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關燈
丁酉七年春正月。

    南賊亡伊等來降。

    旣而復叛。

     朝廷患亡伊等所在剽掠。

    旣陞其鄕爲縣。

    遣人多方招諭。

    亡伊等來降。

    賜廩粟。

    命官押送其鄕。

    收繫其母妻。

    亡伊等自疑復叛。

    攻剽如故。

    冦黃驪〈今驪州〉鎭州。

    陷牙州。

    〈今牙山。

    〉又寇淸州。

    盡陷屬縣。

    淸州堅守。

    時。

    又有賊孫淸。

    據伽倻山。

    徒黨頗衆。

    已而爲官軍所擒斬。

     二月。

    西海道盜起。

    遣兵討之。

    ○三月。

    賀金使吳光陟還。

     光陟以賀正使如金。

    進玉帶二腰。

    有司奏。

    其一乳石非玉。

    金主曰。

    小國無辨識者。

    誤以爲玉耳。

    且人不易物。

    惟德其物。

    若卻之。

    非禮。

    光陟還奏之。

    王慚懼。

    遣使表謝。

     恒霧。

     自二月壬午至是。

    晝夜恒霧。

    日月無光。

    又星辰失度。

    變異稠疊。

    太史請修德以禳之。

    王不能從。

     夏四月。

    詔東北州鎭判官。

    復用文官。

     重房奏請。

    從之。

    主是議者。

    將軍洪仲方也。

    仲方起自行伍。

    性謇直不阿。

    時武散官。

    議欲奪東班權務官。

    重房?省畏衆口。

    莫敢誰何。

    仲方獨曰。

    國家設官分職。

    惟卿監外。

    武臣不兼文官。

    自庚寅以後。

    吾儕得處?省。

    布列朝班。

    校尉隊正。

    許着幞頭。

    西班散職。

    差任外官。

    固非先王之制。

    又奪權務官。

    其如東西定制何。

    吾寧死不從。

    議遂寢。

    於是。

    武散官六七人。

    羣聚於路。

    遇仲方慢罵。

    仲方跋馬。

    突至重房曰。

    吾今日幾死矣。

    下之淩上。

    至如是耶。

    乃密謀捕首謀者配島。

    時議重之。

     義靜二州叛。

    遣使諭之。

    ○五月。

    詔削忠順縣。

    ○西京人作亂。

    殺留守判官樸寧及金使。

     初。

    王師之攻西京也。

    踰城降者千餘人。

    及城陷。

    丁壯逃匿。

    後降者以逃者爲叛。

    掠婦女奪財産。

    故其逃者郞將金旦等五百餘人。

    作亂殺判官樸寧及初請降者。

    副留守樸挺羲走免。

    遣大將軍李敬伯。

    往諭之。

    時。

    金橫宣使徒單良臣來。

    朝廷疑西京賊梗路。

    遣郞中樸紹。

    從他路迎候。

    至通德驛。

    賊果出掩擊。

    並殺之。

    後。

    旦請降。

    王下制曲赦。

    尋爲官軍所斬。

    凾首送京。

     李光挺殺內侍郞將莊甫。

     甫性剛正。

    不阿權貴。

    甞面責將軍鄭存實。

    接人驕傲。

    重房劾甫。

    淩辱長官。

    欲貶巨濟。

    甫憤詣樞密院。

    謂光挺等曰。

    甫有何罪。

    欲貶海上耶。

    聲色俱厲。

    光挺等怒。

    卽配遠島。

    陰使人擠於江中。

    聞者惜之。

    後。

    光挺以事囑京市署令王寵夫。

    寵夫不聽。

    光挺誘緻中書省。

    罵曳庭下。

    囚之尋釋。

    其縱恣無忌如此。

     六月。

    震太廟。

    ○秋七月。

    南賊平。

     官軍在在捕賊。

    亡伊遣人請降。

    尋爲兵馬使鄭世猷所擒。

    囚亡伊亡所伊等于淸州獄。

    告捷。

    時。

    捉賊兵馬使梁翼京。

    所至貪縱。

    吏民不堪其苦。

    鹹謂害甚於賊。

    制置使李夫。

    馭軍嚴整。

    得士卒心。

    屢戰皆捷。

    故盜賊屛息。

     官軍與西賊戰敗而還。

    ○九月。

    遣李義旼。

    討西賊破之。

     金旦雖被擒誅。

    餘黨復聚保香山。

    其勢漸熾。

    乃使李義旼。

    領八將軍往討之。

    義旼出兵。

    斬賊三百人。

    告捷。

     戊戌八年春正月。

    分朔方置春州道。

    以東面爲沿海溟州道。

    〈春州後稱東川道。

    〉○分遣諸道察訪使。

     遣工部郞中崔詵等十一人于諸道。

    問民疾苦。

    黜陟官吏及奉使者。

    限十年追論殿最。

    於是。

