大雨雪。
氷堅川流皆絶。
夏四月。
王幸九齋。
親試士。
先是。
辛旽惡李齊賢。
乃謂王曰。
儒者稱座主門生。
布列中外。
互相幹謁。
如齊賢門生。
爲滿國之盜。
儒者有害如此。
時。
藝文舘再以三舘員少。
請行科擧。
王重違旽意。
不許。
至是乃行親試。
用經義。
賜李詹等七人及第。
五月。
改營公主影殿于馬巖。
王以王輪影殿佛宇狹小。
無以容衆三千。
卽撤移營馬巖。
〈在今開城府成均舘前。
〉時方農月。
?咨大興。
李氏詹曰。
時土木之役方興。
諫官具?以聞。
則王臆以爲必影殿事也。
怒氣甚盛。
及坼而視之。
乃他事也。
則反曰吾固知竪儒淺近言耳。
雖或勉從。
逆料物情。
不嗜善言。
是乃驕吝之心也。
六月。
大旱。
赦。
○秋七月。
日本遣使來聘。
○對馬島萬戶宗慶。
遣使來貢。
至冬。
又遣使來朝。
賜宗慶米一千石。
自東萊之釜山浦。
東南涉海。
至島之船越浦。
水路六百七十裡。
島中分爲八郡。
人戶皆沿海浦。
南北三日程。
東西或一日或半日程。
四面皆石上。
土瘠民貧。
以煑塩捕魚販賣爲生。
宗氏世爲島主。
島在海東諸島要衝。
本國自前許互市於金州。
有時入貢。
東征以後。
信使相絶。
至是復來朝。
遣講究使李夏生以答之。
隕霜殺菽。
○八月。
下侍中柳濯密直鄭思道大司成李穡于獄。
尋釋之。
濯謂同知密直安克仁及思道曰。
今馬巖之役。
非止勞民傷財。
??家言。
作室此地。
異姓王矣。
吾等食君之祿。
豈可腹非而成君上之過。
貽譏後世耶。
寧死。
當極諫。
克仁等從之。
上書曰。
今歲大旱。
五糓不登。
乞停中外土木之役。
王大怒曰。
是沮吾影殿也。
遂下濯思道于廵軍。
克仁以定妃父故。
勒歸私第。
太後使人諭王曰。
今囚濯等。
是秪以彰君之過。
而見宰相之賢。
可釋濯等。
不聽。
卽以李春富代濯。
命三司左使李穡鞫之。
命穡製敎諭衆文。
穡請濯罪名。
王曰。
久爲首相。
緻天大旱。
一也。
奪演福寺田。
二也。
公主之喪。
三日闕祭。
三也。
其葬降用永和公主例。
四也。
不忠不義。
孰大於此。
穡曰。
此往事也。
雖以此歸罪。
國人皆謂上書之故。
願更思之。
王益怒。
促之急。
穡曰。
臣寧得罪。
安敢爲文以成其罪。
又上書之事。
都僉議亦知之。
辛旽方在側。
不得已乃曰。
老夫亦知之。
上怒甚不敢告耳。
王命侍中李春富封國印。
春富俯伏不敢進。
乃命穡。
穡恐王益怒。
乃封之書曰。
臣穡謹封。
王曰。
卿持此去。
求有德者。
我太祖初豈王孫哉。
予遜位矣。
乃移禦定妃宮。
不許進膳。
旽欲解王怒。
啓王下穡獄。
穡陳辨明切。
且泣曰。
臣非畏死而泣。
恐王以無罪殺大臣耳。
王遂感悟。
命皆釋之。
九月。
明師克燕京。
元帝奔上都。
王聞元帝奔上都。
會百官。
議通使大明可否。
〈按。
僿說曰。
高麗之於元。
自忠烈世爲舅甥。
雖權奸秉國。
而終不移易宗社者。
皆元之力也。
元之始昌。
首先服事。
後王莫非蒙古之外裔。
其臣主之分亦至矣。
及聞庚申帝奔上都。
明使不至。
而已會百官。
議通大明可否。
已甚不韙。
明年。
明使果至。
卽停至正年號。
其華夷之辨則明矣。
將何以示信於天下後世耶。
設或元衰而復興。
執言討罪。
其有不遽殄滅之患耶。
是時遼瀋之路。
尙梗不通。
使命皆由海道。
達於金陵。
新天子遠略。
未必東漸。
北元猶是壤界相接。
天子之詔亦雲。
朕本元民。
天下之亂。
宲非朕始。
其正大光明如此。
我國宜答雲。
天與人敀。
曆數有在。
四海之外。
孰不欽仰。
但與元氏旣定羣臣之義。
世受恩眷。
信命相續。
不忍一朝因其困窮。
便加斥絶。
此又天理人心之所不可泯者。
彼若順天歸化。
或遠迹無庭。
則亦將以事元之心事天子雲雲。
則天子亦必與其不負心。
不強其圖新矣。
計不出此。
好名侮弱。
汲汲然易其向背。
及蔡斌之來。
狂??貪賊。
而爲金義所殺。
卒緻明朝之怒。
則於是甚難處矣。
不數年。
又受封於北元。
行宣光年號。
又數年而罷。
反覄至此。
東方禮義。
掃地盡矣。
〉 黃霧四塞。
○殺前僉議贊成事瑞寧君柳淑。
初淑之緻仕也。
餞席作詩。
有雲。
不是忠衰誠意薄。
大名之下難久居。
辛旽恐淑復用事。
誦其詩。
譖于王曰。
淑以句踐比上。
範蠡自比。
罪莫大焉。
今淑在瑞州〈今瑞山郡〉近海。
若效範蠡乘舟而去。
則必向燕都立僧王。
不如早除絶後患。
王疑旽欲殺淑。
重違旽意。
乃命杖流洪州。
除名籍産。
旽遂遣人。
縊殺于靈光。
淑之屛去也。
聞國事異於平日。
涕泗交下。
至禍作。
家人以淑平日之言。
