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錦繡。
又裝一婢隨後。
前有幾案方丈。
餙金玉設饌食。
二隊爭媚闘巧。
至於呼噪作亂。
如是五六日乃罷。
不知所之。
夏六月庚申朔。
日食。
○秋八月。
焚左正言文克謙?。
貶克謙爲黃州判官。
克謙。
公裕之子也。
爲左正言。
伏閤上?曰。
?者白善淵。
專擅威福。
與宮人無比爲醜行。
術人榮儀。
執左道媚上。
置兩宮私藏財貨。
以支齋醮之費。
凡兩界兵馬五道按察陛辭之日。
必於兩宮。
置酒慰餞。
各獻方物。
隨其多少。
以爲殿最。
至使家抽戶斂。
以召民怨。
知樞密事崔裒稱。
職掌樞機。
貪黷無厭。
請斬善淵,無比。
黜榮儀充牧子。
罷裒稱。
以謝一國。
德寧宮主。
王之妹也。
天姿艶麗。
又善談笑。
王每召入內。
日夜酣歌。
醜聲聞外。
至是。
克謙又語及宮禁帷薄之事。
王大怒。
焚其?。
裒稱詣闕請辨。
王召對。
言甚切至。
遂貶黃州判官。
〈補閑集雲。
克謙落職還家。
題詩公州維鳩驛雲。
朱雲折檻非幹譽。
袁盎當車豈爲身。
一片丹誠天未照。
強鞭羸馬退逡巡。
後修驛。
請工施壁彩。
工當時名手姓樸。
壁間畵一白衣着笠乘馬者。
緣山路。
信轡徐驅。
物色凄然。
人皆不知是何圖。
後。
松廣社無若子見之。
咨嗟良久曰。
此諫臣去國圖也。
乃題詩曰。
壁上何人畵此圖。
諫臣去國事幾乎。
山僧一見尙惆悵。
何況當塗士大夫。
後人多詠其事。
〉初。
克謙草?。
諫議李知深,給事中樸育和,起居注尹鱗瞻。
不肯署名。
及克謙貶。
三人視事自若。
時人誦並遊英俊顔何厚之句。
以譏之。
克謙在黃州。
政聲藹然。
有貴近挾憾搆微過。
奏請免官。
王亦怒前事。
又貶晉州判官。
有司奏。
克謙直臣。
不宜連貶外官。
以防言路。
未幾。
還拜閤門祗候。
鱗瞻。
彥頤之子也。
冬十二月。
王幸天壽寺。
甲申十八年春正月。
王在天壽寺。
○白虹貫日。
○三月。
遣使入朝于宋。
本國與宋。
海路相通。
宋商往來。
皆有都綱。
管領其事。
前後相望。
先是。
宋都綱徐德榮等。
來獻孔雀及珍玩。
又以帝密旨。
獻金銀合二副。
盛以沈香。
至是。
遣內殿崇班趙冬曦。
如宋獻鍮銅器以報之。
〈按。
文獻通考曰。
隆興二年二月。
明州言高麗入貢。
孝光寧三朝。
使命遂絶。
寧宗慶元間。
詔禁商人博易銅錢入高麗。
朝廷亦絶之。
每麗人之入使也。
明越二郡。
困於供給。
騷然不寧。
旣至闕。
則舘宇燕賚錫予之費。
以鉅萬計。
而饋其主者不預焉。
我使之行。
二神舟。
長大數倍戰船。
費不貲。
三節官吏。
縻爵捐廩。
皆仰縣官者甚夥。
蘇軾謂高麗入貢有五害。
以此也。
惟是國於吳會與東都。
事軆大異。
昔麗人之來。
率由登萊。
登萊距梁汴。
山河之限甚遠也。
今日三韓。
直趨四明。
四明距行都。
限一浙江爾。
雖自明而麗。
海道渺瀰。
中隔洲島。
凡海中之地。
大曰洲。
洲之小曰島。
島之小曰嶼。
隨其大小。
有千百十家之聚。
惟無草木而有石者曰嶕。
而海深無際曰洋。
海舟之行。
觸嶕則摧。
入洋則覆。
又有黑風海動之變。
遇之則天地晦冥。
波濤鼎沸。
故舟人每委曲就避。
出急水門。
至羣山島。
始謂平達。
非數十日。
不至也。
然南北行。
各遇順風。
則歷險如夷。
楊應忱戊申之役。
其回也。
九月癸未發三韓。
戊子至明州之昌國縣。
僅六日耳。
海道之當防如此。
〉 王幸仁智齋。
法天寺住持覺倪。
睿宗宮人之子。
備酒饌。
迎駕於獺嶺院。
王唫賞風月。
與諸學士唱和。
被酒徑入歸法寺。
日已暮。
侍從失王所之。
夜半乃還。
夏六月甲寅朔。
日食。
太史不奏。
○冬十一月。
大霧。
陰霧四塞。
行者失路。
太史奏。
五行志。
霧者重邪之氣。
連日不解。
其國昬亂。
又曰。
霧起十步外不見人。
是謂晝昬。
占曰破國。
今陞下處非其位。
任非其人。
明堂久曠而不居。
天災可懼而不省。
移徙無常。
號令不時。
有此異。
王竟不悟。
十二月。
王幸景福寺。
乙酉十九年春正月。
王在景福寺。
還宮。
○三月。
金人侵麟靜州諸島。
執守將以歸。
旣而還之。
先是。
二州近江諸島。
金人或乘間樵牧。
亦有來居者。
兵馬副使金光中。
欲復地邀功。
擅發兵擊之。
火其廬舍。
仍置防守屯田。
時。
賀生辰使金莊在金。
金主讓之曰。
邊境不虞。
爾主使然耶。
邊吏爲之耶。
若邊吏爲之。
爾主當懲之。
莊還奏。
王乃還其島。
命撤防守。
兵馬副使尹鱗瞻。
恥削土。
猶不從命。
金大夫營主。
遣銳卒七十餘人。
攻二州境內之島。
執防守別將元尙等十六人以歸。
鱗瞻懼。
與義州判官趙冬曦。
密謀移牒大夫營。
請還俘。
翌日還之。
鱗瞻秘不奏。
夏四月。
王幸觀瀾寺。
王淫于遊宴。
惟日不足。
稍遇佳境。
輒搆亭?。
於是。
羣臣爭獻巧技以邀寵。
內侍侍郞金敦中。
富軾少子。
以詞華有寵於王。
重修觀瀾寺。
以祝釐爲稱。
督發旁民。
遍植松栢杉檜奇花異草。
築壇爲禦室。
餙以金碧。
?砌用恠石。
敦中設宴於西?以享王。
帷帳器皿珍羞甚華侈。
王與宰輔侍臣酣飮。
厚賜敦中。
已而。
鄭諴祝釐於奉靈寺。
饗王供辦。
遠勝觀瀾。
王醉自吹笙。
因問知音者。
左右以及第李鴻升對。
卽召至前。
命吹笙。
欣然嘆相見之晩。
遂屬內侍。
時內侍左右番。
爭獻珍玩。
右番紈絝子弟。
因?者。
以王旨多索公私珍玩書畵等物。
又結綵棚雜技。
作異國人貢獻之狀。
獻駿馬二匹。
左番皆儒士。
不慣雜戱。
其所貢獻。
百不當一。
恥不及。
借人駿馬五匹以獻。
王納之。
賜白銀丹絲。
左番無以償馬直。
日被徵債。
時人笑之。
王又泛舟闆積窰池。
與白善淵,崔裒稱等同飮。
又召禮成江蒿工漁者。
陳水戱以觀。
夜二皷。
還舘北宮。
從官迷路。
僵仆相續。
冬十二月。
以平章事崔裒稱。
兼判吏部事。
丙戌二十年夏四月。
鑄王行年佛。
時王年四十歲。
白善淵準王行年。
鑄銅佛四十軀。
畵觀音四十禎。
以佛生日。
祝釐於別院。
秋七月。
始設行幸帳道。
王移禦普濟寺。
自寺至闕門。
設帳微行。
入禦修文殿。
翌日。
亦從帳中。
還禦普濟寺。
自後。
凡遊幸皆設帳於道。
冬十一月。
夜宴淸寧齋。
齋。
玄化寺東嶺新營別舘也。
至是。
寵?李榮。
鳩聚錦繡金銀花眞香犀角馬騾羔羊鳧鴈等奇玩之物。
陳列左右。
以迎大駕。
王張女樂酣飮。
過四皷。
還僧性文房。
十二月。
移禦舘北別宮。
王甞奪延恩舘北人家。
增餙爲別宮。
頻頻禦之。
丁亥二十一年春正月。
王在舘北宮。
○王幸奉恩寺。