    被劾者八百餘人。

    罷贓吏。

    政最者陞賞。

    雲中道察訪崔孝著。

    以考覈不精免。

    全羅道察訪宋羣秀。

    陞黜循私。

    然以權門子。

    人無議者。

    詵。

    惟淸之子。

    羣秀。

    有仁之子也。

     夏四月。

    西賊陷谷州遂安。

    ○更定西京官制。

     以西京數叛亂。

    更定官制。

     秋七月。

    罷禦史中丞宋詝。

     先是。

    鄭仲夫家奴。

    犯禁服紫羅衫。

    ?吏令所由脫之。

    奴敺所由而走。

    詝捕治之。

    仲夫大怒。

    欲殺詝。

    子筠止之。

    仲夫遂白王欲罪詝。

    會。

    有人言大將軍張博仁等。

    謀害仲夫。

    大獄連起。

    不暇治詝。

    至是。

    王貶詝以慰仲夫。

     冬十月。

    兵馬使樸齊儉。

    招降西北諸賊。

     初。

    趙位寵餘衆之在州郡者。

    如恩進金甫之徒。

    處處竊發。

    分軍爲三。

    散居嘉渭泰漣順等州山谷。

    首尾行劫。

    大爲民患。

    焚慈肅二州。

    屠妙德香山諸寺。

    王遣兵討之。

    屢戰失利。

    遣人招諭。

    則乍降乍叛。

    西路梗塞。

    金使往來。

    亦由他路。

    護行之人。

    多被殺害。

    齊儉始至營。

    部分諸校。

    發興化雲中道兵。

    爲掩襲計。

    賊依阻山林無定居。

    諸郡人又多爲賊耳目。

    軍中動靜。

    輒先知之。

    戰始交輒敗北。

    士卒氣沮。

    逗遛不進。

    裁留五百人爲聲援。

    引還。

    賊乘勝攻寧州靈化寺。

    驅僧爲兵。

    進攻漣州。

    賊勢轉盛。

    然其遊寇日久。

    閭閻無塢壁者。

    劫掠旣盡。

    大城皆堅守。

    未易卒拔。

    由是。

    漸就饑窘。

    謀欲降。

    齊儉聞之。

    遣人招諭。

    諸屯賊相率來降。

    齊儉每見降者。

    輒拊循之曰。

    汝等亦皆吾赤子。

    開倉賑之。

    前後凡六十餘斛。

    乃聽其所欲。

    分處龜漣等州。

    使之安業。

    及賊魁光秀金甫恩進等。

    傳騎送京。

    王以爲校尉隊正。

    賊魁進國獨不降。

    率其黨百五十餘人。

    欲投女眞。

    齊儉遣兵。

    盡擒斬之。

    龜州別將東方甫等十七人。

    與賊交關往來。

    皆誅之。

     有事于太廟。

    赦。

     以平西賊告廟。

    大赦。

    其後。

    王禦便殿。

    引見東西北兩界諸城上長都領等。

    各賜錦段衣帶馬匹。

    以平西之後。

    盜賊頻起。

    慮復動搖。

    有此賜。

    識者歎其姑息。

     十一月。

    金遣將屯義州關外。

    尋罷歸。

     金遣八將軍。

    領兵來屯義州關外。

    兵馬使廉信若。

    遣人詰之。

    答曰。

    聞西京留守趙位寵。

    請兵於本國及西宋。

    欲伐我。

    故屯兵以備之耳。

    信若又遣人曰。

    位寵已誅。

    宋阻大海。

    無路請兵。

    此皆虗說。

    請聞告者名。

    金將曰。

    龍州人某。

    信若捕得鞫之。

    其人服曰。

    吾父常以國家密事。

    告金人獲厚利。

    及死。

    囑諸我。

    故我以此恐喝。

    邀彼厚賞耳。

    遂斬之。

    〈按此。

    邊民姦細之徒。

    必有之事。

    爲官者當審察之。

    〉 鄭仲夫緻仕。

    以宋有仁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時。

    閔令謨先爲中書平章。

    王以有仁武臣使氣。

    又爲仲夫壻。

    心憚之。

    班令謨上。

    有仁固讓。

    亦以令謨爲門下平章。

    班有仁上。

    有仁甞請壽德宮居之。

    棟宇壯麗。

    殆非人臣所居。

    富貴華侈。

    擬於王室。

    子弟怙勢。

    貪縱無比。

     置祈恩都監。

     術僧緻純言。

    國家宜令兩班祿俸二十石以上。

    十石例出一鬥。

    用充齋祭之費。

    以事祈禳。

    則災亂可弭。

    宰相皆曰可。

    遂置都監。

     己亥九年春正月。

    京城有井赤沸。

    ○二月。

    西賊復起。

    ○奇卓誠卒。

     卓誠美容儀善射禦。

    毅宗擢爲牽龍。

    明宗初。