送龍腦。
又謂不如走。
乃送良馬。
淑曰。
君父天也。
天可逃乎。
且死生有命。
固當順受。
亡將何之。
就死。
顔色如平時。
人皆爲之流涕。
子實與厚。
亦皆流竄。
家人收骨藁葬。
及旽誅。
王始知其然。
悼甚。
有旨雪其寃。
謚文僖。
淑忠義有餘。
有所薦引。
未嘗言之其人。
有所罪黜。
未嘗斷之於己。
遇大事決大疑。
未嘗猶豫。
蓋於精明仁恕。
兩得之矣。
〈號思庵○吳氏曰。
公碧瀾渡詩曰。
久負江湖約。
紅塵二十年。
白??如欲笑。
故故近檻前。
南秋江雲。
思庵竟未免紅塵之厄。
其忠淸大節。
終不見白於大名之下。
爲賊旽所誣陷。
黯黯就戮。
且有和詩。
未識靑雲路。
江湖四十年雲。
而秋江亦未免酷禍。
復使後人哀之。
賊賢之徒。
何代無之。
痛哉。
〉 始賜辛旽婢般若米月三十石。
般若寔生牟尼奴。
王所言美婦在旽家幸之者也。
冬十月。
遣文天式如元。
路梗而還。
杖流之。
○殺密直副使金精典校令金齊顔。
靖等與金興祖趙思恭兪思義等七人。
謀誅辛旽。
思恭洩其謀於所善鄭賱。
賱告李春富。
遂入告王杖流。
旽遣人縊殺之。
凡爲旽殺者。
妻子不敢訴。
廷臣不敢言。
旽欲盡流人。
洪永通曰。
佛氏罪福報應可畏。
願公思之。
旽感悟止之。
十一月。
遣使聘吳王。
元諸王也。
遣禮儀判書張子溫。
聘于吳王。
王禮接甚厚。
使禦史臺宴慰張樂。
大夫謂子溫曰。
憲司之會。
未嘗用樂。
今日樂。
爲使臣耳。
子溫曰。
樂以和爲主。
諸公旣以和氣相接。
何必用樂。
夫子禮雲禮雲。
玉帛雲乎哉。
樂雲樂雲。
鍾皷雲乎哉。
大夫曰。
尙書旣知禮樂之本。
不必用樂。
乃止。
吳王聞。
加厚禮以送。
史臣曰。
子溫市井之人。
尙以一言見重於他國。
其使於四方者。
選用士大夫有學問者。
遣之可也。
元遣使請兵。
○十二月。
以李春富李仁任爲左右侍中。
春富本無才望。
唯以柔佞。
諂事辛旽。
又務迎合王心。
故得拜首相。
始用循資格。
史臣河崙曰。
書曰。
官不必備。
惟其人。
爵罔及惡德。
惟其賢。
官爵者。
人君所以待賢材而與之爲理者也。
循資之格。
但以歲月久近勤勞多少。
爲等第。
賢智者宜在上而反滯乎下。
愚不肖者宜在後而反居乎前。
以緻玉石相混。
薰蕕無辨。
此朝廷之所以不尊。
而庶績之所以不煕也。
願理之君。
其可以此爲用人之法乎。
下 己酉十八年春正月。
王親祭公主魂殿。
奏妓樂。
極歡如平日。
納哈出遣使來聘。
○三月。
北元遣使。
進王爲右丞相。
○遣使如北元謝恩。
道梗不達而還。
○夏四月。
大明皇帝遣使告定天下。
大明太祖高皇帝遣符寶郞偰斯。
由海道。
賜王璽書。
報定天下。
王率百官。
出迎于崇仁門外。
其書曰。
大明皇帝緻書高麗國王。
自有宋失馭。
天絶其祀。
元非我類。
入主中國。
百有餘年。
天厭其昏淫。
亦用隕絶其命。
華夷擾亂。
十有八年。
當羣?初起時。
朕爲淮右布衣。
忽暴兵疾至。
誤入其中。
見其無成。
憂懼不寧。
荷天之靈。
授以文武。
東渡江左。
習養民之道。
十有四年。
西平漢王陳友諒。
束縛吳王於姑蘇。
南平閩越。
戡定入蕃。
北逐胡君。
肅淸華夏。
復我中國之舊疆。
今年正月。
臣民推戴。
卽皇帝位。
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
建元洪武。
惟四夷未服。
故修書遣使。
涉海洋入高麗。
報王知之。
偰斯以二羊享王。
斯。
遜之弟也。
及還。
王遺鞍馬衣服。
不受。
遣使聘元淮王。
○五月甲午朔。
日食。
○始停至正年號。
○旱。
王謁太後。
語及旱甚。
太後曰。
王奈何委政臣下。
多殺有功無罪之人。
大興土木。
緻傷和氣耶。
王爲元子時。
百姓屬望。
惟恐王不爲君。
?忠惠無道。
我亦以爲然。
忠惠時豊年多而殺人少。
今何反不及耶。
且王年非幼。
何假國柄他手乎。
因泣下。
王不豫曰。
母後何彰子之過若是甚歟。
殺人之多。
但禁亂臣而已。
遣禮部尙書洪尙載等。
奉表入朝于明。
賀登極。
仍謝恩也。
六月。
帝詔歸東土流民。
遣宦者金麗淵。
領本國流民就食江南者百六十五人。
送還。
麗淵亦本國人。
改官制。
改都僉議曰門下府。
評理曰參知門下府事。
常侍曰散騎常侍。
司議曰諫議。
典理曰選部。
軍簿曰揔部。
版圖曰民部。
典法曰理部。
禮儀曰禮部。
典工曰工部。
皆復稱尙書。
監察司曰司憲府。
提學皆稱學士。
官制多從五年之號。
秋七月。
投化倭叛歸其國。
先是。
倭人多投化。
誓不侵冦。
分處巨濟南海等縣。
