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關燈
及五日氣息將絶。

    金主憐其忠誠。

    遣大臣慰諭。

    使之飮食。

    應圭不食七日。

    金主乃答新王表曰。

    當遣使往詢厥事。

    應圭乃還。

    吳氏曰。

    應圭之使乎一節。

    無愧古人。

    但受命於亂邦。

    取德於羣兇。

    雖曰見惡人之道。

    以金甫當之擧義捨生觀之。

    尙論之士。

    必有優劣者矣。

    白文節閣筆泣諫。

    斯爲得正。

     六月。

    王受菩薩戒於大觀殿。

    ○秋七月。

    金遣使。

    問傳授之故。

     王宴金使完顔靖。

    言前王避位。

    出居他所。

    病加無損。

    不能就位拜命。

    路又險遠。

    非使臣所宜往。

    以故。

    靖不得見前王傳詔。

    王乃具前王表。

    附靖陳以病禪授之意。

    時。

    郞中崔均。

    爲接伴使。

    金使屢緻詰問。

    隨問辨解。

    無差舛。

    金使服其敏給。

    〈按。

    明宗對靖之語。

    釁罅自露。

    前王雖以病讓位。

    豈有出居他所。

    至于險遠之理乎。

    此纂廢之迹難掩。

    而靖若曰受命傳詔於前王。

    王雖病深。

    地雖險遠。

    當面傳帝命雲。

    則高麗君臣。

    將何以處之也。

    靖不爲此。

    而徒使姦兇潛笑而得行其計。

    惜哉。

    〉 平章事徐恭卒。

     恭。

    煕之後也。

    有膽略善騎射。

    秉志謙遜。

    深嫉文吏驕傲。

    禮遇武人。

    故免於庚寅之亂。

     九月。

    下諫官金莘尹等于獄。

    尋皆左遷。

     諫議金莘尹,金甫當,正言崔讜等。

    上?以爲。

    前朝宰相崔允儀,諫議李元膺,中丞吳中正,西海按廉樸純嘏,知水州吳錄之等。

    或署鄭諴告身。

    或妄獻符瑞。

    請皆禁錮子孫。

    又言。

    承宣。

    王之喉舌。

    但出納兪允。

    可也。

    今李俊儀,文克謙。

    職兼?省。

    居中用事。

    請解兼官。

    王從之。

    唯俊儀克謙事不允。

    諫官伏閤力爭。

    俊儀。

    義方之兄也。

    怒甚。

    因醉使巡檢軍。

    淩辱諫官。

    王聞之。

    召俊儀慰解。

    囚諫官于隍城。

    翌日。

    皆左遷。

    改俊儀爲衛尉少卿。

    克謙爲太府少卿。

    讜。

    惟淸之子也。

     日有黑子。

    ○冬十月。

    設百高座於宣慶殿。

    飯僧三萬。

     王卽位以後。

    屢幸寺院。

    講經飯僧。

    齋醮之事。

    不可勝記。

     宮闕災。

     府衛軍及諸寺僧徒。

    詣闕將救火。

    鄭仲夫,李俊儀,義方。

    恐有變。

    閉宮門不納。

    於是。

    殿宇燒盡。

    王出山呼亭。

    痛哭而已。

    軍器監庾應圭。

    先詣景靈殿。

    抱五室祖眞以出。

    又至中書省。

    出國印。

     遣使如金。

    請冊命。

    ○是歲。

    分楊廣忠淸道。

    爲楊忠廣淸二道。

    慶尙晉州道。

    爲慶尙晉陜二道。

     壬辰二年春正月。

    鄭仲夫自爲判西北面兵馬事。

    ○二月。

    王幸奉恩寺。

    觀燃燈。

     有司請依舊用二月望燃燈。

    王重違其請。

    從之。

    明年。

    復用上元。

    幸寺觀燈。

    歲以爲常。

     夏五月。

    金遣使冊王。

     冊爲開府儀同三司高麗國王。

    賜九旒九章玉圭金印象輅鞍馬匹段弓箭等物。

     六月。

    以梁淑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秋七月。

    赦。

     以宮闕災乾文屢變蟲食松葉故也。

     西北界亂。

    以于學儒爲兵馬使。

     自庚寅以後。

    北人橫恣。

    昌州人殺其守愛妓。

    成州人議滅三登縣。

    有不從者。

    殺數十人。

    鐵州人議殺其長。

    格鬪而死。

    兵馬使宋有仁。

    不能制。

    懼稱疾乞代。

    以學儒代之。

    學儒亦不能制。

    有仁初娶宋商徐德彥妻。

    貲巨萬。

    以白金四十斤賂?者。

    自衛將軍。

    毅宗末。

    轉大將軍。

    頗與文官交通。