    累轉參知政事。

    至門下平章判吏部事。

    旣秉政。

    貪財賣官。

    讒佞競進。

    家臣高忠全李仁齡。

    皆姦黠貪鄙。

    惡聲遠播。

    廣平宮久廢無主。

    卓誠欲請于王居之。

    其妻諫不聽。

    居數月而死。

     三月。

    始修宮闕。

    ○夏四月。

    隕霜殺草。

    ○西賊平。

     西北面兵馬使李富。

    患賊復起。

    思欲盡誅之。

    聞其乏食。

    爲公牒。

    紿諸賊屯曰。

    以某日受糧于所在之城。

    仍密令諸城曰。

    賊若入城。

    宜閉門悉誅之。

    於是。

    承牒捕殺者凡五城。

    龜州所殺。

    至三百餘人。

    嘉州人引賊百餘人。

    入倉鎖門。

    賊脫出無計。

    洶踴曰。

    不意官家見紿如此。

    吾寧自絶。

    乃鑽火燒倉糓十餘萬斛。

    與之俱焚。

    獨牛方田等賊帥覺之。

    復嘯聚爲寇。

    兵馬使以諸城兵擊之失利。

    安北判官鹹壽山戰死。

    於是。

    復濟師屢戰。

    乃滅之。

     五月。

    同知樞密院事于學儒卒。

     學儒。

    木州人。

    倜儻有氣槩。

    久宿衛。

    忠謹無他。

    李高李義方等作亂。

    遂詣謀之。

    學儒曰。

    公之志大矣。

    然吾父甞戒曰。

    武官見屈於文官。

    能無憤乎。

    去之實易。

    然文官見害。

    ??及吾輩。

    汝宜愼之。

    言猶在耳。

    死且不從。

    及二李得志。

    謀害之。

    學儒懼。

    求娶義方姊。

    得免。

     以鄭筠知都省事。

     筠久知兵部。

    請謁輻湊。

    筠厭苦之。

    乃單騎往天神寺以避之。

    王改授是職。

    筠請買太後別宮。

    太後卻其直與之。

    筠大興工役。

    時。

    王在壽昌宮。

    侍太後疾。

    其地距宮不百步。

    又於太後歲行爲忌方。

    王深惡之。

    屢欲詔止。

    憚筠不果。

     秋七月。

    左遷樞密使文克謙,副使韓文俊官。

     二人皆爲王所重。

    宋有仁嫉之。

    以微事劾之。

    王依違數日。

    克謙等密奏曰。

    儻或不允。

    臣等必有不測之患。

    望下其奏。

    王不得已下制貶克謙。

    守司空左僕射。

    文俊判司宰寺。

    克謙自是不受祿。

    世服其廉。

    性雅正。

    少能文。

    典州郡多惠政。

    門人吳世材投詩曰。

    南蘇三郡俗。

    東撫一州民。

    世謂實祿。

     太白經天。

    ○九月。

    恒霧。

    設消災道塲以禳之。

    ○將軍慶大升。

    討鄭仲夫宋有仁等。

    誅之。

     鄭筠潛圖尙公主。

    王患之。

    將軍慶大升。

    素憤仲夫等所爲。

    銳意討之。

    畏宋有仁。

    未得間。

    及有仁斥文克謙韓文俊等。

    大失人心。

    朝廷側目。

    牽龍許升有勇力。

    鄭筠愛之。

    升及隊正金光立等。

    又皆大升所善。

    大升謂升曰。

    我欲去兇徒。

    汝能從之。

    事可成矣。

    升諾之。

    大升曰。

    藏經會畢之夜。

    宿衛之士必皆困睡。

    吾令死士三十餘人。

    伏和義門外。

    汝先殺鄭筠於內。

    以嘯聲爲約。

    則我發伏應之。

    夜四皷。

    升入筠直房殺之。

    遂發嘯。

    大升率死士。

    踰宮墻而入。

    殺大將軍李景伯。

    指諭文公呂。

    所見輒殺。

    宮中呼噪。

    鋒刃交接。

    王驚愕。

    大升至寢殿外。

    大聲曰。

    臣等衛社稷。

    請上無恐。

    王出禦宮門。

    召大升等。

    手賜巵酒。

    大升因請發禁軍。

    分捕仲夫有仁等。

    仲夫等聞亂。

    逃匿民家。

    悉捕斬之。

    梟首于市。

    大升遂盡捕仲夫有仁父子四家之黨。

    皆殺之。

    朝士詣闕賀。

    大升曰。

    弑君者尙在。

    焉用賀爲。

    李義旼聞之大懼。

    陰聚勇士以備之。

    乃於裡巷。

    樹大門以警夜。

    號閭門。

    坊裡皆效而樹之。

    〈按。

    今之裡門始此。

    〉武臣或宣言。

    大升擅誅鄭宋爲非。

    大升聞之懼。

    招緻死士百餘人。

    留養門下。

    號都房。

    爲長枕大被。

    令輪日直宿。