至是叛歸。
復行侵掠。
八月。
置萬戶府于東西北面。
王欲擊東寧府。
以絶北元。
先置萬戶府于鹹州西京安州義州靜州江界泥城等處。
又城嘉州。
〈今嘉山。
〉 遣使入朝于明。
捴部尙書成準得賀聖節。
大將軍金甲雨賀皇太子千秋節。
工部尙書張子溫賀正。
仍請賜本國朝賀儀注。
北元遣使來聘。
○九月。
北元吳王淮王。
並遣使報聘。
○濟州降。
以樸允靑爲牧使。
○冬十月。
王幸影殿。
餉役徒。
時。
影殿之役甚急。
伐礎石于崇仁門外。
輓緻馬岩。
大如屋。
石吼聲如牛。
又發丁州縣輸材。
或壓或溺死者無筭。
中外困弊。
無敢言者。
王召元匠元世于濟州。
使營影殿。
世言於都堂曰。
元帝好興土木。
以失人心。
自知不能保四海。
詔吾輩。
營宮耽羅。
爲避亂計。
功未訖而元亡。
吾輩失衣食。
今被徵復衣食。
誠萬幸也。
然元以天下之大。
勞民以亡。
高麗雖大。
其能不失人心乎。
願諸相啓王。
都堂不敢以聞。
十一月。
辛旽攝王。
受羣臣朝于儀鳳樓。
旽嘗欲自爲五道都事審官。
請復事審官。
王曰。
我皇考値旱。
焚香告天。
罷此官。
天乃雨。
寡人可忘先王之意耶。
又曰。
大盜莫若諸州事審官。
事遂寢。
旽又令李春富。
請移都忠州。
王怒。
旽托言松京濱海。
海冦可畏。
以解之。
乃下令曰。
太祖當四仲之年。
廵駐三蘇。
〈高麗以今豊德白馬山爲右蘓。
以長湍白嶽爲左蘓。
新溪箕達山爲北蘇。
號三蘇。
〉予亦將幸平壤。
廵金剛山。
駐駕忠州。
皆作離宮。
判司天監事陳永緖等以爲。
近者太白晝見。
年又荒甚。
靜吉動?。
王悅從之。
倭掠南浦漕船。
○十二月。
以我太祖爲東北面元帥。
池龍壽爲西北面元帥。
李仁任爲西北面都統使。
將擊東寧府也。
下前侍中柳濯于獄。
尋釋之。
王以公主陵無臘祭。
爲濯所定。
下濯獄。
免爲庶人。
籍其家。
旣而知諸陵皆本無臘祭。
乃釋之。
改定科擧法。
始用元朝鄕試會試殿試之制。
定爲恒式。
庚戌十九年春正月。
彗見東北方。
○我太祖自東北面。
引兵攻弓羅城。
拔之。
我太祖以騎兵五千步兵一萬。
自東北面踰黃草嶺。
〈在鹹興府西一百十三裡。
〉行六百餘裡。
至雪寒嶺。
〈一名薛列罕嶺。
在鹹興江界兩府界。
嶺東爲東北面。
嶺西爲西北面。
〉又行七百餘裡。
甲辰。
渡鴨綠江。
是夕。
西北方紫氣漫空。
書雲觀言猛將之氣。
王喜曰。
予遣李。
〈太祖舊諱。
〉必其應也。
時。
東寧府同知李原景。
〈一名吾魯帖木兒。
〉聞太祖來。
移保弓羅山城。
〈一名瓦剌山城。
自理山郡央土裡口子。
北渡鴨綠婆豬二江。
至瓦剌山城。
城在大野中。
四面壁立高絶。
惟西可上。
距理山二百七十裡。
兪氏曰。
疑古尉那巖城。
〉拒險以距。
太祖至也頓村。
〈在渭源郡西。
越江三十裡有洞。
內甚平衍。
北距瓦剌一日程。
〉原景來棄甲再拜曰。
吾先本高麗人。
願爲臣僕。
率三百餘戶降。
其酋高安慰。
嬰城固守。
我師圍之。
太祖用片箭射之。
七十餘發。
皆中其面。
城中奪氣。
安慰綖城夜遁。
明日。
其頭目二十餘人。
率百姓出降。
諸山城望風皆降。
得戶凡萬餘。
以所得牛二千餘頭馬數百匹。
悉還其主。
北人大悅。
歸者如市。
東至皇城。
〈古女眞皇城。
〉北至東寧府。
西至于海。
南至鴨綠。
爲之一空。
地震。
○二月。
倭掠內浦諸州租稅。
○夏四月。
作觀音殿於影殿。
凡九楹。
制甚高廣。
及其上梁。
壓死者數十人。
太後聞之。
請罷役。
王不聽。
帝遣使來祭山川。
帝遣朝天宮道士徐師昊來祭。
又立碑于都城南楓川。
〈卽會賓門外陽陵井。
〉記其事。
師昊之來也。
王疑道士行厭勝之??。
稱疾不出。
命百僚迎詔。
五月。
王祈晴于宗廟社稷。
時有雨。
王恐妨影殿之役。
遣人祈晴于宗廟社稷山川佛宇。
史臣曰。
春秋書雨不雨。
以著悶雨不悶雨。
褒貶嚴矣。
況當農務方急。
天若不雨。
則飢饉薦臻矣。
王不此之慮。
而爲影殿祈晴。
甚矣王之惑也。
帝遣使冊王。
賜冕服。
尙寶司偰斯。
來錫王命。
賫金印誥文。
封王爲高麗王。
凡儀制服用。
許從本俗。
仍賜大統曆錦綉絨段。
幷賜大妃王妃及相國辛旽侍中李春富李仁任色段線羅紗各四匹。
未幾。
成準得等辭歸。
帝從容問。
王居國何爲。
城郭修乎。
甲兵利乎。
宮室壯乎。
頓首言。
東海波臣。
惟知崇信釋敎。
他未遑也。
遂以書諭之曰。
近問國王之政。
言王惟務釋道。
去海五十裡或三四十裡。
民不寧居。
朕詢其故。
言爲倭奴所擾。
因問城郭何如。
言有民無城。
甲兵何如。
言未見嚴肅。
王居何如。