夜還宮戒嚴。
殺大寧侯家僮。
王觀燃燈夜還。
左承宣金敦中馬。
突觸騎士矢房。
矢躍出落輦傍。
敦中不遑自首。
王驚愕以爲流矢。
疾馳還宮。
宮城戒嚴。
命榜于市曰。
有能告賊者。
當授職給銀。
奴隷亦許參職。
幷給銀二百斤。
王猶慮未得。
懸黃金十五斤銀甁二百口購捕。
屯府兵于闕庭。
備非常。
選驍勇。
號內巡檢。
分番立仗外。
不避風雪。
巡警達曙。
王詔責宰樞不能捕賊。
於是。
逮捕甚衆。
王疑大寧侯暻家僮羅彥等。
鞫問深刻。
彥等誣服。
百僚詣闕。
賀得罪人。
乃斬彥等四人。
又以禁衛不謹。
流牽龍巡檢指諭等十四人。
〈按。
愚觀畫鷄流矢之獄。
知獄事之不可以不明愼也。
明有不盡則疑嫌難覈。
愼有不盡則輕重易混。
夫人情安則樂生。
痛則思死。
箠楚之下。
何求不得。
猛者忍而不吐。
弱者隨訊而服。
其服與不服。
繫其人而不繫虛實也。
治獄刻深者得公名。
平反者多後患。
故指導而明之。
一發於罪囚之口。
據以爲實。
株連究詰。
其自明者爲頑拒。
搆誣者爲承欵。
旣成案牘。
雖臯陶審理。
何以辨識。
人於平常之時搆成?章。
雖能文者屢思點竄。
猶未盡意。
況罪在鞫庭。
魂飛膽落。
神識冥昧。
以其荒辭亂說。
指以爲實而殺之。
古今天下。
抱怨而死者。
豈獨羅彥輩而已。
〉 三月。
王泛舟于衆美亭南池。
王微行至金身窟。
設羅漢齋。
還玄化寺。
與李公升,許洪材,詩僧覺倪等。
泛舟衆美亭南池。
酣飮極歡。
先是。
淸寧齋南麓。
搆丁字閣。
扁曰衆美亭。
亭之南澗。
築土石貯水。
岸上作茅亭。
鳧鴈蘆葦。
宛如江湖之狀。
泛舟其中。
令小僮棹歌漁唱。
互相應答。
侵夜忘返。
以恣遊觀之樂。
初作亭。
役卒私賫糧。
一卒貧甚。
不能自給。
役徒共分飯。
一日。
其妻具食來餉。
且曰。
宜召所親共之。
卒曰。
家貧。
何以辦此。
將私於人而得之乎。
豈竊人所有乎。
妻曰。
貌醜誰與私。
性拙安能盜。
但剪髮買來耳。
因示其首。
卒嗚咽不能食。
聞者悲之。
白氣貫日。
○夏四月戊辰朔。
日食。
○王宴羣臣於延興殿。
王以河淸節。
〈王之生日。
〉幸萬春亭。
宴宰樞侍臣於延興殿。
大樂署管絃坊。
爭備綵棚樽花。
獻僊桃拋毬樂等聲伎之戱。
又泛舟南浦。
有澗盤回。
左右植松竹花草。
其間又有茅亭草樓凡七。
有額者四。
曰靈德亭,壽樂堂,鮮碧齋,玉竿亭。
橋曰錦花。
門曰水德。
風亭水榭。
羅絡於山磎。
不可殫記。
禦船餙以錦繡。
爲流連之樂。
竆極奢麗。
凡三年而成。
皆由嬖倖近習如樸懷悛,劉莊,白善淵輩。
從臾而爲之也。
又龍淵寺南。
有石壁數仞削立。
曰虎巖。
流水渟滀。
樹木蓊蔚。
命內侍李唐柱等。
作亭其側。
名延福。
奇花異木。
列植四隅。
築堤爲湖。
山水悍駛。
雨則輒毀。
隨毀隨補。
晝夜不息。
人不堪苦。
白善淵等。
甞勸王遊於禮成江。
斂民銀三百餘斤。
多爲奇技淫巧。
王欲觀水戱。
命內侍樸懷俊等。
以五十餘舟。
皆掛綵帆。
載樂伎綵棚及漁獵之具。
張戱於前。
王遊幸無度。
每至佳境。
輒駐輦吟賞風月。
每與宰臣文士如崔裒稱,許洪材,李復基,韓賴,金敦中,林宗植等。
及詩僧覺倪之輩。
賦詩酣飮。
殆無虗日。
或觀水戱於江上。
或月夜微行於寺院。
或如南京。
或如西都。
出幸不時。
一日之中。
移徙再三。
自朝達曙。
君臣沉酗。
數年以後。
荒淫益甚。
甲申歲。
王之幸仁智齋。
與諸學士唱和未已。
大將軍鄭仲夫以下諸將。
疲困憤惋。
始有不軌之心。
復基,宗植,賴等。
尤無遠度。
怙寵傲物。
視武弁蔑如。
衆怒益甚。
??機之潛伏已久。
而王終不悟。
五月。
王遊于臨津江。
王幸臨津。
與宰樞金永胤,李公升,承宣李聃,許洪材,金敦中等。
泛舟南江。
中流遡沿。
竟日爲樂。
司諫林宗植,侍禦高子思。
被召赴宴。
夜半。
移禦普賢院。
侍從不及。
子思醉不得行。
史臣曰。
王乘危履險。
自輕其身。
宗植等旣不能諫。
又從而宴樂沈湎。
以失法從之儀。
甚可鄙也。
王幸長湍。
大張水戱。
留連二日而還。
秋七月。
王幸歸法寺。
王自歸法寺。
幸玄花寺。
馳馬至獺嶺茶院。
從臣皆莫及。
王獨倚柱謂侍者曰。
鄭襲明若在。
吾豈得至此。
崔氏曰。
毅宗輕佻。
無人君之度。
卽祚二十餘年。
荒淫怠忽。
不仁不義。
習與性成。
不可救藥。
幸而天誘其衷。
追念襲明。
悔心萌而善端已露。
惜乎。
滿朝羣臣。
無有如襲明者能因其牖而轉移王心。
使之終及於??。
惜哉。
〈按。
毅宗之言。
非追念襲明也。
蓋幸其已死。
而得恣其所欲也。
幸直言之不聞。
而。
不以國亡爲懼。
可爲後王之戒。
〉 八月。
王幸南京。
王至南京。
遍遊三角山僧伽,文殊,藏義等寺。
道中所至。
遊賞殆周。
自此。
巡遊益遠而益頻矣。
九月。
王還宮。
赦。
戊子二十二年春正月朔。
王在舘北宮。
受賀。
○三月。
王幸西京。
王弟翼陽平涼二侯。
頗得衆心。
王疑有變。
移禦以避之。
自妙淸亂後。
王始幸。
頒新令六條。
王至西京。
禦觀風殿。
下敎頒新令六條。
一奉順陰陽。
凡刑賞一依月令。
一崇重佛事。
凡寺社修葺。
一歸敬沙門。
凡高僧所在搜訪。
一保護三寶。
佛舍珍寶米麪。
禁諸司取用。
一遵尙僊風。
祖宗以來。
遵尙新羅。
僊風大行。
自今八關會。
擇兩班産饒者。
定爲僊家。
依行古風。
一救恤民物。
饑饉疾病無依者。
收集救恤。
秋。
王還宮。
遍遊名勝。
樂工雜戱。
賞賜無節。
冬十一月。
以崔陟卿爲耽羅令。
陟卿。
完山人。
甞補京山府判官。
秩滿還京。
足不至公卿之門者十餘年。
崔允儀判吏部。
知其淸直。
拜耽羅令。
以鎭獷俗。
興利革弊。
民皆安之。
及還。
允儀已死。
居京三年。
貧不自存。
將挈家歸鄕。
會。
耽羅人苦令尉侵暴以反。
耽羅險遠。
攻戰所不及。
王命全羅按察使趙冬曦。
持節宣諭。
賊曰。
若得陟卿爲令。
當釋兵。
冬曦馳奏。
卽以陟卿再任。
陟卿請挈家以赴。
王許之。
任耽羅者與室偕。
自陟卿始。
耽羅人聞陟卿來。
卽具輕舸迎之。
比入境。
皆投戈羅拜曰。
公來。
吾屬再生矣。
按堵如故。
冬曦斬賊酋良守等二人及其黨五人。
餘皆賜穀帛以撫之。
己醜二十三年春二月。
設三界醮。
時。
齋醮之費寔繁。
都祭都齋二庫。
未支其用。
又立舘北奉香泉洞三宮。
各置員僚。
徵求諸道。
轉輸三宮者。
絡繹於道。
民皆愁歎。
內侍劉邦義,秦得文等。
深結?寺。
約爲兄弟。
以剝民媚主爲事。
創寺繪佛。
設齋祝聖。
又制別貢金銀鍮銅器皿山積。
由是得幸。
不次除官。
任言責者。
皆阿上意。