    或自共被。

    以示誠欵。

    未幾。

    辭職家居。

    然國有大事。

    必關決焉。

    後。

    許升,金光立。

    恃功偃蹇。

    陰養惡少。

    昵侍東宮。

    寢卧後壁。

    歌吹徹夜。

    大升忌之。

    召升斬之。

    又道殺光立。

    詣闕奏。

    升等不軌。

    不暇禀誅。

    王命近臣慰諭。

    宰相以下賀其第。

    大升稍自安。

    罷兵衛。

     冬十一月。

    地震。

    ○赦。

     慶大升自去鄭宋以來。

    心不自保。

    常令人潛伺裡巷。

    有聞飛語。

    輒拘囚鞫問。

    累起大獄。

    用刑深峻。

    王惻然下赦。

    中外大悅。

     十二月。

    地震。

     時。

    妖言歲抄有變。

    重房使禁軍露刃環衛。

    近侍閹?。

    逃匿者過半。

     庚子十年春正月。

    京城盜起。

     京城盜賊多起。

    自稱慶大升都房。

    有司逮捕囚之。

    大升輒釋之。

    由是。

    公肆奪掠。

    略無畏忌。

     二月。

    重營宮闕。

     變亂之後。

    宮闕灰燼。

    先是。

    隻令修補。

    至是營之。

     夏六月。

    王納二公主于內。

     內嬖明春死。

    王哀戀不已。

    失聲號哭。

    太後驚駭。

    寬譬之曰。

    雖情鍾。

    不可使聞於重房也。

    然猶嗚咽不能止。

    親製悼亡詩以自慰。

    王天姿孱弱。

    屢更變故。

    動輒驚懼。

    凡軍國機務。

    皆牽制武臣。

    至如聲色。

    猶不敢自專。

    及賊臣誅夷。

    始得溺愛床笫。

    內嬖專房者五人。

    而尤寵純珠明春二人。

    及二姬繼亡。

    後宮無可悅意者。

    乃召延禧壽安二公主入內。

    朝夕不離。

    至有不可道者。

    其壻累月曠居。

    不勝憤恚。

    欲絶婚。

    王聞之。

    召其壻。

    俾居太後行宮。

    日令公主。

    微服往見慰籍之。

    至半年。

    還公主于私第。

    王又召集諸嬖姬所生兒女數十于宮內。

    皆衣斑爛。

    載以鳩車。

    嬉戱內庭。

    啼呼喧閙。

    不類宮禁。

    故武臣等腹誹。

    或有偶語咨嗟者。

    〈按。

    自古荒淫之君多矣。

    未聞有穢行及於所生之親女。

    至于麗明宗。

    而禽獸之行甚矣。

    若以其事之醜穢不可道而不書。

    則其汚天衊地之惡行。

    無以暴於後世。

    是爲淫主掩其惡也。

    此史官所以必書之無疑焉耳。

    兪氏略之。

    爲其不可道也。

    林氏直書曰納二公主于內。

    據事直書。

    其惡立見。

    此得史家之正例矣。

    聖人著新?墻有茨之詩於經。

    使後世爲惡者。

    知雖閨中之事。

    亦無隱而不彰也。

    其爲訓戒深矣。

    噫。

    彼昏淫之主。

    自肆於床笫之間。

    以爲人莫得而知。

    殊不知鬼目旁矚。

    必使彰露而後已。

    甚可畏也。

    俗謂狗馬能別其族。

    人而不別其類。

    則曾狗馬之不若也。

    先儒以爲。

    衛國夷狄之??。

    由於宣公禽獸之行。

    此後麗室困於戎狄。

    國幾亡而僅存。

    豈非其明驗耶。

    〉 罷右司諫崔詵。

     王懲艾毅宗不孝。

    至誠事太後。

    敦睦宗親。

    及太後患乳瘇。

    召弟僧沖曦入侍。

    沖曦多亂宮女。

    又通公主。

    穢聲聞外。

    右司諫崔詵。

    上?諷曦穢行。

    請出之。

    王覽?大驚曰。

    不意司諫離間我兄弟。

    遂罷詵。

    自是。

    朝臣皆附沖曦。

    賄賂公行。

     秋七月。

    參知政事李紹膺死。

    ○冬十一月。

    改嚮福門曰重禧。

     重新康安殿。

    其門舊額曰嚮福。

    武臣以爲音近降伏。

    文臣欲以此壓武官而降伏之也。

    請改額。

    改曰永禧。

    武臣曰。

    文臣之意不可測。

    必有深意。

    禧者福也。

    永字之意。

    吉?未可知。

    請改以重房之重字。

    從之。

    後。

    麗景門成。

    諸將奏高廣宜準向成門。

    詔可。

    麗景在東。

    向成在西。

    慮東高於西。

    文勝武。

    故有是議。

    武夫不學而多所忌諱類此。

     十二月。

    太白經天。