言無聽政之所。
朕因思之。
若果如是。
深爲王慮也。
今王有民無城。
則民命將危。
武備不修。
則國威將危。
濱海之地不耕。
則民食將危。
聽政之所不設。
則非所以視尊嚴。
歷代之君。
不問華夷。
惟行仁義禮樂。
可以化民成俗。
今王舍而不務。
日以持齋守戒爲事。
王者擧王道而應之。
則無不治矣。
朕幼嘗爲僧。
禪講亦曾參究。
惟聞有佛而已。
度死超生。
未見盡驗。
古今務釋氏而成國家者。
實未之有。
梁武之事。
可爲明鑑。
王今旣爲王。
有土有民。
能擧先王之道。
興利除害。
使民各得其所。
福德之應。
王子必生於宮中。
此修行之大者也。
聞王國犧牲不育。
何以供境內山川城隍之祀乎。
有國之君。
當崇祀典。
祀不合禮。
何以爲國乎。
今胡運旣終。
遼瀋間或有狂暴者出。
不爲中國患。
恐爲高麗之擾。
倭奴出入海島。
十有餘年。
王之虛實。
豈不周知。
皆不可不慮也。
王其審圖之。
且知王欲制法服。
以奉宗廟。
今賜王及妃冠服樂器陪臣冠服大統曆六經四書通鑑漢書。
至可領也。
張子溫之還。
帝又賜本國朝賀儀。
六月。
復修王輪寺影殿。
辛旽李春富請罷馬巖影殿。
從之。
復修王輪影殿。
明遣使頒科擧法。
○明遣使。
執蘭秀山叛賊以歸。
明蘭秀山賊陳君祥等。
積年在海作耗。
及浙東平。
詐降于明。
復殺其將官。
率徒百餘人。
航海來居于古阜。
明州人告于帝。
帝遣百戶丁志等來。
執之以歸。
政堂文學韓仲禮。
買賊船。
帝聞之曰。
宰相不當買賊船。
宜速推還。
秋七月。
始行洪武年號。
○遣使入謝于明。
遣三司左使姜師贊。
如京師。
謝冊命也。
幷納元所降金印。
仍計禀耽羅事曰。
耽羅卽是高麗之地。
其所放馬匹騾子。
許令土人牧養。
其達達牧子。
亦令本國。
撫爲良民。
又請樂工發送傳業。
及師贊還。
帝命太常樂工。
赴京習業。
中書省言。
高麗使入貢。
多齋私物貨鬻。
宜征稅。
又多攜中國物出境。
禁之便。
俱不許。
帝遣使來告元亡。
是歲四月。
元順帝歿於應昌。
明將軍李文忠等。
率大軍入應昌。
獲順帝之孫買的裡八剌及其後妃以歸。
捷至。
帝詔告天下。
遣宣使孟原哲。
賫詔來頒。
八月。
始改服色。
司憲府請也。
事元以來。
開剃辮髮。
襲胡服。
殆將百年。
至是復襲華制。
衣冠服餙。
煥然一新。
遣我太祖及池龍壽。
擊東寧府。
先是。
奇轍之子賽。
因帖木兒。
爲元平章。
元亡。
與分司遼瀋官吏平章金伯顔等。
招集遺衆。
據東寧府。
冦我北鄙。
欲報仇。
王命我太祖及西北面上元師池龍壽副元帥楊伯淵等。
將兵擊之。
以韓復判典農寺事。
初。
太祖之降弓羅也。
聞毀垣中有哭聲。
就視。
有一人裸立掩泣。
執以問。
乃曰。
我元朝壯元官樞密副使拜住也。
貴國李仁復。
吾同年也。
太祖卽解衣衣之。
騎與俱來。
王賜姓名韓復。
厚加接遇。
九月。
改營公主影殿。
以?模狹隘。
撤而更營。
僉議贊成事緻仕尹澤卒。
澤早孤力學。
尤長於左氏春秋。
常誦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以爲大丈夫寧可碌碌耶。
晩登第。
年近五十。
官纔九品。
或侮之。
澤處之傲然。
以宰相自期。
後際遇忠肅及王。
倚任甚重。
而以年老旋緻仕。
乞歸錦州。
閒居累年。
以山水自娛。
卒年八十二。
謚文貞。
遺命禁用浮屠法。
性甚孝。
早孤嘗不識父面。
於方策見述父子之情。
未嘗不流涕。
嘗佩一囊。
得異味。
必盛以獻母。
平生布被弊席。
饔飧或缺。
晏如也。
嘗遊燕京。
道見遺金百兩。
守以待其
弊衣徒步。
出入旽第。
爲旽畫計。
蹤跡詭秘。
且譽旽爲盛德。
及爲知印。
善伺候王意。
又揣旽好惡。
惟務迎合。
見遇日密。
崔氏曰。
樸名士也。
當紅冦之捷。
運籌帷幄。
當德興之變。
誓死不從。
出使耽羅。
秋毫不犯。
屢抗?。
定科擧之法。
陳時政之弊。
當時物論。
孰不以樸爲賢爲能也。
使樸便死於德興之變。
則一生終始。
千載之下孰得而知者哉。
增置國學生。
以李檣爲大司成。
鄭夢周爲博士。
又擇經??士金九容樸尙衷樸宜中李崇仁等。
皆兼學官。
先是。
舘生不過數十。
穡更定學式。
每日坐明倫堂。
分經授業。
講畢。
論難忘倦。
於是。
學者坌集。
程朱性理之學始興。
夢周延日人。
襲明之後也。
時。
經書至東方者。
惟朱子集註耳。
夢周講說發越。
超出人意。
聞者頗疑。
及得胡炳文四書通。
無不脗合。
諸儒尤加歎服。
穡亟稱之曰。
夢周論理。
橫說竪說。
無非當理。
推爲東方理學之祖。