    武官常疾之。

    有仁懼。

    逐其妻。

    求鄭仲夫女爲妻。

     癸巳三年春閏正月。

    令諸道兼勸農使。

    ○夏四月。

    旱疫。

     自正月不雨。

    至于是月。

    井泉皆渴。

    疾疫並興。

    人多餓死。

    至有市人肉者。

     立子璹爲王太子。

     又封王女爲宮主。

    近臣上壽。

    夜分未罷。

    左右稍喧。

    左副承宣文克謙諫曰。

    前王之所以廢者。

    可不戒哉。

    因勸王入內。

    右承宣李俊儀。

    怒罵之。

    李義方攜妓入重房。

    與諸將。

    縱飮喧噱。

    聲聞于內。

    略無畏忌。

     五月壬辰朔。

    日食。

    ○秋八月。

    東北面兵馬使金甫當。

    起兵討鄭仲夫等。

    謀復廢王。

    不克被殺。

    仲夫等遂大殺文官。

     甫當素有膽氣。

    仲夫等憚之。

    以諫議大夫。

    出爲東北面兵馬使。

    乃與錄事李敬直,張純錫等。

    謀遂擧兵於東界。

    〈按益齋集。

    太僕卿金甫當,全州牧使裵純裕等。

    謀擧兵以迎前王。

    不克皆死。

    本史有漏。

    〉以討仲夫,義方等。

    將復立前王。

    遂使純錫及柳寅俊。

    爲南路兵馬使。

    裵允材爲西海道兵馬使。

    約同時發兵。

    東北面知兵馬事韓彥國。

    亦擧兵應之。

    純錫,寅俊等。

    至巨濟。

    奉前王。

    出居慶州。

    仲夫,義方等聞之。

    使將軍李義旼,散員樸存葳。

    領兵趣南路。

    又遣兵西海道以圖之。

    九月丁酉。

    韓彥國爲官兵捕殺。

    甫當勢益孤。

    癸卯。

    安北府執甫當送京師。

    義方等鞫殺之。

    初。

    甫當之謀。

    惟內侍陳義光,裵允材等數人知之。

    甫當臨死誣曰。

    凡其文臣。

    孰不與謀。

    於是。

    一切誅戮。

    或投江水。

    旬日之間。

    文士戮且盡。

    李義方疑尹鱗瞻與其謀。

    使軍士捕縛將殺之。

    庾應圭往見諸將曰。

    亘古以來。

    未聞無禮義而能保其國家者也。

    且古者。

    刑不上大夫。

    公等有志匡國。

    宜法古先。

    奈何使賤卒縛辱大臣乎。

    且多殺無辜。

    必有殃??。

    諸將曰。

    庚寅之事。

    微公奏請。

    吾等葅醢矣。

    遂捨鱗瞻。

    文克謙亦周旋營捄。

    多所拯活。

    於是。

    中外洶洶。

    莫保朝夕。

    陳俊,李俊儀等。

    亦自知無道。

    乃請義方止殺戮。

    郞將金富。

    亦言於仲夫,義方曰。

    天意未可知。

    人心不可測。

    恃力棄義。

    薙獮衣冠。

    世寧少金甫當乎。

    吾輩有子女者。

    通婚文吏。

    以安其心。

    可久之道也。

    仲夫等從之。

    由是??稍止。

    後。

    俊之孫湜澕溫。

    皆登科通顯。

    以文章名世。

    富之子就礪孫佺。

    再世爲首相。

    其後多顯達。

    世以爲陰德。

    崔氏曰。

    善觀人者。

    不觀其立功之成敗。

    而觀其行事之是非用心之邪正。

    心苟正矣事苟是矣。

    則雖不能成功。

    亦可取矣。

    如甫當是已。

    獨其臨死一言。

    再??文士。

    靡有噍類。

    然大綱已正。

    亦豈可以成敗論人乎。

    以甫當之賢。

    而不齒列傳。

    何也。

    又曰。

    漢有黨錮之??。

    唐有白馬之變。

    其??慘矣。

    然未有如庚癸之亂。

    薙獮搢紳。

    靡有孑遺之尤慘也。

    自是。

    武臣專擅威福。

    與奪廢置。

    皆在掌握。

    齒東班者。

    爲積威所劫。

    畏首重足。

    莫敢誰何。

    終高麗之世。

    ??日滋蔓。

    詩曰。

    誰生厲階。

    至今爲梗。

    毅宗有焉。

     冬十月。

    鄭仲夫,李義方。

    使將軍李義旼。

    弑廢王于慶州。

     義旼。

    慶州人。

    身長多膂力。

    善手搏。

    毅宗愛之。

    以隊正遷別將。

    仲夫之亂。

    義旼所殺居多。

    武將中兇殘尤甚。

    至是。

    與散員樸存葳。

    領兵至慶州。

    有人遮說曰。

    前王之來。

    非州人意。