    ○以崔忠烈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韓文俊參知政事。

     忠烈起自武班。

    性貪鄙。

    舊制。

    西京燃燈八關。

    宰相攝行齋祭。

    自亂後。

    隻遣三品官。

    忠烈聞多贈遺請行。

    多受賄賂。

    輜重至三十餘兩。

     辛醜十一年春正月。

    定文散官年限法。

    不果行。

     判吏部閔令謨。

    性怯訥。

    少?操履。

    判兵部李光挺。

    頑貪無識。

    銓注猥濫。

    省部郞舍奏。

    舊制。

    文吏散官外補者。

    皆有年限。

    非有功。

    不得超遷。

    今有一二年而超授者。

    有三十餘年而不調者。

    政濫人怨。

    請限及第登科者。

    閑五年。

    自胥吏爲員者。

    閑八年以上。

    許得施行。

    餘皆追寢之。

    王從之。

    時。

    政出權門。

    奔競賄賂。

    故武臣多不平之。

    崔忠烈力排其議曰。

    前朝文臣。

    各執己意。

    臧否人物。

    以至於敗。

    何至踵其覆轍乎。

    韓文俊亦附忠烈議。

    諸郞相視失色。

    無復有詰之者。

    崔氏曰。

    庚癸以來。

    政歸武夫。

    一二文臣之執國政者。

    動爲武夫掣肘。

    復有如令謨之冢宰不滿公議。

    又安得鎭武夫不臣之心乎。

    郞舍之論。

    蓋以此也。

    當時選法之毀。

    非獨武臣之罪。

    亦文臣執政者之過也。

     王幸奉恩寺。

    觀燃燈。

     大會禦帳殿看樂。

    夜與羣臣酣飮。

    日晏未罷。

    軍校皆使酒皷譟。

    牽龍爭高其榻。

    至與浮階相齊。

    尊卑無等。

    王亦醉甚。

    欲起舞。

    左丞宣文章弼。

    諫止之。

     三月。

    盜入太祖眞殿。

     羣盜入太倉。

    隊正宋康淸。

    募卒力闘。

    不克而死。

    又入奉恩寺。

    皷譟劫掠。

    盜太祖鋪銀甁三十餘口。

    有司不能禁。

     閏月。

    貶西北面兵馬使宋詝。

    爲巨濟縣令。

     舊制。

    以義州爲兩國關門。

    使價往來。

    文牒出入。

    皆由之。

    必擇文臣調之。

    其分道官。

    亦以常參官有名望者遣之。

    自武臣用事。

    戍邊將軍。

    皆帶兵馬之任。

    爲分道。

    故昌朔二城。

    皆以將軍委之。

    義州則以文牒交通。

    須有儒士。

    兼置文武二人。

    由是。

    州人困於供費。

    及詝爲西北兵馬使。

    州人訴曰。

    吾邑本北鄙殘鄕。

    今文武分道。

    幷住一城。

    不數年。

    邑其丘墟矣。

    請馳奏。

    以便宜分管數城。

    詝然之奏請。

    以文官爲義州分道。

    隷靈州威遠鎭。

    武官爲靜州分道。

    隷麟州龍州。

    從之。

    諸將曰。

    此欲奪武臣權。

    怒請斬詝。

    王諭解之。

    遂貶詝。

    識者曰。

    今重房制事。

    將軍房沮之。

    將軍出議。

    郞將房沮之。

    互相矛盾。

    政令之發。

    民不適從。

    自詝見貶。

    救民革弊之言。

    無聞矣。

     自正月不雨。

    至于夏四月。

     學士李元牧。

    製進祈雨?。

    多言時政之失。

    王召元牧。

    傳旨曰。

    諺曰春旱與糞田同。

    間或有雨。

    天心之仁愛。

    蓋未可知。

    比者。

    太史請禱雨。

    予重違而許之。

    汝?何引我過擧。

    以餙辭乎。

    卽命改撰。

    自正月至此不雨。

    而王言如此。

    由羣小導之也。

     李義旼稱疾歸鄕。

     先是。

    義旼出鎭北界。

    有人謬傳國家殺慶大升。

    義旼聞之大喜曰。

    吾欲殺之未果。

    誰先我着鞭耶。

    大升聞而銜之。

    義旼還。

    大懼不自安。

    稱疾還其鄕。

     六月。

    賜宋慶寶食物。

     慶寶以上將軍緻仕。

    王遣使賜酒果。

    慶寶燕服出迎。

    令使臣脫公服。

    使臣據例遲回。

    慶寶叱令脫之。

    攜手入行酒而撤。

    武臣麤悍。

    不有君命至此。

     秋七月。

    熒惑入南鬥。

    ○九月。

    詔原坐贓落職者九百餘人。

     詔曰。

    往年十道察訪使。