無一直諫者。
三月。
王幸西京。
○自正月不雨。
至于夏四月。
○王還宮。
赦。
○秋七月。
王幸碧岑亭。
時。
遊幸無虗月。
禦史?伏閤論離宮行幸之繁。
與按察察訪枉法事。
皆不聽。
金遣使來聘。
金賜羊二千頭。
有一羊四角。
樞密使李公升。
以爲瑞獸表賀。
時人嘲爲四角承宣。
公升少穎悟能文。
初以侍禦史。
奉使如金。
時。
使金者例受管下軍銀人一斤。
公升不取一錢。
人服其淸。
王甞曰。
秋月澄霽無一點塵。
正如公升胸中。
晩節不固。
王之遊宴。
必狎侍。
甞從幸南京而還。
沈醉失儀。
倒載駕前。
人皆笑之。
八月甲申朔。
日食。
○冬十二月。
以許洪材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庚寅二十四年春正月朔。
王受朝賀。
親製臣僚賀表。
前年元朝。
王代製賀正表。
至是。
又作賀表。
宣示羣臣。
其畧曰。
三陽應序。
萬物惟新。
玉殿春回。
龍顔慶洽。
恭惟陞下。
重堯之聖哲。
疊舜之聦明。
百福是叢。
新又新而不息。
天齡更固。
月復月而無期。
仁洽道豐。
微一物不獲其所。
修文偃武。
實萬世無疆之休。
百僚表賀。
崔氏曰。
毅宗親製賀表。
自讚己德。
比之堯舜禹湯文武。
恬不知愧。
亦獨何心哉。
世之稱人主華藻浮靡者。
必以陳後主隋煬帝爲首。
然不過與臣下賦詩爭能而已。
至於自撰表讚德。
則雖二主。
亦未甞靦然爲之。
毅宗之失於玆。
甚於陳隋。
則雖欲免陳隋之??敗。
得乎。
〈按。
毅宗之荒淫無度。
與陳隋二君無別。
而詞華之高妙。
幾乎相埒。
延福亭酣飮。
亦類江都。
彼雖亡國之君昬謬之甚。
豈至於此。
良以諛臣導之。
必曰堯舜聖神。
彼旣心志迷昧。
不能覺悟。
亦傲然自聖。
從心所欲。
而人無有敢言者。
卒以亡身??國。
悲夫。
〉 金敦中等。
饗王於奉元殿。
王如靈通寺。
設華嚴會。
還宮。
命諸王結綵幕於廣化門左右廊。
管絃房大樂署。
結綵棚陳百戱迎賀。
皆餙以金銀珠玉錦繡羅綺珊瑚玳瑁。
奇巧奢麗。
前古無比。
國子學官。
率學生獻歌謠。
王駐輦觀樂。
至三更入闕。
承宣金敦中,盧永醇,林宗植。
饗王于奉元殿。
王歡甚。
達曉而罷。
是歲。
凡遊幸寺院。
不可殫記。
太原公侾卒。
○二月。
狼星見於南方。
西海道按廉使樸純嘏。
馳驛奏老人星見。
王大喜。
親醮于內殿。
遣太子及諸大臣。
分醮諸寺院。
親製樂章。
命工歌之。
百官表賀。
〈按天文志。
狼星在井東南。
入井十度。
去北辰一百四十三度。
狼星則其出幾乎半天。
非或見者也。
老人星則常隱不見。
見則爲祥。
常以秋分之朝見於丙。
春分之夕沒于丁。
常以秋分時。
候之南郊。
今此所謂狼星之出。
在二月春分之際。
則其爲老人星無疑矣。
當時必以符驗之不應。
反以天狼當之。
蓋史官之不察也。
今因本文書之。
以著其失。
〉 夏五月。
宴文臣于和平齋。
唱和至夜。
羣臣贊聖德。
謂太平好文之主。
先是。
王夢中有詩雲。
布政仁恩洽。
三韓緻太平。
臣僚稱賀。
時。
政亂民愁。
而君臣以太平自期如此。
王幸延福亭。
○以黃文莊爲國子博士。
時。
羣臣皆占所見之物。
爲嘉瑞。
蓬艾三莖生於亭。
以爲瑞草。
內侍黃文莊。
見水鳥指爲玄鶴。
作詩讚之。
王稱歎和之。
拜國子博士。
後水州〈今水原〉民。
耕田得金一錠。
狀如龜。
知州事吳錄之。
取以獻。
左右呼萬歲曰。
天降金龜。
聖德之應。
羣臣皆賀。
大小臣工。
惟以媚悅爲意。
而王之自聖益甚矣。
兪氏曰。
昔唐太宗有言。
家給人足而無瑞。
不害爲堯舜。
百姓愁怨而多瑞。
不害爲桀紂。
此誠萬世之明訓也。
毅宗荒淫已極。
民怨入骨。
當此之時。
雖景星慶雲。
祥麟瑞鳳。
日月而見。
終亦必亡而已。
況蓬艾野鳥。
盡入歌頌。
孛曜塊金。
亦皆稱賀。
心可欺。
人不可欺。
人可欺。
天不可欺。
曾未數月。
大亂內作。
衣冠薙獮。
身且不保。
後之人主。
可不深鑑於斯。
而以太宗之言爲師範也。
秋七月己卯朔。
日食。
○王泛舟夜宴。
王夜泛舟。
宴宰樞侍臣。
知禦史?事李復基。
私獻服玩及酒肉脯果。
王喜曰。
愛君之誠。
誰如卿。
後又如之。
左僕射徐醇。
質直無華不求媚。
爲復基所短。
以知樞密左遷。
八月。
王幸普賢院。
武臣鄭仲夫,李義方,李高等作亂。
大殺文臣。
劫王還宮。
先是。
王幸和平齋。
與近倖文臣。
觴詠忘返。
扈從將士。
疲困生嗔。
大將軍鄭仲夫出旋。
牽龍行首散員李義方李高等從之。
密語仲夫曰。
今日。
文臣得意醉飽。
武臣皆饑困。
是可忍乎。
仲夫曾有燃髯之憾。
遂搆兇謀。
是月丙子。
王自延福亭。
將如興王寺。
仲夫謂義方曰。
今可擧事。
王若自此移幸普賢院。
無失此機。
丁醜。
將幸普賢院。
至五門前。
召侍臣行酒。
酒酣。
王知武臣缺望。
顧左右曰。
壯哉。
此地可以肄兵。
命武臣爲五兵手搏戱。
欲因以厚賜。
以慰其心。
起居注韓賴。
恐武臣見寵。
因大將軍李紹膺手搏不勝。
批頰辱之。
王與知禦史?事李復基,左副承宣林宗植等。
從而歡笑。
仲夫厲聲詰賴曰。
紹膺雖武夫。
官爲三品。
何辱之甚。
王執仲夫手慰解之。
李高拔刃目仲夫。
仲夫止之。
至昬。
駕近普賢院。
高及義方。
先行。
矯旨集巡檢軍。
王纔入門。
羣臣將退。
高等手殺宗植復基于門。
韓賴走匿禦床下。
王大驚。
使?者王光就禁之。
仲夫等曰。
??根韓賴。
尙在王側。
請出誅之。
賴手挽禦衣。
高拔釰脅出斬之。
於是。
大殺扈從文官承宣李世通,內侍李唐柱,雜端金起莘及諸?寺。
積屍如山。
初。
仲夫等約吾曹右袒去幞頭。
否者皆殺之。
故武臣不去幞頭者。
亦多被殺。
投屍湖中。
後人名其地。
謂朝廷沈。
〈自開城至東坡驛二十裡。
有招賢院。
是普賢院舊基。
俗號朝廷沉。
〉王大懼。
欲慰安其意。
遂賜諸將劒。
武臣益橫。
金敦中先知而逃。
仲夫大驚曰。
若敦中入城。
奉太子閉城固拒。
奏捕亂首。
則事危矣。
急遣疾足者。
探候敦中之家。
則敦中不還矣。
仲夫等大喜曰。
吾事濟矣。
乃留其黨守行宮。
高義,方紹膺等。
選驍勇直走京城。
入闕中。
執樞密副使梁純精,司天監陰仲寅,監察禦史崔東軾等內直員僚。
皆殺之。
又抵太子宮。
殺僚員金居實李仁甫等十數人。
使人呼於道曰。
凡戴文冠者。
雖胥吏。
殺無遺種。
卒伍乘時蜂起。
搜殺平章事崔裒稱,許洪材,知樞密徐醇,崔溫,尙書右承金敦時。
敦時。
敦中之弟也。
大司成李知深等五十餘人。
王益懼。
召仲夫謀弭亂。
仲夫唯唯不對。
遂以兵脅王還宮。
史臣兪升旦曰。