    由於純錫,寅俊等爾。

    其徒不過數百。

    皆烏合之衆。

    去其魁則餘悉潰走。

    請少留。

    吾歸圖之。

    願勿加罪州人。

    義旼許諾。

    其人遂入城謀諸衆。

    夜以兵圍殺純錫等。

    斬數百人。

    幽廢王于客舍。

    引義旼等入城。

    十月庚申朔。

    義旼引廢王。

    至坤元寺北淵上。

    獻酒數杯。

    義旼手拉王脊骨而弑之。

    應手有聲便大笑。

    存葳褁屍以褥。

    合兩釜。

    投之淵中。

    忽旋風大起。

    塵沙飛揚。

    人皆駭散。

    寺僧有善泅者。

    取釜棄屍。

    屍出水涘。

    魚鼈烏鳶不敢食。

    戶長弼仁等。

    密具棺瘞水濱。

    初。

    金使來。

    王聞善相人。

    問其壽。

    使曰。

    王壽不可數。

    今滿庭老少之臣盡逝。

    然後王有臨川之患。

    王自計必壽。

    不復問。

    其言果驗。

    兪氏曰。

    毅宗雖見放黜。

    而以禪代之禮。

    告於上國。

    則猶存乎讓王之名也。

    當時權兇擅命。

    孑遺文臣。

    氣脈如線。

    誦言公朝。

    請誅仲夫。

    已不可望。

    若據禮明卞。

    服之以讓君之禮。

    則或可免萬世之罪。

    擧朝寂然。

    及乎五年位寵問罪之後。

    始乃擧哀成服。

    當時文宰如尹鱗瞻,文克謙輩。

    死有餘罪矣。

    暗弱寄生如明宗。

    麤悍不道如仲夫輩。

    何責焉。

     以杜景升爲南路宣諭使。

     甫當之亂。

    南方響應。

    景升撫綏有方。

    人賴以安。

    時。

    景升與義方從兄李椿夫。

    同爲宣諭使。

    椿夫性酷。

    多殺邑宰。

    景升從容謂曰。

    方鎭構逆。

    州郡連結。

    恐難底定。

    今賴公威靈。

    先聲所曁。

    束手請命。

    誅戮已多。

    請自今寬之。

    反狀昭著然後誅之。

    椿夫從之。

    南方悅服。

    椿夫謂景升曰。

    始以公爲庸怯。

    今乃知公寬大謹愼。

    終濟大事。

    向非公策。

    豈特橫逆未息。

    亦使我陷於不義。

    因結爲刎頸交。

    景升。

    萬頃人。

    有膽力。

    庚癸之亂。

    獨不離殿門。

    秋毫無犯。

    人以此賢之。

     以李義方知兵部事。

    李義旼爲大將軍。

     自甫當之亂。

    武臣氣力益張。

    而文臣並足累息。

    王亦拱手而已。

    下制自三京四都護八牧。

    以至郡縣舘驛之任。

    並用武人。

     下 甲午四年春正月。

    諸寺僧人。

    謀誅李義方。

    不克。

     重光,弘護,歸法,弘化等寺僧二千餘人。

    集城東門。

    門閉。

    乃燒城外人家。

    延燒崇仁門。

    將入殺義方兄弟。

    義方知之。

    集府兵逐之。

    斬僧百餘。

    府兵亦多死。

    義方遣兵。

    焚諸寺取其器。

    俊儀止之。

    義方怒詬不從。

    僧徒邀擊中道奪之。

    府兵死者甚衆。

    俊儀罵義方曰。

    汝有三大惡。

    放君而弑之。

    取其第宅姬妾。

    一也。

    脅姦太後女弟。

    二也。

    專擅國政。

    三也。

    義方大怒。

    拔釰欲殺之。

    文克謙解而遂止。

    義方以釰自割其胸。

    鄭仲夫欲執俊儀殺之。

    其妻止之曰。

    彼兄弟事。

    於卿何與。

    俊儀得免。

     三月。

    李義方納女于太子。

    爲妃。

    ○夏五月。

    置延基宮闕都監。

     用術士言。

    左蘇白嶽山。

    右蘇白馬山。

    北蘇箕達山。

    置延基宮闕造成官。

     秋九月。

    西京留守趙位寵。

    起兵討鄭仲夫,李義方。

     位寵。

    毅宗末。

    以兵部尙書。

    出爲西京留守。

    至是。

    以仲夫等弑君不葬。

    謀擧兵討之。

    九月己酉。

    檄召東北兩界諸城兵曰。

    側聞上京重房。

    以北界諸城多桀驁。

    欲討之。

    大兵已發。

    豈可安坐就戮。

    宜各糾合士馬。

    速赴西京。

    於是。

    岊嶺以北四十餘城。

    皆應之。

     延州人玄德秀。

    城守以拒西京兵。

     延州〈今寧邊〉人玄德秀。

    與其父都領覃胤。

    謂主將曰。