    黜陟官吏。

    多有乖戾。

    其誤被罪罰者。

    悉原免。

    依舊叙用。

    初。

    國家遣按察使。

    春秋更代。

    巡察州郡。

    又遣察訪使黜陟之。

    自仁宗壬戌。

    不遣察訪。

    惟委按察。

    不能彈擧。

    官吏侵漁。

    民多受弊。

    戊戌歲。

    遣崔詵等諸道察訪使。

    坐贓落職者九百九十餘人。

    悉錄贓籍。

    於是。

    共出銀五十斤。

    賂鄭仲夫。

    求去其籍。

    仲夫未果而敗。

    後。

    大賂權貴。

    請去之。

    猶畏舊章不能削。

    至是。

    用事者指言。

    天譴屢彰。

    訛言浸興。

    皆因寃濫所緻。

    下詔原之。

    ?閤無一言。

    識者歎之。

     冬十二月。

    以韓文俊爲寶文閣太學士。

    文克謙守太尉。

     鄭宋之誅。

    二人又被登用。

     遷毅宗眞于城東寺。

     初。

    毅宗眞。

    在城西海安寺。

    武臣議雲。

    西爲武方。

    而毅宗武人之讎。

    不宜居之。

    遂遷于城東佛寺。

    以海安寺。

    爲重房願堂。

     壬寅十二年春二月。

    崔忠烈卒。

    ○三月。

    全州人亂。

    逐其長吏。

     司錄陳大有。

    頗負淸介。

    用刑殘酷。

    人多苦之。

    旗頭竹同等作亂。

    逐大有。

    焚閭舍。

    劫判官高孝升。

    易置州吏。

    及按察使樸惟甫入州。

    賊盛陳兵伍。

    訴列大有不法狀。

    惟甫不得已。

    械大有送京師。

    因諭以??福。

    不從。

    於是。

    悉發道內兵討之。

    賊閉城固守四十餘日。

    朝廷復遣使降諭。

    於是。

    州人殺竹同等十餘人以降。

    乃索其黨。

    盡誅之。

    夷其城塹而還。

    時。

    管城〈今沃川〉縣令洪彥。

    侵漁無度。

    吏民執彥幽之。

    有司按問。

    流首謀五六人。

    彥亦痼。

    又富城〈今瑞山〉縣令。

    與縣尉不相能。

    一縣不堪苦。

    遂殺尉僕婢。

    因閉令尉衙門。

    使不得出入。

    有司奏。

    二縣悖逆。

    請削官號。

    勿置令尉。

    從之。

    此時。

    武臣縱恣。

    貪吏放肆。

    國綱日壞。

    風習之惡。

    至不可救。

     三月。

    以權節平爲西北面兵馬使。

    宋端爲東北面兵馬使。

     舊制。

    兩界兵馬使上道日。

    惟郊亭局設而已。

    親舊不得私餞。

    蓋重其威也。

    近年。

    祖餞成風。

    闐咽郊野。

    相與媟狎。

    頗損威重。

    至是。

    二人早發而行。

    餞者皆不及。

    時議多之。

     夏五月。

    迎置佛骨于十員殿。

    ○冬十二月。

    以文克謙參知政事。

     癸卯十三年夏五月。

    重房奏省東班官職。

    ○秋七月。

    將軍慶大升卒。

     大升。

    淸州人。

    早有大志。

    不事家産。

    父珍官至平章。

    性貪鄙。

    多奪人田。

    及卒。

    大升悉以田案納選軍。

    一無所取。

    人服其淸。

    及誅鄭仲夫。

    王雖外示優寵。

    而內實忌之。

    奏請無不曲從。

    故人多趨附。

    然非有學識勇略者。

    大升輒拒之。

    武官皆畏威不敢肆。

    及卒。

    年三十。

    道路莫不哀哭。

    未幾。

    人告大升都房將爲亂。

    王悉命捕之。

    凡得六十餘人。

    嚴加栲掠。

    並流遠島。

    多死于道。

     八月。

    都城大驚。

     城中忽大譟。

    又訛言江南婦女年少無夫者皆死。

    良家女聞之。

    畏死多淫奔。

    王命有司。

    設佛事禳之。

     命定使金人私賫貨額。

    不果行。

     宰樞奏。

    使金者利於懋遷。

    多齎土物。

    轉輸貽弊。

    宜定額。

    違者奪職。

    詔可。

    未幾。

    將軍李文中等使金。

    恐失利。

    請復舊例。

    王又許之。

    王柔而寡斷。

    政令無常。

    朝出暮改類此。

     冬十一月壬戌朔。

    日食。

    ○王太後任氏薨。

     初。

    沖曦死。

    王恐太後悲慟。

    秘不白。

    居數月。

    後知之。

    意諸將害之。