九容。
齊顔之兄也。
以宦者申小鳳。
爲都僉議評理。
賜功臣號。
以守陵喪畢。
賞其勞也。
命百官。
迎于迎賓舘。
是日松嶽崩。
時議謂。
毀舊法。
宦者置之岩廊。
國鎭之崩由是也。
以郭儀爲正言。
玄風人。
郭儀每遇俗節。
備酒饌。
往靈山。
奠辛旽父墳。
旽驚喜召之。
尋除正言。
戊申十七年春正月。
王步幸辛旽家。
○日本遣僧來報聘。
日本遣僧梵盪梵鏐。
偕金逸來。
辛旽不爲禮。
舘待甚薄。
梵盪等怒而去。
二月。
罷國子監試。
王欲選三品官通經者爲試官。
辛旽薦孫湧。
宦者李剛遠。
薦李茂芳權思復。
王惡其爭。
乃曰。
監試所取。
例皆童蒙。
非經明行修之士。
無益國家。
罷之。
赤祲如火。
○彗星見于西方。
彗見西方。
長丈餘。
尋出大陵積屍卷舌間。
至于大微。
凡四月。
三月。
大雨雪。
氷堅川流皆絶。
夏四月。
王幸九齋。
親試士。
先是。
辛旽惡李齊賢。
乃謂王曰。
儒者稱座主門生。
布列中外。
互相幹謁。
如齊賢門生。
爲滿國之盜。
儒者有害如此。
時。
藝文舘再以三舘員少。
請行科擧。
王重違旽意。
不許。
至是乃行親試。
用經義。
賜李詹等七人及第。
五月。
改營公主影殿于馬巖。
王以王輪影殿佛宇狹小。
無以容衆三千。
卽撤移營馬巖。
〈在今開城府成均舘前。
〉時方農月。
?咨大興。
李氏詹曰。
時土木之役方興。
諫官具?以聞。
則王臆以爲必影殿事也。
怒氣甚盛。
及坼而視之。
乃他事也。
則反曰吾固知竪儒淺近言耳。
雖或勉從。
逆料物情。
不嗜善言。
是乃驕吝之心也。
六月。
大旱。
赦。
○秋七月。
日本遣使來聘。
○對馬島萬戶宗慶。
遣使來貢。
至冬。
又遣使來朝。
賜宗慶米一千石。
自東萊之釜山浦。
東南涉海。
至島之船越浦。
水路六百七十裡。
島中分爲八郡。
人戶皆沿海浦。
南北三日程。
東西或一日或半日程。
四面皆石上。
土瘠民貧。
以煑塩捕魚販賣爲生。
宗氏世爲島主。
島在海東諸島要衝。
本國自前許互市於金州。
有時入貢。
東征以後。
信使相絶。
至是復來朝。
遣講究使李夏生以答之。
隕霜殺菽。
○八月。
下侍中柳濯密直鄭思道大司成李穡于獄。
尋釋之。
濯謂同知密直安克仁及思道曰。
今馬巖之役。
非止勞民傷財。
??家言。
作室此地。
異姓王矣。
吾等食君之祿。
豈可腹非而成君上之過。
貽譏後世耶。
寧死。
當極諫。
克仁等從之。
上書曰。
今歲大旱。
五糓不登。
乞停中外土木之役。
王大怒曰。
是沮吾影殿也。
遂下濯思道于廵軍。
克仁以定妃父故。
勒歸私第。
太後使人諭王曰。
今囚濯等。
是秪以彰君之過。
而見宰相之賢。
可釋濯等。
不聽。
卽以李春富代濯。
命三司左使李穡鞫之。
命穡製敎諭衆文。
穡請濯罪名。
王曰。
久爲首相。
緻天大旱。
一也。
奪演福寺田。
二也。
公主之喪。
三日闕祭。
三也。
其葬降用永和公主例。
四也。
不忠不義。
孰大於此。
穡曰。
此往事也。
雖以此歸罪。
國人皆謂上書之故。
願更思之。
王益怒。
促之急。
穡曰。
臣寧得罪。
安敢爲文以成其罪。
又上書之事。
都僉議亦知之。
辛旽方在側。
不得已乃曰。
老夫亦知之。
上怒甚不敢告耳。
王命侍中李春富封國印。
春富俯伏不敢進。
乃命穡。
穡恐王益怒。
乃封之書曰。
臣穡謹封。
王曰。
卿持此去。
求有德者。
我太祖初豈王孫哉。
予遜位矣。
乃移禦定妃宮。
不許進膳。
旽欲解王怒。
啓王下穡獄。
穡陳辨明切。
且泣曰。
臣非畏死而泣。
恐王以無罪殺大臣耳。
王遂感悟。
命皆釋之。
九月。
明師克燕京。
元帝奔上都。
王聞元帝奔上都。
會百官。
議通使大明可否。
〈按。
僿說曰。
高麗之於元。
自忠烈世爲舅甥。
雖權奸秉國。
而終不移易宗社者。
皆元之力也。
元之始昌。
首先服事。
後王莫非蒙古之外裔。
其臣主之分亦至矣。
及聞庚申帝奔上都。
明使不至。
而已會百官。
議通大明可否。
已甚不韙。
明年。
明使果至。
卽停至正年號。
其華夷之辨則明矣。
將何以示信於天下後世耶。
設或元衰而復興。
執言討罪。
其有不遽殄滅之患耶。
是時遼瀋之路。
尙梗不通。
使命皆由海道。
達於金陵。
新天子遠略。
未必東漸。
北元猶是壤界相接。
天子之詔亦雲。
朕本元民。
天下之亂。
宲非朕始。
其正大光明如此。
我國宜答雲。
天與人敀。
曆數有在。
四海之外。
孰不欽仰。
但與元氏旣定羣臣之義。
世受恩眷。
信命相續。
不忍一朝因其困窮。
便加斥絶。
此又天理人心之所不可泯者。
彼若順天歸化。
或遠迹無庭。
