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此。
可謂賢矣。
世輔以武人而能之。
其視李光挺?代令謨者。
賢愚天淵矣。
或曰。
是時武人專擅。
克謙之讓。
畏威也。
世輔之讓。
由於克謙。
且史言世輔貪汚。
則烏足以知此義哉。
曰君子之於人也。
不逆詐。
不億不信。
其迹旣善。
何必原其心哉。
讓德能行於朝廷。
則世道其庶幾乎。
〉 西北面兵馬使李知命。
獻契丹絲五百束。
先是。
王聞知命有文行。
拜諫議。
至是。
知命陛辭。
王親諭曰。
義州雖禁兩國互市。
卿宜市丹絲以進。
故有是獻。
毅宗時。
凡金國所贈絲絹等物。
半入內府。
半付大府。
王卽位。
悉入內府。
賜諸嬖媵。
府藏虗竭。
徵求至此。
知命以文學名。
至是有私獻。
識者惜之。
三月。
以鄭邦佑爲西北面兵馬使。
重房奏。
邦佑甞以電吏。
隨兵馬使往北蕃。
若令出鎭。
恐人心不服。
徒示國家無人也。
王竟遣之。
?諫無敢言。
然邦佑之任。
公廉卛法。
威惠並施。
一方畏服。
命文臣製瀟湘八景詩。
王倣其詩意。
摹寫爲圖。
王精於圖畵。
與工高惟訪李光弼等。
繪畵物像。
終日忘倦。
尢工山水。
軍國萬機。
不以爲意。
近臣希旨。
凡奏事。
以簡爲尙。
王以光弼幼子。
補隊正。
正言崔基厚不署。
王怒曰。
爾不念光弼榮吾國耶。
微光弼。
三韓圖畵殆絶矣。
光弼父寧。
亦善畵。
仁宗時隨使入宋。
畵禮成江圖。
徽宗嗟賞曰妙手。
賜酒食錦絹。
後。
宋商獻畵圖於仁宗。
以爲中華奇品。
王召寧誇視。
寧曰。
是臣筆也。
取圖坼粧背。
果有其姓名。
崔氏曰。
自古人君。
怠棄國政。
玩細娛而忘大圖。
鮮有不喪敗者。
宋徽宗喜奇巧淫技。
溺意書畵。
卒有靖康之變。
明宗短於治國。
有翰墨小技。
般樂怠傲。
終有江華之遜。
迹其失國之由。
其徽宗之儔乎。
夏六月。
刑部尙書鄭世裕。
有罪流遠島。
世裕在西北鎭。
斂民蠒絲及珍玩。
詐稱貢獻。
驛輸其家。
及在刑部。
以賄多少。
出入人罪。
及被罪。
國人大悅。
秋八月。
太白經天。
○冬十月庚戌朔。
日食。
○十一月。
恒霧。
太史奏。
沉霧連日。
陰來衝陽。
姦臣謀君。
其變可畏。
請修德銷變。
王但禱佛祈神而已。
〈按。
太史修德銷變之語。
誠爲至言。
而明宗內行禽獸。
外寵嬖倖。
心志蠱惑。
梏喪盡矣。
德如何可修。
然雖惡人。
齋戒沐浴。
可以事上帝。
明宗雖昏淫。
若能振勵刻責。
側身修省。
則庶有善反之機。
而區區禱佛祈神。
假使有佛有神。
其能違天而福之耶。
悲夫。
〉 工部尙書緻仕鹹有一卒。
有一起自胥吏。
仁宗時爲選軍記事。
夙夜刻苦。
公耳忘私。
家貧常衣弊履穿。
時。
禁軍廚食不如式。
軍士曰。
若得弊衣記事。
必不如是。
從軍有功。
以廉幹進。
常力排巫覡。
以爲人神雜處。
故多疫癘。
焚毀淫祠。
平生衣用麻布。
器用陶瓦。
不事生産。
其妻請爲子孫計。
答曰。
予早孤無援。
淸苦守節。
以立門戶。
兒輩當正直節儉。
以竢命耳。
何戚戚於貧窶乎。
卒。
年八十。
遺命薄葬。
子淳登第。
亦以文章節行名。
十二月。
以杜景升參知政事。
李商老爲吏部尙書。
李俊昌爲太僕卿。
商老父仲孚。
坐與妙淸善。
流淸州。
商老放浪爲酒徒。
後。
業醫以術進。
遂通顯。
素無學術。
不宜銓曹。
時人譏之。
俊昌母。
睿宗宮人出也。
舊例。
宮人子孫限七品。
惟登科者至五品。
俊昌至是拜三品。
?諫畏縮。
無敢言者。
俊昌後官至樞密使。
當時官之冗濫如是。
是歲。
日本大亂。
源賴朝專其國政。
日本設官。
舊有大臣之號。
掌國政。
至其主淸和年幼卽位。
藤原良房。
以外祖攝政。
攝政之官始此。
卽唐宣宗太中戊寅也。
自此政歸攝政。
至其主朱雀良房之孫忠平。
以攝政爲關白。
關白之名始此。
藤原氏世執國命。
自朱雀十九世。
至高倉時。
有平淸盛者。
以外戚擅權。
倭皇攝政。
皆不得與焉。
藤原氏遂衰。
淸盛父子兄弟。
權傾一國。
初。
兵衛佐源賴朝。
竄于伊豆州。
至是起兵。
與平氏戰。
陷關東。
遂有其地。
高倉卒。
子安德立。
年三歲。
源氏平氏戰於美濃州。
淸盛死。
淸盛執國政凡二十三年。
平氏挾安德奔西海。
又三戰皆敗。
安德祖母後白河後。
抱安德投海。
國人憐之。
立祠長門州。
歲祀之。
賴朝卽揔國政握重兵。
居關東之鎌倉。
自稱征夷大將軍。
自是。
軍國政事皆歸源氏。
倭主失權始此。
而隣國鹹以源氏爲日本王。
丙午十六年春正月。
校尉張彥夫等。
謀亂誅之。
彥夫等謀亂被告。
重房捕詰之。
對曰。
方今用事者貪鄙。
酷愛白金。
賣官鬻爵。
多行不法。
欲斷此人頭。
啣其口以銀。
廣示朝野。
使人人知貪銀以死。
遂殺之。
夏六月。
秘書監崔陟卿卒。
陟卿性廉介。
所至有聲績。
以能治劇聞。
淸名勁節。
老而不衰。
初。
侍郞樸椿齡守完山。
以聯句選羣童。
得陟卿及崔均崔松年。
後皆爲名士。
號完山三崔。
秋七月。
免耽羅令尉等官。
有人告耽羅叛。
王驚愕。
詔令尉皆加重罰。
旣而無驗。
而令尉竟坐免。
史臣曰。
明宗知其非實。
而不加告者之罪。
此所謂來讒賊之口。
生??亂之堦也。
閏月。
下制禁貪汚。
制曰。
民惟邦本。
本固邦寧。
比來守令。
刻剝其民。
無所畏忌。
人不堪苦。
流離日多。
予甚悼焉。
惟爾有司。
痛懲貪吏。
以戒後來。
如有誅求於民。
招受賄賂者。
所受雖微。
皆從重論。
史臣權敬中曰。
經曰。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雖令不從。
明宗躬桓靈而口文景。
詔雖哀痛。
其於五孽七嬖招權鬻爵之弊。
何哉。
吏之不悛。
民之不寧也。
宜矣。
○時。
內侍院奏。
自今進膳者。
隻給酒果。
勿用布帛。
布帛有數。
進膳無窮。
非長計也。
王曰。
朕欲澤及萬物。
而未遂其願。
故因其薄物。
必施厚惠。
布帛雖費。
皆是國人蒙利也。
勿以爲吝。
王自卽位以來。
有進膳者。
雖微物。
輒厚賜布帛。
故貪利之徒。
至有旁求他方以獻者。
八月。
晉州守金光允。
安東守李光實。
有罪流之。
坐貪殘也。
史臣權敬中曰。
庚癸以來。
屠沽蹶張之伍。
濫側外寄。
彼光允輩。
平日競錐刀之利。
爭升合之贏。
攻剽爲得計。
欺賣爲良謀。
烏知廉恥爲國維。
生民爲邦本哉。
嗚呼。
放牛馬於禾黍之塲。
縱鷹犬於雉兎之原。
欲禁其咬囓搏噬。
可乎。
大雨雹。
東漳二州。
〈今鐵原漣川。
〉雨雹大如拳。
屋瓦皆碎。
九月。
鎭星犯歲。
太史奏。
恐有內亂。
請設佛頂消災道塲。