    今位寵包藏??心。

    旅拒王命。

    天地所不容。

    苟懷忠義者。

    可忍從耶。

    遂與主將。

    望闕呼萬歲。

    閉城拒守。

    城中推德秀。

    權行兵馬?事。

    時。

    位寵遣人牒延州。

    趣以兵會。

    德秀擒持牒者殺之。

    州人頗洶洶。

    有欲應西京者。

    德秀詐爲孟州〈今孟山〉將吏書。

    密令城外民。

    投城中曰。

    京軍十領。

    已踰鐵嶺。

    〈在今淮陽。

    〉自東界將擣西京。

    凡州鎭爲位寵詿誤者。

    毋輕發。

    各堅守以待之。

    城中人信之。

    無貳心。

    會。

    北面兵馬使車仲圭。

    趣延州。

    爲雲州〈今雲山〉人所殺。

    分?禦史林擢才,錄事李唐就等。

    懷印入延州。

    於是。

    州人以德秀弟將軍利厚。

    權兵馬使。

    德秀權監倉使。

    遂易置部署。

    嚴兵守之。

     冬十月。

    遣平章事尹鱗瞻。

    擊趙位寵。

    至岊嶺。

    兵敗而還。

     鱗瞻率三軍。

    至岊嶺驛。

    〈古基。

    在今瑞興西四十裡。

    岊音截。

    〉會大風雪。

    西兵從嶺而下。

    急擊之。

    官軍遂亂奔潰。

    鱗瞻欲赴敵死。

    知兵馬事鄭筠止之曰。

    主將不宜自輕。

    撾鱗瞻馬。

    突圍僅免。

    收兵而還。

    筠。

    仲夫之子也。

     西京兵取和州。

    殺兵馬副使崔均。

     均以禮部郞中。

    奉命往諭東北路諸城。

    王拜均兵馬副使。

    使合兵攻西京。

    均聞命曰。

    諸城皆懷貳心。

    敵兵若至。

    向背未可知。

    然君命可避乎。

    卽入和州營。

    是夜。

    西京將金樸升,趙冠等來攻。

    郞將李琚。

    開門納之。

    均與兵馬使李儀,禦史智仁挺被執。

    均奮罵曰。

    賊帥位寵。

    起自行伍。

    位至八座。

    國恩莫大。

    而背義搆逆。

    神人所共憤。

    其亡可立待也。

    罵不絶口。

    與儀及幕僚皆遇害。

    初。

    崔允儀臨死薦均曰。

    爲國大用者。

    惟崔均耳。

    均文才吏幹俱優。

    未及大用。

    人皆惜之。

     以李義旼爲征東大將軍知兵馬事。

    ○兵馬副使杜景升。

    拔宜州。

    斬西京將金樸升。

     時。

    官軍連敗。

    分道將軍樸存偉,李彥功等。

    爲位寵所執。

    京城大震。

    西北面兵馬副使杜景升。

    戍昌州。

    〈今昌城。

    〉聞變。

    至香山洞〈卽妙香山。

    在今寧邊府東百三十裡。

    〉通路驛。

    〈麗志在鐵州。

    古基在寧邊魚川驛。

    〉遇西兵敗之。

    至撫州舘。

    〈今寧邊。

    古基在府北二十五裡。

    〉日夜兼行。

    八日而至京。

    王以爲東路加發兵馬副使。

    景升率五千餘兵。

    至孤山。

    〈今未詳。

    〉分軍爲三。

    以左右翼。

    急擊西兵大破之。

    斬千餘級。

    至宜州。

    〈今德源。

    〉西京將金樸升。

    列車城外禦之。

    景升選銳攻拔之。

    擒斬樸升。

    傳首于京。

    諸州鎭稍稍歸附。

    定長二州及宣德鎭。

    欲投女眞。

    引女眞千餘。

    至定州門。

    景升遣人撫安之。

    乃止孟州。

    西兵據險以拒。

    景升與李義旼,石麟等。

    擊破之。

    斬四百級。

    慰諭孟德〈今德川〉二州居民。

    令按堵。

    進降撫州。

    時。

    官軍戰不利還京。

    西兵遮路。

    景升迎擊于大同江。

    凡二十戰皆捷。

    西兵大敗。

     西京兵攻延州。

    玄德秀擊敗之。

     先是。

    安北都護都領姜遇文。

    與三十四城都領。

    緻書延州。

    誘降雲州。

    郞將尹禹。

    又遣邊孟脅之。

    禦史林擢才。

    斬孟梟示城外。

    俄而西兵來攻城。

    諭城中曰。

    有斬利厚兄弟擢才等出降者。

    厚賞。

    不爾。

    且屠之。

    德秀出兵急擊。

    大敗之。

    擒殺甚衆。

     西京兵至京西。

    李義方擊敗之。

    追至大同江而還。

     鱗瞻旣敗。

    西京兵直向京都。

    先鋒來屯京西。

    義方怒甚。