則亦將以事元之心事天子雲雲。
則天子亦必與其不負心。
不強其圖新矣。
計不出此。
好名侮弱。
汲汲然易其向背。
及蔡斌之來。
狂??貪賊。
而爲金義所殺。
卒緻明朝之怒。
則於是甚難處矣。
不數年。
又受封於北元。
行宣光年號。
又數年而罷。
反覄至此。
東方禮義。
掃地盡矣。
〉 黃霧四塞。
○殺前僉議贊成事瑞寧君柳淑。
初淑之緻仕也。
餞席作詩。
有雲。
不是忠衰誠意薄。
大名之下難久居。
辛旽恐淑復用事。
誦其詩。
譖于王曰。
淑以句踐比上。
範蠡自比。
罪莫大焉。
今淑在瑞州〈今瑞山郡〉近海。
若效範蠡乘舟而去。
則必向燕都立僧王。
不如早除絶後患。
王疑旽欲殺淑。
重違旽意。
乃命杖流洪州。
除名籍産。
旽遂遣人。
縊殺于靈光。
淑之屛去也。
聞國事異於平日。
涕泗交下。
至禍作。
家人以淑平日之言。
送龍腦。
又謂不如走。
乃送良馬。
淑曰。
君父天也。
天可逃乎。
且死生有命。
固當順受。
亡將何之。
就死。
顔色如平時。
人皆爲之流涕。
子實與厚。
亦皆流竄。
家人收骨藁葬。
及旽誅。
王始知其然。
悼甚。
有旨雪其寃。
謚文僖。
淑忠義有餘。
有所薦引。
未嘗言之其人。
有所罪黜。
未嘗斷之於己。
遇大事決大疑。
未嘗猶豫。
蓋於精明仁恕。
兩得之矣。
〈號思庵○吳氏曰。
公碧瀾渡詩曰。
久負江湖約。
紅塵二十年。
白??如欲笑。
故故近檻前。
南秋江雲。
思庵竟未免紅塵之厄。
其忠淸大節。
終不見白於大名之下。
爲賊旽所誣陷。
黯黯就戮。
且有和詩。
未識靑雲路。
江湖四十年雲。
而秋江亦未免酷禍。
復使後人哀之。
賊賢之徒。
何代無之。
痛哉。
〉 始賜辛旽婢般若米月三十石。
般若寔生牟尼奴。
王所言美婦在旽家幸之者也。
冬十月。
遣文天式如元。
路梗而還。
杖流之。
○殺密直副使金精典校令金齊顔。
靖等與金興祖趙思恭兪思義等七人。
謀誅辛旽。
思恭洩其謀於所善鄭賱。
賱告李春富。
遂入告王杖流。
旽遣人縊殺之。
凡爲旽殺者。
妻子不敢訴。
廷臣不敢言。
旽欲盡流人。
洪永通曰。
佛氏罪福報應可畏。
願公思之。
旽感悟止之。
十一月。
遣使聘吳王。
元諸王也。
遣禮儀判書張子溫。
聘于吳王。
王禮接甚厚。
使禦史臺宴慰張樂。
大夫謂子溫曰。
憲司之會。
未嘗用樂。
今日樂。
爲使臣耳。
子溫曰。
樂以和爲主。
諸公旣以和氣相接。
何必用樂。
夫子禮雲禮雲。
玉帛雲乎哉。
樂雲樂雲。
鍾皷雲乎哉。
大夫曰。
尙書旣知禮樂之本。
不必用樂。
乃止。
吳王聞。
加厚禮以送。
史臣曰。
子溫市井之人。
尙以一言見重於他國。
其使於四方者。
選用士大夫有學問者。
遣之可也。
元遣使請兵。
○十二月。
以李春富李仁任爲左右侍中。
春富本無才望。
唯以柔佞。
諂事辛旽。
又務迎合王心。
故得拜首相。
始用循資格。
史臣河崙曰。
書曰。
官不必備。
惟其人。
爵罔及惡德。
惟其賢。
官爵者。
人君所以待賢材而與之爲理者也。
循資之格。
但以歲月久近勤勞多少。
爲等第。
賢智者宜在上而反滯乎下。
愚不肖者宜在後而反居乎前。
以緻玉石相混。
薰蕕無辨。
此朝廷之所以不尊。
而庶績之所以不煕也。
願理之君。
其可以此爲用人之法乎。
下 己酉十八年春正月。
王親祭公主魂殿。
奏妓樂。
極歡如平日。
納哈出遣使來聘。
○三月。
北元遣使。
進王爲右丞相。
○遣使如北元謝恩。
道梗不達而還。
○夏四月。
大明皇帝遣使告定天下。
大明太祖高皇帝遣符寶郞偰斯。
由海道。
賜王璽書。
報定天下。
王率百官。
出迎于崇仁門外。
其書曰。
大明皇帝緻書高麗國王。
自有宋失馭。
天絶其祀。
元非我類。
入主中國。
百有餘年。
天厭其昏淫。
亦用隕絶其命。
華夷擾亂。
十有八年。
當羣?初起時。
朕爲淮右布衣。
忽暴兵疾至。
誤入其中。
見其無成。
憂懼不寧。
荷天之靈。
授以文武。
東渡江左。
習養民之道。
十有四年。
西平漢王陳友諒。
束縛吳王於姑蘇。
南平閩越。
戡定入蕃。
北逐胡君。
肅淸華夏。
復我中國之舊疆。
今年正月。
臣民推戴。
卽皇帝位。
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
建元洪武。
惟四夷未服。
故修書遣使。
涉海洋入高麗。
報王知之。
偰斯以二羊享王。
斯。
遜之弟也。
及還。
王遺鞍馬衣服。
不受。
遣使聘元淮王。
○五月甲午朔。
日食。
○始停至正年號。
○旱。
王謁太後。
語及旱甚。
太後曰。
王奈何委政臣下。
多殺有功無罪之人。
大興土木。