又於明仁殿。
講仁王經以禳之。
史臣曰。
人君遇災。
當責躬修省。
以消??萌。
而候察之官。
專欲禳禬。
以惑王心。
宰相?諫。
莫有諫者。
何哉。
冬十月。
詔武官兼屬內侍院及茶房。
重房奏。
近來武官兼文任。
而內侍茶房獨不得兼。
請許屬。
從之。
以將軍車若松等四十三人。
皆兼之。
武官兼屬。
自此始。
十二月。
以上將軍崔世輔。
同修國史。
將軍崔連金富。
並爲禮部侍郞。
時。
有人訴重房曰。
修國史文克謙。
直書毅宗被弑事。
宜令武臣兼之。
使不得直書。
克謙聞之懼。
密奏於王。
王重違武臣意。
然惡其非舊制。
乃授世輔同修國事。
世輔擅改事字爲史。
由是。
毅宗實錄。
脫略多不實。
克謙常戱世輔曰。
儒官之爲上將軍。
忝自我始。
武官之同修國史。
亦自公始。
時。
有一醫自稱玉堂人。
人問其故。
醫以詩答曰。
戰將今爲修國史。
不妨醫作玉堂人。
聞者齒冷。
合慶尙晉陜道。
爲慶尙州道。
丁未十七年春三月。
日赤無光。
○夏五月。
京城大疫。
○秋七月。
太白經天。
○己巳晦。
日食。
○工部尙書曺元正,上將軍石隣等。
作亂伏誅。
元正貪暴。
奪中書省公廨田租。
文克謙,杜景升等。
請治其罪。
章凡五上。
乃自樞府。
左遷爲工部尙書。
亦奏黜其子英植英迪等。
元正深啣之。
石隣者。
素寒賤。
庚寅之亂。
助李義方。
遂至貴顯。
暴戾恣睢。
陵轢君父。
王溫言慰解。
隣猶偃蹇不朝。
朝野憤之。
日食之夜。
有賊七十餘人。
踰垣入壽昌宮。
格殺樞密使梁翼景等。
出內侍院紅燭照之。
所至輒殺。
宿衛皆走匿。
獨內侍蔡順禧。
聞難入衛。
無須臾去左右。
王歎曰。
疾風勁草。
子之謂矣。
〈右出東文選李奎報哀詞。
〉承宣權節平。
知賊徒無繼者。
乃出北門到街衢。
召兵至宮門外。
讙譟動地。
賊懼走出西門。
中郞將高安祐。
聞變赴闕。
至市橋樓邊。
見一僧詐爲病乞兒。
卧糞壤中。
卽捕之。
有紅燭跋在腰間。
囚繫鞫問。
則乃元正。
怨文克謙與石隣石沖等。
謀遣其家臣作亂也。
王命刑部。
按問具服。
遂逮捕曺石等及其黨三十餘人。
悉誅之。
九月。
迎妖僧日嚴于全州。
旣而放還。
按察使吳敦復奏。
全州僧日嚴。
能使眇者視死者生。
王遣內侍琴克儀。
迎之。
來寓普賢院。
都人無貴賤。
奔走謁見。
裡巷一空。
林民庇文克謙。
亦謁見趨拜。
其盥潄沐浴之水。
稱爲法水。
能理疾。
人爭掬飮。
男女晝夜雜處。
醜聲播聞。
王轉知其詐。
放還。
初。
嚴誑人曰。
萬法惟一心。
汝若勤念佛曰。
我病已愈。
則病隨而愈。
愼勿言疾之不愈也。
以是。
盲者妄言已視。
聾者亦言已聞。
其令人易惑如此。
冬十二月。
以文克謙判吏部事。
克謙時稱賢宰。
然聽權豪幹請。
銓注多舛。
又官其髫齕子弟。
人多譏之。
時。
任銓者多不滿人意。
鄭國儉由吏部。
轉禦史大夫。
惡銓注冗雜。
罷南班假充者十餘人。
?綱稍振。
又安劉勃爲吏部郞中。
吏部點入仕者姓名以奏。
號曰點奏。
於是。
入仕者必貽白金爲贄。
自判事至令史。
習以爲常。
競占下點曰。
某某皆自我出也。
惟劉勃毅然不點曰。
我無所知。
世服其淸。
戊申十八年春正月。
設消災道塲于明仁殿。
○三月。
制罷歲貢外貢獻之物。
制曰。
近聞守令侵漁。
民轉溝壑。
其令兩界五道。
咨訪民間利病。
黜陟守令賢否。
審治寃滯。
勸課農桑。
撫恤軍士。
摧抑豪強。
歲貢外貢獻之物。
一切罷之。
史臣權敬中曰。
明宗曾有哀痛之詔。
今有懇惻之詔。
而吏莫能悛。
民不底綏者。
非令不善。
乃行之之誠。
未至故也。
〈按。
自古雖亂亡之主。
知無民之不可以爲君。
故絲綸之間。
憂民之語。
無代無之。
徒以區區之言語。
慇慇懃懃。
而終無實惠。
民殘益甚。
何也。
若使制用有限。
則嬖倖之賞將不給矣。
宴遊之具將不備矣。
土木之役將不擧矣。
其他一切玩心而悅意者。
皆不能充其欲矣。
是以。
憂民暫而黷貨猶舊。
人主誠能以明宗爲戒。
凡於詔令。
不失信於民。
而克去己私。
則可矣。
〉 有事于太廟。
用大晟樂。
行夏禘。
用大晟樂。
初獻以籥翟。
亞終獻並用幹戚之舞。
加以鄕音鄕舞。
時。
樂之散缺甚矣。
制樂工逃居他肆者。
令還本業。
太常取旨。
請從仁宗時所行之制。
有司遷延。
莫肯施行。
識者恨之。
史臣曰。
新樂非宋朝之制。
樂行不久而宋亂。
況辛巳年。
本朝儒臣。
狂??擅改。
進退錯亂。
初。
承旨徐溫。
入宋私習。
無所憑依。
似不可信。
樂工願從初來時所行。
而至今無所施行。
雖主司取旨。
而舊籍未改。
旋又如初。
八音之中。
絲土二聲闕如也。
歌師但誦譜之高低。
略不解其詞語。
可謂欺神人矣。
又鄕樂。
土風也。
凡祭。
自始事奏之。
以迄于終。
今乃至於亞終獻奏之。
未免有偏擧之失。
登歌但以搏拊節樂。
實之以糠。
不令作聲。
則無舞明矣。
詳定擅許爲舞。
以晉皷節之。
樂在前舞在後。
尊卑相亂。
下之聲掩上矣。
夏四月。
大雨雹。
○五月。
旱。
○秋七月。
東北道大水。
雨蟲于鎭溟州。
定長宣預〈今定平之預原廢縣。
〉高〈今高原。
〉和六州大雨。
漂盡民屋。
又鎭溟界黃蟲黃鼠隨雨而下。
損傷禾稼。
八月。
登文宜鎭溟龍津〈並在今德源。
〉寧仁〈今永興東六十裡。
有舊址。
〉等諸城又大水。
漂蕩城郭。
死者甚衆。
遣使發倉賑之。
冬十月。
罷歲聚畿縣乳牛。
諫議大夫李純祐奏。
近因八關煎藥。
聚四畿民乳牛取汁。
?犢俱傷。
損農牛。
請罷之。
制從之。
民感悅。
純祐甞直翰林。
作太後乳瘡祈禱文。
有瘡生母乳痛在朕心之句。
王覽而歎曰。
得朕心矣。
特加寵眷。
先是。
王患虗羸。
甞餌栢子仁酒。
禦醫奏雲。
栢子産鷄林者最佳。
請遣使求之。
王不許曰。
小人憑藉。
擾民妨農。
寧撤藥物。
豈可使東作之民廢業耶。
遂不復禦。
〈按。
昔宋仁宗不食燒羊。
不忍啓無窮之殺。
後世賢之。
今明宗不禦栢子酒。
以防需求之弊。
抑可以爲次矣。
夫所謂貢獻之物。
定貢之外。
或因一時之需索。
遂成定?。
有增而無減。
爲生民之害者。
可勝言哉。
〉 己酉十九年春二月辛酉朔。
日食。
○遣使如金吊慰。
金世宗殂。
邊臣馳報。
故遣使吊慰。
兼會葬。
金遣使告哀。
王素服率百官。
迎詔于都省廳擧哀。
金使見王哀痛。
爲之動色。
夏四月。
遣使如金。
賀卽位。
○秋八月。
震宣慶殿。
○九月。
平章事文克謙卒。
克謙性孝友慈仁。
忠謇正直。
食不過數器。
衣不服文綉。
三掌禮闈。
所擧多名士。
時稱賢相。
然撓於權寵。
事多不得自由。
分遣僕從。
廣植田園。
時論惜之。
謚忠肅。
吳氏曰。