    執西京人尙書尹仁美等。

    無貴賤悉殺之。

    梟首于市。

    領兵而出。

    先遣崔淑等數十騎突擊。

    諸軍乘之。

    西兵驚亂。

    大敗而走。

    義方乘勝逐北。

    至大同江。

    執位寵子卿及將軍禹爲善。

    殺之。

    位寵收散兵復守城。

    義方屯兵城外。

    留月餘。

    苦寒不能戰。

    復爲西兵所敗。

    乃還。

     十一月甲申朔。

    日食。

    ○復遣尹鱗瞻。

    率諸將攻西京。

    ○黃霧四塞。

    ○十二月。

    鄭筠殺李義方。

     義方自納女東宮。

    益擅威福。

    濁亂朝政。

    衆心憤怨。

    鄭仲夫慮??及己。

    欲辭位杜門。

    義方兄弟。

    攜酒至仲夫第緻欵。

    約爲父子。

    言甚切至。

    仲夫乃安而畏忌未已。

    時。

    尹鱗瞻治兵西郊。

    僧徒亦從軍。

    義方偶出宣義門外。

    筠密諭僧宗旵等。

    托有求訴。

    隨其後。

    伺隙斬之。

    分捕俊儀及其黨。

    皆誅之。

    僧徒以爲。

    賊臣之女不可配東宮。

    奏黜之。

    其後義方門客。

    多爲武將。

    頗有欲復其讎者。

    仲夫乃配宗旵等海島。

     雲州人誅樸存葳。

     時。

    存葳爲將軍。

    奉使雲中道。

    每誇淵上納釜之事。

    雲州人斬之。

    以應西京兵。

     宣義州人。

    殺西京將吏。

    以應官軍。

     時。

    西北諸城。

    皆附位寵。

    宣州鄕貢進士房瑞鸞。

    與其兄孝珍,得齡謀。

    密誘州人曰。

    位寵始以誅賊臣爲名。

    故諸城響應。

    今交鋒輒敗。

    氣勢已沮。

    若王師一朝拔西京。

    移軍臨之。

    闔城虀粉。

    且位寵之志。

    不止討賊。

    若不改圖。

    恐爲同惡。

    流醜後世。

    今欲倡義效順。

    於諸君意何。

    州人皆諾。

    獨位寵所署將軍義儒不肯。

    孝珍狙射殺之。

    又遣人告義州。

    義州人亦殺位寵所置將吏景綽等以應。

    賫首從間道。

    飛報行營。

    諸城聞之。

    亦皆罷兵。

     西京兵復攻延州。

    玄德秀擊走之。

     延州居西路要衝。

    德秀以孤城外乏援助。

    而終始力戰。

    以抗勁敵。

    德秀鐵面犀骨。

    聦悟異常。

    有膽略。

    以義氣自高。

    言語誇大。

    人或譏之。

    至是。

    能成功。

     尹鱗瞻引兵攻漣州。

    〈今價川。

    〉 鱗瞻之出兵。

    謂諸將曰。

    聞位寵腹心在漣州。

    我聞招攜者附于內。

    伐叛者披其枝。

    若先攻西京。

    則漣州招諭北人。

    共爲掎角。

    我腹背受敵。

    非計也。

    今漣州恃西都不虞。

    我猝至。

    宜先攻漣州。

    漣州若下。

    北州諸城。

    必皆歸順。

    然後率順攻逆。

    則意全力一。

    蔑不濟矣。

    遂趣漣州。

     平章事緻仕崔惟淸卒。

     王以惟淸宿德舊望。

    拜中書平章。

    尋緻仕卒。

    年八十。

    謚文淑。

    惟淸自幼至老。

    手不釋卷。

    經史子集。

    靡不該通。

    爲一代儒宗。

    然酷好浮屠。

    日誦佛經。

    所至。

    學生沙門質問者坌集。

    甞奉詔撰李翰林集。

    註柳文事實。

     鄭仲夫自爲門下侍中。

    陳俊參知政事。

    宋有仁李光挺。

    並爲樞密院副使。

     仲夫貪黷日甚。

    廣植田園。

    家僮門客。

    依勢橫恣。

    中外苦之。

    光挺起自行伍。

    毅宗之廢。

    與其謀。

    拜大將軍。

    至是入樞院。

     乙未五年春正月。

    遣侍郞庾應圭。

    宣諭西京。

     先是。

    趙位寵上表請誅賊臣。

    又奏降使宣諭。

    王以工部侍郞庾應圭。

    素有名望遣之。

    應圭見位寵。

    諭以君臣大義。

    辭意慷慨。

    位寵卽上表請降。

    應圭將還。

    至生陽驛。

    〈在今中和郡西二裡。

    〉副官給事中史正儒。

    困且疾。

    請留宿。

    應圭不聽曰。

    幸脫虎口。

    宜達曙亟行。

    以避不測之變。

    位寵果悔之。

    遣精騎。

    追至洞僊驛。

    〈舊基在黃州岊嶺。