緻傷和氣耶。
王爲元子時。
百姓屬望。
惟恐王不爲君。
?忠惠無道。
我亦以爲然。
忠惠時豊年多而殺人少。
今何反不及耶。
且王年非幼。
何假國柄他手乎。
因泣下。
王不豫曰。
母後何彰子之過若是甚歟。
殺人之多。
但禁亂臣而已。
遣禮部尙書洪尙載等。
奉表入朝于明。
賀登極。
仍謝恩也。
六月。
帝詔歸東土流民。
遣宦者金麗淵。
領本國流民就食江南者百六十五人。
送還。
麗淵亦本國人。
改官制。
改都僉議曰門下府。
評理曰參知門下府事。
常侍曰散騎常侍。
司議曰諫議。
典理曰選部。
軍簿曰揔部。
版圖曰民部。
典法曰理部。
禮儀曰禮部。
典工曰工部。
皆復稱尙書。
監察司曰司憲府。
提學皆稱學士。
官制多從五年之號。
秋七月。
投化倭叛歸其國。
先是。
倭人多投化。
誓不侵冦。
分處巨濟南海等縣。
至是叛歸。
復行侵掠。
八月。
置萬戶府于東西北面。
王欲擊東寧府。
以絶北元。
先置萬戶府于鹹州西京安州義州靜州江界泥城等處。
又城嘉州。
〈今嘉山。
〉 遣使入朝于明。
捴部尙書成準得賀聖節。
大將軍金甲雨賀皇太子千秋節。
工部尙書張子溫賀正。
仍請賜本國朝賀儀注。
北元遣使來聘。
○九月。
北元吳王淮王。
並遣使報聘。
○濟州降。
以樸允靑爲牧使。
○冬十月。
王幸影殿。
餉役徒。
時。
影殿之役甚急。
伐礎石于崇仁門外。
輓緻馬岩。
大如屋。
石吼聲如牛。
又發丁州縣輸材。
或壓或溺死者無筭。
中外困弊。
無敢言者。
王召元匠元世于濟州。
使營影殿。
世言於都堂曰。
元帝好興土木。
以失人心。
自知不能保四海。
詔吾輩。
營宮耽羅。
爲避亂計。
功未訖而元亡。
吾輩失衣食。
今被徵復衣食。
誠萬幸也。
然元以天下之大。
勞民以亡。
高麗雖大。
其能不失人心乎。
願諸相啓王。
都堂不敢以聞。
十一月。
辛旽攝王。
受羣臣朝于儀鳳樓。
旽嘗欲自爲五道都事審官。
請復事審官。
王曰。
我皇考値旱。
焚香告天。
罷此官。
天乃雨。
寡人可忘先王之意耶。
又曰。
大盜莫若諸州事審官。
事遂寢。
旽又令李春富。
請移都忠州。
王怒。
旽托言松京濱海。
海冦可畏。
以解之。
乃下令曰。
太祖當四仲之年。
廵駐三蘇。
〈高麗以今豊德白馬山爲右蘓。
以長湍白嶽爲左蘓。
新溪箕達山爲北蘇。
號三蘇。
〉予亦將幸平壤。
廵金剛山。
駐駕忠州。
皆作離宮。
判司天監事陳永緖等以爲。
近者太白晝見。
年又荒甚。
靜吉動?。
王悅從之。
倭掠南浦漕船。
○十二月。
以我太祖爲東北面元帥。
池龍壽爲西北面元帥。
李仁任爲西北面都統使。
將擊東寧府也。
下前侍中柳濯于獄。
尋釋之。
王以公主陵無臘祭。
爲濯所定。
下濯獄。
免爲庶人。
籍其家。
旣而知諸陵皆本無臘祭。
乃釋之。
改定科擧法。
始用元朝鄕試會試殿試之制。
定爲恒式。
庚戌十九年春正月。
彗見東北方。
○我太祖自東北面。
引兵攻弓羅城。
拔之。
我太祖以騎兵五千步兵一萬。
自東北面踰黃草嶺。
〈在鹹興府西一百十三裡。
〉行六百餘裡。
至雪寒嶺。
〈一名薛列罕嶺。
在鹹興江界兩府界。
嶺東爲東北面。
嶺西爲西北面。
〉又行七百餘裡。
甲辰。
渡鴨綠江。
是夕。
西北方紫氣漫空。
書雲觀言猛將之氣。
王喜曰。
予遣李。
〈太祖舊諱。
〉必其應也。
時。
東寧府同知李原景。
〈一名吾魯帖木兒。
〉聞太祖來。
移保弓羅山城。
〈一名瓦剌山城。
自理山郡央土裡口子。
北渡鴨綠婆豬二江。
至瓦剌山城。
城在大野中。
四面壁立高絶。
惟西可上。
距理山二百七十裡。
兪氏曰。
疑古尉那巖城。
〉拒險以距。
太祖至也頓村。
〈在渭源郡西。
越江三十裡有洞。
內甚平衍。
北距瓦剌一日程。
〉原景來棄甲再拜曰。
吾先本高麗人。
願爲臣僕。
率三百餘戶降。
其酋高安慰。
嬰城固守。
我師圍之。
太祖用片箭射之。
七十餘發。
皆中其面。
城中奪氣。
安慰綖城夜遁。
明日。
其頭目二十餘人。
率百姓出降。
諸山城望風皆降。
得戶凡萬餘。
以所得牛二千餘頭馬數百匹。
悉還其主。
北人大悅。
歸者如市。
東至皇城。
〈古女眞皇城。
〉北至東寧府。
西至于海。
南至鴨綠。
爲之一空。
地震。
○二月。
倭掠內浦諸州租稅。
○夏四月。
作觀音殿於影殿。
凡九楹。
制甚高廣。
及其上梁。
壓死者數十人。
太後聞之。
請罷役。
王不聽。
帝遣使來祭山川。
帝遣朝天宮道士徐師昊來祭。
又立碑于都城南楓川。
〈卽會賓門外陽陵井。
〉記其事。
師昊之來也。
王疑道士行厭勝之??。
稱疾不出。
命百僚迎詔。
五月。
王祈晴于宗廟社稷。