克謙遇荒淫之主。
獨立敢言。
晴雷霜日。
不足以諭其烈。
落職而名益高。
去國而人爭誦。
至使畵工入繪事。
山僧詠於詩。
英風勁節。
照映千古。
雖以兇悍如仲夫輩。
聞名而不敢加害。
折檻當車。
蔑以加矣。
惜乎。
更涉險難。
脂韋周旋。
已愧素志。
銓注循私。
取譏時人。
魏公獨愛寒花晩節香之詩。
令人三復不已也。
〈按本傳。
明宗甞作詩。
賜克謙曰。
一寸靈?萬事侵。
惟餘憂慮日加深。
短懷拙智一難斷。
白髮千莖已滿簪。
克謙和進曰。
年光荏苒暗相侵。
輔國思量日漸深。
自顧君恩猶未報。
無情白髮已盈簪。
人謂二詩俱有衰謝之氣。
王終見廢。
克謙未幾而卒。
蓋爲詩讖。
按。
王詩不惟有衰謝之氣。
其受制強臣。
不得自由之意。
溢於言外。
哀哉。
〉 冬十二月。
虎入延慶宮。
庚戌二十年春正月。
東京盜起。
○秋八月。
減內外死囚。
分配海島。
高麗刑政。
大抵寬縱。
而王之時爲尢甚。
先是。
私奴平亮。
平章金永寬之奴也。
家富。
賂權要免賤。
爲散員同正。
其妻。
乃少監王元之婢也。
平亮欲掩賤迹。
滅元之家。
爲其子。
娶判官樸柔進之女。
禦史?捕鞫流之。
〈按。
刑者。
輔治之具也。
聖人明于五刑。
以弼五敎。
雖以舜爲君。
以臯陶爲士。
不能使民不犯于罪。
故象刑以示之。
知所畏避。
而犯者原情輕重。
必行無疑而已。
是以。
民協于中。
期于無刑。
高麗刑法。
大抵失於寬縱。
蓋太祖承泰封殘暴之餘。
故代虐以寬。
實得時措之宜。
而及其後代。
以姑息爲仁。
數赦爲惠。
簒弑者無罪。
譖謗者不治。
殺人者不死。
以緻姦兇接迹於朝。
而閭裡豪猾。
得肆其胷臆。
至如平亮之徒。
以賤淩貴。
以奴殺主。
其罪殺無赦。
而至於流配。
國綱如此。
雖欲不亡。
得乎。
世主當國家衰季之運。
尢當謹於刑賞之中否爾。
〉 平章事韓文俊卒。
文俊有識鑑。
三掌禮闈。
所取多名士。
判吏部。
銓叙平允。
及年七十。
謝事家居。
日與高人韻士。
逍遙詩酒。
卒。
謚貞懿。
九月。
忠州牧使鄭元獬。
放歸田裡。
有司奏劾元獬。
制曰。
代君理民者。
吏也。
吏良則民安。
否則騷擾。
元獬多行不義。
剝民滋甚。
罪在不赦。
然不忍加誅。
其令屛居鄕裡。
彼民告訴。
罪合示懲。
不忍茶毒。
冐死仰訴。
其亦可矜。
勿問。
冬十二月。
以姜純義爲南路捉賊使。
○以崔世輔特進守大師。
杜景升守太尉。
李義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樸純弼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史正儒,李奕蕤。
並參知政事。
李知命太子少傅。
白任至知門下省事。
國朝以來。
省宰無過數三人。
至是。
增至八人。
諸武臣目不知書。
在院相詬罵。
如兩虎咆哮。
同列皆畏縮。
義旼與杜景升。
坐中書。
誇矜勇力。
義旼用拳撞柱。
榱桷爲之動。
景升以拳撞壁。
拳陷於壁。
後。
義旼與景升相失。
奮拳擊柱曰。
爾有何功。
位在吾上。
大詬之。
景升笑而不答。
時人語曰。
掖垣李杜。
或作詩嘲之。
〈詩曰。
吾畏李與杜。
屹然眞宰輔。
黃閣三四年。
拳風一萬古。
〉純弼門地微賤。
毅宗時入衛。
頗勤恪。
武人秉政。
文臣殲盡。
簿書雲委。
純弼獨能操筆。
終始無怠。
歷踐華要。
甞爲兵部尙書。
直東宮旁。
大營私第。
太子白王曰。
術人謂樸尙書第。
於東宮爲月建方。
不宜營造。
臣力不能禁。
請上禁之。
王曰。
樸尙書必不聽我言。
汝修省以消厄。
聞者憤歎。
辛亥二十一年春正月。
政堂文學李知命卒。
知命。
韓山人。
博覽羣書。
善詞賦工草隷。
居官廉直。
賑活饑民。
所至。
有惠政。
爲相。
有古大臣風。
再掌禮闈。
若趙沖,韓光衍,李奎報,兪升旦,劉沖基。
皆其所取。
世以得人稱之。
謚文平。
二月。
白任至卒。
任至起於農。
初以驍勇被選。
及武人得志。
遂貴顯。
甞爲兵馬副使。
有養賢庫記官。
甞借庫銀器。
寄郞將李允平家。
過數日。
記官取器不返。
其妻候之。
有籠屍在路傍。
往視之。
卽其夫也。
遂訴允平繫獄。
允平曰。
予實無罪。
議久不決。
時。
中軍閱戰馬。
同正趙英仁。
服餙鮮華。
求籍神騎班。
任至曰。
英仁家貧。
今暴富有由。
執送法司。
英仁恃其無顯迹。
略無懼色。
俄有其家僮告曰。
主毒殺記官。
取銀器。
吾母適見之。
主恐事洩。
並殺瘞後園以滅口。
銀器埋某地。
有司掘之皆得。
任至時以知門下省事卒。
〈按觀李允平事。
天下之抱恨而死者何限。
治獄者當自知之。
〉 壬子二十二年秋八月。
太白經天。
○冬十月。
政堂緻仕廉信若卒。
信若。
峯城人。
爲人軆小膽大。
世比晏嬰。
分符仗節。
所至有聲績。
性孝友聦警。
博覽強記。
尢長於範曄漢書。
一時高文大冊。
多出其手。
謚孝文。
癸醜二十三年春二月。
按察副使金光濟。
討南賊不克。
○三月。
平章事緻仕林民庇卒。
民庇少沉訥。
以門蔭進。
居官廉勤。
及爲相。
挺然有古風。
好善周急。
確實無華。
故武夫悍卒。
亦知景仰。
謚文靖。
秋七月。
南方盜起。
遣大將軍全存傑等。
討之。
時。
南賊蜂起。
其劇者曰金沙彌。
據雲門。
〈山名。
在今淸道郡東九十六裡。
〉曰孝心。
據草田。
〈今未詳。
〉嘯聚亡命。
剽掠州縣。
王聞而患之。
命大將軍全存傑。
率將軍李至純,李公靖,金陟候,金慶夫,盧植等。
往討之。
至純。
義旼子也。
公靖慶夫等。
擊賊敗績。
王復遣上將軍崔仁。
爲捉賊兵馬使。
大將軍高湧之。
都知兵馬事。
率諸將往征之。
太白經天。
○冬十月。
崔世輔卒。
世輔久典銓選。
專事賄賂。
大營第宅。
爲子孫計。
未幾。
其子爲崔忠獻所流。
家門盡滅。
十一月。
設恭睿太後忌辰齋於內殿。
自公侯及兩府宰輔近衛之臣。
各獻殽饌。
忌辰供饌。
自此始。
全存傑自殺。
初。
義旼夢紅霓起兩腋。
又聞古讖龍孫十二盡。
更有十八子之語。
因懷非望。
稍損貪鄙。
收用名士。
以釣虗譽。
自以籍出慶州。
潛有復新羅之志。
與賊沙彌孝心等通。
至純輒洩動靜。
故以至屢敗。
存傑忿曰。
若我以法治至純。
其父必害我。
否則賊益熾。
遂仰藥死。
史臣曰。
存傑承命閫外。
生殺在其掌握。
至純漏謀。
誅之可也。
反畏義旼而死。
世稱存傑爲智勇。
不亦謬乎。
甲寅二十四年春正月。
賜李義旼功臣號。
兩府文武皆就第賀。
義旼擅銓注。
政以賄成。
支黨連結。
廷臣莫敢誰何。
多占民居。
大起第宅。
奪人土田。
肆其貪虐。
中外震慴。
甞自槖駞橋。