古先哲王。
視文武如左右手。
無有彼此輕重。
所以君明於上而臣和於下。
毅宗不幸。
柔佞佻躁之徒。
布列左右。
傾資財於齋醮。
移宵旰於酒色。
唫風詠月。
以代都兪。
而武夫??至。
卒緻乘輿播遷。
不獲令終。
痛哉。
〈按。
古者文武無二道。
後世分而爲二。
時平則尙文。
世亂則崇武。
互爲輕重。
由是而相軋之習成矣。
所謂文士多妄卛。
武人多麤悍。
人主一有偏任。
而禦失其宜。
則緻亂之道也。
此毅宗之所以亡。
而可爲後王之明鍳矣。
〉○方亂之作也。
文臣雖免殺戮者。
多被拘辱。
而惟前平章事崔惟淸徐恭等。
雅爲武臣所敬重。
故武臣使巡檢軍。
環衛其第。
禁止侵暴。
二人宗族皆免。
殿中給事文克謙。
直省中。
聞變逃匿。
爲軍士所獲。
克謙曰。
我前正言文克謙也。
上若從吾言。
豈至今日。
願以利釰決之。
諸將曰。
此人。
吾輩素聞名者。
遂令勿殺。
囚之宮城。
金敦中亡匿紺嶽山。
仲夫等購捕竟殺之。
敦中臨死歎曰。
吾不黨韓李。
實無罪。
但流矢之變。
??延無辜。
今日之及宜矣。
兵部侍郞趙冬曦。
奉使西海。
道聞變。
將往東界。
擧兵討賊。
到鐵嶺。
猛虎當道不得過。
爲追兵所獲。
仲夫殺之。
仲夫等又欲撤所殺文臣家。
陳俊止之曰。
吾輩所怨。
韓李四五人。
今殺無辜。
亦已甚矣。
若盡撤其家。
妻子將何寄生。
義方等不聽。
遂縱兵毀之。
是後。
武人習以爲常。
若有讎怨者。
輒毀其家。
史臣金良鏡曰。
鄭襲明讒去。
佞倖日進。
王益縱恣無度。
始以擊毬昵仲夫。
?諫言之而不聽。
終以詞章狎韓賴。
武夫憤怨而不悟。
卒之韓賴召亂。
而身死於仲夫之手。
朝臣盡殲。
蓋其所好。
終始有異。
而其緻亂則一也。
故人主所好。
不可不愼也。
九月。
鄭仲夫等放王于巨濟。
立翼陽公晧。
〈按。
金史曰。
王晛弟翼公皓。
廢晛自立。
續綱目亦然。
〉 九月戊寅朔。
王入康安殿。
?者王光就等。
謀討仲夫。
事洩。
仲夫又大殺內侍?者數十人。
梟光就及白子端榮儀等首于市。
當時。
寵倖斬戮殆盡。
王在修文殿。
奏樂飮酒自若。
李高蔡元等。
欲弑王。
梁叔止之。
巡檢破壁。
竊內帑珍寶。
仲夫乃逼遷王于軍器監。
太子于延恩舘。
己卯。
逼王出之。
王以匹馬。
遜于巨濟。
放太子于珍島。
盡殺王之幼孫。
王之愛姬無比。
逃匿靑郊驛。
仲夫等欲殺之。
太後固請乃免。
從王而行。
王於馬上歎曰。
若早從文克謙之言。
豈有是辱。
王遜位三年被弑。
壽四十七。
謚曰莊孝。
廟號毅宗。
仲夫等領兵迎王母弟翼陽公晧。
卽位於大觀殿。
是爲明宗。
〈本記雲。
前王信圖讖之說。
忌諸弟。
王之在潛邸也。
典籤崔汝諧。
夢太祖授笏於王。
王受而坐龍床。
覺而奇之。
以告王。
王曰。
愼勿復言。
上聞之必害我矣。
至是果驗。
〉史臣金良鏡曰。
王崇奉佛法。
敬信神祗。
別立經色,威儀色,祈恩色,大醮色。
齋醮之費。
徵斂無度。
區區事佛事神。
而奸諛若李復基,林宗植,韓賴爲左右。
憸士若鄭諴,王光就,白子端爲內?。
阿曲若榮儀,金子幾爲術士。
所幸嬖妾無比主於內。
希意導志。
更相妖媚。
利口紛騰。
讜言踈絶。
變生輦轂之間。
而卒莫之知也。
此豈非懼其所不懼。
不畏其所畏而然耶。
且??亂之初。
無一人効死。
尤可歎也。
〈按。
古人謂。
伏節死義之士。
當求之於犯顔敢諫之中。
毅宗愎諫自聖。
正直退而諂佞進。
雖在臨難之中。
豈有効死之人乎。
〉 鄭仲夫自爲參知政事。
以任克忠爲平章事。
文克謙爲右承宣。
王禦修文殿。
鄭仲夫,李義方等侍從。
釋文克謙之囚。
爲承宣。
使書批目。
遂以克忠爲相。
仲夫副之。
其他武臣如梁淑,李俊儀,李紹膺,李高,李義方,蔡元等。
皆拜參政樞密承宣常侍執奏?憲。
超資越序。
布列華顯者。
不可勝記。
諸武臣會重房。
召文臣之遺者。
李高欲盡殺。
仲夫止之。
重房者。
初穆宗備置六衛職員。
後置鷹揚龍虎二軍。
在六衛上。
後又設重房。
使二軍六衛上大將軍皆屬焉。
至是。
武臣用事。
重房權益重。
終高麗之世。
不能廢焉。
克謙旣見用。
武臣亦倚之。
多咨訪故事。
且以女嫁義方之弟。
故癸巳之??。
閤門盡免。
文臣若李公升等。
亦多賴以全。
尋兼龍虎軍大將軍。
文臣兼將任。
自克謙始。
冬十月。
大赦。
前朝刑獄之寃濫。
若畵鷄流矢之事流竄者。
悉皆蕩滌。
召還李綽升,鄭叙等。
復職。
以鄭仲夫李義方李高。
爲功臣。
圖形閣上。
仲夫尋進中書侍郞平章事。
又加門下平章。
初。
毅宗搆三私第。
曰舘北宅。
曰泉洞宅。
曰藿井洞宅。
聚斂財貨以巨萬。
至是。
仲夫等分占焉。
遣郞中庾應圭。
如金告遜位。
爲前王讓位表。
自陳羸病。
且太子不慧。
傳位于弟晧之意。
又爲新王攝位請命表。
使工部郞中庾應圭。
如金告奏。
應圭。
弼之子也。
立宗室女爲妃。
稱金氏。
江陵公溫之女。
是爲義靜王後。
於王爲從姑。
〈薨葬年月。
史闕。
〉 辛卯明宗光孝王。
〈諱晧。
字之旦。
舊諱昕。
仁宗第三子。
毅宗母弟。
〉元年春正月。
李義方殺大將軍韓順等。
順與將軍韓恭申大輿史直哉等。
私言。
義方等擅殺朝臣。
害及忠良。
非義也。
義方等聞而殺之。
李高謀亂伏誅。
高有非望之志。
陰結惡小及僧修惠玄素等。
日夜宴飮。
謂曰。
大事若成。
汝等皆登峻班。
遂作僞制。
及王宴于麗正宮。
高當與宴。
陰令修惠等。
各袖刃隱墻屛間。
將作亂。
將軍蔡元等。
知其謀。
以告義方。
義方素惡高逼己。
乃與元候高等。
至宮門外。
以鐵椎擊殺之。
分捕其黨誅之。
並殺高母。
其父甞以高不肖。
不以爲子。
故兌死。
元又謀因此盡殺朝臣。
事洩。
義方又忌元。
遂斬元于朝。
捕其門客羣小。
皆殺之。
夏五月。
庾應圭還自金。
初。
應圭入金境。
金主詔婆娑路不納。
令有司移文詳問。
應圭曰。
前王久病。
以母弟晧。
權攝國事。
金主曰。
讓國。
大事也。
何不先請。
詔再詳問。
應圭至。
金主覽表曰。
爾國雖小。
亦知君臣之義兄弟之序。
奈何廢兄纂位。
造餙虗辭。
欺罔上國。
宜行天討。
以懲其罪。
對曰。
前王不幸有疾。
子亦不慧。
故遵先父王遺命。
讓位于弟耳。
小國安敢欺罔天子。
陪臣雖就湯鑊。
更無異辭。
竟不屈。
金主猶疑之。
以問宰執。
皆曰。
是必晧纂兄。
當詢彼國士民。
卽遣使冊命。
金主遂隻答前王表。
不許讓位。
應圭奏。
新王表無回答。
使於四方。
不辱君命。
臣職也。
臣今辱命。
罪不容死。
與其生還本國。
寧隕身上國。
因不食。
具服立庭。
向闕待命。
晝夜不移三日。