    路廢。

    今移鳳山。

    〉不及。

    不勝忿。

    斬舘吏而還。

     趙位寵上表賀誅李義方。

    ○二月。

    內史洞宮火。

    ○三月。

    趙位寵遣兵救漣州。

    尹鱗瞻擊敗之。

     漣州被圍累月。

    請救於位寵。

    位寵遣將救之。

    官軍從間道擊之。

    斬二千二百餘級。

    虜二百八十餘人。

    李義旼赴戰。

    有流矢中目。

    進軍鐵嶺。

    四面皷噪。

    急擊大破西兵。

    與大軍會於漣州。

    又擊破興化援軍。

    敵聞義旼。

    輒奔遁。

     夏四月。

    下詔求言。

     詔曰。

    朕以涼德。

    謬承丕緖。

    威輕德薄。

    不能馭下。

    庚癸迄今。

    殺傷滿野。

    感傷和氣。

    天變屢見。

    玆乃否德所緻。

    安民之術。

    最爲要務。

    州吏侵漁。

    權勢殘害。

    百姓失所。

    凡內外官激濁揚淸守節奉公者褒賞。

    否者科罪。

    外官。

    按察劾奏。

    京官及按察。

    有司劾奏。

    賞罰者。

    人主操持之柄。

    而權臣在朝。

    威福出自私門。

    玆風不革。

    有損國家。

    自今以後。

    有司擧法論罪。

    今者民俗渝薄。

    ?別孝友。

    禁除華侈。

    ?省諸司。

    各陳無隱。

    〈按。

    明宗之孱暗甚矣。

    而能下恤民之詔。

    又能指斥權臣。

    欲以振勵頹綱。

    雖不能有爲。

    而差強人意。

    故表而出之。

    所可惜者。

    當時無一箇應旨之直言。

    豈非斬伐之餘。

    士氣消削而然耶。

    噫。

    〉 五月。

    始發廢王喪。

    上號毅宗。

    葬禧陵。

     畏趙位寵也。

    百官玄冠素服三日。

    遣內侍十人。

    護葬城東。

    後祔太廟。

    〈史闕。

    〉以莊敬王後祔。

    〈以平章事崔允儀,恭肅公庾弼,平章事文公元。

    配享。

    〉 六月。

    杜景升拔漣州。

    遂移師攻西京。

     景升自平壤還平州。

    王命爲後。

    軍揔管。

    復遣之。

    景升踰鐵關。

    從耀德雲中路行。

    所至風靡。

    至漣州。

    景升積土城外。

    列大砲攻拔之。

    士卒入城。

    爭取貨寶。

    景升下令禁止之。

    惟聽取釜鼎。

    於是。

    西北諸城皆迎降。

    遂移師攻西京連捷。

    西人負固久不下。

    軍中以漣州釜鼎爲爨器。

    人便之曰。

    公之計遠矣。

    尹鱗瞻議曰。

    西京險固。

    若以久勞之卒。

    蟻附而攻。

    非計也。

    但久圍之。

    無使出掠。

    且復招懷。

    開示生路。

    則城中被劫者。

    必謀出降。

    若爾。

    位寵乃一餓囚耳。

    何能爲乎。

    乃於城東北。

    築土山以守之。

    西兵夜出。

    犯陣燒營門。

    景升令曰。

    旣火矣。

    救之何益。

    因取物投之。

    火益熾。

    明如晝。

    敵兵不敢入。

    景升恩信素著。

    西人多出城投降者。

    官軍取其要鳳凰頭。

    城之。

     秋八月。

    大索京城。

    流承宣宋智仁等于海島。

     時。

    南方盜賊。

    處處蜂起。

    筭業及第彭之緖。

    譖智仁等與賊通謀作亂。

    王命內侍鞫之。

    逮繫甚繁。

    閉城門。

    大索陰謀者。

    流智仁等于海島。

    太府少卿李商老。

    亦坐誣配島。

    人知其寃。

    無敢言者。

    後有人又誣告文臣與南賊潛謀。

    流都校丞金允升等七人于島。

    貶兵部尙書李允修。

    爲巨濟縣令。

    由是。

    修隙釋憾之徒。

    傾軋讒誣。

    或匿名投書。

    或飛語煽??。

    誅殺在下。

    朝野重足。

    而王則聽其所爲而已。

     九月。

    岊嶺兵馬使康漸。

    與西京兵戰敗績。

    ○工部侍郞庾應圭卒。

     應圭風儀如玉。

    善屬文。

    操行貞固。

    持論端方。

    甞倅南京。

    政淸。

    一介不取於人。

    其妻因免乳得疾。

    但菜羹而已。

    一吏密饋隻鷄。

    妻曰。

    良人平生。

    未甞受人饋遺。

    豈可以口腹累淸德耶。

    吏慚而退。