至豬橋。
築堤種柳。
人稱新道。
宰相諸子。
倚父橫肆。
至榮至光尢甚。
世謂之雙刀子。
至榮爲將軍。
生殺恣意。
路遇美婦人。
輒使從者擁去。
汚而後已。
二月。
賊魁金沙彌降。
○將軍史良柱。
擊賊敗死。
○三月。
閔令謨卒。
令謨少有令名。
然性怯訥。
少?操履。
及典政柄。
請謁公行。
銓注猥濫。
事多依違而已。
夏四月。
官軍擊賊于密城。
大敗之。
先是。
左道兵馬使崔仁。
破賊於江陵。
斬百五十級。
至是。
南路兵馬使。
破賊于密城楮田村。
斬獲七千餘級。
器械牛馬稱是。
未幾。
右道兵馬使。
又破賊兵。
賊魁等相續來降。
五月。
龍化院南池水。
赤如血十餘日。
○秋九月。
熒惑犯南鬥。
○平章事李光挺死。
〈按。
光挺起自行伍。
與聞乎毅宗之事。
罪已通天。
且貪鄙狂悖。
而尊寵無比。
竟使老死牖下。
明宗之昏庸甚矣。
〉 冬十月。
南賊平。
左道兵馬使崔仁。
退縮不戰。
淹延歲月。
糜費不貲。
有司奏罷之。
以右道兵馬使高湧之兼領。
時。
官軍屢與賊戰。
皆敗之。
羣盜略平。
湧之擒賊魁孝心。
引兵還。
王引見。
奬諭甚厚。
乙卯二十五年春三月丙戌朔。
日食。
○夏四月。
太子朝於王。
天禧節。
太子受賀。
朝於王。
王問民間語。
對曰。
人皆笑臣爲老太子。
王曰。
寡人之久生亦過也。
太子失色。
太子意稱美王之壽考。
然語涉疑諱故也。
〈按。
宋眞宗爲太子。
都民見之曰。
少年天子。
太宗聞之不悅曰。
人心遽屬太子。
將置我何地。
讀史至此。
不覺廢書而歎。
夫帝王之位。
至尊貴也。
故惟恐失之。
恒畏人之覬覦。
雖於父子之親。
不能無疑。
疑心生而馴至於父子相殘者有之矣。
禮。
父母在。
恒言不稱老。
今太子之言。
不過一時之失。
而王言如此。
何哉。
甚可畏也。
〉 冬十一月。
仁宗廢妃福昌院主李氏卒。
妃。
資謙之季女也。
雖被廢出。
而毅明二宗。
事之甚勤。
及卒。
葬以後禮。
丙辰二十六年春二月。
京城地震。
○夏四月。
將軍崔忠獻。
與其弟忠粹。
誅李義旼。
夷其三族。
遂圍王宮。
大殺朝臣。
李義旼兇恣日甚。
其子至榮。
逼淫王嬖姬。
王不得罪之。
朝野痛惋。
至榮甞奪東部錄事崔忠粹家鵓鴿。
忠粹性猜險勇悍。
其兄忠獻。
甞以勇敢選補別抄都領。
累遷至攝將軍。
至是。
忠粹謂忠獻曰。
義旼四父子。
實爲國賊。
我欲誅之。
何如。
忠獻難之。
忠粹曰。
吾志已決。
不可中止。
忠獻乃然之。
會。
王幸普濟寺。
義旼稱疾不扈從。
潛往彌陁山別墅。
忠獻與忠粹及其甥隊正樸晉材,族人盧碩崇等。
抽刃至別墅門外。
候之。
義旼將還出門。
忠粹突入擊之不中。
忠獻直前斬之。
從者皆潰。
忠獻使碩崇。
持義旼首。
馳入京。
梟于市。
觀者驚譟。
聲震都下。
扈從者聞變潛遁。
王促駕還宮。
忠獻等馳馬露刃。
至十字街。
見將軍白存儒。
告以故。
存儒樂從之。
遂召集將士。
忠獻等率兵詣闕。
告誅賊臣。
王慰諭之。
仍請與大將軍李景儒崔文淸等。
分捕支黨。
至純至光皆伏誅。
至榮走西安府。
遣人追斬之。
傳首京師。
又遣使慶州。
夷義旼三族。
崔氏曰。
忠獻爲人。
陰賊鷙悍。
去一義旼。
而生一義旼。
虺蜴雖除。
而貙虎入室。
一家四世。
相繼執命。
國之不亡如綫。
高麗老賊權姦。
無世無之。
而未有若忠獻之尢甚者也。
○當忠獻等分捕義旼支黨也。
與李景儒等。
會坐仁恩舘。
人有告平章事權節平孫碩上將軍吉仁等謀擧兵。
又告景儒等有異謀。
忠獻卽召節平子將軍準碩子將軍洪胤等。
拉殺之。
又斬景儒於坐。
分捕節平碩及將軍權允柳森相禦史中丞崔赫尹等。
皆殺之。
吉仁在壽昌宮。
聞變。
與將軍兪光,樸公襲等。
出武庫兵仗。
以授禁軍及?官奴隷千餘人。
諭之曰。
今忠獻作亂。
多殺無辜。
??將及汝。
宜各戮力。
乃率衆出宮門向市街。
忠獻等勒兵迎戰。
以敢死者十餘人。
爲前鋒。
揮劒大呼。
突陣而進。
仁衆大潰。
仁等馳入壽昌宮拒守。
忠獻等圍而攻之。
仁懼踰垣而遁。
王使人開門。
召忠獻。
忠獻等疑仁在內。
使郞將崔允匡。
入奏。
賊臣義旼跋扈。
臣等擧兵誅之。
其黨忌臣。
反欲加害。
請入宮搜捕。
王許之。
遂使允匡縱兵闌入。
隨遇輒殺。
僵屍狼藉。
光與公襲自刎。
王左右皆散走。
惟小君及宮姬數人。
侍側垂泣而已。
吉仁走北山墮崖死。
忠獻又執參政李仁成承宣文迪崔光裕大司成李純祐等三十六人。
皆殺之。
迪妻崔氏。
就積屍中。
覔夫屍。
戴之而去。
觀者流涕。
忠獻聞之曰烈女也。
令收葬之。
又流判衛尉事崔光遠等四人于南裔。
忠獻多殺朝臣。
人心洶懼。
遣使諸道。
慰安之。
崔忠獻黜王庶子僧六人及內侍李芬等五十人于外。
國制。
宮人侍幸有子者。
祝髮爲僧。
稱爲小君。
王甞以諸嬖妾子。
皆剃髮。
擇住名寺。
出入用事。
僥倖者多附。
至是。
忠獻以小君洪機,洪樞,洪?,洪鈞,洪覺,洪貽等。
在內幹政。
奏還本寺。
又以芬等冐勢幹進。
黜之。
六月。
震光德門。
○崔忠獻自爲知禦史?事。
先是。
忠獻上封事十條。
一移禦新宮。
二省減官制。
量宜除授。
三見奪公私田。
悉以還本。
四擇良能以補外寄。
毋令勢家破民産。
五請禁諸道供進。
專以覈問爲職。
六斥羣髡。
使不跡于宮。
無使息糓於民。
七勑兩界五道。
按吏能否狀聞。
八禁奢侈。
九凡裨補外佛宇輒削去。
十擇省?。
使直言者在廷。
書奏。
王嘉納。
〈按。
忠獻所上十條。
皆八九中窽可行而必施者也。
忠獻旣誅逆魁以正法。
又殺朝臣以立威。
又上此奏以要譽。
自古姦?竊國。
莫不如此。
自是以後。
又漸去舊臣宿將及內侍近密之臣。
而終行廢立。
於是而大權移矣。
其兇詐巧密之迹。
與仲夫等之徒行殘暴者。
相去遠矣。
〉 秋七月。
政堂文學柳公權卒。
公權。
儒州人。
少好學工草隷。
甞使金。
以知禮稱。
久爲知奏事。
多裨益。
性公廉。
居官不懈。
以疾乞退。
卻藥不服曰。
死生有命。
卒。
謚文簡。
八月。
赤氣竟天。
○王始禦延慶宮。
先是。
重修宮闕壯麗。
而以陰陽拘忌。
久不臨禦。
至是。
從崔忠獻之議。
始移禦正殿。
崔忠粹陳兵呵止觀者。
人訛言變生。
扈駕百官。
狼狽四散。
士女蹂踐。
惟侍中杜景升。
按轡自若。
時人心洶洶危疑如此。
冬十一月。
進杜景升中書令。
○設八關會。
王勑北界諸道領等觀樂。
麟州都領子沖。
見判閤門事王珪。
揖不拜。
有司劾奏無禮。
王曰。
與藩民同樂。
寵之也。
而罪之可乎。
再請。
允之。
子沖初發本州。
謂諸都領曰。
國家召吾輩。
蓋有指矣。
吾以微事試之。
如罪我。
是朝廷有人。
否則是畏我也。