從者夜密進水漿。
應圭叱之曰。
汝亦人耳。
何行詐之甚。
又裝一婢隨後。
前有幾案方丈。
餙金玉設饌食。
二隊爭媚闘巧。
至於呼噪作亂。
如是五六日乃罷。
不知所之。
夏六月庚申朔。
日食。
○秋八月。
焚左正言文克謙?。
貶克謙爲黃州判官。
克謙。
公裕之子也。
爲左正言。
伏閤上?曰。
?者白善淵。
專擅威福。
與宮人無比爲醜行。
術人榮儀。
執左道媚上。
置兩宮私藏財貨。
以支齋醮之費。
凡兩界兵馬五道按察陛辭之日。
必於兩宮。
置酒慰餞。
各獻方物。
隨其多少。
以爲殿最。
至使家抽戶斂。
以召民怨。
知樞密事崔裒稱。
職掌樞機。
貪黷無厭。
請斬善淵,無比。
黜榮儀充牧子。
罷裒稱。
以謝一國。
德寧宮主。
王之妹也。
天姿艶麗。
又善談笑。
王每召入內。
日夜酣歌。
醜聲聞外。
至是。
克謙又語及宮禁帷薄之事。
王大怒。
焚其?。
裒稱詣闕請辨。
王召對。
言甚切至。
遂貶黃州判官。
〈補閑集雲。
克謙落職還家。
題詩公州維鳩驛雲。
朱雲折檻非幹譽。
袁盎當車豈爲身。
一片丹誠天未照。
強鞭羸馬退逡巡。
後修驛。
請工施壁彩。
工當時名手姓樸。
壁間畵一白衣着笠乘馬者。
緣山路。
信轡徐驅。
物色凄然。
人皆不知是何圖。
後。
松廣社無若子見之。
咨嗟良久曰。
此諫臣去國圖也。
乃題詩曰。
壁上何人畵此圖。
諫臣去國事幾乎。
山僧一見尙惆悵。
何況當塗士大夫。
後人多詠其事。
〉初。
克謙草?。
諫議李知深,給事中樸育和,起居注尹鱗瞻。
不肯署名。
及克謙貶。
三人視事自若。
時人誦並遊英俊顔何厚之句。
以譏之。
克謙在黃州。
政聲藹然。
有貴近挾憾搆微過。
奏請免官。
王亦怒前事。
又貶晉州判官。
有司奏。
克謙直臣。
不宜連貶外官。
以防言路。
未幾。
還拜閤門祗候。
鱗瞻。
彥頤之子也。
冬十二月。
王幸天壽寺。
甲申十八年春正月。
王在天壽寺。
○白虹貫日。
○三月。
遣使入朝于宋。
本國與宋。
海路相通。
宋商往來。
皆有都綱。
管領其事。
前後相望。
先是。
宋都綱徐德榮等。
來獻孔雀及珍玩。
又以帝密旨。
獻金銀合二副。
盛以沈香。
至是。
遣內殿崇班趙冬曦。
如宋獻鍮銅器以報之。
〈按。
文獻通考曰。
隆興二年二月。
明州言高麗入貢。
孝光寧三朝。
使命遂絶。
寧宗慶元間。
詔禁商人博易銅錢入高麗。
朝廷亦絶之。
每麗人之入使也。
明越二郡。
困於供給。
騷然不寧。
旣至闕。
則舘宇燕賚錫予之費。
以鉅萬計。
而饋其主者不預焉。
我使之行。
二神舟。
長大數倍戰船。
費不貲。
三節官吏。
縻爵捐廩。
皆仰縣官者甚夥。
蘇軾謂高麗入貢有五害。
以此也。
惟是國於吳會與東都。
事軆大異。
昔麗人之來。
率由登萊。
登萊距梁汴。
山河之限甚遠也。
今日三韓。
直趨四明。
四明距行都。
限一浙江爾。
雖自明而麗。
海道渺瀰。
中隔洲島。
凡海中之地。
大曰洲。
洲之小曰島。
島之小曰嶼。
隨其大小。
有千百十家之聚。
惟無草木而有石者曰嶕。
而海深無際曰洋。
海舟之行。
觸嶕則摧。
入洋則覆。
又有黑風海動之變。
遇之則天地晦冥。
波濤鼎沸。
故舟人每委曲就避。
出急水門。
至羣山島。
始謂平達。
非數十日。
不至也。
然南北行。
各遇順風。
則歷險如夷。
楊應忱戊申之役。
其回也。
九月癸未發三韓。
戊子至明州之昌國縣。
僅六日耳。
海道之當防如此。
〉 王幸仁智齋。
法天寺住持覺倪。
睿宗宮人之子。
備酒饌。
迎駕於獺嶺院。
王唫賞風月。
與諸學士唱和。
被酒徑入歸法寺。
日已暮。
侍從失王所之。
夜半乃還。
夏六月甲寅朔。
日食。
太史不奏。
○冬十一月。
大霧。
陰霧四塞。
行者失路。
太史奏。
五行志。
霧者重邪之氣。
連日不解。
其國昬亂。
又曰。
霧起十步外不見人。
是謂晝昬。
占曰破國。
今陞下處非其位。
任非其人。
明堂久曠而不居。
天災可懼而不省。
移徙無常。
號令不時。
有此異。
王竟不悟。
十二月。
王幸景福寺。
乙酉十九年春正月。
王在景福寺。
還宮。
○三月。
金人侵麟靜州諸島。
執守將以歸。
旣而還之。
先是。
二州近江諸島。
金人或乘間樵牧。
亦有來居者。
兵馬副使金光中。
欲復地邀功。
擅發兵擊之。
火其廬舍。
仍置防守屯田。
時。
賀生辰使金莊在金。
金主讓之曰。
邊境不虞。
爾主使然耶。
邊吏爲之耶。
若邊吏爲之。
爾主當懲之。
莊還奏。
王乃還其島。
命撤防守。
兵馬副使尹鱗瞻。
恥削土。
猶不從命。
金大夫營主。
遣銳卒七十餘人。
攻二州境內之島。
執防守別將元尙等十六人以歸。
鱗瞻懼。
與義州判官趙冬曦。
密謀移牒大夫營。
請還俘。
翌日還之。
鱗瞻秘不奏。
夏四月。
王幸觀瀾寺。
王淫于遊宴。
惟日不足。
稍遇佳境。
輒搆亭?。
於是。
羣臣爭獻巧技以邀寵。
內侍侍郞金敦中。
富軾少子。
以詞華有寵於王。
重修觀瀾寺。
以祝釐爲稱。
督發旁民。
遍植松栢杉檜奇花異草。
築壇爲禦室。
餙以金碧。
?砌用恠石。
敦中設宴於西?以享王。
帷帳器皿珍羞甚華侈。
王與宰輔侍臣酣飮。
厚賜敦中。
已而。
鄭諴祝釐於奉靈寺。
饗王供辦。
遠勝觀瀾。
王醉自吹笙。
因問知音者。
左右以及第李鴻升對。
卽召至前。
命吹笙。
欣然嘆相見之晩。
遂屬內侍。
時內侍左右番。
爭獻珍玩。
右番紈絝子弟。
因?者。
以王旨多索公私珍玩書畵等物。
又結綵棚雜技。
作異國人貢獻之狀。
獻駿馬二匹。
左番皆儒士。
不慣雜戱。
其所貢獻。
百不當一。
恥不及。
借人駿馬五匹以獻。
王納之。
賜白銀丹絲。
左番無以償馬直。
日被徵債。
時人笑之。
王又泛舟闆積窰池。
與白善淵,崔裒稱等同飮。
又召禮成江蒿工漁者。
陳水戱以觀。
夜二皷。
還舘北宮。
從官迷路。
僵仆相續。
冬十二月。
以平章事崔裒稱。
兼判吏部事。
丙戌二十年夏四月。
鑄王行年佛。
時王年四十歲。
白善淵準王行年。
鑄銅佛四十軀。
畵觀音四十禎。
以佛生日。
祝釐於別院。
秋七月。
始設行幸帳道。
王移禦普濟寺。
自寺至闕門。
設帳微行。
入禦修文殿。
翌日。
亦從帳中。
還禦普濟寺。
自後。
凡遊幸皆設帳於道。
冬十一月。
夜宴淸寧齋。
齋。
玄化寺東嶺新營別舘也。
至是。
寵?李榮。
鳩聚錦繡金銀花眞香犀角馬騾羔羊鳧鴈等奇玩之物。
陳列左右。
以迎大駕。
王張女樂酣飮。
過四皷。
還僧性文房。
十二月。
移禦舘北別宮。
王甞奪延恩舘北人家。
增餙爲別宮。
頻頻禦之。
丁亥二十一年春正月。
王在舘北宮。
○王幸奉恩寺。
夜還宮戒嚴。
殺大寧侯家僮。
王觀燃燈夜還。