    憤恚得氣攻膈病。

    時。

    平涼公旼亦患痔。

    久不入覲。

    後亦疑其同??。

    王命旼腰轝入謁。

    太後喜且泣曰。

    不意復見而也。

    王及旼。

    上壽張樂慰解之。

    氣少下。

    癸未病篤。

    薨。

    壽七十五。

    太後之病也。

    王親自調藥。

    夜不解衣。

    累日病革。

    王泣。

    目盡??。

    及薨。

    朝夕哭臨甚哀。

    宰相請抑哀。

    不聽。

     閏月。

    平章事緻仕李公升卒。

     毅宗末。

    公升年至緻仕。

    居家詩酒自娛。

    童顔不老。

    甞監延福亭之役。

    人多怨之。

    癸巳之亂。

    公升匿佛寺。

    有邀功者擒詣義方。

    賴門生文克謙得免。

    操行高?。

    然性輕躁。

    不能容人之過。

    見輒慢罵。

    卒。

    年八十五。

    謚文貞。

     葬恭睿太後于純陵。

     甲寅。

    葬。

    王自義昌宮。

    步至彌勒寺。

    釋服。

    祔仁宗廟。

    卒哭後。

    禮官奏上及羣臣帶紅鞓者服皁帶。

    中書省駁。

    王後喪不宜與國王同。

    王曰。

    人子之於父母。

    其心一也。

    豈可重父而輕母哉。

    祥期之內。

    朕尙帶皁。

    而卿等獨帶紅耶。

    省官皆慚服。

     十二月。

    以李光挺守太保判吏部事。

    韓文俊判兵部事。

    文克謙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杜景升,曺元正。

    並爲樞密院副使。

     冢宰閔令謨。

    欲告老。

    而以年未七十未決。

    光挺?代其職。

    先上表乞退。

    蓋趣令謨緻仕也。

    令謨遂乞退。

    乃以光挺判吏部事。

    元正。

    玉工之子。

    母官妓。

    庚寅。

    助義方有力。

    遂躋通顯。

    東宮牽龍指諭缺。

    元正請以其子補之。

    王令中官諭曰。

    已用尙書史正儒之子。

    元正勃然畜罵中使曰。

    何正儒子可。

    而元正子獨不可耶。

    聞者莫不痛憤。

    元正性貪黷。

    多奪人田。

    甞爲東北面兵馬使。

    奪人貲貨。

    不可勝計。

    至斂馬衣送其家。

    見長髮者。

    必剪爲髢。

    多至二駄。

     甲辰十四年春正月。

    太白經天。

    ○遣使如金。

    至義州而還。

     遣使如金。

    進方物。

    又賀萬春節。

    至義州。

    金人以我有喪止之。

     二月。

    召還李義旼。

     義旼畏慶大升。

    累召不至。

    及大升卒。

    王懼其爲亂。

    遣中使敦諭。

    以工部尙書召還。

    引見便殿。

    中外皆惜王之柔懦。

    崔氏曰。

    義旼躬行大事。

    自知惡極。

    退老于鄕。

    王宜明正典刑。

    雪神人之憤。

    顧爲積威所怯。

    寵比愈隆。

    亂賊何所懲乎。

    王之召義旼。

    非徒不能討賊。

    適足以勸萬世之亂賊爾。

     三月。

    京城地震。

    ○夏四月己未朔。

    日食。

    ○金遣使來祭吊。

     祭奠使完顔〈金史。

    作完顔進兒。

    〉來。

    接伴大將軍張博仁。

    舞蹈行問上禮。

    以國恤舞蹈譏之。

    將祭太後。

    問太後畵像坐耶立耶。

    對曰坐。

    曰。

    諸侯王母坐。

    而天子使拜可乎。

    必藏影幀。

    乃行事。

    王遣人再三陳諭。

    從之。

    王立庭下。

    登堂再拜奠酌。

    後數日。

    吊慰使起復使續至。

    王宴金使。

    使以王旣起復。

    禮宜從吉。

    答曰。

    雖起復。

    練祥未闋。

    可從吉禮乎。

    使怒不赴。

    後十餘日乃宴。

    竟不結棚揷花奏樂。

    〈按。

    完顔之來。

    主賓俱失禮。

    夫禮。

    天子吊使無拜。

    且婦人不外出。

    後喪而豈可使行人親奠。

    況影幀形貌也。

    尤不宜示外人也。

    〉 秋七月。

    制妻父母齊衰周年。

    ○九月。

    流諫議大夫宋詝等于遠島。

     時。

    太白犯上將。

    執法李光挺及禦史大夫文章弼。

    以星變。

    詐上表辭職。

    時。

    術士有言武官必有阨。

    於是。

    武官欲移災於文官。