可謂賢矣。
世輔以武人而能之。
其視李光挺?代令謨者。
賢愚天淵矣。
或曰。
是時武人專擅。
克謙之讓。
畏威也。
世輔之讓。
由於克謙。
且史言世輔貪汚。
則烏足以知此義哉。
曰君子之於人也。
不逆詐。
不億不信。
其迹旣善。
何必原其心哉。
讓德能行於朝廷。
則世道其庶幾乎。
〉 西北面兵馬使李知命。
獻契丹絲五百束。
先是。
王聞知命有文行。
拜諫議。
至是。
知命陛辭。
王親諭曰。
義州雖禁兩國互市。
卿宜市丹絲以進。
故有是獻。
毅宗時。
凡金國所贈絲絹等物。
半入內府。
半付大府。
王卽位。
悉入內府。
賜諸嬖媵。
府藏虗竭。
徵求至此。
知命以文學名。
至是有私獻。
識者惜之。
三月。
以鄭邦佑爲西北面兵馬使。
重房奏。
邦佑甞以電吏。
隨兵馬使往北蕃。
若令出鎭。
恐人心不服。
徒示國家無人也。
王竟遣之。
?諫無敢言。
然邦佑之任。
公廉卛法。
威惠並施。
一方畏服。
命文臣製瀟湘八景詩。
王倣其詩意。
摹寫爲圖。
王精於圖畵。
與工高惟訪李光弼等。
繪畵物像。
終日忘倦。
尢工山水。
軍國萬機。
不以爲意。
近臣希旨。
凡奏事。
以簡爲尙。
王以光弼幼子。
補隊正。
正言崔基厚不署。
王怒曰。
爾不念光弼榮吾國耶。
微光弼。
三韓圖畵殆絶矣。
光弼父寧。
亦善畵。
仁宗時隨使入宋。
畵禮成江圖。
徽宗嗟賞曰妙手。
賜酒食錦絹。
後。
宋商獻畵圖於仁宗。
以爲中華奇品。
王召寧誇視。
寧曰。
是臣筆也。
取圖坼粧背。
果有其姓名。
崔氏曰。
自古人君。
怠棄國政。
玩細娛而忘大圖。
鮮有不喪敗者。
宋徽宗喜奇巧淫技。
溺意書畵。
卒有靖康之變。
明宗短於治國。
有翰墨小技。
般樂怠傲。
終有江華之遜。
迹其失國之由。
其徽宗之儔乎。
夏六月。
刑部尙書鄭世裕。
有罪流遠島。
世裕在西北鎭。
斂民蠒絲及珍玩。
詐稱貢獻。
驛輸其家。
及在刑部。
以賄多少。
出入人罪。
及被罪。
國人大悅。
秋八月。
太白經天。
○冬十月庚戌朔。
日食。
○十一月。
恒霧。
太史奏。
沉霧連日。
陰來衝陽。
姦臣謀君。
其變可畏。
請修德銷變。
王但禱佛祈神而已。
〈按。
太史修德銷變之語。
誠爲至言。
而明宗內行禽獸。
外寵嬖倖。
心志蠱惑。
梏喪盡矣。
德如何可修。
然雖惡人。
齋戒沐浴。
可以事上帝。
明宗雖昏淫。
若能振勵刻責。
側身修省。
則庶有善反之機。
而區區禱佛祈神。
假使有佛有神。
其能違天而福之耶。
悲夫。
〉 工部尙書緻仕鹹有一卒。
有一起自胥吏。
仁宗時爲選軍記事。
夙夜刻苦。
公耳忘私。
家貧常衣弊履穿。
時。
禁軍廚食不如式。
軍士曰。
若得弊衣記事。
必不如是。
從軍有功。
以廉幹進。
常力排巫覡。
以爲人神雜處。
故多疫癘。
焚毀淫祠。
平生衣用麻布。
器用陶瓦。
不事生産。
其妻請爲子孫計。
答曰。
予早孤無援。
淸苦守節。
以立門戶。
兒輩當正直節儉。
以竢命耳。
何戚戚於貧窶乎。
卒。
年八十。
遺命薄葬。
子淳登第。
亦以文章節行名。
十二月。
以杜景升參知政事。
李商老爲吏部尙書。
李俊昌爲太僕卿。
商老父仲孚。
坐與妙淸善。
流淸州。
商老放浪爲酒徒。
後。
業醫以術進。
遂通顯。
素無學術。
不宜銓曹。
時人譏之。
俊昌母。
睿宗宮人出也。
舊例。
宮人子孫限七品。
惟登科者至五品。
俊昌至是拜三品。
?諫畏縮。
無敢言者。
俊昌後官至樞密使。
當時官之冗濫如是。
是歲。
日本大亂。
源賴朝專其國政。
日本設官。
舊有大臣之號。
掌國政。
至其主淸和年幼卽位。
藤原良房。
以外祖攝政。
攝政之官始此。
卽唐宣宗太中戊寅也。
自此政歸攝政。
至其主朱雀良房之孫忠平。
以攝政爲關白。
關白之名始此。
藤原氏世執國命。
自朱雀十九世。
至高倉時。
有平淸盛者。
以外戚擅權。
倭皇攝政。
皆不得與焉。
藤原氏遂衰。
淸盛父子兄弟。
權傾一國。
初。
兵衛佐源賴朝。
竄于伊豆州。
至是起兵。
與平氏戰。
陷關東。
遂有其地。
高倉卒。
子安德立。
年三歲。
源氏平氏戰於美濃州。
淸盛死。
淸盛執國政凡二十三年。
平氏挾安德奔西海。
又三戰皆敗。
安德祖母後白河後。
抱安德投海。
國人憐之。
立祠長門州。
歲祀之。
賴朝卽揔國政握重兵。
居關東之鎌倉。
自稱征夷大將軍。
自是。
軍國政事皆歸源氏。
倭主失權始此。
而隣國鹹以源氏爲日本王。
丙午十六年春正月。
校尉張彥夫等。
謀亂誅之。
彥夫等謀亂被告。
重房捕詰之。
對曰。
方今用事者貪鄙。
酷愛白金。
賣官鬻爵。
多行不法。
欲斷此人頭。
啣其口以銀。
廣示朝野。
使人人知貪銀以死。
遂殺之。
夏六月。
秘書監崔陟卿卒。
陟卿性廉介。
所至有聲績。
以能治劇聞。
淸名勁節。
老而不衰。
初。
侍郞樸椿齡守完山。
以聯句選羣童。
得陟卿及崔均崔松年。
後皆爲名士。
號完山三崔。
秋七月。
免耽羅令尉等官。
有人告耽羅叛。
王驚愕。
詔令尉皆加重罰。
旣而無驗。
而令尉竟坐免。
史臣曰。
明宗知其非實。
而不加告者之罪。
此所謂來讒賊之口。
生??亂之堦也。
閏月。
下制禁貪汚。
制曰。
民惟邦本。
本固邦寧。
比來守令。
刻剝其民。
無所畏忌。
人不堪苦。
流離日多。
予甚悼焉。
惟爾有司。
痛懲貪吏。
以戒後來。
如有誅求於民。
招受賄賂者。
所受雖微。
皆從重論。
史臣權敬中曰。
經曰。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雖令不從。
明宗躬桓靈而口文景。
詔雖哀痛。
其於五孽七嬖招權鬻爵之弊。
何哉。
吏之不悛。
民之不寧也。
宜矣。
○時。
內侍院奏。
自今進膳者。
隻給酒果。
勿用布帛。
布帛有數。
進膳無窮。
非長計也。
王曰。
朕欲澤及萬物。
而未遂其願。
故因其薄物。
必施厚惠。
布帛雖費。
皆是國人蒙利也。
勿以爲吝。
王自卽位以來。
有進膳者。
雖微物。
輒厚賜布帛。
故貪利之徒。
至有旁求他方以獻者。
八月。
晉州守金光允。
安東守李光實。
有罪流之。
坐貪殘也。
史臣權敬中曰。
庚癸以來。
屠沽蹶張之伍。
濫側外寄。
彼光允輩。
平日競錐刀之利。
爭升合之贏。
攻剽爲得計。
欺賣爲良謀。
烏知廉恥爲國維。
生民爲邦本哉。
嗚呼。
放牛馬於禾黍之塲。
縱鷹犬於雉兎之原。
欲禁其咬囓搏噬。
可乎。
大雨雹。
東漳二州。
〈今鐵原漣川。
〉雨雹大如拳。
屋瓦皆碎。
九月。
鎭星犯歲。
太史奏。
恐有內亂。
請設佛頂消災道塲。
又於明仁殿。
講仁王經以禳之。
史臣曰。
人君遇災。
當責躬修省。
以消??萌。
而候察之官。