    南人頌之。

    甞使金。

    金人高其節。

    每於使介往來。

    必問安否。

     冬十月。

    趙位寵遣使請附于金。

    金主執送之。

     時。

    西京日蹙。

    位寵乃欲求助於金。

    遣其將金存心趙?。

    奉表而北。

    存心道殺?。

    來降。

    王遣使迎勞。

    拜存心內侍閤門祗候。

    軍將職賞有差。

    位寵聞之。

    殺存心妻子。

    又遣其將徐彥等。

    如金上表。

    告前王廢弑之由。

    請以慈悲嶺以西。

    至鴨綠江四十餘城。

    內附請援。

    金主執彥等送之。

    〈按金史。

    趙位寵遣徐彥寧等九十六人。

    上表雲雲。

    金主曰。

    王晧已加冊封。

    朕豈助叛臣爲虐。

    送徐彥寧等高麗。

    〉 試士。

     庚癸以來。

    儒風不振。

    擧子纔三百餘人。

     十一月。

    置衛國抄猛班。

     時因西征。

    衛卒乏少。

    加發四百人。

    號衛國抄猛班。

    皆持劒戟。

    環衛毬庭。

     十二月。

    太白經天。

    ○賜鄭仲夫幾杖。

     仲夫年已七十。

    不欲去位。

    郞中張忠義。

    阿意說之曰。

    宰相賜幾杖。

    則雖七十不緻仕。

    仲夫悅。

    諷禮官。

    依漢孔光故事。

    賜幾杖。

    國事皆關決。

    時坐重房議人罪。

    百僚詣門賀。

     丙申六年春正月。

    公州鳴鶴所盜起。

     時。

    國家內亂。

    號令不行。

    盜賊羣起。

    亡伊與亡所伊等。

    嘯聚黨與。

    自稱山行兵馬使。

    攻陷公州。

    遣使宣諭。

    不從。

    又遣大將軍丁黃載等。

    募壯士三千。

    將之以討南賊。

    戰不利。

    請募僧以濟師。

     二月。

    金人侵霜陰縣。

     金邊民知國家不安。

    以兵船十餘艘。

    侵掠東海霜陰縣。

    〈今安邊屬縣。

    〉 三月丙午朔。

    日食。

    ○東海水赤濁如血色。

    ○夏六月。

    陞鳴鶴所。

    爲忠順縣。

     朝廷慮西敵未平。

    而南賊又起。

    欲招安以慰之。

    陞鳴鶴所。

    爲忠順縣。

    令內侍金允實。

    爲尉以撫之。

     尹鱗瞻克西京。

    趙位寵死之。

     西京被圍旣久。

    食盡。

    至啗人屍。

    時出挑戰。

    鱗瞻堅壁不出。

    有擒獲者。

    輒與衣食而遣之。

    城中聞之。

    縋城來附者甚衆。

    位寵出兵。

    與戰大敗。

    鱗瞻等遂進兵。

    攻通陽門。

    杜景升攻大同門。

    城中大潰。

    遂殺位寵。

    凾其首來降。

    先是。

    鱗瞻忽聞西兵讙譟城上。

    問之。

    雲人呼立龍而賀之。

    鱗瞻曰。

    位寵將死矣。

    去人與頭。

    豈可生乎。

    鱗瞻撫慰居民。

    按堵如故。

    送位寵妻孥及俘獲百餘人于京師。

    梟位寵首于市。

    餘皆不問。

    是年四月。

    黑氣從西北。

    橫亘東南。

    廣如布。

    太史奏不出三月西京敗。

    至是果然。

    崔氏曰。

    弑逆之賊。

    人得而誅之。

    雖隣國之大夫。

    亦得沐浴請討。

    況一國之臣子乎。

    然則位寵之稱兵。

    烏得爲非義乎。

    而卒歸於叛國。

    何哉。

    不於金甫當擧義之時倂謀協力。

    顧乃逡巡畏縮。

    甫當已死。

    毅廟已弑。

    明宗之位已定。

    然後謀動幹戈於邦內。

    搆釁生事於他國。

    不亦誤哉。

    此所謂擧義者雖義。

    而所擧之時非也。

    吳氏曰。

    金甫當徑奉前王。

    擧措踈脫。

    義旗未竪。

    機漏取敗。

    然名正言順。

    成敗非所論也。

    今位寵之始起。

    檄召兩界。

    動以私讎。

    無一語爲君父討賊復讎之義。

    此不過爲卓敦之計而止。

    其顚沛無成。

    可立而待也。

    烏可以擧義非時論。

    兪氏曰。

    位寵以討賊爲心。

    則惟當不計成敗。

    彰明大義。

    死而無悔可也。

    今考位寵用心設計。

    出入公私。

    不成義理。

    如是而欲免亂流之誅。

    難矣。

    然吳氏論之太刻。

    毅宗雖無道。

    以二紀君臨之主。