時有雨。
王恐妨影殿之役。
遣人祈晴于宗廟社稷山川佛宇。
史臣曰。
春秋書雨不雨。
以著悶雨不悶雨。
褒貶嚴矣。
況當農務方急。
天若不雨。
則飢饉薦臻矣。
王不此之慮。
而爲影殿祈晴。
甚矣王之惑也。
帝遣使冊王。
賜冕服。
尙寶司偰斯。
來錫王命。
賫金印誥文。
封王爲高麗王。
凡儀制服用。
許從本俗。
仍賜大統曆錦綉絨段。
幷賜大妃王妃及相國辛旽侍中李春富李仁任色段線羅紗各四匹。
未幾。
成準得等辭歸。
帝從容問。
王居國何爲。
城郭修乎。
甲兵利乎。
宮室壯乎。
頓首言。
東海波臣。
惟知崇信釋敎。
他未遑也。
遂以書諭之曰。
近問國王之政。
言王惟務釋道。
去海五十裡或三四十裡。
民不寧居。
朕詢其故。
言爲倭奴所擾。
因問城郭何如。
言有民無城。
甲兵何如。
言未見嚴肅。
王居何如。
言無聽政之所。
朕因思之。
若果如是。
深爲王慮也。
今王有民無城。
則民命將危。
武備不修。
則國威將危。
濱海之地不耕。
則民食將危。
聽政之所不設。
則非所以視尊嚴。
歷代之君。
不問華夷。
惟行仁義禮樂。
可以化民成俗。
今王舍而不務。
日以持齋守戒爲事。
王者擧王道而應之。
則無不治矣。
朕幼嘗爲僧。
禪講亦曾參究。
惟聞有佛而已。
度死超生。
未見盡驗。
古今務釋氏而成國家者。
實未之有。
梁武之事。
可爲明鑑。
王今旣爲王。
有土有民。
能擧先王之道。
興利除害。
使民各得其所。
福德之應。
王子必生於宮中。
此修行之大者也。
聞王國犧牲不育。
何以供境內山川城隍之祀乎。
有國之君。
當崇祀典。
祀不合禮。
何以爲國乎。
今胡運旣終。
遼瀋間或有狂暴者出。
不爲中國患。
恐爲高麗之擾。
倭奴出入海島。
十有餘年。
王之虛實。
豈不周知。
皆不可不慮也。
王其審圖之。
且知王欲制法服。
以奉宗廟。
今賜王及妃冠服樂器陪臣冠服大統曆六經四書通鑑漢書。
至可領也。
張子溫之還。
帝又賜本國朝賀儀。
六月。
復修王輪寺影殿。
辛旽李春富請罷馬巖影殿。
從之。
復修王輪影殿。
明遣使頒科擧法。
○明遣使。
執蘭秀山叛賊以歸。
明蘭秀山賊陳君祥等。
積年在海作耗。
及浙東平。
詐降于明。
復殺其將官。
率徒百餘人。
航海來居于古阜。
明州人告于帝。
帝遣百戶丁志等來。
執之以歸。
政堂文學韓仲禮。
買賊船。
帝聞之曰。
宰相不當買賊船。
宜速推還。
秋七月。
始行洪武年號。
○遣使入謝于明。
遣三司左使姜師贊。
如京師。
謝冊命也。
幷納元所降金印。
仍計禀耽羅事曰。
耽羅卽是高麗之地。
其所放馬匹騾子。
許令土人牧養。
其達達牧子。
亦令本國。
撫爲良民。
又請樂工發送傳業。
及師贊還。
帝命太常樂工。
赴京習業。
中書省言。
高麗使入貢。
多齋私物貨鬻。
宜征稅。
又多攜中國物出境。
禁之便。
俱不許。
帝遣使來告元亡。
是歲四月。
元順帝歿於應昌。
明將軍李文忠等。
率大軍入應昌。
獲順帝之孫買的裡八剌及其後妃以歸。
捷至。
帝詔告天下。
遣宣使孟原哲。
賫詔來頒。
八月。
始改服色。
司憲府請也。
事元以來。
開剃辮髮。
襲胡服。
殆將百年。
至是復襲華制。
衣冠服餙。
煥然一新。
遣我太祖及池龍壽。
擊東寧府。
先是。
奇轍之子賽。
因帖木兒。
爲元平章。
元亡。
與分司遼瀋官吏平章金伯顔等。
招集遺衆。
據東寧府。
冦我北鄙。
欲報仇。
王命我太祖及西北面上元師池龍壽副元帥楊伯淵等。
將兵擊之。
以韓復判典農寺事。
初。
太祖之降弓羅也。
聞毀垣中有哭聲。
就視。
有一人裸立掩泣。
執以問。
乃曰。
我元朝壯元官樞密副使拜住也。
貴國李仁復。
吾同年也。
太祖卽解衣衣之。
騎與俱來。
王賜姓名韓復。
厚加接遇。
九月。
改營公主影殿。
以?模狹隘。
撤而更營。
僉議贊成事緻仕尹澤卒。
澤早孤力學。
尤長於左氏春秋。
常誦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以爲大丈夫寧可碌碌耶。
晩登第。
年近五十。
官纔九品。
或侮之。
澤處之傲然。
以宰相自期。
後際遇忠肅及王。
倚任甚重。
而以年老旋緻仕。
乞歸錦州。
閒居累年。
以山水自娛。
卒年八十二。
謚文貞。
遺命禁用浮屠法。
性甚孝。
早孤嘗不識父面。
於方策見述父子之情。
未嘗不流涕。
嘗佩一囊。
得異味。
必盛以獻母。
平生布被弊席。
饔飧或缺。
晏如也。
嘗遊燕京。
道見遺金百兩。
守以待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