專欲禳禬。
以惑王心。
宰相?諫。
莫有諫者。
何哉。
冬十月。
詔武官兼屬內侍院及茶房。
重房奏。
近來武官兼文任。
而內侍茶房獨不得兼。
請許屬。
從之。
以將軍車若松等四十三人。
皆兼之。
武官兼屬。
自此始。
十二月。
以上將軍崔世輔。
同修國史。
將軍崔連金富。
並爲禮部侍郞。
時。
有人訴重房曰。
修國史文克謙。
直書毅宗被弑事。
宜令武臣兼之。
使不得直書。
克謙聞之懼。
密奏於王。
王重違武臣意。
然惡其非舊制。
乃授世輔同修國事。
世輔擅改事字爲史。
由是。
毅宗實錄。
脫略多不實。
克謙常戱世輔曰。
儒官之爲上將軍。
忝自我始。
武官之同修國史。
亦自公始。
時。
有一醫自稱玉堂人。
人問其故。
醫以詩答曰。
戰將今爲修國史。
不妨醫作玉堂人。
聞者齒冷。
合慶尙晉陜道。
爲慶尙州道。
丁未十七年春三月。
日赤無光。
○夏五月。
京城大疫。
○秋七月。
太白經天。
○己巳晦。
日食。
○工部尙書曺元正,上將軍石隣等。
作亂伏誅。
元正貪暴。
奪中書省公廨田租。
文克謙,杜景升等。
請治其罪。
章凡五上。
乃自樞府。
左遷爲工部尙書。
亦奏黜其子英植英迪等。
元正深啣之。
石隣者。
素寒賤。
庚寅之亂。
助李義方。
遂至貴顯。
暴戾恣睢。
陵轢君父。
王溫言慰解。
隣猶偃蹇不朝。
朝野憤之。
日食之夜。
有賊七十餘人。
踰垣入壽昌宮。
格殺樞密使梁翼景等。
出內侍院紅燭照之。
所至輒殺。
宿衛皆走匿。
獨內侍蔡順禧。
聞難入衛。
無須臾去左右。
王歎曰。
疾風勁草。
子之謂矣。
〈右出東文選李奎報哀詞。
〉承宣權節平。
知賊徒無繼者。
乃出北門到街衢。
召兵至宮門外。
讙譟動地。
賊懼走出西門。
中郞將高安祐。
聞變赴闕。
至市橋樓邊。
見一僧詐爲病乞兒。
卧糞壤中。
卽捕之。
有紅燭跋在腰間。
囚繫鞫問。
則乃元正。
怨文克謙與石隣石沖等。
謀遣其家臣作亂也。
王命刑部。
按問具服。
遂逮捕曺石等及其黨三十餘人。
悉誅之。
九月。
迎妖僧日嚴于全州。
旣而放還。
按察使吳敦復奏。
全州僧日嚴。
能使眇者視死者生。
王遣內侍琴克儀。
迎之。
來寓普賢院。
都人無貴賤。
奔走謁見。
裡巷一空。
林民庇文克謙。
亦謁見趨拜。
其盥潄沐浴之水。
稱爲法水。
能理疾。
人爭掬飮。
男女晝夜雜處。
醜聲播聞。
王轉知其詐。
放還。
初。
嚴誑人曰。
萬法惟一心。
汝若勤念佛曰。
我病已愈。
則病隨而愈。
愼勿言疾之不愈也。
以是。
盲者妄言已視。
聾者亦言已聞。
其令人易惑如此。
冬十二月。
以文克謙判吏部事。
克謙時稱賢宰。
然聽權豪幹請。
銓注多舛。
又官其髫齕子弟。
人多譏之。
時。
任銓者多不滿人意。
鄭國儉由吏部。
轉禦史大夫。
惡銓注冗雜。
罷南班假充者十餘人。
?綱稍振。
又安劉勃爲吏部郞中。
吏部點入仕者姓名以奏。
號曰點奏。
於是。
入仕者必貽白金爲贄。
自判事至令史。
習以爲常。
競占下點曰。
某某皆自我出也。
惟劉勃毅然不點曰。
我無所知。
世服其淸。
戊申十八年春正月。
設消災道塲于明仁殿。
○三月。
制罷歲貢外貢獻之物。
制曰。
近聞守令侵漁。
民轉溝壑。
其令兩界五道。
咨訪民間利病。
黜陟守令賢否。
審治寃滯。
勸課農桑。
撫恤軍士。
摧抑豪強。
歲貢外貢獻之物。
一切罷之。
史臣權敬中曰。
明宗曾有哀痛之詔。
今有懇惻之詔。
而吏莫能悛。
民不底綏者。
非令不善。
乃行之之誠。
未至故也。
〈按。
自古雖亂亡之主。
知無民之不可以爲君。
故絲綸之間。
憂民之語。
無代無之。
徒以區區之言語。
慇慇懃懃。
而終無實惠。
民殘益甚。
何也。
若使制用有限。
則嬖倖之賞將不給矣。
宴遊之具將不備矣。
土木之役將不擧矣。
其他一切玩心而悅意者。
皆不能充其欲矣。
是以。
憂民暫而黷貨猶舊。
人主誠能以明宗爲戒。
凡於詔令。
不失信於民。
而克去己私。
則可矣。
〉 有事于太廟。
用大晟樂。
行夏禘。
用大晟樂。
初獻以籥翟。
亞終獻並用幹戚之舞。
加以鄕音鄕舞。
時。
樂之散缺甚矣。
制樂工逃居他肆者。
令還本業。
太常取旨。
請從仁宗時所行之制。
有司遷延。
莫肯施行。
識者恨之。
史臣曰。
新樂非宋朝之制。
樂行不久而宋亂。
況辛巳年。
本朝儒臣。
狂??擅改。
進退錯亂。
初。
承旨徐溫。
入宋私習。
無所憑依。
似不可信。
樂工願從初來時所行。
而至今無所施行。
雖主司取旨。
而舊籍未改。
旋又如初。
八音之中。
絲土二聲闕如也。
歌師但誦譜之高低。
略不解其詞語。
可謂欺神人矣。
又鄕樂。
土風也。
凡祭。
自始事奏之。
以迄于終。
今乃至於亞終獻奏之。
未免有偏擧之失。
登歌但以搏拊節樂。
實之以糠。
不令作聲。
則無舞明矣。
詳定擅許爲舞。
以晉皷節之。
樂在前舞在後。
尊卑相亂。
下之聲掩上矣。
夏四月。
大雨雹。
○五月。
旱。
○秋七月。
東北道大水。
雨蟲于鎭溟州。
定長宣預〈今定平之預原廢縣。
〉高〈今高原。
〉和六州大雨。
漂盡民屋。
又鎭溟界黃蟲黃鼠隨雨而下。
損傷禾稼。
八月。
登文宜鎭溟龍津〈並在今德源。
〉寧仁〈今永興東六十裡。
有舊址。
〉等諸城又大水。
漂蕩城郭。
死者甚衆。
遣使發倉賑之。
冬十月。
罷歲聚畿縣乳牛。
諫議大夫李純祐奏。
近因八關煎藥。
聚四畿民乳牛取汁。
?犢俱傷。
損農牛。
請罷之。
制從之。
民感悅。
純祐甞直翰林。
作太後乳瘡祈禱文。
有瘡生母乳痛在朕心之句。
王覽而歎曰。
得朕心矣。
特加寵眷。
先是。
王患虗羸。
甞餌栢子仁酒。
禦醫奏雲。
栢子産鷄林者最佳。
請遣使求之。
王不許曰。
小人憑藉。
擾民妨農。
寧撤藥物。
豈可使東作之民廢業耶。
遂不復禦。
〈按。
昔宋仁宗不食燒羊。
不忍啓無窮之殺。
後世賢之。
今明宗不禦栢子酒。
以防需求之弊。
抑可以爲次矣。
夫所謂貢獻之物。
定貢之外。
或因一時之需索。
遂成定?。
有增而無減。
爲生民之害者。
可勝言哉。
〉 己酉十九年春二月辛酉朔。
日食。
○遣使如金吊慰。
金世宗殂。
邊臣馳報。
故遣使吊慰。
兼會葬。
金遣使告哀。
王素服率百官。
迎詔于都省廳擧哀。
金使見王哀痛。
爲之動色。
夏四月。
遣使如金。
賀卽位。
○秋八月。
震宣慶殿。
○九月。
平章事文克謙卒。
克謙性孝友慈仁。
忠謇正直。
食不過數器。
衣不服文綉。
三掌禮闈。
所擧多名士。
時稱賢相。
然撓於權寵。
事多不得自由。
分遣僕從。
廣植田園。
時論惜之。
謚忠肅。
吳氏曰。
克謙遇荒淫之主。
獨立敢言。
晴雷霜日。
不足以諭其烈。
落職而名益高。
去國而人爭誦。
至使畵工入繪事。