左承宣金敦中馬。
突觸騎士矢房。
矢躍出落輦傍。
敦中不遑自首。
王驚愕以爲流矢。
疾馳還宮。
宮城戒嚴。
命榜于市曰。
有能告賊者。
當授職給銀。
奴隷亦許參職。
幷給銀二百斤。
王猶慮未得。
懸黃金十五斤銀甁二百口購捕。
屯府兵于闕庭。
備非常。
選驍勇。
號內巡檢。
分番立仗外。
不避風雪。
巡警達曙。
王詔責宰樞不能捕賊。
於是。
逮捕甚衆。
王疑大寧侯暻家僮羅彥等。
鞫問深刻。
彥等誣服。
百僚詣闕。
賀得罪人。
乃斬彥等四人。
又以禁衛不謹。
流牽龍巡檢指諭等十四人。
〈按。
愚觀畫鷄流矢之獄。
知獄事之不可以不明愼也。
明有不盡則疑嫌難覈。
愼有不盡則輕重易混。
夫人情安則樂生。
痛則思死。
箠楚之下。
何求不得。
猛者忍而不吐。
弱者隨訊而服。
其服與不服。
繫其人而不繫虛實也。
治獄刻深者得公名。
平反者多後患。
故指導而明之。
一發於罪囚之口。
據以爲實。
株連究詰。
其自明者爲頑拒。
搆誣者爲承欵。
旣成案牘。
雖臯陶審理。
何以辨識。
人於平常之時搆成?章。
雖能文者屢思點竄。
猶未盡意。
況罪在鞫庭。
魂飛膽落。
神識冥昧。
以其荒辭亂說。
指以爲實而殺之。
古今天下。
抱怨而死者。
豈獨羅彥輩而已。
〉 三月。
王泛舟于衆美亭南池。
王微行至金身窟。
設羅漢齋。
還玄化寺。
與李公升,許洪材,詩僧覺倪等。
泛舟衆美亭南池。
酣飮極歡。
先是。
淸寧齋南麓。
搆丁字閣。
扁曰衆美亭。
亭之南澗。
築土石貯水。
岸上作茅亭。
鳧鴈蘆葦。
宛如江湖之狀。
泛舟其中。
令小僮棹歌漁唱。
互相應答。
侵夜忘返。
以恣遊觀之樂。
初作亭。
役卒私賫糧。
一卒貧甚。
不能自給。
役徒共分飯。
一日。
其妻具食來餉。
且曰。
宜召所親共之。
卒曰。
家貧。
何以辦此。
將私於人而得之乎。
豈竊人所有乎。
妻曰。
貌醜誰與私。
性拙安能盜。
但剪髮買來耳。
因示其首。
卒嗚咽不能食。
聞者悲之。
白氣貫日。
○夏四月戊辰朔。
日食。
○王宴羣臣於延興殿。
王以河淸節。
〈王之生日。
〉幸萬春亭。
宴宰樞侍臣於延興殿。
大樂署管絃坊。
爭備綵棚樽花。
獻僊桃拋毬樂等聲伎之戱。
又泛舟南浦。
有澗盤回。
左右植松竹花草。
其間又有茅亭草樓凡七。
有額者四。
曰靈德亭,壽樂堂,鮮碧齋,玉竿亭。
橋曰錦花。
門曰水德。
風亭水榭。
羅絡於山磎。
不可殫記。
禦船餙以錦繡。
爲流連之樂。
竆極奢麗。
凡三年而成。
皆由嬖倖近習如樸懷悛,劉莊,白善淵輩。
從臾而爲之也。
又龍淵寺南。
有石壁數仞削立。
曰虎巖。
流水渟滀。
樹木蓊蔚。
命內侍李唐柱等。
作亭其側。
名延福。
奇花異木。
列植四隅。
築堤爲湖。
山水悍駛。
雨則輒毀。
隨毀隨補。
晝夜不息。
人不堪苦。
白善淵等。
甞勸王遊於禮成江。
斂民銀三百餘斤。
多爲奇技淫巧。
王欲觀水戱。
命內侍樸懷俊等。
以五十餘舟。
皆掛綵帆。
載樂伎綵棚及漁獵之具。
張戱於前。
王遊幸無度。
每至佳境。
輒駐輦吟賞風月。
每與宰臣文士如崔裒稱,許洪材,李復基,韓賴,金敦中,林宗植等。
及詩僧覺倪之輩。
賦詩酣飮。
殆無虗日。
或觀水戱於江上。
或月夜微行於寺院。
或如南京。
或如西都。
出幸不時。
一日之中。
移徙再三。
自朝達曙。
君臣沉酗。
數年以後。
荒淫益甚。
甲申歲。
王之幸仁智齋。
與諸學士唱和未已。
大將軍鄭仲夫以下諸將。
疲困憤惋。
始有不軌之心。
復基,宗植,賴等。
尤無遠度。
怙寵傲物。
視武弁蔑如。
衆怒益甚。
??機之潛伏已久。
而王終不悟。
五月。
王遊于臨津江。
王幸臨津。
與宰樞金永胤,李公升,承宣李聃,許洪材,金敦中等。
泛舟南江。
中流遡沿。
竟日爲樂。
司諫林宗植,侍禦高子思。
被召赴宴。
夜半。
移禦普賢院。
侍從不及。
子思醉不得行。
史臣曰。
王乘危履險。
自輕其身。
宗植等旣不能諫。
又從而宴樂沈湎。
以失法從之儀。
甚可鄙也。
王幸長湍。
大張水戱。
留連二日而還。
秋七月。
王幸歸法寺。
王自歸法寺。
幸玄花寺。
馳馬至獺嶺茶院。
從臣皆莫及。
王獨倚柱謂侍者曰。
鄭襲明若在。
吾豈得至此。
崔氏曰。
毅宗輕佻。
無人君之度。
卽祚二十餘年。
荒淫怠忽。
不仁不義。
習與性成。
不可救藥。
幸而天誘其衷。
追念襲明。
悔心萌而善端已露。
惜乎。
滿朝羣臣。
無有如襲明者能因其牖而轉移王心。
使之終及於??。
惜哉。
〈按。
毅宗之言。
非追念襲明也。
蓋幸其已死。
而得恣其所欲也。
幸直言之不聞。
而。
不以國亡爲懼。
可爲後王之戒。
〉 八月。
王幸南京。
王至南京。
遍遊三角山僧伽,文殊,藏義等寺。
道中所至。
遊賞殆周。
自此。
巡遊益遠而益頻矣。
九月。
王還宮。
赦。
戊子二十二年春正月朔。
王在舘北宮。
受賀。
○三月。
王幸西京。
王弟翼陽平涼二侯。
頗得衆心。
王疑有變。
移禦以避之。
自妙淸亂後。
王始幸。
頒新令六條。
王至西京。
禦觀風殿。
下敎頒新令六條。
一奉順陰陽。
凡刑賞一依月令。
一崇重佛事。
凡寺社修葺。
一歸敬沙門。
凡高僧所在搜訪。
一保護三寶。
佛舍珍寶米麪。
禁諸司取用。
一遵尙僊風。
祖宗以來。
遵尙新羅。
僊風大行。
自今八關會。
擇兩班産饒者。
定爲僊家。
依行古風。
一救恤民物。
饑饉疾病無依者。
收集救恤。
秋。
王還宮。
遍遊名勝。
樂工雜戱。
賞賜無節。
冬十一月。
以崔陟卿爲耽羅令。
陟卿。
完山人。
甞補京山府判官。
秩滿還京。
足不至公卿之門者十餘年。
崔允儀判吏部。
知其淸直。
拜耽羅令。
以鎭獷俗。
興利革弊。
民皆安之。
及還。
允儀已死。
居京三年。
貧不自存。
將挈家歸鄕。
會。
耽羅人苦令尉侵暴以反。
耽羅險遠。
攻戰所不及。
王命全羅按察使趙冬曦。
持節宣諭。
賊曰。
若得陟卿爲令。
當釋兵。
冬曦馳奏。
卽以陟卿再任。
陟卿請挈家以赴。
王許之。
任耽羅者與室偕。
自陟卿始。
耽羅人聞陟卿來。
卽具輕舸迎之。
比入境。
皆投戈羅拜曰。
公來。
吾屬再生矣。
按堵如故。
冬曦斬賊酋良守等二人及其黨五人。
餘皆賜穀帛以撫之。
己醜二十三年春二月。
設三界醮。
時。
齋醮之費寔繁。
都祭都齋二庫。
未支其用。
又立舘北奉香泉洞三宮。
各置員僚。
徵求諸道。
轉輸三宮者。
絡繹於道。
民皆愁歎。
內侍劉邦義,秦得文等。
深結?寺。
約爲兄弟。
以剝民媚主爲事。
創寺繪佛。
設齋祝聖。
又制別貢金銀鍮銅器皿山積。
由是得幸。
不次除官。
任言責者。
皆阿上意。
無一直諫者。
三月。
王幸西京。
○自正月不雨。