    一朝爲羣兇所弑。

    喪制不行。

    凡爲臣子者。

    孰不搥心而痛骨哉。

    當是時。

    居閫職掌戎權者。

    聲罪緻討。

    未爲不可也。

    明宗爲兇逆所擁立。

    雖非與聞乎故。

    而未守臧劄之節。

    則聲罪廢黜。

    更立令主。

    固義之當也。

    若曰彼亦先君之子。

    而自無與聞之罪。

    則於擧兵之初。

    上表請正仲夫等弑逆之罪。

    觀兵上都。

    蕩析兇渠。

    復奉明宗。

    擇賢以輔之。

    收葬故君。

    立後而祀之。

    人誰曰不可哉。

    計不出此。

    顧乃徊徨反覆。

    狼貝失擧。

    義聲未彰。

    逆名先加者。

    由其見義不明。

    而利害之私勝故也。

    〈按。

    春秋之義。

    弑君之賊。

    人得以誅之。

    君弑而賊不討。

    其可謂之有臣乎。

    位寵之事。

    所謂先發後聞者是已。

    至於力不勝而死。

    則天也。

    先儒之論位寵。

    忠逆未分。

    是非不定。

    或曰擧義非時。

    或曰不成義理。

    夫事勢有時。

    兵機多端。

    其不及於甫當起兵之時。

    請降於應圭宣諭之際者。

    其事機或有不得不然者矣。

    然而位寵起兵。

    在於毅宗被弑之後。

    則復讎之擧。

    烏可已乎。

    雖雲明宗已立。

    名位已定。

    晧也爲賊臣之擁立。

    未守臧劄之節。

    樂享千乘之位。

    君廢而不問。

    君弑而不問。

    累年不葬。

    喪制不行。

    則雖非與聞乎故。

    是亦兇逆之黨也。

    前日北面于毅宗之朝者。

    亦何有於明宗。

    至於吳氏。

    詆訾尤甚。

    其所以爲罪者。

    不過曰檄召兩界。

    無復讎之語。

    不過爲私讎激動。

    此亦兵機適然也。

    且史明言位寵聲言義方弑君不葬之罪。

    又房瑞鸞傳曰。

    位寵始以誅賊臣爲名。

    故諸城響應。

    復讎之說。

    未甞不言。

    而凡擧兵相爭。

    必以師直爲壯。

    位寵雖無謀。

    豈不知聲罪倡義之爲易動。

    而區區隻言其私哉。

    是其檄中蓋有之而史闕也。

    吳氏以此成罪。

    歸之叛逆。

    亦何心哉。

    噫。

    通鑑之筆法不明。

    而緻有吳氏之論。

    又至近世林氏會綱。

    直以叛書。

    轉輾差謬。

    義理如此。

    信乎史家立法之難也。

    若使位寵事成。

    廢閽主誅元兇。

    立舊君之子而正其位。

    史氏將如何論耶。

    高麗史位寵不入叛逆。

    而編於列傳。

    輿地勝覽。

    亦載錄平壤名?。

    差強人意。

    〉 秋七月。

    日赤無光。

    ○制定納稅鬥量法。

    不果。

     舊制收稅一石。

    耗米一升。

    至文宗時。

    加耗七升。

    後來左右倉鬥槩不法。

    納米一石贏二鬥。

    外吏因緣重斂。

    久爲民弊。

    王欲釐正。

    下制一石幷耗米不過十七鬥。

    於是羣小洶洶。

    復令因舊。

     八月。

    令新及第。

    街路張樂。

     舊時。

    新及第看榜後。

    許於街路張樂。

    以爲榮觀。

    比因兵亂久廢。

    至是復之。

    〈按此。

    今及第三日張樂遊街之始。

    〉 九月。

    虎入大明宮。

    ○南賊陷禮山縣。

     時。

    良醞令盧若純等。

    詐爲平章李公升等書。

    投南賊亡伊。

    欲引與爲亂。

    亡伊執送其使。

    王命鞫之。

    若純等曰。

    今弑君之賊。

    當道爲大官。

    吾輩不勝憤激。

    欲引外賊。

    與之誅剪。

    顧名位卑微。

    恐或不從。

    以公升等素有物望。

    故詐爲其書耳。

    王聞而義之。

    重房奏請其罪。

    皆黥配遠島。

     冬十二月。

    平章事尹鱗瞻卒。

     鱗瞻聦悟絶人。

    雖千百人。

    一聞姓名終不忘。

    自庚癸以後。

    武臣用事。

    鱗瞻每被掣肘。

    脂韋自保而已。

    故平西之後。

    賞罰不中。

    措置失宜。

    緻使西北降附之民屢叛。

    物議少之。

    鱗瞻兄弟三人登第。

    子三人又登第。

    再世廩母。

    時人榮之。

    謚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