山僧詠於詩。
英風勁節。
照映千古。
雖以兇悍如仲夫輩。
聞名而不敢加害。
折檻當車。
蔑以加矣。
惜乎。
更涉險難。
脂韋周旋。
已愧素志。
銓注循私。
取譏時人。
魏公獨愛寒花晩節香之詩。
令人三復不已也。
〈按本傳。
明宗甞作詩。
賜克謙曰。
一寸靈?萬事侵。
惟餘憂慮日加深。
短懷拙智一難斷。
白髮千莖已滿簪。
克謙和進曰。
年光荏苒暗相侵。
輔國思量日漸深。
自顧君恩猶未報。
無情白髮已盈簪。
人謂二詩俱有衰謝之氣。
王終見廢。
克謙未幾而卒。
蓋爲詩讖。
按。
王詩不惟有衰謝之氣。
其受制強臣。
不得自由之意。
溢於言外。
哀哉。
〉 冬十二月。
虎入延慶宮。
庚戌二十年春正月。
東京盜起。
○秋八月。
減內外死囚。
分配海島。
高麗刑政。
大抵寬縱。
而王之時爲尢甚。
先是。
私奴平亮。
平章金永寬之奴也。
家富。
賂權要免賤。
爲散員同正。
其妻。
乃少監王元之婢也。
平亮欲掩賤迹。
滅元之家。
爲其子。
娶判官樸柔進之女。
禦史?捕鞫流之。
〈按。
刑者。
輔治之具也。
聖人明于五刑。
以弼五敎。
雖以舜爲君。
以臯陶爲士。
不能使民不犯于罪。
故象刑以示之。
知所畏避。
而犯者原情輕重。
必行無疑而已。
是以。
民協于中。
期于無刑。
高麗刑法。
大抵失於寬縱。
蓋太祖承泰封殘暴之餘。
故代虐以寬。
實得時措之宜。
而及其後代。
以姑息爲仁。
數赦爲惠。
簒弑者無罪。
譖謗者不治。
殺人者不死。
以緻姦兇接迹於朝。
而閭裡豪猾。
得肆其胷臆。
至如平亮之徒。
以賤淩貴。
以奴殺主。
其罪殺無赦。
而至於流配。
國綱如此。
雖欲不亡。
得乎。
世主當國家衰季之運。
尢當謹於刑賞之中否爾。
〉 平章事韓文俊卒。
文俊有識鑑。
三掌禮闈。
所取多名士。
判吏部。
銓叙平允。
及年七十。
謝事家居。
日與高人韻士。
逍遙詩酒。
卒。
謚貞懿。
九月。
忠州牧使鄭元獬。
放歸田裡。
有司奏劾元獬。
制曰。
代君理民者。
吏也。
吏良則民安。
否則騷擾。
元獬多行不義。
剝民滋甚。
罪在不赦。
然不忍加誅。
其令屛居鄕裡。
彼民告訴。
罪合示懲。
不忍茶毒。
冐死仰訴。
其亦可矜。
勿問。
冬十二月。
以姜純義爲南路捉賊使。
○以崔世輔特進守大師。
杜景升守太尉。
李義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樸純弼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史正儒,李奕蕤。
並參知政事。
李知命太子少傅。
白任至知門下省事。
國朝以來。
省宰無過數三人。
至是。
增至八人。
諸武臣目不知書。
在院相詬罵。
如兩虎咆哮。
同列皆畏縮。
義旼與杜景升。
坐中書。
誇矜勇力。
義旼用拳撞柱。
榱桷爲之動。
景升以拳撞壁。
拳陷於壁。
後。
義旼與景升相失。
奮拳擊柱曰。
爾有何功。
位在吾上。
大詬之。
景升笑而不答。
時人語曰。
掖垣李杜。
或作詩嘲之。
〈詩曰。
吾畏李與杜。
屹然眞宰輔。
黃閣三四年。
拳風一萬古。
〉純弼門地微賤。
毅宗時入衛。
頗勤恪。
武人秉政。
文臣殲盡。
簿書雲委。
純弼獨能操筆。
終始無怠。
歷踐華要。
甞爲兵部尙書。
直東宮旁。
大營私第。
太子白王曰。
術人謂樸尙書第。
於東宮爲月建方。
不宜營造。
臣力不能禁。
請上禁之。
王曰。
樸尙書必不聽我言。
汝修省以消厄。
聞者憤歎。
辛亥二十一年春正月。
政堂文學李知命卒。
知命。
韓山人。
博覽羣書。
善詞賦工草隷。
居官廉直。
賑活饑民。
所至。
有惠政。
爲相。
有古大臣風。
再掌禮闈。
若趙沖,韓光衍,李奎報,兪升旦,劉沖基。
皆其所取。
世以得人稱之。
謚文平。
二月。
白任至卒。
任至起於農。
初以驍勇被選。
及武人得志。
遂貴顯。
甞爲兵馬副使。
有養賢庫記官。
甞借庫銀器。
寄郞將李允平家。
過數日。
記官取器不返。
其妻候之。
有籠屍在路傍。
往視之。
卽其夫也。
遂訴允平繫獄。
允平曰。
予實無罪。
議久不決。
時。
中軍閱戰馬。
同正趙英仁。
服餙鮮華。
求籍神騎班。
任至曰。
英仁家貧。
今暴富有由。
執送法司。
英仁恃其無顯迹。
略無懼色。
俄有其家僮告曰。
主毒殺記官。
取銀器。
吾母適見之。
主恐事洩。
並殺瘞後園以滅口。
銀器埋某地。
有司掘之皆得。
任至時以知門下省事卒。
〈按觀李允平事。
天下之抱恨而死者何限。
治獄者當自知之。
〉 壬子二十二年秋八月。
太白經天。
○冬十月。
政堂緻仕廉信若卒。
信若。
峯城人。
爲人軆小膽大。
世比晏嬰。
分符仗節。
所至有聲績。
性孝友聦警。
博覽強記。
尢長於範曄漢書。
一時高文大冊。
多出其手。
謚孝文。
癸醜二十三年春二月。
按察副使金光濟。
討南賊不克。
○三月。
平章事緻仕林民庇卒。
民庇少沉訥。
以門蔭進。
居官廉勤。
及爲相。
挺然有古風。
好善周急。
確實無華。
故武夫悍卒。
亦知景仰。
謚文靖。
秋七月。
南方盜起。
遣大將軍全存傑等。
討之。
時。
南賊蜂起。
其劇者曰金沙彌。
據雲門。
〈山名。
在今淸道郡東九十六裡。
〉曰孝心。
據草田。
〈今未詳。
〉嘯聚亡命。
剽掠州縣。
王聞而患之。
命大將軍全存傑。
率將軍李至純,李公靖,金陟候,金慶夫,盧植等。
往討之。
至純。
義旼子也。
公靖慶夫等。
擊賊敗績。
王復遣上將軍崔仁。
爲捉賊兵馬使。
大將軍高湧之。
都知兵馬事。
率諸將往征之。
太白經天。
○冬十月。
崔世輔卒。
世輔久典銓選。
專事賄賂。
大營第宅。
爲子孫計。
未幾。
其子爲崔忠獻所流。
家門盡滅。
十一月。
設恭睿太後忌辰齋於內殿。
自公侯及兩府宰輔近衛之臣。
各獻殽饌。
忌辰供饌。
自此始。
全存傑自殺。
初。
義旼夢紅霓起兩腋。
又聞古讖龍孫十二盡。
更有十八子之語。
因懷非望。
稍損貪鄙。
收用名士。
以釣虗譽。
自以籍出慶州。
潛有復新羅之志。
與賊沙彌孝心等通。
至純輒洩動靜。
故以至屢敗。
存傑忿曰。
若我以法治至純。
其父必害我。
否則賊益熾。
遂仰藥死。
史臣曰。
存傑承命閫外。
生殺在其掌握。
至純漏謀。
誅之可也。
反畏義旼而死。
世稱存傑爲智勇。
不亦謬乎。
甲寅二十四年春正月。
賜李義旼功臣號。
兩府文武皆就第賀。
義旼擅銓注。
政以賄成。
支黨連結。
廷臣莫敢誰何。
多占民居。
大起第宅。
奪人土田。
肆其貪虐。
中外震慴。
甞自槖駞橋。
至豬橋。
築堤種柳。
人稱新道。
宰相諸子。
倚父橫肆。
至榮至光尢甚。
世謂之雙刀子。
至榮爲將軍。