至于夏四月。
○王還宮。
赦。
○秋七月。
王幸碧岑亭。
時。
遊幸無虗月。
禦史?伏閤論離宮行幸之繁。
與按察察訪枉法事。
皆不聽。
金遣使來聘。
金賜羊二千頭。
有一羊四角。
樞密使李公升。
以爲瑞獸表賀。
時人嘲爲四角承宣。
公升少穎悟能文。
初以侍禦史。
奉使如金。
時。
使金者例受管下軍銀人一斤。
公升不取一錢。
人服其淸。
王甞曰。
秋月澄霽無一點塵。
正如公升胸中。
晩節不固。
王之遊宴。
必狎侍。
甞從幸南京而還。
沈醉失儀。
倒載駕前。
人皆笑之。
八月甲申朔。
日食。
○冬十二月。
以許洪材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庚寅二十四年春正月朔。
王受朝賀。
親製臣僚賀表。
前年元朝。
王代製賀正表。
至是。
又作賀表。
宣示羣臣。
其畧曰。
三陽應序。
萬物惟新。
玉殿春回。
龍顔慶洽。
恭惟陞下。
重堯之聖哲。
疊舜之聦明。
百福是叢。
新又新而不息。
天齡更固。
月復月而無期。
仁洽道豐。
微一物不獲其所。
修文偃武。
實萬世無疆之休。
百僚表賀。
崔氏曰。
毅宗親製賀表。
自讚己德。
比之堯舜禹湯文武。
恬不知愧。
亦獨何心哉。
世之稱人主華藻浮靡者。
必以陳後主隋煬帝爲首。
然不過與臣下賦詩爭能而已。
至於自撰表讚德。
則雖二主。
亦未甞靦然爲之。
毅宗之失於玆。
甚於陳隋。
則雖欲免陳隋之??敗。
得乎。
〈按。
毅宗之荒淫無度。
與陳隋二君無別。
而詞華之高妙。
幾乎相埒。
延福亭酣飮。
亦類江都。
彼雖亡國之君昬謬之甚。
豈至於此。
良以諛臣導之。
必曰堯舜聖神。
彼旣心志迷昧。
不能覺悟。
亦傲然自聖。
從心所欲。
而人無有敢言者。
卒以亡身??國。
悲夫。
〉 金敦中等。
饗王於奉元殿。
王如靈通寺。
設華嚴會。
還宮。
命諸王結綵幕於廣化門左右廊。
管絃房大樂署。
結綵棚陳百戱迎賀。
皆餙以金銀珠玉錦繡羅綺珊瑚玳瑁。
奇巧奢麗。
前古無比。
國子學官。
率學生獻歌謠。
王駐輦觀樂。
至三更入闕。
承宣金敦中,盧永醇,林宗植。
饗王于奉元殿。
王歡甚。
達曉而罷。
是歲。
凡遊幸寺院。
不可殫記。
太原公侾卒。
○二月。
狼星見於南方。
西海道按廉使樸純嘏。
馳驛奏老人星見。
王大喜。
親醮于內殿。
遣太子及諸大臣。
分醮諸寺院。
親製樂章。
命工歌之。
百官表賀。
〈按天文志。
狼星在井東南。
入井十度。
去北辰一百四十三度。
狼星則其出幾乎半天。
非或見者也。
老人星則常隱不見。
見則爲祥。
常以秋分之朝見於丙。
春分之夕沒于丁。
常以秋分時。
候之南郊。
今此所謂狼星之出。
在二月春分之際。
則其爲老人星無疑矣。
當時必以符驗之不應。
反以天狼當之。
蓋史官之不察也。
今因本文書之。
以著其失。
〉 夏五月。
宴文臣于和平齋。
唱和至夜。
羣臣贊聖德。
謂太平好文之主。
先是。
王夢中有詩雲。
布政仁恩洽。
三韓緻太平。
臣僚稱賀。
時。
政亂民愁。
而君臣以太平自期如此。
王幸延福亭。
○以黃文莊爲國子博士。
時。
羣臣皆占所見之物。
爲嘉瑞。
蓬艾三莖生於亭。
以爲瑞草。
內侍黃文莊。
見水鳥指爲玄鶴。
作詩讚之。
王稱歎和之。
拜國子博士。
後水州〈今水原〉民。
耕田得金一錠。
狀如龜。
知州事吳錄之。
取以獻。
左右呼萬歲曰。
天降金龜。
聖德之應。
羣臣皆賀。
大小臣工。
惟以媚悅爲意。
而王之自聖益甚矣。
兪氏曰。
昔唐太宗有言。
家給人足而無瑞。
不害爲堯舜。
百姓愁怨而多瑞。
不害爲桀紂。
此誠萬世之明訓也。
毅宗荒淫已極。
民怨入骨。
當此之時。
雖景星慶雲。
祥麟瑞鳳。
日月而見。
終亦必亡而已。
況蓬艾野鳥。
盡入歌頌。
孛曜塊金。
亦皆稱賀。
心可欺。
人不可欺。
人可欺。
天不可欺。
曾未數月。
大亂內作。
衣冠薙獮。
身且不保。
後之人主。
可不深鑑於斯。
而以太宗之言爲師範也。
秋七月己卯朔。
日食。
○王泛舟夜宴。
王夜泛舟。
宴宰樞侍臣。
知禦史?事李復基。
私獻服玩及酒肉脯果。
王喜曰。
愛君之誠。
誰如卿。
後又如之。
左僕射徐醇。
質直無華不求媚。
爲復基所短。
以知樞密左遷。
八月。
王幸普賢院。
武臣鄭仲夫,李義方,李高等作亂。
大殺文臣。
劫王還宮。
先是。
王幸和平齋。
與近倖文臣。
觴詠忘返。
扈從將士。
疲困生嗔。
大將軍鄭仲夫出旋。
牽龍行首散員李義方李高等從之。
密語仲夫曰。
今日。
文臣得意醉飽。
武臣皆饑困。
是可忍乎。
仲夫曾有燃髯之憾。
遂搆兇謀。
是月丙子。
王自延福亭。
將如興王寺。
仲夫謂義方曰。
今可擧事。
王若自此移幸普賢院。
無失此機。
丁醜。
將幸普賢院。
至五門前。
召侍臣行酒。
酒酣。
王知武臣缺望。
顧左右曰。
壯哉。
此地可以肄兵。
命武臣爲五兵手搏戱。
欲因以厚賜。
以慰其心。
起居注韓賴。
恐武臣見寵。
因大將軍李紹膺手搏不勝。
批頰辱之。
王與知禦史?事李復基,左副承宣林宗植等。
從而歡笑。
仲夫厲聲詰賴曰。
紹膺雖武夫。
官爲三品。
何辱之甚。
王執仲夫手慰解之。
李高拔刃目仲夫。
仲夫止之。
至昬。
駕近普賢院。
高及義方。
先行。
矯旨集巡檢軍。
王纔入門。
羣臣將退。
高等手殺宗植復基于門。
韓賴走匿禦床下。
王大驚。
使?者王光就禁之。
仲夫等曰。
??根韓賴。
尙在王側。
請出誅之。
賴手挽禦衣。
高拔釰脅出斬之。
於是。
大殺扈從文官承宣李世通,內侍李唐柱,雜端金起莘及諸?寺。
積屍如山。
初。
仲夫等約吾曹右袒去幞頭。
否者皆殺之。
故武臣不去幞頭者。
亦多被殺。
投屍湖中。
後人名其地。
謂朝廷沈。
〈自開城至東坡驛二十裡。
有招賢院。
是普賢院舊基。
俗號朝廷沉。
〉王大懼。
欲慰安其意。
遂賜諸將劒。
武臣益橫。
金敦中先知而逃。
仲夫大驚曰。
若敦中入城。
奉太子閉城固拒。
奏捕亂首。
則事危矣。
急遣疾足者。
探候敦中之家。
則敦中不還矣。
仲夫等大喜曰。
吾事濟矣。
乃留其黨守行宮。
高義,方紹膺等。
選驍勇直走京城。
入闕中。
執樞密副使梁純精,司天監陰仲寅,監察禦史崔東軾等內直員僚。
皆殺之。
又抵太子宮。
殺僚員金居實李仁甫等十數人。
使人呼於道曰。
凡戴文冠者。
雖胥吏。
殺無遺種。
卒伍乘時蜂起。
搜殺平章事崔裒稱,許洪材,知樞密徐醇,崔溫,尙書右承金敦時。
敦時。
敦中之弟也。
大司成李知深等五十餘人。
王益懼。
召仲夫謀弭亂。
仲夫唯唯不對。
遂以兵脅王還宮。
史臣兪升旦曰。
古先哲王。
視文武如左右手。
無有彼此輕重。