    搆詝及右司諫崔基厚直史舘王許召等六人罪。

    請流。

    王雖知其無罪。

    而勉從之。

    旣而太白退舍。

    二人就職。

    章弼尙懷疑。

    每出入。

    立喝道于後。

    〈喝道引路禁卒。

    惟?官有之。

    〉不欲當執法位。

    其誣天如此。

    久之。

    詝等召還。

     冬十一月。

    設八關會。

     初。

    禮官以仲冬爲太後忌月。

    請追行八關會於孟冬。

    宰相文克謙曰。

    太祖始設八關。

    爲神祗也。

    不可以他事進退。

    況太祖禱于神明曰。

    願世世仲冬。

    無令有國忌。

    今而有之。

    國之災也。

    又以孟冬非太祖意。

    王於是不從禮官所請。

    而隻停賀禮。

     大閱于東郊。

     自庚癸以來。

    國家多故。

    且懼有變。

    久廢不行。

    至是而復。

     十二月。

    以韓文俊崔世輔。

    幷爲門下侍郞平章事判吏兵部事。

     去月八關會。

    王觀樂于毬庭。

    李光挺上壽。

    王曰。

    惜卿已老。

    光挺抆淚嗚咽。

    恐以老裭職。

    明日乞退。

    舊例。

    乞退者皆以其年十月。

    光挺貪戀爵位。

    至十一月乃乞。

    以文俊代之。

    兼判吏部。

    銓叙平允。

    世輔。

    武人也。

     以林民庇爲樞密院副使。

    鄭邦佑知禦史?事。

    鄭允當爲吏部員外郞。

    李居正爲左正言。

     民庇。

    甫州人。

    性沉訥。

    在樞院。

    箴諫出納多稱旨。

    王恨相知之晩。

    居正少與民庇同學。

    無他才能。

    王欲授正言。

    問民庇曰。

    居正能沉默。

    不臧否人物者乎。

    抑孤立敢言者乎。

    對曰。

    居正性和平且訥默。

    非耿介者也。

    王曰。

    若爾。

    宜爲正言。

    乃授之。

    邦佑起自電吏。

    〈猶今各司使令。

    〉以賤系拜?官。

    人皆笑之。

    允當年少無知。

    父世裕甞爲兵馬使。

    厚斂內獻得拜。

    時。

    王之用人。

    惟與近習議。

    親署參官以上。

    封付政曹。

    名曰下批。

    由是。

    奔競成風。

    賄賂公行。

    賢否混淆。

    嬖倖有所請。

    王問得賂幾何。

    多則喜從其請。

    否則遲延時日。

    以冀其多。

    故?侍盜權作威福。

    甚於前朝。

    且王之在潛邸也。

    光靖王後早薨。

    不復立後。

    故諸嬖孽子。

    招權納賄。

    朝野缺望。

    時。

    士大夫廉恥日喪。

    有侍禦史二人。

    與?官會于廣眞寺。

    爲流頭飮。

    識者寒心。

    〈國俗。

    以六月十五日沐髮東流水。

    祓除不祥。

    因會飮。

    號流頭飮。

    〉史臣曰。

    昔範淳夫爲諫官。

    隣有?官陳衍。

    每至其園亭。

    不敢高聲。

    謂其徒曰。

    範諫議一言到上前。

    吾輩不知死所。

    殊異乎今之禦史矣。

    惜哉。

    王無知人之明。

    使諂佞接迹於?。

    雖欲理國。

    得乎。

     乙巳十五年春正月。

    日有黑子。

     甲午。

    日有黑子如梨。

    後復如是者三。

     以文克謙爲中書侍郞判禮部事。

     時。

    宰相班次。

    韓文俊居第二。

    次文克謙。

    次崔世輔。

    及文俊爲冢宰。

    克謙當遷亞相。

    然不欲居世輔之上。

    先自退遜。

    使世輔判兵部登亞相。

    世輔亦牢讓曰。

    我於文公。

    受恩實多。

    敢居其上。

    王以禮部居兵部之上。

    拜克謙判禮部爲亞相。

    世輔次之。

    識者多其讓。

    〈按。

    子曰。

    能以禮讓。

    爲國乎何有。

    是敎民不爭也。

    天下之患。

    恒起於爭奪。

    苟使人人而能讓。

    何爭奪之有哉。

    文王之朝。

    士讓爲大夫。

    大夫讓爲卿。

    是豈貌爲者哉。

    且官職者。

    才德之器也。

    苟不量己。

    惟思躁進。

    則其妨賢僨事大矣。

    是以讓德固多。

    而以辭官讓賢爲尢大。

    克謙等當昏亂之朝。

    滿朝貪饕。

    皆有不奪不饜之心。

    而能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