生殺恣意。
路遇美婦人。
輒使從者擁去。
汚而後已。
二月。
賊魁金沙彌降。
○將軍史良柱。
擊賊敗死。
○三月。
閔令謨卒。
令謨少有令名。
然性怯訥。
少?操履。
及典政柄。
請謁公行。
銓注猥濫。
事多依違而已。
夏四月。
官軍擊賊于密城。
大敗之。
先是。
左道兵馬使崔仁。
破賊於江陵。
斬百五十級。
至是。
南路兵馬使。
破賊于密城楮田村。
斬獲七千餘級。
器械牛馬稱是。
未幾。
右道兵馬使。
又破賊兵。
賊魁等相續來降。
五月。
龍化院南池水。
赤如血十餘日。
○秋九月。
熒惑犯南鬥。
○平章事李光挺死。
〈按。
光挺起自行伍。
與聞乎毅宗之事。
罪已通天。
且貪鄙狂悖。
而尊寵無比。
竟使老死牖下。
明宗之昏庸甚矣。
〉 冬十月。
南賊平。
左道兵馬使崔仁。
退縮不戰。
淹延歲月。
糜費不貲。
有司奏罷之。
以右道兵馬使高湧之兼領。
時。
官軍屢與賊戰。
皆敗之。
羣盜略平。
湧之擒賊魁孝心。
引兵還。
王引見。
奬諭甚厚。
乙卯二十五年春三月丙戌朔。
日食。
○夏四月。
太子朝於王。
天禧節。
太子受賀。
朝於王。
王問民間語。
對曰。
人皆笑臣爲老太子。
王曰。
寡人之久生亦過也。
太子失色。
太子意稱美王之壽考。
然語涉疑諱故也。
〈按。
宋眞宗爲太子。
都民見之曰。
少年天子。
太宗聞之不悅曰。
人心遽屬太子。
將置我何地。
讀史至此。
不覺廢書而歎。
夫帝王之位。
至尊貴也。
故惟恐失之。
恒畏人之覬覦。
雖於父子之親。
不能無疑。
疑心生而馴至於父子相殘者有之矣。
禮。
父母在。
恒言不稱老。
今太子之言。
不過一時之失。
而王言如此。
何哉。
甚可畏也。
〉 冬十一月。
仁宗廢妃福昌院主李氏卒。
妃。
資謙之季女也。
雖被廢出。
而毅明二宗。
事之甚勤。
及卒。
葬以後禮。
丙辰二十六年春二月。
京城地震。
○夏四月。
將軍崔忠獻。
與其弟忠粹。
誅李義旼。
夷其三族。
遂圍王宮。
大殺朝臣。
李義旼兇恣日甚。
其子至榮。
逼淫王嬖姬。
王不得罪之。
朝野痛惋。
至榮甞奪東部錄事崔忠粹家鵓鴿。
忠粹性猜險勇悍。
其兄忠獻。
甞以勇敢選補別抄都領。
累遷至攝將軍。
至是。
忠粹謂忠獻曰。
義旼四父子。
實爲國賊。
我欲誅之。
何如。
忠獻難之。
忠粹曰。
吾志已決。
不可中止。
忠獻乃然之。
會。
王幸普濟寺。
義旼稱疾不扈從。
潛往彌陁山別墅。
忠獻與忠粹及其甥隊正樸晉材,族人盧碩崇等。
抽刃至別墅門外。
候之。
義旼將還出門。
忠粹突入擊之不中。
忠獻直前斬之。
從者皆潰。
忠獻使碩崇。
持義旼首。
馳入京。
梟于市。
觀者驚譟。
聲震都下。
扈從者聞變潛遁。
王促駕還宮。
忠獻等馳馬露刃。
至十字街。
見將軍白存儒。
告以故。
存儒樂從之。
遂召集將士。
忠獻等率兵詣闕。
告誅賊臣。
王慰諭之。
仍請與大將軍李景儒崔文淸等。
分捕支黨。
至純至光皆伏誅。
至榮走西安府。
遣人追斬之。
傳首京師。
又遣使慶州。
夷義旼三族。
崔氏曰。
忠獻爲人。
陰賊鷙悍。
去一義旼。
而生一義旼。
虺蜴雖除。
而貙虎入室。
一家四世。
相繼執命。
國之不亡如綫。
高麗老賊權姦。
無世無之。
而未有若忠獻之尢甚者也。
○當忠獻等分捕義旼支黨也。
與李景儒等。
會坐仁恩舘。
人有告平章事權節平孫碩上將軍吉仁等謀擧兵。
又告景儒等有異謀。
忠獻卽召節平子將軍準碩子將軍洪胤等。
拉殺之。
又斬景儒於坐。
分捕節平碩及將軍權允柳森相禦史中丞崔赫尹等。
皆殺之。
吉仁在壽昌宮。
聞變。
與將軍兪光,樸公襲等。
出武庫兵仗。
以授禁軍及?官奴隷千餘人。
諭之曰。
今忠獻作亂。
多殺無辜。
??將及汝。
宜各戮力。
乃率衆出宮門向市街。
忠獻等勒兵迎戰。
以敢死者十餘人。
爲前鋒。
揮劒大呼。
突陣而進。
仁衆大潰。
仁等馳入壽昌宮拒守。
忠獻等圍而攻之。
仁懼踰垣而遁。
王使人開門。
召忠獻。
忠獻等疑仁在內。
使郞將崔允匡。
入奏。
賊臣義旼跋扈。
臣等擧兵誅之。
其黨忌臣。
反欲加害。
請入宮搜捕。
王許之。
遂使允匡縱兵闌入。
隨遇輒殺。
僵屍狼藉。
光與公襲自刎。
王左右皆散走。
惟小君及宮姬數人。
侍側垂泣而已。
吉仁走北山墮崖死。
忠獻又執參政李仁成承宣文迪崔光裕大司成李純祐等三十六人。
皆殺之。
迪妻崔氏。
就積屍中。
覔夫屍。
戴之而去。
觀者流涕。
忠獻聞之曰烈女也。
令收葬之。
又流判衛尉事崔光遠等四人于南裔。
忠獻多殺朝臣。
人心洶懼。
遣使諸道。
慰安之。
崔忠獻黜王庶子僧六人及內侍李芬等五十人于外。
國制。
宮人侍幸有子者。
祝髮爲僧。
稱爲小君。
王甞以諸嬖妾子。
皆剃髮。
擇住名寺。
出入用事。
僥倖者多附。
至是。
忠獻以小君洪機,洪樞,洪?,洪鈞,洪覺,洪貽等。
在內幹政。
奏還本寺。
又以芬等冐勢幹進。
黜之。
六月。
震光德門。
○崔忠獻自爲知禦史?事。
先是。
忠獻上封事十條。
一移禦新宮。
二省減官制。
量宜除授。
三見奪公私田。
悉以還本。
四擇良能以補外寄。
毋令勢家破民産。
五請禁諸道供進。
專以覈問爲職。
六斥羣髡。
使不跡于宮。
無使息糓於民。
七勑兩界五道。
按吏能否狀聞。
八禁奢侈。
九凡裨補外佛宇輒削去。
十擇省?。
使直言者在廷。
書奏。
王嘉納。
〈按。
忠獻所上十條。
皆八九中窽可行而必施者也。
忠獻旣誅逆魁以正法。
又殺朝臣以立威。
又上此奏以要譽。
自古姦?竊國。
莫不如此。
自是以後。
又漸去舊臣宿將及內侍近密之臣。
而終行廢立。
於是而大權移矣。
其兇詐巧密之迹。
與仲夫等之徒行殘暴者。
相去遠矣。
〉 秋七月。
政堂文學柳公權卒。
公權。
儒州人。
少好學工草隷。
甞使金。
以知禮稱。
久爲知奏事。
多裨益。
性公廉。
居官不懈。
以疾乞退。
卻藥不服曰。
死生有命。
卒。
謚文簡。
八月。
赤氣竟天。
○王始禦延慶宮。
先是。
重修宮闕壯麗。
而以陰陽拘忌。
久不臨禦。
至是。
從崔忠獻之議。
始移禦正殿。
崔忠粹陳兵呵止觀者。
人訛言變生。
扈駕百官。
狼狽四散。
士女蹂踐。
惟侍中杜景升。
按轡自若。
時人心洶洶危疑如此。
冬十一月。
進杜景升中書令。
○設八關會。
王勑北界諸道領等觀樂。
麟州都領子沖。
見判閤門事王珪。
揖不拜。
有司劾奏無禮。
王曰。
與藩民同樂。
寵之也。
而罪之可乎。
再請。
允之。
子沖初發本州。
謂諸都領曰。
國家召吾輩。
蓋有指矣。
吾以微事試之。
如罪我。
是朝廷有人。
否則是畏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