所以君明於上而臣和於下。
毅宗不幸。
柔佞佻躁之徒。
布列左右。
傾資財於齋醮。
移宵旰於酒色。
唫風詠月。
以代都兪。
而武夫??至。
卒緻乘輿播遷。
不獲令終。
痛哉。
〈按。
古者文武無二道。
後世分而爲二。
時平則尙文。
世亂則崇武。
互爲輕重。
由是而相軋之習成矣。
所謂文士多妄卛。
武人多麤悍。
人主一有偏任。
而禦失其宜。
則緻亂之道也。
此毅宗之所以亡。
而可爲後王之明鍳矣。
〉○方亂之作也。
文臣雖免殺戮者。
多被拘辱。
而惟前平章事崔惟淸徐恭等。
雅爲武臣所敬重。
故武臣使巡檢軍。
環衛其第。
禁止侵暴。
二人宗族皆免。
殿中給事文克謙。
直省中。
聞變逃匿。
爲軍士所獲。
克謙曰。
我前正言文克謙也。
上若從吾言。
豈至今日。
願以利釰決之。
諸將曰。
此人。
吾輩素聞名者。
遂令勿殺。
囚之宮城。
金敦中亡匿紺嶽山。
仲夫等購捕竟殺之。
敦中臨死歎曰。
吾不黨韓李。
實無罪。
但流矢之變。
??延無辜。
今日之及宜矣。
兵部侍郞趙冬曦。
奉使西海。
道聞變。
將往東界。
擧兵討賊。
到鐵嶺。
猛虎當道不得過。
爲追兵所獲。
仲夫殺之。
仲夫等又欲撤所殺文臣家。
陳俊止之曰。
吾輩所怨。
韓李四五人。
今殺無辜。
亦已甚矣。
若盡撤其家。
妻子將何寄生。
義方等不聽。
遂縱兵毀之。
是後。
武人習以爲常。
若有讎怨者。
輒毀其家。
史臣金良鏡曰。
鄭襲明讒去。
佞倖日進。
王益縱恣無度。
始以擊毬昵仲夫。
?諫言之而不聽。
終以詞章狎韓賴。
武夫憤怨而不悟。
卒之韓賴召亂。
而身死於仲夫之手。
朝臣盡殲。
蓋其所好。
終始有異。
而其緻亂則一也。
故人主所好。
不可不愼也。
九月。
鄭仲夫等放王于巨濟。
立翼陽公晧。
〈按。
金史曰。
王晛弟翼公皓。
廢晛自立。
續綱目亦然。
〉 九月戊寅朔。
王入康安殿。
?者王光就等。
謀討仲夫。
事洩。
仲夫又大殺內侍?者數十人。
梟光就及白子端榮儀等首于市。
當時。
寵倖斬戮殆盡。
王在修文殿。
奏樂飮酒自若。
李高蔡元等。
欲弑王。
梁叔止之。
巡檢破壁。
竊內帑珍寶。
仲夫乃逼遷王于軍器監。
太子于延恩舘。
己卯。
逼王出之。
王以匹馬。
遜于巨濟。
放太子于珍島。
盡殺王之幼孫。
王之愛姬無比。
逃匿靑郊驛。
仲夫等欲殺之。
太後固請乃免。
從王而行。
王於馬上歎曰。
若早從文克謙之言。
豈有是辱。
王遜位三年被弑。
壽四十七。
謚曰莊孝。
廟號毅宗。
仲夫等領兵迎王母弟翼陽公晧。
卽位於大觀殿。
是爲明宗。
〈本記雲。
前王信圖讖之說。
忌諸弟。
王之在潛邸也。
典籤崔汝諧。
夢太祖授笏於王。
王受而坐龍床。
覺而奇之。
以告王。
王曰。
愼勿復言。
上聞之必害我矣。
至是果驗。
〉史臣金良鏡曰。
王崇奉佛法。
敬信神祗。
別立經色,威儀色,祈恩色,大醮色。
齋醮之費。
徵斂無度。
區區事佛事神。
而奸諛若李復基,林宗植,韓賴爲左右。
憸士若鄭諴,王光就,白子端爲內?。
阿曲若榮儀,金子幾爲術士。
所幸嬖妾無比主於內。
希意導志。
更相妖媚。
利口紛騰。
讜言踈絶。
變生輦轂之間。
而卒莫之知也。
此豈非懼其所不懼。
不畏其所畏而然耶。
且??亂之初。
無一人効死。
尤可歎也。
〈按。
古人謂。
伏節死義之士。
當求之於犯顔敢諫之中。
毅宗愎諫自聖。
正直退而諂佞進。
雖在臨難之中。
豈有効死之人乎。
〉 鄭仲夫自爲參知政事。
以任克忠爲平章事。
文克謙爲右承宣。
王禦修文殿。
鄭仲夫,李義方等侍從。
釋文克謙之囚。
爲承宣。
使書批目。
遂以克忠爲相。
仲夫副之。
其他武臣如梁淑,李俊儀,李紹膺,李高,李義方,蔡元等。
皆拜參政樞密承宣常侍執奏?憲。
超資越序。
布列華顯者。
不可勝記。
諸武臣會重房。
召文臣之遺者。
李高欲盡殺。
仲夫止之。
重房者。
初穆宗備置六衛職員。
後置鷹揚龍虎二軍。
在六衛上。
後又設重房。
使二軍六衛上大將軍皆屬焉。
至是。
武臣用事。
重房權益重。
終高麗之世。
不能廢焉。
克謙旣見用。
武臣亦倚之。
多咨訪故事。
且以女嫁義方之弟。
故癸巳之??。
閤門盡免。
文臣若李公升等。
亦多賴以全。
尋兼龍虎軍大將軍。
文臣兼將任。
自克謙始。
冬十月。
大赦。
前朝刑獄之寃濫。
若畵鷄流矢之事流竄者。
悉皆蕩滌。
召還李綽升,鄭叙等。
復職。
以鄭仲夫李義方李高。
爲功臣。
圖形閣上。
仲夫尋進中書侍郞平章事。
又加門下平章。
初。
毅宗搆三私第。
曰舘北宅。
曰泉洞宅。
曰藿井洞宅。
聚斂財貨以巨萬。
至是。
仲夫等分占焉。
遣郞中庾應圭。
如金告遜位。
爲前王讓位表。
自陳羸病。
且太子不慧。
傳位于弟晧之意。
又爲新王攝位請命表。
使工部郞中庾應圭。
如金告奏。
應圭。
弼之子也。
立宗室女爲妃。
稱金氏。
江陵公溫之女。
是爲義靜王後。
於王爲從姑。
〈薨葬年月。
史闕。
〉 辛卯明宗光孝王。
〈諱晧。
字之旦。
舊諱昕。
仁宗第三子。
毅宗母弟。
〉元年春正月。
李義方殺大將軍韓順等。
順與將軍韓恭申大輿史直哉等。
私言。
義方等擅殺朝臣。
害及忠良。
非義也。
義方等聞而殺之。
李高謀亂伏誅。
高有非望之志。
陰結惡小及僧修惠玄素等。
日夜宴飮。
謂曰。
大事若成。
汝等皆登峻班。
遂作僞制。
及王宴于麗正宮。
高當與宴。
陰令修惠等。
各袖刃隱墻屛間。
將作亂。
將軍蔡元等。
知其謀。
以告義方。
義方素惡高逼己。
乃與元候高等。
至宮門外。
以鐵椎擊殺之。
分捕其黨誅之。
並殺高母。
其父甞以高不肖。
不以爲子。
故兌死。
元又謀因此盡殺朝臣。
事洩。
義方又忌元。
遂斬元于朝。
捕其門客羣小。
皆殺之。
夏五月。
庾應圭還自金。
初。
應圭入金境。
金主詔婆娑路不納。
令有司移文詳問。
應圭曰。
前王久病。
以母弟晧。
權攝國事。
金主曰。
讓國。
大事也。
何不先請。
詔再詳問。
應圭至。
金主覽表曰。
爾國雖小。
亦知君臣之義兄弟之序。
奈何廢兄纂位。
造餙虗辭。
欺罔上國。
宜行天討。
以懲其罪。
對曰。
前王不幸有疾。
子亦不慧。
故遵先父王遺命。
讓位于弟耳。
小國安敢欺罔天子。
陪臣雖就湯鑊。
更無異辭。
竟不屈。
金主猶疑之。
以問宰執。
皆曰。
是必晧纂兄。
當詢彼國士民。
卽遣使冊命。
金主遂隻答前王表。
不許讓位。
應圭奏。
新王表無回答。
使於四方。
不辱君命。
臣職也。
臣今辱命。
罪不容死。
與其生還本國。
寧隕身上國。
因不食。
具服立庭。
向闕待命。
晝夜不移三日。
從者夜密進水漿。
應圭叱之曰。
汝亦人耳。
何行詐之甚。